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9458U -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19458U CN214619458U CN202120606322.6U CN202120606322U CN214619458U CN 214619458 U CN214619458 U CN 214619458U CN 202120606322 U CN202120606322 U CN 202120606322U CN 214619458 U CN214619458 U CN 2146194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lamp shell
- lamp
- rotating shaft
- cont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包括灯壳体、控制器和连接支架,所述灯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驱动器,且散热驱动器的左侧连接有散热扇,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散热扇的左侧,且控制器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的左侧安装有发光源,所述灯壳体的前后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散热孔,且灯壳体的右端外壁设置有进气孔,所述灯壳体的外侧安装有环箍支架,且环箍支架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连接支架安装于第一转轴的右侧,且连接支架的右侧设置有环套,所述环套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杆,且环套的右侧安装有紧固栓。该角度可调的灯具能够便于调节照射的俯仰角和进行水平方向的调节,能够便于提高不同的照射形态,提高灯具变换的多样性和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是指能透光、分配和改变光源光分布的器具,包括除光源外所有用于固定和保护光源所需的全部零部件,以及与电源连接所必需的线路附件。现代灯具包括家居照明,商业照明,工业照明,道路照明等等,家居照明从电的诞生出现了最早的白炽灯泡,后来发展到荧光灯管,再到后来的节能灯、卤素灯、卤钨灯、气体放电灯和LED特殊材料的照明等等,所有的照明灯具大多还是在这些光源的发展下而发展,如从电灯座到荧光灯支架到各类工艺灯饰等。
市场上的灯具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灯光的照射角度进行调节和改变,从而导致照射的角度比较单一,不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而且,灯具的散热效果不强,对于大功率的灯具所发热不易散出,容易对灯具造成损坏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灯具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灯光的照射角度进行调节和改变,从而导致照射的角度比较单一,不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而且,灯具的散热效果不强,对于大功率的灯具所发热不易散出,容易对灯具造成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包括灯壳体、控制器和连接支架,所述灯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驱动器,且散热驱动器的左侧连接有散热扇,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散热扇的左侧,且控制器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的左侧安装有发光源,所述灯壳体的前后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散热孔,且灯壳体的右端外壁设置有进气孔,所述灯壳体的外侧安装有环箍支架,且环箍支架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连接支架安装于第一转轴的右侧,且连接支架的右侧设置有环套,所述环套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杆,且环套的右侧安装有紧固栓,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下方设置有底板座。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通过灯壳体与进气孔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进气孔在灯壳体的右侧外壁均匀排列,所述散热驱动器与散热扇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散热驱动器与灯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与发光源和市电电网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电性连接,且控制器包括控制运算单元和信号传输单元。
优选的,所述隔离罩与灯壳体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且隔离罩与灯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并且隔离罩的左右两侧外壁均匀散布有散热鳍片。
优选的,所述连接支架通过第一转轴与环箍支架和灯壳体之间均构成旋转结构,且环箍支架与灯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二转轴与底板座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二转轴与底板座之间的连接反式为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角度可调的灯具设置有散热孔和进气孔,能够方便灯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对流,从而能够达到散热的效果,有利于灯壳体内部的热量及时的散出,防止热量的堆积对灯具本身造成损坏,而且通过散热驱动器带动散热扇的旋转,能够增加灯壳体内部的空气流动的速率,增加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散热扇的旋转,能够方便确定出空气流动的方向,方便热空气的快速排出;
2.设置控制器,能够方便控制发光源的开启或关闭,便于发光源与外界电路进行连接转换,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提高对发光源照明亮度的调节,能够便于对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转换,设置隔离罩,能够对发光源进行隔离,防止散热扇吹出的冷空气直接与发光源接触,避免冷热的急剧变化,造成发光源的损坏,同时利用隔离罩上的散热鳍片可以有效的对发光源的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性;
3.设置第一转轴,通过第一转轴的旋转,带动灯壳体进行俯仰的角度变化,从而便于改变灯具的照射范围和照射位置,能够便于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改变不同的照射方位,提高使用效果,增加灯具的使用多功能性,设置第二转轴,方便灯壳体通过支撑杆的连接能够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转动调节,从而能够使得灯壳体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转动变换,提高灯具的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不同的变换效果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灯壳体与隔离罩的左视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灯壳体;2、散热驱动器;3、散热扇;4、控制器;5、隔离罩;6、发光源;7、散热孔;8、进气孔;9、环箍支架;10、第一转轴;11、连接支架;12、环套;13、支撑杆;14、紧固栓;15、第二转轴;16、底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包括灯壳体1、散热驱动器2、散热扇3、控制器4、隔离罩5、发光源6、散热孔7、进气孔8、环箍支架9、第一转轴10、连接支架11、环套12、支撑杆13、紧固栓14、第二转轴15和底板座16,灯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驱动器2,且散热驱动器2的左侧连接有散热扇3,散热扇3的左侧安装有控制器4,且控制器4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罩5,隔离罩5的左侧安装有发光源6,灯壳体1的前后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散热孔7,且灯壳体1的右端外壁设置有进气孔8,灯壳体1的外侧安装有环箍支架9,且环箍支架9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的右侧安装有连接支架11,且连接支架11的右侧设置有环套12,环套12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杆13,且环套12的右侧安装有紧固栓14,支撑杆13的底端安装有第二转轴15,且第二转轴15的下方设置有底板座16;
散热孔7通过灯壳体1与进气孔8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进气孔8在灯壳体1的右侧外壁均匀排列,散热驱动器2与散热扇3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散热驱动器2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设置有散热孔7和进气孔8,能够方便灯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对流,从而能够达到散热的效果,有利于灯壳体1内部的热量及时的散出,防止热量的堆积对灯具本身造成损坏,而且通过散热驱动器2带动散热扇3的旋转,能够增加灯壳体1内部的空气流动的速率,增加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散热扇3的旋转,能够方便确定出空气流动的方向,方便热空气的快速排出,控制器4与发光源6和市电电网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电性连接,且控制器4包括控制运算单元和信号传输单元,设置控制器4,能够方便控制发光源6的开启或关闭,便于发光源6与外界电路进行连接转换,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提高对发光源6照明亮度的调节,能够便于对发光源6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转换;
隔离罩5与灯壳体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且隔离罩5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并且隔离罩5的左右两侧外壁均匀散布有散热鳍片,设置隔离罩5,能够对发光源6进行隔离,防止散热扇3吹出的冷空气直接与发光源6接触,避免冷热的急剧变化,造成发光源6的损坏,同时利用隔离罩5上的散热鳍片可以有效的对发光源6的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性,连接支架11通过第一转轴10与环箍支架9和灯壳体1之间均构成旋转结构,且环箍支架9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连接,设置第一转轴10,通过第一转轴10的旋转,带动灯壳体1进行俯仰的角度变化,从而便于改变灯具的照射范围和照射位置,能够便于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改变不同的照射方位,提高使用效果,增加灯具的使用多功能性,支撑杆13通过第二转轴15与底板座16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二转轴15与底板座16之间的连接反式为固定连接,设置第二转轴15,方便灯壳体1通过支撑杆13的连接能够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转动调节,从而能够使得灯壳体1进行水平方向上的转动变换,提高灯具的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不同的变换效果组合。
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角度可调的灯具,首先,通过底板座16将灯具安装在适当的使用位置,然后再通过控制器4上的连接线使得灯具与市电组网进行连接,然后再通过控制器4控制发光源6发出光线,从而使得灯具具有照明的效果,并且在照明过程中,散热驱动器2在接通电源之后便会进行转动,同时带动散热扇3旋转,能够将外界的冷空气通过进气孔8吸进到灯壳体1,并且通过散热扇3的推动向灯壳体1的左侧流动,然后再吹到隔离罩5上,将隔离罩5上所导出的发光源6散出的热量带出,并且再通过散热孔7导出到灯壳体1外,并且在灯具照明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改变灯具的水平角度,可以握住支撑杆13,并且通过第二转轴15与底板座16发生转动调节,实现水平方向上的角度调节,然后在需要调节俯仰角度时,可以按压灯壳体1的左端,使得灯壳体1通过环箍支架9的固定和第一转轴10的作用,能够与连接支架11发生转动,可以调节灯具的照射俯仰角,并且在使用时,可以松开紧固栓14,然后使得环套12与支撑杆13发生滑动,可以调节灯具的高度,就这样完成整个角度可调的灯具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包括灯壳体(1)、控制器(4)和连接支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散热驱动器(2),且散热驱动器(2)的左侧连接有散热扇(3),所述控制器(4)安装于散热扇(3)的左侧,且控制器(4)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罩(5),所述隔离罩(5)的左侧安装有发光源(6),所述灯壳体(1)的前后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散热孔(7),且灯壳体(1)的右端外壁设置有进气孔(8),所述灯壳体(1)的外侧安装有环箍支架(9),且环箍支架(9)的外侧设置有第一转轴(10),所述连接支架(11)安装于第一转轴(10)的右侧,且连接支架(11)的右侧设置有环套(12),所述环套(12)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杆(13),且环套(12)的右侧安装有紧固栓(14),所述支撑杆(13)的底端安装有第二转轴(15),且第二转轴(15)的下方设置有底板座(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7)通过灯壳体(1)与进气孔(8)之间构成连通结构,且进气孔(8)在灯壳体(1)的右侧外壁均匀排列,所述散热驱动器(2)与散热扇(3)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散热驱动器(2)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4)与发光源(6)和市电电网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电性连接,且控制器(4)包括控制运算单元和信号传输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罩(5)与灯壳体(1)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且隔离罩(5)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并且隔离罩(5)的左右两侧外壁均匀散布有散热鳍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1)通过第一转轴(10)与环箍支架(9)和灯壳体(1)之间均构成旋转结构,且环箍支架(9)与灯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3)通过第二转轴(15)与底板座(16)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二转轴(15)与底板座(16)之间的连接反式为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6322.6U CN214619458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6322.6U CN214619458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19458U true CN214619458U (zh) | 2021-11-05 |
Family
ID=78396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06322.6U Active CN214619458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1945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64463A (zh) * | 2022-09-27 | 2022-11-01 | 江苏赛瑞科技有限公司 | 灯具的散热结构及led灯具 |
CN116734223A (zh) * | 2023-07-03 | 2023-09-12 | 浙江天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led灯散热结构 |
-
2021
- 2021-03-25 CN CN202120606322.6U patent/CN2146194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64463A (zh) * | 2022-09-27 | 2022-11-01 | 江苏赛瑞科技有限公司 | 灯具的散热结构及led灯具 |
CN116734223A (zh) * | 2023-07-03 | 2023-09-12 | 浙江天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led灯散热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619458U (zh) | 一种角度可调的灯具 | |
CN206723958U (zh) | 一种大功率led射灯 | |
CN108980722A (zh) | 一种具有装饰功能的led吊顶灯 | |
CN205746708U (zh) | 一种led风扇微波雷达感应工矿灯 | |
CN112443778A (zh) | 一种多功能便于安装的led装置灯 | |
CN212029443U (zh) | 一种led灯散热结构及led灯 | |
CN210687958U (zh) | 散热式led吸顶灯 | |
CN212481215U (zh) | 一种高散热性照明灯 | |
CN204005351U (zh) | 一种led模块 | |
CN207132114U (zh) | 一种具有吹风散热功能的led灯座支架 | |
CN201875548U (zh) | 一种led工矿灯 | |
CN202452279U (zh) | Led轨道射灯 | |
CN211399531U (zh) | 一种带玻璃折射灯罩的筒灯 | |
CN207999710U (zh) | 一种led灯用支撑架 | |
CN208504232U (zh) | 一种改良式帕灯组件 | |
CN208794121U (zh) |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led射灯 | |
CN207814970U (zh) | 一种led路灯灯泡 | |
CN112594584B (zh) | 一种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led植物照明灯具 | |
CN217875414U (zh) | 一种组装式led照明灯具 | |
CN217423062U (zh) | 具有集成光源的吊灯 | |
CN111365659A (zh) | 一种模组化led照明灯具 | |
CN108488695A (zh) | 壁灯 | |
CN205807171U (zh) | 一种led石墨烯喷涂路灯 | |
CN218409782U (zh) | 一种用于led筒灯的聚碳酸酯灯罩 | |
CN216383929U (zh) | 一种能避免树叶坠落灯体上堆积的照树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