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81765U -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81765U
CN213881765U CN202022293096.9U CN202022293096U CN213881765U CN 213881765 U CN213881765 U CN 213881765U CN 202022293096 U CN202022293096 U CN 202022293096U CN 213881765 U CN213881765 U CN 213881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heat conductor
cigarett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930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世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930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81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81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81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机构及电子烟。上述的发热机构,包括发热组件和导热体,发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部和发热部,导电部与发热部电连接,发热部用于在通电时发热;导热体包覆发热部,导热体开设有通风道,通风道避开发热部开设。当发热部加热导热体时,导热体的热量直接作用于烟支上,以使导热体加热烟支,使烟支散发出烟雾,烟雾与通风道的气流混合吸入吸食者口腔;此外,导热体的热量部分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作用于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使气流与烟雾混合之前得到加热,进而使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与烟雾快速扩散混合,实现对烟支进行无死角的加热,提高了电子烟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在使用时,电子烟同样会产生烟雾,使用者使用过程中吸入后感觉到烟味。也就是说,电子烟通过雾化的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烟雾蒸汽,以让用户体验到吸食烟支的效果。
传统的电子烟的发热机构直接通过加热燃烧烟支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存在加热不均的问题,如存在加热死角,导致电子烟的加热效果较差;此外,传统的电子烟的发热机构的加热金属直接裸露在气流通道外围,由于加热金属为重金属,使加热金属在加热过程中会自动分离随气流一起被吸食者吸入,导致发热机构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解决电子烟的加热效果较差和发热机构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发热机构,包括: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部和发热部,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电连接,所述发热部用于在通电时发热;
导热体,所述导热体包覆所述发热部,所述导热体开设有通风道,所述通风道避开所述发热部开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隔热套,所述隔热套设于所述导热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至少部分包覆于所述导热体内,所述感温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导热体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分别与所述感温组件和所述导电部电连接,所述感温组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导热体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调节器用于在所述感温组件产生感应信号时调节通过所述导电部的电流大小,使通过所述导电部的电流保持恒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体为导热陶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体成型于所述发热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道为通风槽结构,所述通风道开设于所述导热体的外周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道为通风孔结构。
一种电子烟,包括烟支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热机构,所述导热体用于通气并加热所述烟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导热体包覆发热部,使发热部完全包裹于导热体内,避免发热部裸露于导热体外围,当发热部通过导电部通电时,发热部发热以加热导热体,又由于通风道避开发热部开设于导热体上,使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与发热部不直接接触,避免发热机构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问题;
2、当发热部加热导热体时,导热体的热量直接作用于烟支上,以使导热体加热烟支,使烟支散发出烟雾,烟雾与通风道的气流混合吸入吸食者口腔;此外,导热体的热量部分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作用于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使气流与烟雾混合之前得到加热,进而使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与烟雾快速扩散混合,实现对烟支进行无死角的加热,提高了电子烟的加热效果;
3、由于发热部完全位于导热体内,可以根据导热体的形状适应设计发热部的形状,使发热部均匀地加热于导热体上,使导热体更好地加热烟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子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烟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电子烟的发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发热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机构,包括发热组件和导热体,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部和发热部,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电连接,所述发热部用于在通电时发热;所述导热体包覆所述发热部,所述导热体开设有通风道,所述通风道避开所述发热部开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电子烟,包括烟支和发热机构,所述导热体用于通气并加热所述烟支。
上述的发热机构及电子烟,由于导热体包覆发热部,使发热部完全包裹于导热体内,避免发热部裸露于导热体外围,当发热部通过导电部通电时,发热部发热以加热导热体,又由于通风道避开发热部开设于导热体上,使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与发热部不直接接触,避免发热机构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问题。由于发热部完全位于导热体内,可以根据导热体的形状适应设计发热部的形状,使发热部均匀地加热于导热体上,使导热体更好地加热烟支。当发热部加热导热体时,导热体的热量直接作用于烟支上,以使导热体加热烟支,使烟支散发出烟雾,烟雾与通风道的气流混合吸入吸食者口腔。此外,导热体的热量部分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作用于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使气流与烟雾混合之前得到加热,进而使通过通风道的气流与烟雾快速扩散混合,实现对烟支进行无死角的加热,提高了电子烟的加热效果。
请参阅图1,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烟10的示意图。同时参见图2,电子烟10包括发热机构100和烟支200。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发热机构100 包括发热组件110和导热体120,所述发热组件110包括相连接的导电部112和发热部114,所述导电部112与所述发热部114电连接,使发热部114通过导电部112外接电源。所述发热部114用于在通电时发热,即当发热部114通过导电部112接电时,发热部114发热。所述导热体120包覆所述发热部114,所述导热体120开设有通风道122,所述通风道122避开所述发热部114开设,避免通风道122的气流与发热部114接触,避免发热机构100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体用于通气并加热烟支200。
上述的发热机构100及电子烟10,由于导热体120包覆发热部114,使发热部114完全包裹于导热体120内,避免发热部114裸露于导热体120外围,当发热部114通过导电部112通电时,发热部114发热以加热导热体120,又由于通风道122避开发热部114开设于导热体120上,使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与发热部114不直接接触,避免发热机构100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问题。由于发热部114完全位于导热体120内,可以根据导热体120的形状适应设计发热部114的形状,使发热部114均匀地加热于导热体120上,使导热体120更好地加热烟支200。当发热部114加热导热体120时,导热体120的热量直接作用于烟支200上,以使导热体120加热烟支200,使烟支200散发出烟雾,烟雾与通风道122的气流混合吸入吸食者口腔。此外,导热体120的热量部分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作用于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使气流与烟雾混合之前得到加热,进而使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与烟雾快速扩散混合,实现对烟支200 进行无死角的加热,提高了电子烟10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114的横截面呈U型状,使发热部具有较好的发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部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圆环状结构或其他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热体120还开设有导风孔121,发热部114环绕导风孔设置,使发热部的中心的热量能够通过导风孔快速散发,同时提高了发热部的通风量及气流的加热流量。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114的横截面呈U型状,使发热部通电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体上,同时使导热体中心的热量快速散发,避免导热体的中心过热的情形。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100还包括隔热套130,所述隔热套130设于所述导热体120,起到隔热作用,有利于发热机构 100的安装,同时减少导热体120的热量散失,起到节能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套130可以为陶瓷套或真空套等,使隔热套130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同时避免使用过程中存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地,电子烟10还包括壳体300,壳体300内开设有相连通的开口310和容纳腔320,烟支位于开口内并与导热体120抵接,导热体对烟支进行加热。隔热套130位于容纳腔320内并与壳体300连接,导热体120通过隔热套130安装于壳体300内,避免导热体 120与壳体300直接接触,解决了壳体300过热的问题。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100还包括感温组件140,所述感温组件140用于检测所述导热体120的温度。所述感温组件 140至少部分包覆于所述导热体120内,使导热体120的温度快速传导至感温组件140上,有利于感温组件140灵敏感应到导热体120的温度,提高了感温组件140的感应精度。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组件可以为热敏电阻(NTC)或热电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机构100还包括调节器(图未示),所述调节器分别与所述感温组件140和所述导电部112电连接。所述感温组件140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导热体120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调节器用于在所述感温组件140产生感应信号时调节通过所述导电部112的电流大小,使通过所述导电部112的电流保持恒定,进而使通过发热部114的电流保持恒定,使发热部114的发热温度保持恒定,实现发热部114对烟支200恒定加热。可以理解,调节器可以为滑动变阻器或三极管或场效应管。
如图4所示,为使导电部112与发热部114可靠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部112与所述发热部114焊接,使导电部112与发热部114牢固连接,进而使导电部112与发热部114可靠电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10的材质还可以为非重金属材质,且导电部112和发热部114的材质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部112和发热部114一体成型,使导电部112 与发热部114牢固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体120为导热陶瓷,使导热体120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同时导热体120在导热过程中不存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体120可以采用热传导率更好的导热陶瓷,使导热体120的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体120成型于所述发热部114 上,使导热体120紧密包覆于发热部114。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体120通过注塑成型于发热部114上,使导热体120快速可靠地成型于发热部114。具体地,导热体120为导热陶瓷,且导热体120注塑成型于发热部114,使导热体120紧密包覆于发热部114,同时使发热部114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导热体120,有利于导热体120对烟支200有效地加热,同时对经过通风道122的气流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热气流对烟支200内的烟叶或其他产品进行由内向外冲击且无死角渗透加热,如此,烟支200不仅受导热体120的接触传导加热,而且受热气流加热,实现双重快速加热的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使通风道122的结构简单且容易加工,同时实现热气流流通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道122为通风槽结构,所述通风道122开设于所述导热体120的外周壁上,使通风道122的结构简单且容易加工,同时实现热气流流通的效果。具体地,通风道12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通风道 122沿导热体120的周壁间隔分布,有利于导热体120的周壁对热气流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导热体120的加热性能及均匀性。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道122不仅限于通风槽结构,且通风道 122不仅限于开设于导热体120的外周壁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道 122为通风孔结构,使导热体120对气流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开设于导热体120的中间位置,且通风孔邻近发热部114设置,使发热部114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体120快速对通风孔进行加热,提高了气流的加热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导热体120包覆发热部114,使发热部114完全包裹于导热体120 内,避免发热部114裸露于导热体120外围,当发热部114通过导电部112通电时,发热部114发热以加热导热体120,又由于通风道122避开发热部114开设于导热体120上,使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与发热部114不直接接触,避免发热机构100存在对吸食者有害的有毒物质的问题;
2、当发热部114加热导热体120时,导热体120的热量直接作用于烟支200 上,以使导热体120加热烟支200,使烟支200散发出烟雾,烟雾与通风道122 的气流混合吸入吸食者口腔;此外,导热体120的热量部分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作用于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使气流与烟雾混合之前得到加热,进而使通过通风道122的气流与烟雾快速扩散混合,实现对烟支200进行无死角的加热,提高了电子烟10的加热效果;
3、上述的加热机构的加热原理为加热不燃烧原理,由于发热部114完全位于导热体120内,可以根据导热体120的形状适应设计发热部114的形状,使发热部114均匀地加热于导热体120上,使导热体120更好地加热烟支20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导电部和发热部,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电连接,所述发热部用于在通电时发热;
导热体,所述导热体包覆所述发热部,所述导热体开设有通风道,所述通风道避开所述发热部开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隔热套,所述隔热套设于所述导热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至少部分包覆于所述导热体内,所述感温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导热体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机构还包括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分别与所述感温组件和所述导电部电连接,所述感温组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导热体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调节器用于在所述感温组件产生感应信号时调节通过所述导电部的电流大小,使通过所述导电部的电流保持恒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为导热陶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成型于所述发热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为通风槽结构,所述通风道开设于所述导热体的外周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为通风孔结构。
10.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支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机构,所述导热体用于通气并加热所述烟支。
CN202022293096.9U 2020-10-14 2020-10-14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Active CN213881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3096.9U CN213881765U (zh) 2020-10-14 2020-10-14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3096.9U CN213881765U (zh) 2020-10-14 2020-10-14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81765U true CN213881765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13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93096.9U Active CN213881765U (zh) 2020-10-14 2020-10-14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81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0073B2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apable of adjusting heating area
US11445750B2 (en) Pot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for baking tobacco
CN204146307U (zh) 一种电子烟草蒸发器
CN107080292A (zh) 辅助吸烟的电子烟具
JP2009509523A (ja) 電気喫煙システム
JP2000236865A (ja) 喫煙用具
WO2020029909A1 (zh) 烟锅结构及烤烟电子烟
CN110464055B (zh) 一种空气加热不燃烧卷烟发烟装置
WO2019196580A1 (zh) 烘烤型电子烟的加热装置
CN211832830U (zh) 一种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的气流通道装置
CN204146328U (zh) 一种烟草蒸发器
CN113367410A (zh) 电磁感应发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693294A (zh) 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881765U (zh) 发热机构及电子烟
CN216315613U (zh) 具有轴向肋条和感应发热网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0747259U (zh) 加热不燃烧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109832662A (zh) 一种加热不燃烧烟支
CN111436662A (zh) 具有循环降温气道的烟具、包含其的发烟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0051038A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电子烟及其雾化方法
CN206390305U (zh) 一种对流加热电子烟烤烟
CN216088884U (zh) 发热管具有轴向肋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62U (zh) 发热管具有径向肋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040434A (zh) 吸烟制品及其适用的烟具
CN112107034A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16059225U (zh) 具有径向肋条和感应发热网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