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8670U -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8670U
CN213928670U CN202022768264.5U CN202022768264U CN213928670U CN 213928670 U CN213928670 U CN 213928670U CN 202022768264 U CN202022768264 U CN 202022768264U CN 213928670 U CN213928670 U CN 213928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ump
air
switch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682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雄
王淮添
周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da Industry Xiamen Co ltd
Intex Industries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da Industr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da Industry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da Industr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682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8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8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8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马达、驱动装置、减速装置和固定部,马达套设于固定部内,减速装置的输入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部啮合,第二传动部与固定部的内圈啮合,第一传动部可切换地设置于减速装置与固定部之间,驱动装置与第一传动部连接以使得第一传动部能够与第二传动部或固定部的内圈中一任一个啮合。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气泵,固定部设置于泵体的内部,上盖、马达、泵腔和气道切换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并可旋转地穿过固定部设置于泵体的内部,风叶设置于泵腔的内部并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该气泵可以利用马达的动力同时实现充放气和旋转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产品领域,并且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充气产品,充气产品在充满气的状态下因体积膨胀可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在放完气的状态下可便于折叠收藏或外出携带。与充气产品配套的充放气装置包括打气筒、电动泵以及内置的气泵,单独的打气筒、电动气泵都是人工进行充放气外置使用的,费时费力,携带不便,操作麻烦,逐步被内置的气泵所取代。
现有电动气泵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控制方式:利用开关控制气泵开启,气道切换需要手动进行相应的切换动作,例如旋转腔体结构,该方式在使用时较为麻烦,需要使用者分别手动控制气泵和气道切换,容易出现气道切换不到位的情况,影响充气效果;还存在一些将开关与气道切换合并的气泵,通过旋转气道切换触发气泵开关,该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中同样容易出现气道切换不到位的情况,同时触发开关的结构较为隐蔽,不方便维修。另外还有些气泵,额外配置第二驱动源为旋转切换提供动力,该方式下的气泵需要额外配置旋转切换的动力源,增加了装置的故障发生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额外增设的旋转切换动力源容易存在电路或者机械故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马达、驱动装置、减速装置和固定部,马达套设于固定部内,减速装置的输入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部啮合,第二传动部与固定部的内圈啮合,第一传动部可切换地设置于减速装置与固定部之间,驱动装置与第一传动部连接以使得第一传动部能够与第二传动部或固定部的内圈中一任一个啮合。利用马达作为驱动源并利用减速装置将高速的马达旋转减速为低速的切换旋转,通过驱动装置切换传动方向以实现不同方向的旋转。
优选的,马达的一端设置有齿轮,减速装置的输入端与齿轮啮合。齿轮传动的方式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的,固定部的内圈设置有内齿圈,并与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啮合。利用第二传动部与内圈的内啮合方式能够实现不同方向的旋转。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传动部包括上齿轮和下齿轮,上齿轮与减速装置的输出端啮合,下齿轮可切换地与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或固定部的内齿圈啮合。凭借第一传动部的切换可以获得相对内圈正转或反转的传动方式。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传动部的切换方式包括纵向位移切换,第二传动部设置有延伸至固定部之外的连接部,第一传动部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纵向位移以使得下齿轮在第二传动部的连接部和固定部的内齿圈之间切换。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传动部的切换方式包括水平面位移切换,上齿轮沿减速装置输出端啮合方向旋转以使得下齿轮在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和固定部的内齿圈之间切换。纵向和水平面位移两种切换方式可以便于进行不同的结构设计,满足不同结构的空间布局需求和切换控制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气泵,包括上述的旋转切换装置,还包括泵体、上盖、风叶、泵腔和气道切换部,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泵体的内部,上盖、马达、泵腔和气道切换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并可旋转地穿过固定部设置于泵体的内部,风叶设置于泵腔的内部并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利用马达作为风叶旋转和气道切换部整体旋转的动力源,无需额外配置气道切换部的旋转动力。
优选的,驱动装置包括气压切换结构和驱动部,泵腔一侧设置有驱动气孔,气压切换结构通过软管与驱动气孔连通。凭借该设置可以利用泵腔内的风压推动驱动装置进而实现不同旋转方向的切换。
优选的,泵体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气道切换部上设置有两个通道,且旋转组件旋转时两个通道能够分别与通气孔对应。利用气道切换装置的两个通道在上述旋转组件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充气、放气和停止状态的切换。
优选的,上盖设置有电路板和开关,驱动装置、马达和开关接入电路板。利用电路板综合控制旋转驱动装置、马达,仅利用开关即可完成相应的操作,便于消费者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利用马达作为驱动整个气道切换部旋转的动力源以及风叶旋转的动力源,利用减速装置将高速的旋转减速为气道切换的缓慢旋转运动,同时利用不同传动部的切换实现两个方向的旋转,且具有多种切换方式供不同结构或功能的气泵进行选择,该旋转方式相较于人工旋转的方式更加稳定可靠,同时避免了多个动力源容易造成的故障率多的情况,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被并入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将容易认识到其它实施例和实施例的很多预期优点,因为通过引用以下详细描述,它们变得被更好地理解。附图的元件不一定是相互按照比例的。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对应的类似部件。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e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2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2e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3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脱离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3e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反转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爆炸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爆炸图;
图4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停止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放气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参考附图,该附图形成详细描述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其中可实践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具体实施例来示出。对此,参考描述的图的取向来使用方向术语,例如“顶”、“底”、“左”、“右”、“上”、“下”等。因为实施例的部件可被定位于若干不同取向中,为了图示的目的使用方向术语并且方向术语绝非限制。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或可以做出逻辑改变,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以下详细描述不应当在限制的意义上被采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图1a和1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和局部示意图,如图1a和1b所示,该旋转切换装置包括减速装置5、驱动装置6、第二传动部7、第一传动部8、马达9和固定部10,其中,减速装置5包括多个不同齿比的齿轮啮合形成,其输入端与马达9的顶部输出轴连接,具体可以通过齿轮啮合传动的方式配合连接,第一传动部8和第二传动部7均包括同步旋转的上下两齿轮,其中第一上齿轮81 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啮合,第一下齿轮82可与第二传动部7的第二上齿轮71或者固定部10的内圈设置的内齿圈101之间的任一个啮合,第二传动部7的下齿轮72与内齿圈101内啮合,驱动装置6与第一传动部8连接控制其上下动作以实现切换。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为电磁阀,在该状态下,第一传动部8在电磁阀的作用下到达电磁阀的顶端,此时,第一下齿轮82与第二上齿轮71啮合,该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马达9启动并依次带动减速装置5、第一传动部8、第二传动部7转动,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10内沿内齿圈101方向正向转动。在其到达指定位置后,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作用下向下运动,回到中间位置,第一下齿轮82均不与第二上齿轮71和内齿圈101啮合,第一传动部8 在减速装置5的作用下空转,此时旋转装置所处的脱离状态的结构图和局部示意图如图 1c和1d所示,旋转装置保持在该工作位置。当旋转装置要返回原始位置时,驱动装置6 的电磁阀控制第一传动部8继续下移,并使第一下齿轮82直接与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 啮合,此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此时第一传动部8 直接与内齿圈101内啮合,不经过第二传动部7,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10内沿齿轮101方向反向转动,旋转装置此时的反转状态的结构图和局部示意图如图1e和1f所示。
图2a和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和局部示意图。与图1a-1b类似,均采用纵向位移的切换方式实现第一传动部8的切换,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为利用气压控制第一传动部8纵向位移的方式,其包括与泵腔11连通的一软管61,通过泵腔11中的气压可上下切换方向地推动驱动装置6’内部活塞实现对第一传动部8的上下位移控制。正转状态时,控制驱动装置6’的进气方向,使泵腔11的气压反向推动驱动装置6’带动第一传动部8上移,第一下齿轮82与第二上齿轮71啮合,该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马达9启动并依次带动减速装置5、第一传动部8、第二传动部7转动,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 10内沿内齿圈101方向正向转动。其余如图2c和2d的脱离状态、图2e和2f的反转状态均与图1c、1d、1e和1f类似,通过控制驱动装置6’的进气方向,对应实现图1a-1f中电磁阀控制第一传动部8的上下运动方向,其余传动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3a和3b,图3a和3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切换装置正转状态的结构和局部示意图。区别于图1a-1b和图2a-2b中的驱动装置的纵向切换方式,本实施例中采用水平面的位移切换实现正反转,具体表现为第一传动部8的第一下齿轮82在轨道83上的位移,第二传动部7在该实施例中仅为与内齿圈101始终啮合的齿轮,第一下齿轮82在轨道83上位移时可以分别与第二传动部7或者内齿圈101啮合,且其在位移时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保持啮合。第一下齿轮82 在最左端时与第二传动部7啮合,且该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马达9启动并依次带动减速装置5、第一传动部8、第二传动部7转动,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10内沿内齿圈101方向正向转动。在其到达指定位置后,移动第一传动部8使第一下齿轮82处于轨道83的中间位置,第一下齿轮82均不与第二传动部 7和内齿圈101啮合,第一传动部8在减速装置5的作用下空转,此时旋转装置所处的脱离状态的结构图和局部示意图如图3c和3d所示,旋转装置保持在该工作位置。当旋转装置要返回原始位置时,控制第一传动部8向右沿轨道83位移,并使第一下齿轮82直接与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啮合,此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此时第一传动部8直接与内齿圈101内啮合,不经过第二传动部7,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10内沿齿轮101方向反向转动,旋转装置此时的反转状态的结构图和局部示意图如图3e和3f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除了可以利用齿轮的传动方式之外,还可以选择驱动轮的传动方式,固定部10的内壁相应设置接触面利用驱动轮与该接触面的摩擦力带动旋转组件的旋转,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同时切换的方式也不限于上述的纵向以及水平面上位移的切换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传动部在第二传动部以及固定部内圈之间切换,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爆炸图,如图4a所示,该电动气泵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贴签1、面板2、电路板3、保护罩4、减速装置5、驱动装置6、第二传动部7、第一传动部8、马达9、泵腔11、风叶12、上泵盖13和下泵盖14构成的旋转组件,还包括泵体16,其为开口柱状的结构,泵体16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充气或放气的通气孔,其中,马达9固定于泵腔11的上端面,风叶12设置于泵腔 11内,马达9的上端与减速装置5连接,下端与风叶12连接,上泵盖13和下泵盖14 形成气道切换部,其中上泵盖13和下泵盖14上分别设置有进气孔和排气孔,且上下泵盖的进气孔之间、排气孔之间相互对应,该气道切换部在旋转组件旋转时可以使得进气孔和排气孔分别与泵体16底部的通气孔连通,以实现气泵的充气和放气的功能。泵体16 的中部固定设置有固定部10,固定部10为中空结构,旋转组件穿过固定部10设置于泵体16的内部,使得旋转组件可以更为平稳的在泵体15内部旋转。该电动气泵利用马达9 为风叶12的旋转提供动力,同时在马达9的另一端的输出轴上与减速装置5啮合传动,并通过第一传动部8的不同切换状态进而控制旋转组件不同方向的旋转,以实现旋转组件中的上下泵盖上的气道切换。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减速装置5、驱动装置6、第二传动部7、第一传动部8、马达9 组成的旋转切换装置使得旋转组件可以在泵体16的固定部10内旋转,具体的旋转、连接以及切换方式如图1a-1f中所示,此处不再赘述。减速装置5固定于保护罩4上,驱动装置6接入电路板3,通过电路板3上设置的开关实现驱动装置6的动作进而控制第一传动部8切换啮合位置并根据与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的不同传动方向实现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15和泵体密封圈17,密封圈15设置于泵体16 的内腔底部的通气孔与下泵盖14的连接处,用以保证上下泵盖的进气孔、排气孔与泵体 16的内腔底部的通气孔的密封性,防止进气或放气时空气从进气孔或排气孔与通气孔之间的间隙泄漏,影响充气或充气完成后的气密保持效果。泵体密封圈17设置于泵体16 的外表面,用于保证气泵和其配合部的气密性。虽然图示中的密封圈15和泵体密封圈17 仅设置为1个,但是应当认识到,可以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密封圈,以增加气密效果,能够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阀体座20和阀体21,阀体座20固定于阀体21上端面,泵体16可拆卸地固定于阀体21上。阀体21包括相邻设置的泵体固定部和容置腔,泵体固定部具体为中空环状结构,泵体16卡入其上设置的固定槽中与阀体21紧密配合并通过泵体密封圈17实现密封。容置腔设置于气泵固定部的一侧,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一个手动充气口,该手动充气口内设置有单向阀22和阀塞19,盖子18可拆卸地覆盖于容置腔的开口处。阀体21可以设置于充气体的表面,将泵体16固定于阀体21上,利用气泵实现对充气产品的充放气工作,另外设置的容置腔可以用于放置气泵的电源线23,并且手动充气口还可以作为备用充气口,利用手动充气装置实现对充气体的充气工作,拓展了充气产品的使用场景。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阀体21的气泵固定部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泵体16的外表面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弹片,利用限位弹片与限位凹槽的配合保证气泵的泵体16能够固定于阀体21上,且不影响气泵中的旋转组件的旋转,使旋转组件在旋转的时候不会带动泵体16 旋转,防止气泵从阀体21上脱落,影响充气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线23,电源线23的一端与电路板3连接,电源线 23上还设置有用于捆绑电源线23的可调扎带,插头和其余电源线缠绕后收置于阀体20 的容置腔内,利用容置腔作为电源线23的收纳仓,可以有效的避免电源线23使用中的散乱设置,防止电源线23在使用中被拉扯断裂或者其他不安全的情况发生。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面板2底面设置有电路板3,电路板3用于控制驱动装置6以及马达5的运作,电路板3上设置有多个按压开关,分别对应面板2与贴签1上的充气、放气、停止三个充气档位。
图4b和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和第三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爆炸图,其整体结构与上述图4a的结构类似,区别在于旋转装置的切换方式,其分别对应如图2a-2f以及图3a-3f中示出的通过气压来控制驱动装置实现纵向切换以及利用轨道83 实现水平面上的位移切换,此处不再赘述。凭借多种切换方式的不同结构设计,能够适配各种气泵,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切换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旋转结构进行应用。以上三种实施例的区别仅在内部切换方式,对于气泵的外形结构并无影响,气泵的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继续参考图6,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如图6(结合图1a)所示,接通电源后,按下充气开关,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作用下上移到达电磁阀的顶端,此时,第一下齿轮82与第二上齿轮71啮合,该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马达9启动并依次带动减速装置5、第一传动部8、第二传动部7转动,进而令旋转组件在固定部10内沿内齿圈 101方向正向转动,在其到达充气位置后,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作用下向下运动,回到中间位置,此时旋转组件不再转动,下泵盖14的进气孔与泵体16的通气孔处于连通状态,马达9带动风叶12旋转,外界的空气在风叶12的作用下依次通过面板2中部的镂空开孔、泵腔11、下泵盖14的排气孔、下泵盖14的进气孔和泵体16底部的通气孔最终进入充气体内部,完成对充气体的充气动作,具体的气流通道示意图如图6 所示。充气完成后,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控制第一传动部8继续下移,并使第一下齿轮 82直接与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啮合,此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此时第一传动部8直接与内齿圈101内啮合,不经过第二传动部7,进而令上述各部件在固定部10内沿齿轮101方向反向转动,到达关闭位置后,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作用下第一传动部8回到中间位置,断电,完成整体充气流程。
继续参考图7,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停止状态结构示意图,如图7(结合图1c)所示,不对PUMP进行操作,此时第一传动部8位于中间位置,与第二传动部7和固定部10均处于脱离状态,下泵盖14的进气孔、排气孔均不与泵体 16的通气孔连通,充气体内部的空气无法从气泵中泄漏,气泵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
继续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气泵的放气状态结构示意图,如图8(结合图1e)所示。在电动气泵使用时,按下放气开关时,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控制第一传动部8继续下移,并使第一下齿轮82直接与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啮合,此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此时第一传动部8直接与内齿圈101内啮合,不经过第二传动部7,进而令旋转组件在固定部10内沿齿轮101 方向反向转动,直至到达放气位置后,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作用下向上运动,回到中间位置,旋转组件保持在该状态工作,同时马达9带动风叶12旋转开始工作产生气流,此时,下泵盖14的排气孔与泵体16的通气孔处于连通状态,马达9带动风叶12旋转,充气体内部的空气在风叶12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泵体16底部的通气孔、下泵盖14的排气孔、下泵盖14的进气孔、泵腔11和面板2中部的镂空开孔最终排出泵体外,完成对充气体的放气动作,具体的气流通道示意图如图8所示。放气完成后,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作用下上移到达电磁阀的顶端,此时,第一下齿轮82与第二上齿轮71啮合,该过程中第一上齿轮81始终与减速装置5的输出端齿轮啮合,马达9启动并依次带动减速装置5、第一传动部8、第二传动部7转动,进而令旋转组件在固定部 10内沿内齿圈101方向正向转动,在其到达关闭位置后,第一传动部8在驱动装置6的电磁阀作用下向下运动,回到中间位置后马达断电,完成整体放气流程。
在另外两实施例中的气泵的工作状态与上述图6-图8中的结构原理相类似,区别在于第一传动部8的控制方式为利用泵腔11的气压推动驱动装置来实现第一传动部8的上下切换,又或者利用电磁阀控制第一传动部8在水平面方向在轨道83上运动以实现在第二传动部7和固定部10的内齿圈101之间的啮合,具体切换可参照图2a-2f和图3a-3f 中的结构示意图,工作原理同图6-图8中的各状态,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利用马达作为驱动整个气道切换部旋转的动力源以及风叶旋转的动力源,通过减速装置将马达的高速旋转减速为供气道切换的缓慢旋转运动,同时利用不同传动部的纵向切换或者水平面方向的切换实现包括气道切换装置的旋转组件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具有多种切换方式供不同结构或功能的气泵进行选择,该自动化的旋转方式相较于人工旋转的方式更加稳定可靠,同时也避免了增设额外的动力源来驱动旋转组件旋转时,容易产生的故障率多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电动气泵的使用寿命,也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和改变。以该方式,如果这些修改和改变处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的范围内,则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涵盖这些修改和改变。词语“包括”不排除未在权利要求中列出的其它元件或步骤的存在。某些措施记载在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的简单事实不表明这些措施的组合不能被用于获利。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当被认为限制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马达、驱动装置、减速装置和固定部,所述马达套设于所述固定部内,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马达的一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部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固定部的内圈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部可切换地设置于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传动部能够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或所述固定部的内圈中一任一个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的一端设置有齿轮,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圈设置有内齿圈,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上齿轮和下齿轮,所述上齿轮与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出端啮合,所述下齿轮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或所述固定部的内齿圈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切换方式包括纵向位移切换,所述第二传动部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固定部之外的连接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纵向位移以使得所述下齿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的内齿圈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切换方式包括水平面位移切换,所述上齿轮沿所述减速装置输出端啮合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下齿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齿轮和所述固定部的内齿圈之间切换。
7.一种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切换装置,还包括泵体、上盖、风叶、泵腔和气道切换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所述上盖、马达、泵腔和气道切换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并可旋转地穿过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所述风叶设置于所述泵腔的内部并与所述马达的另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压切换结构和驱动部,所述泵腔一侧设置有驱动气孔,所述气压切换结构通过软管与所述驱动气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气道切换部上设置有两个通道,且旋转组件旋转时两个通道能够分别与通气孔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置有电路板和开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马达和所述开关接入所述电路板。
CN202022768264.5U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Active CN213928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68264.5U CN21392867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68264.5U CN21392867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8670U true CN213928670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44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68264.5U Active CN213928670U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86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0625A1 (en) * 2022-11-10 2024-05-16 Intex Industries Xiamen Co. Ltd. An air pump with a channel switch assembl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0625A1 (en) * 2022-11-10 2024-05-16 Intex Industries Xiamen Co. Ltd. An air pump with a channel switch assembl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28670U (zh) 一种旋转切换装置和电动气泵
CN210660669U (zh) 充放气气泵
US1010561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luid transfer between inflatable objects
EP3674560B1 (en) An air pump for an inflatable body
US11994139B2 (en) Inflatable product with integrated air pump
CN201486904U (zh) 一种可充气和排气的气泵
CN214499529U (zh) 旋钮式气泵
CN207093305U (zh) 电动打气机
CN212867965U (zh) 一种电动气泵
CN211950780U (zh) 一种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CN116409428B (zh) 一种单点充气船艇及充气方法
CN101954964B (zh) 便携式快速充气救生气囊
CN201816735U (zh) 便携式快速充气救生气囊
CN101317720A (zh) 充气装置
CN211623775U (zh) 可拆卸内置气泵及充气产品
CN201802604U (zh) 快速充气泄气泵
CN101310650A (zh) 充气装置
CN209115349U (zh) 内置气泵和充气体装置
CN216589042U (zh) 单旋钮双气室微型气泵
CN115217793B (zh) 一种配置在充气产品上的充泄气结构以及充气产品
WO2016055005A1 (zh) 清洗设备
US20230400031A1 (en) Air pump device adapted to small-sized inflatable product and inflatable product
CN210317703U (zh) 一种自动停止的充泄气装置
CN109424514A (zh) 电动打气机
CN114822099B (zh) 一种课外教育用的收纳型屏幕展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