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8231U -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78231U
CN214378231U CN202120627261.1U CN202120627261U CN214378231U CN 214378231 U CN214378231 U CN 214378231U CN 202120627261 U CN202120627261 U CN 202120627261U CN 214378231 U CN214378231 U CN 214378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circuit
switching tub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ub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72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燕
卢盈
吴生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sevier Technology Co ltd
Esway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s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Es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72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78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78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78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继电器驱动电路、方法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该驱动电路的电源端子能够连接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动作端一端能够连接于继电器线圈第二端,动作端另一端接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动作端一端连接于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动作端另一端接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连接于电源端子和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的中间点,动作端另一端连接于线圈第二端;驱动电路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开关管电路在一延迟时间后再导通的延时电路、以及第一二极管。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继电器的线圈电压可控,降低继电器的驱动保持电压,提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光伏并网逆变器等逆变器的重要组成元件之一,继电器工作时,需要向继电器的驱动线圈施加电压来使继电器闭合。目前,通常对继电器的驱动线圈施加两个电源,如图1所示的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图1示出了并网逆变器火线或零线上串联的2个继电器RY1和RY2,图1中的电源+12V为继电器的驱动电源,电源+7V为继电器的工作电源。由于继电器的驱动电压是+12V,如果工作电压仍然保持用+12V,在造成电损耗的同时,继电器的温度会急剧升高,故需要增加一个绕组电源+7V,因此成本会增加。同时在两个电源的切换过程中,电阻R1和电容C1的参数会发生变化。电源+12V的维持时间不能满足继电器规格中要求的100ms,因为该电路只能通过调整R1和C1的参数来改变继电器的线圈电压从+12V变化到+7V的时长,不能满足规格要求。再者,继电器的工作电压不可调整,每种品牌的继电器,不同电流的继电器,同一个继电器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保持电压的要求都是不太一样的,这样就需要去修改变压器的电源设计,比较复杂,无法通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的驱动电路,能够实现继电器的线圈电压可控,降低继电器的驱动保持电压,提升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方法能够实现继电器的线圈电压可控,降低继电器的驱动保持电压,提升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的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电路、第二开关管电路、第三开关管电路及一个为继电器的线圈供电的电源端子;
所述电源端子能够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一端的中间点,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导通一延迟时间后再导通的延时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关断时使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导通的第一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集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集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一端的中间点,发射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
更优选地,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
更优选地,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和所述稳压二极管串联后反向并联于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包括场效应管,该场效应管的栅极(即上述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源极(即上述动作端另一端)接地,而漏极(即上述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
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
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
优选地,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形成并联支路,所述并联支路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的中间点,另一端电性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负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地之间。
具体地,所述电源端子接入的电压为12V。
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连接于并网逆变器的DSP芯片的PWM控制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一种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包括串接于逆变侧和电网侧之间的主继电器和副继电器,所述主继电器由一个如上所述的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副继电器由另一个如上所述的驱动电路驱动。
优选地,所述继电器系统还包括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自检电路,用于检测所述驱动电路是否异常。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自检电路,最大程度的满足安规要求,可以检测出是继电器驱动电路异常还是继电器本体异常。当自检发现继电器驱动电路异常时,则逆变器不会再去检测继电器,避免带来隐患。
更优选地,所述自检电路包括检测端子和比较电路,所述检测端子用于检测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的电压,所述检测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比较电路的另一输入端接入第一电源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一自检信号输出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一比较器和第二比较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方法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能够实现继电器线圈电压在0至电源端子提供的工作电压(如+12V)之间可调,在继电器动作及自检时实现工作电压供电,在继电器保持时实现第二电压(第二电压小于工作电压,如+6V)供电,甚至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实现第三电压(第三电压小于第二电压,如+4.2V);能够根据不同继电器的规格要求,实现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使继电器线圈损耗最低,整机效率提高,同时继电器驱动电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对应于不同的继电器,调整控制信号的PWM占空比就可以实现不同的需求,移植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额外修改辅助电源的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的电路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的电路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继电器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自检电路的电路图。
100、驱动电路;101、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2、电源端子;103、第一开关管电路;104、第二开关管电路;105、第三开关管电路;106、延时电路;
200、驱动电路;
300、线圈;
400、自检电路;401、检测端子;402、第一电源;403、第二电源;404、自检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如图2所示。参照图2,该继电器系统包括串接于逆变侧和电网侧之间的主继电器RY1和副继电器RY2;具体地,逆变侧和电网侧之间的火线和零线上分别设有相互串联的主继电器RY1和副继电器RY2。主继电器RY1具有一个为主继电器RY1的线圈300提供电压的驱动电路100,从而由该驱动电路100驱动进行工作(如,闭合);副继电器RY2具有一个为副继电器RY2的线圈300提供电压的驱动电路200,从而由该驱动电路200驱动进行工作(如,闭合)。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体的继电器驱动电路,能够应用于上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中来驱动主继电器RY1和副继电器RY2。主继电器RY1的驱动电路100和副继电器RY2的驱动电路200相同,下面对主继电器RY1的驱动电路100进行详细描述,副继电器RY2的驱动电路200与之类似,在此不做赘述。参照图3所示,主继电器RY1的驱动电路100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第一开关管电路103、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第三开关管电路105及一个为继电器的线圈300供电的电源端子102。
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能够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从而接收来自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M_RELAY。该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具体能够电性连接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DSP芯片的PWM控制口,通过该控制口可以打出不同的占空比;进而使继电器RY1的线圈300电压根据占空比变化,从而实现继电器线圈300上产生不同的电压。
电源端子102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一端。电源端子102用于向线圈300输入工作电源,本实施例中的电源端子102数量为一个且接入12V电压。
第一开关管电路103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从而受控于控制信号M_RELAY,第一开关管电路103的动作端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电路103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电路103包括NPN型三极管Q1,该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即上述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集电极(即上述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发射极(即上述动作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三开关管电路105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管电路104包括场效应管Q2,该场效应管Q2的栅极(即上述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源极(即上述动作端另一端)接地,而漏极(即上述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三开关管电路105的控制端。
第三开关管电路105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电源端子102和继电器线圈300的中间点,第三开关管电路105的动作端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三开关管电路105包括PNP型三极管Q3,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即上述控制端)电性连接于场效应管Q2的漏极,集电极电性(即上述动作端一端)连接于电源端子102和继电器线圈300的中间点,发射极(即上述动作端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
该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开关管电路104在第一开关管电路103导通一延迟时间后再导通的延时电路106、以及用于在第一开关管电路103关断时使第三开关管电路105导通的第一二极管D1。该第一二极管D1位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和场效应管Q2的栅极之间,其正极电性连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负极电性连接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第一二极管D1可在第一开关管电路103关断后使第二开关管电路104保持导通,形成继电器关断回路。该延时电路106具体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阻R3并联形成一并联支路,该并联支路的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开关管电路103的控制端的中间点,另一端电性接地。为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驱动设置了延迟,使第一开关管电路103导通一端时间(具体为5μs)后第二开关管电路104再导通,从而第二开关管电路104提供关断回路,同时不影响导通回路。
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和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具体而言,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300的第二端,负极电性连接于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提供继电器线圈电压反向、线圈电流的续流路径,保护继电器线圈电压不超出规格要求。
该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3和稳压二极管ZD1,第三二极管D3和稳压二极管ZD1串联后反向并联于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在继电器线圈电压反向时,通过第二二极管D2和稳压二极管ZD1提供续流回路,将线圈电压钳位到电源电压+12V,保护继电器线圈电压不超出规格要求;第三二极管D3能够加速导通PNP型三极管Q3。
第三开关管电路105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控制端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具体地,第一电阻R1电性串接于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第一电阻R1是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给PNP型三极管Q3提供驱动电流。
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和第二开关管电路104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R2。具体地,第二电阻R2串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第二电阻R2与第一电容C1形成延迟,使Q1导通后,Q2再导通。
该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4串接于控制信号输入端子101和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电阻R5串接后反向并联于第三电阻R3的两端之间。第四电阻R4作为Q1的开通驱动电阻,第五电阻R5和第四二极管D4作为Q1的关断驱动电路,实现快速关断。
该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电性连接于电源端子102和地之间。第二电容C2作为储能稳压电容,在RELAY切换过程中,提供稳定的电压。
该驱动电路100的工作原理为:
当控制信号M_RELAY为高时,NPN型三极管Q1导通,电源端子102的+12V通过继电器线圈300、NPN型三极管Q1形成回路,继电器线圈300电流上升;当控制信号M_RELAY为低时,NPN型三极管Q1关断,继电器线圈300电压反向,通过第二二极管D2、PNP型三极管Q3形成回路,继电器线圈300电流下降。通过延时电路106为场效应管Q2的驱动设置了延迟,使NPN型三极管Q1导通5us后场效应管Q2再导通,场效应管Q2提供关断回路,同时不影响导通回路。通过第一二极管D1使得NPN型三极管Q1关断后场效应管Q2保持导通,形成RELAY关断回路。当RELAY闭合动作时,前100ms设置PWM为100%,使得RELAY的动作电压满足规格要求+12V;当RELAY正常工作时,可以根据继电器的规格要求,设置约50%的PWM,保持电压为+6V;当逆变器的NTC传感器检测到RELAY附件环境温度很低时,可以根据规格要求设置35%的PWM,保持电压+4.2V,从而实现降低继电器驱动功耗,提高整机效率的目的。该电路一致性很好,在更换继电器做降本工作时,可以直接根据新继电器的保持电压要求,软件修改PWM的占空比就可以实现,移植性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100的自检电路40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上述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进一步包括该自检电路400,通过该自检电路400检测主继电器RY1的驱动电路100和副继电器RY2的驱动电路200是否异常。参照图4所示,该自检电路400包括两个检测端子401;其中一个检测端子401用于检测主继电器RY1的线圈300的第二端的电压,即主继电器RY1驱动电路100中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压;另一个检测端子401用于检测副继电器RY2的线圈300的第二端的电压,即副继电器RY2驱动电路200中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电压。该自检电路400还包括比较电路,上述两个检测端子401分别电性连接于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比较电路的另一输入端接入第一电源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一自检信号输出端子404,该自检信号输出端子404可电性连接于一控制模块中,具体为光伏并网逆变器的DSP芯片,通过该DSP芯片判断继电器驱动电路100是否异常。
具体而言,上述比较电路具体包括第一比较器U1和第二比较器U2。上述两个检测端子401连接于第一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比较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一第一电源402以接入电压,第一电源402的电压等于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即+12V;第一比较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1连接于第二比较器U2的正相输入端。第二比较器U2的反相输入端接地,第二比较器U2的输出端电阻R22连接于上述自检信号输出端子404。
第一电源402的负极接地,正极和两个电阻R23串联后接地,上述第一比较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于两个电阻R23的中间点。该自检电路400还包括电阻R24,电阻R2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源402的正极,另一端连接于检测端子401和第一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的中间点。
第一电源402的正极还和两个电阻R25串联后接地,上述第二比较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于两个电阻R25的中间点。该自检电路400还包括电阻R26和电容C21,电阻R2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源402的正极,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
该自检电路400还包括第二电源403和电阻R27。第二电源403的电压小于第一电源402的电压,具体为3.3V;第二电源403的正极连接于电阻R27的一端,负极接地。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比较器U2的输出端和电阻R22的中间点。
该自检电路400还包括电容C22,其一端连接于电阻R22和自检信号输出端子404的中间点,另一端接地。
每个检测端子401和第一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二极管D21。具体地,二极管D21的负极连接于检测端子401,正极连接于第一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
传统的继电器自检方案中没有考虑驱动损坏的情况,这样会造成继电器自检判断有误,因为很可能继电器本体并没有坏,而是继电器驱动电路100损坏。本实施例的继电器驱动电路100的自检电路400,能够检测出继电器驱动电路100是否损坏,从而真实检测出是否继电器本体损坏,从而满足安规的要求。该自检电路400的原理是检测继电器线圈300一端的电压,即驱动电路100中NPN三极管Q1集电极的电压,通过比较器来判断信号是否正常。在逆变器并网前,会先自检时RELAY驱动电路,DSP PWM会先打出100%DUTY,检测到DSP_RLY信号为高,然后DSP PWM会打出PWM为0%的DUTY,检测到DSP_RLY为低,这是判断RELAY驱动电路100正常;反之,判断驱动电路100异常。
自检电路的原理是将驱动电路最核心的部分,即Q1的集电极作为检测点。主副RELAY的检测信号都接入检测电路,通过二极管D21连接到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当DSP的控制PWM信号101为100%DUTY时,主副RELAY检测信号401为低电平,通过二极管D21将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拉低,U1输出高电平,再通过比较器U2输出信号高电平。当DSP的控制PWM信号101为0%DUTY时,主副RELAY检测信号401为高电平,二极管D21截止,比较器U1输出低电平,再通过比较器U2输出信号低电平。当U2输出信号即404DSP采样信号不满足以上逻辑时,则说明RELAY驱动电路异常。
采用上述的驱动电路驱动继电器的方法如下:
初始时,在设定的维持时间内,使控制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具有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以使继电器能够正常工作;
继电器正常工作时,使控制信号端子输出具有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第二占空比小于第一占空比;
继电器正常工作且继电器附近环境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使控制信号端子输出具有第三占空比的控制信号,第三占空比小于第二占空比。
第一占空比可以为100%,第二占空比为50%,第三占空比为35%。
具体而言,当RELAY闭合动作时,前100ms(继电器规格中要求的动作电压维持时间)设置PWM为100%,使得RELAY的动作电压满足规格要求+12V;当RELAY正常工作时,根据继电器的规格要求,设置约50%的PWM,保持电压为+6V;当逆变器的NTC温度传感器检测到RELAY附件环境温度很低时,根据规格要求设置35%的PWM,保持电压+4.2V。
采用上述自检电路对继电器驱动电路进行自检的方法如下:
采集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的电压,送入比较电路,通过比较电路输出一自检信号;
当控制信号为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时自检信号为低电平,且当控制信号为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时自检信号为高电平,则判断继电器驱动电路正常;反之,继电器驱动电路异常。其中,第二占空比小于第一占空比;第一占空比可选100%,第二占空比可选0。
本实施例采用DSP PWM控制技术实现RELAY线圈电压可控,根据检测RELAY环境温度以及RELAY的工作状态,最大化降低驱动保持电压,实现效率的最大提升。
本实施例利用驱动延时实现RELAY关断的回路,为RELAY线圈电压可控提供路径。
本实施例根据RELAY驱动电路设计了RELAY驱动的自检电路,通过自检先判断RELAY驱动是否有异常,从而可以100%确认RELAY本体是否存在故障,满足安规要求。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电路、第二开关管电路、第三开关管电路及一个为继电器的线圈供电的电源端子;
所述电源端子能够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能够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一端的中间点,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动作端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导通一延迟时间后再导通的延时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关断时使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导通的第一二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包括NPN型三极管,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集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集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一端的中间点,发射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继电器线圈的所述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和所述稳压二极管串联后反向并联于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形成并联支路,所述并联支路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的所述控制端的中间点,另一端电性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和地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电路包括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子,源极接地,而漏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电路的控制端。
10.一种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包括串接于逆变侧和电网侧之间的主继电器和副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继电器由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副继电器由另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驱动。
CN202120627261.1U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Active CN214378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7261.1U CN214378231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7261.1U CN214378231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78231U true CN214378231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7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7261.1U Active CN214378231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78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7368B (zh) 继电器控制器
US10825937B2 (en) Protective circuit for a photovoltaic (PV) module,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protective circuit, and photovoltaic (PV) system having such a protective circuit
CN107591859B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控制器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11211553A (zh) 一种双直流电源串并联切换电路及充电系统
CN110855170A (zh) 光伏逆变器及电容放电电路
CN214378231U (zh)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CN214622953U (zh) 一种继电器自检电路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CN112992606A (zh)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方法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CN106655083B (zh) 一种电动车车载设备的宽电压电源保护装置及方法
CN113009331A (zh) 一种继电器自检电路、方法及并网逆变器的继电器系统
CN210724292U (zh) 一种具有多模式充电功能的锂电池充电器
CN103241136B (zh) 低压电动车驱动控制电路
CN112838569A (zh) 车载控制器用的高边开关、防反及可编程预充三合一控制电路
CN211127579U (zh) 高效率不同电压切换升压电路
CN218102695U (zh) 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及车辆
CN217035535U (zh) 一种继电器无损驱动电路
CN216121904U (zh) 一种多源输入供电电源切换系统
CN219086871U (zh) 电源切换电路及电器
CN217240582U (zh) 一种直接干接点输入和电压输入的电路及信号电路
CN211454284U (zh) 多组负载自锁控制电路
CN214898258U (zh) 一种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
CN109450021A (zh) 应用于超级电容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13482399U (zh) 主负继电器开合状态检测系统
CN214480264U (zh) 一种输入抗浪涌电路
CN220964688U (zh) 一种可消除高频噪音的电动尾门驱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00 room 905b, 757 Mengz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Asway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No.9 factory building, 198 Xiangyang Road,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11

Patentee before: Es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Jiangs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000 room 905b, 757 Mengz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Esway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00 room 905b, 757 Mengz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Asway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after: 200000 room 905b, 757 Mengz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Elsevi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00 room 905b, 757 Mengzi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Esway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