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9967U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19967U CN214119967U CN202023097255.4U CN202023097255U CN214119967U CN 214119967 U CN214119967 U CN 214119967U CN 202023097255 U CN202023097255 U CN 202023097255U CN 214119967 U CN214119967 U CN 2141199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device
- jack
- screw hole
- base
- threaded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本体和底座,所述控制装置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三个第一插孔,所述控制装置本体上与第一插孔相邻的一侧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三个第二插孔,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固定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插孔、第一螺纹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固定组件、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杆的作用,从而通过手动推动把手,使得连接板带动三个第一插杆运动依次插入第二插孔、第一插孔和第三插孔即可完成初步的安装,通过手动转动第一螺纹杆,使得第一螺纹杆旋转沿着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前进直至与三个第二螺纹孔啮合连接即可将控制装置本体与底座固定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是一个以人的视觉感受相关的概念,人眼瞳孔,会根据外界光的强弱,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在视网膜上接受的光量保持不变,以维持相同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的暗适应性,但人瞳孔的调节相对缓慢,需要时间,特别是傍晚太阳刚落下时,需要高照度照明。因为傍晚,人的瞳孔被不久前的太阳刺激,瞳孔很小,需要高亮度照明才能维持正常视觉,随着时间推移,人眼逐步适应暗环境,瞳孔也渐渐张开,如果将照度缓慢降低,灯光尽管暗了些,但还是觉得非常亮,此时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能源,而且可以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
申请号为201720761329.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下壳体、散热孔、挂钩、接线柱、上壳体、卡槽、紧固螺栓、螺栓孔、指示灯、开关按钮、第一插口、第二插槽、除湿盒、连接杆、散热扇、电路板、支撑柱、PLC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卡扣、活性炭填充层、电热板、湿度传感器和通孔,该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具有自动除湿和自动降温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控制装置的使用寿命,但是上述设计中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安装操作比较麻烦,且不便进行拆卸操作,影响工人的安装效率。
因此,发明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通过第一插孔、第一螺纹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固定组件、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杆的作用,从而通过手动推动把手,使得连接板带动三个第一插杆运动依次插入第二插孔、第一插孔和第三插孔即可完成初步的安装,通过手动转动第一螺纹杆,使得第一螺纹杆旋转沿着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前进直至与三个第二螺纹孔啮合连接即可将控制装置本体与底座固定安装,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本体和底座,所述控制装置本体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一插孔,所述控制装置本体上与第一插孔相邻的一侧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底座的顶端开设有凹槽,所述控制装置本体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底座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插孔,所述凹槽远离第二插孔的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三插孔,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手,所述连接板远离把手的一侧等间距焊接有三个第一插杆,三个所述第一插杆的一端依次贯穿对应第二插孔和第一插孔与第三插孔相插接,三个所述第一插杆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底座的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底座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依次与第三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底板两端对称开设有条形孔,两个所述条形孔相反的一侧对称设有第四螺纹孔,两个所述第四螺纹孔均内嵌于凹槽的内底板上。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本体的底端两侧对称焊接有条形板,两个所述条形板分别与对应条形孔相配合设置。
优选的,所述条形板的长度尺寸与凹槽的长度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插杆的长度尺寸小于控制装置本体的长度尺寸。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本体的底部内腔室底板上焊接有两个螺纹套筒,两个所述螺纹套筒呈对称设置在控制装置本体的底部内腔室两端。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本体的底部内腔室顶壁上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和主动轮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延伸至对应螺纹套筒内的一端啮合连接有第三螺纹杆,两个所述第三螺纹杆贯穿控制装置本体底部后的一端与对应第四螺纹孔啮合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第一插孔、第一螺纹孔、第二插孔、第三插孔、固定组件、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杆的作用,从而通过手动推动把手,使得连接板带动三个第一插杆运动依次插入第二插孔、第一插孔和第三插孔即可完成初步的安装,通过手动转动第一螺纹杆,使得第一螺纹杆旋转沿着第三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前进直至与三个第二螺纹孔啮合连接即可将控制装置本体与底座固定安装;
2、通过启动驱动电机工作,使得主动锥齿轮带动从动锥齿轮和主动轮旋转,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旋转,从而使得主动轮和从动轮带动第二螺纹杆旋转进而啮合带动第三螺纹杆旋转向下直至与对应第四螺纹孔啮合,即可进一步的将控制装置本体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便于安装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本体内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装置本体;2、底座;3、固定组件;4、第一插孔;5、第一螺纹孔;6、第一螺纹杆;7、条形板;8、凹槽;9、第二插孔;10、第三插孔;11、第三螺纹孔;12、条形孔;13、第四螺纹孔;14、把手;15、连接板;16、第一插杆;17、第二螺纹孔;18、驱动电机;19、主动锥齿轮;20、从动锥齿轮;21、主动轮;22、从动轮;23、螺纹套筒;24、第二螺纹杆;25、第三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本体1和底座2,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一插孔4,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上与第一插孔4相邻的一侧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所述底座2的顶端开设有凹槽8,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设置在凹槽8内,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插孔9,所述凹槽8远离第二插孔9的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三插孔10,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有固定组件3,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有连接板15,所述连接板15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手14,所述连接板15远离把手14的一侧等间距焊接有三个第一插杆16,三个所述第一插杆16的一端依次贯穿对应第二插孔9和第一插孔4与第三插孔10相插接,三个所述第一插杆16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7,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1,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一螺纹杆6,所述第一螺纹杆6的一端依次与第三螺纹孔11、第一螺纹孔5和第二螺纹孔17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8的内底板两端对称开设有条形孔12,两个所述条形孔12相反的一侧对称设有第四螺纹孔13,两个所述第四螺纹孔13均内嵌于凹槽8的内底板上。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端两侧对称焊接有条形板7,两个所述条形板7分别与对应条形孔12相配合设置,通过条形板7与条形孔12相配合设置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控制装置本体1与底座2安装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条形板7的长度尺寸与凹槽8的长度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插杆16的长度尺寸小于控制装置本体1的长度尺寸。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底板上焊接有两个螺纹套筒23,两个所述螺纹套筒23呈对称设置在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两端。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顶壁上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驱动电机18,所述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锥齿轮19,所述主动锥齿轮19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20,所述从动锥齿轮20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有主动轮21,所述主动轮21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从动轮22,所述从动轮22和主动轮21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24,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24延伸至对应螺纹套筒23内的一端啮合连接有第三螺纹杆25,两个所述第三螺纹杆25贯穿控制装置本体1底部后的一端与对应第四螺纹孔13啮合连接,通过启动驱动电机18工作,使得主动锥齿轮19带动从动锥齿轮20和主动轮21旋转,主动轮21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22旋转,从而使得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带动第二螺纹杆24旋转进而啮合带动第三螺纹杆25旋转向下直至与对应第四螺纹孔13啮合,即可进一步的将控制装置本体1固定安装在底座2上。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首先将控制装置本体1底端两侧的条形板7放置在对应条形孔12内,然后手动推动把手14,把手14推动连接板15进而带动三个第一插杆16向前运动,直至依次插入第二插孔9、第一插孔4和第三插孔10内,然后手动转动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6旋转沿着第三螺纹孔11和第一螺纹孔5转动前进直至依次与三个第二螺纹孔17啮合连接即可将控制装置本体1与底座2固定安装;
参照说明书附图3和5,首先启动驱动电机18工作,然后驱动电机18通过转轴驱动主动锥齿轮19旋转,主动锥齿轮19啮合带动从动锥齿轮20旋转,从动锥齿轮20通过转轴带动主动轮21旋转,主动轮21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22旋转,然后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旋转带动第二螺纹杆24转动,两个第二螺纹杆24转动啮合带动第三螺纹杆25旋转向下运动直至与对应第四螺纹孔13啮合即可。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本体(1)和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一插孔(4),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上与第一插孔(4)相邻的一侧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所述底座(2)的顶端开设有凹槽(8),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设置在凹槽(8)内,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插孔(9),所述凹槽(8)远离第二插孔(9)的一侧等间距开设有三个第三插孔(10),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有固定组件(3),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有连接板(15),所述连接板(15)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手(14),所述连接板(15)远离把手(14)的一侧等间距焊接有三个第一插杆(16),三个所述第一插杆(16)的一端依次贯穿对应第二插孔(9)和第一插孔(4)与第三插孔(10)相插接,三个所述第一插杆(16)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7),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1),所述底座(2)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一螺纹杆(6),所述第一螺纹杆(6)的一端依次与第三螺纹孔(11)、第一螺纹孔(5)和第二螺纹孔(17)啮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内底板两端对称开设有条形孔(12),两个所述条形孔(12)相反的一侧对称设有第四螺纹孔(13),两个所述第四螺纹孔(13)均内嵌于凹槽(8)的内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端两侧对称焊接有条形板(7),两个所述条形板(7)分别与对应条形孔(12)相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板(7)的长度尺寸与凹槽(8)的长度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插杆(16)的长度尺寸小于控制装置本体(1)的长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底板上焊接有两个螺纹套筒(23),两个所述螺纹套筒(23)呈对称设置在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本体(1)的底部内腔室顶壁上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驱动电机(18),所述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锥齿轮(19),所述主动锥齿轮(19)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20),所述从动锥齿轮(20)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有主动轮(21),所述主动轮(21)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从动轮(22),所述从动轮(22)和主动轮(21)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24),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24)延伸至对应螺纹套筒(23)内的一端啮合连接有第三螺纹杆(25),两个所述第三螺纹杆(25)贯穿控制装置本体(1)底部后的一端与对应第四螺纹孔(13)啮合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97255.4U CN214119967U (zh) | 2020-12-21 | 2020-12-21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97255.4U CN214119967U (zh) | 2020-12-21 | 2020-12-21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19967U true CN214119967U (zh) | 2021-09-03 |
Family
ID=7751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097255.4U Active CN214119967U (zh) | 2020-12-21 | 2020-12-21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119967U (zh) |
-
2020
- 2020-12-21 CN CN202023097255.4U patent/CN2141199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119967U (zh)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
CN209744227U (zh) | 一种物联网智慧路灯 | |
CN206987697U (zh) | 一种百叶窗自适应采光系统 | |
CN219305495U (zh) | 一种农业栽培智能补光装置 | |
CN218830306U (zh) | 一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装置 | |
CN116642162A (zh) | 一种智能型led节能灯 | |
CN216203201U (zh) | 一种可跨物联网控制平台的无线转有线的照明控制装置 | |
CN213118900U (zh) | 一种基于光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型太阳能路灯 | |
CN211207020U (zh) | 一种lcm背光模组自动调节装置 | |
CN219779357U (zh) | 一种用于弱电系统的接线器 | |
CN113775986A (zh) | 一种建筑照明节能系统 | |
CN112796644A (zh) | 中空内置百叶外置电动系统 | |
CN214042099U (zh) | 一种带有蓝牙功能的变频器控制器 | |
CN221163343U (zh) | 带有照明结构且方便安拆的拍摄无人机 | |
CN210004279U (zh) | 一种自动定时小夜灯 | |
CN218864079U (zh) | 一种智能泛光照明控制装置 | |
CN218379321U (zh) | 一种带有驱虫功能的照明灯 | |
CN219433009U (zh) | 一种便于装配调节的监控装置 | |
CN216477089U (zh) | 一种全遮光内置蜂巢帘中空玻璃 | |
CN218277502U (zh) |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
CN219976354U (zh) | 一种可调节路灯 | |
CN218295229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智能窗帘控制器 | |
CN219955241U (zh) | 强散热且低光衰的led路灯 | |
CN221763468U (zh) | 一种地下工程用照明装置 | |
CN211071096U (zh) | 带加热棒的清洗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