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4800U -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4800U
CN213904800U CN202023230792.1U CN202023230792U CN213904800U CN 213904800 U CN213904800 U CN 213904800U CN 202023230792 U CN202023230792 U CN 202023230792U CN 213904800 U CN213904800 U CN 213904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display screen
glar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307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普飞
付建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307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480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5396 priority patent/WO202214191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4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4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防眩光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和终端设备,显示屏包括具有相对的两面的显示层、与显示层的其中一面相对设置的光源层组,以及与显示层的另一面相对设置的防眩光层组;防眩光层组具有第一防眩光结构,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的背对光源层组的一面;光源层组具有第二防眩光结构,第二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的与光源层组相对的一面。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对显示层发出的光线起到散射效果,弱化甚至消除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经过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散射的光线,具有与纸张十分类似的视觉效果,符合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观看习惯,减少了用户长时间目视显示屏后的视觉疲劳。

Description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眩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人眼视野观察到的范围内,当存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极端亮度对比时,容易引起视觉的不舒适和人眼观察能力的降低,也即常说的眩光。高强度或者长时间持续的眩光可能引发心理上的厌恶感、生理上的不舒适感,甚至视力的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下降,正因如此,对于灯具和显示屏等能够发光或者能够反射光线的设备,往往配置有防眩光的结构或者程序。
对于显示屏的防眩光功能,传统方案公开了一种对显示屏盖板的表面进行处理,使得原有的平面变为哑光的漫反射表面,进而起到防眩光的作用的方案。传统的显示屏虽然能够减弱眩光效应,但是用户长时间目视后,仍然会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屏,旨在解决传统的显示屏防眩光效果差,用户长时间目视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显示屏,包括具有相对的两面的显示层、与所述显示层的其中一面相对设置的光源层组,以及与所述显示层的另一面相对设置的防眩光层组;所述防眩光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层和盖板,所述盖板的背对所述显示层的一面为光滑表面;所述防眩光层组具有第一防眩光结构,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所述显示层的背对所述光源层组的一面;所述光源层组具有第二防眩光结构,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所述显示层的与所述光源层组相对的一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偏光层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的磨砂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为所述盖板表面的磨砂结构时,所述磨砂结构的表面形貌满足: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范围为0.2μ m~0.45μm、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的范围为31μm~60μm、轮廓最大高度的范围为0.4μm~2.5μm,且60°角下的光泽度的范围为10~40SGU;或者,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30%~5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上偏光层之间的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上偏光层粘接,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胶层中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上偏光层之间的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上偏光层粘接;或者,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框接区域,所述框接区域环绕所述盖板的边沿设置,且所述框接区域与所述上偏光层连接,所述上偏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调光层,以及光源层;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调光层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调光层,以及光源层;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偏光层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80%~1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层组包括与所述下偏光层相对设置的 LED面板;或者,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所述下偏光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扩散板、导光板、反光片和框体,以及贴合所述导光板的边沿设置的LED光条。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源层组和所述显示层之间的分区控制层组,所述分区控制层组包括分区控制板;所述分区控制层组还包括贴合所述分区控制板的与所述光源层组相对的一面的第一扩散层,和/或,所述分区控制层组还包括贴合所述分区控制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的第二扩散层。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了如上所述的显示屏的终端设备。
实施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设置有能够以预定的比例散射光线的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光源层组产生的光线在到达显示层之前,首先经过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化,使得照射到显示层各处的光线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光强变化过大,弱化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穿过显示层的光线,在第一防眩光结构处再次散射,进一步弱化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此外,先后经过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的散射的光线,具有与纸张十分类似的视觉效果,符合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观看习惯,进一步减少了用户长时间目视显示屏后的视觉疲劳,使之尤其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1-显示层;2-光源层组;21-下偏光层;22-调光层;23-光源层;231-扩散板; 232-导光板;233-反光片;234-框体;235-LED光条;236-LED面板;237-OLED 面板;238-缓冲泡棉;3-防眩光层组;31-上偏光层;32-光学胶层;33-盖板;331-框接区域;4-分区控制层组;41-分区控制板;42-第一扩散层;43-第二扩散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一种显示屏,包括具有相对的两面的显示层1、与显示层1的其中一面相对设置的光源层组2,以及与显示层1的另一面相对设置的防眩光层组3;防眩光层组3包括沿远离显示层1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层31和盖板33,盖板33的背对显示层1 的一面为光滑表面;防眩光层组3具有第一防眩光结构,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1的背对光源层组2的一面;光源层组2具有第二防眩光结构,第二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1的与光源层组2相对的一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中,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均具有预设雾度,光线在层结构的内部和/或表面会发生散射,层结构能够以与预设雾度相对应的散射比例打散穿过其本身的光线;显示层1用于将信号转化为图像信息,进而控制穿过显示层1的光线的亮度与色调;盖板33设置于第一防眩光结构的背对显示层1的一侧,起到保护显示屏的作用。
应当理解,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雾度,指的是穿过相应的层结构后,偏离入射光线2.5°角以上的透射光线的强度占总透射光线的强度的百分比,是能够反映半透明的层结构的光学透明性的重要参数。
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设置有能够以预定的比例散射光线的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光源层组2产生的光线在到达显示层1之前,首先经过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化,使得照射到显示层1各处的光线更加均匀,避免局部光强变化过大,弱化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穿过显示层1的光线,在第一防眩光结构处再次散射,进一步弱化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此外,先后经过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的散射的光线,具有与纸张十分类似的视觉效果,符合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观看习惯,进一步减少了用户长时间目视显示屏后的视觉疲劳,使之尤其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闪点效应指的是由于显示屏中的若干层结构表面存在划痕或者微观缺陷,穿过显示屏的光线在不同位置折射,而后相互之间发生干涉,最终在人眼观看时产生彩点或者明暗点的效应。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配置具有预设雾度的第二防眩光结构和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有效散射穿过两层的雾化结构后的光线,达到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完全消除闪点效应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10%~60%,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80%~1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中,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度应当大于80%,以使得光源层组2发出的光线在照射到显示层1之前能够被充分散射,更有效地减少眩光效应与闪点效应;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不宜过低,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过低会导致雾化效果不明显,影响第一防眩光结构对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的消除能力;但是,与第二防眩光结构不同,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过高导致显示层1显示的图像内容过于模糊,甚至使得显示屏无法正常使用。更为优选的,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 30%~50%。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值可以是30%、 34%、36%、38%、40%、42%、44%,或者50%。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度值可以是80%、 82%、84%、86%、88%、90%,或者9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上偏光层31中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盖板33的与显示层 1相对的一面的磨砂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盖板33和上偏光层31之间的光学胶层32,光学胶层32用于将盖板33与上偏光层31粘接,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光学胶层32中的雾化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防眩光结构均是设置在不会被直接接触到的位置的,这样,能够避免第一防眩光结构被划伤,进而防止因第一防眩光结构被划伤导致的局部眩光或者闪点效应。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防眩光结构为上偏光层31或者盖板33 表面的磨砂结构时,磨砂结构的表面形貌满足: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范围为0.2 μm~0.45μm、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的范围为31μm~60μm、轮廓最大高度的范围为0.4μm~2.5μm,且60°角下的光泽度的范围为10~40SGU。
以磨砂结构的平均高度为原点所在平面,以垂直于磨砂结构的方向为纵坐标所在的方向,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指的是取样长度内,磨砂结构表面各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也即Ra;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指的是取样长度内,磨砂结构表面的轮廓单元的宽度的平均值,也即Rsm;轮廓最大高度指的是取样长度内,纵坐标最大点与最小点之间的差值,也即Rz。以上三个参数共同反映了磨砂结构表面的不平整度与粗糙度。
此外,光泽度的单位SGU应当被理解为Standrad Gloss Unit,也即标准光泽度单位,该单位无量纲,与轮廓算术平均偏差、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轮廓最大高度,以及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磨砂结构的光泽度能够反映磨砂结构表面的微观平整度。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或者轮廓最大高度过小,则容易导致磨砂效果不明显,影响磨砂结构对眩光效应的消除能力;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或者轮廓最大高度过大,则容易导致磨砂结构过于粗糙且毛刺感强,影响盖板33给予用户的视觉体验和触觉体验。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过小则容易导致磨砂效果不明显,影响磨砂结构对眩光效应的消除能力;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过大则容易导致盖板33 出现闪点效应,影响终端设备的正常显示。在预设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和轮廓最大高度下,60°角下的光泽度应当控制在10~40SGU 的范围内,以确保盖板33具有合适的雾度和透光度。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盖板33和上偏光层31之间的光学胶层32,光学胶层32用于将盖板33与上偏光层31粘接;或者,请参阅图2,盖板33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框接区域331,框接区域331环绕盖板33的边沿设置,且框接区域331与雾化上偏光层31连接,雾化上偏光层31和盖板33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层组2包括沿远离显示层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21、调光层22,以及光源层23;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调光层22中的雾化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层组2包括沿远离显示层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21、调光层22,以及光源层23;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下偏光层21中的雾化结构。
可选的,盖板33采用钢化玻璃制成,或者,盖板33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制成,或者,盖板33采用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制成。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盖板33和第一防眩光结构之间的光学胶层32,光学胶层32用于将盖板33与第一防眩光结构粘接。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免空气或者灰尘进入盖板33与第一防眩光结构之间,有利于保持屏幕洁净;而且,还能够降低光线在光学表界面上的反射,减少透出光线损耗,从而提升亮度,增强屏幕的显示效果;此外,盖板33与第一防眩光结构之间采用光学胶层32贴合的方案有利于降低显示屏的厚度。
或者,同样可行的,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盖板33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框接区域331,框接区域331环绕盖板33的边沿设置,且框接区域331与第一防眩光结构连接,第一防眩光结构和盖板33之间具有空气层。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工艺简单易行,且能够避免盖板33与第一防眩光结构之间的气泡影响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3,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层23包括与下偏光层21相对设置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面板236。本实施例中,显示屏采用背光发光的光源层组2,可以使得显示屏各处的亮度均匀且可控,无需设置分区控制层组4即可控制显示屏各处的亮度;而且,显示屏的发热也更加均匀,不必担心热胀冷缩带来的各种问题。
或者,请参阅图1,同样可行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层组2 包括沿远离下偏光层2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扩散板231、导光板232、反光片233 和框体234,以及贴合导光板232的边沿设置的LED光条235。本实施例中,显示屏采用侧光发光的光源层组2,可以使用较更少颗的LED发光单元实现屏幕的均匀发光;而且,采用侧发光方案更以后利于降低显示屏的厚度。
请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光源层组2 和显示层1之间的分区控制层组4,分区控制层组4包括分区控制板41;分区控制层组4还包括贴合分区控制板41的与光源层组2相对的一面的第一扩散层 42,和/或,分区控制层组4还包括贴合分区控制板41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的第二扩散层43。
在显示层1和光源层组2之间设置分区控制板41,有利于加强显示屏对亮度的控制能力,提高显示屏的的对比度;相较于同样为了提高对比度采用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减少眩光、延长显示屏使用寿命和降低显示屏功耗等方面都具备显著的优势。
下面以若干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具有相对的两面的显示层1、与显示层1的其中一面相对设置的光源层组2,以及与显示层1的另一面相对设置的防眩光层组3。防眩光层组3包括沿远离显示层1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层31和盖板33,盖板33的背对显示层1的一面为光滑表面;防眩光层组3具有第一防眩光结构,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1的背对光源层组2的一面;光源层组2具有第二防眩光结构,第二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显示层1的与光源层组2相对的一面。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盖板33和第一防眩光结构之间的光学胶层32,光学胶层32用于将盖板33与第一防眩光结构粘接。光源层组2包括沿远离显示层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21、调光层22,以及光源层23。光源层23包括沿远离下偏光层2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导光板232、反光片233和框体234,以及贴合导光板232的边沿设置的LED光条235。其中,第一防眩光结构为设置于上偏光层31中的雾化结构,或者为设置于盖板33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的磨砂结构,或者为设置于光学胶层32中的雾化结构,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值是30%、34%、36%、38%、40%、42%、44%,以及50%中的一个。第二防眩光结构为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调光层22中的雾化结构;或者,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下偏光层21中的雾化结构,其的雾度值是80%、82%、84%、 86%、88%、90%,以及92%中的一个。
框体234贴合反光片233的背对导光板232的一侧设置,对显示屏起到保护作用;LED光条235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232的散射和反光片233的反射,能够向导光板232的与扩散板231相对的一侧射出,经过扩散板231的扩散后,形成均匀的背光光源并照射向第二防眩光结构;第二防眩光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显示屏中的复合增光层,能够进一步雾化照射至显示层1的光线,使得照射到显示层1各处的光线更加均匀;显示层1中的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对透过显示层1的光起到雾化效果;由光学胶层32贴合在第一防眩光结构的远离显示层1的一侧的盖板33对显示屏起到保护作用;采用光学胶层32粘接盖板33 能够有利于保持屏幕洁净、提升显示屏的透光率,以及降低显示屏的厚度等有益效果。
具体的,当第一防眩光结构为设置于上偏光层31的远离显示层1的一面的磨砂结构,或者为设置于盖板33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的磨砂结构时,磨砂结构的表面形貌满足: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范围为0.2μm~0.45μm、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的范围为31μm~60μm、轮廓最大高度的范围为0.4μm~2.5μm,且60°角下的光泽度的范围为10~40SGU。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相较于传统显示屏,能够明显弱化显示屏的眩光效应和闪点效应,具有与纸张十分类似的视觉效果,符合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观看习惯,减少了用户长时间目视显示屏后的视觉疲劳,尤其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显示屏,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中,取消了光学胶层32(相应的,取消了第一防眩光结构被配置为光学胶层32中的物化结构的方案),盖板33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框接区域331,框接区域331环绕盖板33的边沿设置,且框接区域331与上偏光层31连接,上偏光层31和盖板33之间具有空气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具有工艺简单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不再需要通过光学胶将盖板33与上偏光层31粘接,盖板33与上偏光层31之间不会产生气泡,避免气泡影响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显示屏,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中,取消了原有的由沿远离下偏光层2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扩散板 231、导光板232、反光片233和框体234组成的光源层23,采用与下偏光层 21相对设置的LED面板236作为显示器的光源,也即,光源层23包括与下偏光层21相对设置的LED面板236。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具有显示屏各处的亮度均匀且可控、无需设置分区控制层组4即可控制显示屏各处的亮度的优点,而且显示屏的发热也更加均匀,不必担心热胀冷缩带来的各种问题。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显示屏,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中,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调光层22和下偏光层21之间的分区控制层组4,分区控制层组4包括分区控制板41,分区控制层组4还包括贴合分区控制板41的与光源层组22相对的一面的第一扩散层42,以及贴合分区控制板41的与显示层1相对的一面的第二扩散层43。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在显示层1和光源层组2之间设置分区控制板41,有利于加强显示屏对亮度的控制能力,提高显示屏的的对比度;相较于同样为了提高对比度采用OLED屏幕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减少眩光、延长显示屏使用寿命和降低显示屏功耗等方面都具备显著的优势。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了如上所述的显示屏的终端设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相对的两面的显示层、与所述显示层的其中一面相对设置的光源层组,以及与所述显示层的另一面相对设置的防眩光层组;所述防眩光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层和盖板,所述盖板的背对所述显示层的一面为光滑表面;所述防眩光层组具有第一防眩光结构,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所述显示层的背对所述光源层组的一面;所述光源层组具有第二防眩光结构,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能够覆盖所述显示层的与所述光源层组相对的一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偏光层的雾化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的磨砂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为所述盖板表面的磨砂结构时,所述磨砂结构的表面形貌满足: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范围为0.2μm~0.45μm、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的范围为31μm~60μm、轮廓最大高度的范围为0.4μm~2.5μm,且60°角下的光泽度的范围为10~40SGU;或者,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30%~5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上偏光层之间的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上偏光层粘接,所述第一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胶层中的雾化结构。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上偏光层之间的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用于将所述盖板与所述上偏光层粘接;或者,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框接区域,所述框接区域环绕所述盖板的边沿设置,且所述框接区域与所述上偏光层连接,所述上偏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具有空气层。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调光层以及光源层;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调光层的雾化结构。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下偏光层、调光层,以及光源层;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偏光层的雾化结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眩光结构的雾度范围为80%~10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层组包括与所述下偏光层相对设置的LED面板;或者,所述光源层组包括沿远离所述下偏光层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扩散板、导光板、反光片和框体,以及贴合所述导光板的边沿设置的LED光条。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源层组和所述显示层之间的分区控制层组,所述分区控制层组包括分区控制板;所述分区控制层组还包括贴合所述分区控制板的与所述光源层组相对的一面的第一扩散层,和/或,所述分区控制层组还包括贴合所述分区控制板的与所述显示层相对的一面的第二扩散层。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CN202023230792.1U 2020-12-28 2020-12-28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213904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30792.1U CN213904800U (zh) 2020-12-28 2020-12-28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PCT/CN2021/085396 WO2022141918A1 (zh) 2020-12-28 2021-04-02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30792.1U CN213904800U (zh) 2020-12-28 2020-12-28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4800U true CN213904800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0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30792.1U Active CN213904800U (zh) 2020-12-28 2020-12-28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4800U (zh)
WO (1) WO20221419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429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31858A (ko) * 2002-10-04 2004-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142589A (zh) * 2014-08-05 2014-11-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眩功能的液晶面板
CN111273478A (zh) * 2020-02-11 2020-06-1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87804A (zh) * 2020-04-0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及后视镜防眩显示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429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1918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1811B (zh) 影像螢幕保護玻璃照明
US852015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92291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90086605A1 (en) Nvis compatible backligh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0912260B1 (ko) 표면에 일정 조도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광학 프리즘 시트
US911032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ulti-display system
KR2010007829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101554611B1 (ko) 광 산란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원 패키지
TW201205132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RU249147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KR20150002331A (ko) 투명 액정표시장치
CN106526968A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213904800U (zh)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CN101561584A (zh)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01693A (zh) 发光装置
KR20200127064A (ko) 광 경로 제어 기능을 갖는 확산판 및 백라이트 장치
CN211478810U (zh) 一种大尺寸无缝拼接显示系统
CN213904804U (zh) 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CN107942581B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
KR20120050171A (ko) 듀얼패널 타입 액정표시장치
CN213092062U (zh) 一种防眩光液晶显示屏
KR10132785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60077515A (ko) 백라이트유닛
CN2034780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电视机
CN209280959U (zh) 一种带吸光微结构的扩散膜及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