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4602U - 一种漂移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漂移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4602U
CN214014602U CN202022761023.8U CN202022761023U CN214014602U CN 214014602 U CN214014602 U CN 214014602U CN 202022761023 U CN202022761023 U CN 202022761023U CN 214014602 U CN214014602 U CN 2140146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ft tube
channels
shell
pipeline
rad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6102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国兴
庄焰
汤桐生
曹裕鹏
刘金军
王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el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el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el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el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6102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46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46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46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漂移管,包括:管本体、套结构、壳体和端盖;所述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包设在所述套结构的外部,所述端盖盖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处,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管本体的端部;所述套结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所述管本体内部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外围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该漂移管内部自设冷却液管路,而且散热效果比较良好。

Description

一种漂移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加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漂移管。
背景技术
DTL型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主体部件是由腔体、筒体、T型板、漂移管、调谐器、耦合器等构成,其中T型板的为无氧铜加工而成,由于此类加速器能量较高,导致T型板与漂移管因粒子加速产生发热,故需要在T型板内部设计一种水路冷却结构来保证T型板散热效果。
而漂移管是最接近粒子束流的区域,是加速器关键部件,由于腔体加工与焊接难度高,风险高,施工后尺寸精度无法保障,一般很难做到漂移管内部水路冷却,所以漂移管的散热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在漂移管内部设置有冷却水路的漂移管,以达到漂移管的散热良好的目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漂移管,主要包括:管本体、套结构、壳体和端盖;
所述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包设在所述套结构的外部,所述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处,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管本体的端部;
所述套结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
所述管本体内部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外围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管道;
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管道包括沿所述管本体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管道和沿所述管本体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管道,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向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冷却液流通槽设置有至少两条,相应地,所述第一径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二管道包括沿所述管本体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管道和沿所述管本体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管道,所述第二轴向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侧,所述第二径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径向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向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二轴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轴向管道与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一一对应。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管本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依次轴连接,所述第三段背离所述第二段的端部伸入所述壳体和所述套结构的侧面,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三段内的部分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漂移管还包括PMQ磁铁,所述PMQ磁铁容纳在所述套结构内部。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冷却液流通槽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结构上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敞开,所述壳体包裹在所述凹槽上以将所述凹槽密封。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所述套结构和所述壳体的材质均为无氧铜。
上述的一种漂移管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段的材质为不锈钢。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漂移管,在管本体内设置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在套结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冷却液从第一管道进入管本体再进入套结构内的冷却液流通槽,然后冷却液再从冷却液流通槽流出进入第二管道以形成整个漂移管的冷却水路,而且该冷却液管路流经管本体和套结构,基本上流遍整个漂移管,使得漂移管的散热效果比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漂移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漂移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漂移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漂移管画圈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管本体;11、第一段;12、第二段;13、第三段;14、第一管道;141、第一轴向管道;142、第一径向管道;143、进液口;15、第二管道;151、第二轴向管道;152、第二径向管道;153、出液口;2、套结构;21、凹槽;22、安装槽;3、壳体;31、贯穿孔;4、端盖;5、PMQ磁铁;6、钎焊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至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漂移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漂移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漂移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段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的漂移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漂移管,包括:管本体1、套结构2、壳体3和端盖4。
具体而言,所述壳体3为一端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3包设在所述套结构2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为圆柱形结构,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3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
壳体3内设置有容置腔,套结构2容纳在容置腔内部,套结构2的整体外形与壳体3的内部整体形状相适配。
所述端盖4盖设在所述壳体3的所述开口处,将壳体3的容置腔内的套结构2固定在容置腔内。
所述壳体3设置在所述管本体1的端部。
具体地,管本体1包括第一段11、第二段12和第三段13,所述第一段11、所述第二段12和所述第三段13依次轴连接,壳体3设置在所述管本体1的所述第三段13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段13背离所述第二段12的端部伸入所述壳体3的侧面。具体地,壳体3在对应管本体1的第三段13的侧面设置有贯穿孔31,管本体1的第三段13穿设于贯穿孔31伸向套结构2的侧面。
具体地,套结构2在对应管本体1的第三段13的侧面设置有安装槽22,安装槽22的外形与管本体1的第三段13的外形相适配,管本体1的第三段13伸入安装槽22内并固定在该安装槽22内。
可选地,第一段11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第二段12、第三段13、套结构2和所述壳体3可以采用无氧铜材料,具体为TU1无氧铜。
所述套结构2朝向所述壳体3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具体地,所述冷却液流通槽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结构2上的凹槽21,所述凹槽21朝向所述壳体3的一侧敞开,所述壳体3包裹在所述凹槽21上以将所述凹槽21密封,实际上,壳体3的壁体与凹槽21形成密封的可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液流通槽。
可选地,冷却液可以为水,也可以为其他能实现冷却作用的液体。
所述管本体1内部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管道14,所述第一管道14外围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管道15。
其中,第一管道14在远离套结构2的一侧设置有进液口143,第二管道15在远离套结构2的一侧设置有出液口153。具体地,进液口143和出液口153均设置在第一段11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4作为冷却液进入冷却液的进入口,第二管道15作为冷却液流出漂移管的的流出口,与外部结构相连接,实现冷却液的往复循环流动。
所述第一管道14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15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
具体地,所述第一管道14包括沿所述管本体1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管道141和沿所述管本体1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管道142,所述第一径向管道142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向管道14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在前面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4和第二管道15均分段设置在管本体1的第一段11、第二段12和第三段13上。
可选地,所述冷却液流通槽设置有一条,或者至少两条,具体数量根据要冷却的壳体3和套结构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而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流通槽设置有至少两条,相应地,所述第一径向管道142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径向管道142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一一对应相连通。
在前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径向管道142设置在管本体1的第三段13内部。所述第二径向管道152设置在管本体1的第三段13内部。
所述第二管道15包括沿所述管本体1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管道151和沿所述管本体1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管道152,所述第二轴向管道151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4的外侧,所述第二径向管道152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径向管道152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向管道15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所述第一管道14和所述第二管道15位于所述第三段13内的部分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具体地,前述的第一径向管道142和第二径向管道152分别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所述第二轴向管道151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轴向管道151与所述第一径向管道142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的漂移管,通过在管本体1内设置第一管道14和第二管道15,在套结构2朝向所述壳体3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所述第一管道14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15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冷却液从第一管道14进入管本体1再进入套结构2内的冷却液流通槽,然后冷却液再从冷却液流通槽流出进入第二管道15以形成整个漂移管的冷却水路,而且该冷却液管路流经管本体1和套结构2,基本上流遍整个漂移管,使得漂移管的散热效果比较好。
进一步地,漂移管还包括PMQ磁铁5(Permanent Magnetic Quadropole永久磁性四级杆),所述PMQ磁铁5容纳在所述套结构2内部。PMQ磁铁5的外形与套结构2的内部形状相适配。PMQ磁铁5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如图3所示,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11、第二段12、第三段13之间均采用真空钎焊实现,以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的焊接为例,第一段11伸入第二段12内,在第一段11的外侧设置有多个钎焊料孔6,钎焊料孔6内塞入钎焊料,然后将整个漂移管塞入高温炉中进行钎焊。本实施例中通过真空钎焊能够实现整个冷却液流通管道的密封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漂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本体、套结构、壳体和端盖;
所述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包设在所述套结构的外部,所述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处,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管本体的端部;
所述套结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周设置有冷却液流通槽;
所述管本体内部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外围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管道;
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另一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包括沿所述管本体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管道和沿所述管本体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管道,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向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设置有至少两条,相应地,所述第一径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包括沿所述管本体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管道和沿所述管本体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管道,所述第二轴向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侧,所述第二径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径向管道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向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向管道的数量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轴向管道与所述第一径向管道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依次轴连接,所述第三段背离所述第二段的端部伸入所述壳体和所述套结构的侧面,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三段内的部分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漂移管还包括PMQ磁铁,所述PMQ磁铁容纳在所述套结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通槽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结构上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敞开,所述壳体包裹在所述凹槽上以将所述凹槽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所述套结构和所述壳体的材质均为无氧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漂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材质为不锈钢。
CN202022761023.8U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漂移管 Active CN2140146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61023.8U CN2140146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漂移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61023.8U CN2140146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漂移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4602U true CN214014602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307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61023.8U Active CN2140146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漂移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46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105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粒子辐照与高温液体腐蚀耦合效应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6105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粒子辐照与高温液体腐蚀耦合效应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5124B (zh) 连接器
CN110800191A (zh) 电机的定子和用于定子的冷却装置
KR101974742B1 (ko) 마그네트론
CN214014602U (zh) 一种漂移管
US20190229583A1 (en) Liquid Cooled Electric Machine with Enclosed Stator
WO2017070034A1 (en) Motor with stator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110289751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969827A (zh) 一种带散热器的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
CN107750414B (zh) 电机
US12000627B2 (en) Cooling block and industrial magnetron
CN115441639A (zh) 基于散热铜管的风冷永磁电机
JP5484574B2 (ja) 全閉横型回転電機
CN211351917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系统及其电机冷却结构
CN219042303U (zh) 散热装置和充电枪
CN110957826A (zh) 一种冷却结构、油冷电机及车辆
JP2011250601A (ja) 電動機
CN218940837U (zh) 电机绕组防高温装置
CN110829690B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及电机
CN208317226U (zh) 可测漏液冷传热装置
CN212563821U (zh) 一种水泵
CN217388414U (zh) 电机壳体及电机
CN218207224U (zh) 一种用于风机轴承箱的水冷装置
CN109921544A (zh) 电机
JP6456507B2 (ja) 回転電機
CN117856497B (zh) 电机定子装置和真空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