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2470U -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62470U
CN215062470U CN202120663724.XU CN202120663724U CN215062470U CN 215062470 U CN215062470 U CN 215062470U CN 202120663724 U CN202120663724 U CN 202120663724U CN 215062470 U CN215062470 U CN 215062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control device
wate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637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
白建雄
毛先友
闫长林
陆游
张爱川
周佳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637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62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62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62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打水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壳体的底部具有底盘,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换热风道,第二换热器设于第二换热风道,打水件设于壳体内,且邻近第二换热器设置,用以将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泼向第二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在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吸热,表面产生的冷凝水被收集在集水槽中,打水件将集水槽中的冷凝水泼向放热的第二换热器,提高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在空调器在制冷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冷凝水,现有的空调器通常直接设置排水口,将多余的冷凝水排出,然而这种冷凝水处理方式较为单一,浪费冷凝水资源。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冷凝水加强换热效率的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对冷凝水处理方式单一、无法利用冷凝水资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底盘,所述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以及,
打水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邻近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用以将所述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泼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壳体外部的排水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具有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下方的第一集水区、以及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下方的第二集水区,所述第一集水区与所述第二集水区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集水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集水区,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水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分隔件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第一集水区与所述第二集水区通过所述空隙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槽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矩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集水槽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内,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换热器单元,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内,所述打水件的上端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下端位于所述集水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水位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打水件和所述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集水槽内的集水高度,所述控制装置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排水阀,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排水阀,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排水阀的开闭,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打开,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具有所述压缩机工作的换热模式、以及所述压缩机不工作的排气模式,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模式,当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模式为所述排气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停止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水位传感器和排水阀,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所述排水阀,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集水槽内的集水高度,所述排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口处,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及所述排水阀的开闭;
当所述压缩机不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停止工作;
当所述压缩机工作、且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制冷模式时,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开始工作,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
当所述压缩机工作、且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制热模式时,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风轮组件,所述风轮组件包括电机模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所述第二风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电机模组包括电机和两根电机轴,两根所述电机轴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其中另一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所述电机用于驱动两根所述电机轴转动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转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和吊顶,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设于所述吊顶上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打水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壳体的底部具有底盘,底盘上侧形成有集水槽,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换热风道,第二换热器设于第二换热风道,打水件设于壳体内,且邻近第二换热器设置,用以将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泼向第二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在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吸热,表面产生的冷凝水被收集在集水槽中,打水件将集水槽中的冷凝水泼向放热的第二换热器,提高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利用了冷凝水对第二换热器进行散热,利用冷凝水加强了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逻辑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气调节设备 130 空隙
10 壳体 20 压缩机
11 第一换热风道 21 第一换热器
12 第二换热风道 22 第二换热器
110 底盘 221 第一部分
111 集水槽 222 第二部分
112 排水口 220 换热器单元
1111 第一集水区 30 打水件
1112 第二集水区 40 水位传感器
13 分隔件 200 吊顶
50 电机 52 第一风轮
51 电机轴 53 第二风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100,该空气调节设备100为一种一体式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是窗式空调器、移动式空调器或吊顶式空调器等,在一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100主要用于安装于房间吊顶200,为一种吊顶式空气调节设备100,具体地,可以是厨房空调器、卫浴空调器、卫生间空调器或浴霸等。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和吊顶200,空气调节设备100安装于该吊顶200,在本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100安装于吊顶200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方向性的描述,适用于空气调节设备100在安装使用时的方位,不适用其在生产、运输或装配过程中的方位。
请参阅图1至图3,空气调节设备100包括壳体10、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和打水件30。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换热风道11和第二换热风道12,壳体10的底部具有底盘110,底盘110上形成有集水槽111。第一换热器21设于第一换热风道11,第二换热器22设于第二换热风道12,打水件30设于壳体10内,且邻近第二换热器22设置,用以将集水槽111中的冷凝水泼向第二换热器2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形状和材质不作限制,例如壳体10可以为箱形,壳体10围设于换热组件和风轮组件外部,起到形成换热风道和保护空调内部构件的作用,其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工程塑料等。第一换热风道11和第二换热风道12形成于壳体10内。两个换热风道内可分别设置有风机,以驱动气流从各换热风道的进风端向出风端流动。风轮组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此不作限制。底盘110作为壳体10的一部分,起到共同围设,并对其上部的换热组件和风轮组件起到承载限位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组件包括电机模组、第一风轮52和第二风轮53,所述第一风轮52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风道11内,所述第二风轮53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风道12,所述电机模组包括电机50和两根电机轴51,一根所述电机轴51与所述第一风轮52连接,另一根电机轴51与所述第二风轮53连接,所述电机50用于驱动两根所述电机轴51转动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风轮52和所述第二风轮5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电机50同时驱动第一风轮52和第二风轮53转动,相较于传统的空调器,减少配置一个电机5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小空气调节设备100的整体体积。
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是单制式空气调节设备100,也可以是双制式空气调节设备100,在一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100为双制式空气调节设备100,即能够实现制冷和制热两种功能,当空气调节设备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作为冷凝器,室内空气经过第一换热风道11内的蒸发器,温度降低,被送入室内。而室外空气经过第二换热风道1212内的冷凝器,温度上升,并吹向室外。当空气调节设备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作为蒸发器,室内空气经过第一换热风道11内的冷凝器,温度上升,被送入室内。而室外空气经过第二换热风道12内的蒸发器,温度降低,吹向室外。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100也可以为单制式空调器,且第一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2作为冷凝器。
在一实施例中,当空气调节设备100制冷时,热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21,第一换热器21吸热,表面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底盘110上侧的集水槽111,并在集水槽111中聚集。集水槽111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可以理解,集水槽111可以至少部分地在第一换热器21正下方,冷凝水直接向下滴落至集水槽111,也可以与第一换热器21错开布设,冷凝水通过如导流槽等结构流向集水槽111。集水槽111最好位于第二换热器22下方,使得打水件30能够直接将集水槽111中的冷凝水上扬,泼向第二换热器22。
打水件30具体地可以是一种打水轮,也可以是其他能将水泼向第二换热器22的运动构件,其具体结构不作限制。打水件30将冷凝水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由于第二换热器22作为冷凝器放热,冷凝水被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时,能够吸收部分热量,且在风轮组件的作用下随风被送向第二换热风道12的出风端,被排向壳体10外部。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冷凝水的聚集,另一方面,冷凝水带走第二换热器22表面的热量,提高第二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提升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底盘110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槽111和所述壳体10外部的排水口112。如此,当冷凝水聚集过快,无法完全地通过打水件30被排出时,多余的冷凝水还可以通过排水口112排出壳体10,避免冷凝水溢出,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排水口112连通壳体10外部,可以直接排向室外,也可以对接预设的排水管路,以将冷凝水有序地导出。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集水槽111具有对应设于第一换热器21下方的第一集水区1111、以及对应设于第二换热器22下方的第二集水区1112,第一集水区1111与第二集水区1112相连通,且第二集水区1112的深度大于第一集水区1111,排水口112位于第二集水区1112。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换热器21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滴落至第一集水区1111,并向第二集水区1112流动,打水件30将第二集水区1112的水上扬,并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结构合理,且能够容纳更多的冷凝水,减少由于集水槽111容积不够,导致冷凝水溢出的几率。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2,壳体10内设有分隔件13,所述分隔件13将所述壳体10内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风道11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12,所述分隔件13与所述集水槽111的底部之间具有空隙130,所述第一集水区1111与所述第二集水区1112通过所述空隙130相连通。如此,通过分隔件13与底板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一集水区1111和第二集水区1112连通,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同时由于空隙130位于分隔件13底部,减少第一换热风道11和第二换热风道12之间发生窜风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二换热器2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所述第一部分221位于所述集水槽11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部分222位于所述集水槽111的一侧。如此,第二换热器22作为冷凝器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符合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工作特性,而集水槽111面积较小,能够使得集水槽111中的水位快速到达打水件30能够将水扬起的深度,增加打水件30工作的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111在所述底盘1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矩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器21位于所述集水槽11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2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部分221在所述底盘1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111内,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底盘1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111外。如此,集水槽111的形状与底盘110相适配,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布局合理,空气调节设备100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二部分222包括呈间隔设置的两个换热器单元220,两个换热器单元2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打水件30的上端穿设于容置空间内,下端位于集水槽111内。如此当打水件30活动,就可以将下端的水上扬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第二换热器22呈间隔设置的两换热器单元220的表面都可以接触到冷凝水,增大第二换热器22与冷凝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第二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2,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水位传感器40,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打水件30和所述水位传感器40,所述水位传感器40用以检测所述集水槽111内的集水高度,所述控制装置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30工作,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打水件30开始工作。如此,控制器根据集水槽111内实时的集水高度确定是否控制打水件30工作,只有当集水槽111内的水位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打水件30才开始工作,避免打水件30空转,起到节能,并延长打水件30使用寿命的作用。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排水口112处设有排水阀,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排水阀,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排水阀的开闭,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打开,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可以理解,利用第二换热器22将冷凝水散出的水量有限,当冷凝水的聚集速度大于冷凝水的散出速度时,冷凝水会继续聚集溢出,而设置排水口112能避免这一情况。但是若排水口112一直打开,可能导致冷凝水在一直无法聚集到达第一水位,导致打水件30始终无法开始工作。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在排水口112处设置排水阀,当集水槽111中的水位到达第二水位时,才控制排水阀打开。如此,当空调器开始制冷时,第一换热器21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在集水槽111中聚集,当冷凝水的深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打水件30开始工作,将集水槽111中冷凝水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一方面加强第二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提升制冷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第二换热风道12内的风机将部分冷凝水吹向壳体10外,降低冷凝水聚集的速率。而当冷凝水在集水槽111内继续聚集,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排水阀开启,将集水槽111中多余的冷凝水排出,避免冷凝水溢出。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压缩机20,所述压缩机20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2,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具有所述压缩机20工作的换热模式、以及所述压缩机20不工作的排气模式,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工作模式,当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工作模式为所述排气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30停止工作。
可以理解,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具有排气功能,即在排气模式下,压缩机20不工作,风机工作,以将室内气体排向室外。在这种情形下,不会产生冷凝水,为此,在排气模式下,排水阀和打水件30都应当停止工作。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获取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当空气调节设备100为排气模式时,控制排水阀关闭且打水件30停止工作。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压缩机20和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依次分别连通于所述压缩机20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2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第一端、和所述压缩机20的回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21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第二端,以使得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100具有所述第一换热器21的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排气口的制冷模式、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21的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进气口的制热模式。如此,当压缩机20工作时,通过调整四通阀的连通状态就能够实现空气调节设备100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间切换,当压缩机20不工作时,空调器处于排气模式。
在此基础上,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控制装置、水位传感器40和排水阀,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40、所述水位传感器40和所述排水阀,所述水位传感器40用以检测所述集水槽111内的集水高度,所述排水阀设于所述排水口112处,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40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30工作、及所述排水阀的开闭。
请结合参照图4,集水槽111内的实时集水高度为h,预设的第一水位为h1,第二水位为h2。空气调节设备100开启后,首先检测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工作模式。当所述压缩机20不工作时,空气调节设备100处于排气模式,不会产生冷凝水,无需采用冷凝水排除措施,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30停止工作。当所述压缩机20工作,实时记录集水槽111内的集水高度h。当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为制热模式时,当所述集水高度h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h1,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2作为蒸发器,由于打水件30靠近第二换热器22设置,无需开启打水件30,因此,第二换热器22表面产生冷凝水在集水槽111聚集,当集水高度h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h1时,开启排水阀将冷凝水及时排出。而所述空气调节设备100不是制热模式时,空气调节设备100在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其表面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冷凝水在集水槽111聚集,当所述集水高度h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h1,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打水件30开始工作,将集水槽111中的水泼向第二换热器22表面,降低冷凝水聚集速度,并增强第二换热的换热效率,当所述集水高度h继续升高,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h2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如此及时排出多余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溢出,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及对空调器造成危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底盘,所述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以及,
打水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邻近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用以将所述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泼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壳体外部的排水口;所述集水槽具有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下方的第一集水区、以及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下方的第二集水区,所述第一集水区与所述第二集水区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集水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集水区,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水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分隔件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第一集水区与所述第二集水区通过所述空隙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矩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夹角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内,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集水槽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换热器单元,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打水件的上端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下端位于所述集水槽内。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水位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打水件和所述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集水槽内的集水高度,所述控制装置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排水阀,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排水阀,用以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排水阀的开闭,以使得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打开,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具有所述压缩机工作的换热模式、以及所述压缩机不工作的排气模式,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模式,当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模式为所述排气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停止工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以获取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打水件工作、及所述排水阀的开闭;
当所述压缩机不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停止工作;
当所述压缩机工作、且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制冷模式时,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关闭、且所述打水件开始工作,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二水位大于所述第一水位;
当所述压缩机工作、且所述空气调节设备为制热模式时,当所述集水高度到达预设的第一水位,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排水阀开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风轮组件,所述风轮组件包括电机模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所述第二风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电机模组包括电机和两根电机轴,其中一根所述电机轴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另一根所述电机轴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所述电机用于驱动两根所述电机轴转动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转动。
12.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和吊顶,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设于所述吊顶上。
CN202120663724.XU 2021-03-31 2021-03-31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215062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3724.XU CN215062470U (zh) 2021-03-31 2021-03-31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3724.XU CN215062470U (zh) 2021-03-31 2021-03-31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62470U true CN215062470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54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63724.XU Active CN215062470U (zh) 2021-03-31 2021-03-31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624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5299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水结构和整体式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5299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水结构和整体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62470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N108103749B (zh) 洗衣机热泵系统、洗干一体洗衣机和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209831B (zh) 用于洗碗机的干燥装置和洗碗机
CN216897626U (zh) 空调烟机
CN112268393A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08154619U (zh) 空调器
CN114264005A (zh) 空调烟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46260A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114110852A (zh) 空调烟机
CN216481307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CN102062446A (zh) 一种移动式空调器
CN102207308A (zh) 具有双侧出风口的空调室内挂机
CN217817103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6716448U (zh) 空调烟机
CN210532534U (zh) 一种空调器的风道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17817105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7817101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112484177B (zh) 空调器
CN218480662U (zh) 一种制冷式吸油烟机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217817099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20707542U (zh) 底盘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110068072B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3066373U (zh) 一种水槽厨房空调
CN216620025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