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5420U -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5420U
CN214225420U CN202022717369.8U CN202022717369U CN214225420U CN 214225420 U CN214225420 U CN 214225420U CN 202022717369 U CN202022717369 U CN 202022717369U CN 214225420 U CN214225420 U CN 214225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rly polarized
radiation source
circular polarization
polarized radiation
microwave dopp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173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高迪
邹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rryte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5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5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50Systems of measurement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of target
    • G01S13/52Discriminating between fixed and moving objects or between objects moving at different speeds
    • G01S13/56Discriminating between fixed and moving objects or between objects moving at different speeds for presence det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e.g. reducing or avoiding non-intentional interference with other HF-transmitters, base station transmitter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or other radar systems, e.g. us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reduction techniq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设置以圆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圆极化探测波束至一探测空间,和反旋一圆极化回波,以及接收一圆极化反旋回波,并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输出对应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特征参数差异的一差异信号,其中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被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反射形成所述圆极化回波,其中所述圆极化回波被以反射的方式反旋形成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即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同旋向而允许被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接收,则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普勒微波探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近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以及军事上,如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遥控系统以及日常的RFID识别系统,其中电磁波作为信息的载体具有辐射方向性和极化等指标特性。具体地,电磁波在空间里进行传播可以选择不同的极化方式,所谓极化是指天线在辐射电磁波时其电场矢量在空间内的指向,常见的极化方式有圆极化(包括椭圆极化)和线极化,其中线极化电磁波是指一条直线上来回振动向前传播的电磁波,圆极化或椭圆极化电磁波是指绕传播方向沿着圆形或椭圆形路径转动向前传播的电磁波。
一个圆极化电磁波波可以分解为两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互相正交的振幅相等的线极化电磁波,任意一个椭圆极化电磁波可以分解为两个旋向相反的圆极化电磁波,即左旋和右旋圆极化电磁波,相应发射和接收圆极化电磁波的圆极化发射器和接收器具有旋向正交性,即:左旋圆极化发射器和右旋圆极化接收器不能兼容,左旋圆极化接收器只能接收左旋圆极化电磁波,而右旋圆极化接收器也只能接收右旋圆极化电磁波却无法接收左旋圆极化电磁波。特别地,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将两个反相圆极化电磁波合成任一极化电磁波,其中线极化电磁波作为一个特例,其可以表示为一对反相旋向等幅圆极化电磁波。因此,所有的线极化电磁波皆可用圆极化接收器进行接收,反之,圆极化来波亦可用线极化接收器进行接收。基于圆极化电磁波的良好的接收性能,电子侦查、追踪、干扰等电子对抗领域以及通信领域通常采用圆极化电磁波。
当某一圆极化电磁波入射到平面和球面等对称目标的表面时,其反射出的电磁波旋向与入射波相反,也就是说,当一左旋圆极化发射器发射的左旋圆极化电磁波入射到平面和球面等对称目标的表面时,其反射波会反旋辐射而呈右旋圆极化电磁波,基于圆极化电磁波的这一特性,圆极化电磁波作为信息载体的通信在抑制雨雾阻碍干扰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因此进一步使得圆极化电磁波发射器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遥控系统、气象雷达系统、电子侦查与电子干扰系统。但同样受制于圆极化电磁波的这一特性,目前的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探测物体运动并采用发射器与接收器一体设计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被认为无法采用圆极化电磁波,因此,目前的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并采用发射器与接收器一体设计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普遍采用线极化方式,对应的,由于目前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普遍采用线极化方式而难以提高探测距离并具有较弱的抗衰减特性和抗雨雾干扰能力,也就是说,目前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探测距离小且难以进一步提高,并且信号接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也较差而难以满足对运动物体的探测的高准确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采用圆极化电磁波探测物体的运动,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衰减特性和抗雨雾干扰能力,有利于满足对运动物体的探测的高准确度要求和适应户外探测场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设置以圆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圆极化探测波束至一探测空间,和反旋一圆极化回波,以及接收一圆极化反旋回波,并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根据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差异输出一差异信号,其中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被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反射形成所述圆极化回波,其中所述圆极化回波被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以反射的方式反旋形成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即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同旋向而允许被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接收,则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至少一电磁反射板,以基于所述电磁反射板对所述圆极化回波的反射而反旋所述圆极化回波,则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同旋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至少一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设置允许被馈电而以圆极化方式极化,以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能够以圆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至所述探测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至少一振荡单元和一混频检波单元,其中所述振荡单元馈电连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混频检波单元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单元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并被设置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输出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差异的所述差异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基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旋向正交性,在对应于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所述差异信号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该相应物体之间,以及该相应物体与所述电磁反射板之间的其他物体对圆极化电磁波的反射而产生的对所述差异信号的干扰能够被抑制,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多径反射能力,有利于提高所述差异信号对该相应物体的运动的反馈的关联度和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基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旋向正交性,在对应于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所述差异信号中,所述差异信号对该相应物体的运动的反馈的关联度被提高,有利于简化对所述差异信号的数据分析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差异信号对相应物体的运动的反馈的关联度和准确度被提高,对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微弱运动的探测的准确性,从而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适用于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及心跳类微略动作的探测而应用于人体存在探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片状导电层形态被设置并被设置等效具有两电学馈电点,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其中通过于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分别以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反相双馈电,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从而有利于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基于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电性相连的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能够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对应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而不限制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绝对幅值相同,即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不限制以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对称而能够基于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因此相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对称,如此以有利于简化相应匹配网络设计,和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形成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设置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如此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进一步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形状设计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经所述匹配网络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在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分别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而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分别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而被接地,如此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分别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形成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闭环回路,从而降低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在偏离谐振工作点的频率的阻抗,对应缩窄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频带宽度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电位分布能够被维持而维持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即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的电性连接能够避免物理形式上的短接造成的能量损失而维持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并同时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一接地板,其中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与所述接地板相间隔,其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所述接地板被接入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以金属化过孔结构与所述接地板电性相连,如此以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电性相连的关系,因而简单易行且不会造成电路布局的拥挤,有利于提高所述反相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的抗干扰性能和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产生的激励电场呈对称和平衡的分布状态,以使得相应微波波束中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极化平衡性失配形成的后瓣与旁瓣能够被抑制,从而有利于优化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前后比,在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增益的同时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在后向和侧向的抗干扰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产生的激励电场呈对称和平衡的分布状态而有利于减少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插入损耗和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增益,对应降低了对所述接地板的尺寸要求,即在对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同等增益性能要求下,能够在降低所述接地板的尺寸的同时保障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增益,从而有利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微型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和抗干扰性能被同时提高,对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微弱动作的探测的准确度,以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适用于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及心跳类微弱动作的探测而应用于人体存在探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位置描述是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的实体物理馈电实施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接入关系能够互易,取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为例,在这一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实施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偏离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一馈电连接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所述电学馈电点取所述馈电连接点,而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实施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偏离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两馈电连接点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时,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电学等效馈电点位于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即所述电学馈电点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且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馈电连接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馈电连接点的具体数量和位置灵活多变,相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微带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微带馈电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即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对应于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电学馈电点对应边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边馈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电学等效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即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电性连接关系和位置描述是对实体的所述边馈线的电性连接关系和所述边馈线的中点位置的限定,所述边馈线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或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具体位置并不限定且不影响对所述电学馈电点的位置的限定,因此相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基于电磁波的反射机制,所述电磁反射板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能够被反旋并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接收的所述圆极化回波所界定的一目标空间,即所述目标空间对应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所述目标空间能够被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相对于现有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突破了微波覆盖边界难以调整而设定对相应物体的运动探测范围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位置,所述目标空间能够被调整,以设定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距离和角度,所述电磁反射板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位置能够被调整,以调整所述目标空间而设定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至少一电磁限制坝,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电磁反射板之间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传输路径,以藉由所述电磁限制坝对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的限制作用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对所述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被设置能够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以衰减和/或阻隔的方式限制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传输而调节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对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从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限制坝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对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能够被调节,从而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对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限制坝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电磁反射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对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能够被调节,从而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对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限制坝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电磁反射板之间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方向、角度及距离,所述电磁限制坝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电磁反射板之间的位置能够被调整,以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对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和所述电磁限制坝,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精准设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和/或所述电磁限制坝,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设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通过实时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和/或所述电磁限制坝,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实时设定,有利于实现对相应运动物体的定位探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设定,有利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于特定范围探测的应用,如于精准的小范围对相应运动物体的探测,或于同一场所的不同局部空间对相应运动物体的探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设定和实时调节,则在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应用于人体存在时,基于分角度和/或分区地对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心跳的探测,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基于人体活动的智能控制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设置以多点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辐射时,基于对相应馈电回路信号的混频检波,不同极化区间对应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别探测。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运动物体的探测,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
一振荡单元,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至少一路激励信号;
一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和被圆极化设置,以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时接入所述激励信号而以圆极化的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圆极化探测波束至一探测空间,其中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而被接地;
一接地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接地板被间隔地设置;
一电磁反射板,其中所述电磁反射板被设置于相应圆极化回波的传输路径以反射的方式反旋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而形成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传输的一圆极化反旋回波,其中所述圆极化回波为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在所述探测空间被相应物体反射形成的回波;以及
一混频检波单元,其中所述混频检波单元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单元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输出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和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参数差异的一差异信号,则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片状导电层形态被设置并采用多馈电结构而具有多个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电学馈电点被所述振荡单元以相应相位差移相馈电而具有圆极化的极化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采用双馈电的多馈电结构而具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具有 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三个及以上数量的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12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120°相位差的三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9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90°相位差的四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6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60°相位差的六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45°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45°相位差的八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所述电学馈电点以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边馈线接入相应路的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相应所述电学等效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所述电学馈电点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微带馈电线接入相应路的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以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相应数量的馈电连接点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而被所述振荡单元以相应相位差移相馈电。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进一步包括对应于所述馈电连接点数量的馈电柱,其中所述馈电柱的一端于所述馈电连接点被电性固定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馈电柱的另一端被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以经所述馈电柱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馈电连接点与所述振荡单元的馈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接地板被接入所述参考地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接地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接地板而形成与所述参考地极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对应所述电磁反射板的一面被固定设置于一实体介质,其中所述馈电柱被设置为以金属化过孔工艺形成于所述实体介质的导电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物体运动探测的原理示意图。
图3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D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E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F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G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H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I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J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K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D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E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F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G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H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I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J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4K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优化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12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13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14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15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D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E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F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圆极化辐射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采用圆极化电磁波探测物体运动的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以单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为例,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被示意。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示意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侧视剖视结构,其中图2示意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物体运动探测的原理,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一圆极化辐射源10和一接地板20 以及一电磁反射板30,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接地板20被间隔地设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允许被单点馈电而圆极化,如此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馈电时,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能够于所述接地板 20的朝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一侧以圆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圆极化探测波束至一探测空间,其中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被所述探测空间的相应物体反射而反旋形成一圆极化回波,其中所述电磁反射板30于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的传输路径被设置并允许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经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而传输至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也就是说,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经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而反旋形成一圆极化反旋回波,其中所述电磁反射板30被设置满足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位于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如此以使得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同旋向并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而能够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则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参数差异对应于反射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的相应物体的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设置使得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同旋向而能够被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接收,突破了采用圆极化电磁波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因圆极化电磁波的旋向正交性而无法以收发一体设计应用于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的物体运动探测的限制,即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能够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探测物体运动并采用收发一体设计,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由于采用圆极化电磁波,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衰减特性和抗雨雾干扰能力,有利于满足对运动物体的探测的高准确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至少一振荡单元和一混频检波单元,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经相应的匹配网络输出相应的激励信号,其中所述振荡单元馈电连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以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以所述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其中所述混频检波单元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单元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并被设置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输出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差异的一差异信号,则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旋向正交性,在对应于相应物体的运动的所述差异信号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该相应物体之间,以及该相应物体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的其他物体对圆极化电磁波的反射而产生的对所述差异信号的干扰能够被抑制,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多径反射能力,有利于提高所述差异信号对该相应物体的运动的反馈的关联度和准确度,对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被提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微弱运动的探测的准确性,从而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适用于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及心跳类微略动作的探测而应用于人体存在探测,并由于所述差异信号对该相应物体的运动的反馈的关联度被提高而有利于简化对所述差异信号的数据分析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单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馈电结构多样,具体地,采用单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具有一个电学馈电点100,其中在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实施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偏离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一馈电连接点101接入所述激励信号时,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取所述馈电连接点101,而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实施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偏离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两馈电连接点101接入所述激励信号时,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电学等效馈电点100位于两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的连线的中点,即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取两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的连线的中点,且两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的位置关系被设置满足两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的连线的中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基于此等效关系,在所述电学馈电点100 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的状态,一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所对应的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的具体数量和位置灵活多变,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在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应微带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一微带馈电线接入所述激励信号,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在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应边馈电结构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一边馈线接入所述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电学等效馈电点100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3A至图3K所示,以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应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为例,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不同形状和结构被示意,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线对称的规则形状的导电板,例如但不限于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环形、正多边形,并具有一个所述馈电连接点101和至少一简并模分离单元102,其中所述馈电连接点101偏离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被设置,其中所述简并模分离单元102被设置一体成形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馈电连接点101被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以于所述馈电连接点 101被所述振荡单元馈电时能够产生极化正交的两个简并模,其中所述简并模分离单元102被设置用于极化正交的两个简并模的谐振频率产生分离而形成90°的相位差,如此以使得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馈电连接点101被所述振荡单元馈电时能够形成圆极化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简并模的形成是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极化原理的电学表述,相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并不存在图示箭头的相应实体结构或标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采用单馈电结构而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成本,并具有较窄的工作频点带宽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而被接地,则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工作状态下的品质因数(即Q值)被提高,有利于以缩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工作频点带宽的方式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具体地,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进一步具有一接地点103,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接地,优选地,所述接地点103为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接地而降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阻抗的同时,由于在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工作状态下,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为零电位,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接地同样能够允许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馈电连接点101被馈电而圆极化。
进一步地,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接地板20被接入所述参考地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接地板20而被接地。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辐射源基板40,一接地板基板50和一馈电柱60,其中所述辐射源基板40和所述接地板基板50相间隔地被设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于所述辐射源基板40的对应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一面,其中所述接地板20被设置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对应于所述辐射源基板40的一面,其中所述馈电柱60于所述馈电连接点101电性连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并被固定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如此以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固定支撑于所述馈电柱60而与所述接地板20相间隔的状态,和所述辐射源基板40被支撑固定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而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相间隔的状态。
特别地,所述馈电柱60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与所述接地板20断开并延伸至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与设置有所述接地板20的一面相对的一面,如此以使得所述振荡单元能够被设置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与设置有所述接地板20的一面相对的一面并与所述馈电柱60馈电连接,以经所述馈电柱60于所述馈电连接点 101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反射板30一体延伸于所述接地板20而被固定设置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以进一步简化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也就是说,一体的所述电磁反射板30和所述接地板 20中,在垂直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方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投影对应所述接地板20,相应地,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投影之外的区域对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4A至图4K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进一步优化结构被示意,具体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进一步优化对应于在图3A至图3K所示意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结构基础上,以片状导电层形态被设置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进一步具有另一电学馈电点100,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其中通过于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分别以一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一第二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反相双馈电,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零电位点,从而有利于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所述简并模分离单元102被设置一体成形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结构设计,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形状和物理中心点的确定以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未设置有所述简并模分离单元102的状态下的线对称规则形状为准,例如但不限于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环形、正多边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基于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电性相连的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能够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零电位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对应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而不限制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绝对幅值相同,即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不限制以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对称而能够基于相应匹配网络的设计,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零电位点,因此相应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特别地,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理解,应当解释为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以及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顺序相连的连线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具有大于等于170度的夹角的状态趋于直线。
进一步地,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优选地,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即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经过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状态,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对称,如此以有利于简化相应匹配网络设计,和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零电位点形成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形状设计和加工误差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优选地,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进一步被设置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对称,如此以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进一步抑制由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形状设计引起的极化平衡性失配,进而以平衡和保障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在被馈电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强度的方式,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对应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为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信号源。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振荡单元经相应匹配网络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分别输出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匹配网络的设计为满足相应的阻抗匹配在实际电路中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包括但不限于由微带线,电感以及电容中的至少一种组成的所述匹配网络,且所述匹配网络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相位的影响并不改变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反相状态,即不改变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在时间上以一个周期的激励信号的零点为界的分布状态,因此,所述匹配电路的引入仅用于解释在实际电路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的接入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 100对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接入,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振荡单元在实际电路中的电性连接关系包括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经相应微带电路和/或电子元器件与所述振荡单元之间的电性连接,而不限制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 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接入与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反相的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这一原理性的电性连接关系的描述,所述匹配网络的具体结构和参数设计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同样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化结构中,其中在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分别于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接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于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接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而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至少一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优选地,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分别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如此以于相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 100分别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形成对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和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的闭环回路,从而降低了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在偏离谐振工作点的频率的阻抗,对应缩窄了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频带宽度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也就是说,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为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零电位点的电位分布关系,通过将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的方式,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电位分布能够被维持而维持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即基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以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对称,和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连线的中点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结构设计,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的电性连接能够避免物理形式上的短接造成的能量损失而维持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辐射效率,并同时提高了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反相双馈电的状态,所述接地板20被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其中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以金属化过孔结构与所述接地板20电性相连,如此以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物理中心点与所述参考地极电性相连的关系,因而简单易行且不会造成电路布局的拥挤,有利于提高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干扰性能和对当前小型化趋势的适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对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位置描述是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电学等效馈电位置的限定,所述电学馈电点100 的实体物理馈电实施结构多样,且同一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对应的实体物理馈电结构不限制相同,因此相应所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电路设计灵活多样而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布局需求。
特别地,基于电磁波的反射机制,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能够被反旋并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所界定的一目标空间,即所述目标空间对应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 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所述目标空间能够被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相对于现有的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突破了微波覆盖边界难以调整而设定对相应物体的运动探测范围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适用性。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5和图6所示,基于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方式实现对所述目标空间的调整,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示意,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两个变形实施例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电磁反射板30,其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独立于所述接地板20并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被可活动地设置,则所述目标空间对应于能够被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旋并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所述圆极化回波的覆盖范围,其中所述电磁反射板30各自对应有能够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的覆盖范围并共同界定所述目标空间,则所述目标空间对应于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具有不同形状和边界的范围。
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径向方向被可活动地设置,则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可调,如此则所述目标空间能够基于对至少一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活动调节被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变形实施例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可旋转地设置,则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可调,如此则所述目标空间能够基于对至少一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活动调节被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两个变形实施例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独立于所述接地板20,则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在垂直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方向的投影之外的区域的形状尺寸并不限制,其中基于相应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材质具有一定的电磁反射特性,优选地,所述接地板基板50被设置有对应于相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开口501,则在调节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同时调节所述电磁反射板30对相应所述开口501的遮挡,以藉由所述开口501的设置,降低所述接地板基板 50对所述圆极化回波的反射而造成的对所述差异信号的影响。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7A和7B所示,基于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方式实现对所述目标空间的调整,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示意,其中图7A和图7B分别示意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侧视剖视结构和自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接地板20的俯视结构,具体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电磁反射板30,其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独立于所述接地板20被设置于一柔性基板70,其中所述柔性基板70被设置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则基于所述柔性基板70的柔性特性,所述柔性基板70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可活动,如此以基于对所述柔性基板70的活动调节,形成相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的角度调整,从而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以实现对所述目标空间的调整而设定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以圆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至所述探测空间,和反旋所述圆极化回波,以及接收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并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根据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差异输出所述差异信号,其中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被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反射形成所述圆极化回波,其中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被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而反旋形成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其中基于对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限制,如以反射和/或衰减的方式对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限制,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设定。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8A至图14B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优化结构被示意,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电磁限制坝80,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被可活动地设置,以藉由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以衰减和/或阻隔的方式限制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传输而调节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对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从而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目标空间内能够被反旋并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进一步界定的相应范围,即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界定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其中通过调整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示例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8A和图8B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其中图 8A和图8B分别示意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侧视剖视结构和自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接地板20的俯视结构,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的不同方位分别被设置有所述电磁限制坝80,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径向方向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具体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电磁反射板30方向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则所述电磁限制坝80经过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如此以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径向方向被往复活动调节时,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被调整,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进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进一步地,设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频率参数所对应的圆极化电磁波的波长参数为λ,则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其可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具有大于等于λ/128的尺寸,如此使得所述电磁限制坝80具有对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反射作用。
优选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径向方向于相切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至距该位置1λ的距离内被可活动地设置,即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径向方向于距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λ的距离内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如此以使得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径向方向被可活动地设置的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被活动调节过程中,经过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即对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活动调节能够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 在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变化,从而调节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进而实现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9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另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区别于附图8A 和8B所示意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电磁反射板30方向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具体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其厚度的径向方向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电磁反射板30方向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如此以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电磁反射板30方向被往复活动调节时,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的位置被调整,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进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0A至10C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另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以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所在平面方向的一轴为枢转轴被可枢转地设置,即所述电磁限制坝 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向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方向被可往复枢转地设置,如此以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以该枢转轴被枢转调节时,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距离和角度被调节,即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被调整,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进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具体地,对应于图10A、图10B和图10C,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以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所在平面方向的不同轴为枢转轴被可枢转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只要所述电磁限制坝80 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的枢转调节,能够于相切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至距该位置1λ的距离内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距离和角度的调节即可使得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进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枢转轴的具体位置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1A和11B,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另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可旋转地设置。具体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被设置为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周缘的弧度,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弧长并不满足环形围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则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被旋转调节时,不同方位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传输被以衰减和/或阻隔的方式限制,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进而于所述目标空间形成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进一步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方式实现对所述目标空间的调整,结合调整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2A和图12B,基于图6所对应的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与图11A和11B所对应的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优化结构的结合,依本实用新型的对应图 6的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电磁反射板30,其中各所述电磁反射板30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不同方位被设置,则所述电磁反射板30各自对应有能够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的覆盖范围并共同界定所述目标空间,所述目标空间对应于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具有相应形状和边界的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 之间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可旋转地设置,具体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被设置为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周缘的弧度,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弧长并不满足环形围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则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在被旋转调节时,不同方位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传输被以衰减和/或阻隔的方式限制,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则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3A和图13B,依本实用新型的对应图6的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另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以垂直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所在平面方向的不同轴为枢转轴被可枢转地设置。具体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的弧度,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枢转轴被设置靠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则对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枢转调节对应所述电磁限制坝8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的角度调整,即对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枢转调节能够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的位置变化,对应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变化,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则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4A和图14B,依本实用新型的对应图6的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另一种优化结构被示意,区别于图13A和图13B所示意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优化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该优化结构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枢转轴远离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地被设置于所述接地板基板50,其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远离其枢转轴的端部被弯折延伸于所述电磁限制坝80并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的弧度,如此以在所述电磁限制坝80被枢转调节时,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具有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的弧度的端部能够于一定距离范围内以趋于平移的移动方式靠近/远离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周缘,从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与所述电磁反射板30之间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变化,对应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形成所述电磁限制坝80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变化,相应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被调节,则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于所述目标空间被进一步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以单馈电结构为例揭露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其中基于现有的圆极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单馈电结构经所述馈电柱60于所述电学馈电点100被所述振荡单元馈电地形成环形电流的方式圆极化,和以多馈电结构(包括多元辐射源馈电结构)经相应所述馈电柱 60于不同所述电学馈电点100被所述振荡单元移相馈电地实现具有90°相位差的正交电流的方式圆极化,相应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具有多种结构和形状,并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以多馈电结构被所述振荡单元移相馈电实现具有90°相位差的正交电流的方式圆极化时,所述接地板20可并不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接地板20之间被设置为实体介质(如PCB板材)时,相应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接地板 20于所述实体介质两侧被间隔设置,则相应所述辐射源基板40和所述接地板基板50可不被设置,即所述圆极化辐射源30于其对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一面被固定设置于相应所述实体介质,其中所述馈电柱60允许被设置为以金属化过孔的工艺于相应所述实体介质形成的导电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具体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5A至图1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基于双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的相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结构被示意,对应于附图15A至图15F,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矩形并具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相互垂直,对应所述振荡单元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其中基于所述电学馈电点100所对应的实体馈电结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结构多样。
具体地,对应于图15A,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被设置于两所述馈电连接点101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应于图15B,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 100以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两边馈线104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104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电学等效馈电点 100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对应于图15C,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边馈电结构被设置,和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于一所述馈电连接点101和经一所述边馈线104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应于图15D,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 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两微带馈电线105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105电性相连的点。对应于图15E,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和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点馈电(探针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105和于一所述馈电连接点101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应于图15F,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其中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和另一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经一所述微带馈电线105和经一所述边馈线 104分别接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
对应于附图16,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圆形并同样具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相互垂直。
如前所述,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具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双馈电结构时,区别于前述单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具有双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可不被设置所述接地板20,即在如前所述的具有单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分别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而形成具有双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基于双馈电结构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原理,所述接地板20可不被设置。
同样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进一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设置有所述接地点103,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接地。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7至20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基于多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的相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结构被示意,对应于附图17,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被设置为圆形并具有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则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方向,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120°角,对应所述振荡单元于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顺序具有120°相位差的三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对应于附图18,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圆形并具有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则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方向,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90°角,对应所述振荡单元于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顺序具有90°相位差的四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对应于附图19,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圆形并具有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则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方向,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60°角,对应所述振荡单元于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顺序具有60°相位差的六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对应于附图20,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被设置为圆形并具有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10,则在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上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方向,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45°角,对应所述振荡单元于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100以顺序具有45°相位差的八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同样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四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进一步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设置有所述接地点103,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于所述接地点103被接地。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多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的相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数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对应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所述电学馈电点100的数量,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具有相应数量的极化区间,基于对相应馈电回路信号的混频检波,不同极化区间对应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别探测以于所述探测空间内实现对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分角度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基于电磁波的反射机制,通过设置所述电磁反射板30而以反射的方式反旋所述圆极化回波,以使得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能够以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同旋向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突破了采用圆极化电磁波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因圆极化电磁波的旋向正交性而无法以收发一体设计应用于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的物体运动探测的限制,从而使得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能够基于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探测物体运动并采用收发一体设计,并由于采用圆极化电磁波,提高了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抗衰减特性和抗雨雾干扰能力;其中所述探测空间内能够被反旋并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所界定的所述目标空间对应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基于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与所述目标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调整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形成对所述目标空间的调整而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其中基于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设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基于在对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对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限制,通过于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设置所述电磁限制坝80和调节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的方式,以及调节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方式,于所述目标空间进一步设定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以进一步实现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的精确设定。
特别地,基于多馈电结构实现圆极化,进一步结合对所述电磁反射板30和 /或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调整,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精准设定,有利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于特定范围探测的应用,如于精准的小范围对相应运动物体的探测,或于同一场所的不同局部空间对相应运动物体的探测。
进一步地,基于对多馈电结构的相应馈电回路信号的混频检波,和/或对所述电磁反射板30和/或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实时调节,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对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的运动的探测范围能够被分角度和/或分区地设定和实时调整,则在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应用于人体存在时,基于分角度和/或分区地对人体移动、微动、呼吸/心跳的探测,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基于人体活动的智能控制应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 优选地被设置采用双馈电的多馈电结构,以使得对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所述电磁反射板30和/或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调节能够获得更大的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有利于简化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结构而降低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的体积和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相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和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具有多种变化,上述对相应所述电磁反射板3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描述,和对所述电磁限制坝80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参数的描述,以及对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相对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位置的描述作为举例以展示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原理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电磁反射板30被设置满足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位于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以使得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能够被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而以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形式被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接收;和所述电磁限制坝80被设置满足位于或允许被调节至位于经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形成并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的原理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其中优选地,所述电磁限制坝80被设置以铁磁性材料制备或包含铁磁性材料,如镍。
特别地,为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探测方法,所述探测方法包括步骤:
A、发射至少一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至所述探测空间,其中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被所述探测空间内的物体反射形成所述圆极化回波;
B、反旋所述圆极化回波,其中所述圆极化回波被以反射的方式反旋形成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
C、接收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以及
D、输出所述差异信号,其中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参数差异;
其中所述步骤(A)、所述步骤(B)、所述步骤(C)以及所述步骤(D)藉由同一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实施。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参数差异的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具体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设置有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和所述电磁反射板30,其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圆极化回波被所述电磁反射板30以反射的方式反旋形成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
进一步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设置有所述电磁限制坝80,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电磁限制坝80于经所述电磁反射板30反射形成并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传输的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传输路径以衰减和/ 或阻隔的方式调节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对相应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的接收程度和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所述步骤(D)中,所述差异信号可以是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频率差异的频差信号,也可以是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与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相位差异的相差信号。
具体地,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被设置有所述混频检波单元,其中在所述步骤(D)中,所述混频检波单元基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和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频率差异输出所述差异信号。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举例,其中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但是在附图中没有明确指出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4)

1.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运动物体的探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振荡单元,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允许被供电并以相应供电电源的正极或地极为参考地极输出至少一路激励信号;
一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和被圆极化设置,以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时接入所述激励信号而以圆极化的极化方式发射至少一圆极化探测波束至一探测空间,其中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被电性连接于所述参考地极而被接地;
一接地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和所述接地板被间隔地设置;
一电磁反射板,其中所述电磁反射板被设置于相应圆极化回波的传输路径以反射的方式反旋相应所述圆极化回波而形成向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传输的一圆极化反旋回波,其中所述圆极化回波为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在所述探测空间被相应物体反射形成的回波;以及
一混频检波单元,其中所述混频检波单元被电性耦合于所述振荡单元和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输出对应于所述圆极化探测波束和所述圆极化反旋回波之间的特征参数差异的一差异信号,则所述差异信号对应于所述探测空间内相应物体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以片状导电层形态被设置并采用多馈电结构而具有多个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电学馈电点被所述振荡单元以相应相位差移相馈电而具有圆极化的极化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采用双馈电的多馈电结构而具有两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相互垂直,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两所述电学馈电点以具有90°相位差的两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10的圆极化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三个及以上数量的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等距并绕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等距地被设置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12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三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120°相位差的三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9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四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90°相位差的四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60°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六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60°相位差的六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具有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其中相邻的所述电学馈电点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的连线呈45°角,其中所述振荡单元被设置在被供电状态于八个所述电学馈电点以顺序具有45°相位差的八路激励信号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馈电而实现对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圆极化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至少一所述电学馈电点以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边馈线接入相应路的激励信号,其中所述边馈线为邻近且平行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直边的微带线,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相应所述电学等效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被设置为微带线的所述边馈线的中点。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至少一所述电学馈电点以微带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经一微带馈电线接入相应路的激励信号,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相应所述电学馈电点在电学上等效位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上与所述微带馈电线电性相连的点。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电学馈电点以点馈电结构被设置,对应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相应数量的馈电连接点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而被所述振荡单元以相应相位差移相馈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进一步包括对应于所述馈电连接点数量的馈电柱,其中所述馈电柱的一端于所述馈电连接点被电性固定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其中所述馈电柱的另一端被馈电连接于所述振荡单元,以经所述馈电柱形成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馈电连接点与所述振荡单元的馈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在所述振荡单元被供电的状态,所述接地板被接入所述参考地极,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所述圆极化辐射源的物理中心点被电性连接于所述接地板而形成与所述参考地极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其中所述圆极化辐射源于对应所述电磁反射板的一面被固定设置于一实体介质,其中所述馈电柱被设置为以金属化过孔工艺形成于所述实体介质的导电结构。
CN202022717369.8U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Active CN2142254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8209X 2019-11-22
CN201911158209 2019-11-22
CN202011026041X 2020-09-25
CN202011026041 2020-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5420U true CN214225420U (zh) 2021-09-17

Family

ID=7439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22145.6U Active CN214225421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202011309415.9A Pending CN112285692A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
CN202022717369.8U Active CN214225420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202022719480.0U Active CN213843514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202022717367.9U Active CN214225419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22145.6U Active CN214225421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202011309415.9A Pending CN112285692A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19480.0U Active CN213843514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202022717367.9U Active CN214225419U (zh) 2019-11-22 2020-11-20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21422542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5986B (zh) * 2021-03-16 2024-05-10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及其提高增益方法
CN115219996A (zh) * 2021-09-03 2022-10-21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微波动态传感的抗干扰空间管理方法和微波探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5692A (zh) 2021-01-29
CN214225421U (zh) 2021-09-17
CN214225419U (zh) 2021-09-17
CN213843514U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5122B2 (en) Super directive array of volumetric antenna elements for wireless device applications
US7209089B2 (en) Broadband electric-magnetic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4225420U (zh) 一种圆极化微波多普勒探测装置
CN100492765C (zh) 隙缝阵天线
CN214227152U (zh) 一种微波多普勒探测天线
US20070096991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antenna polarization position
CN111430896A (zh) 一种宽带毫米波双圆极化双模式轨道角动量天线
CN107026321A (zh) 一种宽波束平面圆极化天线
WO2021083223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WO2023273785A1 (zh) 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5842239A (zh) 一种宽频带圆极化天线单元及其阵列
CN108321551B (zh) 一种天线阵列以及天线装置
US11967779B2 (en) Single-frequency circular polarization positioning antenna and wearable device
JPH098539A (ja) 誘電体共振器アンテナ
WO2021083212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10828988B (zh) 一种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13945986B (zh) 多普勒微波探测装置及其提高增益方法
CN115101914B (zh) 一种低剖面灵活口径的腔体天线阵
WO2023245590A1 (zh) 全息天线及电子设备
CN218827817U (zh) 具有缝隙电感接地的微波探测天线
CN212848834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CN216671897U (zh) 一种壁挂天线
CN220543110U (zh) 收发一体的圆极化微波探测装置及筒灯
CN217239741U (zh) 错位正交的一体微波探测天线
CN212751148U (zh) 收发同元反相式微波探测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