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27040U -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27040U
CN214627040U CN202120103952.1U CN202120103952U CN214627040U CN 214627040 U CN214627040 U CN 214627040U CN 202120103952 U CN202120103952 U CN 202120103952U CN 214627040 U CN214627040 U CN 214627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magnifier
clamping
observed object
clamp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039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27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27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24Base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34Microscope slides, e.g. mounting specimens on microscope sl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36Microscopes arrang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or projection purposes or digital imaging or video purposes including associated control and data processing arrangements
    • G02B21/362Mechanical details, e.g. mountings for the camera or image sensor, hous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5/00Eyepieces; Magnifying glasses
    • G02B25/002Magnifying glas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06F1/1605Multimedia displays, e.g. with integrated or attached speakers, cameras, micropho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夹持模块形成一沿横向延伸的容置槽,容置槽具有朝向放大镜模块的竖向开口,当夹持模块连接于放大镜模块和/或智能终端时,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竖向开口,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和容置槽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的夹持空间,横向为垂直于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的方向。实施本实施例的方案,当夹持模块连接在放大镜模块和/或智能终端时,能够利用夹持模块的容置槽与放大镜模块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夹持并压紧扁平状被观察物,使得扁平状被观察物能够始终紧贴放大镜模块,可以清晰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

Description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技术发展,出现可附着固定于智能终端的放大镜模块配件,该配件一般包括简单的壳体和装载于壳体中的高倍数镜头。在使用时,智能终端的后置摄像头经放大镜模块取景可对被拍摄对象进行高倍数的显微放大,例如可以放大10-60倍等,从而让用户可观察到肉眼不可直接分辨的细微结构。
放大镜模块配件在使用时,需要将高倍数镜头紧贴被观察对象,以得到清晰的显微放大成像,其中,被观察对象可以为装载有动植物标本的成品载片,例如蜜蜂翅膀的标本载片、蚊子口器的标本载片、人体动静脉横切的标本载片等。被观察对象与放大镜模块是没有被相对固定的,如果将移动终端略微偏移换个位置甚至稍微离远一点,便会无法清楚地观察到被观察对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能够夹持并压紧扁平状被观察物,使得扁平状被观察物能够始终紧贴放大镜模块,可以清晰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夹持模块,所述夹持模块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放大镜模块和/或智能终端,所述放大镜模块用于所述智能终端的显微放大观察或拍摄;
所述夹持模块形成一沿横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具有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竖向开口,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和/或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和所述容置槽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的夹持空间,所述横向为垂直于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具有至少一沿横向贯穿连通的横向开口,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可经所述横向开口插入所述夹持空间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具有沿横向贯穿连通的两所述横向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模块设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对插入所述夹持空间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施加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作用力使之紧贴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沿所述夹持模块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夹持模块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并且二者之间形成沿横向贯通所述夹持模块的所述容置槽,所述下壳体设有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的所述竖向开口,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时,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上壳体中设有安装腔,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中并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插入所述容置槽中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施加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承载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承载板配合连接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弹性部和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承载板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弹性部用于为所述接触部抵接于插入所述容置槽中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时提供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金属件,所述接触部涂覆有用于减少摩擦力的材料。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沿所述夹持模块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夹持模块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至少部分地收容所述放大镜模块,所述容置腔的底面开设有所述竖向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时,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并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开口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以限制所述放大镜模块伸入所述容置槽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开口处设有向下延伸及向外倾斜的限位斜边,所述限位斜边形成所述限位部,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斜边配合的限位斜面,当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时,所述限位斜面抵接于所述限位斜边且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放大镜模块的重量为5g~7.2g,所述夹持模块的重量为6g~8.8g。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模块的宽度为D1,20mm≤D1≤40mm,所述夹持模块的长度为L1,40mm ≤L1≤70mm,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宽度为D2,D2=1/4D1~2/3D1,所述放大镜模块的长度为L2,L2=4/5L1~10/11L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放大镜模块设有第一磁性部件,所述夹持模块设有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磁吸配合,以使所述夹持模块可磁吸固定于所述放大镜模块。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夹持模块被配置为可沿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移动,使所述夹持空间的高度可调以适配插入并压紧不同厚度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为载玻片、标本装片或附着有被观察物的装载片;
其中,所述标本装片包括载玻片、盖玻片以及被观察物,所述载玻片与所述盖玻片相互叠合设置,所述被观察物设于所述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微镜,应用于智能终端,所述显微镜包括:
放大镜模块,所述放大镜模块被配置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当所述放大镜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智能终端的摄像头抵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并用于采集经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信号;以及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夹持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和/或所述智能终端。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
终端壳体,所述终端壳体设有摄像头;以及
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终端壳体,当所述放大镜模块连接至所述终端壳体时,所述摄像头对应于所述放大镜模块设置,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经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夹持模块形成有容置槽,当将夹持模块连接于放大镜模块和/或智能终端时,放大镜模块抵接于容置槽并与容置槽之间形成夹持空间,通过利用夹持空间能够夹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从而能够避免在放大观察过程中因移动、晃动或倾斜智能终端而导致扁平状被观察物偏离光路观察位置甚至从夹持空间脱落,解决了因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而无法清楚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的问题,也即是说,即便是在放大观察过程中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仍能清晰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
进一步地,当本申请的夹持模块设有压紧件时,通过利用压紧件对插入夹持空间的扁平状被观察物施加朝向放大镜模块的作用力使之紧贴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使得夹持空间可以适配不同厚度的扁平状的被观察物,也即是说,当将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插入至夹持空间时,由于压紧件的存在,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均能与放大镜模块紧密贴合,从而使得在观察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时,放大镜模块都能准确对焦,使得放大镜模块的焦距维持于最佳化,能够清晰地观察被观察对象,也可以使得智能终端得到较为清晰的拍摄成像,也即是说,在每次更换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后,无需重新对放大镜模块进行对焦操作,操作起来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终端的第一种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终端的第二种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夹持模块处于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夹持模块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夹持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显微镜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放大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放大镜模块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放大镜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顶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放大镜模块连接在终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终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可以为一种可提升学习效率的电子设备,具有专门辅助孩子学习的学科教学(电子课本、课本知识点解读以及课后习题)、学习诊断(课后习题答案以及常规解答)、智能答疑(根据学生的答题思路进行解答)、名师解惑(播放教师录制好的知识点视频以及与教师视屏通话让教师实时解惑)等等功能,例如平板电脑,家教机或者是手机等等。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终端为平板电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智能终端100包括终端壳体1、摄像头11和显微镜200,该显微镜200可以用于智能终端100的放大观察或拍摄。具体地,终端壳体 1设有拍摄窗口(未标示),摄像头11设于终端壳体1内并通过摄窗口取景,显微镜200包括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被配置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终端壳体1,当放大镜模块2固定连接于终端壳体时,摄像头11 抵接于放大镜模块并用于采集经放大镜模块2的光信号,从而摄像头11可以获取经所述放大镜模块2放大的图像,进而让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100观察到肉眼不可直接分辨的细微结构。夹持模块3被配置为可拆卸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和/或终端壳体1并使夹持模块3与放大镜模块2形成用于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夹持空间300。
如此设计,能够利用夹持空间300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4,能够避免在放大观察过程中因移动、晃动或倾斜智能终端100而导致扁平状被观察物4 偏离光路观察位置甚至从夹持空间300脱落,解决了因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而无法清楚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问题,也即是说,即便是在放大观察过程中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100,仍能清晰地观察到扁平状被观察物4。
可以理解的,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之间形成用于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夹持空间300指的是: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300可以放置或夹持扁平状被观察物4。尤其是当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300可以夹持扁平状被观察物4时,在放大观察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手持终端壳体1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4,尽管此时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会悬空设置,但由于夹持空间300可以夹持扁平状被观察物 4,扁平状被观察物4也不会脱离夹持空间300脱落下来,也即是说,在放大观察过程中,无需将智能终端100放置在放置平面(例如桌面、台面等)以利用放置平面支撑扁平状被观察物4,以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和智能终端100 保持相对静止,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放大镜模块2可以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光学器件,则“放大成像”可以指的是: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通过放大镜模块2进行高倍数放大,例如可以放大10-60倍后得到的并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的放大图像。
本申请中提及的扁平状可以理解为其厚度远小于长度和/或宽度的结构,例如薄片状结构;本申请中提及的扁平状被观察物可以理解为载玻片、标本装片或附着有用于显微观察实物(被观察物)的装载片等,其中,所述标本装片可以包括相互叠合的载玻片、盖玻片以及装载于所述载玻片和所述盖玻片之间用于放大观察的实物(即被观察物,例如动植物标本、人体组织细胞标本或血液等)。例如当扁平状被观察物为标本装片时,其具体可为蜜蜂翅膀的标本装片、蚊子口器的标本装片、人体动静脉横切的标本装片等。可以理解的是,扁平状被观察物还可以为标本涂片(如人血永久涂片、细菌三型涂片等)或标本切片(大豆茎或玉米茎的永久横切片)等。
摄像头11用于采集经放大镜模块2的光信号可以理解为:当放大镜模块 2固定于终端壳体1时,经放大镜模块2的光路能够进入摄像头11,使得摄像头11能够获取经放大镜模块2放大后的图像。示例性地,放大镜模块2 的光轴方向可以和摄像头11的光轴方向重合。其中,放大镜模块2的光轴方向为图1中的箭头x所指的方向。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夹持模块3可以用于与放大镜模块2配合,以形成显微镜200,再将该显微镜200的放大镜模块3安装至智能终端100的终端壳体1上,从而可实现放大观察或拍摄扁平状被观察物。当然,也可以先把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智能终端100的终端壳体1上,然后将夹持模块3固定于放大镜模块2和/或智能终端100的终端壳体1上。
可以理解的,智能终端100还包括显示屏和主板、电池、扬声器、麦克风、和通信模块的零部件,显示屏设于终端壳体1的正面,摄像头11可以为设于终端壳体1的正面的前置摄像头或设于终端壳体1的背面10的后置摄像头。以及智能终端100可还包括与放大镜模块2配套使用的应用图标,例如,在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终端壳体1时,当打开所述应用图标时,显示屏可以呈现摄像头11经放大镜模块2取景的放大成像。
示例性地,摄像头11为后置摄像头,则放大镜模块2安装在终端壳体1 的背面10,这样能够避免因显微镜200安装在终端壳体1的正面而有可能遮挡显示屏的情况。显微镜200的放大镜模块2可以条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同样地,显微镜200的夹持模块3也可以条状结构或块状结构。
在其中一种应用场景中,例如放大镜模块2应用于儿童平板电脑时,则大多数的使用者都是孩子,例如2-8岁的儿童,基于本申请中的放大镜模块 2和夹持模块3之间形成了可以夹紧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夹持空间300,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放大镜模块2便可以紧贴扁平状被观察物4,以得到清晰的放大成像,操作使用方便、简单,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科普使用的要求。
可以知道的是,儿童一般都比较好动,使用时,有可能会经常移动平板电脑,而由前述可知,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被夹持空间300所夹持,可以随平板电脑一起移动,而且移动过程中,不会影响扁平状被观察物4与放大镜模块2的紧贴程度,因此即使孩子移动了平板电脑也不会导致放大镜模块 2出现虚焦的情况,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本申请中的放大镜模块2的可观察性,对于儿童的早期益智教育也更加容易进行,保证了显微镜200益智教育的顺利进行。
而且,将本申请中的显微镜200用于儿童平板电脑,除了可以在儿童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幕呈现出放大图像,以便观察,同时还可以借助儿童平板电脑对扁平状被观察物4上的标本进行解释,帮助儿童更加全面地了解、认识所观察的标本,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放大镜玩具而言,更具有学习性和科学性,是一款有益于儿童的辅助学习用具,能够帮助儿童系统的了解微观世界,以及学习知识点。
本申请的夹持空间300能够根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厚度适于调整以适配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也即是,将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 插入至夹持空间时,扁平状被观察物4均能与放大镜模块2保持紧贴状态。
为了使夹持空间300能够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并且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均能与放大镜模块2 紧密贴合,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夹持模块3连接于终端壳体1并能够相对放大镜模块2可活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夹持空间300可以被配置成可相对放大镜模块2升降可调,使得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以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也即是说,夹持空间300可以被配置成可以沿着放大镜模块2的光轴方向相对放大镜模块2移动以调节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使得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以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为夹持空间300在放大镜模块2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
如此设计,在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状态下,能够在不拆卸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中的任何一个部件的情况下,更换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而且也正是因为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能够根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厚度进行适于调整,所以能够夹紧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使得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均能与放大镜模块2紧密贴合,从而使得在观察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时,放大镜模块2都能实现准确对焦,使得放大镜模块2的焦距维持于最佳化,可以在智能终端100 的显示屏幕上呈现出清清晰的放大成像,从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扁平状被观察物4,也即是说,在每次更换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后,无需重新对放大镜模块2进行对焦操作,仍能清楚地观察到扁平状被观察物4,操作起来更加便捷。
为了实现夹持空间300可以被配置成可沿着放大镜模块2的光轴方向相对放大镜模块2移动,显微镜200还包括形变部件31a,例如硅胶柱、橡胶柱、泡棉柱或弹簧等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部件,形变部件31a可以分别与夹持模块3和终端壳体1连接,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扁平状被观察物4会压迫夹持模块3,以使形变部件31a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夹持模块3相对放大镜模块2移动,以调整夹持空间300的高度,适配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同时形变部件31a在受到夹持模块3的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形变,在这一过程中,形变部件31a所产生作用力能够使得夹持模块3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朝向放大镜模块2进行压紧,并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放大镜模块2,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基于常见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厚度一般为0.9mm~1.85mm,则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可以为0.9mm~1.85mm,例如,0.9mm、1.0mm、1.2mm、 1.3mm、1.5mm、1.7mm、1.8mm、1.85mm等。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夹持模块设有压紧件且夹持模块和放大镜模块之间的夹持空间的高度保持固定。显微镜200 还包括压紧件31,所述压紧件31可以用于对插入夹持空间300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施加朝向放大镜模块2的作用力使之紧贴放大镜模块2,以使夹持空间300能够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也即是说,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压紧件31会受到扁平状被观察物4 压迫而发生变形,以使夹持空间300的高度能够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利用压紧件31被扁平状被观察物4压迫时产生的作用力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朝向放大镜模块2进行压紧,并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放大镜模块2,使得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保持在放大镜模块2的最佳光路/预设光路的观察位置,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避免在放大观察过程中因移动、晃动或倾斜智能终端100而导致扁平状被观察物偏离光路观察位置甚至从夹持空间300脱落。换言之,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压紧件31的作用,夹持空间300的高度h可以保持固定。
可以理解的,所述压紧件31可以为顶针结构、弹簧结构、硅胶柱或橡胶柱等等。压紧件3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压紧件31为一个时,所述压紧件 31可以设置在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和终端壳体1三者中的任意一个部件上;当压紧件31多个时,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和终端壳体1三者中可以至少一个部件设有所述压紧件31,例如,多个压紧件31均设置在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和终端壳体1;又例如,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和终端壳体1三者中的其中两个部件设有所述压紧件31,再例如,夹持模块3、放大镜模块2和终端壳体1均设有所述压紧件31。
基于常见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厚度一般为0.9mm~1.85mm,则夹持空间300的高度可以为1.85mm。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横向为垂直于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的方向,但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其中,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可以如图5中的向上箭头所指的方向,横向可以如图5中的向左、向右、先前、向后箭头所指的方向。夹持模块朝向放大镜模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5中的向下箭头所指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夹持模块3形成一沿横向延伸的容置槽,容置槽具有朝向放大镜模块2的竖向开口(未标示),当夹持模块 3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和/或智能终端100的终端壳体1时,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竖向开口,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和容置槽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夹持空间300。
示例性地,容置槽可以还具有至少一沿横向贯穿夹持模块3的容置槽的横向开口324,当夹持模块3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时,容置槽的底面与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之间形成用于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夹持空间300,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经横向开口插入夹持空间300中,便于扁平状被观察物4 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而且当开设一个横向开口时,在插入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过程中,可以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端部抵接于容置槽的内壁面时,停止继续插入。
进一步地,容置槽可以具有沿横向贯穿连通的两个横向开口324。这样,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两端可以通过对应的横向开口324伸出至夹持空间300外,这样便于操作者通过手持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端部在横向上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例如沿图5 中的左右方向移动平状被观察物4,或者沿图5中的前后方向移动平状被观察物4),更换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观察位置,以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上的实物对准放大镜模块2,操作方式比较便捷。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槽也可以不开设开口,在此实施方式中,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通过容置槽的槽口安装至夹持空间300中。
一些实施例中,放大镜模块2的重量可以为5g~7.2g,例如,5g、5.4g、 5.6g、6.0g、6.2g、6.5g、6.8g或7.2g等,夹持模块3的重量可以为6g~8.8 g,例如,6g、6.4g、6.6g、6.0g、7.2g、7.5g、7.8g、8.2g、8.4g或8.8g等。由此可见,本申请的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的质量都比较轻,便于携带,以及在组装时,由于无需借助其他夹持辅助设备将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 3夹起,便于组装,同时将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装配至终端壳体1上时,能够使得组装后智能终端100的整体质量仍比较轻,有利于该智能终端 100的轻量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当放大镜模块2、夹持模块3和智能终端100的使用对象为儿童时,由于放大镜模块2、夹持模块3和组装后的智能终端100的整体质量都比较轻,便于儿童使用,例如手握拿起、移动。而且,在使用时,为了方便,通常都会选择通过支架支撑着智能终端100使其能够成一定角度立在放置平面(例如桌面或台面)上,从而便于观看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当通过支架将智能终端100支撑立放在放置平面上时,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 3的重量比较轻,一方面,放大镜模块2不易自智能终端100上脱落,夹持模块3不易至放大镜模块2或智能终端100上脱落;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因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的重量太重而导致智能终端100倾倒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模块3的宽度为D1,20mm≤D1≤40mm,例如 D1=20mm、D1=24mm、D1=28mm、D1=32mm、D1=36mm或D1=40mm 等;夹持模块3的长度为L1,40mm≤L1≤70mm,例如L1=40mm、L1=44 mm、L1=48mm、L1=52mm、L1=66mm或L1=70mm等。放大镜模块2的宽度为D2,D2=1/4D1~2/3D1,例如,D2=1/4D1、D2=1/3D1、D2=5/12D1、 D2=3/4D1、D2=7/12D1或D2=2/3D1等,放大镜模块的长度为L2,L2=4/5 L1~10/11L1,例如L2=4/5L1、L2=9/11L1、L2=46/55L1、L2=47/55L1、 L2=48/55L1、L2=49/55L1或L2=10/11L1等。由此可见,本申请的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都比较小,便于携带,而且将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 3装配至终端壳体1后,组装后智能终端100的整体体积仍比较小,有利于该智能终端100的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模块3的宽度D1也可以为18mm、 19mm、41mm、42mm或44mm等;夹持模块3的长度L1也可以为38mm、 39mm、71mm、73mm或74mm等。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夹持模块3包括上壳体321和下壳体322,上壳体321、下壳体322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上壳体321与下壳体322之间形成沿横向贯通夹持模块3的容置槽,下壳体322设有朝向放大镜模块2的竖向开口,当夹持模块3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时,放大镜模块2 的第一侧抵接于竖向开口。
进一步地,当夹持模块3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时,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抵接于竖向开口并至少部分地伸入容置槽,这样,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 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便于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于放大镜模块2。
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321中设有安装腔,夹持模块3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于安装腔中并至少部分地伸入容置槽,弹性件用于对插入容置槽中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施加朝向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放大镜模块2。可以理解的,该弹性件可形成为上述的压紧件31,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弹性件会受到扁平状被观察物压迫而发生变形,以使夹持空间300能够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利用弹性件被扁平状被观察物压迫时产生的作用力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朝向放大镜模块2进行压紧,并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 紧贴放大镜模块2,使得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保持在放大镜模块2的最佳光路/预设光路的观察位置,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进一步地,结合图7所示,上壳体231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承载板3212和第一壳体3211,第一壳体3211与承载板3212连接配合形成前述安装腔。弹性件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313、弹性部314和接触部 311,固定部313可以固接于承载板3212,接触部311可以穿过承载板3212 伸入容置槽,弹性部314用于为接触部311抵接于插入容置槽中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时提供朝向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紧贴镜头组件23,使得扁平状被观察物4可以保持在放大镜模块2的最佳光路/预设光路的观察位置,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示例性地,为了实现固定部313固接于承载板3212,固定部313设有连接孔312,所述承载板3212位于安装腔中的一面设有热熔柱3213,在组装弹性件时,可以将弹性件的连接孔312套设在热熔柱3213上,再加热所述热溶柱使之熔化,以将固定部313固接在承载板3212上,采用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在实现固定部313固接在承载板3212的同时,利用连接孔312与热熔柱 3213的配合连接对弹性件的组装起到定位作用,便于弹性件的组装。而且,弹性件在受到扁平状被观察物4压迫时,能够相对承载板3212活动,进入至安装腔中或伸出至容置槽323中,以使夹持空间300适配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其中,承载板3212可以为金属板,例如钢板。
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311的外表面可以为球面,这样,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夹持空间300中时,接触部311可以与扁平状被观察物4形成球面接触(点接触),从而能够在横向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时,减小接触部311与扁平状被观察物4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
示例性地,弹性件可以为金属件(例如金属弹片)、硅胶柱、橡胶柱、泡棉柱或弹簧等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部件。优选地,该弹性部314可以为弹性钢片,采用弹性钢片作为弹性件,可以使弹性件的表面比较光滑,能够在沿夹持模块3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减小第一部分311与扁平状被观察物4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而且由于弹性钢片的厚度一般都比较小,占用的空间比较小,有利于上壳体321的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地,接触部311涂覆有用于减少摩擦力的材料,例如油墨或滑石粉等,以减小在横向移动扁平状被观察物4时,扁平状被观察物4与接触部 311之间的摩擦力。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所示,下壳体322的竖向开口处设有限位部 3221,限位部3221用于与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抵接,以限制放大镜模块2 伸入容置槽的位置,也即是在装配时,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会抵接到限位部3221,从而能够限制放大镜模块2沿自身光轴方向相对下壳体322移动,以避免放大镜模块2伸入容置槽323中的厚度过大,而导致夹持空间300的高度的范围变小,从而能够确保夹持空间300大致可以装载常规所有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4。
示例性地,下壳体322的竖向开口处设有向下(即,为下壳体322朝向放大镜模块2的方向,如图8中的箭头y所指的方向)延伸及向外倾斜的限位斜边,所述限位斜边形成前述限位部,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的端面设有与限位斜边配合的限位斜面20,当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抵接于竖向开口时,限位斜面20抵接于限位斜边且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至少部分地伸入容置槽。这样,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中时,便于使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于放大镜模块2,以使放大镜模块2可以获取清晰的放大图像。
进一步地,下壳体322还设有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容置腔3223,该容置腔3223适配于放大镜模块2以至少部分地收容放大镜模块2,容置腔3223 的底面(即,容置腔3223背向上壳体321的一面)开设有竖向开口。也即是说,下壳体322可以设有第一侧壁3222,第一侧壁3222与限位部3221围合形成容置腔3223,所述放大镜模块2卡设于所述容置腔3223中,这样,在组装时,容置腔3223可以起到定位作用。
可以理解的,夹持模块3的上壳体321和下壳体322连接形成容置槽(夹持空间300),下壳体322形成有槽口背向上壳体321设置的容置腔3223,所述容置腔3223与容置槽连通。在组装时,放大镜模块2的限位斜面20会抵接于下壳体322的限位斜边(即,前述的限位部3221),此时放大镜模块 2的第一侧略伸入容置槽,并与上壳体321之间形成夹持空间300,这样一来,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插入至夹持空间300时,设于上壳体321上的弹性件会对扁平状被观察物4施加朝向放大镜模模块2的压紧力,从而可以将扁平状被观察物4紧贴于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进而能够保证按照设计光路对扁平状被观察物4进行放大观察,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中的箭头z所指的方向示出了放大镜模块2的长度方向。放大镜模块2可以包括放大镜壳体22和设于放大镜壳体22中的镜头组件23,这样可以利用放大镜壳体22保护镜头组件23。放大镜壳体22包括相对的第一相对侧221和第二相对侧222,其中,第一相对侧221形成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第一相对侧221设有物侧镜孔2211,第二相对侧222设有物侧镜孔2221,镜头组件23包括物侧端231和像侧端 232,物侧端231设于第一相对侧221的物侧镜孔2211中,像侧端232设于第二相对侧222的像侧镜孔2221。
当放大镜壳体22固定于终端壳体1时,第二相对侧222的端面贴合于终端壳体1;而当夹持模块3固定于放大镜模块2和/或终端壳体1时,放大镜壳体22的第一相对侧221的端面与夹持模块3之间形成夹持空间300。其中,镜头组件23可以包括镜筒和设于镜筒中的一个或多个放大镜片。当镜头组件23包括多个放大镜片时,多个放大镜片可以为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从而可以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4。
一些实施例中,放大镜模块2还包括导光件24,所述导光件24设于放大镜壳体22中,导光件24可以用于导光至镜头组件23的物侧端232,使得光线可以照射至扁平状被观察物4,以便于镜头组件23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将导光件24设置在放大镜壳体22中,可以利用放大镜壳体22保护导光件 24,将导光件24设置在放大镜壳体22中,可以利用放大镜壳体22保护导光件24。
进一步地,镜头组件23可以设于导光件24,这样能够使得放大镜模块2 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放大镜模块2的整体体积,有利于使放大镜模块2符合小型化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放大镜壳体22可以包括顶壳224 和底壳223,顶壳224和底壳223连接形成放置腔,镜头组件23、导光件24 设于放置腔中,底壳223具有第二相对侧222,顶壳224具有第一相对侧221。具体地,所述底壳223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231和盖板2232,第二壳体2231 与顶壳224连接,第二壳体2231对应导光件24的位置设有第一减重槽2233,盖板2232连接于第二壳体2231以盖合第一减重槽2233的开口并将导光件 24夹持固定在第二壳体2231和顶壳224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减重槽2233可以减轻底壳223的重量,有利于放大镜模块2的轻量化设计。其中,所述盖板2232可以玻璃板或亚克力板等。
示例性地,结合图13所示,示例性地,顶壳224位于放置腔的一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柱2241,所述凸柱2241开设有固定槽2242,第一磁性部件25固定于固定槽2242中,例如第一磁性部件25可以通过点胶固定在固定槽2242中,而且固定槽2242的底部设有透气孔。这样,当将第一磁性部件25插入至固定槽2242时,第一磁性部件25会压缩固定槽2242的空气,导致固定槽2242内被压缩的空气产生对第一磁性部件25的推顶的作用力,不利于第一磁性部件25固定于固定槽2242中。而本申请通过在定位槽的底部设有透气孔,能够避免第一磁性部件25与固定槽2242之间产生压强,能够增强第一磁性部件25与固定槽2242的连接稳固性。此外,当需要拆卸第一磁性部件25时,可以使用顶针自所述透气孔推顶第一磁性部件25,以便于第一磁性部件25的拆卸。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2231对应第一磁性部件25的位置设有第二减重槽 2235,可以进一步减轻底壳223的重量。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4所示,放大镜模块2可以磁吸连接在终端壳体 1上,同时所述夹持模块3也可以磁吸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和/或终端壳体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放大镜模块2也可以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在终端壳体1上,而夹持模块3也可以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在放大镜模块2 和/或终端壳体1上。
例如,放大镜模块2可以磁吸连接在终端壳体1上,同时夹持模块3可以磁吸连接于放大镜模块2,则放大镜模块2中可以设有第一磁性部件25,夹持模块3的夹持壳体32中设有第二磁性部件33,例如,第二磁性部件33 可以设置在承载板3212上并位于安装腔中,第二磁性部件33与第一磁性部件25相互吸合连接,以实现夹持模块3连接在放大镜模块2上。终端壳体1 内设有第三磁性部件(未图示),第三磁性部件可以与第一磁性部件25对应设置,第三磁性部件与第一磁性部件25相互吸合连接,以实现夹持模块3 与放大镜模块2的连接。
示例性地,第一磁性部件25为磁铁,第二磁性部件33可以为磁铁或金属件,第三磁性部件可以为磁铁或金属件。例如第一磁性部件25、第二磁性部件33和第三磁性部件可以均为磁铁,第一磁性部件25具有磁性相反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靠近放大镜模块2的第一侧设置,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相对设置,第二磁性部件33具有第三磁极,第三磁极的磁性与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反并与第一磁极相互吸合,第三磁性部件具有第四磁极,第四磁极的磁性与第二磁极的磁性相反并与第二磁极相互吸合,这样在安装时,只有将放大镜模块2的背离第一侧面的一侧面朝向终端壳体1才能将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终端壳体1,具有良好的安装防呆效果。
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两者中的其中一个为N极,另一个为S极。例如,当第一磁极为N极时,则第二磁极为S极,第三磁极为S极,第四磁极为N 极。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放大镜模块2中额外设置第五磁性部件,利用第三磁性部件和第五磁性部件相互吸合连接,以使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终端壳体1上。
示例性地,第一磁性部件25可以为圆柱状磁铁。考虑到本申请的放大镜模块2的使用对象可以为2-8岁的儿童,而供2-8岁的儿童使用且含有磁铁的小部件,其采用的磁铁的磁通量需要符合安全标示要求,例如对于圆柱状磁铁而言,当磁铁的磁通量指数大于50时,其长度不超过32mm,直径不超过11mm。因此,为了使第一磁性部件25既可以符合安全标示要求又可以使第一磁性部件25和第二磁性部件33,以及第一磁性部件25和第三磁性部件之间均具有较大的磁吸力,可以将第一磁性部件25设计为多个长度不超过 32mm,直径不超过11mm的圆柱状磁铁,多个第一磁性部件25间隔排列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磁性部件33可以对应为多个,多个第二磁性部件33间隔排列设置并分别与多个第一磁性部件25一一对应;或者,第二磁性部件 33可以为一个,多个第一磁性部件25分别与第二磁性部件33相互吸合连接。同样地,第三磁性部件可以对应为多个,多个第三磁性部件间隔排列设置并分别与多个第一磁性部件25一一对应;或者,第三磁性部件可以为一个,多个第三磁性部件分别与第二磁性部件33相互吸合连接。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的放大镜模块2和夹持模块3均可以条状结构,为了提高放大镜模块2与夹持模块3,以及放大镜模块2与终端壳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将多个第一磁性部件25分成两组第一磁性部件,两组第一磁性部件25分别位于放大镜模块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与之对应地,夹持壳体32对应两组第一磁性部件25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磁性部件33,终端壳体 1对应两组第一磁性部件25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三磁性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放大镜模块2还包括光源(未图示),光源设置在放大镜壳体22内,即光源设置于放置腔内,导光件24至少部分对应光源设置,以使可以通过导光件24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传导至镜头组件23的物侧端232。其中,光源可以为与导光件24间隔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导光件 24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智能终端100还包括光源,光源设置于终端壳体1,当放大镜壳体22固定于终端壳体1时,导光件24至少部分对应光源设置,以使可以通过导光件24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传导至镜头组件23 的物侧端232。这样无需额外在放大镜模块2中设置光源,可以避免光源对放大镜模块2的内部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利于放大镜模块2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观察时可以快速进入可以清晰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4的模式,减少使用者的操作,且基于霍尔开关具有无触电、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响应频率快等特点,终端壳体1内设有霍尔开关(未图示),放大镜模块2对应霍尔开关的位置设有第四磁性部件26,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 用于与霍尔开关导通或断开连接,以使霍尔开关控制所述光源的启动或关闭。例如,当打开智能终端100上的应用图标时,一旦将放大镜模块2装配至终端壳体1上,第四磁性部件26便可快速与霍尔开关导通,以快速启动光源;相反地,一旦将放大镜模块2从终端壳体1上拆卸下来,第四磁性部件26 便会与霍尔开关断开,以快速关闭光源,无需额外按压或触控智能终端100,操作更加简便。其中,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可以为磁铁。
一些实施例中,光源可以为闪光灯13,也可以为led灯等。当光源为闪光灯13,所述闪光灯13设于终端壳体1中,也即是放大镜模块2可以利用智能终端100原本的闪光灯13作为光线来源,无需额外在终端壳体1设置光源,也就无需占用终端壳体1的内部空间,也不导致智能终端100整体质量的增加,有利于使智能终端100符合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也可以减低成本。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终端壳体1的背面10对应后置摄像头的周缘的位置设有凸缘12,放大镜模块2对应凸缘12的位置设有凹槽21,凹槽21与凸缘12配合卡接,以定位放大镜模块2在终端壳体1的位置。也即是,第二壳体2231背离顶壳224的一侧设有环状凸边2234,盖板 2232连接于顶壳2231的背离顶壳224的一侧,盖板2232和环状凸边2234 形成前述凹槽21。通过凹槽21和凸缘12的设置可以在将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终端壳体1时起到定位作用,如此,在将放大镜模块2安装至终端壳体1 安装后,放大镜模块2便可光路连接于智能终端100的后置摄像头,可以一步到位,无需再调整放大镜模块2相对终端壳体1的位置以使放大镜模块2 光路对准后置摄像头的光路,安装高效。
示例性地,后置摄像头的装饰件形成所述凸缘12。这样无需要额外在终端壳体1的背面10设置凸缘12,能够使终端壳体1的背面10保留原有的外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通过利用夹持模块与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当将放大镜模块磁吸连接在终端壳体时,使得在放大观察时,扁平状被观察物能够随终端壳体一起移动,从而能够避免在放大观察过程中因移动、晃动或倾斜智能终端而导致扁平状被观察物偏离光路观察位置甚至从夹持空间脱落,解决了因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而无法清楚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的问题,也即是说,即便是在放大观察过程中移动、晃动或倾斜了智能终端,仍能清晰地观察扁平状被观察物。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模块包括夹持壳体和设于夹持壳体上的弹性件,在将扁平状被观察物插入至夹持空间中时,弹性件会受到扁平状被观察物压迫而发生变形,以使夹持空间能够适配插入不同厚度的扁平状被观察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利用弹性件被扁平状被观察物压迫时产生的作用力将扁平状被观察物朝向放大镜模块进行压紧,并使扁平状被观察物紧贴放大镜模块,以得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模块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放大镜模块和/或智能终端,所述放大镜模块用于所述智能终端的显微放大观察或拍摄;
所述夹持模块形成一沿横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具有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竖向开口,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和/或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和所述容置槽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或放置扁平状被观察物的夹持空间,所述横向为垂直于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具有至少一沿横向贯穿连通的横向开口,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可经所述横向开口插入所述夹持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具有沿横向贯穿连通的两所述横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模块设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对插入所述夹持空间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施加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作用力使之紧贴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夹持模块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夹持模块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并且二者之间形成沿横向贯通所述夹持模块的所述容置槽,所述下壳体设有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的所述竖向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上壳体中设有安装腔,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腔中并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插入所述容置槽中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施加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承载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承载板配合连接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弹性部和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承载板伸入所述容置槽,所述弹性部用于为所述接触部抵接于插入所述容置槽中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时提供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金属件,所述接触部涂覆有用于减少摩擦力的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夹持模块朝向所述放大镜模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夹持模块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至少部分地收容所述放大镜模块,所述容置腔的底面开设有所述竖向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时,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并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开口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以限制所述放大镜模块伸入所述容置槽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开口处设有向下延伸及向外倾斜的限位斜边,所述限位斜边形成所述限位部,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斜边配合的限位斜面,当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抵接于所述竖向开口时,所述限位斜面抵接于所述限位斜边且所述放大镜模块的第一侧至少部分地伸入所述容置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镜模块的重量为5g~7.2g,所述夹持模块的重量为6g~8.8g。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模块的宽度为D1,20mm≤D1≤40mm,所述夹持模块的长度为L1,40mm≤L1≤70mm,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宽度为D2,D2=1/4D1~2/3D1,所述放大镜模块的长度为L2,L2=4/5L1~10/11L1。
15.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镜模块设有第一磁性部件,所述夹持模块设有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磁吸配合,以使所述夹持模块可磁吸固定于所述放大镜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夹持模块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夹持模块被配置为可沿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轴方向移动,使所述夹持空间的高度可调以适配插入并压紧不同厚度的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状被观察物为载玻片、标本装片或附着有被观察物的装载片;
其中,所述标本装片包括载玻片、盖玻片以及被观察物,所述载玻片与所述盖玻片相互叠合设置,所述被观察物设于所述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
18.一种显微镜,应用于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微镜包括:
放大镜模块,所述放大镜模块被配置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当所述放大镜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智能终端时,所述智能终端的摄像头抵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并用于采集经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信号;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所述的夹持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放大镜模块和/或所述智能终端。
19.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
终端壳体,所述终端壳体设有摄像头;以及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终端壳体,当所述放大镜模块连接至所述终端壳体时,所述摄像头对应于所述放大镜模块设置,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经所述放大镜模块的光信号。
CN202120103952.1U 2021-01-09 2021-01-14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Active CN2146270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273776 2021-01-09
CN202110027377 2021-01-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27040U true CN214627040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366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51257.XA Pending CN114765637A (zh) 2021-01-09 2021-01-14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CN202120103952.1U Active CN214627040U (zh) 2021-01-09 2021-01-14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51257.XA Pending CN114765637A (zh) 2021-01-09 2021-01-14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76563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5637A (zh) 202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3025B (zh) 可攜式顯微鏡裝置
US7813634B2 (en) Autofocus camera
CN214335353U (zh) 外挂式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CN214623168U (zh) 外挂式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US20220137491A1 (en) Mobile smart device case with accessory interface
US7088918B1 (en) Mounting device for a camera with automatic exposure mode to an optical system
EP1465411A3 (en) Compact camera module
CN109791266A (zh) 摄像装置透镜镜筒、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装置
US10042139B2 (en) Camera lens module
EP3299885A1 (en) Micro projector
CN108833617A (zh) 移动终端
CN103685639A (zh) 一种具有替换式内接镜头的便携式移动设备
CN214627040U (zh)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CN214900929U (zh) 夹持模块、显微镜及智能终端
KR100686169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용 카메라 모듈, 이동 통신 단말기,그리고 카메라 모듈의 제어 방법
CN114040086A (zh) 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4335361U (zh) 便携式显微镜及电子显微系统
CN209388027U (zh) 一种将手机固定于显微镜便于手机显微拍摄的装置
CN213182183U (zh) 一种望远镜转接环
CN203661120U (zh) 一种具有替换式内接镜头的便携式移动设备
CN212850660U (zh) 一种手机显微放大拍摄装置
CN212231576U (zh) 拍摄角度可调的电子设备
CN114222049A (zh) 摄像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8068544A (zh) 智能终端
CN214338001U (zh) 放大镜模块及智能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168, Dongmen Middle Road, Xiaobian community, Chang'a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850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Xiaotianc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ao Shengtian, 168 Dongmen Middle Road, Xiaobian community, Chang'a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850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Xiaotiancai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