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58022U - 壳体 - Google Patents

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58022U
CN213958022U CN202023080244.5U CN202023080244U CN213958022U CN 213958022 U CN213958022 U CN 213958022U CN 202023080244 U CN202023080244 U CN 202023080244U CN 213958022 U CN213958022 U CN 213958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accommodating cavity
housing
supply end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02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龙
邱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02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58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58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58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壳体,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中,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容纳腔体和第二容纳腔体,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供电的第一供电端,所述第二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端;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上,且具有充电接口,用于连接电源,且所述充电单元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供电。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时供电,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充电的便捷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壳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
背景技术
电容笔是利用导体材料制作的具有导电特性、用来触控电容式屏幕完成人机对话的一种辅助装置,广泛应用于具有电容式触控屏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容笔已不仅限于替代手指的操控功能,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使用主动式电容笔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工作,如:笔记记录、绘画创作等。
目前的电容笔在充电时,需要额外的充电器和充电线为其充电,导致了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且容易忘记给电容笔充电,从而降低了电容笔被使用的频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壳体,以解决与电子设备配合使用的电容笔充电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容纳腔体和第二容纳腔体,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供电的第一供电端,所述第二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端;
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上,且具有充电接口,用于连接电源,且所述充电单元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之间具有第三供电通路,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选择控制至少一个供电通路导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充电接口连接与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和所述第二供电通路导通;
当所述充电接口未连接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三供电通路导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本体包括:底面及环绕所述底面外围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围合形成容纳腔体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开口;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平行设置于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以将所述容纳腔体分隔为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分别适配于所述第一本和体所述第二本体;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体;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分隔板之间,且靠近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供电端,所述第一供电端为电连接公头,且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体设置;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部时,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充电端口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充电单元之间连接有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本体采用具有预设柔性的材料制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为电容笔,所述第一本体为具有触控显示功能且可响应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电子设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通过壳体本体的第一容纳腔体和第二容纳腔体能够分别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容纳和保护,并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连接第一供电端和第二供电端,通过壳体本体上的充电单元与第一供电端和第二供电端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在连接电源后,能够通过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供电,以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时供电,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充电的便捷性,可避免使用多种充电设备造成的不便,且可避免用户忘记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充电的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壳体本体1、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分隔板13、第一容纳腔体101、第一供电端1011、连接走线1012、第二容纳腔体102、第二供电端1021、充电单元2、充电接口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1,所述壳体本体1具有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101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供电的第一供电端1011,所述第二容纳腔体102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端1021;
充电单元2,所述充电单元2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1上,且具有充电接口201,用于连接电源,且所述充电单元2与所述第一供电端1011和所述第二供电端102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壳体主要包括壳体本体1以及充电单元2,其中的壳体本体1可以为具有容纳腔体的薄壁结构,其具有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且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的空间可以刚好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大小相适配,能够起到容纳并保护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作用;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可以分别设置为具有一侧开口的腔体,既能够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容纳作用,又能够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预设表面显露于壳体本体1,便于使用且拆装方便快捷;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以是能够配合使用的两设备,例如:第一本体可以是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对应的第二本体可以是电容笔,电容笔能够触控电子设备的电容触控屏幕,以实现字符、操控指令的输入等功能,但不限于此,第一容纳腔体101可以适配于电子设备的外部尺寸设置,第二容纳腔体可以仅适配于电容笔的直径以及宽度设置,其长度可以适配于电容笔的长度,或者还可以大于电容笔的长度;通过壳体本体1对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共同进行容纳,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和携带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便携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避免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容易损坏、丢失等问题。
壳体本体1在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容纳作用的同时,为了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供电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容纳腔体101内设置有用于为第一本体供电的第一供电端1011,并在第二容纳腔体102内设置有用于为第二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端1021,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可以为供电公头和/或供电母头等形式,能够分别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充电端适配以及连接,实现电量的传输供应;为提高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充电的便捷性以及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壳体内安装后整体的美观性,可以通过设定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在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内的位置,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放置于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的同时,能够直接与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连接,以使第一供电端1011及其与第一本体的连接位置、第二供电端1021及其与第二本体的连接位置不显露于壳体的外部,使整体结构简化,提高美观性;此外,壳体本体1上还具有充电单元2,该充电单元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充电接口201,能够通过连接电源进行供电,且充电单元2与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在连接电源后,即可通过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供电,以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时供电,提高设备充电的便捷性,且不需要额外使用充电器和充电线,能够为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壳体,通过壳体本体1的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能够分别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进行容纳和保护,并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连接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通过壳体本体1上的充电单元2与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在连接电源后,能够通过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供电,以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时供电,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充电的便捷性,可避免使用多种充电设备造成的不便,且可避免用户忘记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充电的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供电端1011和所述第二供电端1021之间具有第三供电通路,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具体的,第一本体的功率远大于第二本体的功率,在充电单元2未连接电源时,为了实现第一本体对第二本体的供电,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除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外,还设置有在第一供电端1011和第二供电端1021之间形成的第三供电通路,通过第三供电通路能够实现通过第一本体对第二本体进行供电,能够提高第二本体充电的便捷性,且可避免用户忘记给第二本体充电的情况,可有效提高用户对第二本体的使用率。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充电单元2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接口201的连接状态,选择控制至少一个供电通路导通。
具体的,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供电通路、第二供电通路以及第三供电通路,共三种供电通路的供电逻辑的设置,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充电单元2还包括: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能够为充电单元2提供可靠的充电逻辑,可根据充电接口201的连接状态,至少控制一个供电通路导通以实现供电,具体的控制方式将在下文详述,此处不作具体限定;上述的连接状态可以具体指充电接口201连接外部电源以及未连接外部电源的状态。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当所述充电接口201连接与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和所述第二供电通路导通;
当所述充电接口201未连接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三供电通路导通。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上述的控制模块的控制逻辑可以为:当充电接口201连接外部电源时,控制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导通,以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时充电;或当充电接口201未连接外部电源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处于非接通状态,而控制第三供电通路导通,从而可通过第三供电通路实现第一本体对第二本体的供电,便于对第二本体的充电,且能够有效避免用户忘记给第二本体充电的情况,可提高第二本体使用的频率。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壳体本体1包括:底面及环绕所述底面外围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围合形成容纳腔体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开口;
分隔板13,所述分隔板13平行设置于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以将所述容纳腔体分隔为所述第一容纳腔体10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102,所述第一容纳腔体10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102分别适配于所述第一本和体所述第二本体;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电子设备的外形通常为矩形,相应的可以将壳体本体1的容纳腔体设置为矩形,例如:壳体本体1可以由底面以及环绕底面外周四侧边缘侧设置的侧壁构成,四周的侧壁围合形成容纳腔体,该容纳腔体相对底面的一侧为开口,并通过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设置分隔板13,该分隔板13平行于这两个侧壁,这两个侧壁可以为长度较长的侧壁,且能够将容纳腔体分隔为分别适配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以实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容纳和保护;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放置于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内部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一侧表面能够显露于壳体本体1的开口,例如:当第一本体为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对应的第二本体可以是电容笔,电子设备的触控显示屏能够显露于开口,以便用户能够观看触控显示屏显示的画面,且能够通过电容笔对电子设备的触控显示屏进行触控操作。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与所述分隔板1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体102;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与所述分隔板13之间,且靠近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一端。
具体的,为了实现充电单元2在壳体本体1上的布置,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壳体本体1外围的侧壁中包括相邻且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其中的第二侧壁12与分隔板13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二容纳腔体102,用于容纳第二本体,充电单元2设置在第一侧壁11与分隔板13之间且靠近于第二侧壁12的一端。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侧壁12上设置有第一供电端1011,所述第一供电端1011为电连接公头,且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体101设置;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体101内部时,所述第一供电端1011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充电端口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供电端1011可以为设置在第二侧壁12上的电连接公头,且朝向于第一容纳腔体101设置,用于与第一本体的充电端口适配且连接;为了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一供电端1011连接的便捷性,可将第一供电端1011设置在当第一本体容纳于第一容纳腔体101时与充电端口对应的位置,以使将第一本体设置于第一容纳腔体101内使,第一本体的第一供电端1011能够直接与第一本体的充电端口连接。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供电端1011与所述充电单元2之间连接有连接走线1012,所述连接走线1012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内部。
具体的,由于上述的第一供电端1011设置于第一本体容纳于第一容纳腔体101时与充电端口对应的位置,因此与充电单元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为实现第一供电端1011与充电单元2的连接,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供电端1011与充电单元2之间连接有连接走线1012,以实现第一供电端1011与充电单元2之间的电力传输,通过与供电单元连接,能够进一步实现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三供电通路的形成;为提高壳体外观的美观性,可以将连接走线1012内嵌于第二侧壁12的内部,使其从外部不可见,简化壳体外部的结构,提高其美观性。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壳体本体1采用具有预设柔性的材料制成。
具体的,为了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第一容纳腔体101和第二容纳腔体102内的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采用具有预设柔性的材料制作壳体本体1,该预设柔性是指在能够起到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保护作用的前提下,在安装或拆卸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时,壳体本体1的局部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以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安装;具体的壳体本体1可以为软质壳体,其材料可以为硅胶,在具有强度高、韧性好、防水性好等优点的同时,能够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由于其柔软的也行,可便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安装和拆卸;或壳体本体1可以为硬质壳体,可采用PC材料,由于其为薄壁状壳体材料,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在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实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本体为电容笔,所述第一本体为具有触控显示功能且可响应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电子设备。
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具有第一容纳腔体和第二容纳腔体,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供电的第一供电端,所述第二容纳腔体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的第二供电端;
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上,且具有充电接口,用于连接电源,且所述充电单元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之间分别形成第一供电通路和第二供电通路,分别用于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之间具有第三供电通路,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为所述第二本体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选择控制至少一个供电通路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充电接口连接与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一供电通路和所述第二供电通路导通;
当所述充电接口未连接所述电源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三供电通路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本体包括:底面及环绕所述底面外围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围合形成容纳腔体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开口;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平行设置于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以将所述容纳腔体分隔为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体分别适配于所述第一本和体所述第二本体;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体;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分隔板之间,且靠近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供电端,所述第一供电端为电连接公头,且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体设置;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部时,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充电端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充电单元之间连接有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本体采用具有预设柔性的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为电容笔,所述第一本体为具有触控显示功能且可响应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电子设备。
CN202023080244.5U 2020-12-18 2020-12-18 壳体 Active CN213958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0244.5U CN213958022U (zh) 2020-12-18 2020-12-18 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0244.5U CN213958022U (zh) 2020-12-18 2020-12-18 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58022U true CN213958022U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93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0244.5U Active CN213958022U (zh) 2020-12-18 2020-12-18 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580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22101A1 (en) Terminal conversion adaptor and mobile apparatus
CN107230861A (zh) 一种端子模组、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TW201839559A (zh) 手寫筆及手寫筆裝置
CN107317138B (zh) 一种耳机插座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3973245B (zh) 头戴式耳机、无线充电装置及耳机充电系统
CN213958022U (zh) 壳体
CN210405616U (zh) 带移动电源及充电线的蓝牙耳机充电仓
CN211454425U (zh) 包式计算机
US20210191528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pplicable to Keyboard of Notebook Computer and Use Method Therefor
CN204906925U (zh) 遥控器和充电座
CN209982122U (zh) 带伸缩线结构移动电源
CN204595792U (zh) 电容式电脑绘画笔套件
CN209982140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器
CN207586864U (zh) 一种新型通信装置
CN220773552U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电脑键盘
KR100436005B1 (ko) 개인 휴대 단말기의 확장 모듈
CN219812244U (zh) 一种计数充电仓
CN213780799U (zh) 一种信息发布系统的便携终端装置
CN210576855U (zh) 一种带ac插头及可换内置线的无线充移动电源
CN217607951U (zh) 一种具有蓝牙发射功能的蓝牙耳机盒
CN215528680U (zh) 一种自带充电线的太阳能移动电源
CN217587973U (zh) 一种可实现平板电脑与键盘有线连接的平板键盘保护套
CN213122918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感应笔
CN214846699U (zh) 一种串口总线扩展设备
CN217720787U (zh) 一种可通过蓝牙发声的便携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