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57203U -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57203U
CN214957203U CN202120791700.2U CN202120791700U CN214957203U CN 214957203 U CN214957203 U CN 214957203U CN 202120791700 U CN202120791700 U CN 202120791700U CN 214957203 U CN214957203 U CN 214957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attery cell
space
circulation space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17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席兵荣
程志刚
花黄伟
王明旺
陈斌斌
王华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917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57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57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572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和电动汽车。电芯模组包括箱体、多个侧箱和多个电芯,箱体设置有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主冷却腔室和冷却介质出口,侧箱设置有侧冷却腔室,侧冷却腔室双向连通于主冷却腔室,侧箱设置于第二安装面,方形电芯的底面贴合于第一安装面,且相对的两侧面均抵持于侧箱的表面。冷却介质经由主冷却腔室进入侧冷却腔室,再由侧冷却腔室回到主冷却腔室,最后经由冷却介质出口离开箱体。由于电芯底部贴合于第一安装面,两侧抵持于侧箱的侧表面,因此当冷却介质在电芯模组中流动时,冷却介质并未与电芯接触,且能够达到对方形电芯散热的目的,避免电芯绝缘失效。

Description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芯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随之带来环境污染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由于电芯在工作时,会使得电芯温度急剧上升,从而会影响电芯的寿命和安全,因此需要对电芯进行冷却。
现有的电芯模组通常由包括有电芯和冷却装置等部件,现有的电芯模组在实现电芯的冷却时,通常通过冷却装置直接使冷却介质接触于电芯或各电器元件,因此导致电芯模组的内部会产生结露现象,进而导致电芯模组绝缘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能够避免电芯模组绝缘失效的电芯模组。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芯模组的电动汽车。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方形电芯;箱体,所述箱体限定有主冷却腔室,所述箱体还设置有连通所述主冷却腔室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箱体在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面,多个所述方形电芯排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多个所述方形电芯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接触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沿多个所述方形电芯的排列方向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面;侧箱,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每个所述侧箱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方形电芯的侧面接触连接,每个所述侧箱限定有侧冷却腔室,所述侧冷却腔室与所述主冷却腔室双向连通。
根据本申请中实施例的电芯模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侧冷却腔室双向连通于主冷却腔室,因此冷却介质能够经由主冷却腔室进入侧冷却腔室,再由侧冷却腔室回到主冷却腔室,最后经由冷却介质出口离开箱体。由于方形电芯的底面接触于第一安装面,且两侧面接触于侧箱的表面,因此当冷却介质在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流动时,方形电芯的底面和两侧面上的部分热量能够被传导至冷却介质中,并被冷却介质带出箱体。由于侧箱设置于第二安装面,且侧冷却腔室和主冷却腔室双向连通,因此冷却介质在电芯模组中流动时,始终位于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未接触电芯,因此能够达到电芯在不与冷却介质接触的同时,完成对电芯的散热,以及避免电芯绝缘失效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包括第一隔板,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沿所述箱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主冷却腔室分隔为第一流通空间和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一流通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底部,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和外界环境,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限定形成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冷却介质入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流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和所述第二流通空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导流排,所述导流排设置于所述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且将所述主冷却腔室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主冷却通道,将所述侧冷却腔室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侧冷却通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箱体包括限位凸起和底板,所述限位凸起凸起于所述底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所述限位凸起的长度等于所述方形电芯的长度,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于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所述侧箱抵持于所述限位凸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围框,所述围框的内壁连接于所述箱体的侧面,以与箱体共同限定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侧箱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且所述围框设置有第三容纳空间、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和外界环境,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至少部分重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多个第二隔板,多个第二隔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将所述第二流通空间分隔为第三流通空间和第四流通空间,所述第四流通空间连通所述侧冷却腔室,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底部,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箱体的内壁形成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二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三个侧箱,相邻的两个侧冷却腔室共同连通于同一第四流通空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四流通空间分隔为第五流通空间和第六流通空间,所述第六流通空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所在的一侧,所述侧箱设置有第一转移口和第二转移口,所述第一转移口连通所述第五流通空间和所述侧冷却腔室,所述第二转移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空间和侧冷却腔室,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空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朝向第一流通空间延伸形成第四隔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四隔板将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分为冷却空间和循环空间,所述冷却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底部,所述循环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底部,所述第一流通口连通所述冷却空间和所述第二流通空间。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所述电芯模组。
根据本申请中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电动汽车的电芯模组设置有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而侧冷却腔室双向连通于主冷却腔室,因此冷却介质能够经由主冷却腔室进入侧冷却腔室,再由侧冷却腔室回到主冷却腔室,最后经由冷却介质出口离开箱体。由于方形电芯的底面接触于第一安装面,且两侧面接触于侧箱的表面,因此当冷却介质在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流动时,方形电芯的底面和两侧面上的部分热量能够被传导至冷却介质中,并被冷却介质带出箱体。由于侧箱设置于第二安装面,且侧冷却腔室和主冷却腔室双向连通,因此冷却介质在电芯模组中流动时,始终位于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未接触电芯,因此能够达到电芯在不与冷却介质接触的同时,完成对电芯的散热,以及避免电芯绝缘失效的效果。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箱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侧箱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箱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箱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方形电芯10、第一容纳空间20、第二容纳空间30、第三容纳空间40、冷却空间50、循环空间60、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冷却介质流入机构80;
箱体100、限位凸起101、底板102、冷却介质出口110、冷却介质入口120、第三通孔130、第四通孔140、第一流通空间151、第二流通空间152、第三流通空间153、第四流通空间154、第五流通空间155、第六流通空间156、第一流通口161、第二流通口162、第一隔板171、第二隔板172、第三隔板173、第四隔板174、主冷却腔室180、导流排190、第一安装面191、第二安装面192、主冷却通道193、侧箱200、第一转移口210、第二转移口220、侧冷却腔室230、侧冷却通道231、围框300、第一通孔310、第二通孔3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本申请中的箱体100的厚度方向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为图1中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包括:多个方形电芯10、箱体100和侧箱200,箱体100限定有主冷却腔室180,箱体100还设置有连通主冷却腔室180的冷却介质入口120和冷却介质出口110,箱体100在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面191,多个方形电芯10排列设置于第一安装面191,多个方形电芯10的底面与第一安装面191接触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91沿多个方形电芯10的排列方向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面192。侧箱200设置于第二安装面,每个侧箱200朝向第一安装面191的一侧的表面与方形电芯10的侧面接触连接,每个侧箱200限定有侧冷却腔室230,侧冷却腔室30与主冷却腔室180双向连通。
具体地,参考图1和图2,箱体100和侧箱200均为板状结构,多个方形电芯10沿前后方向排列于位于箱体100的第一安装面191,且方形电芯10的底面贴合于箱体100的第一安装面191。第二安装面192设置于第一安装面的191的左右两侧,侧箱200的底面贴合于第二安装面192,方形电芯10的左右两侧的面均贴合于侧箱200的侧面。参考图3,箱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120,冷却介质能够由冷却介质入口120中进入主冷却腔室180。参考图4,沿冷却介质在前后方向的流动方向,箱体10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多个第三通孔130和第四通孔140,第二转移口220位于箱体100上的靠近冷却介质出口110的一端。
参考图5,当侧箱200连接于箱体100时,第三通孔130至少部分重合于第一转移口210,第四通孔140至少部分重合于第二转移口220,由此冷却介质能够自主冷却腔室180,穿过第三通孔130进入侧冷却腔室230,再自后向前地自侧冷却腔室230中穿过第四通孔140回到主冷却腔室180,实现双向连通,并最终自冷却介质出口110离开主冷却腔室180。由于方形电芯10的底面和两侧分别抵持于箱体100和侧箱200,因此在冷却介质的流动过程中,冷却介质并未与方形电芯10接触,但由于热量的传导,方形电芯10的热量传导至箱体100和侧箱200,再由箱体100和侧箱200传导至冷却介质,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能够在实现方形电芯10散热的同时,避免方形电芯10结露而导致绝缘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冷却介质刚进入主冷却腔室180时候,其尚未接触于箱体100的内壁,因此冷却效果较好。所以位于冷却介质入口120处的方形电芯10的冷却效果相较于远离冷却介质入口120处的方形电芯10的冷却效果较好,从而导致各个方形电芯10之间的温度不均匀。具体地,参考图6和图7,电芯模组包括第一隔板171,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120,沿箱体100的厚度方向,第一隔板171将主冷却腔室180分隔为第一流通空间151和第二流通空间152,第二流通空间152位于电芯冷安装面191之下。第一流通空间151位于箱体100的上层,第二流通空间152位于箱体100的下层。冷却介质入口120连通第一流通空间151和外界环境。
第一隔板171和箱体100的内壁共同限定形成第一流通口161,第一流通口161位于箱体100的前端,冷却介质入口120位于箱体100的后端,且第一流通口161连通第一流通空间151和第二流通空间152。因此当冷却介质由外界进入箱体100时,能够先充斥于第一流通空间151,再下向上地经由第一流通口161进入第二流通空间152,此时冷却介质已经充分与第一隔板171和箱体100的内壁接触,相较于刚进入第一流通空间151时冷却介质的分散状流动方向,冷却介质由自第一流通空间151进入第二流通空间152时的整体流动方向大致一致,从而使得方形电芯10的各个部位均能够保持一致的冷却效率,由此保证了方形电芯10冷却时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模组还包括导流排190,导流排190设置于主冷却腔室180和侧冷却腔室230中,将主冷却腔室180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主冷却通道193,且将侧冷却腔室230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侧冷却通道231。由于方形电芯10在工作时,若方形电芯10的各处温度不均匀,则易导致方形电芯10的寿命缩短,为了避免方形电芯10由于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导致方形电芯10寿命缩短,需要保证方形电芯10的均温性。具体地,参考图5和图6,导流排190将主冷却腔室180分多个主冷却通道193,由此,冷却介质能够在主冷却腔室180中均匀的流通,侧箱200也设置有导流排190,由此使得侧冷却腔室230等间距地被分隔为多个侧冷却通道231,进而使得冷却介质在侧箱200中各处的流速相等,进而避免冷却介质在主冷却腔室180和侧冷却腔室231中,各处的流速不均而导致各个方形电芯10底部或侧部的冷却效果不一致,以进而提高方形电芯10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方形电芯10的左右两侧需要贴合于侧箱200,因此形成第一容纳空间20的侧箱200之间的距离通常需要等于方形电芯10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某些电芯模组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先将侧箱200连接于箱体100。因此,为了避免侧箱20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方形电芯10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所以参考图2和图8,本实施例中的箱体100包括限位凸起101和底板102,限位凸起101凸起于底板102,第一安装面191设置于限位凸起101的上表面,第二安装面192设置于底板102的上表面。由于沿箱体100的宽度方向,限位凸起101的长度等于方形电芯10的长度,因此当侧箱200抵持于限位凸起101后,第一容纳空间20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方形电芯10的长度,因此方形电芯10能够直接插入第一容纳空间20,无需人工调节侧箱200和方形电芯10之间的位置,进而提高电芯模组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现有的电芯模组的需要提高能量密度。因此,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还包括围框300,围框300的内壁连接于箱体100的侧面,以包裹箱体100,并与箱体100共同限定形成第二容纳空间30。此时由于箱体100取代了传统的电芯模组中的冷却装置,并与围框300共同形成箱体结构,因此达到了将电芯模组的冷却装置和电芯模组的底板整合为一体的效果,从而缩小了电芯模组的体积,进而提高了电芯模组的能量密度。
由于通常电芯模组设置有多个侧箱200和冷却介质出口110,因此围框300设置有第三容纳空间40、第一通孔310和第二通孔320,第一通孔310连通第三容纳空间40和外界环境,第二通孔320和冷却介质出口110至少部分重合。因此当电芯模组需要连接于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时,多股冷却介质能够先分别穿过第不同的冷却介质出口110,进入第三容纳空间40进行汇流,再一同自第二通孔320中经由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排出,由此避免需要在每个冷却介质出口110处均设置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进而降低了电芯模组的排风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可以为油、水或风等。电芯模组还能够包括一顶盖(图中未示出),顶盖能够覆盖于围框300上端,由此密封第二容纳空间30,以此隔绝方形电芯10和外界环境,避免方形电芯10被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侧冷却腔室230和主冷却腔室180之间存在高度差以及容积差,因此冷却介质在需要分散以进入侧冷却腔室230和主冷却腔室180时,却介质的流速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电芯模组各处的温度不均匀。因此参考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还包括多个第二隔板172,沿箱体100的宽度方向,多个第二隔板172将第二流通空间152分隔为第三流通空间153和第四流通空间154,第一转移口210和第二转移口220均连通于第四流通空间154,由此使得第四流通空间154连通侧冷却腔室230,第二隔板172和箱体100的内壁形成第二流通口162,第二流通口162位于箱体100的后端,第一流通口161位于箱体100的前端。
因此,参考图6,当冷却介质自下而上地进入第二流通空间152时,并不会流向左右两侧的第四流通空间154,而是自前向后地经过第三流通空间153,实现方形电芯10的底部的散热,再经过第二流通口162,朝向左右两侧进入第四流通空间154,最后由第四流通空间154进入侧冷却腔室230,因此各处的冷却介质的流速均匀,保证了电芯模组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三个侧箱200,相邻的两个侧冷却腔室230共同连通于同一第四流通空间154。具体地,烦请参考图1和图2,电芯模组设置有两组方形电芯10,每一组方形电芯10均需要进行底面和两个侧面的冷却。因此在保证方形电芯10散热效率的情况下,本市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在两组方形电芯10之间的部位仅设计一个第四流通空间154,而此处的第四流通空间154和两个侧箱200的侧冷却腔室230相连通,由此减少了第四流通空间154的所占用的电芯模组的空间,进而提高了电芯模组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四流通空间154的一端直接连通于冷却介质出口110,因此部分冷却介质会直接流经冷却介质出口110离开箱体100,而并未进入侧冷却腔室230,导致了方形电芯10冷却介质的利用率低,因此,具体地,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还包括第三隔板173,第三隔板173在自后向前的方向上,超过第一转移口210,并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将第四流通空间154分隔为第五流通空间155和第六流通空间156,第六流通空间156位于冷却介质出口110所在的一侧。第一转移口210连通第五流通空间155和侧冷却腔室230,第二转移口220连通第六流通空间156和侧冷却腔室230,冷却介质出口110连通第六流通空间156。由此,当冷却介质在第四流通空间154中流动时,能够被第三隔板173所阻挡,由此避免冷却介质未经过侧冷却腔室230而直接流出箱体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通常第四流通空间154的容积小于第三流通空间153,因此仍然存在冷却介质在第四流通空间154中的流速大于冷却介质在第三流通空间153中的流速,导致方形电芯10的温度不均匀。因此,具体地,参考图6和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隔板172的一端朝向第一流通空间151延伸形成第四隔板174,沿箱体100的宽度方向,第四隔板174将第一流通空间151分为冷却空间50和循环空间60,冷却空间50位于第一安装面191的底部,循环空间60位于第二安装面192的底部。第一流通口161连通冷却空间50和第二流通空间152。此时,由于循环空间60设置有第一流通口161,因此冷却介质在循环空间60中的流速大于冷却介质在冷却空间50中的流速,由此循环空间60中的冷却介质对第三流通空间153中的冷却介质的散热效果,相对于冷却空间50中的冷却介质对第四流通空间154中的冷却介质的散热效果较好。由此达到平衡电芯模组各处的冷却效率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可以包括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和冷却介质流入机构80。具体地,参考图9,冷却介质排出机构70连接于第二通孔310,冷却介质流入机构80连接于冷却介质入口120。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由于电动汽车的电芯模组中的侧冷却腔室230双向连通于主冷却腔室180,因此冷却介质能够经由主冷却腔室180进入侧冷却腔室230,再由侧冷却腔室230回到主冷却腔室180,最后经由冷却介质出口110离开箱体100。由于方形电芯10容纳于第一容纳空间20,且底部贴合于第一安装面191,两侧抵持于侧箱200,因此当冷却介质在主冷却腔室180和侧冷却腔室230中流动时,方形电芯10的底面和两侧面上的部分热量能够被传导至冷却介质中,并被冷却介质带出箱体100,从而达到方形电芯10在不与冷却介质接触的同时,达到对方形电芯10散热的目的,避免方形电芯10绝缘失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方形电芯;
箱体,所述箱体限定有主冷却腔室,所述箱体还设置有连通所述主冷却腔室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箱体在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面,多个所述方形电芯排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多个所述方形电芯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接触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沿多个所述方形电芯的排列方向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面;
侧箱,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每个所述侧箱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方形电芯的侧面接触连接,每个所述侧箱限定有侧冷却腔室,所述侧冷却腔室与所述主冷却腔室双向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第一隔板,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沿所述箱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主冷却腔室分隔为第一流通空间和第二流通空间,所述第一流通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底部,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和外界环境,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限定形成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冷却介质入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流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和所述第二流通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导流排,所述导流排设置于所述主冷却腔室和侧冷却腔室中,将所述主冷却腔室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主冷却通道,且将所述侧冷却腔室等间距地分隔为多个侧冷却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限位凸起和底板,所述限位凸起凸起于所述底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所述限位凸起的长度等于所述方形电芯的长度,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于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所述侧箱抵持于所述限位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围框,所述围框的内壁连接于所述箱体的侧面,以与箱体共同限定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侧箱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且所述围框设置有第三容纳空间、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和外界环境,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至少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多个第二隔板,多个第二隔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将所述第二流通空间分隔为第三流通空间和第四流通空间,所述第四流通空间连通所述侧冷却腔室,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底部,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箱体的内壁形成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二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三个侧箱,相邻的两个侧冷却腔室共同连通于同一第四流通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四流通空间分隔为第五流通空间和第六流通空间,所述第六流通空间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所在的一侧,所述侧箱设置有第一转移口和第二转移口,所述第一转移口连通所述第五流通空间和所述侧冷却腔室,所述第二转移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空间和侧冷却腔室,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朝向第一流通空间延伸形成第四隔板,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四隔板将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分为冷却空间和循环空间,所述冷却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底部,所述循环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底部,所述第一流通口连通所述冷却空间和所述第二流通空间。
10.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所述电芯模组。
CN202120791700.2U 2021-04-16 2021-04-16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14957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1700.2U CN214957203U (zh) 2021-04-16 2021-04-16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1700.2U CN214957203U (zh) 2021-04-16 2021-04-16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57203U true CN214957203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42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1700.2U Active CN214957203U (zh) 2021-04-16 2021-04-16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572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03803U (zh) 一种无模组化带液冷结构动力系统电池包
KR20150047373A (ko) 셀 모듈 어셈블리
CN21005276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防护装置
CN210074100U (zh) 电池包及电池包散热结构
CN217158320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12103594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包
CN110600788A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电动汽车软包动力电池包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8333983U (zh) 电池的液冷bdu模组
CN217214922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3692186U (zh) 横梁式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10984776U (zh) 一种电池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13097636A (zh)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CN214957203U (zh) 电芯模组及电动汽车
KR102371850B1 (ko) 알루미늄 프로파일이 구비된 전기차량의 수냉식 배터리팩 구조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8632209U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电池模块
CN112490569B (zh) 一种微流道式电池液体冷却结构
CN212412131U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包
CN210516779U (zh) 一种水冷动力电池箱结构
CN212113843U (zh) 电池包底壳和电池包外壳
CN220456556U (zh) 一种电池包及液冷系统
CN219778978U (zh) 一种圆柱电池水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6288638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散热的风冷机构
CN112117508B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548659U (zh) 一种侧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18, Tangjia south,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