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10806U - 一种双体炒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体炒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10806U CN214510806U CN202022059163.0U CN202022059163U CN214510806U CN 214510806 U CN214510806 U CN 214510806U CN 202022059163 U CN202022059163 U CN 202022059163U CN 214510806 U CN214510806 U CN 2145108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main
- wok
- auxiliary
- frying p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体炒锅,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炒菜容积大、使用方便的双体炒锅。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锅、附体锅和锅把手,所述锅把手连接在所述附体锅,或者所述锅把手连接在所述主体锅上并位于所述附体锅下部,所述附体锅设置在所述主体锅上,且所述附体锅与所述主体锅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烹饪工具的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双体炒锅。
背景技术
炒锅是锅的一种,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圆底。由于中国南方食物多以小炒为主,故炒锅设计成有手柄以方便抛炒。炒锅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但也可以用作蒸、炖、炸等其他不同的烹饪方法。目前烹饪一道主菜和多种配菜配料搭配的菜肴时,首先要将配菜配料炒好装盘,然后再炒主菜,主菜炒到一定程度后再将盘内的配菜配料倒入炒锅中进行混合拌炒,最后装盘端出。可见目前烹饪一道主菜和多种配菜配料搭配的菜肴需要使用到多个盘子或其他容器,完成烹饪后又需要清洗多个盘子或其他容器,工序繁琐,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炒菜容积大、使用方便的双体炒锅。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锅、附体锅和锅把手,所述锅把手连接在所述附体锅,或者所述锅把手连接在所述主体锅上并位于所述附体锅下部,所述附体锅设置在所述主体锅上,且所述附体锅与所述主体锅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主体锅的开口和所述附体锅的开口均朝上,所述主体锅包括主锅底和环绕设置在所述主锅底外沿的主锅壁,所述附体锅包括附锅底和环绕设置在所述附锅底外沿的附锅壁;所述附体锅设置在所述主锅壁的外侧,所述附体锅和所述主锅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所述主体锅和所述附体锅通过所述缺口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缺口的上端为开口。
进一步,所述缺口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附锅底,位于所述缺口底部的所述主锅壁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底,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所述主锅壁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壁。
进一步,所述附锅底的底面高于所述主锅底的底面。
进一步,所述附锅壁的边缘高于所述主锅壁的边缘。
进一步,所述附锅壁的边缘在所述缺口连接处向远离所述主体锅的方向上逐渐升高。
进一步,所述附体锅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或者为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主体锅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或者为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主体锅和所述附体锅连接方式为一体铸造成型,或者为一体拉伸成型,或者为焊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双体锅的设计,包括主体锅、附体锅和锅把手,所述锅把手设置在所述主体锅和/或所述附体锅上,所述附体锅设置在所述主体锅上,且所述附体锅与所述主体锅相连通,所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烹饪一道主菜和多种配菜配料搭配的菜肴时,首先要将配菜配料在所述主体锅内炒好,然后将炒好的配菜配料放在所述附体锅上,然后在所述主体锅内炒主菜,主菜炒到一定程度后再将所述附体锅内的配菜配料倒入所述主体锅中进行混合拌炒,最后装盘端出。另外所述附体锅设置在所述主锅壁的外侧的设计,相对于传统炒锅,本实用新型的炒菜容积并没有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锅1、附体锅2和锅把手3,所述锅把手3设置在所述主体锅1上,所述附体锅2设置在所述主体锅1上,且所述附体锅2与所述主体锅1相连通。所述主体锅1和所述附体锅2连接方式为一体铸造成型,或者为一体拉伸成型,或者为焊接成型; 当将炒好的配菜配料放在所述附体锅2上时,由于所述主把手31设置在所述附体锅2上,那么在炒主菜的时候,通过所述主把手31对所述主体锅1内的主菜进行抛炒时,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所述附体锅2的运动幅度,进而防止所述附体锅2内的配菜配料被抛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锅1的开口和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均朝上,所述主体锅1包括主锅底11和环绕设置在所述主锅底11外沿的主锅壁12,所述附体锅2包括附锅底21和环绕设置在所述附锅底21外沿的附锅壁22;所述附体锅2设置在所述主锅壁12的外侧,所述附体锅2和所述主锅壁12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4,所述主体锅1和所述附体锅2通过所述缺口4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4的上端为开口。采用上述开口设计可以使得所述主体锅1的菜肴进入所述附体锅2时或者所述附体锅2的菜肴进入所述主体锅1时更加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4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附锅底21,位于所述缺口4底部的所述主锅壁12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底21,位于所述缺口4两侧的所述主锅壁12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壁22。采用上述设计可以使得所述主体锅1的菜肴进入所述附体锅2时或者所述附体锅2的菜肴进入所述主体锅1时更加平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附锅底21的底面高于所述主锅底11的底面。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所述主体锅1和所述附体锅2在烹饪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互不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附锅壁22的边缘高于所述主锅壁12的边缘。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配菜从所述附体锅2掉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附锅壁22的边缘在所述缺口4连接处向远离所述主体锅1的方向上逐渐升高。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有效防止配菜从所述附体锅2掉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锅1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圆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圆形。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方向形状为方形。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多边形。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二、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锅把手3连接在所述附体锅2,或者所述锅把手3连接在所述主体锅1上并位于所述附体锅2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双体炒锅的使用方法如下:在烹饪一道主菜和多种配菜配料搭配的菜肴时,首先要将配菜配料在所述主体锅1内炒好,然后将炒好的配菜配料放在所述附体锅2上,然后在所述主体锅1内炒主菜,主菜炒到一定程度后再将所述附体锅2内的配菜配料倒入所述主体锅1中进行混合拌炒,最后装盘端出。相对于传统的炒锅,结构新型,一个双体炒锅就可以实现主菜配菜的混炒,使用完之后只需要对双体炒锅进行清洗即可,无需过多的用于装盛配料的碗碟盘,节约了大量的炒菜后的清洗工作。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以实际方案来描述的,但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含义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对其实施方案的修改及与其他方案的组合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8)
1.一种双体炒锅,包括主体锅(1)、附体锅(2)和锅把手(3),所述锅把手(3)连接在所述附体锅(2),或者所述锅把手(3)连接在所述主体锅(1)上并位于所述附体锅(2)下部,所述附体锅(2)设置在所述主体锅(1)上,且所述附体锅(2)与所述主体锅(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锅(1)的开口和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均朝上,所述主体锅(1)包括主锅底(11)和环绕设置在所述主锅底(11)外沿的主锅壁(12),所述附体锅(2)包括附锅底(21)和环绕设置在所述附锅底(21)外沿的附锅壁(22);所述附体锅(2)设置在所述主锅壁(12)的外侧,所述附体锅(2)和所述主锅壁(12)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4),所述主体锅(1)和所述附体锅(2)通过所述缺口(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4)的上端为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4)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附锅底(21),位于所述缺口(4)底部的所述主锅壁(12)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底(21),位于所述缺口(4)两侧的所述主锅壁(12)平滑过渡到所述附锅壁(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附锅底(21)的底面高于所述主锅底(11)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附锅壁(22)的边缘高于所述主锅壁(12)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附锅壁(22)的边缘在所述缺口(4)连接处向远离所述主体锅(1)的方向上逐渐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锅(1)的开口方向形状和/或所述附体锅(2)的开口方向形状为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或者为多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体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锅(1)和所述附体锅(2)连接方式为一体铸造成型,或者为一体拉伸成型,或者为焊接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9163.0U CN214510806U (zh) | 2020-09-19 | 2020-09-19 | 一种双体炒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9163.0U CN214510806U (zh) | 2020-09-19 | 2020-09-19 | 一种双体炒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10806U true CN214510806U (zh) | 2021-10-29 |
Family
ID=7822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59163.0U Active CN214510806U (zh) | 2020-09-19 | 2020-09-19 | 一种双体炒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10806U (zh) |
-
2020
- 2020-09-19 CN CN202022059163.0U patent/CN2145108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86610Y (zh) | 易翻炒锅 | |
CN214510806U (zh) | 一种双体炒锅 | |
US6446544B1 (en) | Cooking utensil | |
CN201019536Y (zh) | 防溢锅 | |
CN215127170U (zh) | 一种防飞溅炒锅 | |
CN213248309U (zh) | 一种自动翻炒锅及自动炒菜机 | |
KR102269291B1 (ko) | 프라이팬 | |
CN214760764U (zh) | 多用途厨具 | |
CN213757966U (zh) | 一种自动计时的煮食智能餐饮漏勺 | |
CN218355673U (zh) | 一种炒锅 | |
CN202262817U (zh) | 一种多功能炒锅 | |
CN214964471U (zh) | 一种方便倾倒的多功能家用锅 | |
US20050241109A1 (en) | Pan handle | |
CN209863322U (zh) | 一种新型炊具 | |
US20050279698A1 (en) | Integrated cooker-strainer | |
CN211459756U (zh) | 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以及烹饪锅 | |
CN219353584U (zh) | 一种多功能锅具 | |
CN218246973U (zh) | 一种便于上菜的炒菜勺 | |
CN212346190U (zh) | 一种家用炒锅 | |
CN104545421A (zh) | 弦月形料理锅 | |
CN204394179U (zh) | 弦月形料理锅 | |
CN210748699U (zh) | 一种便于倾倒汤汁的防烫汤锅 | |
CN221865504U (zh) | 一种便于厨具放置的炒锅 | |
CN2388898Y (zh) | 改进的多元素铁锅 | |
CN213488305U (zh) | 一种全自动滚筒式炒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