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0357U - 一种建筑用立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用立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0357U
CN214740357U CN202120105733.7U CN202120105733U CN214740357U CN 214740357 U CN214740357 U CN 214740357U CN 202120105733 U CN202120105733 U CN 202120105733U CN 214740357 U CN214740357 U CN 214740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onnecting cylinder
base
building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057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1057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40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0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03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建筑用立柱,固定设置在底座的顶部,该立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底部过盈配合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底部的中心垂直且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柱体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筒内部接触设置,所述连接柱的顶部可拆卸设置在柱体内,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中心,所述第一连接筒外侧套设有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接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侧与第一连接筒外侧和柱体的外侧接触设置,借此,本实用新型具能够实现安装方便、方便更换和维修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用立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用立柱。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现在的房屋建筑,常会建有立柱,如走廊立柱、灯柱等。房屋的走廊立柱,属于装饰性的立柱。现有的走廊立柱大都采用混凝土或者木质立柱,立柱并将其安装在底座上,混凝土立柱都有着自身的缺点。混凝土的走廊立柱一旦受到损坏,不能更换而且维修也不方便。由此可见,现有的立柱是有待改进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用立柱,方便更换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固定设置在底座的顶部,该立柱包括柱体,柱体的底部过盈配合有第一连接筒,第一连接筒底部的中心垂直且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柱体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筒内部接触设置,连接柱的顶部可拆卸设置在柱体内,连接柱的底部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中心,第一连接筒外侧套设有第二连接筒,第二连接筒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接触设置,第二连接筒的内侧与第一连接筒外侧和柱体的外侧接触设置。
底座与建筑物一体成型固定在建筑物内,在安装柱体时,将柱体的底部插入到第一连接筒内,使得第一连接筒与柱体底部过盈配合,再将连接柱穿过第一连接筒的底部并固定在柱体内,实现连接柱与柱体的固定,再将连接柱插入到底座内,实现连接柱与底座的固定,将第二连接筒套设在第一连接筒外侧,再将第二连接筒底部的周边与底座固定,实现整个立柱的安装,此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在柱体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连接柱与底座分离,随后将第二连接筒、第一连接筒和柱体柱体从底座上取下,更换或者维修完成再按照上述安装步骤安装,这种维修或者更换方式,使得维修较为方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连接柱的中部插设有横向的限位杆,第一连接筒的底部与限位杆的顶部接触设置,底座顶部设置有与限位杆相对应的凹槽,限位杆位于凹槽内,在将连接杆的上部与柱体固定之后,限位杆的顶部与第一连接筒底部接触设置,此时连接跟无法向上移动,通过限位杆的设置,使得连接杆与柱体或者底座的连接长度更加均匀。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连接柱为螺纹柱,柱体底部的中心开设有第一螺纹槽,连接柱的上部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底座的竖截面为顶部窄底部宽的倒梯形,底座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凸起,的横截面为方形,凸起横截面对角线的交叉点处开设有第二螺纹槽,连接柱的下部与第二螺纹槽螺纹配合,通过第一螺纹槽和第二螺纹槽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柱与底座和柱体之间的配合,在将柱体安装到底座上时,先将连接柱穿过第一连接筒与柱体底部的螺纹槽螺纹连接,实现连接柱与柱体的固定,再将连接柱的下部与第二螺纹槽螺纹配合,此过程中与柱体固定的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接筒随着连接柱与底座的配合,实现与底座表面接触的过程。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柱体、第一连接筒、第二连接筒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凸起位于第二连接筒内,凸起的拐角处均与第二连接筒内表面接触设置,在将第一连接筒和柱体固定在底座上之后,将第二连接筒套在第一连接筒和柱体的连接处,此时凸起位于第二连接筒内,通过第二连接筒的设置实现了对三者连接处的保护,减少连接处的磨损。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柱体的底部部插入第一连接筒内,第一连接筒的周边与柱体的周边平齐设置,方便将第二连接筒套在第一连接筒和立柱配合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二连接筒的底部的周边一体设置有一圈环形的边缘,边缘的周边与底座顶部的周边之间间隔设置,边缘与底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边缘与底座之间螺栓固定,实现了第二连接筒与底座之间的固定。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立柱固定在第一连接筒内,通过连接杆穿过立柱底部的第一螺纹槽和底座凸起上的第二螺纹槽,实现立柱和第一连接筒与底座的配合,这种配合方式方便将立柱和第一连接筒进行拆卸;
2、第二连接筒的设置,能对第一连接筒、立柱和底座的配合处进行保护,减少三者连接处的磨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竖截面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柱体;3-第一连接筒;4-第二连接筒;11-凹槽;12-凸起;21-第一螺纹槽;31-连接柱;32-限位杆;41-边缘;121-第二螺纹槽;41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图3所示,一种建筑用立柱,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顶部,该立柱包括柱体2,柱体2的底部过盈配合有第一连接筒3,第一连接筒3底部的中心垂直且贯穿设置有连接柱31,柱体2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筒3内部接触设置,连接柱31的顶部可拆卸设置在柱体2内,连接柱31的底部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中心,第一连接筒3外侧套设有第二连接筒4,第二连接筒4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接触设置,第二连接筒4的内侧与第一连接筒3外侧和柱体2的外侧接触设置。
底座1与建筑物一体成型固定在建筑物内,在安装柱体2时,将柱体2的底部插入到第一连接筒3内,使得第一连接筒3与柱体2底部过盈配合,再将连接柱31穿过第一连接筒3的底部并固定在柱体2内,实现连接柱31与柱体2的固定,再将连接柱31插入到底座1内,实现连接柱31与底座1的固定,将第二连接筒4套设在第一连接筒3外侧,再将第二连接筒4底部的周边与底座1固定,实现整个立柱的安装,此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在柱体2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连接柱31与底座1分离,随后将第二连接筒4、第一连接筒3和柱体2柱体2从底座1上取下,更换或者维修完成再按照上述安装步骤安装,这种维修或者更换方式,使得维修较为方便。
连接柱31的中部插设有横向的限位杆32,第一连接筒3的底部与限位杆32的顶部接触设置,底座1顶部设置有与限位杆32相对应的凹槽11,限位杆32位于凹槽11内,在将连接杆的上部与柱体2固定之后,限位杆32的顶部与第一连接筒3底部接触设置,此时连接跟无法向上移动,通过限位杆32的设置,使得连接杆与柱体2或者底座1的连接长度更加均匀。
连接柱31为螺纹柱,柱体2底部的中心开设有第一螺纹槽21,连接柱31的上部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底座1的竖截面为顶部窄底部宽的倒梯形,底座1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凸起12,的横截面为方形,凸起12横截面对角线的交叉点处开设有第二螺纹槽121,连接柱31的下部与第二螺纹槽121螺纹配合,通过第一螺纹槽21和第二螺纹槽121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柱31与底座1和柱体2之间的配合,在将柱体2安装到底座1上时,先将连接柱31穿过第一连接筒3与柱体2底部的螺纹槽螺纹连接,实现连接柱31与柱体2的固定,再将连接柱31的下部与第二螺纹槽121螺纹配合,此过程中与柱体2固定的第一连接筒3和第二连接筒4随着连接柱31与底座1的配合,实现与底座1表面接触的过程。
柱体2、第一连接筒3、第二连接筒4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凸起12位于第二连接筒4内,凸起12的拐角处均与第二连接筒4内表面接触设置,在将第一连接筒3和柱体2固定在底座1上之后,将第二连接筒4套在第一连接筒3和柱体2的连接处,此时凸起12位于第二连接筒4内,通过第二连接筒4的设置实现了对三者连接处的保护,减少连接处的磨损。柱体2的底部部插入第一连接筒3内,第一连接筒3的周边与柱体2的周边平齐设置,方便将第二连接筒4套在第一连接筒3和立柱配合处。第二连接筒4的底部的周边一体设置有一圈环形的边缘41,边缘41的周边与底座1顶部的周边之间间隔设置,边缘41与底座1之间通过螺栓411固定连接,边缘41与底座1之间螺栓411固定,实现了第二连接筒4与底座1之间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建筑用立柱,固定设置在底座的顶部,其特征在于,该立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底部过盈配合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底部的中心垂直且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柱体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筒内部接触设置,所述连接柱的顶部可拆卸设置在柱体内,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中心,所述第一连接筒外侧套设有第二连接筒,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接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侧与第一连接筒外侧和柱体的外侧接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的中部插设有横向的限位杆,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底部与限位杆的顶部接触设置,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与限位杆相对应的凹槽,所述限位杆位于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为螺纹柱,所述柱体底部的中心开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连接柱的上部与第一螺纹槽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竖截面为顶部窄底部宽的倒梯形,所述底座的顶部一体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凸起横截面对角线的交叉点处开设有第二螺纹槽,所述连接柱的下部与第二螺纹槽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第一连接筒、第二连接筒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凸起位于第二连接筒内,所述凸起的拐角处均与第二连接筒内表面接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的底部插入第一连接筒内,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周边与柱体的周边平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底部的周边一体设置有一圈环形的边缘,所述边缘的周边与底座顶部的周边之间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与底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CN202120105733.7U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建筑用立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740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5733.7U CN21474035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建筑用立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5733.7U CN21474035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建筑用立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0357U true CN214740357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9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0573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74035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建筑用立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03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740357U (zh) 一种建筑用立柱
CN204385874U (zh) 一种雨水存储模块
CN209897202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通讯装置
CN207944748U (zh) 一种组装平台及游泳池快装浅水平台
CN212002684U (zh) 一种埋入式结构件
CN208604818U (zh) 一种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CN209418036U (zh) 充电站指示牌装置的充电桩预施工系列固定基体
CN108505533B (zh) 一种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机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194988U (zh) 一种用于建筑行业的装配式底座
CN208870281U (zh) 一种组合圆柱
CN103343648A (zh) 一种护栏立柱
CN203321070U (zh) 一种护栏
CN108265653A (zh) 一种护栏横梁连接机构
KR101049291B1 (ko) 조경시설물용 조립식 기둥
JP2009257082A5 (zh)
CN217657395U (zh) 一种树箅子
CN204590802U (zh) 一种用于正方形立柱顶端的帽盖件
TWI665863B (zh) 整體式太陽能支架發電柱形成方法
CN210976843U (zh) 一种带有降尘功能的装配式循环利用围挡
CN205296988U (zh) 一种材料覆盖快速拆装装置
CN202788172U (zh) 多功能栅栏
CN202220475U (zh) 一种简易六边形撑杆式儿童帐篷
CN213087562U (zh) 一种拆装式泳池转角立柱连接件
CN217758387U (zh) 一种装配式桥梁预制墩柱安装定位固定装置
CN108265654A (zh) 一种安装角度可调的护栏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