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77563U -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77563U
CN214677563U CN202120346901.1U CN202120346901U CN214677563U CN 214677563 U CN214677563 U CN 214677563U CN 202120346901 U CN202120346901 U CN 202120346901U CN 214677563 U CN214677563 U CN 214677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element
aerosol
generating
gener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469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吉俊
陈超英
张文良
陈超
黄柳铭
陆闻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469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77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77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77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腔,雾化腔用于容纳气雾产生基质,还包括发热体,发热体设于雾化腔内,并沿雾化腔的轴向延伸,能够插入气雾产生基质,发热体具有凹部,凹部沿轴向延伸,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均能够雾化气雾产生基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发热体与气雾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实现发热体上热量的径向传递,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能够同时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不仅提升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的气雾量,而且通过对发热体尺寸的限定,能够减少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便于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前述的雾化器。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都意识到传统卷烟对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产生了称为“加热不燃烧卷烟”的产品。与传统卷烟相比,加热不燃烧卷烟在满足使用者生理需求的同时,减少了传统卷烟带来的如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加热不燃烧卷烟通过对烟支中的烟丝进行加热,释放气溶胶,使用者获得抽吸体验。烟丝没有燃烧,所以不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让使用者获得体验同时减少了有害物吸入。现有的发热体大多为柱状或者片状,柱状发热体只能用外表面进行加热,无法充分雾化烟丝,而片状发热体不仅强度较差,容易损坏,而且雾化效率较低。同时,无论发热体是柱状还是片状,在插入烟支的过程中,都会具有较大的阻力,不便于插入,对烟支内烟丝的一致性要求较高。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雾化高效且具有较大强度和便于插入烟支的发热体,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热体插入烟支阻力较大、雾化效率较低、强度较差和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腔,雾化腔用于容纳气雾产生基质,还包括发热体,发热体设于雾化腔内,并沿雾化腔的轴向延伸,能够插入气雾产生基质;发热体具有凹部,凹部沿轴向延伸,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均能够雾化气雾产生基质,发热体横截面的轮廓线由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线组成,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周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周长的2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均与气雾产生基质接触,能够增大发热体与气雾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实现发热体上热量的径向传递,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能够同时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不仅提升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的气雾量,而且通过对发热体尺寸的限定,能够减少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便于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还包括电磁模块,电磁模块与雾化腔同轴设置,发热体能够与电磁模块通过电磁效应产生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线为弧线、直线或者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发热体包括C形结构、括号形结构、波浪线结构或管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管状结构为圆形管状结构、椭圆形管状结构、圆角矩形管状结构或梅花形管状结构,凹部为管状结构的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发热体的尖端设有刃部,用于减少插入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发热体由至少两种金属拼接而成,或,由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还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同轴设置且位于外壳内,内壳的内腔为雾化腔,发热体的基座设于内壳下部,发热体位于雾化腔内,并沿雾化腔的轴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的电磁模块设于内壳与外壳之间,且套设在内壳上。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雾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清洁部件,用于清洁雾化器的雾化腔和发热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清洁部件至少部分插装于雾化腔内,气雾产生基质能够插装在清洁部件的内腔,发热体能够伸入清洁部件的内腔,加热气雾产生基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应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中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中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雾化器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雾发生装置中清洁部件装于雾化器时应用的结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雾发生装置中清洁部件从雾化器中取出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雾发生装置中清洁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器1,包括雾化腔10,雾化腔10用于容纳气雾产生基质00,还包括发热体11,发热体11设于雾化腔10内,并沿雾化腔10的轴向(如图1-3中A方向所示)延伸,能够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发热体11具有凹部(图中未注),凹部沿轴向延伸,凹部的内表面110和发热体11的外表面111均能够雾化气雾产生基质00。
也就是说,雾化器1主要由雾化腔10和设置在雾化腔10内的发热体11组成,发热体11并沿雾化腔10的轴向设置。当气雾产生基质00装入雾化腔10后,发热体11能够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加热气雾产生基质00,使得气雾产生基质00雾化。优选地,气雾产生基质00为加热不燃烧烟支,在其他实施例中,气雾产生基质还可以为其他的新型烟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的,参见图2-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具有凹部,凹部具有内表面110,凹部的内表面110与发热体11外表面111之间的厚度不超过0.5mm,优选地,两者之间最厚处不超过0.5mm。当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时,凹部的内表面110和发热体11的外表面111均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进行充分接触,增大了发热体11与气雾产生基质00的接触面积。同时,凹部的内表面110和发热体11的外表面111均能够产生热量,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11产生的热量能够沿径向传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加热气雾产生基质00,使得气雾产生基质00雾化形成可抽吸气雾,径向传递热量的距离更短,能够使得更多的气雾产生基质00接受热量,产生更多的气雾,提升了发热体11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00的气雾量,提高了气雾产生基质00的利用率。另外,发热体11沿雾化腔10的轴向设置,能够很容易的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内,不容易损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均与气雾产生基质接触,能够增大发热体与气雾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实现发热体上热量的径向传递,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能够同时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不仅提升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的气雾量,而且便于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
进一步地,参见图3并结合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1还包括电磁模块14,电磁模块14与雾化腔10同轴设置,发热体11能够与电磁模块14通过电磁效应产生热量。
也即,电磁模块14能够与发热体11之间实现电磁感应,电磁模块14产生的磁场能够在发热体11内形成涡流,使得发热体11产生热量,实现对气雾产生基质00的雾化。具体的,参见图3并结合图13-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模块14与雾化腔10同轴设置,也即,发热体11能够完全处在电磁模块14产生的磁场中,通过电磁效应形成的涡流快速高效地产生热量。
进一步地,参见图3并结合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电磁模块14包括电磁线圈140,电磁线圈140套设于雾化腔10的外侧。将电磁线圈140设置在雾化腔10的外侧,能够使得发热体11完全处在电磁模块14产生的磁场中,确保发热体11能够完全与电磁模块14产生电磁感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通过调节电磁线圈140中的电流,能够改变电磁模块14产生的磁场强度,进而实现对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进行调节,便于使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磁模块还可以为其他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只要确保电磁模块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使得发热体产生热量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发热体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和合理设置,只要确保发热体的内外避免均能够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雾化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体11包括管状结构(如图4a-6b所示)、C形结构(如图7a-8b所示)、括号形结构(如图9a-10b所示)或波浪线结构(如图12a-12b所示)。管状结构包括圆形管状结构(如图4a-4c所示)、椭圆形管状结构、圆角矩形管状结构(如图5a-5b所示)或梅花形管状结构(如图6a-6b所示),凹部为管状结构的内腔。
也即,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发热体11为管状结构时,凹部为发热体11的内腔,此时,凹部的内表面110也就是发热体11的内表面110,也即,发热体11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11均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并能够雾化气雾产生基质00。当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时,发热体11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11均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能够将更多的热量更快的传递到气雾产生基质00,使得气雾产生基质00雾化形成可抽吸气雾,提升发热体11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00的气雾量,而且中空的管状结构,提升了发热体11的强度,能够很容易的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内,不容易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由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线B组成。优选地,发热体11的横截面为发热体11在延伸方向上中段位置的横截面,其轮廓线由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线B组成,也即,在发热体11的周向上,发热体11可以是封闭的中空管状结构,也可以是设有缺口的管状结构,优选地,发热体11为设有缺口的管状结构,缺口沿发热体11的延伸方向延伸,当具有一个缺口时能够使得发热体11形成C形结构(如图7a-8b所示),当具有两个缺口时能够使得发热体11形成括号形结构(如图9a-10b所示),通过在发热体11上设置缺口,不仅能够节省发热体11的制造材料,而且能够减少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的阻力,使得发热体11更容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便于使用。
进一步地,参见图2-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线B为弧线、直线或者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具体的,参见图4a-图6b所示,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为连续的线B,线B为弧线、直线或者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其中,在图4a-图4c中,线B为连续的圆弧线,也即,发热体11为封闭的、中空的圆管状结构,可以是圆形管状结构(如图4a-4c所示),也可以是椭圆形管状结构。当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时,发热体11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11均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使得气雾产生基质00雾化。
同时,在图5a-图5b中,线B为连续的直线,且线B为封闭的矩形,也即,发热体11为封闭的、中空的圆角矩形管状结构。在图6a-图6b中,线B为直线与弧线组成的连续线,也即,发热体11为封闭的、中空的梅花形管状结构。通过将发热体11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或者梅花形结构,能够增加发热体11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11的面积,也即,增加了发热体11与气雾产生基质00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得气雾产生基质00更充分的雾化,提升了雾化效率。
在图7a-图11b中,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为不连续的线B,线B也可以为弧线、直线或者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具体的,在图7a-图7b中,线B为C型圆弧线,在图8a-图8b中,线B为C型折线,也即,在图7a-图8b中,发热体11均为非封闭的、中空的C形结构,在发热体11的周向上,发热体11上均设有一个缺口,缺口沿发热体11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图9a-图9b中,线B为非封闭的、中空的圆括号形结构(即整体为“()”型弧线),在图10a-图10b中,线B为非封闭的、中空的中括号形结构(即整体为“[]”型折线),也即,在图9a-图10b中,发热体11均为非封闭的、中空的括号形结构。在发热体11的周向上,发热体11上均设有两个缺口,缺口沿发热体11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对称设置。
另外,在发热体11的周向上也可以设有多个缺口,其中,每个缺口均沿发热体11的延伸方向延伸,缺口可以是从发热体的顶端延伸至底端,也可以不完全延伸至发热体的底端,也即,缺口距离发热体的底端具有一定的距离。具体的,在图11a-图11b中,发热体11上设有四个缺口,四个缺口均匀间隔分布,优选地,线B为间隔设置的弧线,也可以为间隔设置的直线,还可以为间隔设置的波浪线等形状。总的来说,通过在发热体11上设置缺口,不仅能够节省发热体11的制造材料,而且能够使得发热体11更容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便于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将发热体设置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中空管状结构,还可以参照图12a-图12b图中所示的结构,将发热体11设置为横截面的轮廓线为连续的波浪线结构,也即,线B为波浪线。此时,凹部为发热体11表面上的凹部,沿轴向从发热体1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多个凹部在发热体11的表面上均匀分布,增大了发热体11与气雾产生基质00之间的接触面积。当此种结构的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后,发热体11的两个波浪形的侧面均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相当于中空管状结构的内、外表面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波浪线结构能够增加发热体11的表面与气雾产生基质00之间的接触面积,实现热量的快速传递,能够增加发热体11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00的雾化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此种结构发热体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折线形、非均匀的波浪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只要能够使得发热体便于插入气雾产生基质、增加发热体与气雾产生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即可。
进一步地,参见图2-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发热体11的尖端设有刃部112,用于减少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的阻力。具体的,当发热体11的横截面为连续的线时,发热体11上的刃部112可以是设置在发热体11顶部开口处的坡口面(如图4a、图5a和图6a所示),也可以是在发热体11的径向上斜切形成的椭圆面(如图4c所示)。当发热体11的横截面为非连续的线时,发热体11上的刃部112可以是设置在发热体11顶部缺口处的坡口面(如图2-3、图7a、图8a、图9a、图10a和图11a所示),也可以是在发热体11的径向上斜切形成的非连续的椭圆面(参照图4b所示)。
当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为连续的波浪形结构时,发热体11上的刃部112为设置在发热体11顶部的坡面(如图12a所示),这个坡面可以是一个大坡面,也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坡面,当发热体11上的刃部112为两个坡面时,两个坡面可以是对称设置,也可以是非对称设置,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通过在发热体11上设置刃部112,能够减少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的阻力,使得发热体11很容易地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中,便于气雾产生基质00的插入和拔出。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上的刃部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只要能够减少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使得发热体便于插入气雾产生基质即可。
进一步地,参见图4a-12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线B的长度L大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2倍。其中,线B的长度L是指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中的有效长度,也即,发热体11中段位置能够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的横截面轮廓线的长度。
当线B连续时,线B的长度L就是发热体11的周长(即,取发热体内径与外径的平均值得出的周长),如图4b、图5b和图6b中线B的长度L就是发热体11的周长。当线B非连续时,线B的长度L也就是各个线的长度总和,也即,发热体11的周长去除缺口后的长度,如图7b和图8b中线B的长度L就是发热体11的周长去除缺口后的长度。
当发热体11上具有多个缺口时(如图9a-图11b所示),线B的长度L就是各个线的长度总和,如在图9b和图10b中线B的长度L就等于线L1和线L2的长度之和,即L=L1+L2。如在图11b中线B的长度L就等于四条线的长度之和,即L=L1+L2+L2+L4。另外,当发热体11横截面的轮廓线为连续的波浪形结构时,线B的长度L就等于波浪线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线B的长度L大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2倍。当线B的长度L大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10%时,能够保证发热体11具有足够的表面积与气雾产生基质接触,保证雾化效率,且能够减少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的阻力。同时,将线B的长度L限定在小于或等于气雾产生基质00周长的2倍内,在保证发热体11具有足够的表面积与气雾产生基质00接触的情况下,确保发热体11能够完全有效地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内,减少发热体11插入气雾产生基质00的阻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线的长度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尺寸范围,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发热体的材料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只要确保发热体能够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有效地雾化即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可为碳钢材料、铁、钴、镍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合金,也可为其它高导磁率材料或者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的材料,也即,发热体11可以通过自身的电阻热效应来实现加热,也可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流来实现加热。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还设有电磁模块14,发热体11能够与电磁模块14通过电磁效应产生热量,也即,发热体11为其高导磁率材料或者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的材料。优选地,发热体11为导磁率100以上的金属,使整个发热体11通过电磁效应产生热量。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发热体11由至少两种金属拼接而成,或,由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如发热体11可以是由部分碳钢材料的结构和部分镍的结构拼接而成的,还可以是由部分碳钢材料的结构和部分半导体(或者陶瓷等)的结构拼接而成的,这样能够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发热体11的导磁率,进而提升发热体11的发热效率和使用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还可以为其他材料,如合金材料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只要确保发热体能够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得气雾产生基质进行有效地雾化即可。
另外,为了便于发热体11进行安装,参见图2-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的下端设有基座113,发热体11固定安装在基座113上,具体的,发热体11可以通过卡接、铆接、焊接、二次注塑或者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设置在基座113上。基座113与发热体11绝缘接触,优选地,基座113的材料为陶瓷或者耐高温工程树脂,如PEEK、PPSU、聚酰亚胺等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还可以为其他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见图2-3、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1还包括内壳13和外壳12,内壳13与外壳12同轴设置且位于外壳12内,内壳13的内腔为雾化腔10,发热体11的基座113设于内壳13下部,发热体11位于雾化腔10内,并沿雾化腔10的轴向延伸,优选地,发热体11的基座113与内壳13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内壳13与外壳12,不仅便于雾化器1的安装和拆卸,而且能够实现保温隔热的效果,防止雾化腔10内的热量散失,避免使用者被烫伤,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进一步地,参见图2-3、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雾化器1的电磁模块14设于内壳13与外壳12之间,且套设在内壳13上。通过将电磁模块14设置在内壳13,能够使得发热体11完全处在电磁模块14产生的磁场中,确保发热体11能够可靠有效地进行发热,也便于电磁模块14的拆装。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雾化器1。
进一步地,参见图15并结合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清洁部件15,用于清洁雾化器1的雾化腔10和发热体11。通过设置清洁部件15,使用者能够使用清洁部件15很方便地将雾化腔10和发热体11上残留的气雾产生基质碎屑进行清除,便于雾化器1的清洁和维护,使用起来方便。
具体的,参见图15并结合图13-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清洁部件15至少部分插装于雾化腔10内,气雾产生基质00能够插装在清洁部件15的内腔150,发热体11能够伸入清洁部件15的内腔150,加热气雾产生基质00。
参见图15并结合图13-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清洁部件15为管状结构,至少部分插装于雾化腔10内。清洁部件15的上端设有翻边151,翻边151能够搭接在内壳13或者外壳12的上端,清洁部件15的下端设有通孔153,发热体11能够通过通孔153伸入清洁部件15的内腔150,气雾产生基质00能够插装在清洁部件15的内腔150,被发热体11加热,形成可抽吸气雾。为了便于将气雾产生基质00插入清洁部件15的内腔150,清洁部件15的上端开口设有弧形坡面152。使用者可以通过捏持清洁部件15的上端将清洁部件15以及插装在清洁部件15内的气雾产生基质00一同取出,实现对气雾产生基质00的提取,避免气雾产生基质00的碎屑掉落在雾化腔10内。使用者也可以在气雾产生基质00取出后,使用清洁部件15刮除掉发热体11上残留的气雾产生基质00,实现对发热体11的清洁和维护,使用便捷。
另外,当发热体11上设有缺口时,清洁部件15下端的通孔153内可以设置横连部154,横连部154能够伸入或者卡入发热体11上的缺口中,对气雾产生基质00位于缺口中的部分形成支撑,避免气雾产生基质00残留在缺口中,也能够对缺口进行清洁,刮除缺口内残留的气雾产生基质0。同时,横连部154的形状与发热体11的形状相匹配,如当发热体11上的凹部为圆形空腔时,横连部154的中间部分也可以为能够与凹部的内表面接触的圆片结构或者圆环结构,实现对发热体11和雾化腔10的清洁与维护,便于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通过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均与气雾产生基质接触,能够增大发热体与气雾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以及实现发热体上热量的径向传递,使得凹部的内表面和发热体的外表面能够同时对气雾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不仅提升了发热体的雾化效率和气雾产生基质的气雾量,而且通过对发热体尺寸的限定,能够减少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便于发热体插入气雾产生基质。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用于容纳气雾产生基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雾化腔内,并沿所述雾化腔的轴向延伸,能够插入所述气雾产生基质;
所述发热体具有凹部,所述凹部沿所述轴向延伸,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发热体的外表面均能够雾化所述气雾产生基质,所述发热体横截面的轮廓线由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线组成,所述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气雾产生基质周长的10%,且小于或等于所述气雾产生基质周长的2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模块,所述电磁模块与所述雾化腔同轴设置,所述发热体能够与所述电磁模块通过电磁效应产生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为弧线、直线或者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C形结构、括号形结构、波浪线结构或管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包括圆形管状结构、椭圆形管状结构、圆角矩形管状结构或梅花形管状结构,所述凹部为所述管状结构的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尖端设有刃部,用于减少插入所述气雾产生基质的阻力。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由至少两种金属拼接而成,或,由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的内腔为雾化腔,所述发热体的基座设于所述内壳下部,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雾化腔内,并沿所述雾化腔的轴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的电磁模块设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且套设在所述内壳上。
10.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洁部件,用于清洁所述雾化器的雾化腔和发热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至少部分插装于所述雾化腔内,气雾产生基质能够插装在所述清洁部件的内腔,所述发热体能够伸入所述清洁部件的内腔,加热所述气雾产生基质。
CN202120346901.1U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Active CN214677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6901.1U CN214677563U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6901.1U CN214677563U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77563U true CN214677563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67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46901.1U Active CN214677563U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775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4271A (zh) * 2021-02-07 2021-04-27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4271A (zh) * 2021-02-07 2021-04-27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6394B2 (e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susceptors
US11324259B2 (e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with non-circular inductor coil
EP3621464B1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device and system with optimized substrate usage
US20230413394A1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with internal susceptor
CN112822951B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腔体
ES2883411T3 (es) Dispositivo de suministro de aerosol que incluye un atomizador calentado de forma inalámbrica y método relacionado
EP3664643B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flat inductor coil
EP4104689A1 (en) An aerosol generating article,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erosol generating articl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N112704271A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CN110913712A (zh) 具有间隔减小的感应器线圈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EP4013248B1 (en) A cartridge for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n assembly method for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12087961A (zh) 感应加热的感应器和气溶胶递送装置
CN21534705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US11903427B2 (en) Aerosol-generating apparatus, thermal distribution casing,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4677563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雾发生装置
TW202108024A (zh) 氣溶膠產生系統、氣溶膠產生裝置、及氣溶膠產生製品
KR20210131360A (ko)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TW202038756A (zh) 氣溶膠供給裝置
JP2021525093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及びフレーバー付きエアロゾルを発生するための方法
CN218389812U (zh) 一种感应气溶胶生成装置
RU2772852C2 (ru)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сусцепторным слоем
EP4373332A1 (en) A cartridge for a vapour generating device
CN117814546A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