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6157U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76157U CN213876157U CN202022474132.1U CN202022474132U CN213876157U CN 213876157 U CN213876157 U CN 213876157U CN 202022474132 U CN202022474132 U CN 202022474132U CN 213876157 U CN213876157 U CN 2138761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system
- optical imaging
- image
- bending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棱镜;光阑;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曲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曲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曲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曲折力的第五透镜;及具有曲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10≤f*IMGH/Y62≤25。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可使得装载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电子装置满足轻薄化的设计;并且采用大光圈设计,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功能,具有较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和较佳的成像品质;另外,可平衡较长焦距与小型化,保证较大成像面及较大收光面积,提升成像整体亮度。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拍摄远处景象,浅景深而突出主要成像物体,并匹配高像素小尺寸芯片的各种长焦距镜头陆续出现。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三片式、四片式和五片式镜头都达到了相应的技术瓶颈,基于相同的感光芯片,为了获取更高图像清晰度会增大镜头总长,这样却制约了镜头的轻薄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
棱镜;
光阑;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曲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五透镜;及
具有曲折力的第六透镜;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0≤f*IMGH/Y62≤25;
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Y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等腰直角棱镜,将光路呈九十度偏折,减小了光学成像系统的厚度,使得装载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电子装置满足轻薄化的设计;并且采用大光圈设计,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功能,具有较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和较佳的成像品质;另外,可平衡较长焦距与小型化,保证较大成像面及较大收光面积,提升成像整体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EPD/Y62≤3;
其中,EPD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Y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如此,可平衡通光量与小型化,提升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CT/T14≤2;
其中,∑CT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14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如此,通过合理排布透镜空间位置,让光线过渡更为平缓,并且能够矫正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平衡色散与长焦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mm-1≤MVd/f≤6mm-1;
其中,MVd为六片透镜的阿贝数的平均值,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如此,可平衡色差,高阿贝数和低阿贝数对应不同的折射率,通过不同材料组合,可实现长焦功能,并提高光学成像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mm≤FOV/f≤6°/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如此,可使视场角控制在一定范围,使有效焦距达到长焦的距离,实现远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TL/f≤1;
其中,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如此,可平衡小型化与长焦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f/f1≤3;
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如此,可使第一透镜的曲折力在合理的区间内,提高了第一透镜成型工艺的良率;同时使第一透镜的曲折力在光学成像系统整体的曲折力中占有合适的配比,有利于光线稳定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32|/CT34≤1;
其中,SAG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距。
如此,通过光学结构的合理布局,可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杂散光的强度,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提高生产第三透镜的成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41|/CT34≤1;
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距。
如此,通过光学结构的合理布局,可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鬼像的强度,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提高生产第四透镜的成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MINL5/MAXL5≤1;
其中,MINL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有效区内的最小厚度,MAXL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有效区内的最大厚度。
如此,第五透镜的薄厚比在合适的区间内,提高了第五透镜的成型工艺良率;同时第五透镜的像差会维持在合理地范围内,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系统整体的像差。
本申请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括: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及
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
上述的取像装置中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等腰直角棱镜,将光路呈九十度偏折,减小了光学成像系统的厚度,使得装载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电子装置满足轻薄化的设计;并且采用大光圈设计,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功能,具有较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和较佳的成像品质;另外,可平衡较长焦距与小型化,保证较大成像面满足较大收光面积,提升成像整体亮度。
本申请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及
上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以获取图像。
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胶合形成胶合透镜。
上述的取像装置中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等腰直角棱镜,将光路呈九十度偏折,减小了光学成像系统的厚度,使得装载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电子装置满足轻薄化的设计;并且采用大光圈设计,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功能,具有较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和较佳的成像品质;另外,可平衡较长焦距与小型化,保证较大成像面满足较大收光面积,提升成像整体亮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 1000
取像装置 100
光学成像系统 10
等腰直角棱镜 L0
第一透镜 L1
第二透镜 L2
第三透镜 L3
第四透镜 L4
第五透镜 L5
第六透镜 L6
红外滤光片 L7
光阑 STO
物侧面 S4、S6、S8、S10、S12、S14、S16
像侧面 S5、S7、S9、S11、S13、S15、S17
成像面 S18
感光元件 20
壳体 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沿光轴LA依次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其中光轴LA为大致为L形。
等腰直角棱镜L0具有侧面S1、S2、S3,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4及像侧面S5,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6及像侧面S7,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8及像侧面S9,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10及像侧面S11,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12及像侧面S13,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4及像侧面S15,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成像时,从外界入射的光线沿光轴LA射入等腰直角棱镜L0的侧面S1,经等腰直角棱镜L0折转转向后从等腰直角棱镜L0的侧面S3射出并沿光轴依次经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后,到达成像面S18。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0≤f*IMGH/Y62≤25;
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Y6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等腰直角棱镜L0,将光路呈九十度偏折,减小了光学成像系统10的厚度,使得装载该光学成像系统10的电子装置满足轻薄化的设计;并且采用大光圈设计,合理分配曲折力,可实现长焦功能,具有较低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性能敏感度和较佳的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10.183≤f*IMGH/Y62≤21.095。如此,可平衡较长焦距与小型化,保证较大成像面满足较大收光面积,提升成像整体亮度。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或者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较长,体积大;或者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较短,体积小,不能保证较大成像面能够满足较大收光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L7,红外滤光片L7具有物侧面S16及像侧面S17。红外滤光片L7设置在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以滤除例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红外光通过,以使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在昏暗的环境及其他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也能成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成像系统10的重量并降低生成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此时,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是第一透镜L1为玻璃材质,而其他透镜为塑料材质,此时,最靠近物侧的第一透镜L1能够较好地耐受物侧的环境温度影响,且由于其他透镜为塑料材质的关系,从而使光学成像系统10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玻璃,其他透镜的材质可任意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
1≤EPD/Y62≤3;
其中,EPD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入瞳直径,Y6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1.443≤EPD/Y62≤2.329。如此,可平衡通光量与小型化,提升成像品质。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光学成像系统10的通光量和小型化不能够得到有效平衡,成像质量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CT/T14≤2;
其中,∑CT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14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1.266≤∑CT/T14≤1.563。如此,通过合理排布透镜空间位置,让光线过渡更为平缓,并且能够矫正光学成像系统10的场曲,平衡色散与长焦特性。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光学成像系统10的色散与长焦特性不能够得到有效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3mm-1≤MVd/f≤6mm-1;
其中,MVd为六片透镜L6的阿贝数的平均值,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3.599mm-1≤MVd/f≤5.919mm-1。如此,可平衡色差,高阿贝数和低阿贝数对应不同的折射率,通过不同材料组合,可实现长焦功能,并提高光学成像性能。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实现光学成像系统10的长焦特性,光学成像性能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mm≤FOV/f≤6°/mm;
其中,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1.782°/mm≤FOV/f≤5.066°/mm。如此,可使视场角控制在一定范围,使有效焦距达到长焦的距离,实现远摄功能。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控制视场角,实现远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0≤TL/f≤1;
其中,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至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8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0.893≤TL/f≤0.943。如此,可平衡小型化与长焦特性。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小型化与长焦特性的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f/f1≤3;
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1.334≤f/f1≤2.211。如此,可使第一透镜L1的曲折力在合理的区间内,提高了第一透镜L1成型工艺的良率;同时使第一透镜L1的曲折力在光学成像系统10整体的曲折力中占有合适的配比,有利于光线稳定过渡。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提高第一透镜L1成型工艺的良率及光线的稳定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32|/CT34≤1;
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8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于光轴上的间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0.038≤|SAG32|/CT34≤0.276。如此,通过光学结构的合理布局,可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杂散光的强度,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敏感度,提高生产第三透镜L3的成品率。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方向变化,生产第三透镜L3的成品率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41|/CT34≤1;
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于光轴上的间距。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0.283≤|SAG41|/CT34≤0.486。如此,通过光学结构的合理布局,可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方向变化,有助于降低鬼像的强度,降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性能敏感度,提高生产第四透镜L4的成品率。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减缓光线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方向变化,生产第四透镜L4的成品率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0≤MINL5/MAXL5≤1;
其中,MINL5为第五透镜L5在有效区内的最小厚度,MAXL5为第五透镜L5在有效区内最大厚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0.344≤MINL5/MAXL5≤0.778。如此,第五透镜L5的薄厚比在合适的区间内,提高了第五透镜L5的成型工艺良率;同时第五透镜L5的像差会维持在合理地范围内,有利于消除光学成像系统10整体的像差。然而,当超出上述条件式范围时,不利于提高第五透镜L5的成型工艺良率及消除光学成像系统10整体的像差。
第一实施例
请继续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2,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1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一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4,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3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二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6,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5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三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8,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7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8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四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10,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9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10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五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12,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11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1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六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第七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等腰直角棱镜L0、光阑STO、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曲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4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5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6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7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8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9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0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11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2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3在近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4在近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5在近圆周处为凸面。
请参见图14,图14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图(%),其中焦距、阿贝数及折射率的参考波长均为587.5618nm。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格13
需要说明的是,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
表格1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非球面镜。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
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1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七中各球面镜面S4-S15的高次项系数K、A4、A6、A8、A10……。
表格15示出了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f*IMGH/Y62、EPD/Y62、∑CT/T14、MVd/f、FOV/f、TL/f、f/f1、|SAG32|/CT34、|SAG41|/CT34和MINL5/MAXL5的值。
表格15
请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包括感光元件2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感光元件20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10的像侧。
感光元件2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影像感测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
请继续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及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安装在壳体200内以获取图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可应用于车载、自动驾驶及监控装置,其中电子装置1000包括但不限于为行车记录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籍阅读器、便携多媒体播放器(PMP)、便携电话机、视频电话机、数码静物相机、移动医疗装置、可穿戴式设备等支持成像的电子装置。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
棱镜;
光阑;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曲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曲折力的第五透镜;及
具有曲折力的第六透镜;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0mm≤f*IMGH/Y62≤25mm;
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对应像高的一半,Y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EPD/Y62≤3;
其中,EPD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Y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CT/T14≤2;
其中,∑CT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14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mm-1≤MVd/f≤6mm-1;
其中,MVd为六片透镜的阿贝数的平均值,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mm≤FOV/f≤6°/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TL/f≤1;
其中,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f/f1≤3;
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32|/CT34≤1;
其中,SAG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SAG41|/CT34≤1;
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方向的位移量,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间距。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MINL5/MAXL5≤1;
其中,MINL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有效区内的最小厚度,MAXL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有效区内的最大厚度。
1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及
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及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以获取图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74132.1U CN213876157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74132.1U CN213876157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76157U true CN213876157U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7051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74132.1U Active CN213876157U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7615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5886A (zh) * | 2020-10-30 | 2021-01-29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22474132.1U patent/CN21387615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5886A (zh) * | 2020-10-30 | 2021-01-29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43461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43334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1812806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96075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239971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3281879B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1263926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577551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786312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3876157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239986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5166949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 |
CN114935812B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895436B (zh) | 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228588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214474193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253436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2540866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4675407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23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0401819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4509862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3484985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219863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462488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