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1203U -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11203U
CN214311203U CN202120451588.8U CN202120451588U CN214311203U CN 214311203 U CN214311203 U CN 214311203U CN 202120451588 U CN202120451588 U CN 202120451588U CN 214311203 U CN214311203 U CN 214311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conductive laye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515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哲睿
郑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515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11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11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112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第二基板,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相对设置;多个开关元件,开关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多个遮光单元,一个遮光单元设置于一个开关元件的上侧。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耗能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目前仍然是手机乃至显示行业的主流技术。在液晶显示器中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在两基板之间的间隔空间夹持液晶材料。当像素透明电极与公共透明电极之间加上电压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会发生改变。此时,入射光透过液晶的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液晶显示器正是根据液晶材料的旋光性,再配合上电场的控制,便能实现信息显示。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作中,需要将上下两块基本对组后进行安装。简化液晶显示屏的工艺制程,提升对组精度减少串色等干扰,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在成本一定且不增加功耗的情况下提升亮度是现在主要的提升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相对设置;多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多个遮光单元,一个所述遮光单元设置于一个所述开关元件的上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在邻接处相互重叠。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色阻下表面平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一色阻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三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三色阻的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一色阻的下表面;所述第三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二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二色阻的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开关元件上方;所述开关元件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连接线自所述开关元件上方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大于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在所述遮光单元上的投影边缘与所述遮光单元边缘对齐。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色阻的重叠位置与所述遮光单元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的重叠位置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下方设置所述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下方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中,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将开关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且将遮光单元设置于第二基板。本公开中,将色阻层与开关元件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并将遮光单元与开关元件设置在同一基板上,这样可以减小开关元件距离第一导电层的距离。由于开关元件与第一导电层为电连接,在第一导电层与开关元件之间需要留有设置连接线,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线的布线面积,相应的可以减小遮挡连接线的遮光单元的大小。从而,可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中透过背光光线的透光率,即提高了开口率。本公开的设置,通过硬件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即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耗能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如今,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仍然是手机乃至显示行业的主流技术,而简化工艺制程,提升对组精度减少串色等干扰,提升整个显示模组穿透率,在成本一定且不增加功耗的情况下提升亮度是现在主要的提升方向之一。现在最主流的显示面板(panel)设计为彩膜(color filter,CF)及薄膜晶体管阵列TFT-Array(Thin FilmTransistor-Array,TFT)分别在上下玻璃,利用CF侧BM(黑色矩阵,Black Matrix)对Array的TFT及金属走线进行遮挡,从而实现画面的正常显示但这种方式会产生两块玻璃之间对组精度问题,制程复杂。并且,这种方案中,BM的宽度较大,影响开口率。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彩色滤光膜13设置在上基板11,黑色矩阵14设置在上基板11,薄膜晶体管15设置在下基板12。
这样的设置需要将上基板11与下基板12首先进行对组,对组准确之后才能组装。但是对组精度问题,制程复杂,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提升开口率,解决对组精度及串色等问题,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COA(ColorFilter on Array)技术。COA技术是液晶显示器制造领域将彩色滤光片与阵列(Array)基板集成在一起的其中一种集成技术,即将彩色光阻涂布于已完成的阵列上形成彩色滤光层,可以改善传统彩色滤光片开口率低的问题。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为两片玻璃基板中间夹有液晶层,在其中一片玻璃基板(后基板)上制备薄膜晶体管(TFT),用于驱动液晶的旋转,控制每个像素的显示;另一块基板(前基板)上制备彩色滤光层,用于形成每个像素的色彩。彩色滤光片集成技术是将TFT和彩色滤光层制备在同一片玻璃基板上,可以上下基板自对准,并且增加开口率。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彩色滤光膜21、薄膜晶体管17均设置在下基板16,像素导电膜20和公共导电膜19设置在彩色滤光膜21的上方,BM18设置在下基板16,并且位于薄膜晶体管17的上方,用于遮盖薄膜晶体管17与像素导电膜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线。
如图2所示,把传统CF基板上的color filter做在Array侧基板上,制程更加可控,但因为需开孔导通ITO导电膜(Indium Tin Oxide)及TFT漏极而color filter在Array侧厚度过大导致开孔较大使得开口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PPI(Pixels Per Inch,屏幕分辨率)的降低,在背光模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口率也决定了穿过panel的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第二基板,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相对设置;多个开关元件,开关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多个遮光单元,一个遮光单元设置于一个开关元件的上侧。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中,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将开关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且将遮光单元设置于第二基板。本公开中,将色阻层与开关元件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并将遮光单元与开关元件设置在同一基板上,这样可以减小开关元件距离第一导电层的距离。由于开关元件与第一导电层为电连接,在第一导电层与开关元件之间需要留有设置连接线,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线的布线面积,相应的可以减小遮挡连接线的遮光单元的大小。从而,可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中透过背光光线的透光率,即提高了开口率。本公开的设置,通过硬件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即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耗能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在本公开中,开关元件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利用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电场效应控制电流,进而控制像素的显示。薄膜晶体管也被成为TFT器件,具有开关速度快、高频特性好、热稳定性好、噪声小等优点,适用于显示面板中控制像素的显示。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1、色阻层400、第二基板102、多个开关元件200和多个遮光单元300。
在本公开中,第二基板102的上表面与第一基板101的下表面相对设置。如图3所示,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相对设置,并且第二基板102位于第一基板101的下方。
在本公开中,第一基板101可以是显示面板中的上基板,即靠近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的基板。第一基板101可以是玻璃,玻璃基板的透光性良好,采用玻璃作为第一基板,有利于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向外发射。
在本公开中,第二基板102可以是显示面板中的下基板,即位于显示面板显示面背面的基板。第二基板102可以是玻璃,玻璃基板的透光性良好,采用玻璃作为第二基板,有利于背光模组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内部。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色阻层400设置于第一基板101的下表面。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色阻层400可以包括多个色阻。在本公开中,色阻层可以是彩色滤光膜,多个色阻可以包括为红、绿、蓝三种颜色单元。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多个开关元件200设置于第二基板102的上表面。在本公开中,开关元件可以是薄膜晶体管,即本公开可以利用薄膜晶体管来控制像素进行显示。
如图3所示,本公开中的多个遮光单元300设置于第二基板102的一侧,并且一个遮光单元300设置于一个开关元件200的上侧。在本公开中,遮光单元可以由高遮光性能的材质构成,能够阻止光线穿过。
多个遮光单元可以构成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用于遮挡驱动电路、以及驱动电路的走线,避免由于驱动电路或者驱动电路的走线对光线的反射、散射等造成显示面板内部的串色漏光问题。
黑色矩阵(Black Matrix)借助于高度遮光性能的材料,用以分隔彩色滤光片中红、绿、蓝三原色,防止三个颜色混淆,并且防止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各个色块的对比度。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502,第一导电层502设置于开关元件200上方。
如图3所示,开关元件200通过连接线600与第一导电层502电连接,连接线600自开关元件200上方延伸至第一导电层502。
在本公开中,连接线600可以是金属导电线,将开关元件200与第一导电层502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元件与第一导电层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过孔,将连接线设置在过孔内部。
如图3所示,开关元件200、第一导电层502与遮光单元300设置在第二基板102的一侧,同时色阻层400设置在第一基板101一侧。
这样的设置,使得开关元件200距离第一导电层502的距离减小,开关元件200与第一导电层502之间的走线也减少,相应的,开关元件200与第一导电层502之间的用于布线的范围减小,即连接线600在遮光单元300上的投影范围减小。
在本公开中,遮光单元300与开关元件200一一对应的设置,用于遮挡开关元件200的布线。即遮光单元300可以用于遮挡连接线600,如连接线600在遮光单元300上的投影范围减小,相应的遮光单元300的面积也可以减少。
本公开的设置,利用将开关元件、第一导电层与遮光单元设置在一基板上,同时色阻层设置在另一基板,使得开关元件距离第一导电层的距离减小,使得开关元件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用于布线的范围减小,进而减小了遮光单元的面积。
这样的设置,使得显示面板上不透光的部件的面积减小,即增大了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因此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也得到了提升。
在背光模组亮度不变的情况下,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提升,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多的入射进显示面板,则显示面板的亮度得到了增加,显示屏幕的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开关元件上方;开关元件通过连接线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连接线自开关元件上方延伸至第一导电层;遮光单元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大于连接线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电层可以是透明导电膜,例如可以是ITO(铟锡氧化物半导体)。第一导电层可以是显示面板的像素电极。
在本公开中,遮光单元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大于连接线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可以完全遮挡开关元件的连接线,保障背光模组的光线不会照射到连接线上,避免了由于连接线对光线的散射、反射而造成的串色、漏光等问题。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线在遮光单元上的投影边缘与遮光单元边缘对齐。即遮光单元的面积刚好可以遮挡住连接线不被背光模组的广西那照射。这样的设置,在避免由于连接线对光线的散射、反射而造成的串色、漏光等问题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遮光单元的面积,提升显示面板开口率。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背光模组亮度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色阻层、第二基板、多个开关元件和多个遮光单元。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相对设置。
在本公开中,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下表面。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色阻层400可以包括多个色阻,相邻两个色阻在邻接处相互重叠。在本公开中,色阻层可以是彩色滤光膜,多个色阻可以包括为红、绿、蓝三种颜色单元。
在本公开中,由于色阻的透光率极低,通常为10%以下,可以认为色阻不透光。多个色阻在邻接处相互重叠设置,可以使得重叠位置形成不透光的区域。
在背光模组的光线入射后,色阻能够发出光线,相邻两个色阻发出的光线通常为不同颜色,这些不同颜色的光线相互交叉,会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出现串色的情况。
本公开这样的重叠设置,由于重叠位置的不透光,即重叠位置仅相邻两个色阻的其中一个色阻的颜色,可以避免相邻色阻之间发生的串色情况。
在本公开中,由于相邻两个色阻相互重叠,形成了不透光的区域,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对组的过程中,若对组不精确,即遮光单元没有与相邻两个色阻的邻接处相对齐,也不会出现串色、漏光等影响显示效果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设置,可以降低对组的精度,相应的也可以减少对组的难度,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色阻的重叠位置与遮光单元相对设置。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遮光单元遮挡相邻两个色阻重叠位置的光线,防止背光模组的光线入射重叠位置。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遮光单元300在第一导电层502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相邻两个色阻的重叠位置的面积。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遮光单元进一步遮挡相邻两个色阻重叠位置的光线,防止背光模组的光线入射重叠位置。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中,色阻层的多个色阻的重叠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3所示,色阻层400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401、第二色阻402和第三色阻403。第一色阻401、第二色阻402和第三色阻403所显示的颜色可以不同,例如,第一色阻401可以为红色,第二色阻402可以为绿色,第二色阻402可以为蓝色。
如图3所示,第二色阻402的上表面在与第一色阻401邻接处覆盖第一色阻401的下表面。并且,第三色阻403的上表面在与第二色阻402邻接处覆盖第二色阻402的下表面。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色阻可以为其他方式重叠设置。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多个色阻下表面平齐。
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色阻层400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401、第二色阻402和第三色阻403。
第二色阻402的上表面在与第一色阻401邻接处覆盖第一色阻401的下表面,并且第二色阻402的上表面在与第三色阻403邻接处覆盖第三色阻的下表面。
如图4所示,第二色阻402与第一色阻401的邻接处为相互嵌合,第二色阻402与第三色阻403的邻接处为相互嵌合。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色阻层的厚度,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色阻可以为其他方式重叠设置。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多个色阻下表面平齐。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色阻层400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401、第二色阻402和第三色阻403。
第二色阻402的上表面在与第一色阻401邻接处覆盖第一色阻401的下表面,并且第二色阻402的上表面在与第三色阻403邻接处覆盖第三色阻的下表面。
如图5所示,第二色阻402的下表面与与第一色阻401和第三色阻403的下表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且第二色阻402的厚度大于第一色阻401和第三色阻403的厚度。
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少相邻两个色阻的重叠位置的透光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少串色的出现。
在本公开中,第一色阻401和第三色阻403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层501和绝缘层。第一导电层502下方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电层501。
在本公开中,第一导电层502可以是像素电极,第二导电层501可以是公共电极。
根据前述实施例,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中,色阻层设置于第一基板,将开关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且将遮光单元设置于第二基板。本公开中,将色阻层与开关元件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并将遮光单元与开关元件设置在同一基板上,这样可以减小开关元件距离第一导电层的距离。
由于开关元件与第一导电层为电连接,在第一导电层与开关元件之间需要留有设置连接线,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线的布线面积,相应的可以减小遮挡连接线的遮光单元的大小。从而,可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中透过背光光线的透光率,即提高了开口率。
本公开的设置,通过硬件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即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耗能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下方。
在本公开中,背光模组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显示所需要的光线。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减小连接线的布线面积,相应的可以减小遮挡连接线的遮光单元的大小。从而,可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中透过背光光线的透光率,即提高了开口率。本公开的设置,通过硬件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即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耗能的情况下,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中,选择把CF做在上玻璃,而BM做在array侧玻璃。CF侧的RGB色阻重叠在一起利用BM进行遮挡,同时改善了由于对组精度产生的串色问题及COA开口率提升的问题。由于两块色阻重叠穿透率低于10%,即使是对组精度较差,漏光及串色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加上BM的阻挡,串色问题及漏光问题得到改善,对比度提高,同时减少了COA引起的厚度增加导致pixel ITO开孔到TFT的距离增加,使得开孔孔径减少,有利于开口率及ppi的提升。
本公开的设置,通过硬件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优化终端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
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相对设置;
多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以及
多个遮光单元,一个所述遮光单元设置于一个所述开关元件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色阻,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在邻接处相互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色阻下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阻层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
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一色阻的下表面;
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三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三色阻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阻层包括依次邻接设置的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
所述第二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一色阻的下表面;
所述第三色阻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第二色阻邻接处覆盖所述第二色阻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开关元件上方;
所述开关元件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连接线自所述开关元件上方延伸至所述第一导电层;
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大于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在所述遮光单元上的投影边缘与所述遮光单元边缘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色阻的重叠位置与所述遮光单元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的重叠位置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导电层下方设置所述绝缘层;
所述绝缘层下方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
1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方。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0451588.8U 2021-03-02 2021-03-02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Active CN214311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1588.8U CN214311203U (zh) 2021-03-02 2021-03-02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51588.8U CN214311203U (zh) 2021-03-02 2021-03-02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11203U true CN214311203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35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51588.8U Active CN214311203U (zh) 2021-03-02 2021-03-02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112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049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796870B2 (en) Array substrate, light contro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44503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24795A (zh) 一种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209373316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07153488B (zh) 一种单层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1025806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WO2022257167A1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09557733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8030707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ed thereto
CN103914169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917421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1460743B2 (en) Array substrate, light contro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376953U (zh)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EP3859441B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4311203U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终端
CN114527596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TWI243935B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its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488546A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CN109633996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9281114U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CN210514885U (zh)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64260A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23020440A1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859610B (zh) 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