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4347U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74347U
CN214474347U CN202022691841.5U CN202022691841U CN214474347U CN 214474347 U CN214474347 U CN 214474347U CN 202022691841 U CN202022691841 U CN 202022691841U CN 214474347 U CN214474347 U CN 214474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ubstrate
common electrod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918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旭
王文超
朴相镇
王宝强
张洪林
贠向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918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74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74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74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信号走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可以使有效发光区中出射的光通过第一交叠区域中的信号走线形成光的干涉。从而,在将显示面板应用于3D显示装置时,可以改善摩尔纹,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3D显示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光栅式3D显示装置由于制程简单、串扰小等优点备受关注。通常,光栅式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栅,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分别通过光栅分别获取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左眼视图和右眼视图,以形成3D显示图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和多条信号走线;其中,各所述子像素包括有效发光区;
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信号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折线形,且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弯折角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180°。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多条信号走线包括多条数据线;一列子像素对应设置一条所述数据线;
各所述数据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
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成所述第一交叠区域;
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多条辅助线;其中,所述辅助线沿所述子像素的列方向延伸;一个所述子像素对应一条所述辅助线;
所述辅助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针对同一所述子像素,所述辅助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成三角形;所述弯折角为所述第一交叠区域面向所述辅助线一侧的夹角。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数据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透明像素电极层;
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包括一个所述像素电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第二子像素电极以及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相互间隔设置,且同一所述像素电极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电极连接部电连接;
各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电极层和第三绝缘层;
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或,
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辅助线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辅助线所在层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和多条第二类数据线;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和所述第二类数据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交替排列;
以相邻的两列子像素为一个列组,每相邻两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其中,每相邻两个列组中的第一列组的奇数行子像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数据线电连接,且第二列组的偶数行子像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数据线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公共电极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公共电极部;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和/或,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扫描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和/或,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类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第二数据线,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对应一列公共电极部;
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与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时,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对应的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扫描线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公共电极连接线;其中,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延伸,且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各所述第二类数据线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第二数据线,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对应一列公共电极部;
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辅助线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时,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对应的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扫描线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公共电极连接线;其中,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延伸,且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第三过孔包括第三转接孔和第三导通孔;其中,所述第三转接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三导通孔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
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所述第三转接孔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电连接,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三导通孔与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光栅。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信号走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可以使有效发光区中出射的光通过第一交叠区域中的信号走线形成光的干涉。从而,在将显示面板应用于3D显示装置时,可以改善摩尔纹,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一些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在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透明像素电极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和数据线所在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数据线所在层以及公共电极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些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在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透明像素电极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和数据线所在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在层、数据线所在层以及公共电极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透明像素电极层和数据线所在层的一些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透明像素电极层的又一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使用光栅式3D显示装置时,由于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所形成的3D显示图像产生摩尔纹,影响3D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至图7b所示,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0,衬底基板100包括多个子像素spx和多条信号走线110;其中,各子像素spx包括有效发光区FG;各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信号走线110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DB1;且第一交叠区域DB1的形状为非直线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通过使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信号走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可以使有效发光区中出射的光通过第一交叠区域中的信号走线形成光的干涉。从而,在将显示面板应用于3D显示装置时,可以改善摩尔纹,提高显示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spx。示例性地,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这样可以通过红绿蓝进行混色,以实现彩色显示。或者,像素单元也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及白色子像素,这样可以通过红绿蓝白进行混色,以实现彩色显示。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像素单元中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b所示,第一交叠区域DB1的形状可以为折线形,且第一交叠区域DB1的弯折角β可以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180°。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可以使第一交叠区域DB1 的弯折角β可以设置为70°,并且,折线形的第一交叠区域DB1与子像素spx 的列方向F1之间的一个夹角θ1可以设置为20°,折线形的第一交叠区域DB1 与子像素spx的列方向F1之间的另一个夹角θ2可以设置为90°。这样可以使第一交叠区域DB1以及列方向F1形成直角三角形。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可以使第一交叠区域DB1的弯折角β可以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例如,可以使β=114°,并且,折线形的第一交叠区域DB1与子像素spx的列方向F1之间的一个夹角θ1可以设置为22°,折线形的第一交叠区域DB1与子像素spx的列方向F1之间的另一个夹角θ2 可以设置为22°。这样可以使第一交叠区域DB1以及列方向F1形成等腰三角形。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设计β、θ1以及θ2的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具有外型轻薄、省电以及无辐射等特征,受到了广泛应用。LCD面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液晶层两端的电压差来改变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用以改变液晶层的透光性,以显示图像的。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示例性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与衬底基板100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以及封装于衬底基板100与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对向基板上可以设置有位于各子像素spx中的色阻层,并且色阻层的颜色与子像素spx的发光颜色一致。并且,子像素spx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0上的像素电极以及与像素电极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当然,衬底基板100上还会设置传输栅极扫描信号的扫描线与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线。这样通过扫描线向TFT输入栅极扫描信号,以控制TFT导通,从而将数据线上传输的数据信号输入到像素电极中,使像素电极输入电压,并且向公共电极上输入公共电压,以驱动液晶分子旋转以显示图像。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b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数据线(例如D1和D2)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多条辅助线FS及与辅助线FS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多条扫描线(例如GA1、GA2),位于数据线(例如D1和D2)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绝缘层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公共电极层210,位于公共电极层210层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三绝缘层,位于第三绝缘层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透明像素电极层220。即公共电极层 210位于第二绝缘层与透明像素电极层220之间,且第三绝缘层位于公共电极层210与透明像素电极层220之间。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多条信号走线110可以包括多条数据线(例如D1和D2);一列子像素spx对应设置一条数据线。并且,各数据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D01和第二子数据线D02。第一子数据线D0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子像素spx的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形成第一交叠区域DB1,第二子数据线 D02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各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示例性地,第二子数据线D02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之间。这样可以复用数据线作为形成光的干涉的信号走线110,可以降低工艺制备难度,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b所示,辅助线FS 沿子像素spx的列方向F1延伸;一个子像素spx对应一条辅助线FS。辅助线 F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并且,针对同一子像素spx,辅助线F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子数据线D0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形成三角形;弯折角为第一交叠区域DB1面向辅助线FS一侧的夹角。示例性地,如图2与图4a所示,辅助线F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子数据线D0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形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如图5与图7a所示,辅助线F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子数据线D0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形成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b所示,扫描线沿子像素spx的行方向F2延伸;一行子像素spx对应两条扫描线(如GA1和GA2)。并且,相邻两行子像素spx对应的扫描线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之间设置有一行子像素spx对应的辅助线F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示例性地,扫描线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行子像素spx的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之间。并且,同一行子像素spx对应的两条扫描线分别位于对应行子像素spx的两侧。例如,同一行子像素spx对应的两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扫描线(如GA1)与该行中奇数列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另一条扫描线(如GA2)与该行中偶数列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与该行中奇数列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扫描线(如GA1)可以设置于该行的上方,该行中偶数列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扫描线(如 GA2)可以设置于该行的下方。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多条数据线可以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D1和多条第二类数据线D2;第一类数据线D1 和第二类数据线D2沿子像素spx的行方向F2交替排列。其中,第一类数据线D1与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TF电连接,第二类数据线D2与子像素spx 中的薄膜晶体管TF不进行电连接。示例性地,可以使奇数列子像素spx对应设置第一类数据线D1,使偶数列子像素spx对应设置第二类数据线D2。或者,也可以使奇数列子像素spx对应设置第二类数据线D2,使偶数列子像素spx 对应设置第一类数据线D1。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以相邻的两列子像素spx为一个列组,每相邻两个列组对应一条第一类数据线D1,一个列组对应一条第二数据线;其中,每相邻两个列组中的第一列组的奇数行子像素spx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且第二列组的偶数行子像素spx 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
示例性地,第一列子像素spx和第二列子像素spx为列组LZ1,第三列子像素spx和第四列子像素spx为列组LZ2,第五列子像素spx和第六列子像素 spx为列组LZ3。列组LZ1对应第一条第二类数据线D2,列组LZ2对应第二条第二类数据线D2,列组LZ3对应第三条第二类数据线D2,相邻的列组LZ1 和列组LZ2对应第一条第一类数据线D1,相邻的列组LZ2和列组LZ3对应第二条第一类数据线D1。在相邻的列组LZ1和列组LZ2中,列组LZ1作为第一列祖,列组LZ2作为第二列组,且列组LZ1的奇数行子像素spx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列组LZ2的偶数行子像素spx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在相邻的列组LZ2和列组LZ3中,列组LZ2作为第一列祖,列组LZ3作为第二列组,且列组LZ2的奇数行子像素spx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列组LZ3的偶数行子像素spx均与对应的第一类数据线D1电连接。其余同理,以此类推,在此不作赘述。
由于第一类数据线D1与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TF电连接,并且,第一类数据线D1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了避免第一类数据线D1和公共电极层 210相互干扰,造成显示异常,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 1至图7b所示,公共电极层210可以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公共电极部211;其中,可以使公共电极部2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类数据线D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这样可以尽可能使第一类数据线D1和公共电极层210之间无正对面积,从而避免第一类数据线D1和公共电极层210形成耦合电容而导致信号相互干扰。
由于扫描线与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并且,扫描线可以传输栅极扫描信号,为了避免扫描线和公共电极层210相互干扰,造成显示异常,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可以使公共电极部2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扫描线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这样可以尽可能使扫描线和公共电极层210之间无正对面积,从而避免扫描线和公共电极层210形成耦合电容而导致信号相互干扰。
由于第二类数据线D2与子像素spx中的薄膜晶体管不进行电连接,为了使公共电极部211的面积尽可能设置的较大,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可以使公共电极部2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二类数据线D2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交叠。进一步地,可以使公共电极部2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二类数据线D2中的第一子数据线D01 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交叠。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可以使一条第二类数据线对应一列公共电极部211,并且,在公共电极层210位于第二绝缘层与透明像素电极层220之间时,第二类数据线D2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对应的公共电极部211电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第二类数据线D2 将间隔设置的公共电极部211电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通过第二类数据线D2向电连接的公共电极部211传输公共电压。由于第二类数据线D2与公共电极部 211上传输相同的电压,可以避免第二类数据线D2与公共电极部211之间存在信号干扰。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与扫描线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多条公共电极连接线GS;其中,公共电极连接线GS沿子像素spx的行方向F2延伸,且公共电极连接线GS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有效发光区FG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公共电极连接线GS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各第二类数据线D2电连接。这样可以使公共电极连接线GS、第二类数据线D2以及公共电极部211进行电连接,并形成并联的效果,从而还可以实现降低电阻的效果。
示例性地,一行子像素spx对应一条公共电极连接线GS,并且公共电极连接线GS位于对应行子像素spx和该行子像素spx的下方设置的扫描线之间。进一步地,一条公共电极连接线GS对应一行公共电极部211。
示例性地,可以使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内部。或者,也可以使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内部。或者,也可以使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仅仅部分交叠。或者,也可以使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 100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b所示,透明像素电极层22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221;其中,一个子像素spx包括一个像素电极221。像素电极22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公共电极层210 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具有交叠区域。示例性地,像素电极221具有镂空区,像素电极221的镂空区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公共电极层210在衬底基板 100的正投影具有交叠区域。这样可以通过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层210形成电场以驱动液晶分子偏转。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扫描线所在层与衬底基板之间设置栅绝缘层,以及在栅绝缘层与衬底基板之间设置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又一些显示面板,其结构示意图如图8与图9所示,其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变形。下面仅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其相同之处在此不作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共电极层210位于辅助线FS 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0之间,且第三绝缘层位于公共电极层210与辅助线FS 所在层之间。即,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位于数据线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多条辅助线FS及与辅助线FS 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多条扫描线,位于辅助线FS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公共电极层210,位于公共电极层210与辅助线FS所在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位于数据线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绝缘层背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透明像素电极层220。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公共电极层210位于辅助线FS 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0之间时,第二类数据线D2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对应的公共电极部211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过孔可以包括第三转接孔和第三导通孔;其中,第三转接孔贯穿第一绝缘层,第三导通孔贯穿第三绝缘层。第二类数据线D2通过第三转接孔与公共电极连接线GS电连接,公共电极连接线GS通过第三导通孔与公共电极部211电连接。
示例性地,可以使第三转接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导通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内部。或者,也可以使第三导通孔在衬底基板100 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三转接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内部。或者,也可以使第三转接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三导通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仅仅部分交叠。或者,也可以使第三转接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第三导通孔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
由于数据线所在层与透明像素电极层220之间仅具有一层第二绝缘层,这样会使得数据线对透明像素电极层220中的像素电极产生信号干扰。为了降低信号干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9所示,可以使像素电极221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2211、第二子像素电极2212以及电极连接部2213;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2211和第二子像素电极2212相互间隔设置,且同一像素电极221中的第一子像素电极2211和第二子像素电极2212通过电极连接部2213电连接。以及,各数据线(例如D1、D2,图8以D1为例) 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与各第一子像素电极2211和各第二子像素电极2212 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不交叠。这样使数据线与像素电极之间尽可能的降低正对面积,以降低其耦合电容,从而降低其信号干扰,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公共电极层与扫描线所在层之间设置第一栅绝缘层,在第一栅绝缘层与扫描线所在层之间设置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在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扫描线所在层之间设置第二栅绝缘层。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光栅。其中,该光栅用于使显示装置实现3D显示效果,这样可以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实现3D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信号走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可以使有效发光区中出射的光通过第一交叠区域中的信号走线形成光的干涉。从而,在将显示面板应用于3D显示装置时,可以改善摩尔纹,提高显示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和多条信号走线;其中,各所述子像素包括有效发光区;
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信号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且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非直线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形状为折线形,且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弯折角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18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信号走线包括多条数据线;一列子像素对应设置一条所述数据线;
各所述数据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
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成所述第一交叠区域;
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第一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多条辅助线;其中,所述辅助线沿所述子像素的列方向延伸;一个所述子像素对应一条所述辅助线;
所述辅助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针对同一所述子像素,所述辅助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形成三角形;所述弯折角为所述第一交叠区域面向所述辅助线一侧的夹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数据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透明像素电极层;
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包括一个所述像素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第二子像素电极以及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相互间隔设置,且同一所述像素电极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电极连接部电连接;
各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电极层和第三绝缘层;
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或,
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所述辅助线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辅助线所在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和多条第二类数据线;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和所述第二类数据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交替排列;
以相邻的两列子像素为一个列组,每相邻两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其中,每相邻两个列组中的第一列组的奇数行子像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数据线电连接,且第二列组的偶数行子像素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数据线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公共电极层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公共电极部;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和/或,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扫描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和/或,
所述公共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类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交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第二数据线,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对应一列公共电极部;
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与透明像素电极层之间时,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对应的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扫描线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公共电极连接线;其中,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延伸,且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各所述第二类数据线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列组对应一条第二数据线,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对应一列公共电极部;
在所述公共电极层位于辅助线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时,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对应的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扫描线同层且间隔设置的公共电极连接线;其中,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沿所述子像素的行方向延伸,且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第三过孔包括第三转接孔和第三导通孔;其中,所述第三转接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三导通孔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
所述第二类数据线通过所述第三转接孔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电连接,所述公共电极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三导通孔与所述公共电极部电连接。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光栅。
CN202022691841.5U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474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1841.5U CN214474347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1841.5U CN214474347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74347U true CN214474347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8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91841.5U Active CN214474347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74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964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788909B2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red sub-pixels, blue sub pixels, green sub-pixels, and high-brightness sub pixels
CN10756227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425554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US9829753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21931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125115A (ja) 2画面表示装置
CN101630100A (zh) 显示设备和驱动方法
CN11018757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176320B (zh) 横向排列的像素结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609433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042217B2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CN110506308B (zh) 显示装置
CN106057139A (zh) 显示装置
JP2019203934A (ja) 表示装置及び調光装置
WO2007129425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60062162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14474347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594447B (zh) 裸眼3d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54569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942365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2008268839A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10531557B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065111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0079871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