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35454U -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35454U
CN214635454U CN202120162596.0U CN202120162596U CN214635454U CN 214635454 U CN214635454 U CN 214635454U CN 202120162596 U CN202120162596 U CN 202120162596U CN 214635454 U CN214635454 U CN 214635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fuel
filter
valve
collec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625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波
肖凯华
张西兆
沈腾
苏畅
冀青鹏
朱向利
涂世恩
郭明山
陈秋燕
武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201625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35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35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35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燃油错流过滤器包括壳体、底端盖、顶端盖和排出部。壳体内具有多个过滤管,壳体和过滤管间形成滤液收集腔,过滤管构造为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其微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80nm,以阻止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通过。底端盖设置于壳体的底端,其内形成底部集液腔,底部集液腔与过滤管连通,底部集液腔与滤液收集腔隔开,底端盖具有底部开口。顶端盖设置于壳体的顶端,其内形成顶部集液腔,顶部集液腔与过滤管连通,且顶部集液腔与滤液收集腔隔开,顶端盖设置有顶部开口。排出部设置于壳体且与滤液收集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可以去除燃油中的水分以及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

Description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燃油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常常会混入一些水分、铁锈和泥沙等杂质。但当燃油作为船舶动力系统的燃料时,若其中含有过多的杂质或水分,将严重影响柴油机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例如,进入柴油机内的燃油中含有的水分和杂质会造成喷油器磨损加剧、燃油的雾化质量下降以及燃烧恶化等不良影响。
传统船舶燃油净化工艺采用离心分油机对燃油进行除水除杂处理,但受离心分离工艺限制,一般只能分离出船舶燃油中较大粒径(≥10μm)的杂质。小粒径的杂质则仍然会进入船舶燃油动力系统,从而对动力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因此,需要一种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油错流过滤器,用于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过滤管,所述壳体和所述多个过滤管之间的空间构造为滤液收集腔,并且所述过滤管构造为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且所述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的微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80nm,以阻止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进入所述滤液收集腔;
底端盖,所述底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底端盖内形成底部集液腔,所述底部集液腔与所述多个过滤管连通,且所述底部集液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隔开,所述底端盖设置有底部开口;
顶端盖,所述顶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顶端盖内形成顶部集液腔,所述顶部集液腔与所述多个过滤管连通,且所述顶部集液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隔开,所述顶端盖设置有顶部开口;
排出部,所述排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还包括:
底部密封部,所述底部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底端盖之间,所述底部密封部和所述底端盖围成所述底部集液腔,所述底部密封部设置有通向所述底部集液腔的底部通道,所述过滤管延伸进入所述底部通道;
顶部密封部述顶部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顶端盖之间,所述顶部密封部和所述顶端盖围成所述顶部集液腔,所述顶部密封部设置有通向所述顶部集液腔的顶部通道,所述过滤管延伸进入所述顶部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密封部和/或所述顶部密封部包括: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连接至所述底端盖或所述顶端盖,所述第一压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压板开设有多个沉头穿孔;
其中,所述第一压板对接至所述第二压板,且所述多个通孔与所述多个沉头穿孔对应,对应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沉头穿孔形成所述底部通道和/或所述顶部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还包括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构造为环状,所述第一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板的背向所述壳体的侧面,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压板;
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压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压板的侧面,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还包括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构造为环状,所述第二垫片套设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并嵌入所述沉头穿孔的锪平处,以使得所述第二垫片抵接至所述第一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管延伸穿过所述沉头穿孔并抵接至所述第一压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可以去除燃油中的水分以及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且还具有体积小、噪声低、能耗小、分离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包括:
两个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包括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
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底部开口和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底部开口;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顶部开口和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顶部开口;
混合液输入管路,所述混合液输入管路连通至所述循环管路,以向系统输入混合液;以及
排污管路,所述排污管路连通至所述循环管路,以排出系统产生的废液。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管路包括: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底部开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设置有循环单向阀;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底部开口连通;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远离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三管路的远离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端部连通,所述第四管路设置有所述循环泵,以使得所述循环管路内的流体能够从所述第四管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
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五管路设置有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
第六管路,所述第六管路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第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并且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路设置有第六阀门,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和所述循环单向阀之间;
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设置有第七阀门,所述第七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六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且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六阀门和所述循环单向阀之间,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六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五阀门和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
滤液出口管路,所述滤液出口管路、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排出部经由三通件连通;
冲洗管路,所述冲洗管路连通至所述滤液出口管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除具有与上述第一方面相类似的技术效果外,还可以实现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的串联、并联和一备一用,占用空间小且易于在线检修,特别适合于船舶的有限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燃油错流过滤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向剖切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的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串联运行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的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运行且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备用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的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运行且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备用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9为图5中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的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并联运行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燃油错流过滤器 11:壳体 12:底端盖
13:顶端盖 14:底部密封部 15:底部集液腔
16:顶部密封部 17:顶部集液腔 18:底部开口
19:过滤管 20:滤液收集腔 21:排出部
22:耳式支座 23:吊装部 24:顶部开口
25:附件安装部 26:第一压板 27:第二压板
28:第一垫片 29:第二垫片 30:通孔
31:沉头穿孔 100: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110: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 111:第一底部开口
150:混合液输入管路 113:第一排出部
120: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 121:第二底部开口
122:第二顶部开口 123:第二排出部 130:循环管路
131:循环泵 132:循环单向阀 133:第二管路
134:第三管路 135:第四管路 136:第六阀门
137:第九阀门 138:第八阀门 140:第一管路
141:第一阀门 142:第二阀门 112:第一顶部开口
151:入口单向阀 160:排污管路 161:排污阀
170:第五管路 171:第三阀门 172:第四阀门
180:第六管路 181:第五阀门 190:第七管路
191:第七阀门 200:滤液出口管路 201:出口阀门
210:冲洗管路 211:冲洗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到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燃油错流过滤器10。其主要应用与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参考图1、图2和图3,燃油错流过滤器10包括壳体11、底端盖12、顶端盖13、底部密封部14、顶部密封部16和排出部21。
其中,壳体11构成燃油错流过滤器10的主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多个过滤管19组成的管束,壳体11和过滤管19之间的空间形成滤液收集腔20。过滤管19构造为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其上具有很多微孔,这些微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80nm。因此,其可以阻止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穿过微孔进入滤液收集腔20。并且没由于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的超疏水性质,混杂在燃油中的水分也无法穿过管壁进入滤液收集腔20。
过滤燃油时,燃油流经上述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不含杂质的清油经过上述微孔进入滤液收集腔20,而杂质和水分则留在过滤管19内继续流动。
壳体11的底端与底端盖12经由底部密封部14连接。底端盖12和底部密封部14围成底部集液腔15。底部密封部14上设置有能通向底部集液腔15的底部通道,过滤管19则至少部分延伸进入该底部通道并与底部集液腔15连通。并且,底部集液腔15和滤液收集腔20被底部密封部14所隔开,以阻止二者间的液体交换。
壳体11的顶端与顶端盖13经由顶部密封部16连接。顶端盖13和顶部密封部16围成顶部集液腔17。顶部密封部16上设置有能通向顶部集液腔17的顶部通道,过滤管19则至少部分延伸进入该顶部通道并与顶部集液腔17连通。并且,顶部集液腔17和滤液收集腔20被顶部密封部16所隔开,以阻止二者间的液体交换。
底端盖12上还设置有与底部集液腔15连通底部开口18,顶端盖13上还设置有与顶部集液腔17连通的顶部开口24。壳体11上还设置有能够与滤液收集腔20连通的排出部21。排出部21上还可以设置附件安装部25,其用于安装阀门或流量计。
由此,待过滤的燃油可以从顶部开口24流入,经过顶部集液腔17后进入过滤管19进行过滤,之后再经由底部集液腔15从底部开口18流出。过滤后的清油则可以从滤液收集腔20进入排出部21从而排出。
容易理解地是,待过滤的燃油也可以从底部开口18流入,从顶部开口24流出,其过程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油错流过滤器10,可以去除燃油中的水分以及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且还具有体积小、噪声低、能耗小、分离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
下面请参考图3,底部密封部14和顶部密封部16的结构相似,二者均可以由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构成。为了简洁起见,以底部密封部14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底部密封部14包括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其中第一压板26连接至底端盖12,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0。第二压板27连接至壳体11,其上开设有多个沉头穿孔31。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对接形成上述密封部。并且,多个通孔30与多个沉头穿孔31的位置一一对应,二者对接形成上述底部通道。
可以理解,顶部密封部16也包括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其中第一压板26连接至顶端盖13,第二压板27连接至壳体11。也就是说,第二压板27与壳体11连接,第一压板26与顶端盖13或底端盖12连接。
下面请参考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燃油错流过滤器10还包括第一垫片28和第二垫片29。且顶部密封部16和底部密封部14处均设置有上述第一垫片28和第二垫片29。
具体地,第一垫片28优选构造为环状,其设置于第一压板26的背向壳体11的侧面,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压板26(通过过盈配合),以强化顶端盖13和第一压板26间的密封,和/或强化底端盖12和第一压板26之间的密封。
优选地,第一垫片28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压板27的朝向第一压板26的侧面上,且至少部分嵌入第二压板27(通过过盈配合)。由此,当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对接时,第二压板27可以强化二者之间的密封。
第二垫片29也优选构造为环状,其主要强化过滤管19的端部的密封。为此,第二垫片29套设于过滤管19的端部,并嵌入沉头穿孔31的锪平处。或者说其至少部分嵌入第二压板27的朝向过滤管19的侧面,以使得第二垫片29抵接至第一压板26。
可选地,过滤管19延伸穿过沉头穿孔31并抵接至第一压板26,这样可以提高过滤管19安装的牢固度。
此外,返回参考图1和图2。壳体11的外部可以设置耳式支座22和吊装部23,以便于进行固定和安装。其中,耳式支座2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上述复数个耳式支座22沿壳体11的周向均匀布置。吊装部23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与耳式支座22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5到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包括两个上述燃油错流过滤器,即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本实用新型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特别适合应用于船舶,当然其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5所示,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还包括循环管路130、第一管路140、混合液输入管路150、排污管路160和滤液出口管路200。组成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串联布置的循环过滤系统。
其中,循环管路130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的第一底部开口111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的第二底部开口121,其上设置有循环泵131。具体地,循环管路130大致由第二管路133、第三管路134和第四管路135组成。第二管路133与上述第一底部开口111连通,第三管路134与第二底部开口121连通,第四管路13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路133的远离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的端部以及第三管路134的远离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的端部连通。
上述循环泵131设置在第四管路135上,以使得循环管路130内的流体能够从第四管路135流向第三管路134。优选地,第二管路133上设置有循环单向阀132,以阻止环管路内的流体从第四管路135流向第二管路133。并且,第四管路上还优选设置压力表与热电偶。
第一管路140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的第一顶部开口112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的第二顶部开口122。第一管路140上还优选设置排压管,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还可以在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上均设置压力表,以监测压力。
混合液输入管路150和排污管路160均连通至循环管路130。具体而言,二者均优选连通至第二管路133,以向系统输入混合液以及排出系统产生的废液。优选地,排污管路160上还可以设置排污阀161和流量计。混合液输入管路150上还可以优选设置入口单向阀151,以阻止混合液的逆流。
由此,参考图6,混合液输入管路150向第二管路133输入混合液后,混合液可以依次流经第四管路135、第三管路134、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第一管路140、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以及第二管路133。并且,以此流路进行循环过滤,达到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串联运行的目的。
过滤得到的清油从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第一排出部113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的第二排出部123流出并汇合后,再通过与二者均连通的滤液出口管路200排出系统。容易理解,第一排出部113、第二排出部123和滤液出口管路200可以经由三通件连通。滤液出口管路200上优选设置出口阀门201、流量计和压力表。
而当在系统内进行循环过滤的混合液中杂质的浓度到达预定浓度时,需要将其排出。此时打开设置在排污管路160上的排污阀161即可。
此外,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还具有冲洗管路210,其与滤液出口管路200连通。冲洗管路210上优选设置冲洗阀门211。由此可以利用第一排出部113、第二排出部123和滤液出口管路200向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内打入压缩空气,以进行反冲清洗。
下面请参考图5、图7和图8。为了实现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的一备一用。第一管路140设置上优选设置第一阀门141和第二阀门142。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五管路170和第六管路180。
其中,第五管路170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二管路133和第三管路134,第五管路170设置有第三阀门171和第四阀门172。第六管路180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五管路170和第一管路140,并且第六管路180与第一管路140的连接处位于第一阀门141和第二阀门142之间,第六管路180与第五管路170的连接处位于第三阀门171和第四阀门172之间。第六管路180设置有第五阀门181。
并且,第二管路133上设置有第六阀门136,其优选位于第五管路170与第二管路133的连接处和循环单向阀132之间。
由此,如图7所示,当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备用,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运行时。混合液可以依次流经第四管路135、第三管路134、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第一管路140、第六管路180、第五管路170以及第二管路133。
如图8所示,当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备用,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运行时。混合液可以依次流经第四管路135、第三管路134、第五管路170、第六管路180、第一管路140、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以及第二管路133。
下面请参考图5和图9。为了实现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的并联运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还具有第七管路190,其上设置有第七阀门191。第七管路190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第六管路180和第二管路133,并且第七管路190与第二管路133的连接处位于第六阀门136和循环单向阀132之间,第七管路190与第六管路180的连接处位于第五阀门181和第六管路180与第一管路140的连接处之间。
此外,第二管路133上还优选设置第九阀门137,其位于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第一底部开口111和第五管路170与第二管路133的连接处之间。第三管路134上还优选设置第八阀门138,其位于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第二底部开口121和第五管路170与第三管路134的连接处之间。由此,可以更有利于调节流入或流出燃油错流过滤器10的流量。
如图9所示,当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的并联运行时,混合液可以依次流经第四管路135和第三管路134,之后分流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其中第一流路从第三管路134流经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后流动至第一管路140。第二流路从第三管路134转向第五管路170,流至第二管路133后转向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
两路从第一管路140流动至第六管路180后混合,再从第六管路180流入第七管路190,再流动至第二管路133后转向返回第四管路13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通过上述各个管路及阀门的设置,还以实现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的串联、并联和一备一用,占用空间小且易于在线检修,特别适合于船舶的有限空间。
综上所述,根据图5所述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100,当第七阀门191、第五阀门181以及第三阀门171(和/或第四阀门172)关闭时,系统能够以串联模式运行。
当第五阀门181和第六阀门136关闭时,系统能够以并联模式运行。
当第一阀门141、第四阀门172和第七阀门191关闭时,或者第一阀门141、第四阀门172和第六阀门136(和/或第五阀门181)关闭时,系统能够以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运行,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备用的模式运行。
当第二阀门142、第三阀门171和第七阀门191关闭时,系统能够以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110运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120备用的模式运行。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燃油错流过滤器,用于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过滤管,所述壳体和所述多个过滤管之间的空间构造为滤液收集腔,并且所述过滤管构造为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且所述超疏水多孔陶瓷膜管的微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80nm,以阻止粒径大于80nm的杂质进入所述滤液收集腔;
底端盖,所述底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端,所述底端盖内形成底部集液腔,所述底部集液腔与所述多个过滤管连通,且所述底部集液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隔开,所述底端盖设置有底部开口;
顶端盖,所述顶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顶端盖内形成顶部集液腔,所述顶部集液腔与所述多个过滤管连通,且所述顶部集液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隔开,所述顶端盖设置有顶部开口;
排出部,所述排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滤液收集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部密封部,所述底部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底端盖之间,所述底部密封部和所述底端盖围成所述底部集液腔,所述底部密封部设置有通向所述底部集液腔的底部通道,所述过滤管延伸进入所述底部通道;
顶部密封部述顶部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顶端盖之间,所述顶部密封部和所述顶端盖围成所述顶部集液腔,所述顶部密封部设置有通向所述顶部集液腔的顶部通道,所述过滤管延伸进入所述顶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密封部和/或所述顶部密封部包括: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连接至所述底端盖或所述顶端盖,所述第一压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压板开设有多个沉头穿孔;
其中,所述第一压板对接至所述第二压板,且所述多个通孔与所述多个沉头穿孔对应,对应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沉头穿孔形成所述底部通道和/或所述顶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还包括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构造为环状,所述第一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板的背向所述壳体的侧面,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压板;
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压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压板的侧面,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压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错流过滤器还包括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构造为环状,所述第二垫片套设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并嵌入所述沉头穿孔的锪平处,以使得所述第二垫片抵接至所述第一压板。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延伸穿过所述沉头穿孔并抵接至所述第一压板。
7.一种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错流过滤器,两个燃油错流过滤器包括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
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底部开口和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底部开口;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顶部开口和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顶部开口;
混合液输入管路,所述混合液输入管路连通至所述循环管路,以向系统输入混合液;以及
排污管路,所述排污管路连通至所述循环管路,以排出系统产生的废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包括: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底部开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设置有循环单向阀;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底部开口连通;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远离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三管路的远离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端部连通,所述第四管路设置有所述循环泵,以使得所述循环管路内的流体能够从所述第四管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
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五管路设置有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
第六管路,所述第六管路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第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并且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路设置有第六阀门,所述第六阀门位于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和所述循环单向阀之间;
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设置有第七阀门,所述第七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至所述第六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且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六阀门和所述循环单向阀之间,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六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五阀门和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还包括:
滤液出口管路,所述滤液出口管路、所述第一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一排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燃油错流过滤器的第二排出部经由三通件连通;
冲洗管路,所述冲洗管路连通至所述滤液出口管路。
CN202120162596.0U 2021-01-20 2021-01-20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Active CN214635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2596.0U CN214635454U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2596.0U CN214635454U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35454U true CN214635454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17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62596.0U Active CN214635454U (zh) 2021-01-20 2021-01-20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354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9084A (zh) * 2022-03-17 2022-06-28 山东渤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矿物涡轮机油脱水装置及其脱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9084A (zh) * 2022-03-17 2022-06-28 山东渤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矿物涡轮机油脱水装置及其脱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35454U (zh)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CN114849479A (zh) 燃油错流过滤器和燃油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CN201094876Y (zh) 冷却水过滤器
CN218608292U (zh) 用于过滤炼化凝结水的前置处理装置
CN209997301U (zh) 一种多源船用海水滤器
CN212132005U (zh) 一种高压集成疏水装置用防堵塞结构
CN110812930B (zh) 一种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的反冲洗装置
CN209740925U (zh)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12417172U (zh) 一种过滤桶
CN214075240U (zh) 一种高压自动排水过滤器
CN216890221U (zh) 一种工业废水滤清机
CN220159397U (zh) 一种微孔筒式过滤器
CN217139398U (zh) 一种聚丙烯吸收塔
CN219128674U (zh) 一种燃气高效过滤分离装置
CN218717149U (zh) 一种集成机油冷却器安装法兰的气缸体及发动机
CN218686852U (zh) 一种水利工程管道的防堵塞装置
CN217501842U (zh) 一种便捷式更换滤芯燃油滤清器总成
CN220769610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柴油滤清器
CN214233121U (zh) 过滤装置及发动机用海淡水过滤系统
CN216855799U (zh) 一种净水机反冲洗装置
CN212157648U (zh) 一种高效燃气热水锅炉
CN212594283U (zh) 一种新型角式过滤器
CN213253362U (zh) 一种快速高效废水过滤单元
CN220159437U (zh) 一种y型过滤器
CN211035523U (zh) 用于工业循环水的近零排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after: The 71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Corp.

Address before: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