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96199U -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96199U
CN214596199U CN202023243967.2U CN202023243967U CN214596199U CN 214596199 U CN214596199 U CN 214596199U CN 202023243967 U CN202023243967 U CN 202023243967U CN 214596199 U CN214596199 U CN 214596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stretcher
molecular sieve
layer
med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439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亦弛
李伊宁
朱武
王天任
李京泽
王弘熠
周广森
龚怡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32439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96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96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96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包括担架本体,所述担架本体的底部固定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输氧管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子筛式制氧装置和氧气处理装置,所述进气口、分子筛式制氧装置、氧气处理装置和输氧管接口依次连通;所述氧气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蛇形管和加湿罐,所述蛇形管所围空间内设有条状加热元件,所述加湿罐内设有加湿器,所述加湿罐的出口与输氧管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担架具备持续制氧、供氧功能,可满足长时间救援需要。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制氧装置及氧气处理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搬运、转移,能够适应于复杂的外界环境,在长距离的担架转运伤病员过程中持续为伤病员提供氧气。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尤其涉及一种可制氧供氧的多功能医用担架。
背景技术
医用担架是在医疗急救中用来搬运伤病员的基本运输工具,在挽救伤病员生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其他器材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提高伤病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使用的目的是快速诊治、及时处理,为对伤病员开展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进而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它常起到承载着危重患者到医院各区进行检查和诊治的交通工具。然而,现有的担架的功能大多仅仅停留在对于伤病员的简单运输上,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并且,在长距离运输伤病员时,例如震后废墟现场车辆难以到达需要人力长距离运输伤病员,或者其他因为自然条件制约只能依靠人力担架运输时,由于运输环节消耗时间较长,伤病员未能及时吸上氧气,极有可能导致因呼吸呼吸系统疾病、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的伤病员在担架运输过程中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使担架具备供氧功能对于降低伤病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能够供氧的医用担架存在储氧容量较小,不能满足在较差的外界环境下长时间、长距离搬运伤病员的需要,如现有技术1:神经内科用院外急救担架(申请号:CN201921120937.7,授权公告号:CN210542096U),其储氧、供氧装置仅为一小型氧气瓶,所能维持供氧的时间较短,难以适应较长时间、较长路程的转运伤病员。并且,仅仅能够实现简单的供氧,缺乏流量调节等功能,如现有技术2:一种可折叠式自压氧气袋垫担架(申请号:CN201920296171.1,授权公告号:CN210301445U),依靠担架上伤病者压力推动氧气的排出,无法实现供氧流量的控制,对于呼吸功能不全者,如果高通量供氧则可使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减弱或消失,呼吸暂停或者变浅,加重病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尤其是一种可制氧供氧的医用担架,以满足长时间供氧需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包括担架本体,所述担架本体的底部固定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输氧管接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子筛式制氧装置和氧气处理装置,所述进气口、分子筛式制氧装置、氧气处理装置和输氧管接口依次连通;所述氧气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蛇形管和加湿单元,所述蛇形管所围空间内设有条状加热元件,所述加湿单元内设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单元的出口与输氧管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和氧气处理装置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储氧罐,所述储氧罐和蛇形管连通;所述空气过滤器、储氧罐之间并联有2个分子筛管。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过滤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空气压缩机、第一过滤单元、分子筛管、第二过滤单元和储氧罐依次连通。
可选的,所述空气过滤器内设有吸水棉层、活性炭层、生石灰层、病毒吸附层,防止感染。
进一步地,所述加湿器包括湿膜、用于为湿膜供水的储水罐和与湿膜相对设置的风机,所述湿膜与储水罐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担架本体包括担架布和2根相互平行设置的主杆,各主杆的内侧分别铰接有副杆,所述副杆在主杆上的铰接点靠近担架本体的前端,2根副杆与担架本体的前端的距离相等;各主杆上分别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弹簧,所述弹簧固定于铰接点远离担架本体的前端一侧,所述弹簧与铰接点的距离为10-15cm,所述弹簧的自由端设有卡钩,所述副杆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钩配合的卡槽,所述多个卡槽沿副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如此,可通过将卡钩卡合于相应卡槽处,调节伤病员头颈部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担架布由亚麻材料制成。
可选的,2根主杆之间的距离为65-75cm。
可选的,主杆的长度为195-210cm。
可选的,副杆的长度为30-40cm。
可选的,所述铰接点距离担架本体的前端的距离为25-35cm。
可选的,主杆的端部均设有橡胶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靠近担架本体的后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担架布固定于主杆和副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担架布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设有加热垫。可选的,加热垫内设有铂电阻加热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由层结构材料制成,所述层结构材料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第一吸音层、金属层和第二吸音层。吸音层可以减小制氧装置等设备产生的噪音和周围其他噪音,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康复。优选地,金属层由钛合金制成,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而且轻便易于设备的移动。优选地,所述吸音层由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担架采用空气为原料制氧,具备持续制氧、供氧能力,可满足长时间救援需要。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制氧装置及氧气处理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搬运、转移,能够适应于复杂的外界环境,在长距离的担架转运伤病员过程中持续为伤病员提供氧气。同时,还有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的功能,可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地为伤病员提供适宜温度、湿度的氧气。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担架还在担架布之间设置了加热垫,能够适应秋冬季低温天气救援伤病员的需要,保存并供给低体温伤病员热量。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担架亦可调节伤病员头颈部的角度,以利于气道开放。以上种种功能,尤其适用于地震、洪水、滑坡等恶劣外界环境,能够为处于转运过程中的伤病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呵护,有力地保障抢救生命时的最初“一公里”的畅通无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医用担架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医用担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医用担架的分子筛式制氧装置和氧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中,1-担架本体,11-主杆,111-橡胶手柄,12-副杆,121-凹槽,13-转动轴,14-弹簧,141-卡钩,2-电池,3-担架布,4-加热垫,5-外壳,51-进气口,52-排气口,53-输氧管接口,6-制氧装置,61-空气压缩机,62-空气过滤器,63-分子筛管A,64-分子筛管B,65-气体输送通道,66-储氧罐,67-第一电磁阀,68-三通切换阀,7-氧气处理装置,71-外界环境感受器,72-温度调节器,721-蛇形管,722- 温度传感器,73-加湿单元,731-储水罐,732-湿度传感器,733-第二电磁阀,734-风机,735-湿膜, 8-脉搏血氧监测装置,9-主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可制氧供氧的医用担架,包括担架本体1,所述担架本体1的底部固定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上设有进气口51、排气口52和输氧管接口53,所述壳体5内设有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和氧气处理装置7,所述进气口51、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氧气处理装置7和输氧管接口53 依次连通;所述氧气处理装置7包括依次连通的蛇形管721和加湿单元73,所述蛇形管721所围空间内设有条状加热元件723,所述加湿单元73内设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单元73的出口与输氧管接口 53连通,构成湿度调节器。所述氧气处理装置7还包括外界环境感受器71,外界环境感受器71设置于壳体5上,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所述外界环境感受其71由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组成,并分别与主控制面板9相连。外界环境感受器71是检测外界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传感器。在这里,所述的湿度指的是绝对湿度而不是相对湿度,用水汽压来表示,其单位为hPa。
条状加热元件723的长度为3cm,位于所述蛇形管的中央。蛇形管的末端设有温度传感器722(以气体输送方向为正),与所述蛇形管紧密相贴。温度传感器和条状加热元件723之间以隔热材料相隔离。所述蛇形管呈螺旋形。气体在蛇形管内形成湍流,气体各层之间相互混杂,有利于受热均匀。
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和氧气处理装置7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67。
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包括依次连通的空气压缩机61、空气过滤器62、储氧罐66,所述储氧罐66和蛇形管721连通;所述空气过滤器62、储氧罐66之间并联有分子筛管A、分子筛管B。分子筛管A、分子筛管B为螺旋形中空圆管,二者并列排列,且形态结构完全相同,进一步减小占用空间,并且所述分子筛管A、B的管腔内设有分子筛。优选地,所述分子筛为晶状铝硅酸盐材料。优选地,所述储氧罐容积为800ml。
所述空气过滤器6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空气压缩机61、第一过滤单元、分子筛管、第二过滤单元和储氧罐依次连通。
所述加湿器包括湿膜735、用于为湿膜735供水的储水罐731和与湿膜735相对设置的风机734,所述湿膜735与储水罐731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733。
所述条状加热元件的加热等级为低、中、高和舒适,其供氧温度分别为高于环境温度3℃、高于环境温度5℃、高于环境温度10℃、25℃。
所述加湿单元的加湿等级为低、中、高,其供氧水汽压分别为高于环境水汽压3hPa、高于环境水汽压5hPa、高于环境温度10hPa。
还包括设置于外壳上的主控制面板9,所述主控制面9分别与加热垫、第一电磁阀、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第二电磁阀、脉搏血氧监测装置相连接。所述主控制面板上还设有一LED显示屏,可显示外界环境温度(单位: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供氧温度、供氧湿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可显示并调节加热垫加热等级、电磁阀流量大小、温度调节器的加热等级、湿度调节器的加湿等级。
通过主控制面板9可以对所供给氧气的浓度和湿度进行调节。例如,某次转运伤病员发生在寒冷干燥的天气时,可通过主控制面板9将供氧温度设定为高于外界温度若干等级。主控制板通过温度传感器722对加热后氧气温度进行监测,当温度传感器722监测到温度高于所设定的加湿等级相对应的温度时,减小条状加热元件723的电流,直至两者温度相一致。同样,主控制面板通过湿度传感器 732对经过加湿单元73的氧气的湿度进行监测,当湿度传感器732监测到的湿度高于所设定的加湿等级相对应的湿度时,减小第二电磁阀733开放程度,控制水汽进入气体的流量,直至两者湿度相一致。
还包括电池2,所述电池2与加热垫、主控面板、制氧装置、氧气处理装置、电磁阀等用电元件电连接,为它们提供电能。
空气压缩机61连接于进气口51之后,并通过气体输送通道65与空气过滤器62相连接。空气压缩机61产生负压,从外界收集并且压缩空气,经空气压缩机61进入的气体为制氧的原料。同时空气压缩机61与主控制面板9相连,主控制面板9可以对空气压缩机61的进气量进行调节。空气过滤器 62连接于空气压缩机61之后,分子筛管之前。空气过滤器62对空气压缩机61压入气体进行进一步处理,去除其中的颗粒和有害物质。另外,空气过滤器62中还设有病毒吸附层,可以防止感染。
空气过滤器62的基本方法有筛分、沉降、静电集尘、惯性分离、冲撞分离、拦截分离等。筛分方法主要适合除去棉绒、毛发以及其他非常大的颗粒物。其原理是利用滤料纤维之间的间距小于颗粒物的直径来筛去大颗粒物。沉降方法是利用颗粒自身重力,在流动过程中逐渐下落而从气流中分离。这一原理也适合分离较大粒径的颗粒,且气流的速度相对较慢。静电集尘方法是在两个曲率半径相差较大的金属阳极和阴极上通过高压直流电,维持一个足以使气体电离的静电场。气体电离后所生成的电子,阴离子和阳离子,吸附在通过电场的粉尘上,而使粉尘获得电荷。荷电粉尘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性相反的电极运动而沉积在电极上,以达到粉尘和气体分离的目的。沉积在电极上的粉尘达到一定厚度时,借助于振打机构使粉尘落入下部灰斗。惯性分离方法主要利用颗粒的惯性作用和气流速度方向的突然改变来实现颗粒分离。在颗粒直径大于10μm时,此种方法有很高的分离效率;而在粒径小于5μm时,分离效率则很低。冲撞分离是利用颗粒惯性,在流动过程中和过滤器中的纤维碰撞,然后附着在纤维上来过滤空气。在颗粒直径大于10μm时,此种方法有很高的分离效率;而在粒径小于5μm时,则只有中等分离效率。拦截分离是利用微小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滤料纤维之间的分子吸引力使颗粒附着在滤料纤维上。此种方法对惯性较小的颗粒比较有效,颗粒运动方向能够随气流方向改变而改变,颗粒在绕流滤料纤维时容易被分子吸引力吸附在纤维上。这种方法要求滤料较大的稠密度,气流速度在0.1-0.2m/s之间。由于担架在搬运过程中所处位置较低,加之环境状况往往较差,常伴有尘土飞扬等现象,因此对于制氧原料的气体进行过滤十分有必要,否则一旦尘土颗粒等物质随氧气进入伤病员肺部可能诱发多种肺部疾病。并且吸入的尘土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粘液,不利于呼吸困难者。空气过滤器62还设有病毒吸附层,可以防止伤病员在转运过程中感染。
分子筛管连接于空气过滤器62之后。分子筛管为螺旋形中空圆环结构,分子筛管A63、分子筛管B64并行排列,进一步减小了占用空间,并且分子筛管A63、分子筛管B64的管腔内均设有分子筛。优选地,分子筛为晶状铝硅酸盐材料。第一电磁阀67连接于分子筛管之后,并与主控制面板9 相连。所述分子筛A63、分子筛B64和第二过滤单元通过三通切换阀68连通。
分子筛的基本原理是物理吸附和解吸技术。在分子筛管内装填分子筛,在加压时可将空气中氮气吸附,剩余的未被吸收的氧气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高纯度的氧气。具体工作过程为由空气压缩机61压缩的空气经空气过滤器62滤过净化后,通过切换阀进入分子筛管。在分子筛管内,氮气被晶状铝硅酸盐分子筛吸附,氧气在分子筛管末端被聚积后进入空气过滤器62,经过空气过滤器62的再次净化滤过,得到合格的医用氧气存入储氧罐66中,受第一电磁阀67的流量调节,供给需要供氧的伤病员。
可选的,分子筛由晶状铝硅酸盐构成。晶状铝硅酸盐原子按一定的形状排列,基本结构单元是四个氧阴离子围绕一个较小的硅或铝离子而形成的四面体。钠离子或其它阳离子的作用是补充铝氧四面体正电荷的不足。四个氧阴离子的每一个,又都分被另一个铝氧或硅氧四面体共用,使晶格作三维延伸。晶格中暴露的阳离子使分子筛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这些阳离子起着局部强正电荷格点的作用,对极性分子的阴端进行静电吸引,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被吸引和吸附得越牢。在阳离子上的局部强正电荷的影响下,分子会受到电磁感应而产生偶矩。氧和氮都具有四极矩,但氮的四极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267272610000071
比氧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267272610000072
比大得多。因此,氮原子与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而被优先吸附。当有压力时,分子筛会吸附较多的氮原子;当减压时,分子筛会将吸附的氮原子释放出来(称为解吸)。
分子筛管A63、分子筛管B64的构造完全相同,二者均为螺旋形中空圆环结构。气体首先进入分子筛管A63,通过加压空气中的氮气被吸附在分子筛管A63的分子筛上,氧气则排出分子筛管A63 进入空气过滤器62进行下一步处理。当分子筛管A63中的分子筛将要达到吸附饱和临界状态时,通过切换三通切换阀68,使得气体流入分子筛管B64内,进行与分子筛管A63内相同的步骤。此时,逐渐减小分子筛管A63内的压力,被分子筛吸附的氮气逐渐解离释放出,并通过排气孔排出至设备外。如此,分子筛管A63、分子筛管B64交替工作,共同完成制备氧气的过程。
储氧罐66通过气体输送通道65与分子筛管相连。储氧罐66临时储存制备的氧气,其性质相当于“蓄水池”,当制氧量和实际通过阀门的供氧量不一致时,能够起缓冲作用。储氧罐66容积优选 800ml。容积过大占地随之增大,装置外壳5也随之增大,此时本医用担架不便于储存和搬运。容积过小则能够容纳的氧气含量减小,缓冲作用大打折扣。
所述担架本体1包括担架布3和2根相互平行设置的主杆11,各主杆11的内侧通过转动轴13 分别铰接有副杆12,所述副杆12在主杆11上的铰接点靠近担架本体1的前端,2根副杆12与担架本体1的前端的距离相等;各主杆11上分别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弹簧14,所述弹簧14固定于铰接点远离担架本体1的前端一侧,所述弹簧14与铰接点的距离为15cm,所述弹簧14的自由端设有卡钩 141,所述副杆12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钩141配合的卡槽121,所述多个卡槽121沿副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具体的,所述凹槽的数量为5个,副杆的中点及其左右1cm、2cm处分别设有凹槽121,能够与尖勾相匹配,且不脱落。所述卡钩141为尖勾,相对弹簧的中心轴向呈30°夹角指向下方。通过将弹簧14自由端的尖勾与副杆上的凹槽121相吻合,可以实现将医用担架头侧倾斜呈某一角度,根据伤病员不同的情况可以合理选择不同位置的凹槽121,使之呼吸道保持畅通。
所述壳体5靠近担架本体1的后端设置。主杆1的头端和末端连接有橡胶手柄111,方便医务工作者搬运。
所述担架布3固定于主杆11和副杆12上。所述担架布3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设有加热垫4。所述担架布的长度为 200cm,由亚麻材料制成,固定于水平杆和调节杆上,第一层的厚度为0.05cm,第二层的厚度为0.1cm,包绕加热垫,上下两层在距离头端30cm处合为一层;所述加热垫的长度为170cm。加热垫内设有铂电阻加热元件。第一层薄于第二层,可便于加热垫4产生的热量传导至伤病员体表,以维持体温。
所述壳体5由层结构材料制成,所述层结构材料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第一吸音层、金属层和第二吸音层。吸音层的厚度为0.5cm,金属层的厚度为0.2cm,吸音层由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聚氨酯泡沫塑料构成发泡胶的主要成分,其固化之后具有良好的隔音、吸音性能,并且防腐、防水,而且较好的聚氨酯材料有阻燃设计。所述金属层由钛合金板制成,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而且密度低,十分轻便,这些特性有利于本医用担架的搬运移动。外壳宽度与所述担架本体宽度相同,且通过滑槽连接于担架本体上。外壳5起着承载并且保护制氧装置6、氧气处理装置7和电池 2的作用。
各主杆1的中点的上方分别设有脉搏血氧监测装置8,用来实时监测伤病员的血氧饱和度,以便根据其血氧饱和度情况调节供氧流量。脉搏血氧监测装置8和主控制面板9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包括担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本体(1)的底部固定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上设有进气口(51)和输氧管接口(53),所述壳体(5)内设有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和氧气处理装置(7),所述进气口(51)、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氧气处理装置(7)和输氧管接口(53)依次连通;所述氧气处理装置(7)包括依次连通的蛇形管(721)和加湿单元(73),所述蛇形管(721)所围空间内设有条状加热元件(723),所述加湿单元(73)内设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单元(73)的出口与输氧管接口(5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和氧气处理装置(7)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式制氧装置(6)包括依次连通的空气压缩机(61)、空气过滤器(62)、储氧罐(66),所述储氧罐(66)和蛇形管(721)连通;所述空气过滤器(62)、储氧罐(66)之间并联有2个分子筛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6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空气压缩机(61)、第一过滤单元、分子筛管、第二过滤单元和储氧罐依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包括湿膜(735)、用于为湿膜(735)供水的储水罐(731)和与湿膜(735)相对设置的风机(734),所述湿膜(735)与储水罐(731)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733)。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本体(1)包括担架布(3)和2根相互平行设置的主杆(11),各主杆(11)的内侧分别铰接有副杆(12),所述副杆(12)在主杆(11)上的铰接点靠近担架本体(1)的前端,2根副杆(12)与担架本体(1)的前端的距离相等;各主杆(11)上分别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弹簧(14),所述弹簧(14)固定于铰接点远离担架本体(1)的前端一侧,所述弹簧(14)与铰接点的距离为10-15cm,所述弹簧(14)的自由端设有卡钩(141),所述副杆(12)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钩(141)配合的卡槽(121),所述多个卡槽(121)沿副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靠近担架本体(1)的后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布(3)固定于主杆(11)和副杆(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布(3)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设有加热垫(4)。
10.根据权利要求1-5、7-9任一项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由层结构材料制成,所述层结构材料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第一吸音层、金属层和第二吸音层。
CN202023243967.2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Active CN214596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3967.2U CN214596199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3967.2U CN214596199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96199U true CN214596199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33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43967.2U Active CN214596199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96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5844B (zh) 多功能电子口罩
TW317038B (zh)
US10773048B2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of gas streams
JP2015504001A (ja) 同調された通気配分システムを有する空気濾過装置
CN214596199U (zh) 一种多功能医用担架
CN104491999A (zh) 一种便携式空气过滤装置
CN104984489A (zh) 佩戴式空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器
CN105288889B (zh) 一种可在高原使用的呼吸装置
CN105344037B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6276807B (zh) 一种可用于口罩的气体缓冲制氧装置及口罩
CN109316679A (zh) 摩擦电吸附面罩
CN207306176U (zh) 一种具有电动过滤装置的防雾霾遮阳帽
CN204951988U (zh) 佩戴式空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器
CN110665134B (zh) 一种耳戴腰挂式健身增氧器
CN103721332A (zh) 一种高原用呼吸机
CN105435385A (zh) 一种随身呼吸宝
CN206535015U (zh) 一种便携式空气颗粒物净化装置
CN201127719Y (zh) 新型臭氧妇科治疗仪
CN206745780U (zh) 一种有源防霾面罩
CN206079121U (zh) 负离子理疗口罩
CN206381508U (zh) 一种头戴式防雾霾装置
CN205434735U (zh) 随身呼吸宝
CN206553191U (zh) 一种可用于口罩的气体缓冲制氧装置及口罩
CN206228787U (zh) 防霾呼吸器
CN206483003U (zh) 一种集成于服装的可穿戴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