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02961U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02961U CN214802961U CN202120138152.3U CN202120138152U CN214802961U CN 214802961 U CN214802961 U CN 214802961U CN 202120138152 U CN202120138152 U CN 202120138152U CN 214802961 U CN214802961 U CN 2148029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cold
- cold air
- hair sty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包括:手持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与所述发热组件配合使用的引风组件,所述手持部至少形成一组冷风通道,外界的空气经过所述冷风通道进入所述引风组件;所述引风组件至少形成多股纵向风道,所述相邻的纵向风道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本实用新型中,利用风速差以及匹配整个产品的长度比,进而使得纵向风道吹出来的冷风速度较为均匀,出风均匀,头发接触冷风定型更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美发设备中的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背景技术
美发行业的诞生已经数千年,其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简单的理发要求,而且发展至烫染等多个业务。相比于之前,现代人对美的追求更高,而且追求美的人不在局限于年轻女性,慢慢的上升至各个年级段,同时烫染不再是女性的专利,更多的男性也开始进行美发造型,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美发造型器,其冷风大多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同时从这个位置吹出去,导致气流聚集,不能及时排除,还会产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美发造型器,通过多股纵向风道,配合引风组件,能够将气流迅速排除,避免噪音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予以实现。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包括:
手持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工作部,
所述工作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与所述发热组件配合使用的引风组件,所述手持部至少形成一组冷风通道,外界的空气经过所述冷风通道进入所述引风组件;
所述引风组件至少形成多股纵向风道,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
本技术方案中,手持部的长度大于工作部的长度,第一时间能方便用户较大空间手持区域,第二能使用户远离工作区域,防止工作部的发热组件工作烫伤用户。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至少一组的冷风通道,配合引风组件,使得外界的空气能够进入,进而能够满足在头发加热后,通过冷风散热,进而通过接触冷风实现发型设计后的定型。
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风速差小于1%的特点,进而使得纵向风道吹出来的冷风速度较为均匀,出风均匀,头发接触冷风定型更均匀。风速差小于1%,风速差较小,如果大于1%,风速差太大,形成的冷风速度,相差太大,冷风不均匀,影响定型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多股纵向风道的设计,使气流从出风口均匀的吹出,使气流沿美发造型器的纵向轴线方向均匀的吹出,解决现有技术中,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靠近冷风通道的出风口只有少量甚至没有气流吹出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气流容易聚集在工作部不能及时排出,还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
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即手持部相对于长于工作部,由于发热组件位于工作部,该设计方案更方便用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远离发热组件,防止烫伤。
若工作部与手持部的长度比超过1:2,则手持部过长,影响用户使用感;若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小于1:1.2,则两者间距过小,用户使用有可能被烫伤。
相邻的纵向风道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风速差小于1%的特点,进而使得纵向风道吹出来的冷风速度较为均匀,出风均匀,头发接触冷风定型更均匀,风速差小于1%,风速差较小,如果大于1%,风速差太大,形成的冷风速度,相差太大,冷风不均匀,影响定型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所述手持部方向作为水平面,所述纵向风道与所述冷风通道呈钝角。
本技术方案,纵向风道和冷风通道之间呈钝角,进而冷风吹到纵向风道时,风速损失小,结合多股纵风通道的特点,使得风道出来的风前后均匀。通过钝角结构,使得两者趋向于同一水平面,进而冷风通道引入的风,能够沿着靠近同一水平面的纵向风道散出,冷风流动至冷风通道附近,减少噪音的产生,气流排出效率更高,且减小冷风通道至纵向风道由于内部结构带来的风阻,减小气流换向产生的气流损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工作部的中心区域,所述引风组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引风组件独立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引风组件部分覆盖发热组件,进而头发经过发热组件的时候,部分能够直接与引风组件接触,实现散热和加热的同时进行,提高效率;同时两个单独设置,互不影响,实现了同时工作,但是结构互不影响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风组件包括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内装配引导板,所述引导板上设置若干个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处形成所述纵向风道。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固定壳,实现了手持部的固定,以及引导板的装配;而引导板通过引导面直接能够形成多个纵向风道,进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多处的风道,一举多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将所述引导面连接的过渡板,远离所述过渡板处的引导面的高度小于靠近所述过渡板处的引导面的高度。
本技术方案中,过渡板连接手持部以及工作部,进而在靠近工作部远离手持部位置,引导面比较高,使得手持部中冷风通道的风,被慢慢引导至高处,实现降温定型。本实施例中,每个引导面都能够对进入工作部的气流进行变向,冷气流经过在前的引导面后,部分被该引导面换向排出到外部,部分越过该引导面,被下一引导面作用,依次类推,从而能够实现冷气流均匀的排出,避免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进而斜坡的引导性更强,能够将冷风从近端引入远端,以实现冷空气的传输,相比于平面结构,斜坡的方向引导效果好;且有利于在较小的结构空间内实现将冷气流均匀的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相邻引导面处于不同水平面,所述每个引导面为斜坡面。
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斜坡面,直接形成多个不同的水平面,进而可以利用坡度,控制风速差,实现风速差之间小于1%的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引导面之间处于不同的水平面,进而形成多个位置的水平面,以实现多个位置的冷风引导,具体的,冷气流经过在前的引导面后,部分被该引导面换向排出到外部,部分越过该引导面,被下一引导面作用,依次类推,从而能够实现冷气流均匀的排出,避免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缩小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造型器的体积;而进一步地,设置成斜坡面,斜坡面通过坡度实现的是引导作用,提高了冷风的引导效率,即每个面是一个坡度,而多个面之间,又形成坡度,双重引导。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临近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夹角为5-20°,远离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为30-60°。
本技术方案中,临近冷风通道时,与水平面夹角小,而越靠后,远离冷风通道越远,斜坡面与水平面夹角越小,进而坡度越平缓,即冷风进入处,引导的组件比较陡峭,与冷风接触时,冲击较大,而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冷风的风量降低,耗损产生,此时采用较为平缓的坡度,能够避免风速的耗损。通过本技术方案,引导面为斜面,斜面的处于不同高度的每一点都可以对气流进行作用,提高冷气流排出的均匀程度,使缠绕在工作部的头发均匀的、全面的被冷气流吹过,以提高定型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斜坡面、过渡板整体构成台阶锯齿状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台阶锯齿状结构,构成了斜坡面以及过渡板等多个结构,实现了一体化结构,便于生产和推广,进而使用中,用户的体验感更强,同时台阶锯齿状结构比较有规律,可以设置成一定规律的风道,使得冷风更加均匀的散出。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台阶锯齿状结构,一方面,便于获得一体成型的引风组件,便于引风组件的加工和装配;另一方面,降低气流经过相邻引导面产生的气流损失,可以利用其结构规律,使得其按照要求,形成一定风量比的结构,进而整个结构的风散出是多个方向,且呈一定规律的,相对比较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保护壳,所述工作部套设于所述保护壳内,且所述保护壳上开设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引风组件相对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保护壳,能够实现对于工作部的保护,而在保护壳上开设与引风组件相对设置的通风孔,利用通风孔,能够实现外界空间穿过保护壳的进入,实现冷风的再次进入,以便于冷风定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壳整体呈圆柱体,所述保护壳将所述手持部和工作部包覆,所述保护壳的一部分作为新的手持部。
本技术方案中,形成了两部分的手持部,而保护壳的部分,直接接触人手,前一部分则能够对于工作部进行包覆保护。
本技术方案中,对于内部手持部,通过保护壳的保护,为外部的手持部的再设计,提供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的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手持部;110、冷风通道;200、工作部;210、发热组件;211、固定壳;220、引风组件;221、纵向风道;300、引导板;400、过渡板;500、保护壳;510、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主要以核心部件为主进行介绍。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包括:
手持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工作部,
所述工作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与所述发热组件配合使用的引风组件,所述手持部至少形成一组冷风通道,外界的空气经过所述冷风通道进入所述引风组件;
所述引风组件至少形成多股纵向风道,所述相邻的纵向风道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
本技术方案中,手持部的长度大于工作部的长度,第一时间能方便用户较大空间手持区域,第二能使用户远离工作区域,防止工作部的发热组件工作烫伤用户。
本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一组的冷风通道,配合引风组件,使得外界的空气能够进入,进而能够满足在头发加热后,通过冷风散热,进而通过接触冷风实现发型设计后的定型。
本实施例中,利用风速差小于1%的特点,进而使得纵向风道吹出来的冷风速度较为均匀,出风均匀,头发接触冷风定型更均匀。风速差小于1%,风速差较小,如果大于1%,风速差太大,形成的冷风速度,相差太大,冷风不均匀,影响定型效果。
本实施例中,多股纵向风道,相比于单纯的竖向风道,或者纵向风道,进而能够实现垂直方向的多处散热,提高整个的散热效果。
现有技术中,用户通过手持部,手持整个直卷两用卷发棒,通过发热组件,初步实现拉直或者卷发等发型的设计,此时,定型后的头发处于高温状态,需要利用吹风组件,吹入冷风,进而冷风出现,实现定型后头发处的散热,如果冷风结构过于简单,输送冷风靠近冷风道位置处,风必然大,而远离风道口位置,离冷风源比较远,风小,进而整个头发的散热不均匀,使得定型效果差。
而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由于若干的纵向风道,相邻的纵向风道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整个冷风是竖向的,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风是竖向的,进而横向的风道,引导竖向的热风朝向两侧流出,实现降温。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多股纵向风道的设计,使气流从出风口均匀的吹出,使气流沿美发造型器的纵向轴线方向均匀的吹出,解决现有技术中,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靠近冷风通道的出风口只有少量甚至没有气流吹出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气流容易聚集在工作部不能及时排出,还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
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即手持部相对长于工作部,由于发热组件位于工作部,该设计方案更方便用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远离发热组件,防止烫伤。
若工作部与手持部的长度比超过1:2,则手持部过长,影响用户使用感;若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小于1:1.2,则两者间距过小,用户使用有可能被烫伤。
相邻的纵向风道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风速差小于1%的特点,进而使得纵向风道吹出来的冷风速度较为均匀,出风均匀,头发接触冷风定型更均匀。风速差小于1%,风速差较小,如果大于1%,风速差太大,形成的冷风速度,相差太大,冷风不均匀,影响定型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位置为主进行介绍。
参照附图1-3所示,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包括:
手持部100,与所述手持部100连接的工作部200,
所述工作部200包括发热组件210,以及与所述发热组件210配合使用的引风组件220,所述手持部100至少形成一组冷风通道110,外界的空气经过所述冷风通道110进入所述引风组件220;
所述引风组件220至少形成多股纵向风道221,所述相邻的纵向风道221吹向外界的风速差小于1%;所述工作部200与所述手持部100的长度比为1:1.2-1:2。
进一步地,以所述手持部100方向作为水平面,所述纵向风道221与所述冷风通道110呈钝角。
本实施例中,纵向风道和冷风通道之间呈钝角,进而冷风吹到纵向风道时,风速损失小,结合多股横风通道的特点,使得风道出来的风前后均匀。具体地,钝角,使得两个风道之间,比较平缓,形成的斜坡等,不是那么陡峭,进而风的耗损小,效率高。通过钝角结构,使得两者趋向于同一水平面,进而冷风通道引入的风,能够沿着靠近同一水平面的纵向风道散出,冷风流动至冷风通道附近,减少噪音的产生,气流排出效率更高,且减小冷风通道至纵向风道由于内部结构带来的风阻,减小气流换向产生的气流损失。
组装时,所述发热组件210位于所述工作部200的中心区域,所述引风组件220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发热组件210,所述发热组件210、引风组件220独立设置。
本实施例中,引风组件部分覆盖发热组件,进而头发经过发热组件的时候,部分能够直接与引风组件接触,实现散热和加热的同时进行,提高效率;同时两个单独设置,互不影响,实现了同时工作,但是结构互不影响的效果。
具体地,引风组件和发热组件利用套设的关系,采用类似管状结构,将发热组件套入引风组件内,实现套设。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主要是结合固定壳等进行介绍。
具体地,所述引风组件220包括与所述手持部100连接的固定壳211,所述固定壳211内装配引导板300,所述引导板300上设置若干个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处形成所述纵向风道221。
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壳,实现了手持部的固定,以及引导板的装配;而引导板通过引导面直接能够形成多个纵向风道,进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多处的风道,一举多得。组装时,固定壳用于将发热组件210实现组装以及部分覆盖。
进一步地,还包括将所述引导面连接的过渡板400,远离所述过渡板400处的引导面的高度小于靠近所述过渡板400处的引导面的高度。
本技术方案中,过渡板400连接手持部100以及工作部200,进而在靠近工作部远离手持部位置,引导面比较高,使得手持部100中冷风通道的风,被慢慢引导至高处,实现降温定型。本实施例中,每个引导面都能够对进入工作部的气流进行变向,冷气流经过在前的引导面后,部分被该引导面换向排出到外部,部分越过该引导面,被下一引导面作用,依次类推,从而能够实现冷气流均匀的排出,避免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进而斜坡的引导性更强,能够将冷风从近端引入远端,以实现冷空气的传输,相比于平面结构,斜坡的方向引导效果好;且有利于在较小的结构空间内实现将冷气流均匀的排出。
具体地,所述相邻引导面处于不同水平面,所述每个引导面为斜坡面。
本实施例中,利用斜坡面,直接形成多个不同的水平面,进而可以利用坡度,控制风速差,实现风速差之间小于1%的效果。本技术方案中,引导面之间处于不同的水平面,进而形成多个位置的水平面,以实现多个位置的冷风引导,具体的,冷气流经过在前的引导面后,部分被该引导面换向排出到外部,部分越过该引导面,被下一引导面作用,依次类推,从而能够实现冷气流均匀的排出,避免冷风聚集在远离冷风通道的位置并从该位置处吹出,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缩小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造型器的体积;而进一步地,设置成斜坡面,斜坡面通过坡度实现的是引导作用,提高了冷风的引导效率,即每个面是一个坡度,而多个面之间,又形成坡度,双重引导。
进一步地,临近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夹角为5-20°,远离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为30-60°
本实施例中,临近冷风通道时,与水平面夹角小,而越靠后,远离冷风通道越远,斜坡面与水平面夹角越小,进而坡度越平缓,即冷风进入处,引导的组件比较陡峭,与冷风接触时,冲击较大,而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冷风的风量降低,耗损产生,此时采用较为平缓的坡度,能够避免风速的耗损。通过本技术方案,引导面为斜面,斜面的处于不同高度的每一点都可以对气流进行作用,提高冷气流排出的均匀程度,使缠绕在工作部的头发均匀的、全面的被冷气流吹过,以提高定型效果。
具体地,若干所述斜坡面、过渡板400整体构成台阶锯齿状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台阶锯齿状结构,构成了斜坡面以及过渡板等多个结构,实现了一体化结构,便于生产和推广,进而使用中,用户的体验感更强。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台阶锯齿状结构,一方面,便于获得一体成型的引风组件,便于引风组件的加工和装配;另一方面,降低气流经过相邻引导面产生的气流损失,可以利用其结构规律,使得其按照要求,形成一定风量比的结构,进而整个结构的风散出是多个方向,且呈一定规律的,相对比较均匀。
为了实现保护,还包括保护壳500,所述工作部200套设于所述保护壳500内,且所述保护壳500上开设通风孔510,所述通风孔510与所述引风组件220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设置保护壳,能够实现对于工作部的保护,而在保护壳上开设与引风组件相对设置的通风孔,利用通风孔,能够实现外界空间穿过保护壳的进入,实现冷风的再次进入,以便于冷风定型。
参照附图1所示,所述保护壳500整体呈圆柱体,所述保护壳500将所述手持部100和工作部200包覆,所述保护壳500的一部分作为新的手持部。
本实施例中,形成了两部分的手持部,而保护壳的部分,直接接触人手,前一部分则能够对于工作部进行包覆保护。本技术方案中,对于内部手持部,通过保护壳的保护,为外部的手持部的再设计,提供思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结合具体使用进行介绍。
如图,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殊风道冷风装置,包括用于发热组件210以及引风组件220提供电能的马达,形成引风组件220的风叶,整流翼构成的吹风组件;包括电控板,电池的供电组件;包括上下铝板,上下PTC发热器(不仅限于PTC或MCH或发热丝或发热膜等)发热组件;包括带特殊风道的手柄上下内壳,手柄外壳,进风网,开关按钮,充电板等其它零件;
B,特殊风道冷风装置结构原理;
如图,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为,机器通电后,通过入风网马达带动风叶旋转,产生风,通过上下风道吹向上下内壳,发热组件给头发加热,加热后头发卷在外壳上冷却定型,发内壳上有台阶锯齿状风道,风道前坡面与水平面夹角11.5°(不局限于11.5°,具体看发热体长度以及外壳的间距),风道后坡面与前坡面夹角50°,
此实用新型的好处在于相对于没有台阶锯齿状的斜坡,当冷风吹到斜坡面时,风速损失变小,风道出来的风前后均匀,没有台阶锯齿状的坡面靠近风口的位置风大,远处的风很小,不利于头发均匀散热,达不到一致的的定型效果。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持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工作部,
所述工作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与所述发热组件配合使用的引风组件,所述手持部至少形成一组冷风通道,外界的空气经过所述冷风通道进入所述引风组件;
所述引风组件至少形成多股纵向风道,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手持部的长度比为1:1.2-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手持部方向作为水平面,所述纵向风道与所述冷风通道呈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工作部的中心区域,所述引风组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引风组件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组件包括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内装配引导板,所述引导板上设置若干个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处形成所述纵向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引导面连接的过渡板,远离所述过渡板处的引导面的高度小于靠近所述过渡板处的引导面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引导面处于不同水平面,所述每个引导面为斜坡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临近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夹角为5-20°,远离所述冷风通道的斜坡面与水平面为30-6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斜坡面、过渡板整体构成台阶锯齿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壳,所述工作部套设于所述保护壳内,且所述保护壳上开设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引风组件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美发造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整体呈圆柱体,所述保护壳将所述手持部和工作部包覆,所述保护壳的一部分作为新的手持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38152.3U CN214802961U (zh) | 2021-01-19 | 2021-01-19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38152.3U CN214802961U (zh) | 2021-01-19 | 2021-01-19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02961U true CN214802961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88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38152.3U Active CN214802961U (zh) | 2021-01-19 | 2021-01-19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0296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90674A (zh) * | 2021-01-19 | 2022-03-18 |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美发造型器 |
-
2021
- 2021-01-19 CN CN202120138152.3U patent/CN21480296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90674A (zh) * | 2021-01-19 | 2022-03-18 | 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美发造型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26578A (en) | Comb-type hair dryer | |
CN2742829Y (zh) | 护发装置 | |
EP3226715B1 (en) | Vacuum assis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ooming hair | |
CN111297027A (zh) | 可调风向风梳 | |
WO2015190217A1 (ja) | ヘアケア方法およびヘアケア装置 | |
CN214802961U (zh)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
CN209463499U (zh) | 一种电吹风 | |
TR201810224T4 (tr) | Saç şekillendirmek için ek teçhizat. | |
CN113243646A (zh) | 一种冷发梳 | |
CN215347408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美发器 | |
CN114190673A (zh) | 一种出风定型效果好的美发造型器 | |
CN215271013U (zh) | 一种美发造型器 | |
CN210696424U (zh) | 热风梳 | |
US20110120492A1 (en) | Comb through blow dryer | |
CN114190674A (zh) | 一种冷风定型效果好的美发造型器 | |
CN215603720U (zh) | 一种头发梳理造型器 | |
CN216568797U (zh) | 一种直发加热装置和直发梳 | |
CN219894932U (zh) | 一种出风定型效果好的新型美发造型器 | |
WO2023173252A1 (zh) | 头发造型设备 | |
CN215347413U (zh) | 一种具有气流换向功能的烫发器 | |
CN212368548U (zh) | 可调风向风梳 | |
CN214547878U (zh) | 一种直发梳头加热热风梳 | |
CN215382029U (zh) | 一种梳齿可加热的吹风梳子及其控制电路 | |
CN114190675A (zh) | 一种新型直卷发器 | |
CN214128771U (zh) | 一种脱毛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