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5750U -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5750U
CN214845750U CN202120487435.9U CN202120487435U CN214845750U CN 214845750 U CN214845750 U CN 214845750U CN 202120487435 U CN202120487435 U CN 202120487435U CN 214845750 U CN214845750 U CN 214845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absorbing
radar
vertical plate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874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炳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aif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tel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874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5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5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5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雷达测试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包括:可移动支架和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吸波立板;所述支架包括底盘和设置于所述底盘底部的滚轮;所述吸波立板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吸波立板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有吸波材料,所述吸波材料用于吸收雷达射向所述第一面的电磁波,以使在所述第二面的背离所述第一面的区域形成雷达无法探测的隐形区。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实现辅助测试人员进行雷达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减低微波干涉。

Description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雷达测试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在雷达的外场测试过程中,通常需要调节角反射器的高度以及角反射器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以验证雷达探测性能。
目前,主要有采用自动化控制或人工的方式对角反射器进行调节,而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方式,成本高,很难实现不同距离和高度的精准调节,并且控制调节角反射器的电器设备容易反射雷达的微波信号,产生微波干扰,而采用人工调节的方式,测试人员需要每次调节完角反射器后离开测试场外,测试人员需要多次往返测试场,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实现辅助测试人员进行雷达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减低微波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包括:可移动支架和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吸波立板;所述支架包括底盘和设置于所述底盘底部的滚轮;所述吸波立板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吸波立板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有吸波材料,所述吸波材料用于吸收雷达射向所述第一面的电磁波,以使在所述第二面的背离所述第一面的区域形成雷达无法探测的隐形区。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立板呈矩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立板呈弧形,并且所述第一面为所述吸波立板的外凸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吸波立板的内凹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立板包括中间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中间立板的两侧,并从所述中间立板的两侧向所述隐形区延伸,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中间立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底盘的上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相平行,并且所述吸波立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底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立板和/所述底盘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立板和/或所述底盘采用碳纤维或木质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吸波材料呈角锥形或平板形的吸波件铺设于所述第一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吸波立板的所述第二面,并且分别与所述吸波立板和所述底盘固定连接;和/或所述支架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把手之间存在预设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雷达测试系统,包括角反射器和上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所述角反射器设置于所述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隐形区外,用于向雷达反射回波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可移动支架和固定于支架上的吸波立板,吸波的立板的第一面通过设置吸波材料,当雷达的电磁波射向吸波立板的第一面时,吸波材料可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使得在吸波立板的第二面背离第一面的一侧的区域形成可用于测试人员躲避雷达探测到的隐形区,方便测试人员进行调节测试,提高测试效率,减低微波干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吸波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支架10;底盘11;滚轮12;连接件13;把手14;
吸波立板20;吸波材料21;中间立板22,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爆炸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可应用于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性能测试,但不限于此,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包括可移动支架10和固定于支架10上的吸波立板20。支架10包括底盘11和设置于底盘11底部的滚轮12,滚轮12用于带动底盘11和吸波立板20移动。吸波立板20固定于底盘11上,吸波立板20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设有吸波材料21,吸波材料21用于吸收雷达射向第一面的电磁波,以使在第二面背离第一面的区域内形成雷达无法探测到的隐形区。
由于不同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的频段不同,因此,吸波材料21可以根据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信号进行选取,作为示例的,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为毫米波时,吸波立板20的第一面则可设置可以用于吸收毫米波段的吸波材料21。
在进行雷达测试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调节角反射器的高度以及角反射器与雷达之间的距离,对角反射器调整完成后,测试人员可以躲藏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背离第一面的隐形区内,以免测试人员被雷达的电磁波扫描到,使测试人员可以借助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留在测试雷达测试场内,既不会不干扰雷达的探测性能的验证,同时方便测试人员对角反射器进行调节,相对于传统采用自动化调节角反射器的方式,降低了微波干涉对雷达性能测试的影响,测试人员调节完角反射器后,不需要离开雷达测试场区外,降低了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因往返测试场区的时间和精力,大大提高了调节测试的效率,减低测试成本,并且本实施例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成产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
具体地,滚轮12可以为万向轮,也可以是通过电机驱动的电动驱动轮,作为优选的,滚轮12为万向轮。其中,滚轮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作为示例的,四个滚轮12呈矩形排列设置于底盘11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滚轮12的具体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吸波立板20呈矩形。也即是吸波立板20为一矩形板。其中,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为该矩形板的正面和反面。该种结构方式,吸波立板20设有吸波材料21的第一面的面积大,结构简单,生产制造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立体图。吸波立板20也可以呈弧形,并且第一面为吸波立板20的外凸面,第二面为吸波立板20的内凹面。该种结构方式,使得既可以增加吸波立板20的吸波面积,同时减少吸波立板20在空间上尺寸大小。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底盘11也可以为矩形的板状结构,但不限于此,比如底盘11也可以是圆盘形结构,或者除矩形外的其他多边形结构,又或者为桁架结构等等。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立体图,吸波立板20包括中间立板22、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分别位于中间立板22的两侧,并从中间立板22的两侧向隐形区延伸,第一侧板23和/或第二侧板24与中间立板2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施通过设置在中间立板22的两侧设置向隐形区延伸的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增加吸波立板20的吸波面积,有利于扩大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隐形区,以便提供测试人员足够隐形躲藏空间。
具体地,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与中间立板22为一体式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底盘11的上表面具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如图中的y轴方向)和第二方向(如图中的x轴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相平行,也即第一方向与第一面向交(比如第一方向与第一面相垂直),并且吸波立板2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底盘1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
作为示例的,对于底盘11为矩形的板状结构的情况,第一方向可以为底盘1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底盘11的宽度方向。又如对于底盘11为圆形的板状结构的情况,第一方向也可以圆形底盘11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径向方向。
本实施例中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沿第一方向射向吸波立板20的第一面的吸波材料21时,使电磁波的能量被吸收衰减,导致无法检测吸波立板20在第一方向的后面(第二面背离第一面的区域)的物体,从而实现隐形的效果,而吸波立板2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越大,越有利于增加对雷达发射的电池波的吸收面积,有利于扩大隐形区。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吸波立板20和/或底盘11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也即,吸波立板20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或者底盘11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又或者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均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
非金属材料对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较弱,吸波立板20和/或底盘11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可以降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对雷达反射回波,以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误认为探测误目标,干扰雷达测试。
具体地,吸波立板20和/或底盘11采用碳纤维或木质材质制成。也即,吸波立板20可以采用碳纤维或木质材料制成,或者底盘11采用碳纤维或木质材料制成,又或者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分别采用碳纤维和木质材料中的其中一种组成,或者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中的一者采用碳纤维制成,另一者采用木质材料制成。碳纤维和木质材料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发射回波少,有利于减少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对向雷达的反射回波,使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不会以为反射回波过多而被雷达探测到。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也可以采用硬质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地,吸波立板20采用碳纤维制成,底盘11采用木质材料制成。由于吸波立板20是竖立固定于支架10的底盘11的上部,吸波立板20采用轻质的碳纤维制成,底盘11采用木质材料制成,有利于减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整体的重心,使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可以平稳在测试场地放置或移动,同时增强整体的吸波能力,以降低反射回波对雷达的干扰。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吸波立板20的结构示意图,吸波材料21呈角锥形或平板形的吸波件铺设于吸波立板20的第一面。
其中,吸波件用于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其表面接收到的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能量,从而避免被雷达探测到。将吸波材料21制成角锥形或平板形的吸波件,比如吸波件为泡棉角锥、泡棉平板等,但不限于此,该种结构方式,使得吸波件可以通过粘接剂等方式直接将粘接固定于第一面上,该种方式,工艺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另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吸波材料21也可以设置成外形与吸波立板20的第一面的外形相适配的吸波件,作为示例的,对于吸波立板20为弧形的情况,吸波件也可以设置成弧形。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吸波材料21也可以通过涂层的方式涂覆在吸波立板20的第一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波件与吸波立板2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请再返回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架10还包括连接件13,连接件13位于所述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并且分别与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固定连接,以使连接件13将吸波立板20与底盘11固定连接,同时使得位于隐形区内,避免连接件13对雷达产生微波干扰。具体地,连接件13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件13并列设置在底盘11上,并且每一连接件13分别与底盘11和顶部和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固定连接,以提高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波立板20与底盘11可拆卸连接,作为示例的,连接件13分别通过螺钉分别与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螺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13也可以通过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与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等固定连接。通过将吸波立板20与底盘11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需要所要测试人员的体型大小更换相适配的尺寸的吸波立板20。
请再继续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架10还包括把手14,把手14固定连接于底盘11上,位于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并且在第一面朝向第二面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第二面与把手14之间存在预设距离。也即把手14固定于底盘11上靠近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的一侧隐形区的位置。
其中,第二面与把手14之间的预设距离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底盘1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对于预设距离大于底盘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情况,吸波立板20可以设置于支架的前部,并将底盘11置于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的后方,从而避免底盘11向雷达反射回波。对于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底盘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情况,吸波立板20和把手14则可以设置于底盘11上的中心位置,或者分别设置在底盘1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上。
通过设置把手14,以便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把手14,推动支架10移动,从而支架10上的吸波立板20移动,方便将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移动任何位置,并且调整吸波立板20的方位,由于把手14位于隐形区内,使得把手14不会反射雷达的电磁波,可以降低把手14雷达测试的干扰,另外,由于测试人员一般站在扶手旁边,因此,吸波立板20离把手14越近,使吸波立板20可以更好的对测试人员的躲避雷达的探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也可以没有连接件13,把手14分别与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固定连接,使得吸波立板20和底盘11之间通过把手14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3和把手13也可以同时连接于吸波立板20的第二面,并且与底盘11固定连接,也即吸波立板20既通过连接件13与底盘11固定连接,同时还通过把手14与底盘11固定连接,该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吸波立板20与底盘11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雷达测试系统,包括角反射器和上述实施例中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角反射器设置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隐形区外,以便角反射器可以用于向雷达反射回波信号。
其中,角反射器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连接为一体,也可以不连接为一体。对于角反射器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连接为一体的情况,角反射器可以设置于支架10的底盘11上靠近吸波立板20设有吸波材料21的第一面的一侧。对于角反射器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连接不为一体的情况,角反射器只要放置于雷达测试辅助装置100的隐形区外的位置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水平”“顶”“底”“内”“外”“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支架和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吸波立板;
所述支架包括底盘和设置于所述底盘底部的滚轮;
所述吸波立板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吸波立板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有吸波材料,所述吸波材料用于吸收雷达射向所述第一面的电磁波,以使在所述第二面的背离所述第一面的区域形成雷达无法探测的隐形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立板呈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立板呈弧形,并且所述第一面为所述吸波立板的外凸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吸波立板的内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立板包括中间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中间立板的两侧,并从所述中间立板的两侧向所述隐形区延伸,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中间立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上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相平行,并且所述吸波立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底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立板和/所述底盘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立板和/或所述底盘采用碳纤维或木质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材料呈角锥形或平板形的吸波件铺设于所述第一面。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吸波立板的所述第二面,并且分别与所述吸波立板和所述底盘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支架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把手之间存在预设距离。
10.一种雷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角反射器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测试辅助装置,所述角反射器设置于所述雷达测试辅助装置的隐形区外,用于向雷达反射回波信号。
CN202120487435.9U 2021-03-05 2021-03-05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Active CN214845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87435.9U CN214845750U (zh) 2021-03-05 2021-03-05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87435.9U CN214845750U (zh) 2021-03-05 2021-03-05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5750U true CN214845750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4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87435.9U Active CN214845750U (zh) 2021-03-05 2021-03-05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5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4106B (en) Radio frequency anechoic chamber with improved tes
US8294623B2 (en) Electromagnetic wave measuring apparatus
US20130150715A1 (en) Ultrasound probe head comprising an imaging transducer with a shielding element
US20100109957A1 (en)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tenna radiation performance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the same
EP0294205A2 (en) Electromagnetic anechoic chamber with an inner electromagnetic wave reflection surface and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small ball disposed in the chamber
US20100109932A1 (en) Termination of edges of a parabolic reflector in a compact range
JPH114116A (ja) 地上通信システムにて使用される二重リフレクタマイクロ波アンテナ
CN106597129A (zh) 一种微波暗室
CN214845750U (zh) 雷达测试辅助装置及雷达测试系统
Chiang 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backscattered ultrasound: the effects of finite surface curvature
CN114114158B (zh) 一种基于无线电波波长的测距装置及测距方法
CA2014661A1 (en) Nested horn radiator assembly
CN206411196U (zh) 一种微波暗室
CN213400536U (zh) 一种新型的仿飞蛾鳞片消声装置
CN108539405B (zh) 蝶形微波天线、液体安检仪
CN210006918U (zh) 一种雷达天线防干扰机构
CN208297716U (zh) 超声波室内定位装置
CN110109122A (zh) 一种基于漏兰姆波的探测固体板底部目标的装置及方法
JPH06510169A (ja) レーダ反射器
CN108600908B (zh) 反射型空气声号筒
CN211350936U (zh) 雷达自动扫描天线
CN216638731U (zh) 一种起吊设备的安全测距装置及起吊设备
CN215264007U (zh) 雷达装置
CN218123726U (zh) 一种毫米波雷达和应用于毫米波雷达的吸波结构
CN211086637U (zh) 电磁波实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401, Building B1,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aif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701, building B1, Nanshan wisdom garden,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otong Intelligent Automobil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