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9955U -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 Google Patents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9955U
CN214089955U CN202022642590.1U CN202022642590U CN214089955U CN 214089955 U CN214089955 U CN 214089955U CN 202022642590 U CN202022642590 U CN 202022642590U CN 214089955 U CN214089955 U CN 214089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foundation
layer
diaphragm wall
squ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425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仁贵
杨玉冬
蒋振雄
王梓夫
周山水
宋晖
张庆芸
梁振有
魏乐永
韩冬冬
何超然
陈培帅
冯清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reau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reau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reau,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CCCC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reau
Priority to CN2020226425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9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9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9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包括地连墙基础以及锚体,所述地连墙基础包括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外墙包括两层回字形地连墙,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将外墙内部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隔舱,两层回字形地连墙之间以及各隔舱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封底层和干浇底板,两层回字形地连墙之间还设置有实体钢筋混凝土,实体钢筋混凝土位于干浇底板上方,内部格构式地连墙顶部设置有顶板,达到了提高加固土体的摩擦系数及地基承载力、在隔舱内水下吸泥取土,坑内外采用无水头差施工作业、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整体稳定性及竖向承载力的目的。

Description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背景技术
大跨桥梁主要有斜拉桥、拱桥、连续梁或连续刚构桥和吊桥等结构体系,悬索桥被公认为是特大跨径桥梁中最主要的桥梁型式,其梁高并不随跨径的增大而增高,是桥梁工程中跨越能力最大的型式。现代悬索桥由桥塔、锚碇、主缆、吊索、加劲梁及鞍座等部分组成。
锚碇是悬索桥主要的承力结构物是支承主缆、保证全桥主体结构受力稳定的关键部位。按构造型式和受力机理不同,锚碇系统一般分为重力锚碇、隧道锚碇和土锚锚碇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结构-自锚固系统。重力锚以地基反力抵抗锚块、基础与主缆张力在竖直方向的分量,而水平方向的巨大拉力则由锚块与地基的摩擦阻力平衡。
超大跨径悬索桥的锚碇处产生巨大水平力,在覆盖层较厚、地质条件较差区域修建将使基础规模巨大,施工面临沉降、漏水等较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超大跨径悬索桥的锚碇处产生巨大水平力,在覆盖层较厚、地质条件较差区域修建将使基础规模巨大,施工面临较大风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包括地连墙基础以及锚体,所述地连墙基础包括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所述外墙包括两层回字形地连墙,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将所述外墙的内部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隔舱,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以及各所述隔舱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封底层和干浇底板,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还设置有实体钢筋混凝土,所述实体钢筋混凝土位于所述干浇底板上方,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锚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地连墙基础上端。
进一步地,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分隔为多个腔体,各所述腔体的内部由下至上均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封底层、干浇底板和实体钢筋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墙的上端齐平,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的顶端抵接,所述顶板的边缘与所述外墙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板和至少一个纵向板,所述横向板垂直于所述纵向板,且所述横向板与所述纵向板相交。
进一步地,位于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的所述地基加固层、所述封底层和所述干浇底板分别与位于各所述隔舱内的所述地基加固层、所述封底层和所述干浇底板的厚度、顶面位置和底面位置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和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的下端不高于所述地基加固层的下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干浇底板的上侧与所述顶板的下侧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墙的上端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锚体由所述顶板和所述外墙上端共同支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连墙基础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施工两层回字形地连墙;
在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依次进行所述地基加固层的施工作业、所述地基加固层上方的土层清理作业、所述封底层的施工作业、所述干浇底板的施工作业以及所述实体钢筋混凝土的施工作业,同时,施工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形成所述隔舱;
在所述隔舱内依次进行所述地基加固层的施工作业、位于所述地基加固层上方的土层的清理作业、所述封底层的施工作业以及所述干浇底板的施工作业;
在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顶部浇筑形成所述顶板;
施工锚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通过设置地基加固层,能够形成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同时提高加固土体的摩擦系数及地基承载力,在隔舱内水下吸泥取土,坑内外采用无水头差施工,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和竖向承载力的目的;整个施工过程均处于可控状态,外墙的两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结构可有效降低大型锚碇基础的施工风险,外墙中的基加固层、封底层、干浇底板和实体钢筋混凝土的设置能够使外墙形成稳固且整体性较强的外墙结构;
内部格构式地连墙与顶板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地连墙基础连接成整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一个实施例中的地连墙基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一个实施例中的地连墙基础的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回字形地连墙;11、腔体;2、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1、横向板;22、纵向板;3、隔舱;4、地基加固层;5、封底层;6、干浇底板;7、实体钢筋混凝土;8、顶板;9、锚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包括地连墙基础以及锚体9,其中的地连墙基础包括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
外墙包括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位于内部的回字形地连墙1与位于外部的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形成间隙。
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设置在外墙以内,将外墙围成的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隔舱3。
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形成的间隙内以及各隔舱3内均设置有地基加固层4、封底层5和干浇底板6。地基加固层4、封底层5和干浇底板6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其中地基加固层4能够形成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同时提高加固土体的摩擦系数及地基承载力,在隔舱内水下吸泥取土,坑内外采用无水头差施工,以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和竖向承载力的目的。
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还设置有实体钢筋混凝土7,实体钢筋混凝土7位于干浇底板6上方,实体钢筋混凝土7能够增加外墙的稳固性和整体性,使建筑结构更牢固。
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顶部设置有顶板8,该顶板8为承重的主要结构,并且能够同时连接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使地连墙基础连接为一个整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间隙由多个同时垂直于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的墙面的墙体分隔为多个腔体11,各腔体11的内部由下至上均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4、封底层5、干浇底板6和实体钢筋混凝土7。此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加外墙的整体性,同时能够降低施工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板8上表面与外墙的上端齐平。在进行承重时,顶板8和外墙可同时用作支撑,顶板8的下侧面与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的顶端抵接,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能对顶板8起到支撑作用,顶板8的边缘与外墙的内壁抵接,消除顶板8的边缘与外墙的内壁之间的缝隙,有利于增加整体结构的牢固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基础应用于悬索桥的锚碇时,可将锚体9设置在地连墙基础的上端,并由顶板8和外墙共同支撑,支撑效果更好,连接牢固性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板21和至少一个纵向板22,横向板21垂直于纵向板22,且横向板21与纵向板22相交。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板21为垂直于外墙两个相对墙面的墙体,纵向板22垂直于外墙另外两个相对的墙面。横向板21和纵向板22的数量可根据地连墙基础的规格进行调整,横向板21和纵向板22的数量可决定隔舱3数量。优选的,各隔舱3大小相同,使地连墙基础内部受力更均匀,牢固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也可仅包含横向板21或纵向板22,而本实施例中同时包含横向板21和纵向板22的方案仅为使地连墙基础结构更牢固的优选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地基加固层4、封底层5和干浇底板6分别与位于各隔舱3内的地基加固层4、封底层5和干浇底板6的厚度、顶面位置和底面位置相同,即位于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地基加固层4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与位于各隔舱3内的地基加固层4的上、下两侧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封底层5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与位于各隔舱3内的封底层5的上、下两侧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位于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干浇底板6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与位于各隔舱3内的干浇底板6的上、下两侧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而实体钢筋混凝土7由干浇底板6的上侧表面至外墙的上端面,从而对外墙进行充分的加固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的下端不高于地基加固层4的下侧面,使地连墙基础承受水平拉力的能力更强。
顶板8下侧由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顶端支撑,顶板8下侧与干浇底板6的上侧间隔设置,使地连墙基础内部形成空腔,在保证地连墙基础具备足够的支撑强度和牢固性的前提下,减小地连墙基础的重量,有利于防止地连墙基础发生沉降。
锚体9固定设置于地连墙基础上端,此结构的地连墙锚碇基础在隔舱内水下吸泥取土,坑内外采用无水头差施工,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整体安全性,应用于悬索桥时,结构安全,可靠性高。由于地连墙基础内设置有地基加固层4,能够使地连墙锚碇基础同样具备较好的承受能力。
可选的,锚体9由顶板8和外墙上端共同支撑,外墙设置有实体钢筋混凝土7,稳定性和整体性均较为良好,外墙与顶板8共同支撑锚体9具有承载能力更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0、施工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
在一个实施例中,施工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的具体施工过程包括施工准备、导墙施工、泥浆制备、成槽施工、槽端接头施工、钢筋笼制作与吊放和混凝土灌注。
S200、在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依次进行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地基加固层4上方的土层清理作业、封底层5的施工作业、干浇底板6的施工作业以及实体钢筋混凝土7的施工作业,同时,施工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形成隔舱3。
此施工过程需要在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具备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进行。其中,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地基加固层4上方的土层清理作业、封底层5的施工作业、干浇底板6的施工作业的施工过程与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的施工过程同时进行,有利于缩短工期。
在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完成后,需要开挖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之间的土体,直至地基加固层4的顶面,实现地基加固层4上方的土层清理作业。
实体钢筋混凝土7施工作业完成后,可形成稳固且整体性较强的外墙结构。
S300、在隔舱3内依次进行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位于地基加固层4上方的土层的清理作业、封底层5的施工作业以及干浇底板6的施工作业。
隔舱3内的施工作业均应在两层回字形地连墙1及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具备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进行,本步骤中的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与步骤S200中的地基加固层4的施工作业均可采用注浆的方式实现,并且,隔舱3内的地基加固层4深度和厚度均与外墙内的地基加固层4的深度和厚度相同。
在底板施工前进行了地基加固层4施工作业和封底层5的施工作业,可避免出现渗水情况,进而可通过干施工的方式进行作业,形成干浇底板6,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整体稳定性。
S400、在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顶部浇筑形成顶板8;
在顶板8施工过程中通过支模的方式进行支撑,使顶板8下侧与干浇底板6的上侧产生间隔,形成隔舱3内的空腔,并且应当使顶板8的上表面与外墙上端齐平,顶板8下端与内部格构式地连墙2顶端抵接,顶板8边缘与外墙内壁抵接,进而使地连墙基础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结构更牢固的目的。
S500、施工锚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地连墙基础以及锚体,所述地连墙基础包括外墙和内部格构式地连墙,所述外墙包括两层回字形地连墙,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将所述外墙的内部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隔舱,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以及各所述隔舱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封底层和干浇底板,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还设置有实体钢筋混凝土,所述实体钢筋混凝土位于所述干浇底板上方,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锚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地连墙基础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分隔为多个腔体,各所述腔体的内部由下至上均依次设置有地基加固层、封底层、干浇底板和实体钢筋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的顶端抵接,所述顶板的边缘与所述外墙的内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板和至少一个纵向板,所述横向板垂直于所述纵向板,且所述横向板与所述纵向板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位于两层所述回字形地连墙之间的所述地基加固层、所述封底层和所述干浇底板分别与位于各所述隔舱内的所述地基加固层、所述封底层和所述干浇底板的厚度、顶面位置和底面位置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和所述内部格构式地连墙的下端不高于所述地基加固层的下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浇底板的上侧与所述顶板的下侧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墙的上端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锚体由所述顶板和所述外墙的上端共同支撑。
CN202022642590.1U 2020-11-16 2020-11-16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Active CN214089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2590.1U CN214089955U (zh) 2020-11-16 2020-11-16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2590.1U CN214089955U (zh) 2020-11-16 2020-11-16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9955U true CN214089955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5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42590.1U Active CN214089955U (zh) 2020-11-16 2020-11-16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99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6599A (zh) * 2020-11-16 2021-02-19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6599A (zh) * 2020-11-16 2021-02-19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1231B (zh)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01914925B (zh) 利用优化复合预制拱墙作外墙的地下室
CN105133620B (zh) 局部流塑状淤泥质土体坑中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3195085B (zh) 一种向下加层地下室及其建造方法
CN103510531A (zh) 一种分体式沉井加桩复合锚碇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104947682A (zh) 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CN112376599A (zh)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110952567A (zh) 一种前墙后桩复合双排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089955U (zh) 双层回字形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333139C (zh) 一种柱支式地下连续墙
CN204898717U (zh) 一种内置格构立柱的竖井主体结构
CN103122642B (zh) 一种竖向支柱换撑的施工方法
CN112922646B (zh) 叠合拱-墙一体式单跨支护大断面开挖暗挖车站修建方法
CN202577703U (zh) 一种密肋现浇混凝土楼板
CN211340808U (zh) 一种前墙后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11622234A (zh) 一种斜竖向组合钢管桩承托的卸荷式薄壁箱型挡墙及施工工艺
CN111156030A (zh) 一种抗底鼓预制拼装式隧道仰拱结构、装配式隧道及方法
CN113605368B (zh) 用于厚覆盖层地区大跨拱桥格构式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
CN203429661U (zh) 向下加层地下室
CN212772394U (zh) 一种地下建筑支护体系
CN105133645B (zh) 内置格构立柱的竖井主体结构及其逆作式构建方法
CN211340883U (zh)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
CN210369069U (zh) 一种岩溶地区基坑的联合抗浮结构
CN211228589U (zh) 支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