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9790U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联机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49790U CN214249790U CN202023088969.9U CN202023088969U CN214249790U CN 214249790 U CN214249790 U CN 214249790U CN 202023088969 U CN202023088969 U CN 202023088969U CN 214249790 U CN214249790 U CN 2142497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side pipe
- communicated
- indoor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室内机设置在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和第一管路,第二室内换热部和第二管路;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用于在制冷时开启、制热时关闭,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位置,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制冷时关闭。根据本公开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控制,有效防止在地板处进行制冷、而导致冷空气始终沉积在室内下方,导致用户舒适度差的情况,并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在地板处发生凝露的情况;同样地防止在制热时热空气始终在上方,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制冷舒适度和制热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多联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
背景技术
模块化全功能多联机是一种集制冷、制热、地暖、制热水等功能于一身的新一代多联机。它可以同时实现多功能,做到一机多用,且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非常少,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要实现多功能,就意味着其自身有着复杂的控制系统,例如压缩机的串并联组合控制、四通阀、双四通阀控制、各类阀体组合控制以及管路系统控制等,这些都使得机组的结构和控制系统变的极其复杂,给机组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地暖管通过埋设在地板,通过辐射以及空气对流进行换热,而制冷的时候冷气容易沉积在地板处,导致用户体验效果较差,并且还易在地板处发生凝露问题。制热化霜时候,通过切换室内机进行吸热,容易导致室内温度波动明显,体验效果不佳。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模块化全功能多联机存在地暖管通过埋设在地板,通过辐射以及空气对流进行换热,而制冷的时候冷气容易沉积在地板处,导致用户体验效果较差,并且还易在地板处发生凝露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多联机空调。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全功能多联机存在地暖管通过埋设在地板,通过辐射以及空气对流进行换热,而制冷的时候冷气容易沉积在地板处,导致用户体验效果较差,并且还易在地板处发生凝露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其包括:
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
还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和第一管路,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且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上;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部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用于在制冷时开启、制热时关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位置,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制冷时关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天花板的位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地板的位置;和/或,
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二节流装置;和/或,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为第一毛细管的结构;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为第二毛细管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恒温除湿内机,所述恒温除湿内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和/或所述恒温除湿内机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恒温除湿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四管路上,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四管路上还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模块,所述热水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和/或所述热水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模块包括水箱和第五管路,所述水箱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且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上、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上,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七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所述第六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七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和/或,所述第六管路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流向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七管路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五管路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的第二单向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发生器模块,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能够制取热水,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和/或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包括换热组件和第八管路,所述换热组件能够换热产生热水,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上,且所述第八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上、另一端通过第九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上,所述第八管路的另一端还通过第十管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管路上设置有第六节流装置,所述第九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十管路上还设置有第四控制阀;和/或,所述第九管路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流向所述第八管路的第三单向阀,所述第十管路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八管路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的第四单向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其中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五端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六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气侧管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气侧管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和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七端和第八端均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多联机空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通过在内外机之间连接设置的第一、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并将室内机设置在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能够使得室内机进行有效的制热或制冷,并通过第一室内换热部和第一管路,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优选天花板),控制第一室内换热部在需要制冷时开启工作、制热时关闭,从而有效地形成淋浴式制冷,而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优选地板),控制第二室内换热部在需要制热时开启工作、制冷时关闭,形成地毯式制热,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控制,有效防止在地板处进行制冷、而导致冷空气始终沉积在室内下方,导致用户舒适度差的情况,并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在地板处发生凝露的情况;同样地防止在制热时热空气始终在上方、而在脚部无法得到制热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制冷舒适度和制热舒适度;
2.并且本公开通过设置的热水模块,热水模块包括水箱和第五管路,将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时打开该热水模块的开关控制阀,从水箱中吸取热量用来化霜,有效避免从室内环境中吸热化霜、而导致室内温度下降或波动的情况发生,提高化霜过程的室内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多联机空调在制冷A模式下的系统图;
图2是本公开的多联机空调在制冷B模式下的系统图;
图3是本公开的多联机空调在制热模式下的系统图;
图4是本公开的多联机空调在化霜模式下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压缩机;1a、排气端;1b、吸气端;2、室外换热器;31、第一气侧管;32、第二气侧管;33、液侧管;41、第一四通阀;42、第二四通阀;D1、第一端;C1、第二端;E1、第三端;S1、第四端;D2、第五端;C2、第六端;E2、第七端;S2、第八端;51、第一控制阀;52、第二控制阀;53、第三控制阀;54、第四控制阀;55、第一单向阀;56、第二单向阀;57、第三单向阀;58、第四单向阀;59、第五单向阀;510、第六单向阀;61、室内机;611、第一室内换热部;612、第二室内换热部;62、恒温除湿内机;621、第一换热器;622、第二换热器;71、第一节流装置;72、第二节流装置;73、第三节流装置;74、第四节流装置;75、第五节流装置;76、第六节流装置;77、制热电子膨胀阀;78、过冷电子膨胀阀;8、热水模块;81、水箱;9、热水发生器模块;91、换热组件;101、第一管路;102、第二管路;103、第三管路;104、第四管路;105、第五管路;106、第六管路;107、第七管路;108、第八管路;109、第九管路;110、第十管路;11、过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其包括:
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第一气侧管31、第二气侧管32和液侧管33,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端1a连通;
还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61,所述室内机6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所述室内机61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611和第一管路101,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101上,且所述第一管路101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所述室内机61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部612和第二管路102,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102上,且所述第二管路102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用于在制冷时开启、制热时关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位置,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制冷时关闭。
本公开通过在内外机之间连接设置的第一、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并将室内机设置在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能够使得室内机进行有效的制热或制冷,并通过第一室内换热部和第一管路,第一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优选天花板),控制第一室内换热部在需要制冷时开启工作、制热时关闭,从而有效地形成淋浴式制冷,而第二室内换热部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优选地板),控制第二室内换热部在需要制热时开启工作、制冷时关闭,形成地毯式制热,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控制,有效防止在地板处进行制冷、而导致冷空气始终沉积在室内下方,导致用户舒适度差的情况,并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在地板处发生凝露的情况;同样地防止在制热时热空气始终在上方、而在脚部无法得到制热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制冷舒适度和制热舒适度。
本多联机系统在天花板以及地板各有一套地暖管,但不限制一层,多层或空间大小,仅表示空调空间的上下层,通过制冷制热使用不同位置地暖管,而促使内部空间温度场分布趋于均匀。本公开侧重于冷媒地暖(毛细管地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室内天花板的位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室内地板的位置;和/或,
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设置第一节流装置71;所述第二管路102上设置第二节流装置72;和/或,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为第一毛细管的结构;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为第二毛细管的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五单向阀59,所述第二管路102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气侧管32流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的第六单向阀510。
这是本公开的第一室内换热部的优选设置位置,将其设置于天花板的位置能够有效地实现淋浴式制冷的目的和效果,提高制冷舒适度,以及第二室内换热部的优选设置位置,将其设置于地板的位置能够有效地实现地毯式制热的目的和效果,提高制热舒适度;第一管路上设置的第一节流装置能够对该管路进行有效控制作用,第二管路上设置的第二节流装置能够对该管路进行有效控制作用;毛细管结构为第一室内换热部和第二室内换热部的优选结构形式,将毛细管结构布置于天花板和地板中,能够有效地完成平面时蛇形弯折换热作用,从天花板吹出冷空气,从地板散发出热量;本公开还通过在第一管路上开设的第五单向阀能够防止在制冷时制冷剂从第二气侧管朝第一室内换热部流动,避免回流以及无法实现有效制冷作用;本公开还通过在第二管路上开设的第六单向阀能够防止在制热时制冷剂从第二室内换热部朝第二气侧管流动,避免回流以及无法实现有效制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恒温除湿内机62,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本公开还通过设置恒温除湿内机,能够在需要对室内进行恒温除湿时开启该内机,完成除湿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包括第一换热器621和第二换热器622,所述第一换热器621设置在第三管路103上,所述第三管路10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二换热器622设置在第四管路104上,所述第四管路104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103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73,所述第四管路104上还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74。
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排出后,经过油分离器,在进入四通阀前分为两路:第一路经过第二四通阀42、室外换热器,变为中压低温的液体,再经过液侧管的小阀门进入到恒温除湿模块,经过第三节流装置73节流后在第一换热器621中蒸发吸热,进行第一换热器621的制冷。第二路直接经过第一气侧管(高压)的第一大阀门进入到恒温除湿模块,在第二换热器622中进行冷凝放热,在通过第四节流装置74后,与进入第三节流装置73的第一路冷媒进行汇合,在第一换热器621中进行蒸发吸热。
两路汇合成一路后,再通过第二大阀门和第一四通阀41,流入汽液分离器,回到压缩机。由于普通冷凝除湿的系统,在除湿的同时,空气温度会同时降低。较低的出风温度,降低用户使用的舒适性。高温(中温)高湿的空气,在流经恒温除湿模块时,先在第一换热器621处除湿降温,然后在第二换热器622处升温,使出风温度和湿度始终可保持在较舒适的范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恒温除湿模块需要制热时,第一四通阀41和第二四通阀42得电换向,第一换热器621中的冷媒与普通制冷制热内机流向一致,在第一换热器621中冷凝放热后与在第二换热器622中冷凝放热的冷媒汇合,再通过液侧管回到室外换热器蒸发,然后回到压缩机。相对于普通内机制热,恒温除湿模块的制热由于换热器是两个,所以制热效果更好。
当系统中检测到有恒温除湿模块接入时,空调系统主控根据用户设置的模式需求,执行恒温除湿功能。若系统没有接入该模块,则系统无此功能,用户不可设置。对系统中接入的其他功能没有影响,其他功能可正常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模块8,所述热水模块8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热水模块8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本公开还通过设置热水模块,能够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制取热水时开启该热水模块,完成制取热水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模块8包括水箱81和第五管路105,所述水箱81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105上,且所述第五管路105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106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上,所述第五管路105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七管路107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
本公开通过设置的热水模块,热水模块包括水箱和第五管路,将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时打开该热水模块的开关控制阀,从水箱中吸取热量用来化霜,有效避免从室内环境中吸热化霜、而导致室内温度下降或波动的情况发生,提高化霜过程的室内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管路105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75,所述第六管路106上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51,所述第七管路107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52;和/或,所述第六管路106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31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5的第一单向阀55,所述第七管路107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五管路105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二单向阀56。
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排出后,经过油分离器,从第一气侧管(高压)的第一大阀门进入生活热水模块。经过第一控制阀51进入水箱加热生活热水。
(1)系统中只有制热水需求,冷媒在加热热水之后通过液侧管的小阀门,去室外机换热器蒸发吸热,然后通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
(2)系统中有制冷和制热水需求,冷媒在加热热水之后去制冷需求的内机蒸发吸热,然后回到压缩机。或是去内机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一起蒸发吸热后,然后回到压缩机(选择哪种方式,可根据制热水的与制冷的总需求确定)。
(3)系统中有制热和制热水需求,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去热水模块加热热水,一部分是室内侧冷凝放热,然后回到室外机蒸发后回到压缩机。
当系统中有热水模块接入时,空调系统主控根据用户设置的热水水温和热水量需求,执行热水功能运行。若系统没有接入热水模块,则系统无此功能,对系统中接入的其他功能没有影响,其他功能可正常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发生器模块9,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能够制取热水,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本公开还通过设置热水发生器模块,能够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制取热水以供暖时开启该热水发生器模块,完成制取热水供暖等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包括换热组件91和第八管路108,所述换热组件91能够换热产生热水,所述换热组件91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108上,且所述第八管路108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另一端通过第九管路109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上,所述第八管路108的另一端还通过第十管路110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管路108上设置有第六节流装置76,所述第九管路109上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53,所述第十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四控制阀54;和/或,所述第九管路109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31流向所述第八管路108的第三单向阀57,所述第十管路110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八管路108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四单向阀5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四通阀41和第二四通阀42,其中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一端D1、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五端D2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端1a;
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六端C2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2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气侧管31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三端E1与所述第二气侧管32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二端C1和第四端S1、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七端E2和第八端S2均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端1b。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其中:当同时包括第一四通阀41、所述第二四通阀42、第一节流装置71和第二节流装置72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41、所述第二四通阀42、第一节流装置71和第二节流装置72实现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制热水、供暖、化霜和除湿中的至少之一的模式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进行制冷时,打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71,关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72;
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52关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热水需求热量≥制冷吸收热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41使得所述第一端D1和所述第二端C1连通、所述第三端E1和所述第四端S1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42使得所述第五端D2和所述第七端E2连通、所述第六端C2和所述第八端S2连通。
制冷A模式制(热水需求热量≥制冷吸收热量)
A模式下,两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冷媒汇集经过油分A,进入双四通阀,直接前往C段(即第一气侧管31),C段前往水箱等换热,换热完的中压高温冷媒,分别进入有制冷需求的设备,甚至通过E路进行外侧制冷换热。其中冷媒通过毛细管电子膨胀阀进入第一毛细管(天花板)蒸发,而第二毛细管(地板)因为管路电子膨胀阀关闭缘故,而无法使用,经过对流换热的冷空气,从天花板高度逐渐进行沉降,从而达到温度场均匀分布的效果,蒸发后的低压低温冷媒管经过D段管路(即第二气侧管32),进入第一四通阀41,经由E1S1回到F段管路压缩机吸气侧。其中A段管路冷媒流经C段管路,两四通阀具体流路如下:第二四通阀42中S2C2,第一四通阀41的E1S1分别互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热水需求热量<制冷吸收热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41使得所述第一端D1和所述第二端C1连通、所述第三端E1和所述第四端S1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42使得所述第五端D2和所述第六端C2连通、所述第七端E2和所述第八端S2连通。
制冷B模式(B制热水需求热量<制冷吸收热量)
B模式下,两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冷媒汇集经过油分A,进入双四通阀,若有生活热水等,内机再热除湿需求,水箱处电子膨胀阀,以及内机阀2开启,进入双四通阀的高温气体冷媒分流成两路,途径B,C段,C段前往水箱等换热,换热完的中压高温冷媒,与流经B段管路冷凝后的冷媒汇集,分别进入有制冷需求的设备,其中冷媒通过毛细管电子膨胀阀进入第一毛细管(天花板)蒸发,而第二毛细管(地板)因为管路电子膨胀阀关闭缘故,而无法使用,经过对流换热的冷空气,从天花板高度逐渐进行沉降,从而达到温度场均匀分布的效果,蒸发后的低压低温冷媒管经过D段管路(即第二气侧管32),进入第一四通阀41的E1S1回到F段管路压缩机吸气侧。其中A段管路冷媒流经B段管路,两四通阀具体流路如下:第二四通阀42中E2S2互通,冷媒经D2C2向流出,第一四通阀41中E1S1互通,极少数冷媒经D1C1向流出低压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室内空气湿度,当室内空气湿度大于预设湿度时,且在包括第三节流装置73和第四节流装置74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三节流装置73和所述第四节流装置74。
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为避免天花板产生冷凝水,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空气湿度,若达到空气湿度一定值,自动开启内机进行除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进行制热时,当包括第一节流装置71和第二节流装置72时,关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71,打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72;
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41使得所述第一端D1和所述第三端E1连通、所述第二端C1和所述第四端S1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42使得所述第五端D2和所述第七端E2连通、所述第六端C2和所述第八端S2连通。
制热模式,两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冷媒汇集经过油分A,进入双四通阀,若有生活热水等需求,水箱等电子膨胀阀开启,进入双四通阀的高温气体冷媒分流成两路,途径C(即第一气侧管31),D段(即第二气侧管32),C段前往水箱等换热,换热完的中压高温冷媒,与流经D段管路冷凝后的冷媒汇集,进入E段(即液侧管33),其中冷媒通过毛细管电子膨胀阀进入毛细管2(地板)冷凝,而第一毛细管(天花板)因为管路电子膨胀阀关闭缘故,而无法使用,对流换热的热空气,从地板逐渐上扬,从而达到温度场均匀分布的效果,冷凝后的冷媒经过E段管路,在制热主阀节流进入外机侧蒸发后,低压低温冷媒经第二四通阀42C2S2回到F段管路压缩机吸气侧。制热时,两四通阀具体通路如下:第二四通阀42中S2C2互通,D2E2互通,极少数冷媒经D2E2流出低压侧,第一四通阀41中S1C1互通,D1E1互通,高压冷媒经D1E1流至D侧(即第二气侧管3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52关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进行化霜时,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52打开;
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41使得所述第一端D1和所述第二端C1连通、所述第三端E1和所述第四端S1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42使得所述第五端D2和所述第六端C2连通、所述第七端E2和所述第八端S2连通。
化霜模式,内机地暖管电子膨胀阀关闭,压缩机排气经汇集经过油分A,进入双四通阀,途径B进入外机冷凝器,冷凝后的冷媒经E段(即液侧管33),进入水箱蒸发吸热,对室内侧不存在吸热,虽然化霜期间机组不供热,但是毛细管制热时地板蓄有热量,因此化霜期间整体温度波动较小,水箱蒸发后的低温冷媒经D段管路(即第二气侧管32),进入第一四通阀41的E1S1回到F段管路压缩机吸气侧。其中A段管路冷媒流经B段管路,两四通阀具体流路如下:第二四通阀42中E2S2互通,冷媒经D2C2向流出,第一四通阀41中E1S1互通,极少数冷媒经D1C1向流出低压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第一气侧管(31)、第二气侧管(32)和液侧管(33),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端(1a)连通;
还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61),所述室内机(61)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所述室内机(61)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611)和第一管路(101),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101)上,且所述第一管路(101)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所述室内机(61)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部(612)和第二管路(102),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102)上,且所述第二管路(102)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上部位置,用于在制冷时开启、制热时关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室内空间的下部位置,用于在制热时开启、制冷时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设置在室内天花板的位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设置在室内地板的位置;和/或,
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设置第一节流装置(71);所述第二管路(102)上设置第二节流装置(72);和/或,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为第一毛细管的结构;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为第二毛细管的结构;
和/或,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611)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五单向阀(59),所述第二管路(102)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气侧管(32)流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612)的第六单向阀(5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至少一个恒温除湿内机(62),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温除湿内机(62)包括第一换热器(621)和第二换热器(622),所述第一换热器(621)设置在第三管路(103)上,所述第三管路(10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二换热器(622)设置在第四管路(104)上,所述第四管路(104)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管路(103)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73),所述第四管路(104)上还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7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模块(8),所述热水模块(8)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热水模块(8)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模块(8)包括水箱(81)和第五管路(105),所述水箱(81)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105)上,且所述第五管路(105)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106)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上,所述第五管路(105)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七管路(107)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管路(105)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75),所述第六管路(106)上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51),所述第七管路(107)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52);和/或,所述第六管路(106)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31)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5)的第一单向阀(55),所述第七管路(107)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五管路(105)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二单向阀(5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至少一个热水发生器模块(9),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能够制取热水,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和/或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设置在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发生器模块(9)包括换热组件(91)和第八管路(108),所述换热组件(91)能够换热产生热水,所述换热组件(91)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108)上,且所述第八管路(108)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上、另一端通过第九管路(109)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上,所述第八管路(108)的另一端还通过第十管路(110)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八管路(108)上设置有第六节流装置(76),所述第九管路(109)上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53),所述第十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四控制阀(54);和/或,所述第九管路(109)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一气侧管(31)流向所述第八管路(108)的第三单向阀(57),所述第十管路(110)上还设置有仅允许流体从所述第八管路(108)流向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第四单向阀(58)。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四通阀(41)和第二四通阀(42),其中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一端(D1)、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五端(D2)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端(1a);
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六端(C2)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2)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气侧管(31)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三端(E1)与所述第二气侧管(32)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41)的第二端(C1)和第四端(S1)、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的第七端(E2)和第八端(S2)均连通、并一同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端(1b)。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88969.9U CN214249790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88969.9U CN214249790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49790U true CN214249790U (zh) | 2021-09-21 |
Family
ID=77741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088969.9U Active CN214249790U (zh) | 2020-12-18 | 2020-12-18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4979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39456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12-18 CN CN202023088969.9U patent/CN21424979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39456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67876B9 (zh) | 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 |
CN107178833B (zh) |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 |
CN102844635B (zh) | 具有连续膨胀的制冷系统以及方法 | |
JPH0235216B2 (zh) | ||
CN109163471B (zh) | 节能舒适型分体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4U (zh) | 空调器 | |
CN11285661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151934A (zh) | 空调器 | |
CN214223244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214249790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203785138U (zh) |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房间空调器 | |
CN11257710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536575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
KR100803145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3630742U (zh) | 全联供热泵除湿热水机组 | |
CN214275936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112539456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944564U (zh) | 空调器 | |
CN210154138U (zh) | 一种膨胀阀组件、双向节流系统及空调器 | |
CN112539458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665015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007867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14249789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214370578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214249792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