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37519U -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37519U
CN213937519U CN202022587874.5U CN202022587874U CN213937519U CN 213937519 U CN213937519 U CN 213937519U CN 202022587874 U CN202022587874 U CN 202022587874U CN 213937519 U CN213937519 U CN 213937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odule
outpu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modu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878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德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878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375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37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375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其充电坞电路包括输入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第一输出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输出接口,第二输出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二输出接口,当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同时与多个支持快充的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其充电坞的充电电路为上述的充电坞电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充电装置无法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一个家庭往往有多个手机、至少一个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经常会有多个电子设备同时需要充电的情况。
现有的充电装置大多为插入式接口,必须电缆连接才能充电,为使用方便,出现了无线磁吸式快充装置,但现有的无线磁吸式快充装置无法多台同时使用,多个电子设备需要同时快速充电时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多个电子设备无法同时快充充电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坞电路,包括输入模块、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输出模块,当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或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与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任一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仅为一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的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
优选地,任一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多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包括多个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模块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相应的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与所述输入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模块数量为多个,每一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对应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充电坞,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坞的充电电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坞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具有以下优点:
1、充电坞电路至少包括输入模块、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输出模块,第二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输出模块,当第一输出模块和/或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充电效率。
2、第一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与第二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多个兼容不同快充协议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更多样化的充电需求。
3、当第一充电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任一个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且任一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使得充电坞能够为充电功率需求更大的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如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当第一充电模块仅为一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与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更多的充电功率需求较小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如手机、可充电耳机、可充电音箱、电子书等,通过这种设计,使得充电坞的充电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
4、多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多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等于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能够使各第二输出模块的充电电压更加稳定,进而使得输入电子设备的电流波动更小,提高了充电坞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与多个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多个第一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多个第一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使得第一充电模块既能满足少量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又能满足大量较小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
6、第二充电模块包括多个第二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与第二输出模块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第二控制模块根据第二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相应的第二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每一第二控制模块对应控制一个第二输出模块,使得所有第二输出模块能够分别根据不同电子设备的需求稳定输出所需的功率,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7、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与输入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性连接充电坞,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起到校正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之作用,使得充电坞的电能利用率更高,提高了充电坞的效率性。
8、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与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电性连接,电压转换模块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配合,将整流电路输入的不稳定高电压转换为安全且稳定的直流电,使得充电坞能够满足大功率稳定输出的需求
9、第一充电模块数量为多个,每一第一充电模块对应多个第一输出模块,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更多充电功率需求较大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的充电应用场景更多样化。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电坞,具有与上述一种充电坞电路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的下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电路原理模块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输入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功率校正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电压转换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第一充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坞电路的第二充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充电坞;2、充电坞电路;
11、磁吸式充电座;12、插入式充电座;13、母体; 21、输入模块;22、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3、电压转换模块;24、第一充电模块;25、第二充电模块;D、插入式接口;
111、支撑结构;112、托槽;113、凹槽;114、磁吸式输出接口;115、磁吸接头;121、插入式输入接口;122、插入式输出接口;131、壳体;132、电路板组件;133、柔性导电部件;211、外部电源输入模块;212、电磁兼容模块;213、整流滤波模块;241、第一输入支撑模块;242、第一控制模块;243、第一输出模块;251、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2、第二控制模块;253、第二输出模块;
1311、上壳体;1312、下壳体;
13111、收纳部件;13112、充电状态指示灯;13121、凸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结合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坞1,其包括磁吸式充电座11、多个插入式充电座12 和母体13。
磁吸式充电座11和插入式充电座12设于母体13上,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磁吸式充电座11 和插入式充电座12相间设置,该设计使得充电坞1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多个电子设备同时充电更加方便。
母体13进一步包括电路板组件132、柔性导电部件 133、上壳体1311和下壳体1312,上壳体1311和下壳体 1312连接,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磁吸式充电座11和插入式充电座12相间设置于上壳体1311 上,充分利用空间,使得充电坞1更加小巧且实用。
更进一步地,下壳体1312至少包括凸起结构13121,电路板组件132置于凸起结构13121上,具体地,凸起结构13121的平面高于磁吸式输出接口114所在的平面,通过将电路板组件132设置于下壳体1312的凸起结构13121上,能够更好保护电路板组件132,当充电坞1产生撞击时,凸起结构13121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当正常使用充电坞1时,凸起结构13121起到支撑电路板组件132的作用,使得电路板组件132不易进水损坏或漏电,提高了充电坞1的牢固性和安全性。
磁吸式充电座11进一步包括托槽112和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支撑结构111,支撑结构111和托槽112配合起到电子设备支架的作用,便于在使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用电子设备的同时为其充电,提高了充电坞1 的实用性。
更进一步地,托槽112上设置有凹槽113,磁吸式充电座11还进一步包括磁吸式输出接口114及磁吸接头 115,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与磁吸接头115磁吸连接,磁吸式输出接口114设置于凹槽113内且外露于托槽112,磁吸式输出接口114相对凹槽113可活动,此设计使得磁吸式输出接口114未与磁吸接头115连接时,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不易被碰撞损坏,进而延长了磁吸式输出接口 114的使用寿命。
当磁吸式输出接口114受到外力时,柔性导电部件 133产生弹性形变,磁吸式输出接口114相对凹槽113产生位移,当外力消失时,柔性导电部件133由于自身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将磁吸式输出接口114牵引恢复至初始位置,可以理解地,柔性导电部件133同时起到电性连接和弹性复位的作用,通过柔性导电部件133和可活动的磁吸式输出接口114配合,使得连接磁吸接头115与磁吸式输出接口114在一定范围内即可精准吸引连接,进而使得电子设备通过磁吸式充电座11充电更加方便准确。
进一步地,每一插入式充电座12进一步包括一个插入式接口D,插入式接口D进一步包括插入式输入接口 121和插入式输出接口122,通过配合设置插入式输出接口122和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使得多个电子设备同时充电时更加整齐便捷,能够满足各种场景的充电需求。
具体地,插入式输出接口122和磁吸式输出接口114 均为快充接口,插入式输出接口122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和磁吸式输出接口114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使得充电坞1能够同时为多个兼容不同快充协议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更多样化的充电需求。
可选地,母体13上设置有用于收纳磁吸接头115的收纳部件13111,使得磁吸接头115的收纳更加方便,进而使得使用磁吸式输出接口114充电更加快捷简便,提高了充电坞1的实用性,具体地,收纳部件13111为插入式充电座12上设置的放置平面,并且放置平面低于母体 13的上表面,放置平面可与磁吸接头115磁吸,可以理解地,此设计使得磁吸接头115的收纳更加方便可靠,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坞1的实用性。
可选地,充电坞1还包括充电状态指示灯13112,母体13的上表面设有一圆槽,充电状态指示灯13112设于圆槽内,通过设置充电状态指示灯13112,便于观察电子产品的充电状态,提高了充电坞1的使用便捷性。
请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坞电路2,该充电坞电路2适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坞1,其中,该充电坞电路2包括输入模块21、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电压转换模块23、第一充电模块24和第二充电模块25。
请结合图1、图5和图6,输入模块21与外部电源和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电性连接,进一步地,输入模块21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外部电源输入模块211、电磁兼容模块212 和整流滤波模块213。
具体地,外部电源输入模块211用于为充电坞1提供电源,更进一步地,外部电源输入模块211进一步包括输入接口ACIN和输入保险装置F1,输入接口ACIN通过插入式输入接口121与市电电网电性连接,为充电坞1提供电流,输入保险装置包括保险管F1,可以理解地,充电时,输入接口ACIN与外部交流电源电连接,保险管F1在电路电流过大时会熔断以防止触电,提高了充电坞1的安全性。
具体地,电磁兼容模块212进一步包括电感EMI1和 EMI2、可变电阻VAR1、电容CX1和CX2、电阻RX1、电阻RX2、电阻RX3和电阻RX4,可变电阻VAR1与电容CX1 并联后与电感EMI1串接,电阻RX1与电阻RX2串联形成电路Y,电阻RX3与电阻RX4串联形成电路Z,电路Y、电路Z与电容CX2并联后与电感EMI2串接,EMI电路的设置,滤除了市电网中的电压瞬变和高频干扰,同时也防止充电坞产生的高频干扰传输到市电网中,形成对其他用电器的高频干扰。
具体地,整流滤波模块213包括一整流桥BD1,用于将市电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请结合图5和图7,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与输入模块 21、电压转换模块23电性连接,起到校正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之作用,使得充电坞1的电能利用率更高,提高了充电坞1的效率性。
进一步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包括包括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电容CBB1、电容CBB2、有极电容C1、电容 C2~C8、电感L1、电阻R1~R8、电阻R11~R23、共模电感T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MOSFET Q1、三极管Q3。
具体地,电容CBB1的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BB1的另一端接地,可以理解地,共模电感 T2有两个绕组为绕组A和绕组B,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BB2的一端和共模电感T2的绕组A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BB2的另一端接地,共模电感T2的绕组A 的另一端同时与二极管D1的阳极和MOSFET Q1的漏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同时与有极电容C1的正极和电阻R11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1的负极接地,电阻R11与电阻R12的一端电性连接,R12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和功率校正控制芯片 U1的第1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 的集电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二极管D3的阳极和电阻R7的一端电性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与电容C3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 CBB2远离接地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2同时与电阻R3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接地,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2引脚与电容C5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R22的一端和电容C4 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R22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同时与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性连接,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4引脚同时与电容C6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 的另一端同时与MOSFET Q1的源极、电阻R15的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电阻R15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6的另一端、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阻R18的另一端同时接地;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与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T2的绕组B 的一端电性连接,共模电感T2的绕组B的另一端接地;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6引脚接地;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7引脚同时与电阻R19的一端和电阻R20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阴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与电阻R20的另一端和 MOSFET Q1的栅极电性连接;功率校正控制芯片U1的第8引脚同时与电容C7一端、有极电容C8的正极和电阻R23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7另一端和有极电容C8的负极同时接地。
请结合图5和图8,电压转换模块23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第一充电模块24和第二充电模块25电性连接,电压转换模块23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2配合,将整流电路输入的不稳定高电压转换为安全且稳定的直流电,使得充电坞1能够满足大功率稳定输出的需求。
进一步地,电压转换模块23包括电压转换控制芯片 U2、变压器T1、MOSFET Q2、电容C11~C14、电容 C16~C26、电容CY、电阻R31~R41、电阻R50~R53、电阻R55~R60、电阻Rd1~Rd6、电阻RS1~RS4、二极管D4、二极管D4A、二极管D5~D7、二极管Q4、二极管Q4A、光电耦合器U3、三段可调分流基准源U4。
具体地,电阻R31的一端同时与电容C1的正极、二极管D4A的阴极、二极管D4的阴极和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电阻R32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阳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同时与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6引脚、电容C14的一端和电容C16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14的另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和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4引脚同时接地,二极管D4A的阳极同时与二极管D4的阳极、电容C11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11 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电容C12的一端和MOSFET Q2的漏极电性连接,电阻Rd1、电阻Rd2、电阻Rd3、电阻Rd4、电阻Rd5、电阻Rd6均与电容C11并联,MOSFET Q2的栅极同时与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和二极管D7的阳极电性连接,电阻的R3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7的阴极与电阻R3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35的另一端和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5引脚电性连接;MOSFET Q2的源极同时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电阻RS4 的一端、电阻RS3的一端和电阻R36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S4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S3的另一端、电阻RS1 的一端和电阻RS2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3引脚和电容C18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S1的另一端、电阻RS2的另一端和电容C18的另一端同时接地;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 1引脚与电容C19连接后接地;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7引脚与电容R2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变压器T1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同时二极管Q4的阳极、二极管Q4A 的阳极、电阻R59的一端和电阻R60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59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60的另一端和电容C20 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20的另一端同时与二极管Q4的阴极、二极管Q4A的阴极、有极电容C21的正极、电阻 R53的一端和电阻R50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21 的负极接地,有极电容C22、有极电容C23、有极电容 C24、电阻R56、电阻R57、电阻R58和电容C24均与有极电容C21并联;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同时与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8 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39的一端和电压转换控制芯片 U2的第8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39的另一端与电阻CY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3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阳极电性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6的阳极和有极电容C13的正极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13的负极与电容C17的一端、电阻R41的一端、光电耦合器U3受控端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等电位,电容C17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40的一端和电压转换控制芯片U2的第2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和电阻R41的另一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U3受控端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性连接,光电耦合器U3控制端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同时与三段可调分流基准源U4的阴极、电阻R51的一端、电阻R52 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U3控制端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和电阻R50远离二极管Q4阴极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53远离二极管Q4阴极的一端同时与电阻R55的一端、电容 C25的另一端、电容C26的一端和三段可调分流基准源 U4的参考极电性连接,电容C26的另一端与电阻R5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和三段可调分流基准源U4的阳极同时接地。
请结合图5、图9和图10,第一充电模块24进一步包括第一输入支撑模块241、第一控制模块242和多个第一输出模块243,第一控制模块242与多个第一输出模块243 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模块242根据多个第一输出模块243 反馈的信号控制多个第一输出模块243的输出功率,使得第一充电模块24既能满足少量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又能满足大量较小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大大提高了充电坞1的实用性。
具体地,当第一充电模块24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任一个第一输出模块243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块24的最大输出功率,使得充电坞1能够为充电功率需求更大的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如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当第一充电模块24仅为一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的第一输出模块243的最大输出功率与第一充电模块24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使得充电坞1能够同时为更多的充电功率需求较小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如手机、可充电耳机、可充电音箱、电子书等,通过这种设计,使得充电坞1的充电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充电坞1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第一输入支撑模块241包括电容C45、电容 C46、有极电容EC3;第一控制模块242包括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MOSFET Q10、MOSFET Q11、MOSFET Q12、电感L2、电容C27~C44、电容C47、电阻R61~R66;第一输出模块243包括输出接口J3和输出接口J4。
具体地,有极电容EC3的正极同时与电容C45的一端、电容C46的一端和MOSFET Q10的漏极和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9引脚电性连接,有极电容EC3的负极、电容C45 的另一端和电容C46的另一端接地;MOSFET Q10的源极同时与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8引脚、电容C34的一端、 MOSFET Q11的漏极和电感L2的一端电性连接,MOSFET Q10的栅极与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7引脚电性连接, MOSFET Q11的源极接地,MOSFET Q11的栅极与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6引脚电性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35的一端、电容C36的一端、有极电容EC4的正极、电阻R63的一端、电阻R64的一端和电容C32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电容C36的另一端和有极电容EC4的负极同时接地,电容C32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63 的另一端、电容R37的一端、MOSFET Q12的第7引脚、 MOSFET Q12的第8引脚和MOSFET Q12的第10引脚电性连接,电容C38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64的另一端、电容 R42的一端、MOSFET Q12的第6引脚、MOSFET Q12的第5 引脚和MOSFET Q12的第9引脚电性连接,MOSFET Q12的第1引脚同时与电容C29的一端、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0引脚和输出接口J3电性连接,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 MOSFET Q12的第2引脚与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22引脚电性连接,MOSFET Q12的第3引脚同时与电容C41的一端、第一输出控制芯片U5的第11引脚和输出接口J4电性连接,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
可选地,第一充电模块24数量为多个,每一第一充电模块24包括多个第一输出模块243,使得充电坞1能够同时为更多充电功率需求较大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的充电应用场景更多样化。
第二充电模块25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输入支撑模块 251、多个第二控制模块252和多个第二输出模块253,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第二控制模块252与第二输出模块253 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第二控制模块252根据第二输出模块253反馈的信号控制相应的第二输出模块253 的输出功率,每一第二控制模块252对应控制一个第二输出模块253,使得所有第二输出模块253能够分别根据不同电子设备的需求稳定输出所需的功率,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坞1 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任一个第二输出模块253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块25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且第一充电模块24 的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任一个第二输出模块253的最大输出功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输出模块253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多个第二输出模块253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等于第二充电模块25的最大输出功率,该设计使得各第二输出模块253的充电电压更加稳定,进而使得输入电子设备的电流波动更小,提高了充电坞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当第一输出模块243和/或第二输出模块253 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第一输出模块243和/或第二输出模块253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坞1的充电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输出模块243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与第二输出模块253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使得充电坞1能够同时为多个兼容不同快充协议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更多样化的充电需求。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块 25包括3个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3个第二控制模块252和3 个第二输出模块253,每一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与一第二控制模块252和一第二输出模块253依次电性连接组成3条支路,即支路a、支路b和支路c。
进一步地,支路a包括一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一第二控制模块252和一第二输出模块253,其中,第二输入支撑电路251包括电容C51和电容C52,电容C51和电容C52并联;第二控制模块252包括输出控制芯片U7、电感L3、电容C53~C54、有极电容C55和电容C56;第二输出模块253通过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与电子设备电性相连并为其进行普通充电或快充充电。
具体地,有极电容C51阳极同时与电容C52一端和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7引脚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51正极与电容 C52另一端同时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1引脚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2引脚同时与电容C53的一端、电阻R58 的一端和电感L3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53的另一端与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4 引脚空置,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5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 的第2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6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58的另一端与电容 C5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54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3的另一端同时与有极电容C55的正极、电容C56的一端、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1引脚和输出控制芯片U7的第8引脚电性连接,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4引脚接地。
支路b包括一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一第二控制模块 252和一第二输出模块253,其中,第二输入支撑电路251 包括电容C61和电容C62;第二控制模块252包括输出控制芯片U8、电感L4、电容C63~C64、有极电容C65和电容C66;第二输出模块253通过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与电子设备电性相连并为其进行普通充电或快充充电。
具体地,有极电容C61阳极同时与电容C62一端和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7引脚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61正极与电容 C62另一端同时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1引脚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2引脚同时与电容C63的一端、电阻R68 的一端和电感L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63的另一端与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4 引脚空置,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5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 的第2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6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68的另一端与电容 C6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64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4的另一端同时与有极电容C65的正极、电容C66的一端、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1引脚和输出控制芯片U8的第8引脚电性连接,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4引脚接地。
支路c包括一第二输入支撑模块251、一第二控制模块 252和一第二输出模块253,其中,第二输入支撑电路251 包括电容C71和电容C72,电容C71和电容C72并联;第二控制模块252包括输出控制芯片U9、电感L5、电容C73~C76;第二输出模块253通过磁吸式输出接口114与电子设备电性相连并为其进行普通充电或快充充电。
具体地,有极电容C71阳极同时与电容C72一端和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7引脚电性连接,有极电容C71正极与电容 C72另一端同时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1引脚接地,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2引脚同时与电容C73的一端、电阻R78 的一端和电感L5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 73的另一端与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4 引脚空置,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5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 的第2引脚电性连接,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6引脚与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3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78的另一端与电容 C7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74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5的另一端同时与有极电容C75的正极、电容C76的一端、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1引脚和输出控制芯片U9的第8引脚电性连接,第二输出模块253的第4引脚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对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 /或其他信息确定B。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坞具有以下优点:
1、充电坞电路至少包括输入模块、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输出模块,第二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输出模块,当第一输出模块和/或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充电效率。
2、第一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与第二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多个兼容不同快充协议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更多样化的充电需求。
3、当第一充电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任一个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且任一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使得充电坞能够为充电功率需求更大的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如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当第一充电模块仅为一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与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更多的充电功率需求较小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如手机、可充电耳机、可充电音箱、电子书等,通过这种设计,使得充电坞的充电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
4、多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多个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等于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能够使各第二输出模块的充电电压更加稳定,进而使得输入电子设备的电流波动更小,提高了充电坞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与多个第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多个第一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多个第一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使得第一充电模块既能满足少量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又能满足大量较小功率电子设备的快充充电需求,大大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
6、第二充电模块包括多个第二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与第二输出模块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第二控制模块根据第二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相应的第二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每一第二控制模块对应控制一个第二输出模块,使得所有第二输出模块能够分别根据不同电子设备的需求稳定输出所需的功率,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坞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7、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与输入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性连接充电坞,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起到校正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之作用,使得充电坞的电能利用率更高,提高了充电坞的效率性。
8、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与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电性连接,电压转换模块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配合,将整流电路输入的不稳定高电压转换为安全且稳定的直流电,使得充电坞能够满足大功率稳定输出的需求
9、第一充电模块数量为多个,每一第一充电模块对应多个第一输出模块,使得充电坞能够同时为更多充电功率需求较大的电子设备充电,满足的充电应用场景更多样化。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电坞,具有与上述一种充电坞电路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坞电路至少包括输入模块、第一充电模块、第二充电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输出模块;
当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或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快充充电;
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与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兼容的快充协议类型部分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任一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当所述第一充电模块仅为一个电子设备充电时,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的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任一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相等;多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包括多个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输出模块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相应的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的输出功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坞电路进一步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与所述输入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坞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块数量为多个,每一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对应多个所述第一输出模块。
10.一种充电坞,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坞的充电电路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坞电路。
CN202022587874.5U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Active CN213937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87874.5U CN21393751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87874.5U CN21393751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37519U true CN213937519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6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87874.5U Active CN21393751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375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4477B2 (en) * 2019-08-30 2022-09-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onstant power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4477B2 (en) * 2019-08-30 2022-09-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onstant power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3937519U (zh) 一种充电坞电路及充电坞
US20220209567A1 (en) Earphone charging case with adapter function
CN210579159U (zh) 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和无线耳机
CN213937474U (zh) 一种充电坞
CN213126860U (zh) 一种充电器
CN113422410A (zh) 充电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0609609U (zh) 一种蓝牙耳机内部模块无焊接连接结构
CN112421720A (zh) 一种充电坞及充电坞电路
CN218887589U (zh) 一种连接器及数据线
US20140167690A1 (en) Wireless charging battery module and charg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CN204793525U (zh) 一种磁吸式通用充电连接头
CN103002382B (zh) 耳机插头转换器
CN204633096U (zh) 多功能快速充电及数据传输线
CN214707215U (zh) 磁吸式充电设备
CN105577865B (zh) 多充电/数据接口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及与其匹配的插接件
CN208806632U (zh) 多功能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CN209962216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
CN206180261U (zh) 一种Lightning音频转接盒耳机插头旋入式结构
CN209298995U (zh) 一种带可移动无线充电座的壁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3119505U (zh) 电力系统防误钥匙的红外信息传输电路及其装置
CN208891039U (zh) 无线耳塞
CN206195077U (zh) 一种带音源转换功能以及dc耳机接口的储存式数据线
CN211655204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7036782U (zh) 一种实现新型多口的智能快充充电的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