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15203U - 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15203U
CN214415203U CN202022492028.5U CN202022492028U CN214415203U CN 214415203 U CN214415203 U CN 214415203U CN 202022492028 U CN202022492028 U CN 202022492028U CN 214415203 U CN214415203 U CN 214415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neck
main body
ho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9202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邹健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9202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15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15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152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及按摩机构,至少一按摩机构设于主体支架上,按摩机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第一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一按摩面,第二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二按摩面,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均设置于主体支架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其中,同一按摩机构的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在远离主体支架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共同对应于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因间隔分开设置,使各按摩组件可更好地与皮肤保持贴合,确保按摩到位。

Description

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在工作、学习或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中,因长期坐姿不当或缺乏运动会使颈部不适,严重者甚至会产生颈椎病,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缓解颈部不适,市面上推出了各类颈部按摩仪。
由于颈部整体呈弧形结构,颈部按摩仪的与颈部接触的一侧也设计为弧形结构。但是,传统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组件大多是呈整片连续式的结构,当颈部扭转活动时,导致按摩组件与颈部之间出现间隙,即按摩组件无法保持与颈部皮肤完全贴合。在贴合不紧密的情况下,按摩无法到位,直接导致按摩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颈部按摩仪不能针对性根据颈部结构设计按摩功能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
本申请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
主体支架,适于颈部佩戴;以及
按摩机构,至少一所述按摩机构设于所述主体支架上,所述按摩机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二按摩面,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均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颈部的一侧;
其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在远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共同对应于所述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在单个按摩机构中将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成对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通过同时采用两个按摩组件按摩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当颈部的局部区域的皮肤表面起伏时,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因间隔分开设置,使各按摩组件可独立调整其自身的角度以尽最大面积地与皮肤保持贴合,从而确保按摩到位。相较于传统的一体设置或大面积模块化的按摩组件,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将单个按摩机构采用碎片化分体式设计按摩组件,使得两个按摩组件既具有一定的独立动作的特性,提升了对颈部形状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两个按摩组件又相互连接,当一个动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联动另一个动,当脖子扭动时,两个按摩组件具有较好的贴合跟随性,以适应颈部皮肤表面,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与皮肤尽可能地保持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相邻的一侧均为平面,所述平面互相平行且大致垂直于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相邻的一侧均为曲面,且曲面轮廓互相咬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振动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振动时互不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摩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且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开设有至少一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单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单个所述第二通孔成对设置,以对应同一所述按摩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与所述主体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与所述主体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间隔开或相互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凸设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并抵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周缘凸设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并抵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摩机构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加强件和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均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所述第二通孔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
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
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能够独立的朝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的方向发生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连接柱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连接件开设有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柱为软胶结构,所述第二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柱为软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远离颈部的一端相连设置或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连接支架和软胶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于远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软胶支架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软胶支架围合形成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包括电流按摩件,所述电流按摩件分别具有所述第一按摩面和所述第二按摩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间隔距离为2mm~10mm。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软胶支架与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软胶支架与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软胶支架与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软胶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柱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柱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第一安装座及第二安装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第一安装座及第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第一安装座及第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所示的连接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连接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4所示的第一加强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4所示的第二加强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10和按摩机构20。其中,主体支架10适于颈部佩戴。至少一按摩机构20设于主体支架10 上,按摩机构20包括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200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300,第一按摩组件200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一按摩面,第二按摩组件300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二按摩面,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均设置于主体支架 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其中,同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在远离主体支架10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共同对应于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在单个按摩机构20中将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200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300成对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通过同时采用两个按摩组件按摩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当颈部的局部区域的皮肤表面起伏时,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因间隔分开设置,使各按摩组件可独立调整其自身的角度以尽最大面积地与皮肤保持贴合,从而确保按摩到位。相较于传统的一体设置或大面积模块化的按摩组件,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将单个按摩机构采用碎片化分体式的结构分布按摩组件,使得两个按摩组件既具有一定的独立动作的特性,提升了对颈部形状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两个按摩组件又相互连接,当一个动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联动另一个动,当脖子扭动时,两个按摩组件具有较好的贴合跟随性,以适应颈部皮肤表面,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与皮肤尽可能地保持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颈部按摩仪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用于对应颈部的后侧,即后颈。通过主体支架10固定并支撑每一按摩机构20,以便每一按摩机构20对颈部的后侧进行按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按摩机构20均包括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当按摩机构20的数量为至少一组时,第一按摩组件200为至少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0为至少一个。多个按摩机构20分别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其中,颈部的局部区域分别包括以颈椎为中心的后颈中部、后颈左部、后颈右部或颈部的其他任意区域。对应地,主体支架10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按区域划分,分别包括对应颈部局部区域的左部、中部、右部或其他任意区域。每一按摩机构20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左部、中部、右部或其他任意区域。同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 均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左部、中部、右部或其他任意局部区域。
可以理解,每一主体支架10的各区域分别用于对应所述颈部的局部区域,即后颈中部对应主体支架10的中部,后颈左部对应主体支架10的左部,后颈右部对应主体支架10的右部。通过在主体支架的单个区域内将同一按摩机构20 分设成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使各按摩机构20可独立调整其自身的角度以尽最大面积地与皮肤保持贴合,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肌肉的起伏变化,尽可能增大按摩机构20与颈部皮肤的接触面积,达到按摩的效果。
其中,第一按摩组件200用于直接与颈部接触的面为第一按摩面,第二按摩组件300用于直接与颈部接触的面为第二按摩面。第一按摩面和第二按摩面在同一面上,即二者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或同一弧面上,以共同作用同一待按摩面,确保每一按摩面与待按摩面贴合紧密。通过在主体支架10同一个区域内设置两个按摩组件,即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肌肉的起伏变化,尽可能增大按摩组件与颈部皮肤的接触面积,达到按摩的效果。
相对于在一个按摩区域内采用一整片连续式的按摩模组,这种传统的结构不可避免地会与颈部皮肤间产生缝隙,按摩机构在无法与皮肤贴合的情况下,尤其是后颈中部与后颈左部或后颈右部的交汇处,颈部按摩仪会在交汇处与颈部皮肤产生较大范围的间隙,自然无法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按摩机构20为一个以上时,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均为一个以上。例如按摩机构20为两个时,其中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成对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左部,以共同对应后颈左部;另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成对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右部,以共同对应后颈右部。这样的设计,在按摩后颈左部和后颈右部时,相对于传统的颈部按摩仪,在后颈左部和后颈右部均采用单个一片式的按摩模组对应按摩,本申请在同一个按摩区域同时采用第一按摩组件200 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共同对应颈部的局部区域,更好地适应颈部皮肤的起伏变化,避免按摩机构20与皮肤之间产生缝隙,确保与颈部皮肤贴合到位,达到精准按摩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按摩机构20的数量根据颈部的局部区域位置进行设置。例如,当局部区域包括后颈左部、后颈中部及后颈右部等三处位置时,按摩机构20的数量为三组,相应地,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 300的数量均为三个,按此类比,于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图未示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按摩机构还包括第三按摩组件,单个第一按摩组件、第二按摩组件及第三按摩组件等三者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的同一按摩区域,以共同对应于颈部的局部区域。例如,每一按摩机构的第一按摩组件、第二按摩组件及第三按摩组件呈三角式排布。这样的设计,将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的按摩组件进一步碎片化分体设计,从而更加适应颈部肌肉的起伏变化,与颈部皮肤更加贴合。同理,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在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每一按摩机构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按摩组件,如第四按摩组件、第五按摩组件等等,即增加碎片数量,以同时对应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达到更加与颈部肌肉匹配贴合的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新增的按摩组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间隔距离为2mm~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间隔距离为2mm、3mm、5mm、4mm、6mm或10mm。通过限定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间隔距离,避免间隔过窄而使各按摩机构20相互干涉,同时,避免间隔过大而无法确保两个按摩机构20作用于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的肌肉束,恰当的间隔距离可以确保各按摩机构20精准作用于同一肌肉束,符合肌肉的分布,贴合紧密,按摩到位。
为了使每一按摩机构20互不干扰,以达到独立调整位置的效果,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包括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一连接柱220,第一连接柱22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座210,第一连接柱220 的第二端连接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第二按摩组件300包括第二安装座310和第二连接柱320,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座310,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连接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第一安装座210 与第二安装座310能够独立的朝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的方向发生移动。具体地,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间隔设置,使得二者之间有冗余的空间以便各自发生形变,从而使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能够独立的朝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的方向发生移动,从而可以跟随对应的连接柱调整角度,以带动各自的按摩功能模块与颈部皮肤贴合,相比一体式的连续结构更灵活机动。通过将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各自采用独立的连接柱连接固定于主体支架10,以便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各自独立地调整自身角度;同时,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二安装座310均用于安装按摩功能模块,二者间隔设置,可以跟随对应的连接柱调整角度,以带动各自的按摩功能模块与颈部皮肤贴合,相比一体式的连续结构更灵活机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二安装座 310均用于安装按摩功能模块,按摩功能模块可以是电流按摩件230、发热件(图未示)或其他功能件等。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20包括电流按摩件230,电流按摩件230分别具有第一按摩面和第二按摩面。具体地,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二安装座310均开设有安装腔211,电流按摩件 230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二安装座310的安装腔211并朝向颈部的一侧露出,以便与颈部皮肤直接接触。电流按摩件230位于第一安装座210的按摩面为第一按摩面,电流按摩件230位于第二安装座310的按摩面为第二按摩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流按摩件230为金属电极片或导电硅胶片。需要了解的是,在采用弱电流按摩时,按摩机构20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非常重要。若接触面积较小,或因时而接触及时而分离导致的接触不良,这些情况都会产生针刺的痛感,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按摩放松的效果,反而引起不适。基于颈部这一随时保持活动的人体部位,如在转头、低头或抬头,如何尽可能保持按摩机构20与皮肤保持贴合是非常关键的。为了增大按摩功能模块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相邻的一侧均为平面,平面互相平行且大致垂直于颈部。进一步地,大致垂直是指第一安装座210与颈部间的夹角,与90°的差值小于正负2°;同时,第二安装座310与颈部间的夹角,与90°的差值小于正负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按摩机构20的第一按摩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300相邻的一侧均为曲面,且曲面轮廓互相咬合。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的相邻的一侧呈相互平行。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互相靠近的一侧均为平面,平面互相平行且大致垂直于颈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 310相邻的一侧均为曲面,且曲面轮廓互相咬合。通过将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相邻的一侧相互平行设置,从而尽可能增大安装座的面积,继而增大与颈部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大按摩范围。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的间隔距离为2mm~10mm。毫无疑义地,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的间隔距离是指二者相邻的一侧之间的距离。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的相互相邻的一侧呈平行设置。例如,当第一安装座210的一侧为平直面时,第二安装座310的与第一安装座210相邻的一侧亦为平直面。当第一安装座210的一侧为凹型结构,第二安装座310的与第一安装座210相邻的一侧呈凸型结构。当第一安装座210的一侧为曲折面时,第二安装座310的与第一安装座210相邻的一侧亦为曲折面。诸如此类,虽然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在组装后呈分体式间隔设置,然第一安装座210 和第二安装座310的相邻一侧呈无缝对接,轮廓互相咬合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增大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的表面积,弥补因间隔设置而浪费的面积,增大与颈部皮肤的接触面积,避免因接触面积过小而导致局部刺痛。另一方面,在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间隔设置,可以适应颈部活动,避免按摩机构20与颈部皮肤产生间隙,保持与颈部皮肤贴合,从而避免因解除不良而产生的按摩刺痛。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相互可以包括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按摩功能模块,以丰富按摩机构20 的按摩功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和/或第二按摩组件300 包括振动件240,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振动时互不接触。具体地,振动件240对应设置于第一安装座210和/或第二安装座310。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均包括振动件240,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均开设有固定槽212,振动件240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二安装座310的固定槽212内。故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的振动件240分开设置,当二者同时或分别振动时,均互不接触,从而避免相互干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的振动件240可分别独立的被控制。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按摩机构20的振动件240呈电性并联设置,即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的振动件240各自独立控制,例如,二者可以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工作、单一工作或交替轮流工作。二者亦可以设置相同的振动频率或不同的振动频率,通过分别调整各自的振动频率和工作状态,以模拟多种手法进行按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动件240为偏心振子电机或直线电机。通过在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设置一个以上的振动件240,相比于一个振动件240的振动效果更强。同时,相比于将一个以上的振动件240均放置于同一个腔体内导致的相互干扰或震感抵消,本申请在主体支架的同一个区域内将振动件240分开设置,极好地改善了振动效果。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和/或第一连接柱220均为软胶结构;第二安装座310和/或第二连接柱320均为软胶结构。通过将各安装座与连接柱采用具有弹性的软胶结构,以便各自根据颈部活动挤压而调整其自身的角度,从而确保与颈部皮肤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一连接柱220为一体成型式软胶结构,第二安装座310与第二连接柱320为一体成型式软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为硅胶。通过软胶一体成型的设计,安装座和连接柱均具有弹性的同时,还可保持一致的弹性形变。同时,安装座可相对于连接柱弹性浮动,使安装座内的按摩功能模块更适应颈部皮肤的变化,达到如影随形的效果。例如,在将颈部按摩仪佩戴于颈部后,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直接与颈部皮肤接触。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根据受力情况而压缩或伸张,具体地,通过第一安装座210和第一连接柱220同时压缩或伸张,第二安装座310和第二连接柱320亦同时压缩或伸张,以快速适应颈部静态或动态时的结构,使按摩功能件保持与颈部皮肤接触,确保按摩效果到位。再者,当按摩功能模块包括振动件240时,一体成型的软胶结构还可以及时响应振动件240的振幅变化,使按摩机构20与皮肤更好地贴合;同时降低振动时产生的噪音,缓解振动件240向主体支架10传递的振动,使佩戴时更稳定舒适。
当每个按摩机构20同时包括电流按摩件230和振动件240时,为了固定第一安装座210与第二安装座310内的振动件240,并减少振动件240对电流按摩件230的振动干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 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还均包括隔离垫250,隔离垫250设置于安装腔211内,用于隔离振动件240和电流按摩件230,从而防止振动件240的振幅影响电流按摩件230的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离垫250的远离电流按摩件230 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51,振动件240设置于限位槽251内,从而防止振动件 240因自身振动而移位,限定振动件240在安装腔211内的位置,确保工作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流按摩件230、发热件和振动件240的功能均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子元器件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包括连接支架110 和软胶支架120,连接支架110设置于远离颈部的一侧,软胶支架120设置于靠近颈部的一侧,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围合形成容置腔101。通过将靠近颈部的一侧设置为软胶支架120,以便在佩戴时以弹性形变的方式适应颈部的活动,更好地与颈部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均为弧形结构。通过将弧形结构的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相对拼接围合,使主体支架10整体亦呈弧形结构,从而使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通过硅胶一体成型。通过采用具有弹性且亲肤的硅胶材质作为软胶支架120以贴合颈部皮肤,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粗细相应发生弹性形变,即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尺寸围度扩张,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颈部的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的硬度大于软胶支架120的硬度,使连接支架110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从而限定主体支架 10的主要型态,避免主体支架10扭曲变形以及保护容置腔内的零部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用于安装放置零部件,零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等。容置腔内的电子元器件通过电气线路电连接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 内的按摩功能模块。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开设有至少一第一通孔121 和至少一第二通孔122,单个第一通孔121和单个第二通孔122成对设置,第一连接柱220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121以与主体支架10连接固定,第二连接柱 320的第二端穿过第二通孔122以与主体支架10连接固定;第一通孔121与第二通孔122间隔开或相互连通。具体地,软胶支架120开设有至少一第一通孔 121和至少一第二通孔122,单个第一通孔121和单个第二通孔122成对设置,第一连接柱220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121以与软胶支架120连接固定,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穿过第二通孔122以与软胶支架120连接固定。通过在软胶支架120上开设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一方面方便对应的连接柱穿设固定,另一方面便于对应的按摩机构20的电气线路通过通孔与容置腔内的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可以理解,根据颈部的局部区域的位置对应分布,单个第一通孔121和单个第二通孔122成对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相应的区域内;或单个第一通孔121和单个第二通孔122成对连通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相应的区域内。在其中一个图未示实施例中,当颈部按摩仪还包括第三按摩组件时,第三按摩组件的结构与第一按摩组件或第二按摩组件的结构相同。相应地,软胶支架还开设有至少一第三通孔,以便第三按摩组件与软胶支架连接固定。可以理解,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的通孔数量和位置根据按摩组件的数量和位置设定。
如图1和图5所示,由于在软胶支架120上开设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 122,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之间的间隔部位形成分隔桥123。分隔桥123 属于软胶支架120的一部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隔桥123的宽度为2mm~ 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隔桥123的宽度为2mm、3mm、3.2mm、5mm、4mm、 6mm或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隔桥123的宽度略大于第一安装座210 与第二安装座310件间的间隔距离。通过限制分隔桥123的宽度,避免分隔桥 123过窄而导致支撑强度过低,无法支撑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同时,避免分隔桥123过宽而导致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宽,从而无法作用于同一肌肉,影响按摩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 分别设置于分隔桥123的两侧,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的间隔距离为2mm~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远离颈部的一端相连设置或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一连接柱22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相连设置或间隔设置。具体地,当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均位于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即第一连接柱 220和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均位于容置腔内。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可以直接相连。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通过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间形成连接桥,从而使二者实现直接连接。这样的设计,通过将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一体成型,提高生产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即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独立成型,互不干扰,使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随着颈部按摩仪的长时间使用,软胶支架120受到长期地扩张、挤压或收缩,不可避免地受到疲劳破坏,最终可能从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周围开裂,尤其是分隔桥123所在位置更易开裂。如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为了提高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周围的强度,避免开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0的靠近主体支架的一端凸设第一翻边221,第一翻边位于第一通孔121的一侧并抵接于主体支架1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靠近主体支架10的一端周缘凸设第二翻边321,第二翻边321位于第二通孔122的一侧并抵接于主体支架1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具体地,第一连接柱220的第二端周缘凸设第一翻边221,第一翻边221位于第一通孔121的一侧并抵接于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周缘凸设第二翻边321,第二翻边321位于第二通孔122的一侧并抵接于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通过在各连接柱的第二端设置翻边,一方面增大第二端与软胶支架120的接触面积,加强通孔周围的软胶支架120的局部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翻边将连接柱固定于软胶支架120,即使连接柱的第二端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内径,防止连接柱从通孔脱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第一连接柱220及第一翻边221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安装座310、第二连接柱 320及第二翻边32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10、第一连接柱220及第一翻边221为软胶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安装座310、第二连接柱320及第二翻边321为软胶一体成型结构。通过一体成型的结构,精简零件,使整体结构紧凑,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3、图4、图11和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连接件400,连接件400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且连接件400 分别连接第一按摩组件200和第二按摩组件300的靠近主体支架10的一端.具体地,连接件400设置于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且连接件400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的第二端。通过设置连接件400,同时将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固定于软胶支架120,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且精简结构的同时,提高软胶支架120的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周围的结构强度,降低软胶支架120开裂的风险。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220开设有第一通道222,第二连接柱320开设有第二通道322,第一通道222和第二通道322均连通容置腔;连接件400开设有第一过线孔410和第二过线孔420,第一过线孔 410连通第一通道222,第二过线孔420连通第二通道3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22连通第一安装座210的安装腔211,第二通道322连通第二安装座310的安装腔211,从而使安装腔211通过通道连通容置腔。通过在连接柱开设通道,以便安装座内的按摩功能模块与容置腔内的电子元器件实现电路连接;同时,为了避免连接件400阻挡线路,在连接件400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一过线孔410和第二过线孔420,以便线路穿设排布。
为了提高第一连接柱220和第二连接柱320均与软胶支架120连接的稳固性,如图4、图11和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400朝向软胶支架120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凸环430和第二凸环440;第一凸环430沿第一过线孔 410环绕设置,且第一凸环430穿入第一通道222,第一凸环430的外径对应第一通道222的内径;第二凸环440沿第二过线孔420环绕设置,且第二凸环440 穿入第二通道322,第二凸环440的外径对应第二通道322的内径。通过在连接件400上凸设凸环,凸环深入通道内后,凸环与通道紧配连接,进一步将连接柱固定于软胶支架120,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同时,凸环的环孔用于线路的走线,避免阻挡线路排布。
为了进一步加强软胶支架120的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周缘的结构强度,如图3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按摩机构20还包括对应第一通孔121的第一加强件500和对应第二通孔122的第二加强件600,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均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第一加强件500设置于第一翻边221,第二加强件600设置于第二翻边 321,且第一加强件500沿第一通孔121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第二加强件 600沿第二通孔122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即第一加强件500与第二加强件600至少部分与软胶支架120的分隔桥123重叠。通过在每个通孔的周缘设置加强件,提高通孔周围的结构强度,避免软胶支架120撕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的硬度均大于软胶支架120,通过设置更大硬度的加强件,以加强软胶支架120的局部结构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为塑胶结构。为了使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均与软胶支架120紧密相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0 和第二加强件600均与软胶支架120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均与软胶支架12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从而确保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均与软胶支架120紧密相连。
为了提高软胶支架120与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的连接稳定性,如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凸设有限位筋条124,限位筋条124沿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的外周环绕设置,从而限定第一加强件500及第二加强件600的位置,同时提高软胶支架120的局部结构强度。
为了使整体结构精简紧密,减小占地空间,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翻边221的朝向软胶支架1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2211,第一加强件500设置于第一容纳槽2211;第二翻边321的朝向软胶支架12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211,第二加强件600设置于第二容纳槽3211。通过在翻边设置对应的容纳槽,从而收容加强件,精简安装结构。可以理解,第一加强件500由第一翻边221和软胶支架120夹持其中,第二加强件600由第二翻边321和软胶支架120夹持其中。这样的层叠夹设,使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周围的局部强度提高,尤其是最为脆弱的分隔桥123的结构强度得以提高,从而延长软胶支架120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连接柱、连接件400及加强件稳固相连,如图6、图7及图11至图 1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翻边221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212,第一加强件500的背离软胶支架120的一侧凸设有第一限位柱510,连接件400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50,第一连接孔450对应第一限位孔2212,第一限位柱510分别穿设第一限位孔2212和第一连接孔450。第二翻边321开设有第二限位孔3212,第二加强件600的背离软胶支架120的一侧凸设有第二限位柱610,连接件400 开设有第二连接孔460,第二连接孔460对应第二限位孔3212,第二限位柱610 分别穿设第二限位孔3212和第一连接孔450。这样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装配效率,精简零部件,第一限位柱 510与第一连接孔450紧配连接,第二限位柱610与第二连接孔460紧配连接。这样的设计,使第一连接柱220与第二连接柱320通过连接件400及加强件间接连接,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形成有机的整体,使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更加集中在主体支架的同一区域内工作,提高按摩的一致性,按摩更加精准可靠。
当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的按摩功能模块相互电性串联时,为了方便二者相互连线,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500和第二加强件600的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避让口。具体地,第一加强件500开设有第一避让口520,第二加强件600开设有第二避让口620。通过设置避让口,方便第一按摩组件200与第二按摩组件300以最短的距离排布连接线路。排线完毕后,通过连接件400遮挡避让口,从而固定连接线于避让口内,使整体排线归整稳固,防止绕线或脱线。
为了使主体支架10在使用时固定于颈部,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两个夹臂130,每一夹臂130分别对应连接主体支架10 的一端。夹臂130用于对应颈部的侧面,即颈部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夹臂130 与主体支架10装配后形成弧形结构,即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的整体外轮廓为弧形结构,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沿颈部环绕设置,两个夹臂130稳固夹持于颈部的两侧,使主体支架10更好地与颈部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颈部按摩仪不仅限于用于颈部按摩,亦可用于腿部或手臂等具有弧度的部位的按摩,即本申请的主题名称并不限定本技术方案的应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颈部按摩仪。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支架,适于颈部佩戴;以及
按摩机构,至少一所述按摩机构设于所述主体支架上,所述按摩机构包括至少一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具有与人体贴合的第二按摩面,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均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颈部的一侧;
其中,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在远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共同对应于所述颈部的同一局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相邻的一侧均为平面,所述平面互相平行且大致垂直于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按摩机构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相邻的一侧均为曲面,且曲面轮廓互相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振动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振动时互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且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和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开设有至少一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单个所述第一通孔和单个所述第二通孔成对设置,以对应同一所述按摩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与所述主体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与所述主体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间隔开或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凸设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并抵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端周缘凸设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并抵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机构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加强件和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均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背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所述第二通孔的至少部分周缘环绕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
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
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能够独立的朝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的方向发生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连接柱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连接件开设有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柱为软胶结构,所述第二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柱为软胶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远离颈部的一端相连设置或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连接支架和软胶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于远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软胶支架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软胶支架围合形成容置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按摩机构包括电流按摩件,所述电流按摩件分别具有所述第一按摩面和所述第二按摩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间隔距离为2mm~10mm。
CN202022492028.5U 2020-11-02 2020-11-02 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4415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2028.5U CN214415203U (zh) 2020-11-02 2020-11-02 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92028.5U CN214415203U (zh) 2020-11-02 2020-11-02 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15203U true CN214415203U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58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92028.5U Active CN214415203U (zh) 2020-11-02 2020-11-02 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152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2511A (zh) * 2020-11-02 2021-03-12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颈部按摩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2511A (zh) * 2020-11-02 2021-03-12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颈部按摩仪
CN112472511B (zh) * 2020-11-02 2023-02-21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颈部按摩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2238B2 (en) Portable spinal orthotic backrest
CN109603001B (zh) 便携式颈部按摩仪
AU2019241040A1 (en) Neck massager
JP2013111475A (ja) 顔面加圧マッサージ器
CN214415203U (zh) 颈部按摩仪
CN112472511B (zh) 颈部按摩仪
CN112675019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3872100U (zh) 支架装配结构及颈部按摩仪
CN214807911U (zh) 一种眼部按摩装置
CN112472512A (zh) 颈部按摩仪
KR200323370Y1 (ko) 기능성 사무용의자
CN21146178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050186U (zh) 按摩头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CN112675016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59681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07455U (zh) 腰椎按摩理疗机构
CN21328534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090031U (zh) 一种按摩椅
CN215780992U (zh) 按摩头和具有其的颈部按摩仪
CN215840355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740381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7186938U (zh) 按摩组件及颈部按摩仪
CN213406871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584035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327787U (zh) 颈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