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0438U -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60438U
CN214360438U CN202021973659.2U CN202021973659U CN214360438U CN 214360438 U CN214360438 U CN 214360438U CN 202021973659 U CN202021973659 U CN 202021973659U CN 214360438 U CN214360438 U CN 214360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tank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sewag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736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旖
邓仁健
陈安娜
彭涌
彭小娟
罗鹏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Dingcheng He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Dingcheng He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Dingcheng He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Dingcheng Hel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736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60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60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604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依次连通有一级混凝反应池、二级絮凝反应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出水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二级絮凝反应池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二级絮凝反应池的反应时间低于《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所推荐(规定)的絮凝时间,具有反应体积小的特点;同时絮凝池的搅拌强度为80‑120r/min,低于一般的絮凝池搅拌强度,具有节约能耗的优点;该回流液中含有高浓度的COD,为厌氧释磷提供了额外的碳源,强化了厌氧释磷过程,进而提高系统除磷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污水具有高SS、高TP、低碳氮比的特点,常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如A2O、氧化沟、UCT等工艺,在处理该废水时存在碳源竞争、污泥龄等矛盾与问题,导致这些常规处理二级处理工艺中TN、TP、SS等难以同时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要求,往往需要增加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等三级深度处理工艺。
但这些深度处理工艺往往存在投药量大、产泥量高、沉淀时间长、运行成本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往往存在投药量大、产泥量高、沉淀时间长、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依次连通有一级混凝反应池、二级絮凝反应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出水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二级絮凝反应池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内部设置有斜管,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配水挡板,所述进水管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混凝药剂池,所述混凝药剂池与进水管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混凝药剂投加泵及控制设备,所述所述进水管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污泥池,所述污泥池通过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与斜管沉淀池连通,所述污泥池的排放端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控制设备,所述污泥池与所述进水管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及控制设备,所述进水管分别与混凝药剂池和污泥池连通的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污泥池中沉淀污泥回流可根据处理效果进行回流,当系统要求强化混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当系统要求强化絮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二级絮凝反应池。
优选的,所述污泥池中沉淀污泥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应该控制在0.2-1.0 之间,回流污泥浓度为10000-30000mg/L。
优选的,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400-650r/min,停留时间在为2-5min;二级絮凝反应池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80-120r/min,停留时间在为8-15min。
优选的,所述污泥池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20~55min之间,设计颗粒沉降速度为0.3-0.60mm/s,液面负荷控制为8-20m3/(m2*h)。
优选的,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中混凝剂为聚硅酸絮凝剂与铁盐絮凝剂的一种或两者组合,当系统强调去除水质中的悬浮物时,可采用聚硅酸絮凝剂单独投加,其投加量为5-100mg/L;当系统强调去除总磷量和水质中的悬浮物时,可采用聚硅酸絮凝剂与铁盐絮凝剂联合投加,其投加质量比2∶1,投加量为 5-100mg/L。
优选的,所述污泥池中沉淀污泥主要是通过静水压力,排入污泥池,同时可利用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控制沉淀污泥的浓度。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二级絮凝反应池的反应时间低于《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所推荐(规定)的絮凝时间,具有反应体积小的特点;同时絮凝池的搅拌强度为80-120r/min,低于一般的絮凝池搅拌强度,具有节约能耗的优点;该回流液中含有高浓度的COD,为厌氧释磷提供了额外的碳源,强化了厌氧释磷过程,进而提高系统除磷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工艺中沉淀污泥回流至混凝区后,为混凝提供了凝聚核的作用,同时继续发挥其混凝剂的作用,其混凝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可减少混凝药剂的投机量;
(3)、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斜管沉淀池具有反应沉淀时间短,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快,液面负荷大等优点;能够有效的节约构筑物的占地面积;
(4)、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单、控制简单,有利于生产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进水管,2、一级混凝反应池,3、二级絮凝反应池,4、斜管沉淀池,5、出水管,6、搅拌器,7、斜管,8、配水挡板,9、混凝药剂池, 10、混凝药剂投加泵及控制设备,11、污泥回流泵及控制设备,12、污泥池, 13、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14、阀门,15、剩余污泥排放控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 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 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1,所述进水管1上依次连通有一级混凝反应池2、二级絮凝反应池3和斜管沉淀池4,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出水端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2、二级絮凝反应池3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 6,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内部设置有斜管7,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一侧设置有配水挡板8,所述进水管1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混凝药剂池9,所述混凝药剂池 9与进水管1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混凝药剂投加泵及控制设备10,所述所述进水管1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污泥池12,所述污泥池12通过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 13与斜管沉淀池4连通,所述污泥池12的排放端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控制设备15,所述污泥池12与所述进水管1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及控制设备11,所述进水管1分别与混凝药剂池9和污泥池12连通的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14。
所述污泥池12中沉淀污泥回流可根据处理效果进行回流,当系统要求强化混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2;当系统要求强化絮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二级絮凝反应池3。
所述污泥池12中沉淀污泥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应该控制在0.2-1.0之间,回流污泥浓度为10000-30000mg/L。
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2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400-650r/min,停留时间在为 2-5min;二级絮凝反应池3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80-120r/min,停留时间在为 8-15min。
所述污泥池12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20~55min之间,设计颗粒沉降速度为0.3-0.60mm/s,液面负荷控制为8-20m3/(m2*h)。
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2中混凝剂为聚硅酸絮凝剂与铁盐絮凝剂的一种或两者组合,当系统强调去除水质中的悬浮物时,可采用聚硅酸絮凝剂单独投加,其投加量为5-100mg/L;当系统强调去除总磷量和水质中的悬浮物时,可采用聚硅酸絮凝剂与铁盐絮凝剂联合投加,其投加质量比2∶1,投加量为5-100 mg/L。
所述污泥池12中沉淀污泥主要是通过静水压力,排入污泥池12,同时可利用沉淀池12排泥控制设备控制沉淀污泥的浓度。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无污泥回流+投药量为50mg/L)
某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水质如下:CODC为54mg/L,NH+4-N为3.5mg/L, TP为1.6mg/L、SS为25mg/L,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强化混凝除去SS和 TP,具体实施方式为:
(1)本实用新型混凝反应系统的主要参数如下:一级混凝反应池2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600r/min,停留时间在为2.5min;二级絮凝反应池3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00r/min,停留时间在为10min。
(2)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系统控制参数如下: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30min 之间,液面负荷控制为16m3/(m2.h)。
(3)沉淀污泥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应该控制在0.0,回流污泥浓度为0.0000mg/L。
(5)本实用新型的采用混凝剂为聚硅酸絮凝剂,其投加量为50mg/L。
(6)在上述工况下连续稳定运行20d,出水平均值如下:CODC为18 mg/L,NH+4-N为2.0mg/L,TP为0.31mg/L、SS为6.5mg/L。
实施例2:(有污泥回流+投药量为20mg/L)
某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水质如下:CODC为54mg/L,NH+4-N为3.5mg/L, TP为1.6mg/L、SS为25mg/L,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强化混凝除去SS和 TP,具体实施方式为:
(1)本实用新型混凝反应系统的主要参数如下:一级混凝反应,2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600r/min,停留时间在为2.5min;二级絮凝反应池中3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00r/min,停留时间在为10min。
(2)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系统控制参数如下: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30min 之间,液面负荷控制为16m3/(m2.h)。
(3)沉淀污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2,沉淀污泥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应该控制在0.4,回流污泥浓度为15000mg/L。
(4)本实用新型的采用混凝剂为聚硅酸絮凝剂,其投加量为20mg/L。
(5)在上述工况下连续稳定运行20d,出水平均值如下:CODC为16 mg/L,NH+4-N为2.2mg/L,TP为0.34mg/L、SS为5.1mg/L。
实施例3:(有污泥回流+投药量为20mg/L)
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如下:CODC为153mg/L,NH+4-N为10.6mg/L, TP为2.43mg/L、SS为162.0mg/L,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强化混凝除去 SS和TP,具体实施方式为:
(1)本实用新型混凝反应系统的主要参数如下:一级混凝反应,2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650r/min,停留时间在为3.0min;二级絮凝反应池3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120r/min,停留时间在为12min。
(2)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系统控制参数如下: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30min 之间,液面负荷控制为15m3/(m2.h)。
(3)沉淀污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2,沉淀污泥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应该控制在0.35,回流污泥浓度为12000mg/L。
(4)本实用新型的采用混凝剂为聚硅酸絮凝剂,其投加量为23mg/L。
(5)在上述工况下连续稳定运行30d,出水平均值如下:CODC为31 mg/L,NH+4-N为2.2mg/L,TP为0.34mg/L、SS为4.5mg/L。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92077830000061
本实用新型对强化生物脱氮与化学除磷污水处理方法:
首先,根据处理要求将沉淀污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或二级絮凝反应池,为混凝提供了凝聚核的作用,同时继续发挥其混凝剂的作用,其混凝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减少混凝药剂的投机量;污泥回流比控制0.3-1.0之间。
其次,根据处理要求和进水水质确定混凝剂投加量,当系统强调去除SS 时,可采用聚硅酸絮凝剂单独投加,其投加量为5-100mg/L;当系统强调去除 TP和SS时,可采用BCR与铁盐絮凝剂联合投加,其投加质量比2∶1,投加量为5-100mg/L。
再次,根据处理要求确定:一级混凝反应池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400-650 r/min,停留时间在为2-5min;二级絮凝反应池中的搅拌速度控制在80-120 r/min;反应沉淀时间控制在20~55min之间,设计颗粒沉降速度为 0.3-0.60mm/s,液面负荷控制为8-20m3/(m2.h)。
最后,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应用的工作原理有几点:其一,利用聚硅酸絮凝剂具有絮体密实、沉淀速度快、再絮凝效果等,使污泥或絮体沉降速度高于常规铁系或者铝系絮凝剂,使沉淀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二,利用沉淀污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或二级絮凝反应池,为混凝提供了凝聚核的作用,同时继续发挥其混凝剂的作用,为系统强化除SS和TP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二级絮凝反应池3的反应时间低于《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所推荐(规定)的絮凝时间,具有反应体积小的特点;同时絮凝池的搅拌强度为80-120r/min,低于一般的絮凝池搅拌强度,具有节约能耗的优点;该回流液中含有高浓度的COD,为厌氧释磷提供了额外的碳源,强化了厌氧释磷过程,进而提高系统除磷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工艺中沉淀污泥回流至混凝区后,为混凝提供了凝聚核的作用,同时继续发挥其混凝剂的作用,其混凝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可减少混凝药剂的投机量;
(3)、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斜管沉淀池4具有反应沉淀时间短,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快,液面负荷大等优点;能够有效的节约构筑物的占地面积;
(4)、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单、控制简单,有利于生产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上依次连通有一级混凝反应池(2)、二级絮凝反应池(3)和斜管沉淀池(4),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出水端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一级混凝反应池(2)、二级絮凝反应池(3)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6),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内部设置有斜管(7),所述斜管沉淀池(4)的一侧设置有配水挡板(8),所述进水管(1)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混凝药剂池(9),所述混凝药剂池(9)与进水管(1)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混凝药剂投加泵及控制设备(10),所述进水管(1)上通过管道连通有污泥池(12),所述污泥池(12)通过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13)与斜管沉淀池(4)连通,所述污泥池(12)的排放端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控制设备(15),所述污泥池(12)与所述进水管(1)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及控制设备(11),所述进水管(1)分别与混凝药剂池(9)和污泥池(12)连通的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池(12)中沉淀污泥回流可根据处理效果进行回流,当系统要求强化混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一级混凝反应池(2);当系统要求强化絮凝时该回流污泥应该回流至二级絮凝反应池(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池(12)中沉淀污泥主要是通过静水压力,排入污泥池(12),同时可利用沉淀池排泥控制设备(13)控制沉淀污泥的浓度。
CN202021973659.2U 2020-09-06 2020-09-06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360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3659.2U CN214360438U (zh) 2020-09-06 2020-09-06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3659.2U CN214360438U (zh) 2020-09-06 2020-09-06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60438U true CN214360438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3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73659.2U Active CN214360438U (zh) 2020-09-06 2020-09-06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604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30069A (zh) * 2021-12-27 2022-03-04 鄂尔多斯市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中水站石灰软化密度沉淀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30069A (zh) * 2021-12-27 2022-03-04 鄂尔多斯市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中水站石灰软化密度沉淀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45995U (zh) 一种加磁絮凝澄清污水处理装置
CN108033651B (zh) 一种电镀废水零排放系统
CN207713466U (zh) 一种电絮凝高密度澄清池
CN112624280A (zh)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应用
CN211570398U (zh) 一种nmp废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9759227U (zh) 一种一体化短程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CN214360438U (zh) 一种强化混凝除去ss和tp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12269704U (zh) 一种污水除氟装置
CN113149194A (zh) 一种促进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两级沉淀的方法
CN218893548U (zh) 一种污水预处理装置及含磷污水处理系统
CN209178202U (zh) 磷化线污水处理系统
CN111620417A (zh) 一种污水深度除磷的装置和方法
CN216191595U (zh) 一种高级氧化设备
CN216039153U (zh) 一种高效、稳定屠宰废水处理系统
CN212246663U (zh) 一种阳极氧化废水处理系统
CN115385526A (zh) 一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0030257U (zh) 一种不锈钢电解抛光废水处理装置
CN113955876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
CN212293187U (zh) 一种深度提标的脱氮除磷装置
CN211595362U (zh) 一种高含盐高有机物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CN204918325U (zh) 畜牧污水处理系统
CN209759234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1864637U (zh) 用于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回用系统
CN111138047A (zh) 一种深度提标的脱氮除磷装置及其处理工艺
CN213895310U (zh) 一种废水处理的絮凝沉淀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Yining

Inventor after: Deng Renjian

Inventor after: Chen Anna

Inventor after: Peng Yong

Inventor after: Peng Xiaojuan

Inventor after: Luo Pengyu

Inventor before: Zhang Yi

Inventor before: Deng Renjian

Inventor before: Chen Anna

Inventor before: Peng Yong

Inventor before: Peng Xiaojuan

Inventor before: Luo P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