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77793U - 一种风冷压气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冷压气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77793U
CN214577793U CN202022677157.1U CN202022677157U CN214577793U CN 214577793 U CN214577793 U CN 214577793U CN 202022677157 U CN202022677157 U CN 202022677157U CN 214577793 U CN214577793 U CN 214577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hrust
cover
blad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771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 Muhua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6771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77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77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77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叶轮和至少一个主气道,其中,所述转子上套设电机,电机外罩设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叶轮连接高压气腔;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包括后盖、叶片、套体和前盖,前盖罩设于叶片上,前盖呈圆台环状;前盖的进气面为沿叶片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轮设置为多级,上一级叶轮的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叶轮的进气口,逐级压缩气体。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压气机,不需要在轴上加装风冷风扇,结构更简单,可靠性强。采用闭式叶轮,摩擦损失小,流动阻力小,效率高,轻巧并具有高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风冷压气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冷压气机,属于压气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燃气轮机主要包括压气机、燃烧室及透平三大部件。压气机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叶片给气体(多为空气)做功以提高气体压力的部件,其将空气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空气,然后供给燃烧室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在透平中膨胀做功。压气机采用电机驱动,电机转子转动会产生大量的热,转子温度超过永磁材料的使用温度后出现退磁,电机效率会明显降低,电机寿命受到影响,可靠性不能有效的保证。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多在转子上设置冷却风扇,增加了零部件数量和工艺难度,带来体积大、发热高、散热困难的问题。另外,目前的压气机普遍采用多个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组成的轴承组,需要足够长的转轴进行安装,带来压气机轴向尺寸增加的问题,若将该类型的压气机用在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等设备中,会增大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同时增加整体重量,不利于集成化设计;且布置多个轴承所带来的加工及装配误差会增大,加工及装配难度高。再有,目前的压气机采用的叶轮多为半开式叶轮,在如何获得较小的摩擦损失和流动阻力、较高的效率、轻巧并具有高强度等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冷压气机,无需在轴上加装风冷风扇即可达到冷却效果,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叶轮和至少一个主气道,其中,所述转子上套设电机(包括定子及线圈),电机外罩设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套设在转子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定子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叶轮连接高压气腔;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具体结构为:包括后盖、叶片、套体和前盖,其中,后盖设置在套体尾端,且后盖与套体中心设置一体的通孔用于套设并固定于转轴上;叶片环绕套体设置且朝同一方向旋转,叶片的一端与套体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后盖端面连接;前盖罩设于叶片上,静子罩住前盖;前盖呈圆台环状;前盖的进气面为沿叶片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片、后盖和前盖之间形成流道;前盖尾部和后盖之间由叶片隔成间隔的出风口,气体由叶片前部经流道从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叶片和套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外缘在轴向上凸出于后盖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包括较长的主叶片和较短的分流叶片,主叶片和分流叶片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前盖凹槽分为主叶片槽和分流叶片槽,分别对应主叶片和分流叶片端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的前沿凸出于叶片前沿,或平于叶片前沿,或短于叶片前沿。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体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A,将设定体积的碳纤维投入油床中,利用该油床中的液态胶合剂对碳纤维进行浸润;
步骤B,将经过充分浸润的碳纤维提取出,并挤压以去除其中的多余胶合剂;
步骤C,对挤压掉多余胶合剂后的碳纤维进行缠绕处理形成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
步骤D,将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进行抽真空处理,使碳纤维三维结构中的气体被抽出;
步骤E,将液态钢基材料通过微注射器注射入到碳纤维三维结构中,并在注射过程中对该碳纤维三维结构进行微震动,得到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步骤F,将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加压冷却成型,得到成型的通过化学键连接的钢基碳纤维复合前盖。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设置为单级或多级;为多级时,每一级叶轮串联套设在转子上,上一级叶轮的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叶轮的进气口,逐级压缩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所述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或/和第三气道;所述定子及线圈外罩设第一壳体,且定子与第一壳体固定;所述第一壳体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和第一后端盖;所述第二壳体环绕第一壳体设置,第二壳体末端设置第二端盖;所述第三壳体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之间围成高压腔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腔体形成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三气道轴向贯穿定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盖(相当于静子)上正对叶轮叶片或前盖的部分均匀开设一圈或多圈气孔,该处进气后可分解为轴向和径向的气流,径向气流将使叶轮悬浮于静子内稳定转动,轴向气流将叶轮向后推,静子用作空气轴承同时起到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上套设径向轴承,或不设径向轴承。设有两个径向轴承时,相当于共有三个径向轴承支撑,整体振动小,运行稳定。不设径向轴承或者只含有其中一个时,转轴长度缩短(压气机长度缩短,当压气机用在微型燃气轮机等设备中时,设备的整体长度会缩小,集成化更高),容易保障轴上零件同轴度,加工更容易,集成度高,整机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轴承选自静压气体轴承、动压气体轴承或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轴承的两头套设环形胶圈阻尼器。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上可设或者不设推力轴承,具体根据轴向力计算结果确定,如果轴向力过大、难以抵消,则需要设置推力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压气机还包括第二气道;所述定子及线圈和转子外壁之前的间隙、定子及线圈和第一前端盖之间的间隙、定子及线圈和第一后端盖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上且与第一气道或/和第三气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进气端设置推力轴承,包括第一推力盘以及第二推力盘,两个推力盘均包括盘部和套筒部,两个推力盘的套筒部对接固定在转子上,两个推力盘内端面和套筒部外部之间形成止推槽,所述止推槽内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顶部凸出于止推槽的部分两侧分别由盖体和壳体卡住,所述盖体和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推力轴承为动静压混合的空气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包括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相对设置,第二推力部的内侧端面开设环形气腔,该环形气腔连通外部气体;第一推力盘内侧端面和第一推力部外侧端面的第一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第二推力盘内侧端面和第二推力部外侧端面的第二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第二推力部的内圈侧壁和推力槽侧壁之间的第三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所述壳体上设置进气管经第二推力部上的进气道连通环形气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力部外端面和盖体之间、第二推力部外端面和壳体之间均设置弹簧阻尼器或胶圈阻尼器;或/和,所述第一推力部内端面和第二推力部内端面之间设置弹簧阻尼器或胶圈阻尼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的外端面设置空气槽;或/和两推力盘上分别与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的外端面相对的面上设置空气槽。
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压气机,叶轮、电机、冷却结构设置在同侧,结构紧凑;主气道环绕定子设置,进一步优化结构,不需要设置单根主进气管道,该环绕式设置使整机质量分布均匀,增强了平衡和稳定性。主气道气源可起到风冷效果;外接风冷气源可进一步为电机降温散热;多路气体最后均可合为压气机涡轮的进气,节约进气用量;不需要在轴上加装风冷风扇,结构更简单,可靠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压气机的叶轮为闭式叶轮,设置可拆卸的前盖,前盖呈圆台环状,进气面为沿叶片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工作时摩擦损失小,流动阻力小,效率高;工作时前盖与叶片之间紧密咬合,气体由叶片前部经流道从出风口流出,气体泄露极少。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叶轮整体质量轻且具有高强度,转动时叶片(金属材质)会膨胀,而前盖不膨胀,因此随着转动的增快、时间的增长,叶片和前盖的凹槽之间的咬合会越来越紧(设置有静子作为空气轴承时,其进气也会施加在前盖上,进一步防止叶片和前盖的凹槽分离),适合高速旋转工况。设有分流叶片,既可以减少进口气流的堵塞,又可以提高叶轮出口的滑移系数,不仅使叶轮效率提高,而且由于改善了叶轮出口的流场,从而可以提高压气机的整机效率。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通过钢材基体、碳纤维和胶合剂的加入,所形成的复合材料远远突破常规各类钢材基体材料自身的模量上限,刚度大幅增加,同时,增强了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断裂力,剪切强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其各项性能远高于普通钢材;同时生产成本、工艺门槛和批量化流程及通用性等方面都控制在金属材料体系内,使得有高性能材料需求的行业普遍受益。
本实用新型的压气机设有斜向推力结构,静子用作空气轴承同时起到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作用(从气孔内向静子和叶轮之间的间隙内通入气体,使间隙内形成均匀稳定的气膜,使叶轮在静子内稳定旋转,从而起到空气轴承的作用),可以减少甚至取代原有的径向轴承及推力轴承。静子兼做推力轴承时,若转轴上还设置其他径向轴承,相当于有多个径向轴承支撑,整体振动小,运行稳定。若转轴上没有其他径向轴承或者只含有少量径向轴承,则缩短转轴长度,容易保障轴上零件同轴度,加工更容易,集成度高,整机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推力轴承和径向轴承均采用空气轴承,能够保证压气机的高速稳定运行;设置空气槽能够实现轴承内空气的快速通流,既可传导压气机气体,又可防止空气堵塞、聚积,根据气源状况灵活选择静压或动压模式,使用灵活。止推槽两侧的推力盘高度低,加工时车削量小、耗材少、工艺相对简单,质量分布相对均匀,转轴高度旋转时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压气机可用于任一转子系统或微型燃气轮机,用于提供高压气体,其能够解决转子系统或微型燃气轮机结构复杂、体积大、散热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各种术语和短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一般含义。提及的术语和短语如有与公知含义不一致的,以本实用新型所表述的含义为准。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压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闭式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后盖、叶片和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3的主视图。
图5:图3的侧视图。
图6:图5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图7:前盖的制作流程图。
图8:定子和线圈结构剖视图。
图9: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10:推力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静子兼做空气轴承的斜向推力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转子,2-叶轮,201-后盖,202-叶片,203-套体,204-前盖,205-流道,206-出风口,301-气孔,31-第一壳体,32-第一前端盖,33-第一后端盖,34-支撑环,4-电机,41-定子,42-线圈,411-定子铁芯,4111-通孔,4112-第一绕组隔板,4113-第二绕组隔板,4114-外线槽,4115-内线槽,4116-硅钢片,51-第二壳体,52-第二端盖,6-第三壳体,7-径向轴承,8-推力轴承,81-第一推力部,82-第二推力部,83-环形气腔,84-胶圈阻尼器,85-弹簧阻尼器,9-盖体,11-第一推力盘,12-第二推力盘,P1-第一气道,P2-第二气道,P3-第三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1、定子41、线圈42、壳体、叶轮2以及至少一个主气道,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转子1上套设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所述定子41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所述叶轮2连接高压气腔。
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具体结构为:包括后盖201、叶片202、套体203和前盖204,如图2~6所示,其中,后盖201设置在套体203尾端,且后盖201与套体203中心设置一体的通孔用于套设并固定于转子1上;叶片202环绕套体203设置且朝同一方向旋转,叶片202的一端与套体203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后盖201端面连接;前盖204罩设于叶片202上;前盖204呈圆台环状;前盖204的进气面为沿叶片202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202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202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片202、后盖201和前盖204之间形成流道205;前盖204尾部和后盖201之间由叶片202隔成间隔的出风口206,气体由叶片202前部经流道205从出风口206流出。
所述后盖201、叶片202和套体203一体成型,如图3~6所示。
所述叶片202外缘在轴向上凸出于后盖201端面。
所述叶片202包括较长的主叶片和较短的分流叶片,主叶片和分流叶片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前盖204凹槽分为主叶片槽和分流叶片槽,分别对应主叶片和分流叶片端部设置。
所述前盖204的前沿凸出于叶片202前沿,或平于叶片202前沿,或短于叶片202前沿。
所述前盖204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体的制备方法(流程如图7所示)为:
步骤A,将设定体积的碳纤维投入油床中,利用该油床中的液态胶合剂对碳纤维进行浸润;
步骤B,将经过充分浸润的碳纤维提取出,并挤压以去除其中的多余胶合剂;
步骤C,对挤压掉多余胶合剂后的碳纤维进行缠绕处理形成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
步骤D,将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进行抽真空处理,使碳纤维三维结构中的气体被抽出;
步骤E,将液态钢基材料通过微注射器注射入到碳纤维三维结构中,并在注射过程中对该碳纤维三维结构进行微震动,得到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步骤F,将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加压冷却成型,得到成型的通过化学键连接的钢基碳纤维复合前盖。
上述风冷压气机的叶轮2、电机4(定子41、线圈42)、冷却结构(主气道)设置在同侧,结构紧凑;主气道环绕定子41设置,进一步优化结构,不需要设置单根主进气管道,该环绕式设置使整机质量分布均匀,增强了平衡和稳定性。
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P1和第二气道P2。如图1所示,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第一壳体31,且定子41与第一壳体31固定,第一壳体31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32和第一后端盖33;第二壳体51环绕第一壳体31设置,第二壳体51末端设置第二端盖52,第三壳体6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52之间围成高压腔体;第一气道P1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51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33和第二端盖52之间的腔体,第一气道P1为进气主气道;第二气道P2包括定子41及线圈42和转子1外壁之间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前端盖32的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后端盖33的间隙;第二气道P2为风冷气道。第二气道P2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32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33上,冷风经第二气道P2出口汇入第一气道P1;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叶轮2的叶片与第二端盖52的锥形筒之间留有缝隙,以便随着转子1转动,气体自第一气道P1末端流经叶片之间的间隙经压缩后进入所述高压腔体。
主气道还包括第三气道P3,第三气道P3沿轴向贯穿定子41,并汇入第一气道P1。第三气道P3也可作为进气主气道,可以增加进气量;由于第三气道P3靠近转子1,具有良好的辅助降温和散热效果。
具体的,如图8、9所示,定子41包括定子铁芯411,定子铁芯411呈圆柱体状,且在圆柱体的中心位置形成有供转子安装的通孔4111;所述定子铁芯411的外径侧形成有沿圆柱体的轴向和径向外侧延伸、沿圆柱体的周向均布的多个第一绕组隔板4112,所述定子铁芯411的内径侧形成有沿圆柱体的轴向和径向内侧延伸、沿圆柱体的周向均布的多个第二绕组隔板4113,所述第二绕组隔板4113靠近圆柱体圆心的一端形成所述通孔4111。第一绕组隔板4112与第二绕组隔板4113在圆柱体的外径侧和内径侧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绕组隔板4112和圆柱体的外周面形成外线槽4114,相邻的第二绕组隔板4113和圆柱体的内周面形成内线槽4115,线圈42沿圆柱体的轴向缠绕于所述外线槽4114和内线槽4115内,线圈42和相邻的两个第二绕组隔板4113构成第三气道P3。可选地,定子铁芯411可由多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硅钢片4116沿圆柱体的轴向方向叠加压制而成。
同时,为了便于定子41及转子1的散热以及第三气道P3的进气,可在第一前端盖和第一后端盖上设置网状气孔。
在转子1上设置径向轴承7支撑定子41。如图1所示,具体地,第一前端盖32和第一后端盖33靠近转子1设置一体的支撑环34环绕转子1设置,所述径向轴承7设置在支撑环34和转子1之间。由于支撑环34与定子41固定,所以径向轴承7起到了支撑定子41的作用。径向轴承7可以是静压气体轴承、动压气体轴承或者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中的任一种。
当其设置为静压气体轴承时,径向轴承7和转子1在径向上具有预定的径向间隙,径向轴承7的外周与支撑环34之间设有环形气腔,环形气腔的底部设有贯通环形气腔与径向间隙的通孔,同时支撑环34上也设置将环形气腔与外接气源连通的进气孔。
当其设置为动压气体轴承时,径向轴承7和转子1在径向上具有预定的径向间隙,径向轴承7的内径面或者转子1上安装径向轴承7的部位设置动压发生槽。
当其设置为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时,其同时具有静压气体轴承和动压气体轴承的特征。
径向轴承7的两头套设环形胶圈阻尼器84,保证径向轴承7的稳定支撑。
在转子1上设置推力轴承8。如图1、10所示,具体的,转子1进气端设置两个推力盘,分别为第一推力盘11和第二推力盘12,第一推力盘11和第二推力盘12均包括盘部和套筒部,两个推力盘的套筒部对接固定在转子1上,两个推力盘内端面和套筒部外部之间形成止推槽,所述止推槽内设置推力轴承8,推力轴承8顶部凸出于止推槽的部分、两侧分别由盖体9和第一前端盖32卡住,盖体9与第一前端盖32固定。推力轴承8为动静压混合的空气轴承。
推力轴承8,结构如图10所示,包括第一推力部81和第二推力部82,第一推力部81和第二推力部82相对设置,第二推力部82的内侧端面开设环形气腔83,该环形气腔83连通外部气体;第一推力盘11内侧端面和第一推力部81外侧端面的间隙S1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83,第二推力盘12端内侧端面和第二推力部外侧端面的间隙S2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83,第二推力部82的内圈侧壁和止推槽侧壁之间的间隙S3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83。第一前端盖32上设置进气管经第二推力部82上的进气道连通环形气腔。
第一推力部81外端面和盖体9之间、第二推力部82外端面和第一前端盖32之间均设置弹簧阻尼器85或胶圈阻尼器84,以吸收震动能量,起到阻尼器作用。第一推力部81内端面和第二推力部82内端面之间设置弹簧阻尼器85或胶圈阻尼器84,起到减震吸能和封闭气体的作用。第一推力部81和第二推力部82的外端面设置空气槽;或/和两推力盘上分别与第一推力部81和第二推力部82的外端面相对的面上设置空气槽。
设置空气槽能够实现轴承内空气的快速通流,既可传导压气机气体,又可防止空气堵塞、聚积。根据气源状况灵活选择静压或动压模式,使用灵活;止推槽两侧的推力盘高度低,加工时车削量小、耗材少、工艺相对简单,质量分布相对均匀,转轴高度旋转时稳定性更好。
所述第二端盖52(相当于静子)上正对前盖202的部分均匀开设一圈或多圈气孔301,如图11所示,该处进气后可分解为轴向和径向的气流,径向气流将使叶轮悬浮于静子内稳定转动,轴向气流将叶轮向后推,静子用作空气轴承同时起到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作用。
实施例2
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1、定子41、线圈42、壳体、叶轮2以及至少一个主气道,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转子1上套设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所述定子41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所述叶轮2连接高压气腔。
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具体结构为:包括后盖201、叶片202、套体203和前盖204,如图2~6所示,其中,后盖201设置在套体203尾端,且后盖201与套体203中心设置一体的通孔用于套设并固定于转子1上;叶片202环绕套体203设置且朝同一方向旋转,叶片202的一端与套体203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后盖201端面连接;前盖204罩设于叶片202上;前盖204呈圆台环状;前盖204的进气面为沿叶片202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202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202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片202、后盖201和前盖204之间形成流道205;前盖204尾部和后盖201之间由叶片202隔成间隔的出风口206,气体由叶片202前部经流道205从出风口206流出。
所述后盖201、叶片202和套体203一体成型,如图3~6所示。
所述叶片202外缘在轴向上凸出于后盖201端面。
所述叶片202包括较长的主叶片和较短的分流叶片,主叶片和分流叶片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前盖204凹槽分为主叶片槽和分流叶片槽,分别对应主叶片和分流叶片端部设置。
所述前盖204的前沿凸出于叶片202前沿,或平于叶片202前沿,或短于叶片202前沿。
所述前盖204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体的制备方法(流程如图7所示)为:
步骤A,将设定体积的碳纤维投入油床中,利用该油床中的液态胶合剂对碳纤维进行浸润;
步骤B,将经过充分浸润的碳纤维提取出,并挤压以去除其中的多余胶合剂;
步骤C,对挤压掉多余胶合剂后的碳纤维进行缠绕处理形成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
步骤D,将沾满胶合剂且具有三维结构的海绵状碳纤维进行抽真空处理,使碳纤维三维结构中的气体被抽出;
步骤E,将液态钢基材料通过微注射器注射入到碳纤维三维结构中,并在注射过程中对该碳纤维三维结构进行微震动,得到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步骤F,将钢基材料与沾满胶合剂碳纤维的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加压冷却成型,得到成型的通过化学键连接的钢基碳纤维复合前盖。
上述风冷压气机的叶轮2、电机4(定子41、线圈42)、冷却结构(主气道)设置在同侧,结构紧凑;主气道环绕定子41设置,进一步优化结构,不需要设置单根主进气管道,该环绕式设置使整机质量分布均匀,增强了平衡和稳定性。
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P1和第二气道P2。如图1所示,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第一壳体31,且定子41与第一壳体31固定,第一壳体31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32和第一后端盖33;第二壳体51环绕第一壳体31设置,第二壳体51末端设置第二端盖52,第三壳体6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52之间围成高压腔体;第一气道P1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51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33和第二端盖52之间的腔体,第一气道P1为进气主气道;第二气道P2包括定子41及线圈42和转子1外壁之间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前端盖32的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后端盖33的间隙;第二气道P2为风冷气道。第二气道P2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32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33上,冷风经第二气道P2出口汇入第一气道P1;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叶轮2的叶片与第二端盖52的锥形筒之间留有缝隙,以便随着转子1转动,气体自第一气道P1末端流经叶片之间的间隙经压缩后进入所述高压腔体。
压气机的主气道气源可起到风冷效果;外接风冷气源可进一步为电机降温散热;两路气体最后均可合为压气机涡轮的进气,节约进气用量;不需要在轴上加装风冷风扇,结构更简单,可靠性强。
所用叶轮为闭式叶轮,设置可拆卸的前盖,前盖呈圆台环状,进气面为沿叶片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工作时摩擦损失小,流动阻力小,效率高;工作时前盖与叶片之间紧密咬合,气体由叶片前部经流道从出风口流出,气体泄露极少。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叶轮整体质量轻且具有高强度,转动时叶片(金属材质)会膨胀,而前盖不膨胀,因此随着转动的增快、时间的增长,叶片和前盖的凹槽之间的咬合会越来越紧,适合高速旋转工况。设有分流叶片,既可以减少进口气流的堵塞,又可以提高叶轮出口的滑移系数,不仅使叶轮效率提高,而且由于改善了叶轮出口的流场,从而可以提高压气机的整机效率。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通过钢材基体、碳纤维和胶合剂的加入,所形成的复合材料远远突破常规各类钢材基体材料自身的模量上限,刚度大幅增加,同时,增强了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断裂力,剪切强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其各项性能远高于普通钢材;同时生产成本、工艺门槛和批量化流程及通用性等方面都控制在金属材料体系内,使得有高性能材料需求的行业普遍受益。
实施例3
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1、定子41、线圈42、壳体、叶轮2以及至少一个主气道,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转子1上套设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所述定子41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所述叶轮2连接高压气腔。
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具体结构为:包括后盖201、叶片202、套体203和前盖204,如图2~6所示,其中,后盖201设置在套体203尾端,且后盖201与套体203中心设置一体的通孔用于套设并固定于转子1上;叶片202环绕套体203设置且朝同一方向旋转,叶片202的一端与套体203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后盖201端面连接;前盖204罩设于叶片202上;前盖204呈圆台环状;前盖204的进气面为沿叶片202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202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202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片202、后盖201和前盖204之间形成流道205;前盖204尾部和后盖201之间由叶片202隔成间隔的出风口206,气体由叶片202前部经流道205从出风口206流出。
所述后盖201、叶片202和套体203一体成型,如图3~6所示。
所述叶片202外缘在轴向上凸出于后盖201端面。
所述叶片202包括较长的主叶片和较短的分流叶片,主叶片和分流叶片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前盖204凹槽分为主叶片槽和分流叶片槽,分别对应主叶片和分流叶片端部设置。
所述前盖204的前沿凸出于叶片202前沿,或平于叶片202前沿,或短于叶片202前沿。
所述前盖204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所述叶轮设置为多级,每一级叶轮串联套设在转子上,上一级叶轮的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叶轮的进气口,逐级压缩气体。
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P1和第二气道P2。如图1所示,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第一壳体31,且定子41与第一壳体31固定,第一壳体31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32和第一后端盖33;第二壳体51环绕第一壳体31设置,第二壳体51末端设置第二端盖52,第三壳体6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52之间围成高压腔体;第一气道P1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51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33和第二端盖52之间的腔体,第一气道P1为进气主气道;第二气道P2包括定子41及线圈42和转子1外壁之间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前端盖32的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后端盖33的间隙;第二气道P2为风冷气道。第二气道P2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32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33上,冷风经第二气道P2出口汇入第一气道P1;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叶轮2的叶片与第二端盖52的锥形筒之间留有缝隙,以便随着转子1转动,气体自第一气道P1末端流经叶片之间的间隙经压缩后进入所述高压腔体。
所述第二端盖52(相当于静子)上正对前盖202的部分均匀开设一圈或多圈气孔301,该处进气后可分解为轴向和径向的气流,径向气流将使叶轮悬浮于静子内稳定转动,轴向气流将叶轮向后推,静子用作空气轴承同时起到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作用。
所述转子1上套设径向轴承,或不设径向轴承。设有两个径向轴承时,相当于共有三个径向轴承支撑,整体振动小,运行稳定。不设径向轴承或者只含有其中一个时,转轴长度缩短(压气机长度缩短,当压气机用在微型燃气轮机等设备中时,设备的整体长度会缩小,集成化更高),容易保障轴上零件同轴度,加工更容易,集成度高,整机可靠性高。
所述径向轴承选自静压气体轴承、动压气体轴承或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
所述径向轴承的两头套设环形胶圈阻尼器。
所述转子上可设或者不设推力轴承,具体根据轴向力计算结果确定,如果轴向力过大、难以抵消,则需要设置推力轴承。
实施例4
一种风冷压气机,包括:转子1、定子41、线圈42、壳体、叶轮2以及至少一个主气道,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转子1上套设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所述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所述定子41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所述叶轮2连接高压气腔。
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P1和第二气道P2。如图1所示,定子41及线圈42外罩设第一壳体31,且定子41与第一壳体31固定,第一壳体31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32和第一后端盖33;第二壳体51环绕第一壳体31设置,第二壳体51末端设置第二端盖52,第三壳体6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52之间围成高压腔体;第一气道P1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51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33和第二端盖52之间的腔体,第一气道P1为进气主气道;第二气道P2包括定子41及线圈42和转子1外壁之间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前端盖32的间隙、定子41及线圈42和第一后端盖33的间隙;第二气道P2为风冷气道。第二气道P2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32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33上,冷风经第二气道P2出口汇入第一气道P1;叶轮2套设在转子1末端,迎向进气设置,叶轮2的叶片与第二端盖52的锥形筒之间留有缝隙,以便随着转子1转动,气体自第一气道P1末端流经叶片之间的间隙经压缩后进入所述高压腔体。
所述第二端盖52(相当于静子)上正对叶轮叶片的部分均匀开设一圈或多圈气孔,该处进气后可分解为轴向和径向的气流,径向气流将使叶轮悬浮于静子内稳定转动,轴向气流将叶轮向后推,静子用作空气轴承同时起到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作用。
所述转子上套设径向轴承,或不设径向轴承。设有两个径向轴承时,相当于共有三个径向轴承支撑,整体振动小,运行稳定。不设径向轴承或者只含有其中一个时,转轴长度缩短(压气机长度缩短,当压气机用在微型燃气轮机等设备中时,设备的整体长度会缩小,集成化更高),容易保障轴上零件同轴度,加工更容易,集成度高,整机可靠性高。
所述径向轴承选自静压气体轴承、动压气体轴承或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
所述径向轴承的两头套设环形胶圈阻尼器。
所述转子上可设或者不设推力轴承,具体根据轴向力计算结果确定,如果轴向力过大、难以抵消,则需要设置推力轴承。
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上述实施例,以完全公开和描述如何实施和使用所主张的实施方案,而不是用于限制本文公开的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修饰将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叶轮和至少一个主气道,其中,所述转子上套设电机,电机外罩设壳体;所述壳体在压气机末端围拢形成高压腔体,所述叶轮套设在转子末端迎向进气设置,所述主气道环绕定子设置,所述主气道末端的出口经叶轮连接高压气腔;所述叶轮为闭式叶轮,具体结构为:包括后盖、叶片、套体和前盖,其中,后盖设置在套体尾端,且后盖与套体中心设置一体的通孔用于套设并固定于转轴上;叶片环绕套体设置且朝同一方向旋转,叶片的一端与套体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后盖端面连接;前盖罩设于叶片上,静子罩住前盖;前盖呈圆台环状;前盖的进气面为沿叶片脊线轮廓光滑过渡的曲面,背气面设有与叶片端部相吻合的凹槽,各凹槽对应的叶片端部嵌入凹槽内紧配合连接;叶片、后盖和前盖之间形成流道;前盖尾部和后盖之间由叶片隔成间隔的出风口,气体由叶片前部经流道从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叶片和套体一体成型;
或/和:所述叶片外缘在轴向上凸出于后盖端面;
或/和:所述叶片包括较长的主叶片和较短的分流叶片,主叶片和分流叶片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前盖凹槽分为主叶片槽和分流叶片槽,分别对应主叶片和分流叶片端部设置;
或/和:所述前盖的前沿凸出于叶片前沿,或平于叶片前沿,或短于叶片前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设置为多级,每一级叶轮串联套设在转子上,上一级叶轮的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叶轮的进气口,逐级压缩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所述主气道包括第一气道或/和第三气道;所述定子及线圈外罩设第一壳体,且定子与第一壳体固定;所述第一壳体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第一前端盖和第一后端盖;所述第二壳体环绕第一壳体设置,第二壳体末端设置第二端盖;所述第三壳体设置在压气机末端,和第二端盖之间围成高压腔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腔体、第一后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腔体形成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三气道轴向贯穿定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上正对叶轮叶片或前盖的部分均匀开设一圈或多圈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或6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上套设径向轴承,或不设径向轴承;
或/和:所述径向轴承选自静压气体轴承、动压气体轴承或动静压混合气体轴承;
或/和:所述径向轴承的两头套设环形胶圈阻尼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机还包括第二气道;所述定子及线圈和转子外壁之前的间隙、定子及线圈和第一前端盖之间的间隙、定子及线圈和第一后端盖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入口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前端或者设置在第一前端盖上,出口设置在第一后端盖上且与第一气道或/和第三气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进气端设置推力轴承,包括第一推力盘以及第二推力盘,两个推力盘均包括盘部和套筒部,两个推力盘的套筒部对接固定在转子上,两个推力盘内端面和套筒部外部之间形成止推槽,所述止推槽内设置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顶部凸出于止推槽的部分两侧分别由盖体和壳体卡住,所述盖体和壳体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压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轴承为动静压混合的空气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包括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相对设置,第二推力部的内侧端面开设环形气腔,该环形气腔连通外部气体;第一推力盘内侧端面和第一推力部外侧端面的第一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第二推力盘内侧端面和第二推力部外侧端面的第二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第二推力部的内圈侧壁和推力槽侧壁之间的第三间隙通过气孔连通环形气腔,所述壳体上设置进气管经第二推力部上的进气道连通环形气腔;
或/和,所述第一推力部外端面和盖体之间、第二推力部外端面和壳体之间均设置弹簧阻尼器或胶圈阻尼器;或/和,所述第一推力部内端面和第二推力部内端面之间设置弹簧阻尼器或胶圈阻尼器;
或/和,所述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的外端面设置空气槽;或/和两推力盘上分别与第一推力部和第二推力部的外端面相对的面上设置空气槽。
CN202022677157.1U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风冷压气机 Active CN214577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77157.1U CN214577793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风冷压气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77157.1U CN214577793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风冷压气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77793U true CN214577793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4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77157.1U Active CN214577793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风冷压气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777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3004A (zh) * 2020-11-18 2021-03-16 靳普 一种背靠背式压气机
CN112628161A (zh) * 2020-11-18 2021-04-09 靳普 一种风冷压气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3004A (zh) * 2020-11-18 2021-03-16 靳普 一种背靠背式压气机
CN112628161A (zh) * 2020-11-18 2021-04-09 靳普 一种风冷压气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28161A (zh) 一种风冷压气机
CN214577793U (zh) 一种风冷压气机
CN111156180A (zh) 一种压气机、转子系统及微型燃气轮机
CN112503004A (zh) 一种背靠背式压气机
WO2022105214A1 (zh) 双轴发电燃气轮机
CN214577780U (zh) 一种两级双侧压气机
CN214577903U (zh) 一种闭式叶轮、压气机及燃气轮机
WO2022105211A1 (zh) 一种两级双侧压气机
WO2022105208A1 (zh) 一种斜向推力结构的压气机及转子系统
WO2022105207A1 (zh) 一种闭式叶轮及压气机
CN112211831A (zh) 空气悬浮高速离心压缩机
CN109083849B (zh) 一种轴流压气机
CN110886706A (zh) 一种基于磁悬浮轴承的车载燃料电池气体压缩机
CN114673669A (zh) 单级双输出空气压缩机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1778076U (zh) 一种压气机、转子系统及微型燃气轮机
CN214577781U (zh) 一种背靠背式压气机
CN215058258U (zh) 一种斜向推力结构的压气机及转子系统
KR102577092B1 (ko) 터보 압축기
CN115370595A (zh) 双侧自吸冷却双叶轮气浮高速直驱离心鼓风机及工作方法
CN104235031A (zh) 悬臂多级压缩机
CN215830756U (zh) 自吸冷却式气浮直驱离心鼓风机
CN201810353U (zh) 一种前掠式轴封结构
CN212509225U (zh) 一种气悬浮轴承
CN115370594A (zh) 自吸冷却式气浮直驱离心鼓风机及工作方法
CN115370591A (zh) 增压抽吸冷却式气浮离心空压机及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3

Address after: 518063 10 Nanshan District Road, Gaoxin south,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Liu Muhua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202a, block B, Chaolin Plaza, No.19, Ronghua Middle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Jin 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