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95925U - 一种提拉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拉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95925U
CN214595925U CN202022970579.8U CN202022970579U CN214595925U CN 214595925 U CN214595925 U CN 214595925U CN 202022970579 U CN202022970579 U CN 202022970579U CN 214595925 U CN214595925 U CN 214595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ib
hollow cylinder
wire body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705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佩佩
魏征
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ya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ya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ya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yan Shangha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705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95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95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95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拉线,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和设置于线体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肋部呈薄片状,且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肋部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肋部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端和肋部对应的端部配合构成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宽端。在使用该提拉线通过穿刺口进入组织的时候,所述宽端可以被压缩,方便提拉线进入组织,因此,可实现更小的创面进入组织,创面更易恢复,且恢复后更加美观。

Description

一种提拉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拉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尤其对脸部的年轻化需求,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年龄、环境等因素会导致人体脸部软组织和骨骼容量萎缩,韧带逐渐松弛,浅表肌肉筋膜系统逐渐下垂,颧颊脂肪垫的松弛加之重力的作用,脸部表面组织表现出松垂、弹性减退、皱纹增加、沟槽形成加深等现象。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胶原蛋白流失以及脸部腺体萎缩等因素共同使脸部表现出不良的特性变化-衰老。
目前提高和保持脸部年轻化是通过一种微创手术将特制的由生物可吸收材料制备的丝线导入浅层软组织中,通过丝线优良的提拉和力学平均分配作用将松弛的脸部软组织提拉复位。
如CN108852554A公开了一种外科整形可降解置入线及其缝合设备,其通过压印方式形成具有倒挂结构的可降解置入线,以及在置入线的末端设置有缝合针的缝合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置入线容易脱落以及置入且缝合后需要取线的问题;该置入线主要针对外科整形,解决了面部下垂松弛的问题,起到悬挂固定的作用,并且采用可降解的对组织无损伤的聚己内酯(PCL)与聚乳酸(PLA)共聚所得的PCLA共聚物;该可降解置入线与缝合针结合,在外科整形手术中使用起来高效、便捷。
US5425747A和US5584859A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倒刺结构的医用缝合线。这种倒刺结构的缝合线在穿刺埋入皮下组织后,倒刺结构对组织具有啮合作用,且多个倒刺结构协同作用,对松弛的组织提供了提拉力。
CN103251433A公开了一种缝合线,包括:细长柔性体,由编织或纺织的多股构件形成,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组织啮合元件,每个组织啮合元件限定有穿过它的孔,组织啮合元件被接收在细长柔性体上;以及多个打在细长柔性体上的结,每个结比孔大,结将连续布置的组织啮合元件保持在细长柔性体上。中空截头锥体形状的组织啮合元件,具有外径较大的宽端以及外径较小的窄端,手术时,细长柔性体的一端在穿刺针的牵引下进入组织,随后,设置在细长柔性体上的组织啮合元件也逐个进入组织内部,提拉细长柔性体的另一端,由组织啮合元件的宽端啮合组织,提供提拉力。
与倒挂结构以及倒刺结构相比,组织啮合元件可以提供较大的提拉力,提拉效果更佳。但是,组织啮合元件具有外径较大的宽端,需要在机体表面(例如,脸部表面)开设较大的穿刺口,才能使得宽端进入到组织内部。而穿刺口的大小会影响后期恢复所需时间,以及术后的美观性。穿刺口越小,后期恢复所需时间越少,创口越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拉线,在穿刺时,其组织啮合元件的宽端可以变小,这样,对应的穿刺口可以较小,以缩短术后所需恢复时间,以及增强术后恢复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拉线,在进入组织的时候,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宽端可以被压缩,方便提拉线进入组织,可实现更小的创面进入组织,创面更易恢复,更加美观。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拉线,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和设置于所述线体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
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所述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
所述肋部的厚度为0.03-0.15mm,所述肋部设置3-15片,所述肋部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肋部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所述肋部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窄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宽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宽端,所述窄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宽端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中,由所述空心圆柱体和所述肋部共同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其中,所述空心圆柱体用于与所述线体配合,且用于向所述肋部提供支撑;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肋部的宽度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端部构成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端部构成宽端,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整体呈平头圆锥体状。由于所述肋部的厚度、片数特殊设计,且所述肋部间隔设置,因此,所述肋部位于所述第二端的部分可以被压缩变形,即,可使得所述宽端的外径变小。这样,在使用该提拉线通过穿刺口进入组织的时候,所述宽端可以被压缩,方便提拉线进入组织,因此,可实现更小的创面进入组织,创面更易恢复,且恢复后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线体和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均由可降解材料制成,可降解材料包括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或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所述合成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聚乙丙交酯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酰谷氨酸、聚正酯、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和聚丙交酯共己内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明胶、壳聚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和琼脂糖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肋部的厚度为0.03-0.15mm,例如可以是0.03mm、0.04mm、0.05mm、0.06mm、0.07mm、0.08mm、0.09mm、0.1mm、0.11mm、0.12mm、0.13mm、0.14mm或0.15mm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厚度过大,则难以变形,厚度过小,则提拉线体时,宽端无法提拉较多的组织,提拉效果较差。肋部与第一端对应的一端为窄部,与第二端对应的一端为宽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肋部设置3-15片,例如可以是3片、4片、5片、6片、7片、8片、9片、10片、11片、12片、13片、14片或15片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肋部过多,则过密,不易于被压缩变形;肋部过少,则提拉线体时,宽端无法提拉较多的组织,提拉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肋部的宽度从窄部至宽部逐渐增大,如肋部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或者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斜边替换为凸弧线或凹弧线。即,所述肋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可以沿直线或凸弧线或凹弧线增大。所述肋部优选为直角三角形,这样,所述肋部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端部的宽度为0,所述窄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外径,所述窄端的外径较小,所述窄端易于通过穿刺口进入组织。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体至少包括1股丝线,例如可以1股丝线或2股丝线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在所述线体上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设置4-24个,例如可以是4个、6个、8个、10个、12个、14个、16个、20个、22个或24个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如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设置4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之间的间距为2.5-15mm,例如可以是2.5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或15mm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间距过大时,易造成提拉不均匀;间距过小时,进入相邻两个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之间的组织过少,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易滑脱,可能无法实现对组织的提拉。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体和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之间进行限位或固定。
所述限位为通过设置于所述线体上的线结进行限位;所述线结为空心结;与实心结相比,所述空心结处的应力小,可以延长成品的保质期,防止应力过大,造成所述线体在打结处变形、断裂。使用时,术者在两端拉紧所述提拉线,使得所述空心结变为实心结。
所述固定为通过热封或者粘结剂将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固定在所述线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为0.1-0.2mm,例如可以是0.1mm、0.11mm、0.12mm、0.13mm、0.14mm、0.15mm、0.16mm、0.17mm、0.18mm、0.19mm或0.2mm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心圆柱体需要承受所述线体的线性切割力,因此,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不能过小;另外,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影响所述窄端和所述宽端的外径,为了便于通过穿刺口,因此,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也不能过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内径与所述线体的直径相匹配,以供所述线体穿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肋部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为围绕所述空心圆柱体的中心线的圆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肋部设置4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肋部从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沿所述空心圆柱体圆周扭转设置,扭转的角度为30°-120°。例如可以是30°、40°、50°、60°、70°、80°、90°、100°、110°或120°等,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这样,相邻两个所述肋部在所述第一端的间距<在所述第二端的间距,使得所述宽端更容易被压缩变形。因此,所述扭转的角度不能过小,扭转的角度若过小则起不到增大压缩变形能力的作用;但是,扭转的角度也不能过大,扭转的角度若过大则所述肋部过于容易弯曲变形,使得宽端的径向支撑力过小,从而影响对于组织的提拉力。
本实用新型的提拉线在使用时,所述线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穿刺针,穿刺针由穿刺口进入皮下组织,然后从预定位置穿出;拉扯线体,位于线体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依次进入组织内,每一个均为窄端先进入,而宽端在穿刺口被挤压变形,外径变小,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完全进入后,组织内部的挤压力小于穿刺口处的挤压力,肋部可以展开;在穿刺口处提拉线体,宽端与组织啮合,对组织起到提拉作用。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提拉线中啮合元件的设计,在啮合元件上采用特定的肋部结构,肋部为薄片,且所述肋部间隔设置,使得在使用该提拉线进入组织的时候,宽端可以被压缩,方便提拉线进入组织,可实现更小的创面进入组织,创面更易恢复,且恢复后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提拉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提拉线中肋部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提拉线中肋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提拉线中肋部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提拉线中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仰视图。
图中:1-线体,2-空心结,3-肋部,4-压缩变形啮合元件。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拉线,如图1所示,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1和设置于线体1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立体图、主视图、俯视图和仰视图分别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所述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3(为直角三角形肋部),如图6所示,所述肋部3呈薄片状,所述肋部3的厚度为0.1mm,所述肋部3设置15片,所述肋部3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为0.15mm,所述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肋部3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所述肋部3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窄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宽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宽端,所述窄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宽端的横截面积。
所述线体1为1股丝线。
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在线体1上等间距分布,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设置15个,相邻的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间距为5mm。
所述线体1和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之间通过设置于线体1上的空心结2进行限位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拉线,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1和设置于线体1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所述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3(与实施例1的肋部相比,不同之处为直角三角形肋部的斜边替换为凸弧线),如图7所示,所述肋部3呈薄片状,所述肋部3的厚度为0.03mm,所述肋部3设置3片,所述肋部3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为0.1mm,所述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肋部3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所述肋部3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窄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宽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宽端,所述窄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宽端的横截面积。
所述线体1为1股丝线。
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在线体1上等间距分布,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设置24个,相邻的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间距为2.5mm。
所述线体1和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之间通过设置于线体1上的空心结2进行限位固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拉线,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1和设置于线体1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所述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3(与实施例1的肋部相比,将直角三角形肋部的斜边替换为凹弧线),如图8所示,所述肋部3呈薄片状,所述肋部3的厚度为0.15mm,所述肋部3设置7片,所述肋部3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为0.2mm,所述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肋部3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所述肋部3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窄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3对应的宽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宽端,所述窄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宽端的横截面积。
所述线体1为1股丝线。
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在线体1上等间距分布,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设置4个,相邻的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间距为15mm。
所述线体1和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之间通过设置于线体1上的空心结2进行限位固定。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肋部3从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沿所述空心圆柱体圆周扭转设置,扭转的角度为45°,该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主视图如图10所示,俯视图如图11所示,仰视图如图12所示。
将上述应用例的提拉线使用时,提拉线的一端设置有穿刺针,穿刺针由穿刺口进入,从预定位置穿出;拉扯线体1,位于线体1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4依次进入组织内,每一个均为窄端先进入,而宽端在穿刺口被挤压变形,外径变小,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完全进入后,组织内部的挤压力小于穿刺口处的挤压力,肋部3可以展开;在穿刺口处提拉线体1,宽端与组织啮合,对组织起到提拉作用。即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提拉线中啮合元件的设计,在啮合元件上采用特定的肋部结构,且肋部3间隔设置,使得在使用该提拉线进入组织的时候,宽端可以被压缩,方便提拉线进入组织,可实现更小的创面进入组织,创面更易恢复,且恢复后更加美观。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线包括线体和设置于所述线体上的压缩变形啮合元件;
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包括两端贯穿的空心圆柱体和设置于所述空心圆柱体外周面上的肋部;
所述肋部的厚度为0.03-0.15mm,所述肋部设置3-15片,所述肋部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空心圆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肋部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所述肋部的宽度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窄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窄端,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肋部对应的宽部配合构成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宽端,所述窄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宽端的横截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体至少包括1股丝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在所述线体上等间距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设置4-24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之间的间距为2.5-1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设置4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壁厚为0.1-0.2mm。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沿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体和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之间进行限位或固定;
所述限位为通过设置于所述线体上的线结进行限位;所述线结为空心结;
所述固定为通过热封或者粘结剂将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固定在所述线体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从所述压缩变形啮合元件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沿所述空心圆柱体圆周扭转设置,扭转的角度为30°-120°。
CN202022970579.8U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提拉线 Active CN214595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0579.8U CN214595925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提拉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0579.8U CN214595925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提拉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95925U true CN214595925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29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70579.8U Active CN214595925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提拉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95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34870B1 (en) Surgical thread
US7468068B2 (en) Suture for wound closure, tissue approximation, tissue support, suspension and/or fixation
EP2051747B1 (en) Suture for wound closure, tissue approximation, tissue support, suspension and/ or fixation
JP7284949B2 (ja) 縫合糸、縫合デバイス及びその応用
US8236027B2 (en) Surgical thread
EP2386323A2 (en) Plastic surgical injection needle having surgical thread for wrinkle removal
WO2005096956A1 (en) Surgical thread
US11389158B2 (en) Surgical thread
KR102114925B1 (ko) 성형 시술용 실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술도구
US20220370182A1 (en) Lifting thread with stretchable variable portion
US6941174B2 (en) Temporary pacing wire having a constrained anch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US20220000471A1 (en) One-way lifting embedded catgut, lifting device, and plastic surgery method using same
CN214595925U (zh) 一种提拉线
WO2020211527A1 (zh) 一种缝合线、缝合装置及其应用
KR102090211B1 (ko) 봉합사 제조방법
CN210124874U (zh) 一种提拉塑形可降解植入线及其手术针
CN112315623B (zh) 一种自固定的整形美容提拉线
CN210582750U (zh) 一种缝合线以及缝合装置
KR20180006012A (ko) 리프팅용 봉합사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60137102A (ko) 리프팅용 생체 삽입용 실
KR20180101312A (ko) 리프팅용 봉합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0204982U (zh) 一种缝合线以及缝合装置
KR101568995B1 (ko) 성형수술용 탄력실
KR102131154B1 (ko) 리프팅 실 및 실 삽입용 의료기기
KR102314301B1 (ko) 수술용 실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