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91362U -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91362U
CN214591362U CN202120901623.1U CN202120901623U CN214591362U CN 214591362 U CN214591362 U CN 214591362U CN 202120901623 U CN202120901623 U CN 202120901623U CN 214591362 U CN214591362 U CN 214591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modul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load
liv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016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徐达
陈旗军
胡文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016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91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91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91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eying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涉及开关技术领域。该单火线开关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每个开关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至少两个开关依次电连接;每个开关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当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且当任一开关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均导通。本申请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具有线路更加很简单,有效降低了成本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智能家居设备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作为智能家具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单火开关(又称单火线开关)由于其安装方便且无需重新布线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户可通过控制智能单火开关,以实现用电设备的通断电。
在现有技术中,多个智能单火开关的联动通常经由蓝牙模块等通信模块实现。然而,如果使蓝牙模块处于始终唤醒模式,将使得整个智能单火开关的功耗上升,无法适用于单火开关。如果使蓝牙模块工作在休眠-唤醒模式下,在从休眠状态转换到唤醒状态时,可能存在无响应和延迟的情况,进而影响联动,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同时这种方式的成本较高,不利于开关普及。
综上,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智能单火开关存在成本高、联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单火开关成本高、联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系统,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每个所述开关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所述至少两个开关依次电连接;每个所述开关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集控端与所述火线导通时,所述火线端与所述负载端连通;
且当任一开关的集控端与所述火线导通时,所述负载均导通。
可选地,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还包括机械开关组,所述机械开关组的一端与最后一个开关的集控端电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火线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机械开关组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可选地,所述机械开关组包括单机械开关、双机械开关或多机械开关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每个所述开关还包括消防端,当所述消防端与火线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可选地,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还包括集控开关,所述集控开关与最后一个开关的集控端电连接,且所述集控开关与火线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集控开关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应用于上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中的开关,所述单火线开关电路包括开关模块、取电模块、集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取电模块、所述集控模块以及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取电模块分别与所述集控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开关模块还用于与通过所述火线端、所述负载端分别与火线、负载电连接,所述集控模块还分别与所述负载端、所述集控端电连接;其中,
所述取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开关模块获取驱动电源,并利用所述驱动电源为所述集控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集控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均用于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状态,且当所述开关模块导通时,所述负载工作。
可选地,所述取电模块包括通态取电单元与断态取电单元,所述通态取电单元、所述断态取电单元均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其中,
所述通态取电单元用于在所述开关模块处于导通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
所述断态取电单元用于在所述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
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包括整流桥、第一可控硅以及驱动单元,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端与所述火线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一端、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四端、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二端以及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第四端与所述集控模块和/或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与所述取电模块电连接;其中,
所述取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单元获取驱动电源;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集控模块或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并依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的第一可控硅的通断状态,以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状态。
可选地,所述集控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采样组件、开关组件、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第三连接端子,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开关模块、所述负载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采样组件电连接,所述采样组件与所述开关组件电连接,且所述采样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火线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单火线开关电路还包括消防模块与消防端,所述消防模块分别与消防端、所述开关模块以及所述负载端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消防模块导通时,所述负载工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该单火线开关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每个开关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至少两个开关依次电连接;每个开关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当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且当任一开关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均导通。本申请采用电连接的方式,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联动功能,且线路更加很简单,有效降低了成本。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二种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三种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四种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五种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六种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的第七种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电路的第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控模块的另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控模块的再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电路的第二种电路示意图。
图中:
100-单火线开关系统;110-开关;120-机械开关组;130-集控开关;300-单火线开关电路;310-开关模块;320-取电模块;330-集控模块;340-控制模块;350-消防模块;321-断态取电单元;322-通态取电单元;BR1-整流桥;SCR1-第一可控硅;311-驱动单元;Vout-控制端口;R1-第一电阻;T2-第二可控硅;D1-第一稳压管;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C1-第一电容;d1-第一二极管;331-采样组件;332-开关组件;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J1-光耦;d2-第二二极管;R7-第七电阻;C2-第二电容;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Q1-第一三极管;D3-第三稳压管;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稳压管;D5-第五稳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目前,多个智能单火开关的联动通常经由蓝牙模块等通信模块实现,然而,使用无线通讯模块需要进行信号处理,线路复杂,成本较高,并且使用无线通讯模块功耗高,同时使用主从开关模式,安装需要配置,不利于用户使用,无法与传统机械开关混用实现双控或多控功能。
同时,目前也出现了一种利用有线通信实现开关多控联动的方案。但也使用有线通讯需要进行信号处理,线路复杂,成本较高,同时有线通讯需要重新布置通讯线路,增加安装成本,不利于用户使用,且使用主从开关模式,安装时需要进行配置,无法与传统机械开关混用实现双控或多控功能。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系统,通过将多个开关电连接的方式,达到降低单火线开关系统的成本及提升联动效果的目的。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进行示例性说明: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单火线开关系统100包括至少两个开关110,每个开关110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至少两个开关110依次电连接;每个开关110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110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110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110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当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且当任一开关110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均导通。
通过该实现方式,可以实现负载的集控与联动控制,例如,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中设置3个开关110,分别为开关A、开关B以及开关C,且三个开关110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位置,通过控制开关A、开关B以及开关C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控制负载导通,实现联动功能,同时,也便于将开关110进行统一控制,实现集控功能。
同时,本申请并不对负载的类型进行限定,其可以为任一电器,例如,负载可以为照明灯,如楼道的照明灯,则至少两个开关110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地方,以实现对照明灯的点亮与导通控制,可以理解地,当照明灯点亮时,则等效于负载导通;当照明灯熄灭时,则等效于负载关断。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蓝牙模块实现负载控制或采用多个开关110并联的方式进行控制,本申请提供的开关110通过电连接的方式实现对负载导通与关断的控制,其成本更低,且电路更加简单。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进行示例性说明:
以图1为例,图1中每个开关110均包括三个端口,其中L端口表示火线端、C端口表示集控端,A端口表示负载端,并且,图示的两条横线中,L表示火线,N表示零线,负载与零线连接。
图1所示中,从左至右包括4个开关110为例,分别为开关A、开关B、开关C以及开关D,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也可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开关110,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地,图示中,每个开关110的火线端均与火线L连接,前一个开关110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110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110的负载端与零线N电连接,进而实现了与负载电连接的效果。
当将任一开关110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均可以导通,可选地,每个开关110的集控端均通过一可调开关(图未示)与火线L连接。
在此基础上,例如控制开关B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此时开关B的集控端上电,开关B的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由于开关B的负载端与开关A的集控端电连接,因此此时开关A的集控端也会上电,使得开关A的火线端与负载端导通,负载导通工作。同理地,若控制开关C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此时开关C的集控端上电,开关C的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由于开关C的负载端与开关B的集控端电连接,因此此时开关B的集控端也会上电,使得开关B的火线端与负载端导通,进而使得开关A的火线端与负载端导通,负载导通工作。当然地,当控制开关A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此时开关A的火线端与负载端直接连通,负载也同样被导通。
换言之,若该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中包括n个开关110,n≥2时,则采用电连接的方式,当控制第n个开关与火线导通时,则在第n个开关的影响下,第n-1个开关的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并逐级向前递进,直至第一个开关导通,此时负载导通。
在上述实现方式的基础上,本申请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也可以与传统的机械开关混用实现双控或多控功能。可选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还包括机械开关组120,机械开关组120的一端与最后一个开关110的集控端电连接,机械开关组120的另一端与火线电连接;其中,机械开关组120导通时,负载导通。
可选的,机械开关组120包括单机械开关、双机械开关或多机械开关中的任一种。例如,如图2-图4所示,分别示出了机械开关组120为单机械开关、双机械开关以及多机械开关时的情况。
其中,如图2所示,当机械开关组120为单机械开关时,若该机械开关闭合导通,则会使前面的三个开关110逐个导通,同理地,当机械开关组120为双机械开关或多机械开关时,且当机械开关组120闭合导通时,均会使前面的三个开关110逐个导通,进而使负载导通。需要说明的时,本申请所述的机械开关组120导通,指的是通过机械开关组120中各个机械开关的断开与闭合,使得最后一个开关110的集控端与火线之间连线导通。
例如,图3所示的双机械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以控制左侧端点2与端点1连接,右侧端点2与端点3连接,或者控制左侧端点2与端点3连接,右侧端点2与端点1连接。图4所示的多机械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左侧端点2与端点1连接,中间端点3与端点1连接,右侧端点2与端点3连接,或者按其它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此外,为了实现的集控功能,可选地,请参阅图5,单火线开关系统100还包括集控开关130,集控开关130与最后一个开关110的集控端电连接,且集控开关130与火线电连接,其中,当集控开关130导通时,负载导通。
如图5所示,通过设置集控开关130,当闭合集控开关130后,四个开关110逐个导通,进而使负载导通,实现集控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中的开关110也可将消防功能分离出,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6,每个开关110还包括消防端,当消防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导通。
其中,图6中每个开关110的F端口即为消防端,与集控端的功能相似,当任一开关110的消防端与火线导通时,该开关110的火线端与负载端之间导通,进而使得位于该开关110之前的所有开关110导通,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提供的开关110系统中包括至少两个开关110,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即使采用一个开关110,也能够正常使用,例如,请参阅图7,当采用一个开关110时,若集控端与火线导通,则火线端与负载端导通,进而也能够实现负载的导通。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中的连线方式用在延迟开关时,其可以不需要配置,而直接进行连线就可以实现多级联动的功能。当不在延时开关中使用时,则需要在控制模块中增加反向设置,进而当任一开关关断时,即可实现断开负载的功能。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利用将至少两个开关110电连接的方式实现集控与联动,与传统的采用蓝牙或并联方式实现控制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具有线路相对简单、成本更低的优点。
基于上述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300,该单火线开关电路300应用于上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100中的开关110。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请参阅图8,该单火线开关电路300包括开关模块310、取电模块320、集控模块330以及控制模块340,开关模块310分别与取电模块320、集控模块330以及控制模块340电连接,取电模块320分别与集控模块330、控制模块340电连接,开关模块310还用于通过所述火线端、所述负载端分别与与火线、负载电连接,集控模块330还分别与负载端、集控端电连接;其中,取电模块320用于通过开关模块310获取驱动电源,并利用驱动电源为集控模块330、控制模块340供电;集控模块330与控制模块340均用于控制开关模块310的通断状态,且当开关模块310导通时,负载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集控模块330,可实现联动功能,也可实现集控功能,即通过一个单火线开关电路300可同时控制多个负载,或者可通过多个单火线开关电路300控制同一个负载,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本申请所述的控制模块340,可以为任何类型的控制模块,例如声控、光控、红外感应以及微波感应等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使用单片机等信号处理电路时,集控模块输出的信号可以传输至信号处理电路进行信号处理,或者直接输出到开关动作机构。
本申请通过设置集控模块330,使得通过集控模块330与控制模块340均可控制开关模块310的通断状态,且当开关模块310导通时,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负载进行工作。从而通过有线通信的方式实现联动控制,且电路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利用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取电模块320包括通态取电单元322与断态取电单元321,通态取电单元322、断态取电单元321均与开关模块310电连接;其中,通态取电单元322用于在开关模块310处于导通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断态取电单元321用于在开关模块310处于断开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
在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9,开关模块310包括整流桥BR1、第一可控硅SCR1以及驱动单元311,整流桥BR1的第一端与火线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第二端与负载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一可控硅SCR1的第一端、驱动单元311的第一端电连接,整流桥BR1的第四端、第一可控硅SCR1的第二端以及驱动单元311的第二端均接地,驱动单元311的第三端与第一可控硅SCR1的第三端电连接,驱动单元311的第四端与集控模块330和/或控制模块340电连接,驱动单元311还用于与取电模块320电连接;其中,取电模块320用于通过驱动单元311获取驱动电源,驱动单元311用于接收集控模块330或控制模块340的控制信号,并依据控制信号控制的第一可控硅SCR1的通断状态,以控制开关模块310的通断状态。
即开关模块310的工作原理为:
当驱动单元311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一可控硅SCR1导通,此时火线电流先后流过整流桥BR1与第一可控硅SCR1,然后再流入整流桥BR1,并通过整流桥BR1流入负载,后经负载流至零线(负载与零线连接,图未示),进而使负载导通。
可选地,驱动单元311包括控制端口Vout、第一电阻R1、第二可控硅T2、第一稳压管D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整流桥BR1的第三端、第一可控硅SCR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可控硅T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可控硅T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稳压管D1的阴极、第三电阻R3电连接,第二可控硅T2的第三端的与控制端口Vout电连接,第一稳压管D1的阳极与第一可控硅的第三端、第二电阻电连接,第四电阻R4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与控制端口Vout的前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4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进而组成RC滤波电路,以对控制信号进行滤波。驱动单元311可通过控制端口Vout分别与集控模块330、控制模块340电连接。
其工作原理为,当控制端口Vout接收到集控模块330或控制模块340的高电位信号时,第二可控硅T2导通,第一电阻R1、第二可控硅T2、第三电阻R3进行分压,此时第一可控硅SCR1的第三端为高电平,第一可控硅SCR1导通,进而形成了火线-整理桥-第一可控硅SCR1-整流桥BR1-负载-零线的回路,负载导通并工作,例如当负载为照明灯时,负载点亮。
在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集控模块330包括第一二极管d1、采样组件331、开关组件332、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第三连接端子,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第一连接端子与开关模块310、负载端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采样组件331电连接,采样组件331与开关组件332电连接,且采样组件331通过第二连接端子与集控端电连接,开关组件332通过第三连接端子与开关模块31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第三连接端子均为虚拟端子,以便描述清楚,实际电路中也可设置上述端子。
同时,采样组件331包括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串联后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开关组件332、集控端电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开关组件332包括光耦J1、第二二极管d2、第七电阻R7与第二电容C2等,其中,光耦J1包括发光二极管与受光三极管,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之间,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集控端电连接,受光三极管的集电极用于连接驱动电源,发射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电连接。
在此基础上,其工作原理为:
在该电路中,实际上集控模块330通过第一连接端子与负载端所在的零线连接,通过第二连接端子与集控端连接,与上述单火线开关系统100对应,当需要控制负载导通时,将集控端与火线连接,此时,由于第一二极管的存在,集控端与负载端之间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通过采样组件331实现电压的采样,进而使得光耦J1导通,第三连接端子输出高电平。第三连接端子又与开关模块310的控制端口Vout连接,进而实现了开关模块310的导通,火线端与负载端之间连通,负载正常工作。
此外,为了实现滤波的功能,在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之间还连接有第三电容,且第三电容允许外挂,需要联动时安装,不需要时拆除,进而可降低功耗。
作为集控模块330的另一种实现方式,请参阅图10,也可用三极管代替光耦J1,其余电路不变;或者请参阅图11,利用继电器代替光耦J1,在此不做任何限定。可以理解地,无论利用三极管或继电器代替光耦J1,其工作原理均类似,因此在此不再对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9,可选地,断态通态取电单元322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三稳压管D3,其中,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整流桥BR1的第三端电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的基极、第三稳压管D3的阴极电连接,第三稳压管D3的阳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VCC输出端。
当开关模块310未导通时,断态取电单元321可以通过整流桥BR1的第三端取电,此时第一三极管Q1导通,发射极向VCC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且VCC输出端分别与集控模块330与控制模块340电连接,进而能够实现在断态状态下为集控模块330与控制模块340进行供电。
通态取电单元322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稳压管D4、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电解电容以及第五稳压管D5,其连接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当开关模块310导通后,由于阻抗影响,断态取电单元321将无法继续取电,此时可利用通态取电单元322获取电压,并输出至VCC输出端,为集控模块330与控制模块340进行供电。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取电模块320的工作原理为:
当开关模块310处于断开状态时,直接通过整流桥BR1与第一三极管Q1的回路获取驱动电源;当开关模块310处于导通状态时,由于开关模块310中电流从阻抗低的回路中流过,因此此时通态取电单元322实际取的是第二可控硅T2与第三电阻R3之间的分压。
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模块340包括控制芯片与周边电路,其中,控制芯片的型号可以为CD4093,并且,通过图示的开关110可使控制模块340输出控制信号。其中,开关110可以为一按键,用户通过按压按键的方式,可控制开关模块310导通。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请参阅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300,该单火线开关电路300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类似,因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单火线开关电路300还包括消防模块350与消防端,消防模块350分别与消防端、开关模块310以及负载端电连接,其中,当消防模块350导通时,负载工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该单火线开关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每个开关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至少两个开关依次电连接;每个开关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当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火线端与负载端连通;且当任一开关的集控端与火线导通时,负载均导通。本申请采用电连接的方式,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联动功能,且线路更加很简单,有效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单火线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每个所述开关均包括负载端、火线端以及集控端,所述至少两个开关依次电连接;每个所述开关的火线端用于与火线连接,前一个开关的集控端与后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电连接,且第一个开关的负载端用于与一负载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集控端与所述火线导通时,所述火线端与所述负载端连通;
且当任一开关的集控端与所述火线导通时,所述负载均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还包括机械开关组,所述机械开关组的一端与最后一个开关的集控端电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火线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机械开关组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开关组包括单机械开关、双机械开关或多机械开关中的任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关还包括消防端,当所述消防端与火线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线开关系统还包括集控开关,所述集控开关与最后一个开关的集控端电连接,且所述集控开关与火线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集控开关导通时,所述负载导通。
6.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系统中的开关,所述单火线开关电路包括开关模块、取电模块、集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取电模块、所述集控模块以及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取电模块分别与所述集控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开关模块还用于与通过所述火线端、所述负载端分别与火线、负载电连接,所述集控模块还分别与所述负载端、所述集控端电连接;其中,
所述取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开关模块获取驱动电源,并利用所述驱动电源为所述集控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集控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均用于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状态,且当所述开关模块导通时,所述负载工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模块包括通态取电单元与断态取电单元,所述通态取电单元、所述断态取电单元均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其中,
所述通态取电单元用于在所述开关模块处于导通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
所述断态取电单元用于在所述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时获取驱动电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整流桥、第一可控硅以及驱动单元,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端与所述火线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一端、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四端、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二端以及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第四端与所述集控模块和/或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与所述取电模块电连接;其中,
所述取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单元获取驱动电源;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集控模块或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并依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可控硅的通断状态,以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控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采样组件、开关组件、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第三连接端子,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开关模块、所述负载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采样组件电连接,所述采样组件与所述开关组件电连接,且所述采样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集控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火线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线开关电路还包括消防模块与消防端,所述消防模块分别与消防端、所述开关模块以及所述负载端电连接,其中,
当所述消防模块导通时,所述负载工作。
CN202120901623.1U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Active CN214591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1623.1U CN214591362U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1623.1U CN214591362U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91362U true CN214591362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61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01623.1U Active CN214591362U (zh) 2021-04-28 2021-04-28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913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6347B (zh) 个性化开关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142133Y (zh) 智能开关
WO2020098739A1 (zh) 一种单火线电子开关
CN109413809A (zh) 灯具控制系统及照明系统
CN104113972A (zh) Led电源切换电路
CN109309991B (zh) 一种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控制系统
CN214591362U (zh) 一种单火线开关电路与单火线开关系统
CN203675391U (zh) 一种智能调光的led照明系统
CN201174802Y (zh) 联网型家居灯控开关
CN203120219U (zh) Led开关调光式驱动电源系统
CN210247107U (zh) 一种电子调色温电路
CN107095564A (zh) 一种窗帘控制器
CN207039968U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的控制电路
CN207768060U (zh) 一种窗帘控制器
CN212210859U (zh) 一种多功能86盒线路结构
CN106937437B (zh) 一种用于交流输入的开关控制电路
CN110730535A (zh) 一种通过调光进行色温切换的模组和方法
CN205179453U (zh) 一种带防盗功能的蓝牙led照明灯
CN209488856U (zh) 一种基于pwm控制的led电源输出开关
CN213342757U (zh) 一种智能卧室灯控制系统
CN209824085U (zh) 一种至少三地控制的开关控制单元及开关电路
CN212723710U (zh) 一种集成式多媒体控制系统
CN220305656U (zh) 通断控制装置
CN210956477U (zh) 一种带遥控功能的按键开关
CN219042051U (zh) 一种控制模块及具有其的灯光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