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6619U -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6619U
CN214546619U CN202120799059.7U CN202120799059U CN214546619U CN 214546619 U CN214546619 U CN 214546619U CN 202120799059 U CN202120799059 U CN 202120799059U CN 214546619 U CN214546619 U CN 214546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damage
cavity
water
aquacultur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90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逸
杨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7990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46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6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66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壳体、进水管、拦截部件,拦截部件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壳体内,将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进水管沿壳体底部依次穿过壳体和过滤网,并伸入到上述第一腔室,小于过滤网孔的废弃物随水流出第一腔室,大于网孔的生物体被拦截留置在第一腔室,壳体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与上述第二腔室连通。在运行时,第一腔室水位与养殖水池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安全水位,这样可以避免生物体在第一腔室因缺水而死造成的损失,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可以避免水池中的生物体流失。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需求量越来越大,水产养殖得到快速发展。RAS陆基循环养殖系统是以陆地为基础,实现高密度养殖。在RAS陆基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底部排污装置将循环水排出,循环水中包括粪便、残饵等污物,同时还间杂着一些虾苗、鱼苗等生物体,因此,在循环水排出时,虾苗、鱼苗也会被排出或是被损伤,导致养殖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循环水排出时,会有生物体被排出或是被损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其能够实现在循环水排出时,水池中生物体不会被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包括壳体、进水管、拦截部件,上述拦截部件包括过滤网,上述过滤网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将上述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上述进水管沿上述壳体底部依次穿过上述壳体和上述过滤网,并伸入到上述第一腔室,上述壳体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上述出水口与上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水口连通有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底部连接有漏斗,上述壳体底部与上述漏斗形成第三腔室,上述第三腔室与上述出水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水管上串联有流量调节阀,上述流量调节阀用于控制上述出水管出水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滤网为网篮结构,上述壳体包括筒体,上述网篮结构沿上述筒体的内壁环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筒体与上述网篮结构之间设置有环形板,上述环形板沿上述筒体内壁环形设置,上述网篮结构周向固定在上述环形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端盖,上述出水口开设于上述端盖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段和第二进水段,上述第一进水段位于上述第二腔室内,上述第一进水段的一端穿入上述过滤网,与上述第一腔室连通,上述第二进水段一端伸入到上述第二腔室与上述第一进水段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固定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其包括池体、排污装置和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上述排污装置设置于上述池体的底部,上述排污装置的进水端与上述池体连通,上述排污装置的出水端与上述进水管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包括壳体、进水管、拦截部件,上述拦截部件包括过滤网,上述过滤网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将上述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上述进水管沿上述壳体底部依次穿过上述壳体和上述过滤网,并伸入到上述第一腔室,上述壳体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上述出水口与上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水口的出水流量小于进水管中的进水流量。循环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壳体内部,进水管的出水端穿过过滤网进入第一腔室,使得循环水通过进水管流入到第一腔室,再经过过滤网流入到第二腔室,循环水中粪便残饵由于个体较小,经过过滤网后流入到第二腔室,再经过出水口排出,使得循环水中粪便残饵得到排出。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是具有高密度性和柔韧性,由于生物体,如鱼苗、虾苗等等,相对于粪便残饵个体较大,过滤网的过滤作用使得循环水中生物与网篮产生轻微碰撞后随即产生反弹,从而不会对生物造成损伤,并使得生物体被拦截在了第一腔室,不会被排出,通过控制出水口的出水流量,使得第一腔室一直有一定液面高度,生物体被拦截后可以在第一腔室中存活下来,后期可以通过人工捕捞回养殖池,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生物体的损伤和流失,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循环水排出时,会有生物体被排出或是被损伤的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包括池体、排污装置和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上述排污装置设置于上述池体的底部,上述排污装置的进水端与上述池体连通,上述排污装置的出水端与上述进水管相连。水池中的循环水从排污装置的出水端排出后通过上述进水管进入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中,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将循环水中生物体分离出来,从而不会被排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排污装置为双排污器,双排污器的出水端通过连通管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双排污器的进水端包括中心花管,中心花管的进水口高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水池中的液位为第一液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的液位为第二液位,第一液位高于第二液位,使水池中的水可以无动力进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从而节约了成本。
因此,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能够实现在循环水排出时,水池中生物体不会被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示意图。
图标:1-壳体;2-第一腔室;3-第二腔室;4-拦截部件;5-第一进水段;6-第二进水段;7-端盖;8-漏斗;9-第三腔室;10-固定架;11-环形板;12-流量调节阀;13-水池;14-排污装置;15-第一液位;16-第二液位;17-中心花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出现“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外形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示意图。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包括壳体1、进水管、拦截部件4,上述拦截部件4包括过滤网,上述过滤网设置在上述壳体1内,将上述壳体1分隔为第一腔室2和第二腔室3,上述进水管沿上述壳体1底部依次穿过上述壳体1和上述过滤网,并伸入到上述第一腔室2,上述壳体1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上述出水口与上述第二腔室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水口的出水流量小于进水管中的进水流量。循环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壳体1内部,进水管的出水端穿过过滤网进入第一腔室2,使得循环水通过进水管流入到第一腔室2,再经过过滤网流入到第二腔室3,循环水中粪便残饵由于个体较小,经过过滤网后流入到第二腔室3,再经过出水口排出,使得循环水中粪便残饵得到排出。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是具有高密度性和柔韧性,由于生物体,如鱼苗、虾苗等等,相对于粪便残饵个体较大,过滤网的过滤作用使得循环水中生物与网篮产生轻微碰撞后随即产生反弹,从而不会对生物造成损伤,并使得生物体被拦截在了第一腔室2,不会被排出,通过控制出水口的出水流量,使得第一腔室2一直有一定液面高度,生物体被拦截后可以在第一腔室2中存活下来,后期可以通过人工捕捞回养殖池,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生物体的损伤和流失,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出水口连通有出水管。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管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过在出水口连接出水管使得循环水可以随着出水管流出,不会飞溅到外部,从而避免了污染。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壳体1底部连接有漏斗8,上述壳体1底部与上述漏斗8形成第三腔室9,上述第三腔室9与上述出水口连通。漏斗8的较宽开口一端与底部的出水口相连,用于进水,在本实施例中,漏斗8的较窄开口一端与出水管相连。通过在壳体1底部设置漏斗8,使壳体1底部与上述漏斗8形成倒锥型的第三腔室9,循环水从出口经过第三腔室9流出,可以进一步防止循环水飞溅,同时还能够使循环水能够快速流出。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出水管上串联有流量调节阀12,上述流量调节阀12用于控制上述出水管出水流量。在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阀12设置在出水管的出水端,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的出水开关就可以控制出水管出水流量,方便水流量的控制。当流量调节阀12所调节的出水流量与养殖池内的进水流量保持平衡时,过滤网内部水面始终保持一定高低差,且壳体1内的液位始终低于养殖池内液面高度(约20--30mm),若养殖池进水流量大于调节阀出水流量时,壳体1内液位会随着养殖池液面高度上升而上升若养殖池进水流量小于调节阀出水流量时,则壳体1内水面会下降,进而影响壳体1内部水面快速下降,最终导致生物体留在第一腔室2。合理地调节流量调节阀12,流量调节中出水流量不宜过大,始终与循环水进水流量保持平衡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过滤网为网篮结构,上述壳体1包括筒体,上述网篮结构沿上述筒体的内壁环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筒体为圆形筒体,上述网篮结构为上端开口的网篮,网篮的上端开口的边缘沿圆形筒体的内壁环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网篮结构沿上述筒体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网篮结构,网篮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使得第一腔体空间变大,可容下更多的生物体,从而提高了过滤效率。通过控制出水流量,确保网篮内部有一定的液面高度,保障了生物体的水下生存空间,为工厂化水产养殖减少了不必要的生物体数量损失,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效益。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上述筒体为多边形,网篮结构沿上述筒体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方便网篮结构更换。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筒体与上述网篮结构之间设置有环形板11,上述环形板11沿上述筒体内壁环形设置,上述网篮结构周向固定在上述环形板11上。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板11的外环面与筒体内壁固定连接,网篮结构周向固定在环形板11的上表面,通过在筒体的内部设置环形板11,将网篮结构的四周固定在环形板11上,网篮与筒体连接的接触面更大,使得网篮结构与筒体连接更稳固,不易脱落。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上述网篮结构周向固定在上述环形板11的内环面。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端盖7,上述出水口开设于上述端盖7上。在本实施例中,筒体的底部端可拆卸连接有端盖7,进水管穿过端盖7伸入到筒体内。通过筒体的一端设有可拆卸的端盖7,在需要清洗筒体时,将端盖7拆开就可以进行清洗,从而使筒体清洗更彻底,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段5和第二进水段6,上述第一进水段5位于上述第二腔室3内,上述第一进水段5的一端穿入上述过滤网,与上述第一腔室2连通,上述第二进水段6一端伸入到上述第二腔室3与上述第一进水段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水段6一端与第一进水段5远离过滤网的一端连接。第一进水段5与第二进水段6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进水段6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一进水段5远离过滤网的一端设有内螺纹。第二进水段6为连通导流管,第一进水段5为进水接口,外部循环水可以通过水接口进入到壳体1内,再由连通导流管将循环水导流到第二腔体中。通过设置第一进水段5和第二进水段6,在需要不同长度的进水管时,可以通过更换第二进水段6就可以实现,方便使用。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进水段6一端在壳体1下端与上述第一进水段5连通,从而使第二进水段6更换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壳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固定架1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0为两个,对称设置于壳体1的外侧,通过设置固定架10,在需要移动本方案的装置时,可以通过抓住固定架10将装置拿起,方便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网的网孔数目大于40目,单个网孔的大小小于生物体的大小,大于粪便残饵的大小。从而将生物体与粪便残饵分离开来。
实施例2
请参照图2,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13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13,包括池体、排污装置14和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上述排污装置14设置于上述池体的底部,上述排污装置14的进水端与上述池体连通,上述排污装置14的出水端与上述进水管相连。水池13中的循环水从排污装置14的出水端排出后通过上述进水管进入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中,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将循环水中生物体分离出来,从而不会被排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排污装置14为双排污器,双排污器的出水端通过连通管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双排污器的进水端包括中心花管17,中心花管17的进水口高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水池13中的液位为第一液位15,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的液位为第二液位16,第一液位15高于第二液位16,使水池13中的水可以无动力进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从而节约了成本。
在使用时,将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与排污装置14的污水排出端连接,控制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出水口的流量,使得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中第一腔体内的液面低与水池13中液面,第一腔体内的液面与水池13中液面形成液位差,从而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虹吸原理使水池13中的循环水不断排入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中。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13,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包括壳体1、进水管、拦截部件4,上述拦截部件4包括过滤网,上述过滤网设置在上述壳体1内,将上述壳体1分隔为第一腔室2和第二腔室3,上述进水管沿上述壳体1底部依次穿过上述壳体1和上述过滤网,并伸入到上述第一腔室2,上述壳体1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上述出水口与上述第二腔室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水口的出水流量小于进水管中的进水流量。循环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壳体1内部,进水管的出水端穿过过滤网进入第一腔室2,使得循环水通过进水管流入到第一腔室2,再经过过滤网流入到第二腔室3,循环水中粪便残饵由于个体较小,经过过滤网后流入到第二腔室3,再经过出水口排出,使得循环水中粪便残饵得到排出。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是具有高密度性和柔韧性,由于生物体,如鱼苗、虾苗等等,相对于粪便残饵个体较大,过滤网的过滤作用使得循环水中生物与网篮产生轻微碰撞后随即产生反弹,从而不会对生物造成损伤,并使得生物体被拦截在了第一腔室2,不会被排出,通过控制出水口的出水流量,使得第一腔室2一直有一定液面高度,生物体被拦截后可以在第一腔室2中存活下来,后期可以通过人工捕捞回养殖池,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生物体的损伤和流失,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13,包括池体、排污装置14和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上述排污装置14设置于上述池体的底部,上述排污装置14的进水端与上述池体连通,上述排污装置14的出水端与上述进水管相连。水池13中的循环水从排污装置14的出水端排出后通过上述进水管进入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中,上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将循环水中生物体分离出来,从而不会被排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排污装置14为双排污器,双排污器的出水端通过连通管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双排污器的进水端包括中心花管17,中心花管17的进水口高于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的进水管的进水端,水池13中的液位为第一液位15,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的液位为第二液位16,第一液位15高于第二液位16,使水池13中的水可以无动力进入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内,从而节约了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进水管、拦截部件,所述拦截部件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所述壳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水管沿所述壳体底部依次穿过所述壳体和所述过滤网,并伸入到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壳体底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连通有出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连接有漏斗,所述壳体底部与所述漏斗形成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上串联有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用于控制所述出水管出水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为网篮结构,所述壳体包括筒体,所述网篮结构沿所述筒体的内壁环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所述网篮结构之间设置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所述筒体内壁环形设置,所述网篮结构周向固定在所述环形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端盖,所述出水口开设于所述端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段和第二进水段,所述第一进水段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一进水段的一端穿入所述过滤网,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段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进水段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固定架。
10.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排污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所述排污装置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所述排污装置的进水端与所述池体连通,所述排污装置的出水端与所述进水管相连。
CN202120799059.7U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46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9059.7U CN21454661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9059.7U CN21454661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6619U true CN214546619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60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905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46619U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46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97656U (zh) 一种多功能水产养殖水处理设备
CN110269029A (zh) 一种简易换水的水草景观鱼缸
CN211793810U (zh) 一种鱼植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
CN201839704U (zh) 一种孵化、培育鱼苗鱼种的装置
CN214546619U (zh) 一种用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免损伤防逃逸装置及水池
CN213427834U (zh) 一种对虾亲虾的养殖池
CN210299079U (zh) 连通器控水、虹吸式排污流水圆形节力高产环保养殖池
CN113875687B (zh) 虾养殖池尾水过滤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4335567U (zh) 一种室内鱼池结构
CN213074064U (zh) 一种方便水产养殖用旋转排污器
CN212436976U (zh) 一种鱼缸外置升流过滤系统
CN206390042U (zh) 景观水族过滤系统
CN214015549U (zh) 一种鮡科鱼类养殖装置
KR20150081997A (ko) 거북용 수족관
CN210076366U (zh) 育苗用水过滤装置
CN219698777U (zh) 一种黑斑原鮡鱼苗循环水培育系统
CN210869395U (zh) 应用于养虾池的排出设备及养虾池
CN216314836U (zh) 一种基于用微藻进行室内养殖的水蚤收集装置
CN113457275B (zh) 一种水体过滤装置及具有该过滤装置的育苗池
CN218418021U (zh) 一种一体养殖用的杀菌过滤结构
CN214758668U (zh) 一种水产养殖集污装置
TWI679934B (zh) 養殖水過濾裝置
CN214629162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鱼缸
CN217489930U (zh) 分离收集装置
CN216821320U (zh) 一种立体式陆基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