CN215068990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68990U
CN215068990U CN202121168418.5U CN202121168418U CN215068990U CN 215068990 U CN215068990 U CN 215068990U CN 202121168418 U CN202121168418 U CN 202121168418U CN 215068990 U CN215068990 U CN 215068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upporting
component
support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684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柠林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684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68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68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68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组件;移动组件,部分套设于固定组件内部,移动组件可相对固定组件移动;驱动组件,与固定组件固定连接,驱动移动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固定组件和移动组件接触连接,形成第一支撑面;在第二状态,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分离,固定组件和移动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且具有第一间隙;支撑组件安装于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在第一状态,第一支撑板朝向电子设备显示界面一侧的正投影位于固定组件;在第二状态,驱动组件与支撑组件连接,驱动第一支撑板移动至第一间隙,第一支撑板、固定组件以及移动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本申请能够提升支撑组件对显示屏的支撑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升,电子设备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更大更完整的屏幕由于其更具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制造商在全面屏、折叠屏和卷轴屏等方面深入钻研,这些都是电子设备形态的发展方向,其中卷轴屏设备由于其更好的交互体验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门方向。对于卷轴屏设备,当屏幕展开以后,常见的交叉支撑结构之间的缝隙存在支撑盲区,可能导致在触屏使用过程中触摸时产生下陷,因此现有的卷轴屏设备内部的支撑结构的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卷轴屏设备内部的支撑结构支撑性能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固定组件;
移动组件,部分套设于所述固定组件内部,且所述移动组件可相对所述固定组件移动;
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移动组件接触连接,形成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移动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且具有第一间隙;
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移动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一侧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组件;
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组件以及所述移动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
这样,本申请的上述方案,通过在电子设备内设置支撑组件,利用驱动组件实现对移动组件和支撑组件的驱动。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接触,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板隐藏于固定组件下方,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分离,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支撑板移动至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第一间隙,从而与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从而提升支撑组件对于显示屏的支撑性能。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a和图5b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示意图之一;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啮合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啮合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啮合状态示意图之三;
图9a和图9b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示意图之二;
图10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组件,2、移动组件,3、驱动组件,4、支撑组件, 5、柔性显示屏,11、第二支撑板,12、第一支撑部,13、第一壳体,21、第二齿条,22、第三支撑板,23、第二支撑部,24、第二壳体,31、齿轮,32、驱动轴,33、驱动马达,34、减速器,35、屏幕支撑滚轮,41、第一支撑板, 42、齿条导轨,43、第一支座,44、第一齿条,45、第一支撑杆,46、第二支座,47、第二支撑杆,48、滑块,49、滑块导轨,431、第一转轴,432、第二转轴,433、第三转轴,434、第四转轴,441、轮齿段,442、传送段;6、第三支座,8、印制电路板,9、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如图1-1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固定组件1;
移动组件2,部分套设于所述固定组件1内部,且所述移动组件2可相对所述固定组件1移动;
驱动组件3,与所述固定组件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 与所述驱动组件3连接,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接触连接,形成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驱动组件3分离,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位于同一平面且具有第一间隙;
支撑组件4,安装于所述移动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第一支撑板41,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41朝向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一侧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组件1;
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支撑组件4 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支撑板41、所述固定组件1以及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第二支撑面。。
该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相对设置,共同构成电子设备的支撑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组件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组件1 内部,,且所述移动组件2可相对所述固定组件1移动,在所述移动组件2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时,套设在所述固定组件1内部的移动组件逐渐移出,图2为所述移动组件2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后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固定组件1固定连接,即所述驱动组件3不会发生位移。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与所述移动组件2连接的状态以及与所述支撑组件 4连接的状态,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连接时,所述驱动组件3 与所述支撑组件4分离;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支撑组件4连接时,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具体地,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 2连接时,可以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相对所述固定组件1移动,使所述移动组件2由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收拢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状态可以为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 1接触连接的状态,即此时电子设备为收拢状态(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状态可以为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1分离的状态,即此时电子设备为展开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
所述支撑组件4可以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所述支撑组件4 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组件2上,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连接,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相对所述固定组件1移动时,所述支撑组件4跟随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后,所述驱动组件3 与所述支撑组件4连接,驱动所述支撑组件4上的第一支撑板41发生位移,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1发生位移的过程中,所述移动组件2的位置不发生移动。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第一状态,即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 2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1朝向显示界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组件1,即所述第一支撑板41位于所述固定组件1下方。
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此时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所述驱动组件3 与所述支撑组件4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可以驱动所述支撑组件4的第一支撑板41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则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支撑板41和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展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以图1-图3所示为例,所述移动组件2在图1-图3所示的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支撑板41在图1-图3所示的竖直方向移动。图4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爆炸图。
例如: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收拢状态时,即所述移动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接触,且所述移动组件2部分套设于所述固定组件1内部,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位于同一水平面,形成第一支撑面(如图1所示朝向上方的平面),此时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可以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在达到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连接的临界点(即所述驱动组件3即将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所述移动组件2已经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如图2所示,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此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仍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板41位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后,与所述支撑组件4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朝向所述第一间隙移动,并移动至与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所在的平面,此时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支撑板41以及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第二支撑面(如图3所示朝向上方的平面)。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
本申请的实施例,在电子设备内设置支撑组件,利用驱动组件实现对移动组件和支撑组件的驱动。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接触,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板隐藏于固定组件下方,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分离,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支撑板移动至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第一间隙,从而与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从而提升支撑组件对于显示屏的支撑性能。
具体地,如图1-图3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5,所述柔性显示屏5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组件1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5的第二端卷绕于所述移动组件2,其中,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5覆盖所述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5覆盖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时,所述移动组件2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5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柔性显示屏5显露在所述电子设备外侧的尺寸的变化。具体地,在所述移动组件2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柔性显示屏5逐渐展开,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与所述支撑组件4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 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处,形成第二支撑面,支撑展开后的所述柔性显示屏5。在所述移动组件2需要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由所述第一间隙处向下移动,收回至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的下方(图2所示的状态),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支撑组件4分离,并与移动组件2连接,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由第二状态移动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5部分收缩至电子设备内部,直至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接触,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固定组件1形成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5。
具体地,如图5a所示,所述支撑组件4还可以包括:齿条导轨42,与所述移动组件2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42的一端的第一支座43,所述第一支座43具有第一转轴431;第一齿条44,与所述齿条导轨42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431连接;第一支撑杆45,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431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齿轮31,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啮合,驱动所述第一齿条44在所述齿条导轨42 内滑动,所述第一齿条44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45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
所述支撑组件4的所述齿条导轨42固定在所述移动组件2上,所述齿条导轨42可以限制第一齿条44的运动方向。在所述齿条导轨42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支座43,所述第一支座43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支撑杆45,所述第一支撑杆45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板41。所述第一齿条44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且可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滑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支座43上设置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齿条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一端也与所述第一转轴431连接,所述第一转轴431作为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转动中心,将所述第一支撑杆45与所述第一齿条44连接。则所述第一齿条44 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滑动,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移动,实现将水平方向的力转换为竖直方向的力,从而由所述第一支撑杆45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 41移动。
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齿轮31,在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移动组件2分离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3通过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啮合,从而驱动所述第一齿条44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滑动。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杆45可以直接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或者,所述第一支撑杆45通过滑块4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由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杆45直接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如图1-图3所示,所述支撑组件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座43间隔设置的第二支座46,所述第二支座46与所述移动组件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座46具有第二转轴432;第二支撑杆47,所述第二支撑杆4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432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47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轴433与所述第一支撑杆4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板41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座43与所述第二支座46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45与所述第一支座43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47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支座46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作为所述第二支撑杆47的转动中心。所述第一支撑杆45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7之间通过第三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5 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所述第三转轴作为所述第一支撑杆45 和所述第二支撑杆47共同的转动中心,为所述第一支撑杆45顶起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支点。
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的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啮合,驱动所述第一齿条44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在所述第一齿条44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的第二端向上顶起所述第一支撑板 41进行有效支撑。
具体地,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其中,图4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爆炸图,图5a为与图1-图3中的支撑组件4对应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5b为与图 1-图3中的支撑组件4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齿条44包括轮齿段441和传送段442,所述传送段4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431连接,所述传送段442的第二端与所述轮齿段441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2上设置有第二齿条21,所述第二齿条21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44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齿条21与所述传送段442相邻;其中,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啮合;在所述移动组件2处于第二状态,所述齿轮31与所述轮齿段441啮合。
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轮齿段441具有轮齿,所述传送段442 未设置轮齿。所述轮齿段441与所述第一转轴431连接。在所述移动组件2 上设置有第二齿条21,所述第二齿条21用于与所述驱动组件3的齿轮31啮合。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收拢状态时,即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2 接触连接,此时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啮合,如图6所示;所述齿轮 31转动,通过所述第二齿条21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在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处于连接临界点(即将分离,如图 7所示)时,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至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齿轮31继续转动,则所述齿轮31 与所述第二齿条21分离,与所述第一齿条44的所述轮齿段441啮合,如图8 所示,通过所述第一齿条44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如图3所示,此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支撑板41和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的第二支撑面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
示例一: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所述驱动组件3的驱动过程。
(1):在电子设备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移动组件2位于初始位置(即与所述固定组件1接触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齿轮31处于啮合状态,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未连接(此时所述齿轮31对应所述第一齿条44的传送段442);该状态下的所述支撑组件4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1收纳于所述固定组件1下方,通过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的第一支撑面对柔性显示屏形成有效支撑。
(2):驱动组件3的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啮合,驱动所述移动组件 2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齿条44随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至最大位置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脱离啮合,此时柔性显示屏的展开的尺寸不再变化,同时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的轮齿段441啮合,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1处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如图2所示。
(3):所述驱动组件3的齿轮31进一步运动,所述移动组件2上的第二齿条21与所述齿轮31脱离啮合,所述移动组件2的位置不再变化,柔性显示屏展开的尺寸保持不变;所述齿轮31带动所述第一齿条44运动,在所述第一支座43、所述第二支座46、所述第二支撑杆4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支撑杆 45绕第一转轴431和第三转轴433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二端顶起所述第一支撑板41至所述第一间隙,此时所述齿轮31啮合的情况如图8所示,对应的内部支撑组件4的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所述齿轮31和所述第一齿条 44保持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位置不变,则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支撑板41 以及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第二支撑面,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从而保证支撑组件对显示屏的支撑性能,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
该实施例中,在所述电子设备由收拢状态运动至展开状态时,齿轮31首先与第二齿条21啮合,通过所述第二齿条21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由第一状态运动至第二状态,该过程中所述支撑组件4跟随所述移动组件2水平移动;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至所述第二状态时保持不变,齿轮31与第二齿条21的啮合处于临界状态,齿轮31继续运动,则与所述第二齿条21脱离啮合,并与第一齿条44啮合,通过所述第一齿条44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在竖直方向移动至第一间隙,形成第二支撑面实现对柔性屏的良好的支撑作用;相反地,在所述移动组件2由第二状态运动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啮合,通过所述第一齿条44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由所述第一间隙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的啮合处于临界状态,所述齿轮31继续运动,则与第一齿条44脱离啮合,并与所述移动组件2 的第二齿条21啮合,通过所述第二齿条21带动所述移动组件2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组件1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所述固定组件1接触。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杆45通过滑块4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由滑块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4 包括:齿条导轨42,与所述移动组件2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42的一端的第一支座43,所述第一支座43具有第一转轴;第一齿条44,与所述齿条导轨42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第一支撑杆45,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如图9a-图12所示,其中,图9a为与图10-图12中的支撑组件4对应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9b为与图10-图12中的支撑组件4对应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支撑组件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杆44的第二端连接的滑块48,所述滑块4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固定连接;滑块导轨49,垂直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42上,所述滑块48与所述滑块导轨49滑动连接;
其中,在所述齿轮31驱动所述第一齿条44在所述齿条导轨42内滑动时,所述第一齿条44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45驱动所述滑块48在所述滑块导轨48 上滑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
如图10-图12所示,所述滑块导轨49固定安装在所述齿条导轨42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支座43间隔设置,所述滑块48与所述滑块导轨49滑动连接,所述滑块导轨49用于限制所述滑块48的运动轨迹,所述滑块导轨49可以为斜坡型、曲线型、折线型等。所述滑块4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41。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二端通过第四转轴434与所述滑块48连接;所述滑块 48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四转轴434的通孔,所述第四转轴434为所述第一支撑杆45与所述滑块48的旋转中心,同于推动所述滑块48运动。所述齿轮31驱动所述第一齿条44运动,所述第一齿条44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 运动,则所述第一支撑杆45带动所述滑块48在所述滑块导轨49上滑动,从而实现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
示例二: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所述驱动组件3的驱动过程。
(A):与示例一相似,所述齿轮31与移动组件2以及第一齿条44之间的传动运力相同,在所述齿轮31处于如图6所示的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4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1收纳于所述固定组件1下方,通过所述固定组件1和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的第一支撑面对柔性显示屏形成有效支撑,此时所述滑块48与所述滑块导轨49的顶端具有一定距离,即所述滑块48未顶起所述第一支撑板41;
(B):驱动组件3的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啮合,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远离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齿条44随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至最大位置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2与所述固定组件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条21脱离啮合,此时柔性显示屏的展开的尺寸不再变化,同时所述齿轮31与所述第一齿条44 的轮齿段441啮合,如图7所示,此时所述第一支撑板41处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与所述固定组件1错开,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间隙处悬空无支撑。
(C):所述驱动组件3的齿轮31进一步运动,所述移动组件2上的第二齿条21与所述齿轮31脱离啮合,所述移动组件2的位置不再变化,柔性显示屏展开的尺寸保持不变;所述齿轮31进一步运动与所述第一齿条44啮合,所述齿轮31带动所述第一齿条44运动,在所述第一支座43、所述第一支撑杆 45的作用下,所述滑块48在所述滑块导轨49上向上滑动,并顶起所述第一支撑板41至所述第一间隙,此时所述齿轮31啮合的情况如图8所示,对应的内部支撑组件4的状态如图12所示,此时所述齿轮31和所述第一齿条44保持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位置不变,则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第一支撑板41以及所述移动组件2形成第二支撑面,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从而保证支撑组件对显示屏的支撑性能,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支撑板41可以不与所述第一支撑杆45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43的外部套设第三支座6(如图1-图3、图10-图1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1设置在所述第三支座6的顶部,且不与所述第三支座6固定;在所述第三支座6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支撑杆45或者滑块48通过的过孔,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第二端将所述第一支撑板 41由所述第三支座6顶起,并朝向所述第一间隙;或者,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45的移动,通过所述滑块48将所述第一支撑板41由所述第三支座6顶起,并朝向所述第一间隙移动。
可选地,在第一支撑杆45直接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支撑杆45通过滑块4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连接时,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三支座6。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3还包括:驱动轴32,与所述固定组件1连接,所述驱动轴34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齿轮31;驱动马达33,设置在所述驱动轴32上;减速器34,设置在所述驱动轴32上,且与所述驱动马达32连接;屏幕支撑滚轮35,所述屏幕支撑滚轮35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2 的一端。
其中,所述驱动马达33,提供所述移动组件2和所述支撑组件4运动的动力;所述减速器34对所述驱动马达33输出的转速进行转换,从而降低转速驱动所述应支架2或者所述支撑组件4运动。所述驱动轴32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马达33和所述减速器34。所述屏幕支撑滚轮35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2的一端,在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移动组件2移动时,所述屏幕支撑滚轮35 转动,以使所述柔性显示屏5显露于电子设备外部的尺寸变化。所述屏幕支撑滚轮35还用于在所述柔性显示屏展开的过程中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8、电池9等,所述PCB以及所述电池9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组件2上,所述驱动组件3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 与主板PCB连接。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第二支撑板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1一端的第一支撑部12;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第三支撑板 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22一端的第二支撑部23;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4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22;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支撑板1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3接触连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支撑板1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3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驱动组件3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41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支撑板11、所述第一支撑板4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23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所述第一支撑部12为图1-图3和图10-图12中所示的左侧的具有半圆形截面的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板11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2连接的朝向图示的右侧延伸的长条形截面的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1形成的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部23为图1-图3和图10-图12中所示的右侧的具有半圆形截面的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板22为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3连接的朝向图示的左侧延伸的长条形截面的结构。所述屏幕支撑滚轮35安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3。
所述支撑组件4安装于所述移动组件2的第三支撑板22上。如:所述第一支座43和所述第二支座4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板22(如图1-图3所示);所述齿条导轨42和所述第二齿条2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板22(如图5a-图5b、图9a-图9b所示)。
所述固定组件1还包括第一壳体13,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4,所述第一壳体13包覆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1和所述第一支撑部12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4包覆于所述第三支撑板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3外侧。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4包覆于所述第三支撑板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3外侧,所述第二壳体24跟随所述移动组件2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一壳体13和所述第二壳体24对所述电子设备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柔性显示屏5包括:依次设置的玻璃盖板51、显示面板52(PANEL)以及柔性支撑板53;在所述显示面板52以及所述柔性支撑板53上分别开设摄像通孔54。所述玻璃盖板51主要用于保护所述显示面板52,所述显示面板52为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部分,所述柔性支撑板53 上可以设置轮齿,与所述驱动组件3的传送带啮合传动,从而在所述移动组件 2的移动过程中带动整个所述柔性显示屏5展开或者收缩,实现显露于电子设备外侧的尺寸变化。所述显示面板52以及所述柔性支撑板53上分别开设摄像通孔,与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能够实现所述支撑板水平-垂直运动的支撑结构,例如滑块摇杆结构、双滑块结构等。
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在电子设备内设置支撑组件,利用驱动组件实现对移动组件和支撑组件的驱动。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接触,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板隐藏于固定组件下方,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在移动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移动组件与驱动组件分离,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支撑板移动至移动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第一间隙,从而与移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从而提升支撑组件对于显示屏的支撑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其他构成例如显示模组和壳体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组件;
移动组件,部分套设于所述固定组件内部,且所述移动组件可相对所述固定组件移动;
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移动组件接触连接,形成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移动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且具有第一间隙;
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移动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一侧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组件;
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组件以及所述移动组件形成第二支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齿条导轨,与所述移动组件固定连接;
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的一端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具有第一转轴;
第一齿条,与所述齿条导轨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轮,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驱动所述第一齿条在所述齿条导轨内滑动,所述第一齿条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支座间隔设置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与所述移动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座具有第二转轴;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滑块导轨,垂直设置在所述齿条导轨上,所述滑块与所述滑块导轨滑动连接;
其中,在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第一齿条在所述齿条导轨内滑动时,所述第一齿条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驱动所述滑块在所述滑块导轨上滑动,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包括轮齿段和传送段,所述传送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传送段的第二端与所述轮齿段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上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传送段相邻;
其中,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齿轮与所述轮齿段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驱动轴,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齿轮;
驱动马达,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
减速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且与所述驱动马达连接;
屏幕支撑滚轮,所述屏幕支撑滚轮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一端的第一支撑部;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一端的第二支撑部;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板;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接触连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移动至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
所述第二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端卷绕于所述移动组件,
其中,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覆盖所述第一支撑面;
在所述移动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覆盖所述第二支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
依次设置的玻璃盖板、显示面板以及柔性支撑板;
在所述显示面板以及所述柔性支撑板上分别开设摄像通孔。
CN202121168418.5U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15068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8418.5U CN215068990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8418.5U CN215068990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68990U true CN215068990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11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68418.5U Active CN215068990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68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0538A (zh) 显示装置
CN111510536A (zh) 显示装置
CN113067915B (zh) 移动终端
CN112951085B (zh) 电子装置
CN112291954B (zh) 电子设备
CN212627978U (zh) 显示装置
CN212278267U (zh) 显示装置
EP403689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47293B (zh) 壳组件和电子装置
EP436243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3025137U (zh) 一种调整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EP3789821A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extendible camera
EP4006887A1 (en) Double-side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949757A (zh)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099012A (zh) 电子设备
WO2023125645A1 (zh) 电子设备
CN216086703U (zh) 电子装置
CN109788171A (zh) 终端设备
WO2023109840A1 (zh) 电子设备
CN215773187U (zh) 柔性屏折叠机构及柔性屏终端
CN215068990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5132093A (zh) 电子设备
CN113124294B (zh) 电子设备
CN113890915A (zh) 电子装置
CN113141744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