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90949U -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0949U
CN214890949U CN202120576282.5U CN202120576282U CN214890949U CN 214890949 U CN214890949 U CN 214890949U CN 202120576282 U CN202120576282 U CN 202120576282U CN 214890949 U CN214890949 U CN 214890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guide assembly
incid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762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纳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762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90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0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0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及第一增透层,所述导光板设有用于与线光源对应设置的入射面,所述第一增透层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增透层的厚度为D,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一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1,且D=λ1(2n+1)/4,n为自然数。线光源发出的光线先经过第一增透层后进入导光板内,并且,第一增透层的厚度D=λ1(2n+1)/4,相比光线直接经过入射面进入导光板内而言,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使得线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大程度的进入导光板内,减少了光能损失。

Description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背景技术
各类发光器件在各种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得发光器件发出均匀的面光源,利用导光板对线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全反射,光线在导光板内发生多次全反射后在整个导光板内传播,进而使得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出射出去而呈面光源。传统的发光器件中,线光源将光线照射至导光板上时,存在较大的光能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存在较大的光能损失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及第一增透层,所述导光板设有用于与线光源对应设置的入射面,所述第一增透层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增透层的厚度为D,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一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1,且D=λ1(2n+1)/4,n为自然数。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入射面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且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光面及所述反射面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反射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上还设有出光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扩散层,所述扩散层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增透层,所述第二增透层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增透层的厚度为d,且d=λ2(2n+1)/4,n为自然数,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二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设有透光面,所述透光面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透光面与所述出光面、所述反射面及所述入射面均连接,且所述透光面与所述入射面围设形成所述导光板的周向侧壁,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设置于所述透光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入射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入射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均连接,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入射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均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上,至少有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反射层。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包括线光源及所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线光源对应所述导光组件设置。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光器件。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线光源发出的光线朝向导光板的入射面出射,光线经过第一增透层后从入射面进入导光板内,光线在整个导光板内传播,最终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出射出去而呈现面光源。线光源发出的光线先经过第一增透层后进入导光板内,并且,第一增透层的厚度D=λ(2n+1)/4,相比光线直接经过入射面进入导光板内而言,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使得线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大程度的进入导光板内,减少了光能损失。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导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导光组件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光组件,110、导光板,111、入射面,112、出光面,113、反射面,1131、出光部,114、第一侧面,115、第二侧面,116、第三侧面,120、第一增透层,130、第一反射层,140、扩散层,150、第二反射层,200、线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包括线光源200及导光组件10,线光源200对应导光组件10设置。如此,线光源200产生的光线照射至导光组件10内,光线在导光组件10发生多次全反射后在整个导光组件10内传播,最终光线从导光组件10的出光面上出射出去而呈现面光源。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组件10包括导光板110及第一增透层120。导光板110设有用于与线光源200对应设置的入射面111。第一增透层120设置于入射面111上。其中,第一增透层120的厚度为D(如图2的D所示),线光源200在第一增透层120内的波长为λ1,且D=λ1(2n+1)/4,n为自然数。
上述实施例的导光组件10,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朝向导光板110的入射面111出射,光线经过第一增透层120后从入射面111进入导光板110内,光线在整个导光板110内传播,最终光线从导光板110的出光面上出射出去而呈现面光源。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先经过第一增透层120后进入导光板110内,并且,第一增透层120的厚度D=λ1(2n+1)/4,相比光线直接经过入射面111进入导光板110内而言,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使得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大程度的进入导光板110内,减少了光能损失。
其中,导光板110可以采用玻璃、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olycarbonate board,聚碳酸酯)等透明材料制得,导光板110可以为矩形或其他适宜的形状。
其中,第一增透层120可以采用喷涂、镀层、或粘附等方式设置在导光板110的入射面111上。第一增透层120可以采用现有的溶胶-凝胶法获得,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还可以采用现有的溅射法获得。
其中,由于线光源200发出的光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不是单色光。当线光源200发出的不是单色光时,λ是指主要色光在第一增透层120内的波长。D=λ1(2n+1)/4时,使得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多的进入导光板110内而减少在入射面111处发生反射,进而降低光能损失。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110还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出光面112和反射面113。入射面111设置于出光面112与反射面113之间,且入射面111与出光面112及反射面113均连接。如此,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增透层120后穿过入射面111而进入导光板110内,在整个导光板110内发生多次全反射并结合反射面113的反射,从而使得光线最终从出光面112出射出去而呈现面光源。例如,出光面112可以是导光板110的顶面,反射面113可以是导光板110的底面,入射面111可以是导光板110的左侧面。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组件10还包括第一反射层130。第一反射层130采用喷涂、镀层或粘附等方式设置于反射面113上。如此,光线在导光板110内多次发生全反射时,当光线照射至反射面113上时,在第一反射层130的作用下光线发生反射,避免光线从反射面113上出射出去,避免光损失。其中,第一反射层130可以是镀银、镀铝等镀层,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反射作用的金属薄膜。第一反射层130的厚度优选为远大于光线的波长。
如图1及图2所示,进一步地,反射面113上还设有出光部1131。如此,光线照射至反射面113上的出光部1131上时,利用出光部1131使得光线发生漫反射,再结合第一反射层130对光线的反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的将光线朝向出光面112反射。其中,出光部1131可以是凹槽、凸起或其他能够使得光线发生漫反射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导光组件10还包括扩散层140。扩散层140采用喷涂、镀层或粘附等方式设置于出光面112上。如此,光线穿过出光面112后,先经过扩散层140再出射出去,利用扩散层140能够对光线进行漫反射,从而使得光强进一步均匀化。其中,扩散层140可以是毛玻璃薄膜或其他现有的能够对使光线进行漫反射的薄膜或涂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导光组件10还包括第二增透层(未图示),第二增透层采用喷涂、镀层或粘附等方式设置于出光面112上,其中,所述第二增透层的厚度为d,且d=λ2(2n+1)/4,n为自然数,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二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2。如此,当线光源200发光时,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增透层120、导光板110和第二增透层后出射至外界;第二增透层利用第二增透层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光线的透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少光能损失。其中,第二增透层可以采用现有的溶胶-凝胶法获得,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还可以采用现有的溅射法获得。第二增透层还可以设置在扩散层140的出光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110还设有透光面(未标注)。透光面设置于出光面112与反射面113之间。透光面与出光面112、反射面113及入射面111均连接,且透光面与入射面111围设形成导光板110的周向侧壁。如此,进入导光板110内的光线在整个导光板110发生多次全反射,光线照射至透光面上,从而易在透光面上出现“亮边”而造成光损失。导光组件10还包括第二反射层150,第二反射层150采用喷涂、镀层或粘附等方式设置于透光面上。如此,通过在易出现“亮边”的透光面上设置第二反射层150,从而使得照射至透光面上的光线发生反射,从而使得光线重新回到导光板110内并最终通过出光面112出射出去,能够避免或降低光损失。其中,第二反射层150可以是镀银、镀铝等镀层,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反射作用的金属薄膜。同时,还可以先对透光面进行抛光处理后再将第二反射层150设置在透光面上,能够避免光在微腔室内多次发生反射无法逃逸出微腔室而造成光损失。
如图1及图2所示,具体地,透光面包括第一侧面114、第二侧面115及第三侧面116。其中,第一侧面114与入射面111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面115与第三侧面116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面115及第三侧面116设置于入射面111与第一侧面114之间,第二侧面115与入射面111及第一侧面114均连接,第三侧面116与入射面111及第一侧面114均连接。并且,在第一侧面114、第二侧面115及第三侧面116上,至少有一个设有第二反射层150。如此,能够充分避免光线在第一侧面114、第二侧面115和第三侧面116处发生光损失,使得光线更大程度的从出光面112出射出去。优选为第一侧面114、第二侧面115及第三侧面116上均设有第二反射层150。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光器件的光损失少,能够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便于使用。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不局限于在车辆上进行使用,还可以在其他满足使用要求的场合进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及第一增透层,所述导光板设有用于与线光源对应设置的入射面,所述第一增透层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增透层的厚度为D,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一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1,且D=λ1(2n+1)/4,n为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入射面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且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光面及所述反射面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反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上还设有出光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扩散层,所述扩散层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增透层,所述第二增透层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增透层的厚度为d,且d=λ2(2n+1)/4,n为自然数,所述线光源在所述第二增透层内的波长为λ2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设有透光面,所述透光面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透光面与所述出光面、所述反射面及所述入射面均连接,且所述透光面与所述入射面围设形成所述导光板的周向侧壁,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设置于所述透光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入射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入射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均连接,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入射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均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上,至少有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反射层。
9.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光源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线光源对应所述导光组件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器件。
CN202120576282.5U 2021-03-22 2021-03-22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Active CN214890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6282.5U CN214890949U (zh) 2021-03-22 2021-03-22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6282.5U CN214890949U (zh) 2021-03-22 2021-03-22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0949U true CN214890949U (zh) 2021-11-26

Family

ID=7903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76282.5U Active CN214890949U (zh) 2021-03-22 2021-03-22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90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2613B1 (ko) 선형 광원 배열을 이루기 위한 구조체
US6186649B1 (en) Linear illumination sources and systems
JP3379043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02954415B (zh) 照明设备
CN107305265B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0835948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것의 백라이트 모듈
JPH08254617A (ja) 面発光装置
JP200619645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レンズ
US20170052362A1 (en) Phosphor wheel and wavelength converting device applying the same
JP2009021086A (ja) 発光ユニット
TWI247176B (en) Direct point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214890949U (zh)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组件
CN107166334B (zh) 一种光学元件及应用该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
JP6198120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2016005093A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
JP6463912B2 (ja) ライン光源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
JP200615623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US11162658B2 (en) Lighting assembly with illuminative panel member
CN211786206U (zh) 导光元件、灯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028354A (zh) 车辆、发光器件及导光元件
JP2012113822A (ja) 面光源装置
CN110888255A (zh) 显示装置
JP6048935B2 (ja) 照明装置
CN213777392U (zh) 一种镜子灯及镜子组件
CN21754405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