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5956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05956U CN214505956U CN202120192073.0U CN202120192073U CN214505956U CN 214505956 U CN214505956 U CN 214505956U CN 202120192073 U CN202120192073 U CN 202120192073U CN 214505956 U CN214505956 U CN 2145059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ong
- shielding shell
- signal terminal
- shielding
- contact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接触部的第一信号端子及具有第一收容腔的第一屏蔽壳,第一信号端子收容于第一收容腔;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接触部的第二信号端子、具有第二收容腔的第二屏蔽壳及遮蔽壳,第二信号端子收容于第二收容腔内,第二接触部沿第一方向伸出第二收容腔;遮蔽壳具有固定于第二屏蔽壳的固定段和沿第一方向超出第二屏蔽壳的扩展段,扩展段有容纳腔,第二接触部伸入容纳腔,于第二方向上扩展段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段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当两个连接器对接时,第一屏蔽壳沿第一方向进入容纳腔,第二接触部伸入第一收容腔内且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接触部相抵接,改善高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高频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背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屏蔽壳,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二屏蔽壳,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每一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尺寸大于每一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尺寸,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于所述第一屏蔽壳内相抵接。
但是,由于所述第二屏蔽壳需要供所述第一屏蔽壳插入,故需要将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尺寸做的很大,这样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增大,不利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轻薄化发展。而且由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是在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抵接,由于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尺寸较小,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抵接时可弹性变形的空间就会比较小,而且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对接处的阻抗会比较低,此时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尺寸较小会导致所述第一屏蔽壳距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之间的距离减小,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对接处的阻抗更加低,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对接处的阻抗与其它部位的阻抗不匹配,如此会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高频性能,而且由于所述第一屏蔽壳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之间的距离较小,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抵接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产生变形,很容易导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屏蔽壳接触,从而导致短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具有固定段和扩展段的遮蔽壳安装于第二屏蔽壳靠近第二接触部的一端,且所述扩展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无需将第二屏蔽壳的整体尺寸做大以收容第一屏蔽壳,有利于轻薄化发展,提高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高频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及至少一第一屏蔽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一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一第二连接器沿一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其具有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至少一第二屏蔽壳及至少一遮蔽壳,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腔;一遮蔽壳,安装于所述第二屏蔽壳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端,所述遮蔽壳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一固定段和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一扩展段,所述扩展段具有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容纳腔,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一方向进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
进一步,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扩展段邻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具有一倾斜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倾斜部靠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与所述倾斜部部分重叠。
进一步,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固定段具有一第一顶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所述扩展段包括与所述第一顶壁相连的一第二顶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顶壁较所述第一顶壁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顶壁较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上表面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一顶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上表面相焊接,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两个外侧面相抵接,所述扩展段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内凸伸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与所述第一屏蔽壳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容纳腔由所述第一顶壁和两个所述第一侧壁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底壁朝向所述第二屏蔽壳延伸有一延伸壁,所述延伸壁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收容腔,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底壁遮蔽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下方,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与所述第二顶壁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壳均重叠。
进一步,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多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一差分信号对,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收容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内,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成多排,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多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二差分信号对,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收容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内,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成多排,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多列。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至少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均相导通,所述接地片具有至少一第一焊脚和至少一第二焊脚,所述第一焊脚位于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中的相邻两个第二屏蔽壳之间,所述第二焊脚位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屏蔽壳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一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固持于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固定于同一所述第二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连接部及一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过渡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过渡部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所述过渡部具有一通孔,所述第二绝缘块的部分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绝缘块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设有至少一空气槽,所述空气槽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空气槽。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每一所述连接部具有至少两定位段及至少一第一弯折部,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段之间,两个所述定位段分别埋设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块内,所述第一弯折部显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外,所述第二屏蔽壳对应于所述第一弯折部设有至少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上壁及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遮盖壁,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壁和两个所述遮盖壁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续延伸。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于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凸设有一折弯部及一凸包,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所述折弯部和所述凸包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接触。
进一步,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至少一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一支撑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持于所述固持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固持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方以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遮蔽壳安装于所述第二屏蔽壳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端,防止外部的杂音信号从所述第一屏蔽壳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对接处的间隙进入,避免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产生信号干扰,所述扩张段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且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一方向进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如此,无需增大所述第二屏蔽壳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轻薄化发展,由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如此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二者和第二屏蔽壳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处的阻抗,有利于调节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阻抗平衡,进而改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高频性能,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二者和所述第一屏蔽壳之间的距离较大,故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不会与所述第一屏蔽壳相接触导致短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的剖视图;
图7为图6在A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第二连接器去除所述第二绝缘壳和绝缘架的立体图;
图9为图8在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屏蔽壳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屏蔽壳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组件100 | 第一连接器1 | 第一信号端子11 | 第一焊接部111 |
固定部112 | 第一接触部113 | 第一绝缘块12 | 固持部121 |
支撑部122 | 第一屏蔽壳13 | 第一壁131 | 第二壁132 |
延伸壁1321 | 连接壁133 | 第一收容腔134 | 焊接脚135 |
第一绝缘外壳14 | 固定腔141 | 第一差分信号对S1 | 第二连接器2 |
第二信号端子21 | 第二焊接部211 | 连接部212 | 第一弯折部2121 |
定位段2122 | 过渡部213 | 通孔2131 | 第二接触部214 |
折弯部2141 | 凸包2142 | 第二绝缘块22 | 空气槽221 |
第二屏蔽壳23 | 上壁231 | 下壁232 | 遮盖壁233 |
第二收容腔234 | 第二弯折部235 | 缺口236 | 遮蔽壳24 |
固定段241 | 第一顶壁2411 | 第一侧壁2412 | 扩展段242 |
倾斜部2421 | 第二顶壁2422 | 第二侧壁2423 | 容纳腔2424 |
弹臂2425 | 接地片25 | 平板部251 | 第一焊脚252 |
第二焊脚253 | 绝缘架26 | 定位槽261 | 第二绝缘外壳27 |
前绝缘壳271 | 容置腔2711 | 滑槽2712 | 后绝缘壳272 |
固定肋2721 | 第二差分信号对S2 | 第一电路板3 | 第二电路板4 |
锡球5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定义有一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即上下方向)与一第三方向(即左右方向)。方便对附图的理解,所述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即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即左右方向) 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可以相互调换) 相对接的一第一连接器1和一第二连接器2,所述第一连接器1用于与一第一电路板3 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用以与一第二电路板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1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11、多个第一绝缘块12、多个第一屏蔽壳13和一第一绝缘外壳14,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组成一第一差分信号对S1,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S1固持于同一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2,所述第一绝缘块12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S1收容于所述第一屏蔽壳13内。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13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14内。所述第二连接器2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21、多个第二绝缘块22、多个第二屏蔽壳23、多个遮蔽壳24及一第二绝缘外壳27。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组成一第二差分信号对S2,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固持于同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所述第二绝缘块22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内,且所述遮蔽壳24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上,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外壳27内。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为平板状,且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具有一第一焊接部111、一第一接触部113及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11和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之间的一固定部112。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固定部11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的宽度,且沿所述第三方向上同一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S1的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11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固定部112之间的距离。每一所述第一焊接部111通过一锡球5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焊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3的板面上。
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12具有一固持部121 及自所述固持部121向前延伸一支撑部122,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支撑部122的下表面位于所述固定部112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的所述固定部112固定于所述固持部121内,所述第一焊接部111向前延伸超出所述固持部121,所述第一接触部113自所述固定部112向后延伸出所述固持部12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支撑部 12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的上方,且所述支撑部122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一接触部 113的上表面用以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113,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相接触时过度的变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相导通。
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13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排列成多排,且上下方向上排列成多列。每一所述第一屏蔽壳13通过折弯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13也可以是通过一管材直接切割形成的),所述第一屏蔽壳13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有一第一壁131和一第二壁132,所述第一壁131位于所述第二壁132的上方。所述第一屏蔽壳13沿所述第三方向上还相对设置有两连接壁133,所述第一壁131、所述第二壁132和两个所述连接壁133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收容腔134,所述第一收容腔134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屏蔽壳13。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34内,且所述第一焊接部111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一收容腔134与所述第一电路板3相焊接。所述第一壁131和所述第二壁132的前端还分别设有一焊接脚135,两个所述焊接脚135通过锡球5焊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3的板面上。所述第二壁132的后端向后延伸有一延伸壁1321,所述延伸壁1321向后超出所述第一收容腔134。所述第一绝缘外壳14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13设有多个固定腔141,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13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腔141内。
如图1、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为平板状,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第一方向上向上倾斜延伸。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具有一第二焊接部211及自所述第二焊接部211向前延伸的一连接部212。沿所述第三方向上同一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两个第二焊接部211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连接部212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212具有两个第一弯折部2121(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等)及沿自前向后的方向上被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分隔依次形成的三个定位段2122,且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段2122的宽度。自所述连接部212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过渡部213,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过渡部213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212的宽度。所述过渡部213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内,且所述过渡部213具有一通孔2131,所述第二绝缘块22的部分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通孔2131内。自所述过渡部213向前延伸具有一第二接触部214,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上表面用以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 的下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14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还间隔且向上凸设有一折弯部 2141及一凸包2142,所述折弯部2141位于所述凸包2142的前方,所述第二接触部214 通过所述折弯部2141和所述凸包2142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相接触。
如图1、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10所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于三个所述定位段2122分别设有三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三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均显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外,三个所述定位段2122分别埋设三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内。如此可以增加由于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段2122的宽度而降低的阻抗,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整体阻抗平衡。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22延伸设有一空气槽221,每一所述空气槽221沿第二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22,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内,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空气槽221。即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21的所述定位段2122临近另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一侧显露于所述空气槽221。换句话说固定于同一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的一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所述定位段2122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显露于所述空气槽 221,如此可以减小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插入损耗。
如图1、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与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13一一对应,且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排列成多排,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成多列。每一所述第二屏蔽壳23是通过一管材直接切割形成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壳23也可以是通过弯折形成的),所述第二屏蔽壳23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有一上壁231和一下壁232,沿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有两个遮盖壁233,所述上壁231、所述下壁232及两个所述遮盖壁233相互连接且围设形成一第二收容腔234。一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34内,且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11向下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腔234,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14向前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腔234。所述第二屏蔽壳23具有两个第二弯折部235,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235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2121相对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遮盖壁233和所述上壁231在所述第二弯折部235连续延伸。所述下壁232在所述第二弯折部235处设有一缺口236(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下壁232也可以不设置有所述缺口236,即所述第二屏蔽壳23在所述第二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是全封闭的),所述缺口236用以减小所述第二弯折部235处的弯曲应力。
如图1、图3、图5、图6、图7和图10所示,所述遮蔽壳24安装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一端,所述遮蔽壳24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 的一固定段241和向前超出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一扩展段242。所述扩展段242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241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所述扩展段242具有一倾斜部2421,所述倾斜部2421的后端与所述固定段241的前端相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倾斜部2421靠近所述固定段241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部2421远离所述固定段241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 214之间的距离,即所述倾斜部2421的前端较所述倾斜部2421的后端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与所述倾斜部2421部分重叠。所述固定段241固定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所述固定段241具有一第一顶壁2411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2412。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顶壁2411的后端面向后超出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的后端面。所述第一顶壁2411位于所述上壁231的上方,且所述第一顶壁2411的下表面与所述上壁231的上表面相焊接。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遮盖壁233之间的距离,且两个所述第一侧壁 2412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两个所述遮盖壁233的外表面相抵接。所述扩展段242包括与所述第一顶壁2411相连的一第二顶壁2422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 2423,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的后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的前端。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和所述第一顶壁2411共同围设形成一容纳腔2424,所述第二接触部 214自后向前伸入所述容纳腔2424内。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顶壁2422较所述第一顶壁2411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214,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之间的距离。且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右侧的所述第二侧壁2423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距离大于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右侧的所述第一侧壁2412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距离,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左侧的所述第二侧壁2423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距离大于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左侧的所述第一侧壁2412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距离。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的两个所述连接壁 133的距离,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两个所述遮盖壁23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顶壁2422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均设有一弹臂 2425,所述弹臂2425朝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方向弯折延伸用以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相抵接。
如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还设有多个接地片 25,所述接地片25为平板状。所述接地片25位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屏蔽壳23之间,且每一所述接地片25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电性连接。所述接地片25具有一平板部251及多个第一焊脚252和多个第二焊脚253。所述平板部251沿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形成,且所述平板部251与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焊脚252自所述第一平板部251下端向前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焊脚252位于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中的相邻两个第二屏蔽壳23之间。所述第二焊脚253自所述平板部251向下延伸形成,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焊脚253与所述平板部251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焊脚253位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屏蔽壳23 之间,且所述第二焊脚253通过所述锡球5与所述第二电路板4相连接。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还设有多个绝缘架26,多个所述绝缘架26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堆叠固定。每一所述绝缘架26从上自下凹设有多个定位槽261,位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与同一个所述绝缘架26的多个所述定位槽261一一对应,且分别固设于所述定位槽261。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绝缘外壳27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组装的一前绝缘壳271和一后绝缘壳272。所述前绝缘壳271对应于多个所述遮蔽壳24 设有多个容置腔2711,所述遮蔽壳24收容于所述容置腔2711内。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前绝缘壳271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两个滑槽2712,所述后绝缘壳272的两个外侧面对应所述所述滑槽2712分别设有两个固定肋2721,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多个所述第二绝缘块22及多个所述绝缘架26收容于所述前绝缘壳271 和所述后绝缘壳272之间,且所述前绝缘壳271和所述后绝缘壳272通过所述滑槽2712 与所述固定肋2721的组装固定。
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接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外壳14与所述前绝缘壳271相对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134内,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接触部214 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所述折弯部2141和所述凸包2142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的下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屏蔽壳13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进入所述容纳腔2424内,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顶壁2422与所述第一屏蔽壳 13的所述第一壁131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二顶壁2422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上壁231 也相重叠。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的两个所述连接壁133相重叠,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两个所述遮盖壁 233相重叠。所述第二壁132遮蔽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下方,自所述第二壁132向后延伸的所述延伸壁1321位于所述下壁232的下方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 1321与所述第二顶壁2422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所述下壁232均重叠,即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1321与所述第二顶壁2422相重叠,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1321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所述下壁232相重叠。如此,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在所述第三方向被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遮蔽,所述第一接触部 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上方被所述第二顶壁2422遮蔽,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向下方向被所述延伸壁1321遮蔽,进而改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串音干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遮蔽壳24安装于所述第二屏蔽壳23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一端,防止外部的杂音信号从所述第一屏蔽壳13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对接处的间隙进入,避免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产生信号干扰,所述扩展段242具有所述容纳腔2424,所述第二接触部214收容于所述容纳腔2424,且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242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241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13沿所述第一方向进入所述容纳腔2424内,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134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相抵接。如此,无需增大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轻薄化发展,由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242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241到所述第二接触部 214之间的距离,如此当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4抵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二者和第二屏蔽壳23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在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在所述第二接触部 214处的阻抗,有利于调节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阻抗平衡,进而改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高频性能,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二者和所述第一屏蔽壳13之间的距离较大,故所述第一接触部11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不会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相接触导致短路。
(2)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扩展段242邻近所述固定段241的一端具有所述倾斜部242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倾斜部2421靠近所述固定段241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部2421远离所述固定段241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距离,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与所述倾斜部2421部分重叠,如此降低所述遮蔽壳24的成型难度,进一步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屏蔽壳13插入所述容纳腔2424时与所述倾斜部2421的内壁面相互撞击从而损坏所述第一屏蔽壳13和所述遮蔽壳24的情况发生。
(3)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顶壁2422较所述第一顶壁2411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214,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2423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之间的距离,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屏蔽壳13可以沿所述第一方向顺利插入所述容纳腔2424内,进而避免所述第一屏蔽壳13与所述第二侧壁2423及所述第二顶壁2422 相撞击而损坏所述第一屏蔽壳13和所述遮蔽壳24。
(4)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顶壁241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上表面相焊接,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侧壁2412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两个外侧面相抵接,所述扩展段242的所述弹臂2425与所述第一屏蔽壳13相抵接,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屏蔽壳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23能够通过所述遮蔽壳24电性连接,从而提高所述第一屏蔽壳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屏蔽效果。
(5)当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13的所述第二壁132遮蔽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下方,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1321与所述第二顶壁2422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壳23均重叠,如此避免了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S1之间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之间的信号干扰,改善了电连接器组件100的高频性能。
(6)所述接地片25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均相导通,使得位于同一排的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电势相等,进而改善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的屏蔽效果,所述接地片25的所述第一焊脚252位于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屏蔽壳23之间,可以屏蔽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二焊脚253位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屏蔽壳23之间,可以屏蔽相邻两排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之间的信号干扰,从而改善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高频性能。
(7)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过渡部213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212的宽度,且所述过渡部213具有所述通孔2131,在所述通孔2131可以补偿由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过渡部213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212的宽度而降低的阻抗,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整体的阻抗平衡,而且所述第二绝缘块22的部分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过渡部213 的所述通孔2131内可以增加了所述第二绝缘块22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之间的固定强度,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二绝缘块22之间的固定更加牢靠。
(8)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绝缘块22设有贯穿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的所述空气槽221,所述空气槽22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内,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空气槽 221,如此可以使得空气进入所述空气槽221内,从而调整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S2的阻抗,进而减小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的信号损耗。
(9)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壁231和两个所述遮盖壁233在所述第二弯折部235连续延伸,可以防止外界的信号从所述第二弯折部235进入所述第二屏蔽壳23内,从而减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之间的串音干扰,改善高频性能。
(10)所述第二接触部214通过所述折弯部2141和所述凸包2142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相接触,如此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形成两点接触,增强了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之间的接触稳定性,而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4仅通过一个接触点而言,减小所述第一接触部113 的末端或所述第二接触部214末端的长度,进而减小所述第一接触部113或所述第二接触部214的木桩效应。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及至少一第一屏蔽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一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
一第二连接器沿一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其具有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至少一第二屏蔽壳及至少一遮蔽壳,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
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伸出所述第二收容腔;
一遮蔽壳,安装于所述第二屏蔽壳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端,所述遮蔽壳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一固定段和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一扩展段,所述扩展段具有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容纳腔,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扩展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段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一方向进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扩展段邻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具有一倾斜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倾斜部靠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与所述倾斜部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固定段具有一第一顶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所述扩展段包括与所述第一顶壁相连的一第二顶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顶壁较所述第一顶壁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顶壁较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上表面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一顶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上表面相焊接,沿所述第三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两个外侧面相抵接,所述扩展段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内凸伸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与所述第一屏蔽壳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由所述第一顶壁和两个所述第一侧壁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底壁朝向所述第二屏蔽壳延伸有一延伸壁,所述延伸壁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收容腔,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底壁遮蔽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下方,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延伸壁与所述第二顶壁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壳均重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多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一差分信号对,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收容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屏蔽壳内,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成多排,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多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二差分信号对,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收容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内,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成多排,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多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至少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均相导通,所述接地片具有至少一第一焊脚和至少一第二焊脚,所述第一焊脚位于同一排多个所述第二屏蔽壳中的相邻两个第二屏蔽壳之间,所述第二焊脚位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屏蔽壳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一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对固持于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固定于同一所述第二绝缘块,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连接部及一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过渡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过渡部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所述过渡部具有一通孔,所述第二绝缘块的部分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通孔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块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设有至少一空气槽,所述空气槽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三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对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空气槽。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每一所述连接部具有至少两定位段及至少一第一弯折部,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段之间,两个所述定位段分别埋设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绝缘块内,所述第一弯折部显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外,所述第二屏蔽壳对应于所述第一弯折部设有至少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上壁及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遮盖壁,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壁和两个所述遮盖壁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续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于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凸设有一折弯部及一凸包,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所述折弯部和所述凸包依次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至少一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具有一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一支撑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持于所述固持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固持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方以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92073.0U CN214505956U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电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92073.0U CN214505956U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电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05956U true CN214505956U (zh) | 2021-10-26 |
Family
ID=78216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92073.0U Active CN214505956U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电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05956U (zh) |
-
2021
- 2021-01-22 CN CN202120192073.0U patent/CN2145059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81371B (zh) | 电连接器 | |
US965384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 |
US2017035299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 |
CN109390803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86340B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440347A (zh) | 電連接器 | |
CN109301545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072403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131243A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834322A (zh) | 電連接器 | |
CN114976729A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10820643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6231359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232502B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930157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3753308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450583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42839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119842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505956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7387647U (zh) | 电连接器 | |
US1199070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998159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119787B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