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4008U -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04008U CN214504008U CN202120761388.2U CN202120761388U CN214504008U CN 214504008 U CN214504008 U CN 214504008U CN 202120761388 U CN202120761388 U CN 202120761388U CN 214504008 U CN214504008 U CN 2145040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fixedly connected
- lens
- main lens
- match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属于变焦镜头领域。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包括主镜筒,还包括:注油装置,固定连接在主镜筒外壁,所述注油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固定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螺杆、连接杆、提升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带轮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侧壁,所述螺杆与第一带轮螺纹相连,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在螺杆靠近油箱的一端,所述提升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另一端;变焦装置,转动连接在主镜筒外壁;电机,固定连接在主镜筒外壁;本实用新型增加了镜头变焦过程的顺滑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镜头的维护费用,避免了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出现卡顿,而对镜头内部元件造成的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变焦镜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变焦是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zoom),数码变焦(digital zoom)和双摄变焦(Hybrid zoom)等多种,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红外镜头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可见光,使其使用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可在雨雪、雾霾、大雾等恶劣环境下使用,随着近几年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非制冷探测器通过缩小像元尺寸和提高灵敏度,成本不断下降,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得红外像系统逐步由军用向民用发展。
现有技术中,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容易出现卡顿或是卡死状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容易造成镜头内部元件的损坏,需要将镜头拆解,对内部齿轮进行润滑,该过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费用过大,且调焦过程需要改变镜头最后一个面到焦平面的距离,成像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包括主镜筒,还包括:
注油装置,固定连接在主镜筒外壁,所述注油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固定组件;
其中,固定组件包括油箱、第一挡板、压力筒和固定架,所述油箱固定连接在主镜筒外壁,所述油箱出油口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压力筒固定连接在油箱侧壁,且所述压力筒与出油口相对应,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在压力筒外壁,所述传动组件与固定架相配合;
其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螺杆、连接杆、提升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带轮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侧壁,所述螺杆与第一带轮螺纹相连,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在螺杆靠近油箱的一端,所述提升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另一端,且所述提升板开设有进油口,所述第二挡板转动连接在提升板侧壁,所述第二挡板与进油口相配合;
变焦装置,转动连接在主镜筒外壁;
电机,固定连接在主镜筒外壁,且所述电机与注油装置与变焦装置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电机输出固定连接有齿轮和第二带轮,所述齿轮与变焦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带轮相连接,所述主镜筒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变焦组件相配合,所述主镜筒内壁固接有后群固定镜片组,所述主镜筒外壁上还设置有电位计。
优选的,所述变焦装置包括第二传动组件和从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转筒,所述转筒转动连接在主镜筒外壁,所述转筒外壁固接有齿环,且所述齿环与齿轮啮合相连,所述转筒远离主镜筒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通过镜片压圈可拆卸连接有防护镜片,所述转筒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与从动组件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从动组件包括第一内镜框和第二内镜框,所述第一内镜框和第二内镜框均滑动连接在主镜筒内壁,所述第一内镜框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二内镜框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内镜框内壁固接有前群变焦镜片组,所述第二内镜框内壁上固接有中群补偿镜片组。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销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销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三滑槽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通过注油装置,可在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对镜头内部齿轮进行注入润滑油,通过设置的齿环两侧固接的卡板防止润滑油流入镜头内部,增加了变焦过程的顺滑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镜头的维护费用,避免了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出现卡顿,而对镜头内部元件造成的损坏。
2、该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通过改变前群变焦组、中群补偿组和后群固定组三组之间的间距,实现镜头背焦(镜头最后一个面到焦平面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变动(8.5mm~25.8mm)变倍比3倍的光学变倍镜头,该镜头可用白光、近红外场镜下摄像或拍照使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增加了镜头变焦过程的顺滑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镜头的维护费用,避免了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出现卡顿,而对镜头内部元件造成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注油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的注油装置的镜片变焦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中:1、主镜筒;2、后群固定镜片组;3、油箱;4、第一挡板;5、压力筒;6、固定架;7、第一带轮;8、螺杆;9、连接杆;10、提升板;11、第二挡板;12、电机;13、齿轮;14、第二带轮;15、转筒;16、齿环;17、顶盖;18、防护镜片;19、第一内镜框;20、第二内镜框;21、第一定位销;22、第二定位销;23、前群变焦镜片组;24、中群补偿镜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6,一种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包括主镜筒1,还包括:
注油装置,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注油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固定组件;
其中,固定组件包括油箱3、第一挡板4、压力筒5和固定架6,油箱3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油箱3出油口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4,压力筒5固定连接在油箱3侧壁,且压力筒5与出油口相对应,固定架6固定连接在压力筒5外壁,传动组件与固定架6相配合;
其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7、螺杆8、连接杆9、提升板10和第二挡板11,第一带轮7转动连接在固定架6侧壁,螺杆8与第一带轮7螺纹相连,连接杆9转动连接在螺杆8靠近油箱3的一端,提升板10固定连接在连接杆9的另一端,且提升板10开设有进油口,第二挡板11转动连接在提升板10侧壁,第二挡板11与进油口相配合;
变焦装置,转动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
电机12,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且电机12与注油装置与变焦装置相配合。
电机12输出固定连接有齿轮13和第二带轮14,齿轮13与变焦装置相配合,第二带轮14通过皮带与第一带轮7相连接,主镜筒1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与变焦组件相配合,主镜筒1内壁固接有后群固定镜片组2,主镜筒1外壁上还设置有电位计。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启动电机12,在进行变焦的同时,带动与电机12输出端固接的第二带轮14转动,从而通过皮带带动第一带轮7转动,从而带动与第一带轮7螺纹连接的螺杆8通过连接杆9拉动提升板10做远离油箱3运动,从而通过压力将油箱3中的润滑油经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进入压力筒,后经过出油流入齿环16,进而对镜头内部齿轮13进行注入润滑油,通过设置的齿环16两侧固接的卡板防止润滑油流入镜头内部,增加了变焦过程的顺滑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镜头的维护费用,避免了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出现卡顿,而对镜头内部元件造成的损坏。
实施例2:
参照图1-6,变焦装置包括第二传动组件和从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转筒15,转筒15转动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转筒15外壁固接有齿环16,且齿环16与齿轮13啮合相连,转筒15远离主镜筒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顶盖17,顶盖17通过镜片压圈可拆卸连接有防护镜片18,转筒15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与从动组件相配合。
从动组件包括第一内镜框19和第二内镜框20,第一内镜框19和第二内镜框20均滑动连接在主镜筒1内壁,第一内镜框19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销21,第二内镜框20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销22,第一内镜框19内壁固接有前群变焦镜片组23,第二内镜框20内壁上固接有中群补偿镜片组24。
第一定位销21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配合,第二定位销22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三滑槽相配合。
电机12启动,从而通过与电机12输出端固定连接的齿轮13转动,从而通过齿环16带动转筒15转动,从而通过第二滑槽与第一限位销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内镜框19沿着第一滑槽向后群固定镜片组2方向运动,同时通过第三滑槽与第二限位销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内镜框20沿着第一滑槽向后群固定镜片组2方向运动,从而达到调整改变前群变焦组、中群补偿组和后群固定组三组之间的间距目的,实现镜头背焦镜头最后一个面到焦平面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变动(8.5mm~25.8mm)变倍比三倍的光学变倍镜头,该镜头可用白光、近红外场镜下摄像或拍照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包括主镜筒(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注油装置,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所述注油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固定组件;
其中,固定组件包括油箱(3)、第一挡板(4)、压力筒(5)和固定架(6),所述油箱(3)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所述油箱(3)出油口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4),所述压力筒(5)固定连接在油箱(3)侧壁,且所述压力筒(5)与出油口相对应,所述固定架(6)固定连接在压力筒(5)外壁,所述传动组件与固定架(6)相配合;
其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带轮(7)、螺杆(8)、连接杆(9)、提升板(10)和第二挡板(11),所述第一带轮(7)转动连接在固定架(6)侧壁,所述螺杆(8)与第一带轮(7)螺纹相连,所述连接杆(9)转动连接在螺杆(8)靠近油箱(3)的一端,所述提升板(10)固定连接在连接杆(9)的另一端,且所述提升板(10)开设有进油口,所述第二挡板(11)转动连接在提升板(10)侧壁,所述第二挡板(11)与进油口相配合;
变焦装置,转动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
电机(12),固定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且所述电机(12)与注油装置与变焦装置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2)输出固定连接有齿轮(13)和第二带轮(14),所述齿轮(13)与变焦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二带轮(14)通过皮带与第一带轮(7)相连接,所述主镜筒(1)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变焦组件相配合,所述主镜筒(1)内壁固接有后群固定镜片组(2),所述主镜筒(1)外壁上还设置有电位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装置包括第二传动组件和从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转筒(15),所述转筒(15)转动连接在主镜筒(1)外壁,所述转筒(15)外壁固接有齿环(16),且所述齿环(16)与齿轮(13)啮合相连,所述转筒(15)远离主镜筒(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顶盖(17),所述顶盖(17)通过镜片压圈可拆卸连接有防护镜片(18),所述转筒(15)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与从动组件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组件包括第一内镜框(19)和第二内镜框(20),所述第一内镜框(19)和第二内镜框(20)均滑动连接在主镜筒(1)内壁,所述第一内镜框(19)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销(21),所述第二内镜框(20)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销(22),所述第一内镜框(19)内壁固接有前群变焦镜片组(23),所述第二内镜框(20)内壁上固接有中群补偿镜片组(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销(21)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销(22)穿过第一滑槽与第三滑槽相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61388.2U CN214504008U (zh) | 2021-04-14 | 2021-04-14 |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61388.2U CN214504008U (zh) | 2021-04-14 | 2021-04-14 |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04008U true CN214504008U (zh) | 2021-10-26 |
Family
ID=7820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61388.2U Active CN214504008U (zh) | 2021-04-14 | 2021-04-14 |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04008U (zh) |
-
2021
- 2021-04-14 CN CN202120761388.2U patent/CN2145040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4309695A (ja) |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
CN207232485U (zh) | 一种光学镜头移动调节装置 | |
CN105068227A (zh) | 小型化高清透雾变焦摄像镜头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027963U (zh) | 小型化高清透雾变焦摄像镜头 | |
CN216387720U (zh) | 一种通用型自动对焦lcd投影系统 | |
CN214504008U (zh) | 白光近红外变焦镜头 | |
CN201133963Y (zh) | 具红外夜视功能的日夜两用型定焦镜头 | |
CN202102162U (zh) | 带有滤光功能的自动光圈变焦镜头 | |
CN203149189U (zh) | 一种手机外置光学装置 | |
CN205691847U (zh) | 紧凑型透雾高清电视变焦光学系统及镜头 | |
CN201233495Y (zh) | 一种照相机镜头的伸缩式遮光罩 | |
KR100379763B1 (ko) | 입체안경 없이 볼 수 있는 입체영상촬영장치 | |
CN2624544Y (zh) | 具照相功能的手机 | |
CN108919467B (zh) | 一种可进行多视角拍摄的镜头装置 | |
CN215642014U (zh) | 一种its道路监控镜头 | |
CN216622809U (zh) | 一种大通光高像素的变焦镜头 | |
CN217789753U (zh) | 一种面捕摄像头调节机构 | |
CN205643834U (zh) | 一种光电观测装置 | |
CN110596882A (zh) | 带wifi拍照的物镜变倍调焦观靶镜 | |
CN220691324U (zh) | 一种带外接式摄像头的平板电脑 | |
CN215647061U (zh) | 一种新型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215642015U (zh) | 一种大通光大像面自动聚焦镜头 | |
CN217113019U (zh) | 数码单反相机与大画幅相机转接合成装置 | |
CN216133239U (zh) | 一种用于安防和车载领域的高清长焦光学镜头模组 | |
CN212540834U (zh) | 一种连续变焦红外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