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72084U - 心肺复苏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心肺复苏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72084U
CN214772084U CN202120781030.6U CN202120781030U CN214772084U CN 214772084 U CN214772084 U CN 214772084U CN 202120781030 U CN202120781030 U CN 202120781030U CN 214772084 U CN214772084 U CN 214772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ma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essing
contro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810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贵锋
陈文福
王双卫
王瑞强
崔丹
饶青超
何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810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72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72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72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心肺复苏机器人,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包括按压主机、两支撑臂及移动机构,所述按压主机包括主机壳、设于所述主机壳内的控制组件、按压组件及人机交互组件,所述人机交互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头,所述按压头由所述控制组件控制相对于所述主机壳往复移动;两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机壳的两侧;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两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主机壳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以实现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自主移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心肺复苏机器人灵活小巧且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

Description

心肺复苏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心肺复苏机器人。
背景技术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用于对出现急性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目前,在大型公共场所心脏骤停的事故时有发生,而救护车的呼叫和救护人员的到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错过最佳急救时间会导致人猝死。如果要进行现场急救,那么救助人员只有参加过相应的急救培训才能较好的完成急救,且在心肺复苏时候人手工按压随着时间推移,效果下降严重,需要有专业的医疗器械进行按压、除颤、并对人体生命体征信号进行监测,才能有较好的急救效果,而目前的心肺复苏设备体积较大,移动不便,并不能被很好的用于现场急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心肺复苏机器人,旨在得到一种体积小、方便移动且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心肺复苏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包括:
按压主机,所述按压主机包括主机壳、设于所述主机壳内的控制组件和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头,所述按压头由所述控制组件控制相对于所述主机壳往复移动;
两支撑臂,两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机壳的两侧;及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两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主机壳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以实现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自主移动。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于两所述支撑臂之间,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支撑臂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人机交互组件,所述人机交互组件设于所述主机壳内,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包括显示屏,所述主机壳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和/或,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包括拾音件和发声体,所述拾音件和所述发声体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主机壳开设有与所述拾音件相对应的拾音孔,并开设有与所述发声体相对应的发声孔。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除颤组件,所述除颤组件包括电击电路板和与所述电击电路板电连接的两电极片,所述电击电路板设于所述主机壳内,两所述电极片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支撑臂。
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臂包括主体和盖板,所述主体开设有安装槽,一所述电极片设于一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主机还包括通讯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电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的监测信息元器件,所述通讯组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主机还包括监护接口,所述监护接口安装于所述主机壳,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移动轮组件,每一所述移动轮组件连接于一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主机壳的另一端。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轮组件包括罩壳、安装于所述罩壳内的第二驱动件和轮子,所述罩壳与所述支撑臂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轴连接所述轮子,以驱动所述轮子转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包括按压主机、两支撑臂以及移动机构,按压主机包括主机壳、设于主机壳内的控制组件和按压组件。移动机构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可以实现自主移动,使得该心肺复苏机器人灵活小巧,并可以自主位于某一公共场所内,随时实施救治。在收到外部求救信号,可自主移动或被动推动到病人所在的位置,节约急救时间。并能够在收到进行心肺复苏按压的信号时,两支撑臂起支撑作用,按压组件的按压头由控制组件控制相对于主机壳往复移动,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有效提高按压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另一方面对救助者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从而方便对患者进行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心肺复苏机器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心肺复苏机器人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心肺复苏机器人中按压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按压主机去除主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按压主机中主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主机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心肺复苏机器人中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支撑臂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心肺复苏机器人中移动轮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22591970000031
Figure BDA00030225919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可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例如,火车站候车厅、机场候机厅、儿童游乐场、大型商超等,与救助人进行交互后,可快速提供急救服务。
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包括按压主机10、两支撑臂30及移动机构50,所述按压主机10包括主机壳11、设于所述主机壳11内的控制组件13和按压组件15,所述按压组件15包括按压头151,所述按压头151由所述控制组件13控制相对于所述主机壳11往复移动;两所述支撑臂3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机壳11的两侧;所述移动机构50连接于两所述支撑臂30远离所述主机壳11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机构50与所述控制组件13电连接,以实现在所述控制组件13的控制下自主移动。
本实施例中,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包括按压主机10和两支撑臂30,按压主机10包括主机壳11,主机壳11具有容纳腔,用于保护设于其内部的控制组件13和按压组件15。该主机壳11的形状可以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或不规则形状等,在此不做限定。其材质可以是塑料或金属,结构强度高且方便加工,有效保证按压主机10的结构稳定性。设于主机壳11内的控制组件13与按压组件15电连接,进而可以通过电动控制的方式使得按压头151对人体实行机械按压救助。
此处,结合图6,两支撑臂30分别连接于主机壳11的两侧,并位于按压头151的两侧,从而在按压头151进行往复移动按压时提供支撑。具体地,主机壳11开设有插接口113,支撑臂30大致呈板状,支撑臂30的一端插入插接口113内实现固定连接。因按压头151的按压位置一般为人体的胸部,故而两支撑臂30之间宽度应为人体的宽度,从而方便放置于人体的两侧起到支撑作用。支撑臂30的长度和两支撑臂30之间的间距根据成年人的身体比例进行设计,从而可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此外,支撑臂30与主机壳1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在此不作限定。此处,为了减小按压主机10的体积,可选的,设置主机壳11的形状为圆锥形,以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在工作状态时,按压头151朝向人体按压的方向为下方,则主机壳11远离按压头151的一端为上端,主机壳11上端的横截面积小,下端的横截面积大,插接口113开设于下端。两支撑臂30的一端插接于插接口113,并在远离主机壳11的方向上,两支撑臂3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按压头151的稳定按压,按压头151的形状为圆柱体,主机壳11的下端对应按压头15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方便按压头151的往复运动。按压组件15还包括第一驱动件153和与第一驱动件153连接的传动件,按压头151连接于传动件,从而有效提高按压头151移动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一驱动件153可以是步进或伺服电机,传动件可以是丝杆(未图示),传动效率高,精度高,且能够实现匀速按压,有效提高按压效果,提高救助的有效性。控制组件13包括有主电路板131,主电路板131上设置有控制电路,从而可以控制按压头151的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使其符合急救心肺复苏的按压标准,提高救助几率。例如,主电路板131连接有传感器(未图示),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先控制按压头151向上移动,到达移动极限后,再开始向下移动,在刚接触到患者身体时定义为按压起始位置,根据按压标准控制按压头151向下按压的深度。当然,为了提高按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选的实施例中,按压头151上套设有硅胶垫,从而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移动机构50是设于支撑臂30的下端,并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从而在控制组件13的控制下能够发生移动,从而带动按压主机10和支撑臂30一同实现自主移动。该移动机构50可以是轮式移动结构、履带式移动结构或足式移动结构等,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包括按压主机10、两支撑臂30以及移动机构50,按压主机10包括主机壳11、设于主机壳11内的控制组件13和按压组件15。移动机构50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可以实现自主移动,使得该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灵活小巧,并可以自主位于某一公共场所内,随时实施救治,并自主移动或被动推动到病人所在的位置,节约急救时间。同时,能够在收到进行心肺复苏按压的信号时,两支撑臂30起支撑作用,按压组件15的按压头151由控制组件13控制相对于主机壳11往复移动,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有效提高按压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另一方面对救助者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从而方便对患者进行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增加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在按压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100还包括底板70,所述底板70设于两所述支撑臂30之间,所述底板70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支撑臂3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板70呈板状设置,且整体形状为弧线板状,中间略低,两端略高,底板70的周边也可以倒角或者圆滑处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底板7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者塑料,结构强度高,有效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底板70可以是整体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多个板材拼装形成,在此不作限定。底板70的两端与支撑臂30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将底板70与支撑臂30拆开,底板70放置于病人身下,然后心肺复苏机器人100再移动到对应的位置,将底板70和支撑臂30再次连接即可,无需抬起病人,提高救助的便利性。底板70的设置可以更加稳固两支撑臂30之间的距离,避免发生断裂。且在按压头151实施按压过程中,病人对底板70的抵压力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增加对支撑臂30的限制,防止支撑臂30发生弹跳晃动,继而保证心肺复苏按压的稳定性,提高救助成功率。
请结合图2和图8,此处,为了进一步提高便捷性,可选的,底板70与支撑臂30的连接方式为插接。底板70的端部设置有插件71,在支撑臂30朝向底板70的表面开设有插槽313,施力将插件71插入插槽313内即可,简单方便,减少设备的安装时间,有利于提高救助效率。具体地,在底板70的端部延伸出两凸块73,在两个凸块73之间设置一个横杆作为插件71,支撑臂30的表面开设有对接槽315,在对接槽315内底壁凸设有对接板,两对接板相对设置形成开口朝向底板70的插槽313,且该插槽313在两凸块73的连线方向上与对接槽315连通,从而方便将凸块73与横杆一同插入对接槽315内,而横杆则插入插槽313内,从而实现稳定连接。对接槽315的设置可以增加底板70与支撑臂30的接触面积,使得横杆与插槽313的配合更加稳定。同时,两对接板可以相对发生弹性形变,如此,将插槽313的开口与横杆的直径过盈配合,从而通过横杆挤压两对接板使其发生弹变而插入插槽313内,从而避免横杆从插槽313内滑出,提高稳定性。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底板70与支撑臂30的连接方式还可是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等。
可以理解的,按压主机10还包括有人机交互组件17,该人机交互组件17用于与救助人进行交互,可以使控制组件13获得外部求救信号,从而协助救助者实施对病人的救护,而此处救助者的协助,只需要确认病人是否还有心跳和呼吸,或者将心肺复苏机器人100放置于对应的位置即可,无需具备较高的救护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对救助人的要求,增加了救助的成功几率。
请结合图3至图5,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人机交互组件17包括显示屏171,所述主机壳11开设有安装口111,所述显示屏171安装于所述安装口111;
和/或,所述人机交互组件17包括拾音件和发声体,所述拾音件和所述发声体与所述控制组件13电连接,所述主机壳11开设有与所述拾音件相对应的拾音孔,并开设有与所述发声体相对应的发声孔。
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心肺复苏机器人100与人的交互,人机交互组件17包括有显示屏171,在主机壳11上开设有安装口111,显示屏171安装于安装口111处,并与主电路板131电连接,从而可以显示主电路板131的控制信息。如此,在需要与人交互时,可以直接输出所要进行的交互内容,例如,交互内容包括向救助者发出提问,病人是否有生命体征,呼吸以及心跳情况,并通过救助者的触摸选择进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可以为救助者提供选择的按钮,或是触摸选择,从而再进行后续的心肺复苏按压的操作。
于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声控操作来与救助者进行交互,此时,人机交互组件17包括拾音件和发声体,该拾音件即麦克风,发声体即扬声器,通过拾音件采集人的声音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主电路板131,人的声音例如,有病人晕倒或是否停止心跳等,通过主电路板131对该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是否需要提供救助的电信号转为声音通过发声体播放出来,继而与救助者进行交互,从而达到配合实现急救病人的目的。通过声控交互,可以提高交互的效率,从而为救助病人节约更多的时间,进而提高救助的成功率。
当然,也可以在设有显示屏171的同时设置拾音件和发声体,从而使显示屏171与声控交互进行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交互效率。此外,也可以在设置拾音件时,不设置发声体,而是与显示屏171进行配合作出交互反应;或是不设置拾音件,设置发声体和显示屏171,救助者可以通过手写进行输入,并通过发声体的提示进行操作。
请结合图2和图3,为了增加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功能,提高急救成功率。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100还包括除颤组件18,所述除颤组件18包括电击电路板181和与所述电击电路板181电连接的两电极片183,所述电击电路板181设于所述主机壳11内,两所述电极片183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支撑臂30。
本实施例中,除颤组件18是利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组件,对于进行心肺复苏,除颤是很重要的步骤之一。故而,在某些情况下,心肺复苏按压与除颤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急救效果。此处,除颤组件18包括电击电路板181和与电击电路板181电连接的两电极片183,电击电路板181设于主机壳11内,而两电极片183则可拆卸安装于两支撑臂30,从而在需要进行除颤时,通过救助者取下两电极片183,并分别贴设于病人相对应的位置,继而触发除颤组件18进行除颤。
具体地,电击电路板181上设置有除颤充/放电电路、控制电路,并配合有直流变换器187、高压储能电容185、高压继电器等,除颤时,先通过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高压储能电容185充电,使其获得一定的储能。再控制高压继电器动作,由高压储能电容185、电感、电极片183及人体串联接通,储存在高压储存电容上的能量通过高压继电器和电阻抗向病人释放高压电脉冲进行除颤,除颤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为方便对控制组件13和按压组件15进行供电,在电击电路板181周缘设置有电池14,无需连接外部电源,从而可以方便实施急救。当然,也可以将电池14设于主电路板131的周缘,可以根据具体尺寸合理分布。且,主电路板131可与电击电路板181分隔一定的间距设置,可以提高散热效果,从而提高其工作性能。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7,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臂30包括主体31和盖板33,所述主体31开设有安装槽311,一所述电极片183设于一所述安装槽311内,所述盖板33盖合于所述安装槽311的槽口。
本实施例中,为了对电极片183进行保护,在除颤组件18的基础上,将支撑臂30设置为包括主体31和盖板33,主体31呈板状,在主体31背离底板70的表面开设有安装槽311,将电极片183设于该安装槽311内,该安装槽311的开口尺寸可略大于电极片183的尺寸,从而方便拿取电极片183。盖板33盖合于安装槽311的槽口,从而将电极片183封闭于安装槽311内,避免外部水汽或灰尘对电极片183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意外被取出。盖板33与安装槽311的开口边沿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过盈扣合、转动连接或卡扣连接等。例如,盖板33的一端与安装槽311的一开口边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槽311的另一开口边沿为卡扣连接,从而可以在保证盖合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盖板33的丢失,将盖板33转动打开即可取出电极片183,提高了便利性。此处,设置盖板33与安装槽311的开口边沿过盈扣合,并在一边沿设有凹槽,盖板33对应凹槽的位置凸设有扣板,从而使救助者在取电极片183时,可方便手指的放置,并能够施力打开盖板33,可有效避免孩童出于玩耍随意打开盖板33,提高安全性。
此外,为了方便救助者将支撑臂30与底板70进行插接固定,在每一支撑臂30上设有提拉部317,该提拉部317可用于手持施力,从而更加方便将按压主机10和支撑臂30提起与底板70进行连接。具体地,该提拉部317为开设于主体31的提拉孔,救助者的手可以伸入握持主体31,提供施力点。且提拉孔的周壁可以进行倒角或者为光滑的弧形面,既美观又可以有效提高手感。且为了进一步提高便利性,提拉部317可以包括两个提拉孔,该两个提拉孔间隔设于主体31上,从而使得大拇指与剩余的四个手指分别伸入两个提拉孔内,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摩擦力,使得施力更加稳定,且节省人力,提高救助效率。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提拉部317也可以是凸出于支撑臂30表面的提手,在此不作限定。
请再次参照图3,基于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救助有限性,为了能够进一步节约救助时间,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主机10还包括通讯组件19,所述控制组件13包括主电路板131和电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131的监测信息元器件133,所述通讯组件19与所述主电路板13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讯组件19可以是wifi模块、蓝牙模块等,通讯组件19与主电路板131进行电连接,主电路板131设置有监测信息元器件133,可以对按压组件15的操作参数进行监测,从而可以储存在主电路板131的储存模块,或者直接将其通过通讯模块发送到所在区域的卫生系统,或是即将到来的120救护车上的救护系统内,从而能够为医生提供前期的急救信息,在到达现场可以直接进行后续的治疗,帮助医生或专业的救护人员节省更多的救助时间,进一步提高急救成功率。当然,当人机交互组件17包括显示屏171时,监测信息元器件133检测到的信息也可以在显示屏171上进行显示,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工作状态。
为了能进一步扩展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功能,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主机10还包括监护接口12,所述监护接口12安装于所述主机壳11,并与所述主电路板13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监护接口12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监护接口12安装于一安装板上,再将该安装板装于主机壳11上,对应的,主机壳11开设有裸露多个监护接口12的对接口,从而在救护车到来时,可以将心电监测仪表进行对接,从而能够在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时,可以时刻关注病人的心电图,从而做出更加精确的救治方案。或者,可以将氧气瓶、二氧化碳气体瓶与该监护接口12对接,从而监测病人的呼吸状况,从而判断是否恢复心肺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
请参照图2,为了提供稳定的支撑,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50包括两个移动轮组件51,每一所述移动轮组件51连接于一所述支撑臂30远离所述主机壳11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两个移动轮组件51构成移动机构50,且一个移动轮组件51连接于一支撑臂30的端部,从而使得移动机构50均分布在支撑臂30的两侧,从而提高了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稳定性。且移动轮组件51的设置也可以提高移动的顺畅性,节约急救时间。此处,两个移动轮组件51均与按压主机10内的主电路板131电连接,且为了美观和对导线的保护,将支撑臂30设置为中空结构,可以将移动轮组件51的导线穿过支撑臂30进入主机壳11内,实现电连接。且为了方便组装,支撑臂30可为分体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两者扣合形成有安装腔。当然,也可以为了方便加工,将支撑臂30设置为一体成型的中空结构,从而可以节省组装工序,降低加工成本。
请结合图9,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轮组件51包括罩壳511、安装于所述罩壳511内的第二驱动件513和轮子515,所述罩壳511与所述支撑臂30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513与所述控制组件13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513的驱动轴连接所述轮子515,以驱动所述轮子515转动。
本实施例中,移动轮组件51包括罩壳511、第二驱动件513及轮子515,罩壳511起到保护第二驱动件513和轮子515的作用,防止外部因素影响第二驱动件513和轮子515。具体地,罩壳511包括有顶板和连接于顶板周缘的三个侧板,从而使得顶板未设置侧板的一侧与支撑臂30连接。此处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连接结构稳定且方便拆卸,有效保证心肺复苏机器人100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在顶板上连接有连接板517,该连接板517上开设有螺纹孔,支撑臂30对应的也开设有连接孔,通过锁固件穿设于螺纹孔和连接孔内实现锁定连接。当然,罩壳511与支撑臂30的连接还可以是卡扣连接、插接或焊接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移动稳定性,移动轮组件51包括两个轮子515,对应的,设置有两个第二驱动件513分别驱动两个轮子515。将两个第二驱动件513固定在罩壳511内侧的中部,将两个轮子515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驱动件513的两侧,且两个轮子515和两个第二驱动件513在垂直于底板70的延伸方向上排列,保证移动的稳定性。可选的,在罩壳511内侧设置加强板518,将第二驱动件513和轮子515均固定在加强板518上,从而增加了连接结构的强度,避免罩壳511的厚度小而发生应力集中,提高移动轮组件51的结构稳定性。且为了提高轮子515转动的稳定性,第二驱动件513通过皮带519传动,即第二驱动件513的驱动轴连接皮带519的一端,皮带519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于轮子515的中心,通过皮带519的传动,可以使得移动轮组件51的振动较小,移动起来平稳无噪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对第二驱动件513进行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包括:
按压主机,所述按压主机包括主机壳、设于所述主机壳内的控制组件和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头,所述按压头由所述控制组件控制相对于所述主机壳往复移动;
两支撑臂,两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机壳的两侧;及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两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主机壳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以实现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自主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于两所述支撑臂之间,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支撑臂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人机交互组件,所述人机交互组件设于所述主机壳内,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包括显示屏,所述主机壳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和/或,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包括拾音件和发声体,所述拾音件和所述发声体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主机壳开设有与所述拾音件相对应的拾音孔,并开设有与所述发声体相对应的发声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复苏机器人还包括除颤组件,所述除颤组件包括电击电路板和与所述电击电路板电连接的两电极片,所述电击电路板设于所述主机壳内,两所述电极片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支撑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臂包括主体和盖板,所述主体开设有安装槽,一所述电极片设于一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主机还包括通讯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电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的监测信息元器件,所述通讯组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主机还包括监护接口,所述监护接口安装于所述主机壳,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移动轮组件,每一所述移动轮组件连接于一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主机壳的另一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心肺复苏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组件包括罩壳、安装于所述罩壳内的第二驱动件和轮子,所述罩壳与所述支撑臂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轴连接所述轮子,以驱动所述轮子转动。
CN202120781030.6U 2021-04-15 2021-04-15 心肺复苏机器人 Active CN214772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81030.6U CN214772084U (zh) 2021-04-15 2021-04-15 心肺复苏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81030.6U CN214772084U (zh) 2021-04-15 2021-04-15 心肺复苏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72084U true CN214772084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87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81030.6U Active CN214772084U (zh) 2021-04-15 2021-04-15 心肺复苏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72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6507B2 (en) Integrated resuscitation
US10154942B2 (en) Integrated resuscitation
CN111358690B (zh) 心肺复苏机
CN203815857U (zh) 心肺复苏除颤监护一体机
CN113208898A (zh) 心肺复苏机器人及其交互方法
CN109846694B (zh) 在人工通气间期进行心电节律辨识的心肺复苏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WO2014209937A2 (en) Integrated resuscit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cluding perfusion monitor
CN214772084U (zh) 心肺复苏机器人
CN212395373U (zh) 心肺复苏机
CN201524228U (zh) 心肺复苏器
CN102028611A (zh) 心肺复苏按压器
CN211157220U (zh) 一种呼吸科用胸外按压装置
CN214343375U (zh) 一种便携式心肺复苏反馈装置
CN101692995A (zh) 心肺复苏器
CN211357456U (zh) 一种智能体外心脏除颤器
CN213341718U (zh) 一种具有心肺复苏辅助装置的移动电源
CN215652523U (zh) 一种便携式的cpr辅助装置
KR102358624B1 (ko) 심폐소생술 인형
CN215815210U (zh) 一种聊天机器人
CN215653209U (zh) 一种心内科患者用护理急救装置
CN217366499U (zh) 救助设备
CN112168664A (zh) 一种便携式心肺复苏反馈装置
CN213666675U (zh) 一种多功能心肺急救复苏装置
CN201978130U (zh) 心肺复苏仪
CN210583384U (zh) 一种手持式疼痛治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101, Evergrande Fashion Huigu Building, Fulong Road, Shanghengla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