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便于拆装电极片的按摩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按摩头,包括:
安装座;以及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
其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支撑件、设于所述支撑件上的电极片及设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电极片之间的发热件,所述功能组件通过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且所述电极片位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本体及设于所述支撑本体上的插接柱,所述插接柱插接于所述插接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功能组件设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电极片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侧面位于所述容置槽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包括极片本体及环绕所述极片本体一周的翻边,所述安装座、所述支撑件及所述极片本体依次层叠排布,所述翻边朝向所述安装座所在的一侧延伸,并贴合所述支撑本体位于周向上的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还包括扣耳,所述扣耳扣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极片本体的一侧的边缘,并与所述翻边连接,其中,所述扣耳为多个,多个所述扣耳沿所述支撑本体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极片本体的一侧开设有扣槽,所述扣槽的数目与所述扣耳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扣耳扣合于一所述扣槽;和/或
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安装座的端面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的边缘齐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抵触所述发热件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和/或,
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电极片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和/或
所述安装座抵触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抵触所述发热件靠近安装座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发热件之间,并抵触所述发热件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第三粘结层;和/或
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发热件之间设置有第四粘结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与位于其外周的所述支撑件的区域共同一起抵触所述发热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发热件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安装槽过盈插接;和/或
或者,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弹性件之间设置有第五粘结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外周;和/或
所述支撑本体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用于导线穿设,所述过线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
支架;以及
上述的按摩头,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电极片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连接。
在上述按摩头中,功能组件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从而在安装时,可以先将电极片安装固定于支撑件,再将包括支撑件及电极片的功能组件安装于安装座,在拆卸时,直接将包括支撑件及电极片的功能组件从安装座上拆卸下来即可。上述按摩头中,电极片安装和拆卸附着支撑件形成体积较大的整体,容易操作,不容易造成电极片、安装座损坏。
此外,功能组件还包括设于支撑件与电极片之间的发热件,发热件使得按摩仪具有加热功能。同时包括电极片及发热件的按摩仪具有低频微电流按摩功能及加热功能双重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按摩仪。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按摩仪10包括支架12、按摩头14、电池及控制主板。
支架12用于支撑按摩头14、电池、控制主板等元件。支架12还用于佩戴,以使得按摩头14能与待按摩部位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按摩仪10为颈部按摩仪,待按摩部位为颈部,支架12的形状与颈部形状适配。当支架12套设于颈部上时,按摩头14远离支架12的一侧与颈部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按摩仪10为腰部按摩仪时,待按摩部位为腰部,支架12的形状与腰部适配;当按摩仪10为腿部按摩仪时,待按摩部位为腿部,支架12的形状与腿部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包括弹性臂12a及两个夹臂12b。两个夹臂12b分别设于弹性臂12a的两端。在使用上述按摩仪10时,可以利用弹性臂12a本身的弹性拉开角度和恢复原状,从而使得上述按摩仪10适合不同尺寸的脖子。
按摩头14设于弹性臂12a上。当支架12套设于颈部上时,两个夹臂12b分别与颈部的左右两侧贴合,按摩头14与颈部的左右两侧之间的部位贴合,从而使得按摩仪10稳定佩戴于颈部上。
电池设于两个夹臂12b中的一个内,控制主板设于两个夹臂12b中的另一个内。电池用于为按摩仪10的各需要供电的元件供电,例如,为控制主板及按摩头14供电。控制主板与按摩头14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按摩头14工作。当按摩仪10为低频微电流按摩仪时,控制主板控制按摩头14产生低频微电流;当按摩仪10为振动按摩仪时,控制主板控制按摩头14振动,其中,低频微电流、振动等作用于颈部,能对颈部产生积极效果。电池与控制主板分别设置在两个夹臂12b内,可以使得整个按摩仪10的重量分配更均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按摩头14包括安装座200及功能组件300。安装座200设于支架12上。功能组件300与安装座200连接。如此,非常便于在安装座200上拆装功能组件300。
其中,功能组件300包括支撑件310及设于支撑件310上的电极片320。功能组件300通过支撑件310与安装座200连接,且电极片320位于支撑件310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
在传统的按摩头中,电极片直接设于安装座上。但由于电极片的厚度通常较薄,体积较小,在拆装电极片时,特别是拆卸电极片时,难以操作,容易造成电极片、安装座损坏。
而在上述按摩头14中,功能组件300与安装座200可拆卸连接,从而在安装时,可以先将电极片320安装固定于支撑件310,再将包括支撑件310及电极片320的功能组件300安装于安装座200,在拆卸时,直接将包括支撑件310及电极片320的功能组件300从安装座200上拆卸下来即可。上述按摩头14中,电极片320安装和拆卸附着支撑件310形成体积较大的整体,容易操作,不容易造成电极片320、安装座200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臂12a包括相连的外壳122及内壳124,内壳124远离外壳122的一侧凸设有固定座126。安装座200上开设有与固定座126对应的固定孔202。固定座126插接于固定孔202中,从而使得按摩头14通过安装座200与弹性臂12a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00上开设有插接孔204。支撑件310包括支撑本体312及设于支撑本体312上的插接柱314。插接柱314插接于插接孔204内。如此,在安装座200上装配功能组件300时,将插接柱314插接于插接孔204内,在分离安装座200与功能组件300时,将插接柱314从插接孔204内拔出。上述通过插接配合来实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对于通过螺钉来实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更便于操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10与安装座200也可以扣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与插接柱314一体成型。如此,便于制作支撑件310。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片320设于支撑本体312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电极片320用于实现按摩仪10的低频微电流按摩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电极片320包括极片本体322及环绕极片本体322一周的翻边324。安装座200、支撑本体312及极片本体322依次层叠排布。翻边324朝向安装座200所在的一侧延伸,并贴合支撑本体312位于周向上的侧面。翻边324可以形成对支撑本体312的包覆作用,使得支撑本体312与电极片320不会出现相对位移;并且使得电极片320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不会因为锋利的边沿而刮伤皮肤,保证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片320还包括扣耳326,扣耳326扣于支撑本体312远离极片本体322的一侧的边缘,并与翻边324连接。扣耳326为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多个扣耳326沿支撑本体312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多个扣耳326,便于电极片320与支撑本体312装配稳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扣耳326沿支撑本体312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与翻边324过盈配合,也能使得电极片320与支撑本体312装配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装配之前,扣耳326与极片本体322大致垂直,也即扣耳326呈竖条状。在装配支撑件310与电极片320时,电极片320通过翻边324罩设于支撑本体312上,然后弯折扣耳326,使得扣耳326与极片本体322大致平行,也即扣耳326呈横条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装配之前,扣耳326与极片本体322大致平行,也即扣耳326呈横条状,此时,可以利于扣耳326的弹性,将支撑本体312压入电极片320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远离极片本体322的一侧开设有扣槽3122,扣槽3122的数目与扣耳326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扣耳326扣合于一扣槽3122。扣耳326扣合于扣槽3122,实现对支撑件310与电极片320的安装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稳固,使得支撑件310保持对电极片320的抵压。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324靠近安装座200的端面与支撑本体312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的边缘大致齐平。也即翻边324的高度大致等于支撑本体312的高度,这样更便于扣耳326的扣合,同时保证电极片320与支撑本体312扣合的紧密性,不会出现松动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00开设有容置槽206。功能组件300设于容置槽206内,且极片本体322远离安装座200的侧面位于容置槽206外。如此,安装座200开设有容置槽206,非常便于在安装座200上设置功能组件300,而且安装座200还能保护功能组件300,避免功能组件300被刮伤。而极片本体322远离安装座200的侧面位于容置槽206外,便于极片本体322远离安装座200的侧面与颈部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功能组件300还包括发热件330,发热件330设于支撑本体312与极片本体322之间。发热件330用于实现按摩仪10的加热功能。上述按摩头14同时包括电极片320及发热件330,也即上述按摩仪10同时具有低频微电流按摩功能及加热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也即支撑本体312对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施加有抵压力,以使得发热件330紧贴于极片本体322,提高了发热件330向电极片320的传热效果,传热效率高。特别是,当翻边324可以形成对支撑本体312的包覆作用,使得支撑本体312与电极片320不会出现相对位移时,能实现对发热件330更好的抵压效果,保证发热件330稳定牢固地紧贴于电极片320。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00抵触支撑本体312,而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如此,整个按摩头14的安装更稳定牢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10还包括凸台316。凸台316设于支撑本体312上。插接柱314设于凸台316上。凸台316与安装座200抵触。如此,安装座200可以通过凸台316抵触支撑本体312。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具有一定弹性。如此,更便于安装座200抵触支撑本体312,而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为硅胶垫片。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件330与极片本体322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也即发热件330通过胶粘的方式粘贴固定于电极片320,这样使得发热件330本身具有粘贴力紧贴于电极片320,发热件330本身的粘贴力加上支撑件310的抵压力,更好的保证发热件330对电极片320的紧贴度,进一步提高了发热件330向电极片320的传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的同时,在发热件330与电极片320之间设置第一粘结层,进一步提高了发热件330向电极片320的传热效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也可以仅在发热件330与电极片320之间设置第一粘结层。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支撑本体312与发热件330之间设置第二粘结层,此时,可以通过安装座200抵触支撑本体312,而支撑本体312通过第二粘结层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从而实现支撑本体312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功能组件3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40,温度传感器340设于发热件330与支撑本体312之间。如此,温度传感器340可以直接紧贴于发热件330,可以实时的精确的监测按摩头104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312开设有过线孔3124,过线孔3124用于供电连接电极片320、发热件330及温度传感器340的导线400穿设。通过设置过过线孔3124,方便按摩仪10的导线的走线,提高导线连接的效率,且对导线起到限位及保护的作用,避免导线400对支撑件310及电极片320的安装造成干涉,且能避免导线400受到压迫而造成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00开设有与过线孔3124对应的过孔208。从而导线400与按摩仪10的控制主板电连接后,可以依次穿过过孔208及过线孔3124后,分别与电极片320、发热件330及温度传感器34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功能组件300还包括弹性件350。弹性件350设于支撑本体312与发热件330之间,并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通过增设弹性件350,发热件330受到弹性件350弹性形变后产生的朝向电极片320的挤压力,也即发热件330受到弹性件350提供的额外的弹性紧贴力,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件330稳定牢固地紧贴着电极片320,提高了发热件330向电极片320的传热效果。
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弹性件350装配于支撑本体312上,并使得至少部分弹性件350凸出于支撑本体312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然后再在支撑本体312上装配电极片320及发热件330。至少部分弹性件350凸出于支撑本体312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更便于弹性件350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
上述按摩头14装配完成后,也即在上述按摩头14中,至少部分弹性件350可以凸出于支撑本体312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弹性件350也可以不凸出于支撑本体312远离安装座200的一侧,能实现弹性件350抵触发热件330靠近安装座200的一侧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支撑本体312之间设置有第三粘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发热件330之间设置有第四粘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支撑本体312之间设置有第三粘结层,且弹性件350与发热件330之间设置有第四粘结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粘结层与第四粘结层均可以省略,通过抵触来实现弹性件350与支撑本体312及发热件330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位于其外周的支撑本体312的区域共同一起抵触发热件330,发热件330不仅受到支撑本体312的抵压力,还受到弹性件350弹性形变后产生的挤压力,也即发热件330在受到支撑本体312朝向电极片320的紧贴力的同时,还受到弹性件350提供的额外的弹性紧贴力,从而可以使得发热件330更稳定牢固地紧贴着电极片32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6及图7所示,支撑本体312靠近发热件330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3126,弹性件350设于安装槽3126内。安装槽3126起到在装配时初定位弹性件350的作用,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温度传感器340分别位于支撑本体312上的不同区域上,也即弹性件350与温度传感器340不层叠,温度传感器340位于安装槽3126的外周,也即温度传感器340位于弹性件350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50过盈插接于安装槽3126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50与安装槽3126的槽底之间设置有第五粘结层。
在本实施例中,过线孔3124与安装槽3126连通。如此,过线孔206还可以供手指或其他工具插入,以取出弹性件350(特别是,当弹性件350与安装槽3126过盈配合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