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1102U -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1102U
CN214151102U CN202120271135.7U CN202120271135U CN214151102U CN 214151102 U CN214151102 U CN 214151102U CN 202120271135 U CN202120271135 U CN 202120271135U CN 214151102 U CN214151102 U CN 214151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end
hole
protecting tube
geothermal source
prot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711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彩霞
胡杨威
陈海燕
丁银龙
曹明永
王占蒙
王鹏鹏
李克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Zhongkuang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um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um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um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711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1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1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1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包括承载盘、第一防护管、端部防护罩和若干第二防护管,所述承载盘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防护管固定连接在承载盘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与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防护管与若干第二防护管依次连接,所述端部防护罩安装在位于最下端的第二防护管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第二防护管和端部防护罩上均开始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四通孔,所述端部防护罩的下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防护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本实用新型便于为温度传感器提供防护,便于温度传感器在钻孔中的上升和下降,可保证温度传感器的下降深度,从而便于实现浅层地热源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Description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浅层地热源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今人们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备受关注。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能源的一部分,地层恒温带至地表以下200m以内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能,一般温度在15℃左右。
对于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首先需要对地热源进行探测,以得到相关的地温等数据,现有技术中的,地温的测量较多采用的是直接测量,地温的直接测量是在地下进行,需要先钻一定深度的孔,然后将温度传感器放入,而且需要测量一定的时间,便于对温度的变化进行研究,例如深度为1米的浅孔测温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常用勘探、探测方法。
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测温设备主要包括测温设备主机01、温度传感器02和线缆03,钻一定深度的孔后,将温度传感器02放入钻孔中一定的深度,即可测量相应深度的温度,线缆03用于对温度传感器02的连接同时用于数据的传输,测温设备主机01上可对温度进行显示并记录,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钻孔的内壁并不是足够光滑,对于温度传感器02在钻孔中的下降和上升均可能存在阻碍,导致温度传感器02不能下降到所需的位置,或者难以从钻孔中拉出,甚至导致温度传感器02和线缆03的损坏,将会直接影响浅层地热源的探测工作。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包括承载盘、第一防护管、端部防护罩和若干第二防护管,所述承载盘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防护管固定连接在承载盘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与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防护管与若干第二防护管依次连接,所述端部防护罩安装在位于最下端的第二防护管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第二防护管和端部防护罩上均开始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四通孔,所述端部防护罩的下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防护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防护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端部防护罩的上端设置有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的规格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四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三连接端或第一连接端上,一个所述第二防护管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二防护管的所述第三连接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盘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以承载盘径向方向等角度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孔上套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第一通孔,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位于承载盘的下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陷盘,所述防陷盘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尖端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便于为温度传感器提供防护,便于温度传感器在钻孔中的上升和下降,可保证温度传感器的下降深度,从而便于实现浅层地热源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的爆炸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的爆炸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测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01.测温设备主机、02.温度传感器、03.线缆、1.承载盘、101.第一通孔、102.第二通孔、2.螺杆、3.防陷盘、4.尖端部、5.螺母、6.第一防护管、601.第一连接端、7.第二防护管、701.第二连接端、702.第三连接端、8.端部防护罩、801.第四连接端、802.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参图1结合图4所示,包括承载盘1、第一防护管6、端部防护罩8和若干第二防护管7,承载盘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02,第一防护管6固定连接在承载盘1的下端,第一防护管6与第二通孔102相匹配,第一防护管6与若干第二防护管7依次连接,端部防护罩8安装在位于最下端的第二防护管7的下端,即第一防护管6、若干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依次连接且内部相互连通,并通过第二通孔102与外界连通。
参图2结合图3所示,第一防护管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601,第二防护管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端701和第三连接端702,端部防护罩8的上端设置有第四连接端801,第一连接端601与第三连接端702的规格相同,第二连接端701与第四连接端801的规格相同。
具体的,第一防护管6、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之间的连接可以为卡接,也可以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第一防护管6、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之间的连接为螺纹连接,第一连接端601、和第三连接端702上均开始有外螺纹,第二连接端701和第四连接端801上均开始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第二连接端701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端601上,第四连接端801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三连接端702或第一连接端601上,一个第二防护管7上的第二连接端701能够螺纹连接在另一个第二防护管7的第三连接端702上。
参图1~图4所示,第一防护管6、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上均开始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四通孔,多个第四通孔便于减轻第一防护管6、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的自身重量,符合轻量化设计的理念,节约材料,同时,便于热量的通过和传递,便于提升温度传感器02在其中测量的准确程度。
参图3所示,端部防护罩8的下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802,第三通孔802的孔径小于第四通孔的孔径,且密度大于第四通孔的密度,由于端部防护罩8先下入钻孔,钻孔中的泥土等杂质不易进入端部防护罩8,且不易影响热量的通过和传递。
参图1~图4所示,承载盘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01,多个第一通孔101以承载盘1径向方向等角度均匀分布,第一通孔101上套接有螺杆2,螺杆2贯穿第一通孔101,螺杆2上螺纹连接有螺母5。
螺母5位于承载盘1的下侧,螺母5与承载盘1的下端相抵,螺母5与螺杆2的组合可实现对承载盘1的支撑,当承载盘1上放置有测温设备主机01时,便于保证承载盘1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承载盘1支撑的稳定性,螺杆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陷盘3,防陷盘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尖端部4,尖端部4可插入泥土中,防陷盘3可防止螺杆2的下陷。
此外,通过对螺母5的调整也便于实现对承载盘1位置的调整,也可以决定将承载盘1架设的高度,从而可间接调整端部防护罩8的下端深入钻孔中的深度。
使用时,参图4所示,根据需要在所需测温的位置钻孔,根据所需测温的深度,选择第二防护管7的个数,然后将第二防护管7、端部防护罩8依次安装在第一防护管6上,即可放入钻孔中,使用螺杆2和螺母5对承载盘1的高度进行微调,确保端部防护罩8的位置位于所需测温的深度,然后让温度传感器02从第二通孔102放入,直至达到所需的深度,即可将测温设备主机01放置在承载盘1上,并实现对温度的监测。
使用完毕后,将温度传感器02取出即可,至于在测温过程中第二防护管7和端部防护罩8对实际温度的影响,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系数进行加权,不影响最终的温度分析。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便于为温度传感器提供防护,便于温度传感器在钻孔中的上升和下降,可保证温度传感器的下降深度,从而便于实现浅层地热源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盘、第一防护管、端部防护罩和若干第二防护管,所述承载盘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防护管固定连接在承载盘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与第二通孔相匹配,所述第一防护管与若干第二防护管依次连接,所述端部防护罩安装在位于最下端的第二防护管的下端,所述第一防护管、第二防护管和端部防护罩上均开始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四通孔,所述端部防护罩的下端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防护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端部防护罩的上端设置有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的规格相同,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的规格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四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第三连接端或第一连接端上,一个所述第二防护管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能够螺纹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二防护管的所述第三连接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盘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以承载盘径向方向等角度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上套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第一通孔,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位于承载盘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陷盘,所述防陷盘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尖端部。
CN202120271135.7U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Active CN214151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1135.7U CN214151102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1135.7U CN214151102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1102U true CN214151102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49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71135.7U Active CN214151102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1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7488B (zh) 一种监测滑坡滑动面位移变形的装置及方法
CN206161650U (zh) 一种土壤检测仪
CN207393186U (zh) 一种安全钻井井下参数测量工具
Wisian et al. Field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new technology temperature logging systems
CN202946149U (zh) 随钻自然伽马测井仪
CN210775462U (zh) 一种地下水多参数分层原位测试系统
CN206174954U (zh) 用于干热岩深井的分布式温度测试系统
CN205844324U (zh) 一种带有钻地功能的土壤水分传感器
CN214151102U (zh) 一种浅层地热源赋存利用探测装置
CN113218534A (zh) 一种深入式地下初始温度测量装置
CN201050360Y (zh) 地热井水位观测装置
CN107829728A (zh) 多源距随钻中子孔隙度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211230717U (zh) 一种风机塔筒安全及基础沉降监测装置
CN209181788U (zh) 一种建筑检测用便于调节的全站仪
CN202582753U (zh) 一种地源热泵岩土温度检测系统
CN107083955A (zh) 一种高温高压数字地热测井系统
CN207528356U (zh) 一种用于地热浅井的多通道温度监测装置
CN115128298A (zh) 一种测量地下水流速流向的测量装置
CN109540247A (zh) 一种钻孔地下水位实时监测装置
CN208588447U (zh) 钻孔地下水位测量装置
CN210833764U (zh) 一种钻孔地下水位监测装置
CN206860168U (zh) 一种高温高压数字地热测井系统
CN201513167U (zh) 一种钻井用方向性伽马测量短节
CN218723603U (zh) 一种便携式测高装置
CN105888534B (zh) 一种高度智能调节式勘探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iong Caixia

Inventor after: Hu Yangwei

Inventor after: Chen Haiyan

Inventor after: Ding Yinlong

Inventor after: Cao Mingyong

Inventor after: Wang Zhanmeng

Inventor after: Wang Pengpeng

Inventor after: Li Kesong

Inventor before: Xiong Caixia

Inventor before: Hu Yangwei

Inventor before: Chen Haiyan

Inventor before: Ding Yinlong

Inventor before: Cao Mingy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Zhanm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Pengpeng

Inventor before: Li Kes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21000 10th floor, building C6, Xuzhou Software Park, No. 6, Software Park Road, Quan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uzhou Zhongkuang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0 floor 10, building C6, Xuzhou Software Park, No. 6, Software Park Road, Quan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UM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