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19421U -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19421U
CN214219421U CN202022817854.2U CN202022817854U CN214219421U CN 214219421 U CN214219421 U CN 214219421U CN 202022817854 U CN202022817854 U CN 202022817854U CN 214219421 U CN214219421 U CN 214219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vert
layer
water
buckled plate
rain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178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宁宁
苗国涛
赵石宽
田国辉
乔红祥
罗伯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shui Qijia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shui Qijia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shui Qijia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shui Qijia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178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19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19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19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解决如何利用拱涵或涵洞顶部空间来建设生态结构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方案是在两侧山体之间设置,关键是:所述的生态结构包括波纹板涵洞、涵洞回填路基、以及洞口端墙,涵洞回填路基铺设在两侧山体与波纹板涵洞之间、以及波纹板涵洞上方的两侧山体之间,所述的波纹板涵洞的结构中包括混凝土基座以及在混凝土基座上搭建的弧形波纹板顶棚,所述的弧形波纹板顶棚的结构为:一组波纹板借助加强型钢沿涵洞进出方向搭接组成,波纹板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波纹板涵洞和涵洞回填路基的结构设计,始得山体间涵洞顶部空间得以利用。

Description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特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涉及到波纹板的应用技术,特别是一种充分利用山体之间的涵洞顶部空间实现水循环的景观生态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景观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中的城市景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城市间的桥梁涵洞已经从原来的只是单纯土建结构变得多样化,现有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规模和内容也越来越大,许多城市的快速路都需要穿越桥涵或者拱涵,如何充分利用拱涵或者桥涵顶部空间进行绿化,并且如何对城市景观、生态园林绿化进行合理的节约用水,是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城市景观湿地都是通过人工方法抽水或者灌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费时费力。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所谓生态绿化城市就是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一种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型、节约型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绿色城市环境。
城市化快速发展,但是水资源紧缺,城市植被灌溉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普通的路面植被还可以通过人工洒水等方式,但是拱涵拱顶地势比较高,灌溉难度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便捷的方式来改变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利用拱涵或涵洞顶部空间来建设生态结构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在两侧山体之间设置,关键是:所述的生态结构包括波纹板涵洞、涵洞回填路基、以及洞口端墙,涵洞回填路基铺设在两侧山体与波纹板涵洞之间、以及波纹板涵洞上方的两侧山体之间,所述的波纹板涵洞的结构中包括混凝土基座以及在混凝土基座上搭建的弧形波纹板顶棚,所述的弧形波纹板顶棚的结构为:一组波纹板借助加强型钢沿涵洞进出方向搭接组成,波纹板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
所述的混凝土基座由一组混凝土块沿涵洞进出方向搭接组成,混凝土块之间设置有沉降缝。
所述的两侧山体和波纹板涵洞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防水土工布。
所述的涵洞回填路基由下向上依次为混凝土层、沙层、碎石层、第一透水性土工布层、土壤层,混凝土基座与两侧山体之间的混凝土层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
所述的沙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铺设的细沙层和粗砂砾层;所述的碎石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铺设的小碎石层和大碎石层。
所述的生态结构还包括水循环处理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在土壤层预设的雨水过溢集水池、回水管和出水浇灌管,在混凝土层中间最低处设置的透水管,在波纹板涵洞外埋设的雨水存储罐,水循环泵,雨水过溢集水池与回水管连接,回水管连接和透水管借助回水总管连接雨水存储罐,雨水存储罐连接出水浇灌管。
在雨水存储罐的进水方向前设置有雨水过滤罐。
在混凝土层与细沙层之间以及透水管与细沙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水性土工布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波纹板涵洞和涵洞回填路基的结构设计,始得山体间涵洞顶部空间得以利用;通过涵洞回填路基的多层结构,可以保证很好的透水性能,有利于植被生长,具有美化环境的意义;该结构能充分利用雨水对城市景观的蓄水保墒,其渗水系统能将雨水通过渗漏方式渗到底部通过管道流入雨水过滤罐,再由过滤罐过滤后流入雨水储存罐;在土壤层开挖一个或者多个过溢集水池,集水池边沿高度略高于地面,当雨水较大时,雨水不能及时下渗,可以流入雨水过溢集水池内,将雨水通过收集管道快速导入过滤罐,避免因雨水过大过猛造成的水土流失;其雨水过滤罐和雨水储存罐都是钢波纹管水罐,能够长时间储存雨水,防止渗入地下造成流失;雨水加压浇灌系统是土壤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信号反馈控制水罐中的水泵工作,通过出水管流入土壤层的喷灌系统,对土壤层进行灌溉,增加土壤层湿度,满足要求时,湿度监测器反馈信号,水泵停止工作。此种结构方式能有效的利用雨水,防止水资源浪费,能有效的解决有些城市内水资源匮乏问题以及城市中拱涵顶部绿植土壤层的灌溉难问题,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城乡建设节省大批费用开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波纹板涵洞的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循环处理系统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中,1是波纹板涵洞,101是混凝土基座,1011是混凝土块,1012是沉降缝,102是弧形波纹板顶棚,1021是波纹板,1022是加强型钢,201是混凝土层,2021是细沙层,2022是粗砂砾层,2031是小碎石层,2032是大碎石层,204是第一透水性土工布层,205是土壤层,206是第二透水性土工布层,3是洞口端墙,4是山体,401是防水土工布,501是雨水过溢集水池,502是回水管,503是透水管,504是雨水存储罐,505是出水浇灌管,506是雨水过滤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
步骤1:测量放样;
步骤2:基础开挖;
步骤3:混凝土基座101浇筑:
支设钢筋笼圈,确定两侧波纹板1021安装槽钢的位置,固定地脚螺栓,然后支设钢筋笼模,对钢筋笼圈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基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沉降缝1012。
步骤4:波纹板涵洞1的拼装;
所述波纹板涵洞1按波纹板施工要求进行施工,根据实际需要和回填高度每隔几圈设置一道加强型钢1022,在有沉降缝1012的位置可以设置波纹管伸缩装置,施工完成后在搭接缝和螺栓位置涂抹密封胶,在波纹板1021表面喷涂沥青漆防腐。
步骤5:洞口端墙3的浇筑;
波纹板涵洞1施工完成后,在洞口位置铺设钢筋笼圈,然后进行洞口端墙3的混凝土浇筑,在波纹板涵洞1底部两侧留设排水口。
步骤6:回填施工;
波纹板涵洞1回填前,先在要回填的山体4和波纹板涵洞1外侧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401,然后在底部浇筑一层混凝土层201,混凝土层201设置成两端高中间低,中间位置预埋透水管503,与端墙预留的排水口相连,在混凝土层201表面和透水管503外侧铺设第二透水性土工布层206,然后在依次回填细沙层2021、粗砂砾层2022、小碎石层2031、大碎石层2032、第一透水性土工布层204、植被种植土壤层205。雨水渗漏后穿过不同的回填层,最后汇总到透水管503中,通过透水管503流入回水管502。
步骤7:雨水过滤罐506和雨水储存罐504基坑开挖;雨水过滤罐506整体由中间过滤层都分为两个空间,对流入罐体的雨水进行过滤,雨水储存罐504埋在路面以下位置,上端盖板可以打开,以便于水罐内杂质的清理,以及循环水泵的维修。
步骤8:雨水过滤罐506和雨水储存罐504安装;
雨水过滤罐506和雨水储水罐504均采用钢波纹管水罐,钢波纹管水罐施工按波纹板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雨水过滤罐中增设一层过滤层。
步骤9:管道铺设;
在土壤层205开挖一个或者多个雨水过溢集水池501,雨水过溢集水池501边缘略高于地面,在底部与雨水收集管相连,雨水收集管道位置确定后,开挖埋入管道,雨水浇灌管道可以和雨水收集管道同时施工预埋,雨水浇灌管道起始位置连接循环水泵,最后将浇灌管道和快速雨水收集管道穿过端墙与埋设到土壤层205的管道相连,土壤层中埋有喷灌管。
步骤10:温控系统的铺设;
温湿度感应探头埋在土壤层205中,线路最后汇总到波纹管拱涵内的电控箱内,水泵控制电路也汇总到电控箱内。温湿度检测探头埋设到土壤层中,可以实时检测土壤湿度,并将所监测的温湿度值实时发送给波纹管拱涵内的操作箱内微处理器系统,当土壤内温湿度低于设定值,微处理系统反馈信号控制操作箱内的电磁阀,然后雨水储水罐504中的循环水泵开始工作,然后通过出水浇灌管505把水加压到喷灌系统,当土壤温湿度达到要求时,信号反馈促使电磁阀关闭,循环水泵停止工作。
步骤11:土壤层植被种植。底部植被种植时注意管道位置和湿度探头位置,防止施工过程中对其损坏。
以上结构,主要是雨水再回收利用,靠监测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利用自动化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拱涵拱顶植被灌溉难的问题。其结构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使城市拱涵改善为城市景观,发挥更大的复合功能价值和社会效益。

Claims (8)

1.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在两侧山体(4)之间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结构包括波纹板涵洞(1)、涵洞回填路基、以及洞口端墙(3),涵洞回填路基铺设在两侧山体(4)与波纹板涵洞(1)之间、以及波纹板涵洞(1)上方的两侧山体(4)之间,所述的波纹板涵洞(1)的结构中包括混凝土基座(101)以及在混凝土基座(101)上搭建的弧形波纹板顶棚(102),所述的弧形波纹板顶棚(102)的结构为:一组波纹板(1021)借助加强型钢(1022)沿涵洞进出方向搭接组成,波纹板(1021)与混凝土基座(10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基座(101)由一组混凝土块(1011)沿涵洞进出方向搭接组成,混凝土块(1011)之间设置有沉降缝(10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山体(4)和波纹板涵洞(1)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防水土工布(4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涵洞回填路基由下向上依次为混凝土层(201)、沙层、碎石层、第一透水性土工布层(204)、土壤层(205),混凝土基座(101)与两侧山体(4)之间的混凝土层(201)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沙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铺设的细沙层(2021)和粗砂砾层(2022);所述的碎石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铺设的小碎石层(2031)和大碎石层(203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结构还包括水循环处理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包括在土壤层(205)预设的雨水过溢集水池(501)、回水管(502)和出水浇灌管(505),在混凝土层(201)中间最低处设置的透水管(503),在波纹板涵洞(1)外埋设的雨水存储罐(504),水循环泵,雨水过溢集水池(501)与回水管(502)连接,回水管(502)连接和透水管(503)借助回水总管连接雨水存储罐(504),雨水存储罐(504)连接出水浇灌管(5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雨水存储罐(504)的进水方向前设置有雨水过滤罐(50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层(201)与细沙层(2021)之间以及透水管(503)与细沙层(2021)之间设置有第二透水性土工布层(206)。
CN202022817854.2U 2020-11-30 2020-11-30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Active CN214219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7854.2U CN214219421U (zh) 2020-11-30 2020-11-30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17854.2U CN214219421U (zh) 2020-11-30 2020-11-30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19421U true CN214219421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9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17854.2U Active CN214219421U (zh) 2020-11-30 2020-11-30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19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89142B (zh)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CN106638918A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11560812B (zh) 海绵城市透水道路及其施工工艺
CN204959952U (zh)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CN106088289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沿河道路的蓄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6192665A (zh)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入渗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926744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CN106638917A (zh) 一种分体式雨水回收蓄调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6245487B (zh) 结合路面维修的城市道路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9468806U (zh) 蓄水池及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07633496U (zh) 一种超大广场海绵城市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02627166U (zh) 一种新型城镇道路排水生态带
CN205134481U (zh) 公路超高挖方路段虹吸式排水系统
CN110374181A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及其施工方法
CN109826065A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2323658A (zh)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0684945U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
CN210395030U (zh) 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市政道路侧分隔带的防水结构
CN108086459A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4594155A (zh) 透水铺面的铺设方法
CN214219421U (zh) 基于波纹板的山体间道路景观生态结构
CN216786729U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新型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CN206545257U (zh) 一种新型绿化带蓄水结构
CN109295942A (zh) 生态景观型灌溉渠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88352A (zh) 地面雨水综合利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