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9712U - 防烫伤炒锅 - Google Patents
防烫伤炒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09712U CN213909712U CN202022820947.0U CN202022820947U CN213909712U CN 213909712 U CN213909712 U CN 213909712U CN 202022820947 U CN202022820947 U CN 202022820947U CN 213909712 U CN213909712 U CN 2139097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lateral wall
- baffle
- scald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防烫伤炒锅,涉及烹饪器材领域,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内锅柄,所述内锅柄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外套柄,所述内锅柄与外套柄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热腔,所述外套柄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管,所述外套柄侧壁上与散热管端部的连接处均贯穿开设有连通孔,通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滑块、固定脚、U型槽之间的配合使用,在使用炒锅进行烹饪时,一手持锅柄通过第一挡板可防止热油飞溅烫伤把持锅柄的手,而将锅铲架在U型槽内进行翻炒动作,第二挡板可对把持锅铲的手进行保护,且锅铲可推动滑块在锅体上任意滑动,进而不会影响烹饪的翻炒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材领域,尤其涉及防烫伤炒锅。
背景技术
炒锅是中国一种烹饪工具,为锅的一种,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圆底,由于中国南方食物多以小炒为主,故炒锅设计成有手柄以方便抛炒。炒锅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但也可以用作蒸、炖、炸等其他不同的烹饪方法,炒锅是中国及东南亚的主要煮食工具,而在使用炒锅进行煎炸等烹饪行为时,常有发生热油溅出而使人的手部被烫伤的情况,而现有的炒锅的设计上并不能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了防烫伤炒锅,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防烫伤炒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防烫伤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内锅柄,所述内锅柄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外套柄,所述内锅柄与外套柄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热腔,所述外套柄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管,所述外套柄侧壁上与散热管端部的连接处均贯穿开设有连通孔,所述锅体的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下端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锅体与滑槽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上端侧壁开设有U型槽,所述固定块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
优选的,所述隔热腔的内部通过连通孔与散热管的内部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方棚油。
优选的,所述外套柄、散热管、固定套、第二挡板均采用胶木粉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侧壁均呈弧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侧壁拐角点均采用圆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锅体与滑槽的侧壁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滑块、固定脚、U型槽之间的配合使用,在使用炒锅进行烹饪时,一手持锅柄通过第一挡板可防止热油飞溅烫伤把持锅柄的手,而将锅铲架在U型槽内进行翻炒动作,第二挡板可对把持锅铲的手进行保护,且锅铲可推动滑块在锅体上任意滑动,进而不会影响烹饪的翻炒动作;
通过内锅柄、外套柄、散热管、方棚油的配合使用,当锅体受热后,内锅柄表面温度相应上升,使得隔热墙内部的方棚油受热膨胀而进入到散热管中,携带热量散出,冷却后又回流至隔热腔中,以此循环,可使锅柄的温度有效降低,避免过热而影响人手的把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分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管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1锅体、2固定块、3内锅柄、4外套柄、5散热管、6连通孔、7第一挡板、8滑块、9滑槽、10固定脚、11固定套、12第二挡板、13 U型槽、14隔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防烫伤炒锅,包括锅体1,锅体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固定块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内锅柄3,内锅柄3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外套柄4,内锅柄3与外套柄4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热腔14,外套柄4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管5,外套柄4侧壁上与散热管5端部的连接处均贯穿开设有连通孔6,隔热腔14的内部通过连通孔6与散热管5的内部相互连通,隔热腔14内填充有方棚油,方棚油能够进行热胀冷缩,隔热腔14内部方棚油在散热管5的设置下,能够不断进行热流动过程,热油上升,冷油下沉,从而形成流动散热;
锅体1的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8,滑块8的下端侧壁开设有滑槽9,锅体1与滑槽9的侧壁滑动连接,锅体1与滑槽9的侧壁紧密贴合,防止在翻炒锅铲时,带动滑块8轻易从锅体1上脱落;
滑块8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脚10,固定脚10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固定套11,固定套11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2,第二挡板12的上端侧壁开设有U型槽13,外套柄4、散热管5、固定套11、第二挡板12均采用胶木粉材料制成,是锅柄保护层的优选材料,固定块2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7,第一挡板7与第二挡板12的侧壁均呈弧形设置,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12的侧壁拐角点均采用圆角设置,避免存在尖锐边缘而刮伤人体皮肤。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炒锅进行烹饪时,通过手握外套柄4,把住炒锅,通过第一挡板7的设置,可防止热油飞溅到把持外套柄4的手上,将锅铲架在第二挡板12侧壁上的U型槽13内,在炒菜时,第二挡板12可对把住锅铲的手进行保护,防止热油飞溅到把持锅铲的手上,通过锅铲的移动对第二挡板12进行推挤,带动滑块8在锅体1的侧壁上进行自由滑动,进而不影响锅铲的翻炒动作,另外当锅体1受热后,内锅柄3的表面温度也进行升高,使得隔热腔14内部的方棚油受热膨胀,受热后的方棚油在隔热腔14内向上转移,通过连通孔6进入到散热管5内,进行散热,后再由散热管5的下端部回流至隔热腔14内,以此循环,可有效对内锅柄3进行降温,防止外套柄4过热而影响手的把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防烫伤炒锅,包括锅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内锅柄(3),所述内锅柄(3)的外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外套柄(4),所述内锅柄(3)与外套柄(4)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热腔(14),所述外套柄(4)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管(5),所述外套柄(4)侧壁上与散热管(5)端部的连接处均贯穿开设有连通孔(6),所述锅体(1)的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8),所述滑块(8)的下端侧壁开设有滑槽(9),所述锅体(1)与滑槽(9)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块(8)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脚(10),所述固定脚(10)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固定套(11),所述固定套(11)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2)的上端侧壁开设有U型槽(13),所述固定块(2)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14)的内部通过连通孔(6)与散热管(5)的内部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14)内填充有方棚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柄(4)、散热管(5)、固定套(11)、第二挡板(12)均采用胶木粉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与第二挡板(12)的侧壁均呈弧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12)的侧壁拐角点均采用圆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伤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与滑槽(9)的侧壁紧密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20947.0U CN21390971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防烫伤炒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20947.0U CN21390971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防烫伤炒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09712U true CN213909712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145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20947.0U Active CN21390971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防烫伤炒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09712U (zh) |
-
2020
- 2020-11-30 CN CN202022820947.0U patent/CN2139097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459667A1 (en) | Cooking pan | |
CN213909712U (zh) | 防烫伤炒锅 | |
US4179039A (en) | Closure fastening means | |
CN210433316U (zh) | 一种带有防烫伤结构的不锈钢蒸锅 | |
EP3058856A1 (en) | Multifunction cooking device | |
CN214712128U (zh) | 一种易清洗的多功能煎烤器具 | |
CN204743719U (zh) | 电热烧烤两用锅 | |
CN209983984U (zh) | 一种电饭煲内胆防烫的简易装置 | |
CN207306539U (zh) | 一种电磁煮锅 | |
KR200466052Y1 (ko) | 조리용구의 거치가 가능한 조리기구용 손잡이 | |
CN221180111U (zh) | 一种可应用于多场合的炒锅 | |
CN2336719Y (zh) | 分离式锅把 | |
CN210871110U (zh) | 一种散热式把手 | |
CN209090804U (zh) | 一种便于运输和储藏的不锈钢锅 | |
CN221383241U (zh) | 一种防沸溅的电水壶 | |
CN218457927U (zh) | 一种电磁炉陶瓷煲 | |
CN215424120U (zh) | 一种电热汤锅 | |
CN213882841U (zh) | 一种烟囱锅体一体式火锅炉 | |
CN210871108U (zh) | 一种多隔断式把手 | |
CN217185621U (zh) | 一种熟食品加工用煮制器具 | |
CN204378850U (zh) | 蒸煮并用式电子锅 | |
CN213664783U (zh) | 多功能电煮锅 | |
CN207532278U (zh) | 一种家用易清洗的铜底炒锅 | |
CN216675438U (zh) | 一种导热性强且便于清洗的铝锅 | |
CN216876061U (zh) | 一种具有电子秤的空气炸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