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61834U -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61834U
CN214461834U CN202120372019.4U CN202120372019U CN214461834U CN 214461834 U CN214461834 U CN 214461834U CN 202120372019 U CN202120372019 U CN 202120372019U CN 214461834 U CN214461834 U CN 214461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avity
steel bar
limiting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720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洪强
朱心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3720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61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61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61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包括套管,具有套管腔,腔壁上有套管腔分隔圈并将套管腔分隔成左、右腔室,左、右腔室之间通过分隔圈中央孔贯通;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设在左腔室内,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设在右腔室内,特点:还包括第一、第二端部限定套和第一、第二弹性顶推部件,第一端部限定套与左腔室的腔壁固定,第一弹性顶推部件与套管腔分隔圈的左侧之间的位置设在左腔室内,第二端部限定套与右腔室的腔壁固定,第二弹性顶推部件与套管腔分隔圈的右侧之间的位置设在右腔室内;第一、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的结构相同,各包括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和限定板围合状态左、右管制弹性箍。简化结构,提高加工效率;方便快捷装配。

Description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从上述钢筋连接装置的名词释义可知其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连接,并且前述的钢筋指螺纹钢。
如业界所知,地上、地下乃至水下的各类建筑设施普遍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而钢筋混凝土离不开前述的螺纹钢。在浇灌混凝土之前,需构建钢筋骨架(建筑工人习惯称为“扎钢筋”)。如果按照原始即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在构建钢筋骨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焊接方式将两根需要对接的螺纹钢在端部彼此焊固在一起,这种方式存在如下不言而喻的欠缺:其一,由于焊接设备如电焊机需要电源支持,因而对施工场所的施工作业条件具有挑剔性,例如必须通过电缆或类似的馈电线路将电源引至位于钢筋对接工位处的焊接设备,而将电源引至焊接设备的工作既麻烦又有失安全;其二,由于焊接需要由资质人员操作,因而对作业者同样具有挑剔性;其三,由于焊接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工程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四,焊接工人的作业强度大,并且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
采用钢筋连接装置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欠缺,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前述钢筋连接器相关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CN208830600U推荐的“一种钢筋的连接组件”和CN210032349U提供的“钢筋快速连接器”,由于这两项专利结构都是分体式的,即由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和密封连接套筒组成,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根钢筋中的其中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具有螺纹的第一圆柱套筒的第一圆柱套筒腔内,而将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同样具有螺纹的第二圆柱套筒的第二圆柱套筒腔内,并且由前述的密封连接套筒将前述第一圆柱套筒以及第二圆柱套筒的相向一端锁定,因而不仅连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而且操作相对麻烦。又如CN204878162U介绍的“一种钢筋钢棒快速连接的锁固套结构”,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1至0013的阅读可知:虽然具有对内丝锥度套以及外丝锥度套加工方便的长处,但是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由于需要将内丝锥度套与外丝锥度套彼此螺纹连接为一个整体,因而不仅操作仍是较为麻烦的,而且整体强度难以保障。
典型的如CN111364687A揭示的“钢筋连接器”、CN111335549A披露的“钢筋连接套筒”、CN111364689A公布的“自涨紧钢筋连接器”以及CN111561106A公开的“自锁型钢筋连接装置”。在前述四项专利申请中,CN111561106A客观上能兑现在其说明书的技术效果栏中归纳的五个方面的长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憾:一是由于在套管一端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以及在套管另一端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的腔壁上各间隔开设弹性圈嵌槽,在弹性圈嵌槽内嵌设弹性圈,并且在对应于弹性圈的位置间隔设置钢球,由钢球限位机构装入套管内并使钢球限位机构与钢球配合,也就是使钢球从构成钢球限位机构的钢球限位板上的钢球探入孔探入套管腔,因而对整个套管的内壁的加工是相对麻烦的,也就是说在套管内壁上加工出弹性圈嵌槽的工作量大,加工时间冗长,不利于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二是由于钢筋限位机构(即钢筋端部限定机构,以下同)的结构体系中的用于对钢球限位的三枚限位板是彼此独立的,因而将其同时装入套管的套管腔内的难度大,致使装配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三是由于对完成了装配的钢球限位机构朝向套管的端口的部位缺乏有效的管制,因而在诸如储存、运输(运送)之类的环节中存在非正常脱出之虞;四是由于在使用状态下,钢筋限位机构的结构体系的钢球限位板自身不具有对螺纹钢的限定作用,而是靠钢球在对应于开设在即预设在钢球限位板上的钢球探入孔探入到螺纹钢的两相邻肋的凹腔内,以便对螺纹钢限定,即避免螺纹钢的端部挣脱套管,因此钢球与螺纹钢的接触表现为相切式接触,从而对螺纹钢的限定能力是相对脆弱的,不足以达到业界的预期。针对并非限于前述的缺憾,仍有改进的必要,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摒弃在套管内壁嵌置弹性圈以及在弹性圈上支承钢球的结构形式而得以简化套管结构并且提高加工效率以及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有利于使钢筋端部限定机构的一组限定板围合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而得以方便快捷地装入套管腔内、有益于使限定板直接将钢筋抱固而得以良好地体现限定板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便于在套管的端部将完成了装配的钢筋端部限定机构有效管制而得以杜绝在物流之类的环节中出现钢筋端部限位机构窜出套管的情形、有助于避免插入套管内的钢筋端部松晃而得以确保对相邻钢筋端部的优异的对接效果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包括一套管,该套管具有一套管腔,在该套管腔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的腔壁上构成有一套管腔分隔圈,由该套管腔分隔圈将所述套管腔分隔成位于套管腔分隔圈的左侧的左腔室和位于套管腔分隔圈的右侧的右腔室,左腔室与右腔室之间通过位于套管腔分隔圈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中央孔贯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设置在所述左腔室内,而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设置在所述右腔室内,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Ⅰ、一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一第二端部限定套Ⅱ和一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第一端部限定套Ⅰ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的左端的位置与所述左腔室的腔壁固定,并且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左端端面与套管的左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的左端端面,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在对应于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的右端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的左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左腔室内,第二端部限定套Ⅱ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的右端的位置与所述右腔室的腔壁固定,并且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右端端面与套管的右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的右端端面,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在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的左端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的右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右腔室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相同,该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包括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和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互嵌配合并且围合成筒体状,由该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相向一侧共同对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腔室的左端的腔壁上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在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而在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外壁上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该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与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右端端面对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的左端端面限定;在所述右腔室的右端的腔壁上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在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中央位置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而在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外壁上构成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该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与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左端端面对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的右端端面限定;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在与所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在与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位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的左侧的所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的结构是与位于套管腔分隔圈的右侧的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的结构是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在处于由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的管制状态下探入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内,而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在处于由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的管制状态下与所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的左端接触,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中的各一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限定板配合凸缘,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各两相邻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上的所述限定板配合凸缘与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相互配合,由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共同围合成筒状体的中央区域构成为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并且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朝向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的一侧各构成有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所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的右端支承在所述套管腔分隔圈的左侧,而所述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的左端支承在套管腔分隔圈的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并且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而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并且同样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在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一弹性箍嵌脚Ⅰ,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所述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左端后,该第一弹性箍嵌脚Ⅰ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嵌配,在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二弹性箍嵌脚Ⅱ,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右端后,该第二弹性箍嵌脚Ⅱ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配;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构成有咬合定位齿斜面,该咬合定位齿斜面的倾斜方向朝向左。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为构成有一第一圆锥面Ⅰ的第一圆锥腔,该第一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右;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为构成有第二圆锥面Ⅱ的第二圆锥腔,该第二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左。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以及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为橡胶箍。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以及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的左端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Ⅰ;在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的右端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的数量为三枚,并且由金属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箍嵌脚Ⅰ以及第二弹性箍嵌脚Ⅱ的形状呈T字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摒弃了已有技术中在套管腔的腔壁上嵌设弹性圈以及在弹性圈上支承钢球的结构形式,因而无需在套管腔的内壁上开设槽道而可显著简化套管的结构并且提高加工效率以及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之二,由于能使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在预先围合成一个有机配合的筒状体的状态下装入到套管腔内,因而十分有利于方便快捷装配;之三,由于可由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相向一侧共同对第一钢筋的端部咬合定位,又由于可由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的一组第二钢筋端部限定板的相向一侧共同对第二钢筋的端部咬合定位,因而在无需借助额外部件的前提下能使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直接将所要对接的两钢筋的端部对接并可靠限定,良好地体现自身功能的发挥;之四,由于在装配完成后,由第一端部限定套Ⅰ以及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的共同作用对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可靠限定,不会出现在物流之类的环节中脱出套管腔的情形,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具有与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相同的被限定效果;之五,由于一旦将所要对接的第一钢筋的端部以及第二钢筋的端部分别插入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后,钢筋的端部不会出现松晃情形,充分保障对两相邻钢筋的端部的优异的对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的详细结构图。
图4为将第一钢筋Ⅰ与第二钢筋Ⅱ的相向一端的端部借助于本实用新型图1和图2结构实施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材质为金属的一套管1,该套管1具有一套管腔11,在该套管腔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的腔壁上构成有一套管腔分隔圈12,由该套管腔分隔圈12将前述套管腔11分隔成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的左腔室111和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的右腔室112,左腔室111与右腔室112之间通过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中央孔121贯通;示出了一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设置在前述左腔室111内,而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设置在前述右腔室112内。前面提及的以及下面还要反复提及的钢筋是指螺纹钢。
继续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钢筋连接装置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一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一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和一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在对应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左端的位置与前述左腔室111的腔壁固定(螺纹配合固定),并且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左端端面与套管1的左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1的左端端面,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在对应于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右端与前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左腔室111内,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在对应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右端的位置与前述右腔室112的腔壁固定(螺纹配合固定),并且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右端端面与套管1的右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1的右端端面,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在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左端与前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右腔室112内。由图1和图2的示意可知,前述的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以及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实质上分别与套管1的左端以及右端螺纹配合固定。由于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结构是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相同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进行详细说明,该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包括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和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互嵌配合并且围合成筒体状,由该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相向一侧共同对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
申请人在上一段内容中提及的相向一侧是指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朝向内的一侧,即朝向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的一侧,也就是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背对左腔室111的腔壁的一侧。
由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左腔室111的左端的腔壁上构成有即加工有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1111,在前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而在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外壁上构成有即加工有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41,该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41与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1111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右端端面对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左端端面限定;在前述右腔室112的右端的腔壁上构成有即加工有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1121,在前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中央位置构成有(即加工有)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62,而在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外壁上构成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61,该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61与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1121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左端端面对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右端端面限定;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在与前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在与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位于前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的前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结构是与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的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结构是相同的。
由图2所示,前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在处于由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的管制状态下探入前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内,而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在处于由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的管制状态下与前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左端接触。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前术这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中的各一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限定板配合凸缘211,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212,各两相邻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上的前述限定板配合凸缘211与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212相互配合,由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共同围合成筒状体的中央区域构成为上面已提及的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并且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朝向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的一侧各构成有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前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右端支承在前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而前述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左端支承在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
由图3所示可知,由于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具有下面还要提及的咬合齿斜面2141,因而与由图4所示的第一钢筋8a的端部的接触表现为面接触,而申请人在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CN111561106A因采用了钢球,因而与钢筋的接触表现为相切式接触,毫无疑问,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对钢筋更为可靠的钳制效果。从图3的示意可知,构成两相邻的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之间的齿隙2142(即齿距)的宽度是与钢筋的肋8c的宽度相适应的,并且齿隙2142的深度是与肋8c的高度相适应的,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的宽度与两相邻肋8c之间的钢筋螺距8d是相吻合的。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并且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而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并且同样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在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前述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后,该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嵌配,在前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后,该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配;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构成有上面已提及的咬合定位齿斜面2141,该咬合定位齿斜面2141的倾斜方向朝向左,以便对图4所示的第一钢筋Ⅰ8a导向并在第一钢筋Ⅰ8a的端部插入到位后限定。
依据上述说明可知,构成于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结构体系的一组第二钢筋端部限定槽Ⅱ31的相向一侧的第二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Ⅱ311的咬合齿斜面的倾斜方向朝向右,以便对图4所示的第二钢筋Ⅱ8b导向并在第二钢筋Ⅱ8b的端部插入到位后限定。
由图1和图2所示,前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为构成有一第一圆锥面Ⅰ421的第一圆锥腔,该第一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右;前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62为构成有第二圆锥面Ⅱ621的第二圆锥腔,该第二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左。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以及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为橡胶箍;前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以及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为弹簧。
在前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左端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Ⅰ43;在前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右端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Ⅱ63。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数量为三枚,并且由金属材料如金属板制成;前述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以及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的形状呈T字形。
先将由弹簧充当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设置于左腔室111,再将完成了装配的即形成了一个整个上呈筒体状的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在对应于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左端的位置设置到左腔室111内,而后将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在对应于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左端的位置与套管腔111的左端螺纹配接,从而由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与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协同作用将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可靠地限定在左腔室111内。由于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以及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安装方式与前述相同,因而不再重复说明。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至图3,在图4中示出了上面已提及的一第一钢筋Ⅰ8a和一第二钢筋Ⅱ8b,该第一钢筋Ⅰ8a和第二钢筋Ⅱ8b均为螺纹钢。在施工场所进行施工时,将第一钢筋Ⅰ8a朝向第二钢筋Ⅱ8b的一端即朝向本实用新型的套管1的左端对准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插入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结构体系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并在穿过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即弹簧)的中央孔(即弹簧腔)后直至使第一钢筋Ⅰ8a的左端端面遭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面的阻挡,第一钢筋Ⅰ8a插入到位,在该状态下由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在对应于前述钢筋螺距8d的位置将第一钢筋Ⅰ8a可靠钳制,从而完成了第一钢筋Ⅰ8a的连接。在前述过程中,由于咬合齿斜面2141的导向,因而能使第一钢筋Ⅰ8a快速地插入到位,而一经插入到位,则由咬合齿斜面2141以及齿隙2142的作用而无法使第一钢筋Ⅰ8a退出(可称为“只进不出”)。而第一钢筋Ⅰ8a插入过程中,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张开闭合程度由前述的材料为橡胶的限定板围合状态左、右管制弹性箍22、23的弹性程度保障。由于第二钢筋Ⅱ8b的连接与第一钢筋Ⅰ8a雷同,因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钢筋Ⅰ8a与第二钢筋Ⅱ8b的相向一端的端面也可在分隔圈中央孔121的位置彼此接触。第一钢筋Ⅰ8a以及第二钢筋Ⅱ8b通过本实用新型连接后的抗拉强度经试验完全能满足中国国家标GB1499.2-2007要求,如达到540MPa以上的抗拉力。
依据专业常识,本实用新型结构可依据螺纹钢的不同规格如依据螺纹钢的公称直径6、8、10、12、16、20、25、32、40和50mm,特别是16mm以上的规格相应地对套管1、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以及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尺寸作适应性变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包括一套管(1),该套管(1)具有一套管腔(11),在该套管腔(1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的腔壁上构成有一套管腔分隔圈(12),由该套管腔分隔圈(12)将所述套管腔(11)分隔成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的左腔室(111)和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的右腔室(112),左腔室(111)与右腔室(112)之间通过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中央孔(121)贯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设置在所述左腔室(111)内,而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设置在所述右腔室(112)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一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一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和一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左端的位置与所述左腔室(111)的腔壁固定,并且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左端端面与套管(1)的左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1)的左端端面,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在对应于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右端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左腔室(111)内,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右端的位置与所述右腔室(112)的腔壁固定,并且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右端端面与套管(1)的右端端面平齐或缩进于套管(1)的右端端面,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在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左端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右腔室(112)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相同,该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包括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和一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互嵌配合并且围合成筒体状,由该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相向一侧共同对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腔室(111)的左端的腔壁上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1111),在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而在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外壁上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41),该第一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Ⅰ(41)与第一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Ⅰ(1111)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右端端面对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左端端面限定;在所述右腔室(112)的右端的腔壁上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1121),在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中央位置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62),而在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外壁上构成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61),该第二端部限定套外螺纹Ⅱ(61)与第二端部限定套配合螺纹Ⅱ(1121)螺纹配合,并且由该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左端端面对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Ⅱ(3)的右端端面限定;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在与所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在与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相嵌配的状态下套置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位于所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的所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结构是与位于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的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结构是相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在处于由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的管制状态下探入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内,而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在处于由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的管制状态下与所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左端接触,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中的各一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限定板配合凸缘(211),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部位的居中位置延伸有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212),各两相邻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上的所述限定板配合凸缘(211)与限定板配合凸缘补偿凹腔(212)相互配合,由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共同围合成筒状体的中央区域构成为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并且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朝向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腔(213)的一侧各构成有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所述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的右端支承在所述套管腔分隔圈(12)的左侧,而所述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的左端支承在套管腔分隔圈(12)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并且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而在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并且同样位于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各开设有一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在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所述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左端后,该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与第一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Ⅰ(215)嵌配,在所述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的内壁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的位置各延伸有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在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套置于围合成筒状体的一组第一钢筋端部限定板Ⅰ(21)的右端后,该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与第二弹性箍嵌脚配合槽Ⅱ(216)配;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咬合定位齿(214)构成有咬合定位齿斜面(2141),该咬合定位齿斜面(2141)的倾斜方向朝向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第一端部限定套腔Ⅰ(42)为构成有一第一圆锥面Ⅰ(421)的第一圆锥腔,该第一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右;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第二端部限定套腔Ⅱ(62)为构成有第二圆锥面Ⅱ(621)的第二圆锥腔,该第二圆锥腔的大直径的一端朝向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定板围合状态左管制弹性箍(22)以及限定板围合状态右管制弹性箍(23)为橡胶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性顶推部件Ⅰ(5)以及第二弹性顶推部件Ⅱ(7)为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端部限定套Ⅰ(4)的左端构成有第一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Ⅰ(43);在所述第二端部限定套Ⅱ(6)的右端构成有第二端部限定套操作槽Ⅱ(6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第一钢筋端部定位机构Ⅰ(2)的数量为三枚,并且由金属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箍嵌脚Ⅰ(221)以及第二弹性箍嵌脚Ⅱ(231)的形状呈T字形。
CN202120372019.4U 2021-02-08 2021-02-08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Active CN214461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2019.4U CN214461834U (zh) 2021-02-08 2021-02-08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2019.4U CN214461834U (zh) 2021-02-08 2021-02-08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61834U true CN214461834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43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72019.4U Active CN214461834U (zh) 2021-02-08 2021-02-08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61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9160B (zh) 一种钢筋套筒
KR102068303B1 (ko) 철근 커플러
KR100240099B1 (ko) 철근 연결 구조
CN214461834U (zh) 结构改进的钢筋连接装置
KR101672479B1 (ko) 스크류 강관말뚝의 이음부 구조
CN212294638U (zh) 一种齿牙机械接头和混凝土桩连接结构
JP3336430B2 (ja) 鋼管矢板等の縦継ぎ装置
KR20220110032A (ko) 철근 커플러
KR102001399B1 (ko) 조립성이 향상된 철근 커플러
KR102167075B1 (ko) 순차 인서트 조립방식 구조를 갖는 철근 커플러
KR19990064729A (ko) 철근의 기계식 이음방법 및 그 이음구
CN112962867A (zh) 钢筋连接装置
KR102163540B1 (ko) 원터치형 이지 커플러
KR20000066222A (ko) 철근 연결구
KR20150004637A (ko) 대구경 철근 이음구
KR20030023318A (ko) 쐐기형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2143229B1 (ko) 철근 이음쇠장치
CN111364689A (zh) 自涨紧钢筋连接器
KR100308547B1 (ko) 철근연결구
JP2011001765A (ja) ねじ式鉄筋継手およびその接続方法
CN212129692U (zh) 自涨紧钢筋连接装置
CN111335549A (zh) 钢筋连接套筒
CN211873562U (zh) 钢筋连接套管
KR100372832B1 (ko) 원터치형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2090571B1 (ko) 철근 연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