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功能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
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
至少一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对应所述颈部的中部,所述第二按摩组件通过振动按摩所述颈部;其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至少具有部分相异的按摩功能,单个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与所述颈部的接触面积小于单个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颈部的接触面积。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通过针对颈部的肌肉组织和颈椎部位区分性地设置不同功能的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同时,根据颈椎所占面积比肌肉所占面积更小,从而将第二按摩组件的接触面积设置为小于第一按摩组件的接触面积,使各按摩组件精准对应各自的按摩部位,并根据按摩部位的结构不同而施加不同类型的按摩功能,从而改善按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安装座和振动件,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安装座开设有安装腔,所述振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通过在第二按摩组件设置振动件,以对应按摩颈部的颈椎,从而通过振动功能按摩颈椎,达到放松颈椎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限位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颈部的一侧;所述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安装腔开设于所述限位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分别连通所述安装腔和所述主体支架的内部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弹性伸缩部,所述弹性伸缩部用于连接所述主体支架和所述安装座,以使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颈部弹性接触;所述弹性伸缩部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朝向所述颈部的一侧;或,所述弹性伸缩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朝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通过设置弹性伸缩部,一方面缓解振动件振动时的幅度,另一方面,使安装座与颈部皮肤更贴合。
连接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为弹性结构,所述连接部的所述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径,所述振动件的外径对应所述安装腔的内径。将安装座设为弹性结构,以便拉伸安装座,从而将振动件穿过连接部塞入安装腔内,且避免振动件从连接部脱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主体支架之间的交接部,所述交接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壁厚。通过减薄连接部与主体支架交界处的厚度,使该交界处的支撑强度降低,使安装座无法稳固立定于主体支架,从而使安装座随振动件的振动而摇摆甩动,避免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定点按摩,扩大按摩范围,提升按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所述弹性伸缩部及所述主体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将安装座、弹性伸缩部采用与主体支架同样的材质一体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包括电极件和/或发热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所述电极件和/或所述发热件均设置于所述固定座。通过在第一按摩组件设置电极件和/或发热件,以弱电流的方式刺激肌肉组织和/或以加热升温的方式温热肌肉组织,达到按摩肌肉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弧面,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端面凸出于正投影对应的所述弧面。通过将第一按摩组件的端面设置在同一弧面,使其与颈部皮肤更贴合;同时将安装座的端面略凸出于该弧面,便于安装座根据其弹性伸缩来适应振动件的振动幅度的同时,提供适当的冗余度以确保安装座的端面与颈部皮肤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端面凸出于对应的所述弧面0.5mm~3mm。通过控制安装座的凸出尺寸,避免凸出过多而影响第一按摩组件的端面与颈部皮肤贴合,避免凸出过少而不具备足够的冗余度确保安装座与颈部皮肤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连接支架和软胶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软胶支架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连接支架设置于远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软胶支架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软胶支架为弧形结构。通过采用弧形结构的软胶支架贴近颈部,使颈部按摩仪与颈部更贴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10、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20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3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分别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颈部的中部,第二按摩组件30通过振动按摩颈部;其中,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至少具有部分相异的按摩功能,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的接触面积小于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与颈部的接触面积。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通过针对颈部的肌肉组织和颈椎部位区分性地设置不同功能的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同时,根据颈椎所占面积比肌肉所占面积更小,从而将第二按摩组件30的接触面积设置为小于第一按摩组件20的接触面积,使各按摩组件精准对应各自的按摩部位,并根据按摩部位的结构不同而施加不同类型的按摩功能,从而改善按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颈部按摩仪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包括主体支架1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一侧,以便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皮肤接触;主体支架10用于对应颈部的后侧,可以理解,颈部的后侧即人体自然型态下的后颈部位。第一按摩组件20用于对应颈椎两侧的肌肉,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颈椎。可以理解,颈椎指颈椎骨,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基于主体支架10对应颈部的后侧,第一按摩组件20则对应颈椎两侧且位于颈部后侧的肌肉,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颈椎的后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的接触面积小于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与颈部的接触面积。在人体的颈部结构中,颈椎的所占面积小于肌肉的所占面积,即肌肉对应更大的按摩范围,颈椎对应更小的按摩范围。由于颈椎和肌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一硬一软,一小一大,通过合理分布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的位置,使各按摩组件与指定的按摩部位对应,从而实现针对性地精准按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至少具有部分相异的按摩功能,即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功能部分相异及部分相同。或者,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功能全部相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按摩组件30为一个以上时,第二按摩组件30与第一按摩组件20间隔交替设置,通过将不同功能的按摩组件错开设置,避免同样按摩功能的按摩组件连续设置,从而避免因功能固化而导致颈部麻木,采用不同按摩功能的按摩组件丰富按摩效果,更有利于刺激颈部,达到舒缓的效果。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包括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围合形成容置腔130,连接支架110设置于远离颈部的一侧,软胶支架120设置于靠近颈部的一侧,软胶支架120为弧形结构。通过采用弧形结构的软胶支架120贴近颈部,使颈部按摩仪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也为弧形结构。通过将弧形结构的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相对拼接围合,使主体支架10整体亦呈弧形结构,从而使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130用于安装放置零部件,零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为硅胶一体成型部件。通过采用具有弹性且亲肤的硅胶材质使软胶支架120具有弹性,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粗细相应发生弹性形变,即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尺寸围度扩张,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颈部的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的硬度大于软胶支架120的硬度,使连接支架110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从而限定主体支架10的主要型态,使软胶支架120仅沿连接支架110的弧度发生形变,避免主体支架10扭曲变形以及保护容置腔130内的零部件。
由于颈椎所在位置的肌肉较少,且由多个较小的椎体连接而成,颈椎对应的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按摩部件不易与此部位对应的颈部皮肤贴合;再加上颈椎所在的面积较小,如若使用电流刺激的方式按摩,一方面,在不贴合的情况会产生针刺感;另一方面,因接触面积较小,局部性地刺激,会加重针刺感的痛感,最终影响按摩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包括安装座310和振动件320,安装座310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安装座310开设有安装腔311,安装腔311连通于主体支架10的内部空间,振动件320设置于安装腔311。具体地,连接部313的另一端连接于软胶支架120,主体支架10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腔130。通过在第二按摩组件30设置振动件320,以对应按摩颈部的颈椎,从而通过振动的方式按摩颈椎,达到放松颈椎的效果。相比于传统的颈部按摩仪使用电流刺激颈椎,本申请选用恰当功能的按摩件作用于对应位置,按摩效果更加舒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动件320为振动电机或直线电机。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包括限位部312和连接部313,连接部313的一端连接于限位部312,连接部313的另一端连接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限位部312设置于靠近颈部的一侧,安装腔311开设于限位部312。具体地,连接部313的另一端连接于软胶支架120。通过将安装腔311开设于限位部312内,设置并限定振动件320的位置,防止振动件320在振动中移位;同时,这样的位置,使振动件320更靠近颈部且远离主体支架10,从而加强对颈部的振感,以及减小振幅对主体支架10内的零部件的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313开设有通道3131,通道3131分别连通安装腔311和主体支架10的内部空间。进一步地,主体支架10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腔130。振动件320设置于安装腔311内,振动件320的电气连接线通过通道3131进入主体支架10的容置腔130内,以便实现与容置腔130内的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动电机的接线端子设置于其背离颈部的端面,该端面对应通道,从而方便接线,连接线直接穿过通道进入容置腔内,避免绕线。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为弹性结构,连接部313的通道3131的内径小于安装腔311的内径,振动件320的外径对应安装腔311的内径。具体地,安装座310为弹性结构,安装座310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通过拉伸安装座310的连接部313,连接部313发生弹性形变而扩张,从而将振动件320穿过连接部313,再进一步进入限位部312的安装腔311内。松开连接部313后,连接部313恢复至初始状态,连接部313的内径小于安装腔311的内径,从而避免振动件320从连接部313脱出。这样的设计,精简结构,减少了零件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弹性结构的设计,缓解振动件320的振动幅度,还可以确保振动件320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发生振动,降低阻力,从而减小噪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的限位部312还包括用于与颈部皮肤直接接触的面板314,即第二按摩组件30通过面板314与颈部皮肤接触贴合。当振动件320在限位部312内工作振动时,振动传递至面板314,再通过面板314传递至颈部皮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为软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采用硅胶一体成型。通过选用具有弹性的硅胶,一体成型制得安装座310,使安装座310亲肤柔软具有弹性,提高接触时的舒适性;同时支撑并限定振动件320的工作范围,使振动件320在预设的位置对颈椎进行精准的按摩。
为了适应不同围度尺寸的颈部,以及为了缓解振动产生的动态影响,如图5、至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弹性伸缩部121,弹性伸缩部121用于连接主体支架10和安装座310,以使安装座310与颈部弹性接触;弹性伸缩部121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朝向颈部的一侧;或,弹性伸缩部121设置于安装座310的朝向主体支架10的一侧。具体地,弹性伸缩部121用于连接软胶支架120和安装座310。通过设置弹性伸缩部121,一方面缓解振动件振动时的幅度,另一方面,使安装座310与颈部皮肤更贴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弹性伸缩部121减小振动件传递至主体支架的振幅,避免影响主体支架内的结构稳定性,即避免影响容置腔内的零部件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伸缩部330凸设于软胶支架120的朝向颈部的一侧,连接部313连接于弹性伸缩部330;弹性伸缩部330开设有通孔1211,通孔1211分别连通于连接部313的通道3131和容置腔130,以便安装腔311内的振动件320的连接线逐一穿过通道3131及通孔1211后,进入容置腔130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313的外径小于通孔1211的内径,以便连接部313穿设于弹性伸缩部330的通孔1211内固定;同时,限位部312露出于弹性伸缩部330外,以便限位部3132与颈部皮肤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与弹性伸缩部33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与弹性伸缩部330采用硅胶注塑一体成型,这样的设计,利用硅胶本身的弹性以达到弹性伸缩的效果,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伸缩部330呈褶皱结构,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同时确保弹性伸缩部330可以顺利地压缩或伸张。例如,当颈部较粗时,弹性伸缩部330受到挤压,即可提供足够的空间以确保主体支架10佩戴于颈部时的舒适度,避免安装座310凸出而顶压颈部皮肤,防止主体支架10远离颈部,从而确保第一按摩组件20与颈部皮肤紧密接触。再例如,振动件320在振动时,不可避免地使安装座310整体受到振动而产生波动,弹性伸缩部330会随波动而压缩或伸张。褶皱结构的设计即可使安装座310及时响应振动件320的振幅变化,从而使第二按摩组件30整体结构和谐统一,确保动作的一致性,提高按摩的舒适度。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伸缩部121设置于安装座的朝向软胶支架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伸缩部121与安装座310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将安装座和弹性伸缩部采用同样的材质一体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为了使弹性伸缩部稳固连接于软胶支架,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弹性伸缩部121及软胶支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将安装座310、弹性伸缩部121采用与软胶支架120同样的材质一体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避免受到振动件的长期影响而导致安装座移位或松脱,确保第二按摩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使第二按摩组件30适应颈椎凹凸不平的结构,以尽可能地确保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皮肤保持良好的接触,如图3和图5所示,安装座310还包括连接于连接部313和软胶支架120之间的交接部3132,交接部3132的壁厚小于连接部313的壁厚。具体地,交接部3132位于连接部313的靠近软胶支架120的末端,通过设置交接部3132,相当于局部减薄连接部313末端的壁厚,从而降低局部的支撑强度。通过减薄连接部313与软胶支架120交界处即交接部3132的壁厚,使该交界处的局部支撑强度降低,使安装座310无法在振动时稳固立定于软胶支架120,从而使安装座310随振动件320的振动而摇摆甩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定点按摩,扩大按摩范围,提升按摩效果;另一方面,受到颈椎本身结构的影响,使第二按摩组件30可以顺利地根据颈椎的形态而移位。例如,颈椎在低头、抬头或转头的不同情景下,颈椎本身也会发生变化,颈椎对应的颈部皮肤也会发生变化。如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凸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的弹性伸缩部330,安装座310的交接部3132穿入弹性伸缩部330的通孔1211内,交接部3132与弹性伸缩部330的侧壁部分叠合,交接部3132的壁厚小于连接部313的壁厚。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安装座310无法在振动时稳固立定于弹性伸缩部330从而使安装座310随振动件320的振动而摇摆甩动,从而使安装座310的面板314保持与颈椎对应的颈部皮肤贴合。另一方面,结合弹性伸缩部330可以压缩或伸张,从而可以适应颈椎对应的凹凸不平,第二按摩组件既可以通过弹性伸缩部330从垂直于颈部的方向适应凹凸不平的皮肤表面,又可以通过摇摆甩动的从平行于颈部的方向适应凹凸不平的皮肤表面,从而使安装座310的面板314始终保持与颈椎对应的颈部皮肤贴合。
第二按摩组件只有在与颈部皮肤保持贴合的状态下,才能发挥按摩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如图3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为弹性结构,安装座310、弹性伸缩部330与软胶支架120一体成型,交接部3132的壁厚小于连接部313的壁厚;振动件320设置于限位部312,限位部312的面板314接触颈部皮肤。这样的设计,无论颈椎形态如何变化,都可确保安装座310弹性地发生相应的移动,确保面板314与颈椎对应的皮肤贴合,以使振动件320作用于颈部。相较于传统的振动按摩,本申请的第二按摩组件30更加灵活机动。在组装时,由于安装座310与软胶支架120一体成型,振动件320穿过软胶支架120,接着穿过弹性伸缩部121的通孔1211,再穿过连接部313的通道3131,即可进入限位部312的安装腔311内。同时,振动件320设置于限位部312,振动件远离主体支架10,从而增大限位部312受到振动时的振幅,继而增强对颈部的振动按摩效果。
在第二按摩组件30以振动的方式对颈椎进行按摩的基础上,为了丰富颈部按摩仪的功能,且有效针对肌肉组织进行按摩,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电极件220和/或发热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20还包括固定座210,所述固定座210连接于主体支架10。具体地,固定座210连接于软胶支架120,所述电极件220和/或所述发热件均设置于所述固定座2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固定座210和电极件220,固定座210连接于软胶支架120,电极件220凸出于固定座2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以使电极件220与颈部皮肤接触。通过在第一按摩组件20设置电极件220,以弱电流的方式刺激肌肉组织,达到按摩肌肉的效果。为了确保电极件220与颈部皮肤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210的高度约等于安装座310的高度。即通过固定座210的高度支撑,以使电极件220达到与颈部皮肤接触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件220为片状结构,这样的设计,增大电极件220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按摩范围。同时,采用电流刺激,小面积的接触反而会容易产生针刺的不适感。通过设计为大面积的片状结构,适应肌肉组织的分布,增大接触范围,可以明显提高按摩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包括固定座和发热件,固定座连接于主体支架,发热件设置于固定座。具体地,固定座连接于软胶支架。通过在第一按摩组件设置发热件,以加热升温的方式温热肌肉组织,达到按摩肌肉的效果。为了避免发热件直接接触皮肤而造成低温烫伤,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包括隔离板,隔离板用于与颈部皮肤接触,发热件位于固定座内并贴合于隔离板的内侧。通过隔离板分隔发热件,避免发热件与颈部皮肤直接接触。在按摩时,发热件发热传递至隔离板,通过加热隔离板,从而间接加热颈部皮肤,达到放松肌肉组织的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为片状结构,通过将发热件设置为薄片的片状结构,增大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传热效率的同时,增大与颈部的接触面积,提高舒缓的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为发热膜。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固定座210、电极件220和发热件(图未示),固定座210连接于软胶支架120,电极件220凸出于固定座2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发热件设置于电极件220的远离颈部的一侧。具体地,发热件与电极件220相邻设置,发热件发热时加热电极件220,通过电极件220间接加热颈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按摩组件20同时设置电极件220和发热件,以弱电流的方式刺激肌肉组织并以加热升温的方式温热肌肉组织,达到按摩肌肉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极件220可用于分隔发热件与颈部皮肤,即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210无需设置隔离板。
为了使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分别保持与颈部皮肤接触贴合,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弧面,第二按摩组件3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正投影对应的弧面。具体地,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正投影对应的弧面。为了适应颈部的弧形型态,通过将第一按摩组件20的端面设置在同一弧面,使其与颈部皮肤更贴合;同时将安装座310的端面略凸出于该弧面,便于安装座310根据其弹性伸缩来适应振动件320的振动幅度的同时,提供适当的冗余度以确保安装座310的端面与颈部皮肤贴合。
具体地,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可以是电极件220的端面或固定座210的隔离板的端面,可以根据第一按摩组件20的具体结构来确定。例如,基于电极件220本身必须与颈部皮肤保持接触方可起到电流刺激的作用,当第一按摩组件20仅包括电极件220,或同时包括电极件220和发热件时,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即为电极件220的端面。当第一按摩组件20仅包括发热件时,为了避免发热件直接与颈部皮肤接触,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即为固定座210的隔离板的端面。在第二按摩组件30中,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即为限位部312的面板314的端面。
需要了解的是,无论是第一按摩组件20或是第二按摩组件30,按摩功效均基于在确保按摩组件与颈部皮肤保持接触的基础上才能生效。而不同的按摩组件的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所对应的颈部位置不同,如何确保每一按摩组件均与颈部皮肤接触贴合且触感舒适是非常重要且具有难度的。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所形成的对应的弧面0.5mm~3mm,凸出的高度在图中标识为L。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所形成的对应的弧面0.5mm~3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对应的弧面0.5mm、0.8mm、1mm、1.5mm、2.0mm、2.5mm或3mm。通过控制第二按摩组件30的安装座310的凸出尺寸,避免凸出过多而影响第一按摩组件20与颈部皮肤贴合,避免凸出过少而不具备足够的冗余度确保安装座310与颈部皮肤贴合。具体地,软胶支架120为弧形结构,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均设置于软胶支架12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的分布点均在同一弧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按摩组件3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设置于软胶支架120的中部以对应颈椎,两个第一按摩组件20分别以第二按摩组件30为中心对称设置,以对应颈椎两侧的肌肉组织。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弧面,从而适应颈部的弧形结构,使第一按摩组件20的端面与颈部皮肤贴合。第二按摩组件30的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微凸出于正投影对应的弧面,安装座310的靠近颈部的端面凸出于对应的弧面0.5mm~3mm。通过凸出弧面设计冗余尺寸,以便第二按摩组件30在振动收缩时仍然可以与颈部皮肤贴合,确保按摩到位。
为了进一步增加对颈部的按摩范围,在其中一个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按摩组件的数量为三个。五个按摩组件均匀间隔交替设置于主体支架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其中一个第二按摩组件对应于颈椎,两个第一按摩组件对应颈椎两侧的肌肉组织,另外两个第二按摩组件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一按摩组件的远离颈椎的一侧。每个第二按摩组件的结构包括上述第二按摩组件相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于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控制模组,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分别电连接控制模组,控制模组用于控制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分别于不同工作时间段内开启。通过控制模组将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于不同时间段内工作,避免二者同时工作互相干扰,提升按摩时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均为至少两个,第一按摩组件包括电极件,第二按摩组件包括振动件,每一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分别电连接控制模组,控制模组用于控制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分别于不同工作时间段内开启。具体地,当第一按摩组件工作时,第二按摩组件不工作;同理,第二按摩组件工作时,第一按摩组件不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避免两种不同功能的按摩组件同时工作而影响按摩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按摩组件相互独立,至少两个第二按摩组件亦相互独立。即每一第一按摩组件相互并联,每一第二按摩组件相互并联,从而可以控制其中任意一个按摩组件单独工作或同一种按摩组件全部同时工作,继而提供多种按摩选择,满足用户多种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模块、电极件、发热件和振动件的功能均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子元器件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为了使主体支架10在使用时固定于颈部,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两个夹臂40,每一夹臂40分别对应连接主体支架10的一端。夹臂40用于对应颈部的侧面,即颈部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夹臂40与主体支架10装配后形成弧形结构,即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的整体外轮廓为弧形结构,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沿颈部环绕设置,两个夹臂40稳固夹持于颈部的两侧,使主体支架10更好地与颈部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不仅限于用于颈部按摩,亦可用于腿部或手臂等具有弧度的部位的按摩,即本申请的主题名称并不限定本技术方案的应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颈部按摩仪。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