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9057U - 出料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出料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9057U
CN214789057U CN202120226984.0U CN202120226984U CN214789057U CN 214789057 U CN214789057 U CN 214789057U CN 202120226984 U CN202120226984 U CN 202120226984U CN 214789057 U CN214789057 U CN 214789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discharge
cylinder
valve body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269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威
陈健
石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enyun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enyu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enyu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enyu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2698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89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9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9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son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料控制阀,其包括:控制阀本体、控制阀杆、出料气缸以及出料嘴;所述控制阀本体内部具有轴向贯通的料道,所述控制阀杆枢转地穿置于控制阀本体内部的料道中,且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与所述出料气缸相连接,所述控制阀本体上还一体伸出有与内部料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与所述计量筒相连接,所述出料嘴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料道出口处。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可应用于调料投料系统中,作为调料自动投料时的开关阀使用,其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烹饪中调料定量投放的开关控制。

Description

出料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料控制阀。
背景技术
在大型的食堂、餐厅、快餐店等厨房的日常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向烹饪的菜品中添加各种调味料。调味料的添加对于产品的口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大型的食堂、餐厅、快餐店等厨房中,都设置有多个烹饪工位,各个烹饪工位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由人工添加调料,从而不利于实现烹饪的自动化。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出料控制阀,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出料控制阀,其包括:控制阀本体、控制阀杆、出料气缸以及出料嘴;
所述控制阀本体内部具有轴向贯通的料道,所述控制阀杆枢转地穿置于控制阀本体内部的料道中,且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与所述出料气缸相连接,所述控制阀本体上还一体伸出有与内部料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与所述计量筒相连接,所述出料嘴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料道出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出料气缸通过第二立柱安装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上端面上,且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出料气缸通过两根第二立柱安装固定,且所述控制阀杆位于两根第二立柱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通过螺接方式与所述出料气缸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控制阀杆的另一端还套装有密封套,所述控制阀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适于所述密封套套装的环形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管道接口还连接有一弯管或直管,所述弯管或直管与管道接口之间通过抱箍锁紧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的改进,所述出料嘴一端设置有螺帽,所述出料嘴通过其螺帽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料道出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控制阀可应用于调料投料系统中,作为调料自动投料时的开关阀使用,其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烹饪中调料定量投放的开关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料投料系统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投料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循环枢转动力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液体料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一固体料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第一固体料桶一替代方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第一固体料桶另一替代方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2中图2中第二固体料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2中下料机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下料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供气结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压力储料筒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调节阀的立体分解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分割截止阀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计量筒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定量出料控制原理图;
图17为图1中出料控制阀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六组计量筒和出料控制阀一安装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中补水装置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料投料系统,其包括:基座10、水平枢转动力装置20、第一投料装置30、第二投料装置40以及补水装置50。
基座10用于集成本实用新型调料投料系统的其他结构,其包括:一空心或者内部设置有配重的柱体结构11,该柱体结构11底部具有支撑脚12,柱体结构11与底部的支撑脚12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3,且支撑脚13上开设有将基座10安装固定的孔洞。
水平枢转动力装置20用于带动第一投料装置30、第二投料装置40以及补水装置50在平面内进行整体地枢转。
该水平枢转动力装置20包括:第一外壳21、第一旋转电机、第一减速器、一级旋转臂22、第二外壳23、第二旋转电机以及二级旋转臂24。
第一外壳21安装于基座10的侧面上,第一旋转电机收容于第一外壳21中,其输出端经第一减速器与一级旋转臂22的一端传动连接,如此,在第一旋转电机的带动下,可驱动一级旋转臂22在水平面内进行一级枢转。一级旋转臂22的另一端与第二外壳23相连接,第二旋转电机收容于第二外壳23中,其输出端经第二减速器与二级旋转臂24的一端传动连接,如此,在第二旋转电机的带动下,可驱动二级旋转臂24在水平面内进行二级枢转。二级旋转臂24另一端与第一投料装置30所在的底座36相连接。
如图2、3所示,第一投料装置30用于存放待投放的调料,并在运动至下料位置是投放需要的调料。第一投料装置30包括:调料桶31、料桶固定座32、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定位机构34以及下料机构35。
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用于带动各调料桶31进行循环自转运动。
具体地,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包括:循环枢转电机331、环形齿条332以及滚珠夹持结构333。循环枢转电机331竖直布置并通过一电机固定架334安装于上述底座36上。循环枢转电机331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335,该驱动齿轮335水平设置并能够随循环枢转电机331的工作进行同步枢转。
为了配合驱动齿轮335的装配,电机固定架334包括:U形固定架本体3341、设置于U形固定架本体3341顶部的立板3342、设置于U形固定架本体3341底部的支座3343。U形固定架本体3341横向设置,循环枢转电机安装于U形固定架本体3341的顶部,驱动齿轮335收容于U形固定架本体3341所围的空间中。
环形齿条332位于循环枢转电机331的外围,其面向循环枢转电机331的一面形成有若干连续设置的啮合齿,驱动齿轮335能够与环形齿条332相啮合,如此当循环枢转电机331工作时,可带动环形齿条332进行同步枢转。一个实施方式中,环形齿条332通过若干销钉3321锁附固定于料桶固定座32的内侧面上。
滚珠夹持结构333用于使得上述环形齿条332保持稳定。滚珠夹持结构333具体包括:上夹臂3331以及下承台3332,上夹臂3331为若干个,各上夹臂3331周向间隔分布于环形齿条332的内侧。任一上夹臂3331的下端固定于底座36上,上端设置有上滚珠,且上滚珠能够沿环形齿条332上表面的滑槽进行相对滑动。下承台3332被对应设置为环形,其固定于底座36上,并位于环形齿条332的下方。下承台3332的顶面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下滚珠,各下滚珠能够沿环形齿条332下表面的滑槽进行相对滑动。如此设置,在若干上滚珠和下滚珠的夹持导向下,可使得环形齿条332在一定水平面内保持稳定枢转运动。
调料桶31被设置为多个,并在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的驱动下进行循环自转运动。各调料桶31还可根据需要存放的调料种类设置为固体料桶和液体料桶,且固体料桶可根据固体调料颗粒大小被设置为不同的料桶机构。为了配合各调料桶31进行循环自转运动,料桶固定座32被设置为圆筒形,上述各调料桶31周向挂载于料桶固定座32的外侧面上。相应的,料桶固定座3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挂钩或者挂孔,各调料桶31的背面对应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挂孔或挂钩。
环形齿条332固定于料桶固定座32的内侧面上,如此第一投料装置30能够在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的驱动下,进行循环自转运动。此外,为了配合各调料桶31中调料的投放,底座36上开设有一缺口361。如此设置,当相应的料桶随料桶固定座32的自转,运动至缺口361的上方时,可将其中存放的调料进行放料并通过缺口361落下。相应的,缺口361还连接有一投料通道362。
如图4所示,调料桶31具体包括:液体料桶310、第一固体料桶320以及第二固体料桶330。上述各调料桶31的数量按照需求进行设置,并周向挂载于料桶固定座32的外侧面上。
液体料桶310用于存放液体调料,以便在到达相应的烹饪工位处释放其中的液体调料。该液体料桶310包括:上桶体311、下桶体312、出液管313、固定套314、轴承315、凸轮316、气管、第一阀门组件318、第二阀门组件319、弹性件、牵引绳以及端盖3191。
上桶体311顶部具有能够打开或者关闭的料盖,底部具有出液口。该出液口由第一阀门组件318打开或者关闭。下桶体312安装于上桶体311的底部,并随出液口的打开或者关闭选择性地与上桶体311相连通。同时,气管贯穿上桶体311设置,其一端延伸至外部环境中,另一端延伸至下桶体312中,如此保持气压的平衡,有利于液体的顺利流出。
第一阀门组件318包括:塞盖3181、顶杆3182以及第一弹簧。塞盖3181套装于顶杆3182的上端,顶杆3182穿置于上桶体311的出液口中,其下端延伸至下桶体312中。顶杆3182下端和出液口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上述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如此,通过上述压缩第一弹簧使得塞盖3181能够密封住上桶体311底部的出液口。为了增大塞盖3181的密封面积,塞盖3181与出液口之间的接触面为斜面。
下桶体312具有一横向设置的内腔3121,该内腔3121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且内腔3121的侧壁上还具有一开口31211。出液管313、轴承315、凸轮316、第二阀门组件319集成于上述内腔3121中。出液管313沿轴向方向布置于内腔3121中,该出液管313一端自内腔3121中伸出,且出液管313的伸出端为T形,该T形管头3131一端出液,另一端封闭。如此设置,确保出液后残留液体保存到T形管头3131的封闭端,防止运转过程中滴漏。出液管313的另一端的开口31211由第二阀门组件319打开或者关闭。
出液管313的伸出端通过固定套314安装于内腔3121的开放端。该固定套314包括:固定件套本体3141以及设置于固定套314本体外侧的卡箍3142。固定套314通过其卡箍3142套装于内腔3121的开放端,并能够相对内腔3121的开放端进行枢转。出液管313穿置于固定套314本体中。轴承315套装于出液管313上,以辅助出液管313相对内腔3121发生枢转。
凸轮316套装于出液管313上,并与内腔3121上的开口31211相对设置,第一阀门组件318的顶杆3182的下端延伸至开口31211中,且其端面与凸轮316相抵靠。如此,当出液管313枢转时,其上的凸轮316随之同步枢转,从而凸轮316能够通过顶杆3182将塞盖3181顶开,使其与上桶体311出如上所述液口打开,使得上桶体311中存放液体调料流入到下桶体312中。当出液管313反向枢转时,凸轮316回复至初始位置,塞盖3181再次封闭住上桶体311底部的出液口。
如上所述,第二阀门组件319打开或者关闭出液管313的另一端。具体地,第二阀门组件319包括:第一顶套3191、第二顶套3192、密封盖3193以及第二弹簧3194。第一顶套3191套装于出液管313的另一端,该第一顶套3191的端面具有两个中心对称设置的凸面,第二与具有两个中心对称设置的凸面。第一顶套3191与第二顶套3192相配合,第一顶套3191上的凸面延伸至第二顶套3192上的凸面之间。第二顶套3192与内腔3121的封闭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簧3194,该第二弹簧3194处于压缩状态。密封盖3193收容安装于第二顶套3192中,并能够在第二弹簧3194的作用下密封住上述出液管313另一端的开口31211。
如此,当出液管313枢转时,其上的第一顶套3191能够随之进行同步枢转,此时第一顶套3191上的凸面能够沿第二顶套3192上的凸面滑动,进而推动第二顶套3192进行轴向运动,使其中的密封盖3193与出液管313另一端的开口31211分离,以便于通过内腔3121上开口31211流入到内腔3121中的液体调料能够流入到出液管313中,并进一步通过出液管313的出液口流出。当出液管313反向枢转时,第二顶套3192回复至初始位置,密封盖3193再次封闭住出液管313另一端的开口31211。
为了实现出液管313的枢转,牵引绳一端连接于固定套314上,如此当对牵引绳施加拉力时,该牵引绳可进一步拉动与固定套314相连接的出液管313进行枢转。从而,出液管313可带动第一阀门组件318和第二阀门组件319打开,实现液体调料的出料。同时,为了实现出液管313的反向枢转,上述弹性件一端连接于出液管313的输出端上,另一端与上桶体311固定连接。如此,当停止对牵引绳施加拉力时,在弹性件的复位拉力作用下,出液管313能够反向枢转,回复至初始位置。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为一弹簧。
如图5所示,第一固体料桶320用于存放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固体调料,其包括:第一桶体321、第一吹气管322、第一外齿轮盘323、第一搅拌机构324、拨料盘325以及出料单元326。
第一桶体321内部用于存放固体调料,其顶部设置有桶盖3211,其底部四周边缘形成有料槽,料槽上还开设有出料口。第一桶体321的底部还扣合有一底盖3212,底盖3212上开设有一开口31211,该开口31211由翻板3213打开或者关闭。且第一桶体321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投料口,该投料口由一料门进行打开或者关闭。
第一外齿轮盘323安装于桶盖3211的顶部,该第一外齿轮盘323通过一轴向贯通设置的齿轮轴3231与第一桶体321下方的出料单元326传动连接。如此,当第一外齿轮盘323枢转时,其可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出料单元326进行出料。
第一吹气管322用于将固体调料吹出,其贯穿于齿轮轴3231中,且该第一吹气管322的两端自齿轮轴3231中伸出。第一吹气管322的下端能够与底盖3212上的翻板3213相抵靠。同时,第一吹气管322的上端还安装有一气嘴3221,该气嘴3221与第一外齿轮盘323之间还设置有一压缩弹簧3222。如此,通过上述气嘴3221可向第一吹气管322中通气。
第一搅拌机构324用于将第一桶体321中的固体调料打散,以便于固体调料能够进行顺利出料。第一搅拌机构324包括:搅拌杆3241以及多组搅拌翅片3242。
其中,搅拌杆3241通过一框架体3243设置于齿轮轴3231的外侧。框架体3243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圆环以及连接两个圆环的四个连杆。搅拌杆3241为若干个,若干个搅拌杆3241按照各自的角度连接于圆环以及连杆上,并朝向中间的搅拌轴延伸设置。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方的圆环上连接有两个中心的搅拌杆3241,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杆分别连接有一连杆,下方的圆环与连杆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一向下倾斜设置的搅拌杆3241。
多组搅拌翅片3242自上而下地套装于上述齿轮轴3231上,并能够随齿轮轴3231进行同步枢转。一个实施方式中,搅拌翅片3242为三组,其中上方的两组搅拌翅片3242分别具有三个搅拌翅,各搅拌翅向下倾斜设置。最下方的一组的搅拌翅片3242具有三个搅拌翅,各搅拌翅向上倾斜设置。且各搅拌翅具有适于切入固体调料的刃口。
拨料盘325套装于齿轮轴3231的下端,其包括:拨料盘本体3251及设置于拨料盘本体3251四周的拨料片3252。任一拨料片3252能够沿第一桶体321底部的料槽进行运动。如此,在第一外齿轮盘323带动齿轮轴3231枢转时,拨料盘325能够将打散的固体调料自料槽的出料拨出。同时,任一拨料片3252上还开设有一腰形孔。
出料单元326包括:内齿轮盘3261以及行星齿轮3262。其中内齿轮盘3261位于第一桶体321的下方,该内齿轮盘3261上具有至少一个放料口。齿轮轴3231的下端经行星齿轮3262与内齿轮盘3261相啮合。如此当第一外齿轮盘323带动齿轮轴3231枢转时,拨料盘325与内齿轮盘3261之间具有一转速差,从而当内齿轮盘3261上的上的放料口与料槽的出料口对齐时,齿轮轴3231可带动拨料盘325将固体调料自出料口和放料口推出。推出的固体调料掉落至底盖3212中,此时当第一吹气管322在外力作用下下压时,可将翻板3213顶开,同时第一吹气管322吹送气流,使得掉落至底盖3212中的固体调料吹出。
可替代地,为了实现定量出料,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固体料桶320除了包括相类似的第一桶体321、第一外齿轮盘323、第一搅拌机构324、拨料盘325之外,对出料单元326进行改进设计。
此时,如图6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出料单元326还包括:传动齿轮组3263、定量出料盘3264以及料腔3265。传动齿轮组3263及定量出料盘3264安装于料腔3265中,且第一桶体321底部开设有与定量出料盘3264所在料腔3265空间相连通的开口。传动齿轮组3263包括:套装于齿轮轴3231下端的第一齿轮32631、与第一齿轮32631相啮合且枢转连接于料腔3265中的第二齿轮32632、一端套装有与第二齿轮32632相啮合的第三齿轮32633的螺杆32634以及与螺杆32634相啮合的第四齿轮32635。
定量出料盘3264与第一桶体321底部开口相对设置,且料腔3265的底部还开设有与定量出料盘3264相对设置的落料口32651。定量出料盘3264包括:两侧的端板32641、安装于两侧端板32641之间的且等分两侧端板32641之间空间的拨片32642。第四齿轮32635套装于定量出料盘3264一端的枢轴上。如此当第一外齿轮盘323带动齿轮轴3231枢转时,拨料盘325能够同步枢转,并将第一桶体321中的固体调料拨入到料腔3265中,并填满两个拨片32642之间的空间。传动齿轮组3263同步带动定量出料盘3264,由于拨片32642之间的容量保持一致,从而定量出料盘3264通过其上的拨片32642将固态调料定量地放出。
可替代地,为了实现调料出料量的调节,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固体料桶320除了包括相类似的第一桶体321、第一外齿轮盘323、第一搅拌机构324、拨料盘325之外,对出料单元326进行改进设计。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底盖3212螺旋旋接于第一桶体321的底部。
出料单元326包括:弹簧3266、调整盘3267、固定盘3268、行星齿轮3269、料门3270以及料门气缸3271。
其中,固定盘3268位于第一桶体321的下方,该固定盘3268上具有一个放料口。齿轮轴3231的下端经行星齿轮3269与固定盘3268相啮合。调整盘3267设置于固定盘3268的下方,且该调整盘3267上设置有能够延伸至固定盘3268上放料口中的放料通道32671以及能够插入至固定盘3268中的导柱32672。调整盘3267的放料通道32671与底盖3212的料仓相连通。弹簧3266设置于调整盘3267和固定盘3268之间,且该弹簧3266处于压缩状态。如此设置,当需要调节出料量时可旋转底盖3212,使得底盖3212远离固定盘3268,此时由于弹簧3266的弹性作用,能够使得调整盘3267能够紧贴于底盖3212上。相应的,底盖3212的料仓之间的容积增大,实现了调节出料量的目的。
因此,当第一外齿轮盘323带动齿轮轴3231枢转时,拨料盘325与固定盘3268之间具有一转速差,从而当固定盘3268上的上的放料口与第一料桶底部的出料口对齐时,齿轮轴3231可带动拨料盘325将固体调料自出料口和放料口推出,并经过放料通道32671进入到料仓中。此时,料门气缸3271带动料门3270打开料仓底部的出料口,实现固体调料的定量放料。
第二固体料桶330用于存放大颗粒的固体调料,其可实现大颗粒固体调料的研磨,使其形成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固体调料。
如图8所示,该第二固体料桶330包括:第二桶体331、第二吹气管332、第二外齿轮盘333、第二搅拌机构334以及研磨机构335。
第二桶体331内部用于存放大颗粒的固体调料,其顶部设置有桶盖3311,其底部开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通过一底盖3312进行打开或者关闭。具体地,该底盖3312旋接于出料口处,且其具有一打开或者关闭出料口的封盖3313。且第二桶体331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投料口,该投料口由一料门3314进行打开或者关闭。
第二外齿轮盘333安装于桶盖3311的顶部,该第二外齿轮盘333通过一轴向贯通设置的齿轮轴336与研磨机构335传动连接。如此,当第二外齿轮盘333枢转时,其可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研磨机构335进行研磨。
第二吹气管332用于将研磨后的固体调料吹出,其贯穿于齿轮轴336中,且该第二吹气管332的两端自齿轮轴336中伸出。第二吹气管332的下端与封盖3313相连接,从而第二吹气管332下压时,可带动封盖3313同步运动以打开其所封闭的出料口。同时,第二吹气管332的上端还安装有一气嘴3321,该气嘴3321与第二外齿轮盘333之间还设置有一压缩弹簧3322。如此,通过上述气嘴3321可向第二吹气管332中通气。此外,封盖3313的四周边缘被设置为适于封闭住出料口的坡面,该坡面的上还周向开设有若干出气孔。若干出气孔分别通过封盖3313内部的气道与第二吹气管332的下端相连通。
第二搅拌机构334用于将第二桶体331中的固体调料打散,以便于固体调料能够进行顺利进行研磨。第二搅拌机构334包括:搅拌杆3341以及多组搅拌翅片3342。
其中,搅拌杆3341通过一框架体3343设置于齿轮轴336的外侧。框架体3343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圆环以及连接两个圆环的四个连杆。搅拌杆3341为若干个,若干个搅拌杆3341按照各自的角度连接于圆环以及连杆上,并朝向中间的搅拌轴延伸设置。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方的圆环上连接有两个中心的搅拌杆3341,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杆分别连接有一连杆,下方的圆环与连杆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一向下倾斜设置的搅拌杆3341。
多组搅拌翅片3342自上而下地套装于上述齿轮轴336上,并能够随齿轮轴336进行同步枢转。一个实施方式中,搅拌翅片3342为四组,其中上方的两组搅拌翅片3342分别具有三个搅拌翅,各搅拌翅向下倾斜设置。下方的两组搅拌翅片3342分别具有三个搅拌翅,各搅拌翅向上倾斜设置。且最下方的一组搅拌翅的宽度大于其上方各组搅拌翅的宽度。且各搅拌翅具有适于切入固体调料的刃口。
研磨机构335用于将大颗粒固体调料的研磨,使其形成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固体调料。该研磨机构335包括:研磨内齿3351以及研磨外齿3352。
其中,研磨内齿3351安装于齿轮轴336的下端,该研磨内齿3351的大致呈一锥形,其锥形面上形成有若干周向间隔设置的研磨内齿3351,研磨内齿3351之间形成有入料槽,任一研磨内齿3351两侧边缘形成第一主研磨刃33511,且该研磨内齿3351的一端四周边缘还形成有周向排列的第一副研磨刃33512。上述各第一主研磨刃33511和第一副研磨刃33512按照枢转方向倾斜设置。研磨外齿3352设置于上述底盖3312中。相应的,该研磨外齿3352具有与研磨内齿3351上各第一主、副研磨刃、相对应的第二主、副研磨刃33521、33522。
如此当第二外齿轮盘333带动齿轮轴336枢转时,第二搅拌机构334将第二桶体331中的固体调料打散,打散后的固体调料能够落入到下方的研磨机构335中。此时,研磨机构335的研磨内齿3351能够随齿轮轴336进行枢转,使得进入到研磨内齿3351以及研磨外齿3352之间的固体调料被研磨成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固体调料。同时,第二吹气管332同步将封盖3313顶开,小颗粒或者粉末状固体调料随之被气流吹出。
此外,根据实际的需求,也可设置用于存放粘性体和/或酱料的料桶。
如图9、10所示,下料机构35用于当第一投料装置30中的料桶运动至下料位置时,控制第一投料装置30进行投料,投放的调料包括:若干液体调料、固体(颗粒、粉末、块、丁等等)调料、粘性体调料、酱料、潮湿颗粒(如生姜)调料。
该下料机构35包括:液体下料单元351和固体下料单元352。
液体下料单元351包括:推板3511、连接架3512、固定板3513以及第一枢转电机3514。
其中,第一枢转电机3514固定于底座36上,其通过一传动带3515与丝杆3516的一端传动连。连接架3512的下端与丝杆3516传动连接,连接架3512的上端与固定板3513相连接,如此第一枢转电机3514工作时,能够通过连接架3512带动固定板3513进行往复运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枢转电机3514和丝杆3516也可由气缸所替代。推板3511一端连接于固定板3513上,并能够随固定板3513进行同步运动。推板3511的另一端连接有或者一体设置有一弧面顶板35111。
从而,液体料桶310在循环枢转动力机构33的驱动下,运动至下料位置时,第一枢转电机3514能够带动固定板3513上的推板3511朝向液体料桶310运动,使得推板3511上的弧面顶板35111与液体料桶310的牵引绳相互作用,牵引绳进一步拉动与固定套314相连接的出液管313进行枢转。出液管313可带动第一阀门组件318和第二阀门组件319打开,实现液体调料的出料。
固体下料单元352包括:传动齿轮3521、第二枢转电机3522、缓冲结构3523以及供气结构3524。
其中,传动齿轮3521用于与第一固体料桶320或第二固体料桶330的外齿轮盘323、333进行啮合,从而带动外齿轮盘323、333进行枢转,以实现第一固体料桶320或第二固体料桶330的出料。该传动齿轮3521通过一枢转轴35211连接于上述固定板3513和推板3511之间,且该传动齿轮3521上同心设置有一带轮35212,第二枢转电机3522通过传动带与传动齿轮3521的带轮35212进行联动。如此,当第二枢转电机3522工作时,可通过传动带和带轮35212驱动传动齿轮3521进行同步枢转。
第一枢转电机3514工作时,其还可带动传动齿轮3521朝向第一固体料桶320或第二固体料桶330的外齿轮盘323、333进行运动,以使得传动齿轮3521与相应的外齿轮盘323、333进行啮合。同时,为了便于传动齿轮3521能够顺利地与外齿轮盘323、333进行啮合,传动齿轮3521采用缺齿设计。具体地,传动齿轮3521位于初始位置时,其面向外齿轮盘323、333的一面的啮合齿非连续设置,即间隔设置的两个啮合齿之间不设置啮合齿,如此有利于避免传动齿轮3521与外齿轮盘323、333啮合过程中,避免其啮合齿的端面抵住外齿轮盘323、333啮合齿的端面。此外,缺齿位置两侧的啮合齿具有长度差,即其中一个啮合齿35213较长,另一个啮合齿35214较短,如此有利于啮合后,传动齿轮3521顺利地带动外齿轮盘323、333进行枢转,避免发生干涉。
缓冲结构3523用于在传动齿轮3521与外齿轮盘、啮合时,提供一缓冲作用力。且该缓冲结构3523也可在传动齿轮3521与外齿轮盘323、333未完全啮合时,提供一微调作用力使得二者良好地配合在一起。具体地,该缓冲结构3523包括:挡片35231、弹簧35232以及挡块35233。其中,挡片35231为一U形结构,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传动齿轮3521枢轴的两端。挡块35233位于挡片35231的一侧,并固定于推板3511上。弹簧35232设置于挡片35231和挡块35233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如此,该弹簧35232为传动齿轮3521提供一作用力,以实现上述缓冲和微调的作用。
如图11所示,供气结构3524用于为上述气管、第一吹气管322以及第二吹气管332提供吹气气流。
具体地,该供气结构3524包括:供气管35241以及摆动组件35242。供气管35241为一刚性气管,其端部设置有向下设置的出气嘴。摆动组件35242包括:导向板352421以及枢转安装座352422,供气管35241通过枢转安装座352422枢转安装于立板3342上。枢转安装座352422包括:固定座3524221和枢转连接套3524222。固定座3524221安装于立板3342上,并位于推板3511的一侧,枢转连接套3524222一端套装于供气管35241上,另一端通过一销轴与固定座3524221枢转连接。导向板352421固定于推板3511的一侧,其能够随推板3511的动作进行同步运动。
导向板352421上开设有朝下料位置倾斜向下设置的导向槽3524211。同时,供气管35241上还套装有另一枢转连接套3524222,该枢转连接套3524222的一端与导向槽之间穿置有一销钉,且该销钉初始地位于上述导向槽靠近下料位置的一端。该另一枢转连接套3524222位于枢转安装座352422的后方。
如此设置,当推板3511朝向下料位置运动时,供气管35241的销钉能够沿着导向槽由位置较低的一端,移动至位置较高的一端。相应的,该导向板352421能够使得供气管35241的出气嘴下压,以与位于下料位置处的气管、第一吹气管322或者第二吹气管332的进气口相连通。当推板3511回复至初始位置时,供气管35241能够在导向板352421的导向作用下,逐渐抬起与气管、第一吹气管322或者第二吹气管332的进气口相分离,停止供气管35241的供气。
再次如图10所示,定位机构34用于使得各调料桶31运动至下料位置时进行位置的校正,以便于下料机构35带动相应的料桶进行下料。定位机构34设置于第一投料装置30所在的底座36上,并位于料桶固定座32的内侧。
定位机构34包括一定位杆341,定位杆341水平设置,其一端指向料桶固定座32的内侧面,另一端与连接架3512相连接,如此定位杆341可随连接架3512的往复运动朝向或者远离料桶固定座32进行运动。相应的,料桶固定座32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周向间隔排列的若干定位孔,各定位孔与料桶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定位杆341的一端能够随连接架3512的运动插入至对应的定位孔中,以对相应的料桶进行校准定位,便于下料机构35驱动相应的料桶进行下料。此外,为了避免定位杆341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定位机构34还包括导向臂342。定位杆341还穿置于导向臂342的导向孔中,并能够沿着导向孔进行轴向运动。同时,与第一枢转电机3514传动连接的丝杆3516的另一端枢转连接于该导向臂342的底部。
调料桶31、料桶固定座32以及下料机构35收容于一保护罩37中,该保护罩37对其内部的调料桶31、料桶固定座32以及下料机构35提供保护。
再次如图1所示,第二投料装置40用于实现烹饪时食用油等用量较多耗材的供给,其与第一投料装置30同步或者异步工作。第二投料装置40包括若干投料单元41,任一投料单元41包括:储料桶42、压力储料筒43、计量筒44以及出料控制阀45。
其中,储料桶42、压力储料筒43、计量筒44、出料控制阀45通过管道依次连接,且计量筒44和出料控制阀45集成于二级旋转臂24上,并位于第一投料装置30的下方,如此以便于在二级旋转臂24的带动下进行枢转投料。储料桶42和压力储料筒43与第一投料装置30保持分体设置。
储料桶42用于存放食用油等用量较多耗材,该储料桶42为内部中空的桶体,其顶部开设有便于管道连接的接口,该接口与桶体内部保持连通。
如图12所示,压力储料筒43能够接收来自储料桶42的食用油等用量较多耗材,并用于保持食用油等在恒定的压力下定量稳定流出,该压力储料筒43包括:筒体431、筒座432、筒盖433、筒盖锁箍434、调节阀435以及分割截止阀436。
其中,筒体431通过筒座432固定于料架46的上层。筒盖43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筒体431,其扣合于筒体431的顶部,并通过筒盖锁箍434进行锁紧,且筒盖433上设置有管道接口4331。考虑到随着食用油等的持续流出,筒体431内的压力会发生变化,因此筒盖433上还设置有外部气源接口4332和压力表4333。如此,当食用油等持续流出时,可通过外部气源接口通入压力气体,补偿内部压力以使得筒体431内部保持压力恒定。筒盖锁箍434可采用现有的锁箍,该筒盖锁箍434具有两个端部枢转连接的锁臂,两个锁臂可通过插销进行锁附连接。
筒体431的底部连接有流出管道,调节阀435和分割截止阀436安装于流出管道上。如图13所示,调节阀435包括:调节阀体4351、调节阀杆4352、手柄4353以及调节齿片4354。调节阀体4351内部纵横贯通设置,且该调节阀体4351具有与内部横向管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调节阀体4351通过两端的管道接口连接于流出管道上,同时管道接口与流出管道之间通过抱箍4355进行锁紧。调节阀杆4352枢转地穿置于调节阀体4351内部纵向管道中,且调节阀杆4352上还设置有阀片43521,该阀片43521位于调节阀体4351内部纵横管道相交的位置处。如此,当调节阀杆4352枢转时,通过其上的阀片可实现调节阀体4351内部纵横管道相交处开度的调节,进而改变流出管道内部的流量。
手柄4353一端连接于调节阀杆4352的上端,并能够带动调节阀杆4352进行枢转。同时,手柄4353与调节阀杆4352相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卡齿43531。调节齿片4354安装于手柄4353与调节阀杆4352相连接的一端,调节齿片4354上设置有周向间隔排列的能够与卡齿相配合的卡槽。如此设置,当手柄4353带动调节阀杆4352进行枢转至需求的角度时,可通过其上的卡齿43531与对应角度下的卡槽相配合,以使得调节阀杆4352的位置保持固定,避免其发生自由枢转。
如图14所示,分割截止阀436用于控制流出管道的开关,其包括:分割截止阀体4361、分割截止阀杆4362以及阀体气缸4363。分割截止阀体4361内部纵横贯通设置,且该分割截止阀体4361具有与内部横向管道相连通的两个管道接口,分割截止阀体4361通过两个的管道接口连接于流出管道上,同时管道接口与流出管道之间通过抱箍进行锁紧。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分割截止阀体4361上的两个管道接口保持垂直。分割截止阀杆4362穿置于分割截止阀体4361内部纵向管道中,且分割截止阀杆4362与阀体气缸4363相连接,并能够由阀体气缸4363驱动进行伸缩运动,以实现打开或者关闭所在的流出管道。
为了便于阀体气缸4363的安装固定,阀体气缸4363通过第一立柱4365安装于分割截止阀体4361的上端面上,且第一立柱4365与分割截止阀体4361的上端面之间还设置有垫片4366。一个实施方式中,阀体气缸4363通过两根第一立柱4365安装固定,此时分割截止阀杆4362位于两根第一立柱4365之间。此外,为了便于分割截止阀体4361内部的检修,分割截止阀体4361还开设有与内部横向管道相连通的检修口,该检修口处旋接有检修盖。
计量筒44容积小于压力储料筒43,该计量筒44用于接收来自压力储料筒43的食用油等用量较多耗材,并与压力储料筒43共同实现恒定压力下的定量出料。设置计量筒44与压力储料筒43相配合进行定量出料的好处在于,单独的压力储料筒43体积较大,从而不便于控制其内部存放的食用油等耗材的精确流出。而将来自压力储料筒43的食用油等输入到一个体积更小的计量筒44中,则有利于控制计量筒44中的食用油等耗材进行精确出料。
如图15所示,计量筒44包括:量筒本体441、顶盖442、下盖443、进料管444以及出料管445。
其中,量筒本体441贯通设置。考虑到随着食用油等的持续流出,量筒本体441内的压力会发生变化,量筒本体441内部还设置有一活塞446,活塞446四周边缘与量筒本体441的内侧壁面相接触,且活塞446四周边缘与量筒本体441的内侧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该活塞446将量筒本体441内部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腔体,其中上方的腔体为气腔,下方的腔体为储料腔。如此设置,通过补偿气腔中的压力,可使得储料腔中的食用油等耗材,在气腔恒定压力下进行定量出料。
顶盖442旋接于量筒本体441的顶部开口,以对量筒本体441的顶部开口进行封闭。相应的,为了向气腔中通入外部气体以保持恒定的压力,顶盖442上还设置有气体接口,通过该气体接口可向量筒本体441内部通入保持压力恒定的气体。下盖443旋接于量筒本体441的底部开口,以对量筒本体441的底部开口进行封闭。进料管444和出料管445连接于下盖443上,并与量筒本体441的内部保持连通。进料管444通过管道与压力储料筒43相连接,出料管445通过管道与出料控制阀45相连接。如此,来自于压力储料筒43可通过进料管444进入到量筒本体441的储料腔中,并通过出料管445定量出料。
如图16所示,下面以食用油为例,当采用4.5L压力储料筒43和250mL计量筒44时,对储料桶42、压力储料筒43、计量筒44、出料控制阀45的定量出料控制原理进行介绍:
设压力储料筒43中气压为P1,食用油体积为V1,压力储料筒43中食用油的液面高度为δH;
设计量筒44中气压为P3,油压为P2,计量筒44中食用油的液面高度为δh、体积为V2;
设压力储料筒43底部与计量筒44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
设连接压力储料筒43底部与计量筒44底部之间的管道中食用油的体积为δV。
由于已知ρ油=0.9g/cm3=0.9X103Kg/m3,g=9.8N/Kg,1bar=9.8N/cm2。在P1=4bar=39.2N/cm2时,则P2=P1+ρ*g*(δH+H-δh)。
压力储料筒43中第一次装油时,由于δH=V1/πR12,δh=V2/πR22,压力储料筒43中第一次装油量V0=V1+V2+δV,则δH=(V0-δhπR22-δV)/πR12。
由于P3=P2,则P3=P1+ρ*g*(δH+H-δh)P3=P1+ρ*g*(V0-δhπR22-δV)/πR12+ρ*g*H-ρ*g*δh。
由此可知δh=(P3-P1-ρ*g*[(V0-δV)/πR12+H])/(ρ*g*(1-πR22/πR12))。
从而,针对计量筒44中食用油的定量出料,可通过控制计量筒44中的气压P3,从而控制计量筒44中食用油的液面高度δh,使得计量筒44每次都提供液面高度为δh的食用油V2。压力储料筒43底部与计量筒44底部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正值、负值或者零,相应的压力储料筒43可高于计量筒44设置,也可低于计量筒44设置,也可与其等高设置。
如图17所示,出料控制阀45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与其连接的计量筒44的出料管445,该出料控制阀45包括:控制阀本体451、控制阀杆452、出料气缸453以及出料嘴454。
其中,控制阀本体451内部具有轴向贯通的料道,控制阀杆452枢转地穿置于控制阀本体451内部的料道中,且控制阀杆452的一端与出料气缸453相连接,并能够由出料气缸453驱动进行轴向伸缩运动,以打开或者关闭控制阀本体451内部的料道。
为了便于出料气缸453的安装固定,出料气缸453通过第二立柱455安装于控制阀本体451的上端面上,且第二立柱455与控制阀本体451的上端面之间还设置有垫片456。一个实施方式中,出料气缸453通过两根第二立柱455安装固定,此时控制阀杆452位于两根第二立柱455之间。
为了与出料管445相连接,控制阀本体451上还一体伸出有与内部料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该管道接口可通过一弯管或直管457与出料管445相连接,该管道接口与出料管445之间可通过抱箍458锁紧。出料嘴454旋接于控制阀本体451的料道出口处,且出料嘴454与控制阀本体45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如上所述,第二投料装置40包括若干投料单元41。如此根据实际的需求,可设置需求数量的投料单元41。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投料装置40包括六组投料单元41。其中,六组投料单元41的储料桶42并排地置于料架46的下层,六组投料单元41的压力储料筒43并排地置于料架46的上层。由于计量筒44和出料控制阀45集成于二级旋转臂24上,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六组投料单元41的计量筒44通过一水平设置的座板47集成于二级旋转臂24上,同时六组投料单元41的出料控制阀45通过一竖直设置的座板48集成于二级旋转臂24的端部。排布方式上,六组投料单元41的计量筒44左右对称分布,六组投料单元41的出料控制阀45对应左右对称分布。
如图19所示,补水装置50用于提供烹饪时所需的冷水和/或热水。该补水装置50集成于二级旋转臂24的的底部,其包括:冷水供给机构51、热水供给机构52、净水机构(未图示)以及第一外罩53和第二外罩。
其中,冷水供给机构51和热水供给机构52设置于机架的底板的下方,且二者收容于第一外罩53中。冷水供给机构51包括:冷水管511以及设置于冷水管511上第一阀门512。冷水管511的一端自第一外罩53中伸出,并延伸至下料位置,另一端与净水机构的冷水出口相连接。第一阀门512打开或者关闭冷水管511,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阀门512可以采用电磁阀。热水供给机构52包括:热水管521以及设置于热水管521上第二阀门522。热水管521的一端自第一外罩53中伸出,并延伸至下料位置,另一端与净水机构的热水出口相连接。第二阀门522打开或者关闭热水管521,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阀门522可以采用电磁阀。净水机构可安装在机座上,并收容于第二外罩中。该净水机构包括多个过滤器,多个过滤器以并联和/或串联的方式相连接,且组装在一起的过滤器形成的整体具有冷水进口、热水进口、冷水出口以及热水出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调料投料系统可为各个烹饪位置自动提供调料,其通过设置第一投料装置和第二投料装置,可实现调味料及食用油等不同种类耗材的供给,充分满足实际的烹饪需求,有利于实现烹饪的自动化。同时,第二投料装置通过对压力储料筒、计量筒内的气压进行控制调节,可在恒定压力等下进行定量出料,实现食用油等耗材的定量供给。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出料控制阀,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与其连接的计量筒的出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控制阀包括:控制阀本体、控制阀杆、出料气缸以及出料嘴;
所述控制阀本体内部具有轴向贯通的料道,所述控制阀杆枢转地穿置于控制阀本体内部的料道中,且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与所述出料气缸相连接,所述控制阀本体上还一体伸出有与内部料道相连通的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与所述计量筒的出料管相连接,所述出料嘴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料道出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气缸通过第二立柱安装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上端面上,且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上端面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气缸通过两根第二立柱安装固定,且所述控制阀杆位于两根第二立柱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控制阀杆的一端通过螺接方式与所述出料气缸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杆的另一端还套装有密封套,所述控制阀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适于所述密封套套装的环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口还连接有一弯管或直管,所述弯管或直管与管道接口之间通过抱箍锁紧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料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嘴一端设置有螺帽,所述出料嘴通过其螺帽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料道出口处。
CN202120226984.0U 2021-01-27 2021-01-27 出料控制阀 Active CN214789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26984.0U CN214789057U (zh) 2021-01-27 2021-01-27 出料控制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26984.0U CN214789057U (zh) 2021-01-27 2021-01-27 出料控制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9057U true CN214789057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5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26984.0U Active CN214789057U (zh) 2021-01-27 2021-01-27 出料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89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94273A (zh) 精准投料机
CN112568756A (zh) 投料机
CN214595619U (zh) 压力储料筒
CN215077817U (zh) 容量控制筒
CN112754279A (zh) 调料投料系统
CN112337338B (zh) 一种具有定量功能的纽甜投料装置
CN214789057U (zh) 出料控制阀
CN112773226A (zh) 计量投料机
CN215077816U (zh) 定位机构
CN214222021U (zh) 分割截止阀
CN214826997U (zh) 循环枢转动力机构
CN215605215U (zh) 计量筒
CN214595620U (zh) 滚珠夹持结构
CN214780727U (zh) 精准投料机
CN215127247U (zh) 调料投料系统
CN209565034U (zh) 一种芝麻酱超微磨料机
CN214595532U (zh) 出料嘴
CN214595500U (zh) 计量装置
CN214595467U (zh) 旋转振荡投料装置
CN215127714U (zh) 计量投料机
CN112790634A (zh) 恒压定量投料方法
CN112932260A (zh) 计量装置
CN112773227A (zh) 容量控制筒
US20060043115A1 (en) Food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12586991A (zh) 复合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