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33607U -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33607U
CN214733607U CN202120891588.XU CN202120891588U CN214733607U CN 214733607 U CN214733607 U CN 214733607U CN 202120891588 U CN202120891588 U CN 202120891588U CN 214733607 U CN214733607 U CN 2147336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mandrel
dabber
tensioning sleev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915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成霖
薛学朝
冯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Youchuang Huax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Youchuang Huax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Youchuang Huax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Youchuang Huaxin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915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336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336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336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包括张紧套、芯轴、限位套和逃生升降吊车;张紧套,张紧套的顶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张紧套的底端和芯轴之间相卡合;芯轴,芯轴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限位套,限位套套设于张紧套和芯轴的外侧,限位套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和芯轴,限位套连接设置有逃生拉绳,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拽拉逃生拉绳,使限位套向下移动,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进行分离,实现了电梯内被困人员脱困的效果,借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梯内人员可以自救脱困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家用电梯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随之而来的,由于电梯的超限使用、维保不佳以及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电梯所处的内外环境影响,给电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电梯的突然中止,电梯升降机构无法继续带动轿厢升降,致使人员被困电梯,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援,严重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目前常用的自救系统不能实现电气故障及机械故障时的完全自救,且可靠性低、时效性差,给乘员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能够在电梯发生故障时,电梯内人员可以自救脱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包括张紧套、芯轴和限位套;
张紧套,张紧套的顶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张紧套的底端和芯轴之间相卡合;
芯轴,芯轴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限位套,限位套套设于张紧套和芯轴的外侧,限位套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和芯轴,限位套连接设置有逃生拉绳,通过拽拉逃生拉绳分离张紧套和芯轴。
当电梯升降机构运行正常时,由电梯升降机构带动张紧套,张紧套带动芯轴,芯轴带动轿厢进行升降,当电梯升降机构故障时,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拽拉逃生拉绳,使限位套向下移动,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进行分离,电梯内被困人员脱困的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张紧套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张紧套的顶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卡槽,所述电梯升降机构和第一卡槽之间卡合设置,张紧套的顶端外侧套设有上锁紧帽,上锁紧帽和张紧套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上锁紧帽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和电梯升降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芯轴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芯轴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芯轴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卡槽,张紧套的底端一体连接设置有若干卡爪,卡爪底端的一侧一体连接设置有卡勾,卡勾和第二卡槽之间相卡合。
呈爪型设置的张紧套,更易实现抓紧芯轴或分离芯轴的状态,第一倾斜面的设置,用于更易使芯轴插入张紧套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芯轴的顶端插入张紧套内部设置,卡勾设置于卡爪的内侧,第二卡槽由芯轴顶端的侧壁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芯轴的底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卡槽,轿厢和第三卡槽之间相卡合,芯轴底端的外侧套设有下锁紧帽,下锁紧帽和芯轴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下锁紧帽用于压紧固定芯轴和轿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限位套呈上下贯通设置,限位套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倾斜面;
第一连接部呈圆柱型设置,第一连接部套设于卡爪的外侧;
第二连接部呈圆柱型设置,第二连接部套设于芯轴的外侧;
第二倾斜面的顶面和第一连接部的底面连接设置,第二倾斜面的底面和第二连接部的顶面连接设置,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积。
第一连接部用于限制卡爪之间呈相对张开的状态,第一连接部和卡爪之间采用锥面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芯轴的外侧套设有弹簧,弹簧的顶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之间相抵接,弹簧的底面和轿厢的顶面之间相抵接。
弹簧处于具有预紧力的状态,用于顶紧限位套,防止限位套脱落,提高了张紧套和芯轴之间的连接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该圆孔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固定轴和所述逃生拉绳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贯穿第一开口设置。
通过拽拉逃生拉绳,克服弹簧的弹力后,固定轴带动限位套沿第一开口的方向向下移动,直至限位套脱离对卡爪的限位作用后,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相分离,实现了电梯内被困人员的脱困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三开口,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该圆孔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四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连通设置;
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贯穿第一开口设置,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二开口的长度小于第一开口的长度设置,第二开口中贯穿设置有压板,压板的一端和轿厢之间相铰接,压板的另一端和所述逃生拉绳之间固定连接,压板和固定轴之间连接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压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架,支架的顶端和压板之间相铰接,支架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压板靠近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滑口,滑口沿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轴贯穿滑口设置。
通过拽拉逃生拉绳,利用杠杆原理,使压板相对于支架进行转动,克服弹簧的弹力后,压板带动固定轴向下移动,固定轴带动限位套沿第一开口的方向向下移动,直至限位套脱离对卡爪的限位作用后,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相分离,实现了电梯内被困人员的脱困效果。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拽拉逃生拉绳,克服弹簧的弹力后,固定轴带动限位套沿第一开口的方向向下移动,直至限位套脱离对卡爪的限位作用后,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相分离,实现了电梯内被困人员的脱困效果。
2、通过拽拉逃生拉绳,利用杠杆原理,使压板相对于支架进行转动,克服弹簧的弹力后,压板带动固定轴向下移动,固定轴带动限位套沿第一开口的方向向下移动,直至限位套脱离对卡爪的限位作用后,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和芯轴之间相分离,实现了电梯内被困人员的脱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脱困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限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张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脱困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限位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芯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张紧套;2-芯轴;3-限位套;4-压板;5-逃生升降吊车;6-弹簧;7-轿厢;8-逃生拉绳;9-支架;10-第一卡槽;11-上锁紧帽;12-卡爪;13-卡勾;20-第二卡槽;21-第三卡槽;22-第一倾斜面;23-第一开口;24-第二开口;25-下锁紧帽;30-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圆孔;33-第三开口;34-第二倾斜面;35-固定轴;36-第四开口;40-滑口;A-电梯升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根据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包括张紧套1、芯轴2、限位套3和逃生升降吊车5;
张紧套1,张紧套1的顶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张紧套1的底端和芯轴2之间相卡合;
芯轴2,芯轴2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限位套3,限位套3套设于张紧套1和芯轴2的外侧,限位套3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1和芯轴2,限位套3连接设置有逃生拉绳8,通过拽拉逃生拉绳8分离张紧套1和芯轴2;
逃生升降吊车5,逃生升降吊车5的一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逃生升降吊车5的另一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当电梯升降机构运行正常时,由电梯升降机构带动张紧套1,张紧套1带动芯轴2,芯轴2带动轿厢进行升降,当电梯升降机构故障时,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拽拉逃生拉绳8,使限位套3向下移动,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进行分离,电梯内被困人员脱困的效果。
张紧套1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张紧套1的顶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卡槽10,所述电梯升降机构和第一卡槽10之间卡合设置,张紧套1的顶端外侧套设有上锁紧帽11,上锁紧帽11和张紧套1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上锁紧帽11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1和电梯升降机构。
芯轴2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芯轴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2,芯轴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卡槽20,张紧套1的底端一体连接设置有若干卡爪12,卡爪12底端的一侧一体连接设置有卡勾13,卡勾13和第二卡槽20之间相卡合。
呈爪型设置的张紧套1,更易实现抓紧芯轴2或分离芯轴2的状态,第一倾斜面22的设置,用于更易使芯轴2插入张紧套1内。
芯轴2的顶端插入张紧套1内部设置,卡勾13设置于卡爪12的内侧,第二卡槽20由芯轴2顶端的侧壁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芯轴2的底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卡槽21,轿厢和第三卡槽21之间相卡合,芯轴2底端的外侧套设有下锁紧帽25,下锁紧帽25和芯轴2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下锁紧帽25用于压紧固定芯轴2和轿厢。
限位套3呈上下贯通设置,限位套3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倾斜面34;
第一连接部30呈圆柱型设置,第一连接部30套设于卡爪12的外侧;
第二连接部31呈圆柱型设置,第二连接部31套设于芯轴2的外侧;
第二倾斜面34的顶面和第一连接部30的底面连接设置,第二倾斜面34的底面和第二连接部31的顶面连接设置,第一连接部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31的横截面积。
第一连接部30用于限制卡爪12之间呈相对张开的状态,第一连接部30和卡爪12之间采用锥面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芯轴2的外侧套设有弹簧6,弹簧6的顶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1的底面之间相抵接,弹簧6的底面和轿厢的顶面之间相抵接。
弹簧6处于具有预紧力的状态,用于顶紧限位套3,防止限位套3脱落,提高了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的连接性。
第二连接部31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32,该圆孔32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35,固定轴35和所述逃生拉绳8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芯轴2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23,第一开口23沿芯轴2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35贯穿第一开口23设置。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的操作方法:
步骤1、电梯内的被困人员拽拉逃生拉绳8后,逃生拉绳8对固定轴35产生向下的拉力,固定轴35带动第二连接部31沿第一开口23的长度方向向下移动;
步骤2、当第一连接部30脱离卡爪12时,卡爪12张开,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脱离,轿厢随芯轴2下移;
步骤3、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在电梯内操控逃生升降吊车5,使轿厢下移至指定位置,即平层,电梯内的被困人员解除被困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电梯升降机构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驱动电梯实现升降的结构,因此此处不做过多赘述,本实施例中的逃生升降吊车5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吊车,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相应技术方案得到技术启示从而实现升降的吊车,因此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2
根据图5至图9所示,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包括张紧套1、芯轴2、限位套3和逃生升降吊车5;
张紧套1,张紧套1的顶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张紧套1的底端和芯轴2之间相卡合;
芯轴2,芯轴2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限位套3,限位套3套设于张紧套1和芯轴2的外侧,限位套3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1和芯轴2,限位套3连接设置有逃生拉绳8,通过拽拉逃生拉绳8分离张紧套1和芯轴2;
逃生升降吊车5,逃生升降吊车5的一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逃生升降吊车5的另一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当电梯升降机构运行正常时,由电梯升降机构带动张紧套1,张紧套1带动芯轴2,芯轴2带动轿厢进行升降,当电梯升降机构故障时,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拽拉逃生拉绳8,使限位套3向下移动,在轿厢的重力作用下,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进行分离,电梯内被困人员脱困的效果。
张紧套1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张紧套1的顶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卡槽10,所述电梯升降机构和第一卡槽10之间卡合设置,张紧套1的顶端外侧套设有上锁紧帽11,上锁紧帽11和张紧套1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上锁紧帽11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1和电梯升降机构。
芯轴2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芯轴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2,芯轴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卡槽20,张紧套1的底端一体连接设置有若干卡爪12,卡爪12底端的一侧一体连接设置有卡勾13,卡勾13和第二卡槽20之间相卡合。
呈爪型设置的张紧套1,更易实现抓紧芯轴2或分离芯轴2的状态,第一倾斜面22的设置,用于更易使芯轴2插入张紧套1内。
芯轴2的顶端插入张紧套1内部设置,卡勾13设置于卡爪12的内侧,第二卡槽20由芯轴2顶端的侧壁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芯轴2的底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卡槽21,轿厢和第三卡槽21之间相卡合,芯轴2底端的外侧套设有下锁紧帽25,下锁紧帽25和芯轴2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下锁紧帽25用于压紧固定芯轴2和轿厢。
限位套3呈上下贯通设置,限位套3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倾斜面34;
第一连接部30呈圆柱型设置,第一连接部30套设于卡爪12的外侧;
第二连接部31呈圆柱型设置,第二连接部31套设于芯轴2的外侧;
第二倾斜面34的顶面和第一连接部30的底面连接设置,第二倾斜面34的底面和第二连接部31的顶面连接设置,第一连接部3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31的横截面积。
第一连接部30用于限制卡爪12之间呈相对张开的状态,第一连接部30和卡爪12之间采用锥面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芯轴2的外侧套设有弹簧6,弹簧6的顶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1的底面之间相抵接,弹簧6的底面和轿厢的顶面之间相抵接。
弹簧6处于具有预紧力的状态,用于顶紧限位套3,防止限位套3脱落,提高了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的连接性。
第一连接部30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三开口33,第二连接部31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32,该圆孔32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35,第二连接部31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四开口36,第四开口36和第三开口33之间连通设置;
芯轴2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23,第一开口23沿芯轴2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35贯穿第一开口23设置,芯轴2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二开口24,第二开口24沿芯轴2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二开口24的长度小于第一开口23的长度设置,第二开口24中贯穿设置有压板4,压板4的一端和轿厢之间相铰接,压板4的另一端和所述逃生拉绳8之间固定连接,压板4和固定轴35之间连接设置。
压板4的一侧设置有支架9,支架9的顶端和压板4之间相铰接,支架9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压板4靠近支架9的一端设置有滑口40,滑口40沿压板4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轴35贯穿滑口40设置。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的操作方法:
步骤1、电梯内的被困人员拽拉逃生拉绳8后,压板4的一端在逃生拉绳8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拉力,利用杠杆作用远离,压板4的另一端相对于支架9转动;
步骤2、压板4对固定轴35产生向下的拉力,固定轴35带动第二连接部31沿第一开口23的长度方向向下移动;
步骤3、当第一连接部30脱离卡爪12时,卡爪12张开,张紧套1和芯轴2之间脱离,轿厢随芯轴2下移;
步骤4、电梯内的被困人员通过在电梯内操控逃生升降吊车5,使轿厢下移至指定位置,即平层,电梯内的被困人员解除被困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电梯升降机构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驱动电梯实现升降的结构,因此此处不做过多赘述,本实施例中的逃生升降吊车5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吊车,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相应技术方案得到技术启示从而实现升降的吊车,因此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张紧套、芯轴和限位套;
张紧套,所述张紧套的顶端和电梯升降机构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张紧套的底端和芯轴之间相卡合;
芯轴,所述芯轴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
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套设于张紧套和芯轴的外侧,所述限位套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和芯轴,所述限位套连接设置有逃生拉绳,通过拽拉所述逃生拉绳分离张紧套和芯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套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张紧套的顶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卡槽,所述电梯升降机构和第一卡槽之间卡合设置,张紧套的顶端外侧套设有上锁紧帽,上锁紧帽和张紧套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上锁紧帽用于压紧固定张紧套和电梯升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呈上下贯通的圆柱型设置,芯轴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芯轴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张紧套的底端一体连接设置有若干卡爪,卡爪底端的一侧一体连接设置有卡勾,卡勾和第二卡槽之间相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顶端插入张紧套内部设置,所述卡勾设置于卡爪的内侧,所述第二卡槽由芯轴顶端的侧壁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底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卡槽,所述轿厢和第三卡槽之间相卡合,芯轴底端的外侧套设有下锁紧帽,下锁紧帽和芯轴之间螺纹连接设置,下锁紧帽用于压紧固定芯轴和轿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呈上下贯通设置,限位套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倾斜面;
第一连接部呈圆柱型设置,第一连接部套设于卡爪的外侧;
第二连接部呈圆柱型设置,第二连接部套设于芯轴的外侧;
第二倾斜面的顶面和第一连接部的底面连接设置,第二倾斜面的底面和第二连接部的顶面连接设置,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外侧套设有弹簧,弹簧的顶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之间相抵接,弹簧的底面和轿厢的顶面之间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该圆孔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固定轴和所述逃生拉绳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所述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贯穿第一开口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三开口,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圆孔,该圆孔内贯穿设置有固定轴,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四开口,第四开口和第三开口之间连通设置;
所述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固定轴贯穿第一开口设置,芯轴的侧壁设置有两个对穿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沿芯轴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二开口的长度小于第一开口的长度设置,第二开口中贯穿设置有压板,压板的一端和轿厢之间相铰接,压板的另一端和所述逃生拉绳之间固定连接,压板和固定轴之间连接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架,支架的顶端和压板之间相铰接,支架的底端和轿厢之间固定连接设置;
压板靠近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滑口,滑口沿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轴贯穿滑口设置。
CN202120891588.XU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Active CN2147336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1588.XU CN214733607U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1588.XU CN214733607U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33607U true CN214733607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1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91588.XU Active CN214733607U (zh) 2021-04-23 2021-04-23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336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27644U (zh) 一种电梯对置曳引结构
CN211521360U (zh) 一种起重机用防脱吊钩
CN109733985B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自动上、解锁的吊放锁扣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02162369B (zh) 一种矿难用升降救生舱
CN214733607U (zh)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
CN113148797B (zh) 一种电梯脱困自救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CN116084858B (zh) 一种油田修井作业安全起吊装置
CN105217416A (zh) 丝杆啮合式升降电梯
CN209161251U (zh) 一种建筑用防坠机构
CN201908683U (zh) 一种矿难用升降救生舱
CN112340594B (zh) 一种机械式远程解锁分离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12832852B (zh) 一种多功能柔性救援提升舱及提升救援方法
CN211623371U (zh) 一种采用卡簧结构的绳索取芯器
CN211998551U (zh) 转动机构和升降平台
CN208345584U (zh) 一种吊钩辅助结构
CN201761989U (zh) 升降设备的防坠落装置
CN217600205U (zh) 一种联接吊环
CN213802817U (zh) 一种升降机应急安全下降装置
CN210064870U (zh) 一种进出料双开插门
CN211895698U (zh) 一种用于建筑起重设备的防脱起重钩
CN211110511U (zh) 一种限速器液压固定脱绳装置
CN218454709U (zh) 一种电力检修梯
CN208561520U (zh) 用于小绞车钢丝绳的配重块
CN213326273U (zh)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矿井提升机
CN216341976U (zh) 一种钻杆夹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