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40284U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40284U CN214340284U CN202023297456.9U CN202023297456U CN214340284U CN 214340284 U CN214340284 U CN 214340284U CN 202023297456 U CN202023297456 U CN 202023297456U CN 214340284 U CN214340284 U CN 2143402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k
- inner core
- friendly layer
- main body
- sk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包括:口罩本体和位于口罩本体两侧的松紧带,每条松紧带的端部均设有长度调节机构;口罩本体包括主体部和与主体部拼接的下颚部,主体部呈与人的口鼻部位相匹配的拱形,其顶部内侧设置有鼻梁条,下颚部的底部处于水平方向时与主体部的中心呈预设角度,使得口罩为立体结构;主体部由内至外包括木纤维亲肤层、第一无纺布亲肤层和第一口罩面层,木纤维亲肤层的长度小于无纺布亲肤层,且木纤维亲肤层的左右开口,木纤维亲肤层和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内芯容置区,可替换内芯可由开口进入至内芯容置区;下颚部由内至外包括第二无纺布亲肤层和第二口罩面层。该口罩减少了资源浪费,环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背景技术
预防感染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预防感染的用具,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或者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而现今常用的一般口罩都是一次性使用,同时口罩主体的内芯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失效,需要更换新的口罩,使用成本较高,浪费材料资源,不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包括:口罩本体和位于所述口罩本体两侧的松紧带,每条所述松紧带的端部均设有长度调节机构;
所述口罩本体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拼接的下颚部,所述主体部呈与人的口鼻部位相匹配的拱形,其顶部内侧设置有鼻梁条,所述下颚部的底部处于水平方向时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呈预设角度,使得口罩为立体结构;
所述主体部由内至外包括木纤维亲肤层、第一无纺布亲肤层和第一口罩面层,所述木纤维亲肤层的长度小于所述无纺布亲肤层,且所述木纤维亲肤层的左右开口,所述木纤维亲肤层和所述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内芯容置区,可替换内芯可由所述开口进入至所述内芯容置区;
所述下颚部由内至外包括第二无纺布亲肤层和第二口罩面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包括面颊部分和位于面颊部分左右两侧的左侧端部部分和右侧端部部分;
所述下颚部包括第一圆弧边和第二圆弧边,所述第一圆弧边与所述面颊部分的底边缝合固连,所述第二圆弧边的左端与所述左侧端部部分的底边缝合固连,右端与所述右侧端部部分的底边缝合固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替换内芯由内层无纺布、熔喷无纺布和外层无纺布依次叠加后经口罩机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中空橡胶条,所述中空橡胶条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圈凸起,所述中空橡胶条的内部用于供所述松紧带穿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空橡胶条的内径小于所述松紧带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圆孔的壳体、弹簧和设置有第二圆孔的移动件,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第二圆孔的尺寸一致;
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移动件的一端连接;
所述弹簧,用于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第二圆孔部分重合,以卡住所述松紧带;还用于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第二圆孔完全重合,以供用户抽拉所述松紧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口罩面层和所述第二口罩面层的材料为聚酯纤维、棉布、化纤、混纺面料、毛织品或丝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鼻梁条为铝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50-90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替换内芯的口罩,通过在每条松紧带的端部设有长度调节机构,使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调节松紧带,适用于不同人群,提高了适用范围;通过设置有与口鼻相适配的主体部、以及与下颚相适配下颚部 ,既提高了口罩的密封性,也用户佩戴口罩的舒适度。
另外,通过将主体部的最内层设置为木纤维亲肤层,其具有吸湿性,可以吸收未及时排出的水蒸汽,保证所遮盖面部保持干燥,舒适度高;通过在木纤维亲肤层和所述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可容纳内芯的内芯容置区,且该内芯容置区的左右开口,当内芯使用时间较长后,用户可通过该开口取出旧的内芯并替换新的内芯,而无需将口罩丢弃,减少了资源浪费,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空橡胶条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长度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口罩本体,11、主体部,111、木纤维亲肤层,112、第一无纺布亲肤层,113、第一口罩面层,114、内芯容置区,115、面颊部分,116、左侧端部部分,117、右侧端部部分,12、下颚部,121、第二无纺布亲肤层,122、第二口罩面层,123、第一圆弧边,124、第二圆弧边,2、松紧带,3、鼻梁条, 41、中空橡胶条,411、凸起,42、壳体,421、第一圆孔,43、弹簧,44、移动件,441、第二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竖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口罩本体1和位于口罩本体1两侧的松紧带2,每条松紧带2的端部均设有长度调节机构;
口罩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和与主体部11拼接的下颚部12,主体部11呈与人的口鼻部位相匹配的拱形,其顶部内侧设置有鼻梁条3,该鼻梁条3可为铝条,方便用户根据自己鼻梁情况弯折;下颚部12的底部处于水平方向时与主体部11的中心呈预设角度,使得口罩为立体结构,该预设角度范围为50-90度,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主体部11由内至外包括木纤维亲肤层111、第一无纺布亲肤层112和第一口罩面层113,木纤维亲肤层111的长度小于无纺布亲肤层,且木纤维亲肤层111的左右开口,木纤维亲肤层111和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内芯容置区114,可替换内芯可由开口进入至内芯容置区114;
下颚部12由内至外包括第二无纺布亲肤层121和第二口罩面层12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口罩面层113和第二口罩面层122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以为聚酯纤维、棉布、化纤、混纺面料、毛织品或丝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替换内芯的口罩,通过在每条松紧带2的端部设有长度调节机构,使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调节松紧带2,适用于不同人群,提高了适用范围;通过设置有与口鼻相适配的主体部11、以及与下颚相适配下颚部12 ,既提高了口罩的密封性,也用户佩戴口罩的舒适度。
另外,通过将主体部11的最内层设置为木纤维亲肤层111,其具有吸湿性,可以吸收未及时排出的水蒸汽,保证所遮盖面部保持干燥,舒适度高;通过在木纤维亲肤层111和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可容纳内芯的内芯容置区114,且该内芯容置区114的左右开口,当内芯使用时间较长后,用户可通过该开口取出旧的内芯并替换新的内芯,而无需将口罩丢弃,减少了资源浪费,环保。
其中,上述可替换内芯可由内层无纺布、熔喷无纺布和外层无纺布依次叠加后经口罩机一体成型,从而方便用户拿取。
如图1所示,关于口罩本体1主体部11与上下颚部12的连接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体部11包括面颊部分115和位于面颊部分115左右两侧的左侧端部部分116和右侧端部部分117,其中,可以以木纤维亲肤层111的左右边缘作为面颊部分115与左侧端部部分116、以及面颊部分115与右侧端部部分117的分界线;
下颚部12包括第一圆弧边123和第二圆弧边124,第一圆弧边123与面颊部分115的底边缝合固连,第二圆弧边124的左端与左侧端部部分116的底边缝合固连,右端与右侧端部部分117的底边缝合固连。
以下,将针对长度调节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中空橡胶条41,中空橡胶条41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圈凸起411,中空橡胶条41的内部用于供松紧带2穿过。当然,为保证该中空橡胶条41起到限位的作用,中空橡胶条41的内径小于松紧带2的宽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圆孔421的壳体42、弹簧43和设置有第二圆孔441的移动件44,第一圆孔421与第二圆孔441的尺寸一致;
弹簧43设置于壳体42内部,且与移动件44的一端连接;
弹簧43,用于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圆孔421与第二圆孔441部分重合,以卡住松紧带2;还用于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一圆孔421与第二圆孔441完全重合,以供用户抽拉松紧带2。其中,该第一状态可以为原长状态,第二状态为压缩状态。则当弹簧43处于原长状态时,用于可以通过按压移动件44的方式,使得弹簧43处于压缩状态,进而抽拉松紧带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口罩本体(1)和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两侧的松紧带(2),每条所述松紧带(2)的端部均设有长度调节机构;
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和与所述主体部(11)拼接的下颚部(12),所述主体部(11)呈与人的口鼻部位相匹配的拱形,其顶部内侧设置有鼻梁条(3),所述下颚部(12)的底部处于水平方向时与所述主体部(11)的中心呈预设角度,使得口罩为立体结构;
所述主体部(11)由内至外包括木纤维亲肤层(111)、第一无纺布亲肤层(112)和第一口罩面层(113),所述木纤维亲肤层(111)的长度小于所述无纺布亲肤层,且所述木纤维亲肤层(111)的左右开口,所述木纤维亲肤层(111)和所述无纺布亲肤层之间形成内芯容置区(114),可替换内芯可由所述开口进入至所述内芯容置区(114);
所述下颚部(12)由内至外包括第二无纺布亲肤层(121)和第二口罩面层(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包括面颊部分(115)和位于面颊部分(115)左右两侧的左侧端部部分(116)和右侧端部部分(117);
所述下颚部(12)包括第一圆弧边(123)和第二圆弧边(124),所述第一圆弧边(123)与所述面颊部分(115)的底边缝合固连,所述第二圆弧边(124)的左端与所述左侧端部部分(116)的底边缝合固连,右端与所述右侧端部部分(117)的底边缝合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替换内芯由内层无纺布、熔喷无纺布和外层无纺布依次叠加后经口罩机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中空橡胶条(41),所述中空橡胶条(41)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圈凸起(411),所述中空橡胶条(41)的内部用于供所述松紧带(2)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橡胶条(41)的内径小于所述松紧带(2)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圆孔(421)的壳体(42)、弹簧(43)和设置有第二圆孔(441)的移动件(44),所述第一圆孔(421)与所述第二圆孔(441)的尺寸一致;
所述弹簧(43)设置于所述壳体(42)内部,且与所述移动件(44)的一端连接;
所述弹簧(43),用于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圆孔(421)与所述第二圆孔(441)部分重合,以卡住所述松紧带(2);还用于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圆孔(421)与所述第二圆孔(441)完全重合,以供用户抽拉所述松紧带(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口罩面层(113)和所述第二口罩面层(122)的材料为聚酯纤维、棉布、化纤、混纺面料、毛织品或丝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梁条(3)为铝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50-90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97456.9U CN214340284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97456.9U CN214340284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40284U true CN214340284U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50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297456.9U Active CN214340284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40284U (zh)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297456.9U patent/CN2143402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166136A1 (en) | Shaped Three Dimensional Mask with Replaceable Filter | |
CN104870057B (zh) | 具有倒圆周边的过滤式面罩呼吸器 | |
CN111938237A (zh) | 一种失语者口罩结构 | |
CN214340284U (zh)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防护口罩 | |
CN212393971U (zh) | 一种便于贴合面部的n95口罩 | |
KR200433854Y1 (ko) | 일회용 방진 마스크 | |
JP3233117U (ja) | マスク着用補助具 | |
CN213881868U (zh) | 一种多功能口罩 | |
CN212590403U (zh) | 一种石墨烯抗菌口罩 | |
CN213912032U (zh) | 一种自粘密闭式医用口罩 | |
KR102328657B1 (ko) | 밀착형 마스크 | |
CN210869971U (zh) | 口罩 | |
CN212088272U (zh) | 一种可替换内芯的口罩 | |
CN211721958U (zh) | 透气性好的无纺布口罩 | |
CN211747147U (zh) | 无耳带口罩 | |
CN212414817U (zh) | 一种带有眼罩的可拆卸口罩 | |
CN214594323U (zh) | 一种挂耳长度可调的医用外科口罩 | |
CN218354757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口罩 | |
CN213961944U (zh) | 传染病预防用口罩 | |
CN212814453U (zh) | 一种真丝防护口罩 | |
CN216651391U (zh) | 一种蚕丝缎面口罩 | |
CN213045352U (zh) | 一种硅胶口罩 | |
CN214677688U (zh) | 一种防侧漏风口罩 | |
CN213819952U (zh) | 一种气味清香的立体折叠口罩 | |
CN212036088U (zh) | 一种健康口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