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5939U -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5939U
CN214545939U CN202120808235.9U CN202120808235U CN214545939U CN 214545939 U CN214545939 U CN 214545939U CN 202120808235 U CN202120808235 U CN 202120808235U CN 214545939 U CN214545939 U CN 214545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ing
vegetation
groove
water
pla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082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令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8082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45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5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59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种植槽,若干所述种植槽呈网格状分布在边坡上;种植单元,其包括营养基和植被,营养基内种植有植被,且营养基埋设在种植槽内,以使得植被在种植槽内生长;第一集水槽,沿种植槽的设置方向开设在种植槽的内底面的中部,第一集水槽用于收集并储存渗透至种植槽内的水源,并将水源供给至种植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上开设种植槽,在种植槽内进行植被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并且,通过开槽式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地使植被生长在种植槽内,提高植被的附着效果,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边坡的绿化效率和绿化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矿的开采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合法的采矿权逐渐减少,近些年陆续关闭的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的矿山较多,又由于矿产开采不规范,导致绝大多数矿山一面墙式开采,形成了高陡坚硬岩质边坡,未来数年内大量的高陡边坡急需复绿。
目前,针对高陡边坡复绿,大多采用较成熟的挂网喷播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可用于各地区,适宜的边坡坡度角一般不大于55°,且仅适用于较软岩质边坡,不适宜用于坡度大于65°高陡及光滑较硬的硬岩质边坡。在现有技术中,在对大角度硬岩质边坡进行复绿时,对坡面平整度要求较高,且后期养护工作量大,成本较高,并且,现有技术在绿化效果方面,由于土层相对较薄,保水保土保肥效果不好,不利植被成活及生长,影响了坡面植物群落自然整体效果。因此现有技术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地区的复绿适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种植槽,设置若干个,且若干所述种植槽呈网格状分布在边坡上;种植单元,其包括营养基和植被,所述营养基内种植有所述植被,且所述营养基埋设在所述种植槽内,以使得所述植被在所述种植槽内生长;第一集水槽,沿所述种植槽的设置方向开设在所述种植槽的内底面的中部,所述第一集水槽用于收集并储存渗透至所述种植槽内的水源,并将所述水源供给至所述种植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槽内设置有土壤,所述土壤用于将所述营养基埋设在所述种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营养基和种植槽均为一倒圆台结构,且所述种植槽顶面和底面的直径分别大于所述营养基顶面和底面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槽沿与所述边坡表面相垂直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设置有棉线,所述棉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营养基的底面接触,所述棉线的第二端插设在所述第一集水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槽内填充有砂石,所述砂石用于将所述棉线的第二端埋设其中,并使得所述棉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棉线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用于使所述棉线的第二端始终与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槽内底面的边缘还开设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水槽的下侧,所述第二集水槽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集水槽内填充有砂石,所述砂石内埋设有棉线,所述棉线的上端与所述营养基接触,所述棉线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水槽内,且所述棉线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得所述棉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集水槽一侧的所述种植槽侧壁的中部,所述排水孔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种植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边坡的表面连通,所述排水孔用于将所述种植槽内多余的水源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种植槽内的开口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覆盖所述排水孔的开口端并敷设在所述种植槽的内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上开设种植槽,在种植槽内进行植被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并且,通过开槽式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地使植被生长在种植槽内,提高植被的附着效果,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边坡的绿化效率和绿化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营养基和植被形成的种植单元进行植被的种植,能够在种植的植被生长初期,为植被提供足够的养料以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集水槽,在雨水充足时,能够使得水源通过土壤渗透至第一集水槽内,从而对水源进行收集以及存储,并将收集后的水源供给至植被,提供了植被生长所需的水源,保证了植被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及其生长寿命。
进一步地,通过在边坡上设置呈网格状分布的种植槽,以进行植被的种植,能够在植被生长一定的周期后,提高其整体成型效果,使其更加美观提高绿化率,即通过呈网格状分布的种植植被,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植被的成型效果,还能够提高坡面植物群落自然整体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在种植槽的底部设置棉线,并使棉线插设在集水槽内,从而能够通过棉线将集水槽内的水源不断地供给至植被,起到了缓慢滴灌的效果,提高了植被的给水效果,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还能够有效地节省水源。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集水槽,能够极大地提高集水效率,保证种植槽内能够存储足够的水源供给植被,保证植被的生长必要条件。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排水孔,能够将种植槽内多余的水源排出,从而防止植被长期泡在水源内导致根系腐烂而影响其生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的正视图;
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种植槽的剖视图;
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圆台型种植槽的剖视图;
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圆台型种植槽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边坡、10-岩体、2-种植槽、21-土壤、3-培养基、31-第一集水槽、32-第二集水槽、33-排水孔、34-滤网、35-棉线、36配重块、4-植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种植槽2、种植单元和第一集水槽31,其中,种植槽2设置若干个,且若干种植槽2呈网格状分布在边坡1上,并且,种植槽2为一凹槽结构,其通过机械开槽或者钻孔的方式开设在边坡1上,即,种植槽2开设在边坡1的岩体10内。
可以看出,通过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1上开设种植槽2,在种植槽2内进行植被4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植被4的成活率,并且,通过开槽式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地使植被4生长在种植槽2内,提高植被4的附着效果,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边坡1的绿化效率和绿化效果。
具体而言,种植单元包括营养基3和植被4,营养基3内种植有植被4。具体的,在培育种植单元时,将营养基3放置于筒状营养钵内,将植被4栽种于营养基3内,从而使得植被4在营养基3内生产,在其生长预设周期后,将营养基3连同植被4一起移至种植槽2内,以完成植被4的种植。
具体而言,在将营养基3连同植被4一起移至种植槽2内后,将营养基3埋设在种植槽2内,以使得植被4在种植槽2内生长。种植槽2内设置有土壤21,土壤21用于将营养基3埋设在种植槽2内,即,在埋设营养基3时,通过土壤21对营养基3进行埋设,以使得营养基3牢固的固定在种植槽2内。
可以看出,通过设置营养基3和植被4形成的种植单元进行植被4的种植,能够在种植的植被4生长初期,为植被4提供足够的养料以利于植被4的生长,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植被4的成活率。
结合图3和4所示,上实施例中的营养基3和种植槽2可以为一圆柱型结构,以便于种植槽的开凿,还可以的是,上实施例中的营养基3和种植槽2可以为一倒圆台结构,即两者为一圆台型的结构,从而便于营养基3放置于种植槽2内,提高施工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营养基3和种植槽2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只做示例性说明。
具体而言,以上实施例中的营养基3和种植槽2为一倒圆台结构为例,上述营养基3和种植槽2均为一倒圆台结构,且种植槽2顶面和底面的直径分别大于营养基3顶面和底面的直径,即是,营养基3和种植槽2为相似的圆台结构,且种植槽2的尺寸大于营养基3的尺寸,从而便于营养基3埋设在种植槽2内。可以理解的是,营养基3的外形结构由营养钵决定,而营养钵的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同时,种植槽2的结构根据营养钵的结构进行开设,即,营养基3与种植槽2相对设置,从而使得营养基3能够方便且快捷的埋设在种植槽2内。
具体而言,第一集水槽31沿种植槽2的设置方向开设在种植槽2的内底面的中部,第一集水槽31用于收集并储存渗透至种植槽2内的水源,并将水源供给至种植单元。具体的,第一集水槽31为一凹槽结构,其通过机械钻孔或者开凿的方式开设在种植槽2内底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一集水槽31的设置方向与种植槽2的设置方向相同,即两者同轴设置。
具体而言,种植槽2沿与边坡1表面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即是,种植槽2的中轴线与边坡1的表面延长线相互垂直设置,同样的,第一集水槽31也与边坡1的表面相互垂直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水槽31的开设大小及其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集水槽31,在雨水充足时,能够使得水源通过土壤21渗透至第一集水槽31内,从而对水源进行收集以及存储,并将收集后的水源供给至植被4,提供了植被4生长所需的水源,保证了植被4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植被4的成活率及其生长寿命。
结合图5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集水槽31内存储的水源可通过其内部的土壤21向上传导或以蒸发的形式传递至营养基3内,以供植被4生长使用,然而,此方式存在水源供给时供给效果差的问题,基于此,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种植槽2的底部设置有棉线35,棉线35的第一端与营养基3的底面接触,棉线35的第二端插设在第一集水槽31内。通过设置棉线35进行水源的传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水源的传递效率,有效地提高了植被4的供水效果。
具体而言,第一集水槽31内填充有砂石,砂石用于将棉线35的第二端埋设其中,并使得棉线35的第二端与第一集水槽31的内底面接触。同时,通过设置砂石,能够防止土壤21填充第一集水槽31,造成第一集水槽31内的空间缩小,即,通过填充砂石能够增加第一集水槽31内的容纳空间,以进一步的提高了容纳的水量。
继续参阅图3所示,棉线35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配重块36,配重块36用于使棉线35的第二端始终与第一集水槽31的内底面接触。具体的,配重块36套设或者捆绑在棉线35的端部,通过设置配重块36能够使得棉线35的端部始终处于第一集水槽31的底部,从而能够将第一集水槽31最底部的水源也供给至植被4,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供水量和供水效率。具体的,配重块36优选为金属块或者石块。
具体而言,通过在种植槽2的底部设置棉线35,并使棉线35插设在集水槽内,从而能够通过棉线35将集水槽内的水源不断地供给至植被4,起到了缓慢滴灌的效果,提高了植被4的给水效果,有利于植被4的生长,还能够有效地节省水源。
继续参阅图5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种植槽2内的储水量,在种植槽2内设置第二集水槽32。具体的,种植槽2内底面的边缘开设有第二集水槽32,第二集水槽32为一圆柱状结构,其通过钻孔或者开凿的方式进行开设,通过设置第二集水槽32,能够有效地提高种植槽2的储水量,从而保证植被4具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生长。
具体而言,第二集水槽32设置在第一集水槽31的下侧,第二集水槽32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二集水槽32内同样填充有砂石,其内部的砂石内埋设有棉线35,棉线35的上端与营养基3接触,棉线35的下端设置在第二集水槽32内,且棉线35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36,以使得棉线35的下端与第二集水槽32的内底面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集水槽32的设置方式及其结构相同,且两者仅设置方向有所差别。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集水槽32,能够极大地提高种植槽2内的储水量,从而保证植被4有足够的生长用的水源。通过设置多个集水槽,能够极大地提高集水效率,保证种植槽2内能够存储足够的水源供给植被4,保证植被4的生长必要条件。
继续参阅图5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种植槽2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33,排水孔33设置在靠近第二集水槽32一侧的种植槽2侧壁的中部,排水孔33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一端与种植槽2相连通,另一端与边坡1的表面连通,排水孔33用于将种植槽2内多余的水源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当种植槽2内收集的水源过多时且无法及时排放时,会造成植被4根系的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通过设置排水孔33,将种植槽2内过量的水源及时的排出,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植被4的正常生长。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排水孔33,能够将种植槽2内多余的水源排出,从而防止植被4长期泡在水源内导致根系腐烂而影响其生长。
具体而言,排水孔33位于种植槽2内的开口端设置有滤网34,滤网34覆盖排水孔33的开口端并敷设在种植槽2的内侧壁上。
具体而言,滤网34优选为防腐金属滤网34,其用于使水通过,且防止土壤21流失,因此,滤网34优选为密目滤网34,其具体目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需满足能够使水通过,且防止土壤21流失即可。
具体而言,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植被4优选为藤蔓及矮小乔灌木的混合培养,从而使得每一个筒状营养钵均预培成活藤蔓及矮小乔灌木,从而在岩壁钻孔后带土移栽。具体的,上述植被4在培育时优选使用本土物种,并且,网格状布置的营养基3以及穴式种植槽2,能够有效的进行保水保土保肥,并且,藤蔓植物气根附着扩散生长,小矮灌木扎根孔穴起网格稳固作用,可以靠雨水自然生长。
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1上开凿种植槽2,再将培养好的植被4及其营养基3栽种至种植槽2内,从而使得植被4能够有效地在高陡坚硬岩质边坡1上进行生长,同时,在种植槽2内分别开设集水槽和排水槽,分别进行集水和排水的操作,从而能够使得在缺水时,植被4能够从种植槽2内部获取水源继续生长,且在水源充足时,不仅能够有效地进行水源的补充,还能够及时的进行排水,防止种植槽2内因水源过多导致其根系腐烂而无法正常生长。
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方式通过在边坡1上设置呈网格状分布的种植槽2,以进行植被4的种植,能够在植被4生长一定的周期后,提高其整体成型效果,使其更加美观提高绿化率,即通过呈网格状分布的种植植被4,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植被4的成型效果,还能够提高坡面植物群落自然整体效果。
具体而言,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营养基3和种植槽2可以为一圆柱型结构,也可以为一倒圆台结构,只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种植槽,设置若干个,且若干所述种植槽呈网格状分布在边坡上;
种植单元,其包括营养基和植被,所述营养基内种植有所述植被,且所述营养基埋设在所述种植槽内,以使得所述植被在所述种植槽内生长;
第一集水槽,沿所述种植槽的设置方向开设在所述种植槽的内底面的中部,所述第一集水槽用于收集并储存渗透至所述种植槽内的水源,并将所述水源供给至所述种植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内设置有土壤,所述土壤用于将所述营养基埋设在所述种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基和种植槽均为一倒圆台结构,且所述种植槽顶面和底面的直径分别大于所述营养基顶面和底面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沿与所述边坡表面相垂直的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设置有棉线,所述棉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营养基的底面接触,所述棉线的第二端插设在所述第一集水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槽内填充有砂石,所述砂石用于将所述棉线的第二端埋设其中,并使得所述棉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线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用于使所述棉线的第二端始终与所述第一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内底面的边缘还开设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水槽的下侧,所述第二集水槽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集水槽内填充有砂石,所述砂石内埋设有棉线,所述棉线的上端与所述营养基接触,所述棉线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水槽内,且所述棉线的下端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得所述棉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集水槽的内底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集水槽一侧的所述种植槽侧壁的中部,所述排水孔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种植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边坡的表面连通,所述排水孔用于将所述种植槽内多余的水源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种植槽内的开口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覆盖所述排水孔的开口端并敷设在所述种植槽的内侧壁上。
CN202120808235.9U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45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8235.9U CN214545939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8235.9U CN214545939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5939U true CN214545939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6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0823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45939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45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04074U (zh) 立柱栽培设施
CN103556642B (zh) 一种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地境的再造方法
CN102498875A (zh) 一种在岩质边坡构建灌、草植物群落的方法及其应用
CN204443323U (zh) 陡高岩石边坡口袋式自渗水植生带
KR102039379B1 (ko) 식재가 용이한 저수조 멀티 화분
CN103493665A (zh) 一种粘性土壤中大规格乔木的种植方法
CN208733604U (zh) 一种破损山体的鱼鳞穴结构绿地
CN107155785A (zh) 通过蓄积雨水植树的方法及装置
CN212464336U (zh) 乔灌木穴盘容器
CN211509937U (zh) 一种预埋花盆
CN102870566A (zh) 桑苗整株水平种植建园方法
CN103988748A (zh) 一种广西青梅种植方法
CN104770270B (zh) 一种边坡防护中的灌木建植方法及其护苗罩
CN109673316A (zh) 一种裸露岩面综合绿化系统和方法
CN202931878U (zh) 一种干旱丘陵山区窑洞储水供水系统
CN214545939U (zh) 一种高陡坚硬岩质边坡穴式复绿网格化生态修复系统
CN208273687U (zh) 一种生态环境修复系统
CN104264697A (zh) 一种高陡石质边坡绿化防护结构
CN204762626U (zh) 一种漂浮式植物培养装置
CN212035041U (zh) 一种柔性矿山高陡边坡快速绿化装置
CN103070036B (zh) 一种城市立体绿化体构建方法
CN204080832U (zh) 一种高陡石质边坡绿化防护结构
CN208891386U (zh) 干旱沙地深栽苗木灌溉瓶
CN201491553U (zh) 一种造林用植物培养钵
CN213848006U (zh) 一种深根性乔木移栽保护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