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4380U - 一种固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4380U
CN214744380U CN202120646988.4U CN202120646988U CN214744380U CN 214744380 U CN214744380 U CN 214744380U CN 202120646988 U CN202120646988 U CN 202120646988U CN 214744380 U CN214744380 U CN 214744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clamping
block
connecting rod
fix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69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69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44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4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4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支架,包括:固定座和夹持组件,固定座具有彼此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凹部,夹持组件与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铰接,夹持组件能够相对固定座转动且能够维持在至少一个转动角度,夹持组件设置有夹持结构。固定支架中,固定座的固定凹部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夹持组件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器,且固定座不仅能够支撑于桌面,也可以支撑于用户双腿表面,还可以支撑于其他支点等结构上,从而能够消除使用场景的限制,同时由于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无需设置固定显示器的插槽,从而能够确保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键盘的尺寸不被增大。

Description

一种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二合一笔记本电脑是一种新兴的笔记本电脑,其显示屏和键盘为独立的个体。
现有技术中,二合一笔记本电脑有两种设置,第一种设置为: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屏背面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将显示屏支撑在类如桌面等平面上,但是该种方式在缺少平面或者平面较小时则无法通过支撑件支撑,从而导致二合一笔记本电脑受限于使用场景;第二种设置为: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上开设有插槽,显示屏的下端插入插槽以使显示屏支撑于键盘上,但是该种方式中插槽的设置导致键盘的尺寸变大。
为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支架,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消除使用场景对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限制,同时确保键盘的尺寸不被增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座和夹持组件,所述固定座具有彼此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凹部,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铰接,所述夹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且能够维持在至少一个转动角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夹持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第一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铰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开设有第一夹持凹部,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第二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二端部铰接,所述第二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夹持凹部相对的第二夹持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二端部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自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向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一球形凸部,所述第一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一球形凹部,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二球形凸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二球形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连接部、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及第四固定块,所述连接部的周侧沿顺时针方向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的第三连接端及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块的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块和所述第四固定块相对,所述固定凹部位于所述固定座上表面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三球形凸部,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四球形凸部;所述第一固定块背离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三球形凸部的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固定块背离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开设有适配所述第四球形凸部的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和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延伸方向为自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向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所述第三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及所述第四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凹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限位凹部和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限位凹部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块的限位凹部和所述第四固定块的限位凹部相对,且所述限位凹部内的下表面和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和所述第四固定块;其中,销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或者,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左连杆和第一右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左连杆和第二右连杆,且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连接盘,所述第一左连杆、第二右连杆、第一右连杆及第二左连杆沿顺时针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盘的周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盘为空心的圆盘状,所述连接盘的周侧设置有第一穿设孔,连杆连接所述连接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孔径,所述连杆穿过所述第一穿设孔,且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连接盘内;固定块内设置有腔体,所述固定块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穿设孔的孔径,所述连杆穿过所述第二穿设孔,且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腔体内;其中,所述连接盘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多组孔位,每一组所述孔位包括: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所述第一孔位和所述第二孔位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连接部、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可伸缩,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支架,其中,固定支架中的固定座的固定凹部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夹持组件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器,且固定座不仅能够支撑于桌面,也可以支撑于用户双腿表面,还可以支撑于其他支点等结构上,从而能够消除使用场景对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限制,同时由于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无需设置固定显示器的插槽,从而能够确保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键盘的尺寸不被增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打开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折叠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折叠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折叠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折叠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打开状态)固定显示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折叠状态)固定显示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第一固定块的一个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固定支架,10-固定座,110-连接部,101-第一固定块,1010-第一滑动槽,1011-限位凹部,102-第二固定块,1021-限位凹部,103-第三固定块,1031-限位凹部,104-第四固定块,1041-限位凹部,1051-第一左连杆,1052-第一右连杆,1061-第二左连杆,1062-第二右连杆,120-夹持组件,201-第一夹持件,202-第二夹持件,203-第一拉杆,204-第二拉杆,30-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支架100,参见图1至图7所示,固定支架100包括:固定座10和夹持组件20,固定座10具有彼此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凹部,夹持组件20与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铰接,夹持组件20能够相对固定座10转动且能够维持在至少一个转动角度,夹持组件20设置有夹持结构。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固定支架100能够同时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和显示屏,其中,固定座10能够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夹持组件20能够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屏;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100还能够固定其他非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和显示屏。
上述中的固定座10具有彼此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凹部,即固定座10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固定座10沿第一方向的一侧面开设有凹陷结构以形成能够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键盘的固定凹部,比如:固定座10为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其中一个长和宽构成的表面开设有固定凹部,且一个宽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一端部,另一个宽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二端部。
上述中的夹持组件20与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铰接,夹持组件20能够相对固定座10转动且能够维持在至少一个转动角度,换言之,夹持组件20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铰接,铰接后夹持组件20能够相对固定座10转动,且在转动后能够使夹持组件20和固定座10之间具有角度;上述中的夹持组件20的夹持结构能够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屏。
使用时,首先,将固定座10上背离固定凹部的表面贴合桌面、用户双腿表面或者其他支点等结构上;而后,将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固定于固定座10的固定凹部内,并将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屏夹持于夹持组件20的夹持结构内;最后,相对固定座10转动夹持组件20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其他支点等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结构:三个支点所构成的结构、两个平行支杆所构成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固定座的固定凹部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夹持组件固定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器,且固定座不仅能够支撑于桌面,也可以支撑于用户双腿表面,还可以支撑于其他支点等结构上,从而能够消除使用场景对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限制,同时由于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无需设置固定显示器的插槽,从而能够确保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键盘的尺寸不被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7所示,夹持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夹持件201和第二夹持件202,第一夹持件201通过第一拉杆203与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铰接,第一夹持件201开设有第一夹持凹部,第二夹持件202通过第二拉杆204与固定座10的第二端部铰接,第二夹持件202开设有与第一夹持凹部201相对的第二夹持凹部。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夹持凹部和第二夹持凹部分别用于夹持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显示屏的两侧,为了适应不同厚度的显示屏,第一夹持凹部的尺寸和第二夹持凹部的尺寸可调整,比如:第一夹持件201包括:连接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均连接在连接板的第一表面且彼此相对,第一夹持臂能够沿着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连线方向往返移动和/或第二夹持臂能够沿着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连线方向往返移动,第二夹持件的夹持凹部尺寸的调整结构可参考第一夹持件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的第一夹持凹部和第二夹持件的第二夹持凹部能够配合以夹持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图4、图6或图7所示,第一拉杆203与固定座10的第一端部滑动连接,第二拉杆204与固定座10的第二端部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自固定座10的第三端部向与固定座10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示例性地,固定座10为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其中,一个长和宽构成的表面开设有固定凹部,一个宽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一端部,另一个宽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二端部,一个长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三端部,另一个长和高构成的表面所在的端部为第四端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拉杆与固定座的滑动连接和第二拉杆与固定座的滑动连接,使得夹持组件能够在转动后向靠近用户或者远离用户的方向微调所夹持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8所示,第一拉杆203连接第一夹持件201的一端向第二拉杆202的方向延伸有第一球形凸部,第一夹持件201开设有与第一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一球形凹部,第二拉杆204连接第二夹持件202的一端向第一拉杆203的方向延伸有第二球形凸部,第二夹持件202开设有与第二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二球形凹部。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球形凸部伸入第一球形凹部并卡入其中,第二球形凸部伸入第二球形凹部并卡入其中,以使第一拉杆203能够相对第一夹持件201转动,第二拉杆204能够相对第二夹持件202转动。
使用时,首先,将固定座10上背离固定凹部的表面贴合桌面、用户双腿表面或者其他支点等结构上;而后,将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固定于固定座10的固定凹部内,并将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显示屏30夹持于夹持组件20的夹持结构内;最后,相对固定座10转动夹持组件20并将显示屏30的底端抵接固定座10的第三端部的端面即可。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拉杆能够相对第一夹持件转动,第二拉杆能够相对第二夹持件转动,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夹持组件内所夹持显示屏30沿第一拉杆延伸方向的尺寸)的显示屏3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固定座10包括:连接部110、第一固定块101、第二固定块102、第三固定块103及第四固定块104,连接部110的周侧沿顺时针方向设置有连接第一固定块101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二固定块102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三固定块103的第三连接端及连接第四固定块104的第四连接端,第一固定块101和第二固定块102相对,第三固定块103和第四固定块104相对,固定凹部位于固定座10上表面的上方。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固定凹部位于固定座10上表面的上方,换言之,第一固定块101、第二固定块102、第三固定块103及第四固定块104中每一固定块均有部分位于连接部110的上表面之上,比如:参见图1所示,第一固定块101、第二固定块102、第三固定块103及第四固定块104的高度均相同且均比连接部110高,连接部110位于第一固定块101、第二固定块102、第三固定块103及第四固定块104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01、第二固定块102、第三固定块103及第四固定块104连接,且连接部110的底面与第一固定块101的底面、第二固定块102的底面、第三固定块103的底面及第四固定块104的底面齐平。
本实例中的固定座结构简单,便于制作,且用料少,制作成本低。
可以理解的是,图2、图3及图4中分别示出了三种固定支架100不使用时的状态图,其中,图2和图3中的第一夹持件201均位于固定座10的上方使得固定支架100在不使用时所占用的空间大,为此,为了使得固定支架100在不使用时所占用空间少,参见图4所示,第一夹持件20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固定块101和第四固定块104之间的间隔距离,第二夹持件20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固定块102和第三固定块103之间的间隔距离,使得固定支架100在不使用时,第一夹持件201能够翻转至第一固定块101和第四固定块104之间,第二夹持件202能够翻转至第二固定块102和第三固定块103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8所示,第一拉杆203连接固定座10的一端向第二拉杆204的方向延伸有第三球形凸部,第二拉杆204连接固定座10的一端向第一拉杆203的方向延伸有第四球形凸部,第一固定块101背离连接部110的表面开设有适配第三球形凸部的第一滑动槽1010,第二固定块102背离连接部110的表面开设有适配第四球形凸部的第二滑动槽,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的延伸方向为自固定座10的第三端部向与固定座10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适配第三球形凸部的第一滑动槽即第一滑动槽沿第三端部向第四端部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滑动槽沿第一固定块101至第二固定块102方向的截面为球形凹部,同样地,适配第四球形凸部的第二滑动槽即第二滑动槽沿第三端部向第四端部的方向延伸,且第二滑动槽沿第二固定块102至第一固定块101方向的截面为球形凹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球形凸部和滑动槽的配合,不仅能够实现夹持组件相对固定座的转动,而且夹持组件能够在转动后向靠近用户或者远离用户的方向微调所夹持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固定块101第一侧面的上端、第二固定块102第一侧面的上端、第三固定块103第一侧面的上端及第四固定块104第一侧面的上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凹部;其中,第一固定块101的限位凹部1011和第二固定块102的限位凹部1021相对,第三固定块103的限位凹部1031和第四固定块104的限位凹部1041相对,且限位凹部内的下表面和连接部110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使用时,二合一笔记本电脑中的键盘伸入四个限位凹部内,从而能够限制键盘上下方向上的移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部110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一固定块101和第三固定块103,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二固定块102和第四固定块104;其中,销钉穿过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或者,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左连杆1051和第一右连杆1052,第二连杆包括:第二左连杆1061和第二右连杆1062,且连接部110还包括:连接盘117,第一左连杆1051、第二右连杆1062、第一右连杆1052及第二左连杆1061沿顺时针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盘117的周侧。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销钉穿过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从而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能够相对转动以此来调整固定凹部沿第一固定块101至第二固定块102方向的尺寸。
上述中的第一左连杆1051、第二右连杆1062、第一右连杆1052及第二左连杆1061沿顺时针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盘117的周侧以此来调整固定凹部沿第一固定块101至第二固定块102方向的尺寸。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示,连接盘117为空心的圆盘状,连接盘117的周侧设置有第一穿设孔,连杆连接连接盘11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穿设孔的孔径,连杆穿过第一穿设孔,且第一卡合部位于连接盘内,固定块内设置有腔体,固定块开设有第二穿设孔,连杆连接固定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穿设孔的孔径,连杆穿过第二穿设孔,且第二卡合部位于腔体内;其中,连接盘117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多组孔位,每一组孔位包括: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卡合部的宽度。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连杆为第一左连杆、第一右连杆、第二左连杆或者第二右连杆;上述中的固定块为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或第四固定块;上述中的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卡合部的宽度,从而使得将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键盘置于固定凹部后,通过U形接插件插入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能够限制连杆的转动,以使键盘被固定的更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10包括:连接部、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其中,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均可伸缩,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彼此相对的表面分别开设有限位凹部,且限位凹部的下表面与连接部的上表面齐平,从而使得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的两端能够分别卡入第五固定块的限位凹部和第六固定块的限位凹部;上述中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可以彼此平行;上述中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均可伸缩,从而能够调整固定座10沿第五固定块向第六固定块方向的尺寸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键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彼此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凹部;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铰接,所述夹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且能够维持在至少一个转动角度,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夹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第一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铰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开设有第一夹持凹部;
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第二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二端部铰接,所述第二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夹持凹部相对的第二夹持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端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二端部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自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向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杆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一球形凸部,所述第一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一球形凹部,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二球形凸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球形凸部适配的第二球形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座包括:连接部、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及第四固定块,所述连接部的周侧沿顺时针方向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的第三连接端及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块的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块和所述第四固定块相对,所述固定凹部位于所述固定座上表面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三球形凸部,所述第二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拉杆的方向延伸有第四球形凸部;
所述第一固定块背离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三球形凸部的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固定块背离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开设有适配所述第四球形凸部的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和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延伸方向为自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向与所述固定座的第三端部相背的第四端部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所述第三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及所述第四固定块第一侧面的上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凹部;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限位凹部和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限位凹部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块的限位凹部和所述第四固定块的限位凹部相对,且所述限位凹部内的下表面和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和所述第四固定块;
其中,销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或者,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左连杆和第一右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左连杆和第二右连杆,且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连接盘,所述第一左连杆、第二右连杆、第一右连杆及第二左连杆沿顺时针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盘的周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盘为空心的圆盘状,所述连接盘的周侧设置有第一穿设孔,连杆连接所述连接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孔径,所述连杆穿过所述第一穿设孔,且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连接盘内;
固定块内设置有腔体,所述固定块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穿设孔的孔径,所述连杆穿过所述第二穿设孔,且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腔体内;
其中,所述连接盘沿其厚度方向开设有多组孔位,每一组所述孔位包括:第一孔位和第二孔位,所述第一孔位和所述第二孔位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座包括:连接部、第五固定块和第六固定块,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
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可伸缩,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和所述第六固定块。
CN202120646988.4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固定支架 Active CN214744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988.4U CN214744380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固定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988.4U CN214744380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固定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4380U true CN21474438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98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6988.4U Active CN214744380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固定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43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9994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o a docking station with improved docking and retention features
TWI566666B (zh) 支撐裝置
US1060631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733413B (zh) 多功能置物架
CN213545767U (zh) 一种支撑脚及多屏显示装置
CN1172483C (zh) 无线局域网适配器内的支架装置
CN214744380U (zh) 一种固定支架
CN109452753B (zh) 一种可收缩桌子
CN213544617U (zh) 一种电脑主板检测夹具
CN112997164A (zh) 扩展坞
CN213545769U (zh) 一种多屏显示装置
CN209977637U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支撑架及显示装置
CN209909505U (zh) 显示器支架
CN216243357U (zh) 支架
CN211431991U (zh) 展示企业形象台板
CN216822202U (zh) 折叠桌
CN214500758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3420522U (zh) 电脑支架
CN209883392U (zh) 一种便捷办公键盘支架
CN214427849U (zh) 扩展坞
CN218497470U (zh) 一种卡槽宽度可调整的键盘
US1192798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4306046U (zh) 一种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支架
CN213820843U (zh) 一种抱枕
CN216875870U (zh) 隐藏式抽拉折叠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