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34155U -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34155U CN214834155U CN202121421375.7U CN202121421375U CN214834155U CN 214834155 U CN214834155 U CN 214834155U CN 202121421375 U CN202121421375 U CN 202121421375U CN 214834155 U CN214834155 U CN 2148341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nwater
- straight pipe
- pipe part
- fixed
- stra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包括墙体、屋面板以及设于屋面板边缘处的檐沟,墙体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雨水管,雨水管靠近檐沟的端部固定有雨水斗,檐沟的底壁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檐沟于排水孔内固定有倒锥形的雨水口;雨水口的底端固定有第一直管部,第一直管部的底端插设于雨水斗内,雨水口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直管部,第二直管部的顶端突出于檐沟的底壁;第一直管部设置有挡灰组件,挡灰组件用于在雨水较少时封闭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在雨水较多时使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本申请具有灰尘不易堵塞雨水管的效果,有利于保持雨水管排水畅通性,从而减少檐沟聚水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屋顶排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屋顶排水通常分为无组织排水和有组织排水,无组织排水方式是指屋顶雨水直接从檐口滴落至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底层建筑、少雨地区建筑及积灰较多的工业厂房;有组织排水方式是指雨水经由檐沟、雨水口、雨水管等排水装置引导至地面或地下管沟的泡水方式。
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822031477.2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新型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组成包括:屋面板,檐沟和雨水斗,檐沟设置在屋面板的端部,且檐沟的沟内安装有雨水斗,檐沟的檐沟主梁高于屋面板,雨水斗与连接管连接,连接管通过弯头与悬吊管垂直连接,悬吊管通过弯头与立管连接,立管的底部与地埋管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灰尘较多的地区使用时,灰尘会直接进入雨水口以及雨水斗内并堆积于雨水管内,若较长时间未落雨,灰尘容易附着于雨水管的内壁并形成结块,进而容易堵塞雨水斗且不易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灰尘容易堵塞雨水管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墙体、屋面板以及设于所述屋面板边缘处的檐沟,所述墙体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雨水管,所述雨水管靠近所述檐沟的端部固定有雨水斗,所述檐沟的底壁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檐沟于所述排水孔内固定有倒锥形的雨水口;所述雨水口的底端固定有第一直管部,所述第一直管部的底端插设于所述雨水斗内,所述雨水口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直管部,所述第二直管部的顶端突出于所述檐沟的底壁;所述第一直管部设置有挡灰组件,所述挡灰组件用于在雨水较少时封闭所述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在雨水较多时使所述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使用过程中,若较长时间未落雨,由于第一直管部的顶端高于檐沟的底壁,可以减少进入雨水口内的灰尘,同时挡灰组件封闭第一直管部的端部,限制灰尘由第一直管部进入雨水管内,可以减少灰尘在雨水管内的停留时间,降低灰尘在雨水管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以此实现灰尘不易堵塞雨水管的效果,有利于保持雨水管排水畅通性,从而减少檐沟聚水的情况发生。若较多雨水进入雨水斗内时,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雨水可以正常地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有利于保持雨水正常地排出。
可选的,所述挡灰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管部内的导向筒、穿设于所述导向筒内的活动杆、固定于所述活动杆底端的封堵板和用于驱使所述封堵板抵紧复位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封堵板与所述第一直管部的底端抵接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时,推动封堵板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同时第一弹性件处于拉伸或压缩状态;当雨水较少时,第一弹性件开始回弹或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复位,直至封堵板抵接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且第一弹性件持续对封堵板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可选的,所述活动杆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导向筒的内径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结构设计的限位盘无法进入导向筒内,可以降低导向筒与活动杆分离的风险,即可稳定地限制灰尘进入雨水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活动杆外周壁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封堵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时,推动封堵板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同时弹簧件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弹簧开始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复位,直至封堵板抵接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且弹簧持续对封堵板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封堵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时,推动封堵板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同时拉簧件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拉簧开始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复位,直至封堵板抵接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且拉簧持续对封堵板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可选的,所述封堵板靠近所述第一直管部的侧壁固定有密封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橡胶垫可以填充满封堵板与第一直管部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减少进入雨水斗内的灰尘。
可选的,所述挡灰组件包括两个铰接于所述第一直管部上的转动杆、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转动杆上的半圆挡板和用于驱使所述半圆挡板复位的第二弹性件,两个所述半圆挡板可拼成圆盘形状,所述半圆挡板与所述第一直管部的底端抵接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时,推动半圆挡板绕转动杆的轴线发生摆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同时使得第二弹性件处于拉伸或压缩;当雨水较少时,第二弹性件开始回弹或回缩,并带动半圆挡板转动复位,直至两个半圆挡板拼成圆盘形状且抵接于第一直管部的端部,且第二弹性件持续对半圆挡板施加的弹性力,使得半圆挡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转动杆上的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管部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半圆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时,推动半圆挡板绕转动杆的轴线发生摆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同时使得第一扭簧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第一扭簧开始扭转复位,并带动半圆挡板转动复位,直至两个半圆挡板拼成圆盘形状且抵接于第一直管部的端部,且第一扭簧持续对半圆挡板施加的弹性力,使得半圆挡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以及雨水管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直管部的顶端设置有可拆卸的格栅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网可以限制较大的杂物进入雨水口以及雨水管,进一步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上述结构设计的第一直管部可以减少进入雨水口内的灰尘,雨水较少的情况下,弹簧通过弹性力使得封堵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即可限制灰尘进入雨水管内,降低灰尘在雨水管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雨水可以推动封堵板与第一直管部分离,使得雨水正常排出;
2.雨水较少的情况下,拉簧通过弹性力使得封堵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即可限制灰尘进入雨水管内,降低灰尘在雨水管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雨水可以推动封堵板与第一直管部分离,使得雨水正常排出;
3.雨水较少的情况下,第一扭簧通过弹性力使得半圆挡板抵紧于第一直管部的端部,即可限制灰尘进入雨水管内,降低灰尘在雨水管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雨水可以推动半圆挡板转动,并解除半圆挡板与第一直管部的抵接状态,使得雨水正常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雨水口、挡灰组件和雨水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雨水口和挡灰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雨水口和挡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雨水口和挡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体;11、雨水管;111、雨水斗;2、屋面板;3、檐沟;4、雨水口;41、第一直管部;411、第一耳板;412、第二耳板;42、第二直管部;421、格栅网;5、挡灰组件;51、导向筒;511、连接杆;52、活动杆;521、限位盘;53、封堵板;531、密封橡胶垫;54、弹簧;55、拉簧;56、转动杆;57、半圆挡板;571、第一竖直板;58、第一扭簧;59、圆形挡板;591、铰接杆;592、第二竖直板;510、第二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参照图1与图2,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墙体1、屋面板2以及设于屋面板2边缘处的檐沟3,且檐沟3环绕设于屋面板2的周侧,檐沟3的底壁上表面为弧面结构。墙体1的外侧壁通过支架固定有多个雨水管11,雨水管11靠近檐沟3的端部固定有雨水斗111。檐沟3的底壁中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排水孔(图中未示出),多个排水孔相互间隔布置,且排水孔位于檐沟3底壁上表面的最低处,便于雨水流动至排水孔附近。檐沟3于排水孔内固定有倒锥形的雨水口4,多个雨水口4与多个雨水管11一一对应。
参照图1与图2,雨水口4的底端固定有竖直布置的第一直管部41,雨水口4与第一直管部4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且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插设于雨水斗111内。第一直管部41设置有挡灰组件5,挡灰组件5用于在雨水较少时封闭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在雨水较多时使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雨水管11的顶端固定有竖直布置的第二直管部42,雨水口4与第二直管部4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第二直管部42的顶端突出于檐沟3的底壁。第二直管部42的顶端设置有可拆卸的格栅网421,格栅网421与第二直管部42的端部连接方式可为螺栓连接,还可为螺纹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第二种,第二直管部42的顶端内周壁开设有内螺纹,格栅网421的外周壁开设有与第二直管部42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即可便于更换格栅网421。
在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使用过程中,若较长时间未落雨,由于第一直管部41的顶端高于檐沟3的底壁,可以减少进入雨水口4内的灰尘,且格栅网421可以限制较大的杂物进入雨水口4以及雨水管11,同时挡灰组件5封闭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限制灰尘由第一直管部41进入雨水管11内,可以减少灰尘在雨水管11内的停留时间,降低灰尘在雨水管11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以此实现灰尘不易堵塞雨水管11的效果,有利于保持雨水管11排水畅通性,从而减少檐沟3聚水的情况发生。若较多雨水进入雨水斗111内时,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雨水可以正常地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有利于保持雨水正常地排出。
参照图1与图2,挡灰组件5包括通过连接杆511固定于第一直管部41内的导向筒51、穿设于导向筒51内的活动杆52、固定于活动杆52底端的封堵板53和用于驱使封堵板53抵紧复位的第一弹性件。连接杆511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连接杆511沿导向筒51的外周壁周向等间隔布置,连接杆511的一端焊接于导向筒51的外周壁、另一端焊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外周壁,导向筒51与第一直管部41同轴线布置。活动杆52可沿第一直管部41的轴线滑移,为限制活动杆52滑移出第一直管部41,活动杆52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盘521,限位盘521可为长方体形状,还可为圆盘形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第二种,且限位盘521的外径尺寸大于导向筒51的内径尺寸。
参照图1与图2,封堵板53可为长方体形状,还可为圆盘形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形状第二种,且封堵板53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外径尺寸,封堵板53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抵接适配。为提升封堵板53对第一直管部41的封堵密封性,封堵板53靠近第一直管部41的侧壁固定有密封橡胶垫531,密封橡胶垫531与封堵板5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粘接方式,还可为螺钉连接方式。第一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活动杆52外周壁的弹簧54,弹簧54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筒51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封堵板53的顶壁上。
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4时,推动封堵板53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41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同时弹簧54件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弹簧54开始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53复位,直至封堵板53抵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且弹簧54持续对封堵板53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41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53抵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的灰尘,同时密封橡胶垫531可以填充满封堵板53与第一直管部41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减少进入雨水斗111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使用过程中,若较长时间未落雨,由于第一直管部41的顶端高于檐沟3的底壁,可以减少进入雨水口4内的灰尘,同时弹簧54开始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53复位,直至封堵板53抵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且弹簧54持续对封堵板53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41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53抵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限制灰尘由第一直管部41进入雨水管11内,可以减少灰尘在雨水管11内的停留时间,降低灰尘在雨水管11的内壁形成结块的风险,以此实现灰尘不易堵塞雨水管11的效果,有利于保持雨水管11排水畅通性,从而减少檐沟3聚水的情况发生;
若较多雨水进入雨水斗111内时,推动封堵板53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41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同时弹簧54件处于拉伸状态,雨水可以正常地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有利于保持雨水正常地排出。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本申请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包括拉簧55,拉簧55的一端连接于导向筒51上的连接杆511底壁、另一端连接于封堵板53的顶壁。拉簧55可设置为一个、还可设置为两个或四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拉簧5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拉簧55对称设置于活动杆52的两侧,有利于稳定地驱使封堵板53复位。
实施例二的原理: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4时,推动封堵板53朝向远离第一直管部41的方向移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同时拉簧55件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拉簧55开始回缩,并通过弹性力带动封堵板53复位,直至封堵板53抵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且拉簧55持续对封堵板53施加朝向第一直管部41的弹性力,使得封堵板53抵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实施例三
参照图4,本申请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挡灰组件5:挡灰组件5包括两个铰接于第一直管部41上的转动杆56、两个分别固定于转动杆56上的半圆挡板57和用于驱使半圆挡板57复位的第二弹性件。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于转动杆56两侧均固定有第一耳板411,转动杆56沿水平方向穿设于两个第一耳板411。半圆挡板57的顶壁固定有第一竖直板571,且第一竖直板571固定套设于转动杆56上,以此半圆挡板57绕转动杆56的中心轴线摆动。
参照图4,两个半圆挡板57可拼成圆盘形状,且拼成的圆盘形状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外径尺寸,半圆挡板57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抵接适配。第二弹性件包括套设于转动杆56上的第一扭簧58,第一扭簧58设置有四个,且四个第一扭簧58分别套设于两个转动杆56的两端,且第一扭簧58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第一竖直板571上、另一端连接于半圆挡板57的第一耳板411上。
实施例三的原理: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4时,推动半圆挡板57绕转动杆56的轴线发生摆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同时使得第一扭簧58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第一扭簧58开始扭转复位,并带动半圆挡板57转动复位,直至两个半圆挡板57拼成圆盘形状且抵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且第一扭簧58持续对半圆挡板57施加的弹性力,使得半圆挡板57抵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实施例四
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挡灰组件5:挡灰组件5包括通过铰接杆591铰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圆形挡板59和用于驱使圆形挡板59复位的第二扭簧510。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于铰接杆591两侧均固定有第二耳板412,铰接杆591沿水平方向穿设于两个第一耳板411。圆形挡板59的顶壁固定有第二竖直板592,且第二竖直板592固定套设于铰接杆591上,以此圆形挡板59绕铰接杆591的中心轴线摆动。
参照图5,圆形挡板59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外径尺寸,圆形挡板59的顶壁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抵接适配。第二扭簧510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扭簧510分别套设于铰接杆591的两端,且第二扭簧51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耳板412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竖直板592上。
实施例四的原理:当较多雨水进入雨水口4时,推动圆形挡板59绕铰接杆591的轴线发生摆动,雨水即可由第一直管部41的底部排出,并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同时使得第二扭簧510处于拉伸状态;当雨水较少时,第二扭簧510开始扭转复位,并带动圆形挡板59转动复位,直至圆形挡板59抵接于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且第二弹簧54持续对圆形挡板59施加的弹性力,使得圆形挡板59抵紧于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即可稳定地封堵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进而稳定地减少进入雨水斗111以及雨水管11内的灰尘,有利于保持整体排水的畅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屋面板(2)以及设于所述屋面板(2)边缘处的檐沟(3),所述墙体(1)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雨水管(11),所述雨水管(11)靠近所述檐沟(3)的端部固定有雨水斗(111),所述檐沟(3)的底壁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檐沟(3)于所述排水孔内固定有倒锥形的雨水口(4);
所述雨水口(4)的底端固定有第一直管部(41),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插设于所述雨水斗(111)内,所述雨水口(4)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直管部(42),所述第二直管部(42)的顶端突出于所述檐沟(3)的底壁;
所述第一直管部(41)设置有挡灰组件(5),所述挡灰组件(5)用于在雨水较少时封闭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在雨水较多时使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端部处于开放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灰组件(5)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管部(41)内的导向筒(51)、穿设于所述导向筒(51)内的活动杆(52)、固定于所述活动杆(52)底端的封堵板(53)和用于驱使所述封堵板(53)抵紧复位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封堵板(53)与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抵接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52)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盘(521),所述限位盘(521)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导向筒(51)的内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活动杆(52)外周壁的弹簧(54),所述弹簧(5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5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封堵板(53)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拉簧(55),所述拉簧(5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5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封堵板(53)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板(53)靠近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侧壁固定有密封橡胶垫(53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灰组件(5)包括两个铰接于所述第一直管部(41)上的转动杆(56)、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转动杆(56)上的半圆挡板(57)和用于驱使所述半圆挡板(57)复位的第二弹性件,两个所述半圆挡板(57)可拼成圆盘形状,所述半圆挡板(57)与所述第一直管部(41)的底端抵接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转动杆(56)上的第一扭簧(58),所述第一扭簧(58)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管部(4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半圆挡板(57)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管部(42)的顶端设置有可拆卸的格栅网(4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21375.7U CN214834155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21375.7U CN214834155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34155U true CN214834155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809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2137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834155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34155U (zh) |
-
2021
- 2021-06-24 CN CN202121421375.7U patent/CN21483415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14224U (zh) |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 | |
CN210315918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排放装置 | |
CN218843284U (zh) | 一种排水管道快接器 | |
CN214834155U (zh) | 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 |
CN210288626U (zh) | 一种安全高效的排污管道 | |
CN211080479U (zh) | 建筑排水管用防堵设备 | |
CN209229227U (zh) | 一种防堵塞建筑排污管道 | |
CN207959475U (zh) | 一种小型初期雨水弃流箱 | |
CN215716653U (zh) | 一种多功能雨水管网优化装置 | |
CN207092240U (zh) | 一种自升降封闭式防臭地漏 | |
CN109647026A (zh) | 用于排水管路的过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
CN212612938U (zh) | 一种密封防漏的地漏安装御水处理装置 | |
CN211997126U (zh) | 一种外煤仓下料口接水盘用排水组件 | |
CN208219819U (zh) | 一种密封地漏连接管 | |
CN210827765U (zh) | 一种市政施工给水排污管道组件 | |
CN211774400U (zh) | 一种工程施工用给排水管道 | |
CN209892268U (zh) | 一种自洁式负压全自动排渣放水器 | |
CN114811240A (zh) | 一种市政给排水管道连接结构 | |
CN207846628U (zh) | 一种新型园林排水装置 | |
CN105756183A (zh) | 截流井斜置浮动拦渣装置 | |
CN206428790U (zh) | 一种加强排水的天台地漏 | |
CN219033498U (zh) | 一种城市高架的雨水回收灌溉装置 | |
CN113124240B (zh) | 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 | |
CN216799014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排污水管 | |
CN209302300U (zh) | 一种建筑用高强度混凝土排水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905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