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50067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50067U
CN213850067U CN202022174447.4U CN202022174447U CN213850067U CN 213850067 U CN213850067 U CN 213850067U CN 202022174447 U CN202022174447 U CN 202022174447U CN 213850067 U CN213850067 U CN 213850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ver
pot
pot body
cover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744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金延东
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744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50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50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50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盖可取放地设置于锅体,锅体设置有支撑座,锅盖对应设置有支撑件,锅盖可与锅体解锁、锁合、开盖或合盖,支撑件具有开盖时与支撑座相支撑,且使锅盖立设于锅体上的第一位置;和支撑件位于支撑座上侧,且使锅盖盖设于锅体上的第二位置;锅盖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开合盖;锅盖的开盖角度小于预设角度,锅盖可沿上下方向脱离支撑座;大于预设角度时,锅盖被限位在支撑座上;预设角度相对水平面大于42度。如此,可以避免锅盖在开盖角度很小时,锅盖与锅体不会被支撑座和支撑件的过早配合而无法实现可拆。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压力煲的锅盖与锅体之间大多通过旋合使锅盖和锅体连接成整体。在使用时,通过旋转锅盖使其与锅体扣合或解锁。由于锅盖与锅体是两个独立的零部件,因此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来放置锅盖,这就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锅盖的放置问题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了使锅盖在打开的时候仍然能与锅体连接在一起,现有技术例如可以通过将锅盖设置为双层盖结构,即在开、合盖的时候,只有内盖旋转,外盖不动,这样可将外盖通过转轴与锅体铰接在一起实现翻盖;但此时锅盖无法从锅体上拆下,导致不方便清洗。
一些现有技术公开了锅盖与锅体可拆的连接形式,并使得可拆后的锅盖可实现类似连体锅盖侧立放置在锅体上,此时用户若不想完全拆下锅盖,则可将锅盖侧立放置在锅体,免去锅盖取放的麻烦;具体的,锅盖具有可以在锅体外侧设置周向的导轨,锅盖上设有与导轨滑动配合的通孔,锅盖通过通孔套装在锅体外侧的导轨上,当开、合盖时,锅盖上的通孔绕导轨周向滑动,当翻盖时锅盖上的通孔以设置在锅体外侧的导轨为轴转动,实现锅盖的相对旋转及翻转开合;还可以是在锅体上设置与所述锅体转动连接的转动件,且转动件开设有插槽,在锅盖设置有与所述插槽适配的插板,通过插板与转动件的配合实现锅盖的打开与固定。
但无论上述哪种方式,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侧立放置时,锅盖相对锅体的倾斜角度较小,使得锅盖在误触碰时极易向锅体一侧倾倒,无法维持锅盖的侧立状态。
2、在锅盖与锅体间的可拆结构实现连接的时候,锅盖与锅体盖合状态下,锅盖无法实现上下方向的脱离,所以无法快速开盖;一些现有技术中实现了上述情况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快速脱离,但在锅盖开盖角度很小时,锅盖与锅体间的可拆结构就实现了连接,用户便不能再完成锅盖的拆卸,这样严重影响了合盖体验。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锅体,所述锅体设置有支撑座,所述锅盖对应设置有支撑件,所述锅盖可与所述锅体解锁、锁合、开盖或合盖,所述支撑件具有开盖时与所述支撑座相支撑,且使所述锅盖立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支撑座上侧,且使所述锅盖盖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二位置;所述锅盖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开合盖;所述锅盖的开盖角度小于预设角度,所述锅盖可沿上下方向脱离所述支撑座;大于预设角度时,所述锅盖被限位在支撑座上;所述预设角度相对水平面大于42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限位部上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锅体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座在所述锅体上的周向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锅盖与锅体锁合的旋转弧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支撑座一侧的端部设有导向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座上设有插槽;所述支撑件设有钩部,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钩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插槽具有插入槽和钩接槽;所述钩部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所述钩部伸入所述插入槽中,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钩接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钩接槽的顶部且靠近所述插入槽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限位凸起的中部向下凸起,两侧设有缺口,所述钩部具有弧形配合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具有锁盖,通过锁盖与锅体实现锁合或解锁。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锅体,所述锅体设置有支撑座,所述锅盖对应设置有支撑件,所述锅盖可与所述锅体解锁、锁合、开盖或合盖,所述支撑件具有开盖时与所述支撑座相支撑,且使所述锅盖立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支撑座上侧,且使所述锅盖盖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二位置;所述锅盖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开合盖;所述锅盖的开盖角度小于预设角度,所述锅盖可沿上下方向脱离所述支撑座;大于预设角度时,所述锅盖被限位在支撑座上;所述预设角度相对水平面大于42度,如此,可以避免锅盖在开盖角度很小时,锅盖与锅体不会被支撑座和支撑件的过早配合而无法实现可拆,这样避免了用户在想拆锅盖而不能拆锅盖的问题,同时用户也可以直接将锅盖以侧立的状态实现与支撑座的配合,而不需要先将锅盖盖合在锅体上,再通过开盖动作,来实现锅盖的侧立,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处于第三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盖位于第二位置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与支撑座配合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一开盖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盖位于第一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盖位于第一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圈的径向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圈切向方向过插槽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
100锅体、101、壳体、102、外锅、103、支撑圈、104、底座、105、内胆、110支撑座、111限位部、112支撑部、113倚靠部、114钩部、116导向部、117、导向结构、118、过渡部、119、限位凸起,120插槽、121插入槽、122钩接槽;
200锅盖、201、锁盖、210支撑件、211、第一支撑位置、212、第二支撑位置、213、弧形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照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0和锅盖200。其中,所述锅盖200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锅体100,所述锅体100设置有支撑座110,所述锅盖200对应设置有支撑件210,所述锅盖200可与所述锅体100解锁、锁合、开盖或合盖。此外,所述支撑件210具有开盖时与所述支撑座110相支撑,且使所述锅盖200倾斜设置于所述锅体100的第一位置。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的解锁、锁合是指为满足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内部烹饪腔的压力状态,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相互扣合的状态,此时为如图2所示的锁合,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脱离扣合的状态,此时为如图1所示的解锁;只有在解锁后,锅盖200才能从锅体100上取下,完成如图3所示的开盖,相反,在合盖下才能实现解锁或锁合。本实施例中,锅盖200设有锁盖201,通过锁盖210实现锅体100的锁合或解锁,具体的,在合盖状态下,沿着锅体100的周向方向进行旋转锅盖或锁盖210,即可实现锅盖200的解锁或锁合;本实施例中,锁盖210直接紧固在锅盖200的外盖上或衬盖上,实现锁盖210与外盖或衬盖的同步旋转,进而方便锅盖200在第一位置下的放置。在一些变通实施例中,锁盖210与外盖或衬盖也可相互旋转设置,此时可视情况而定。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实现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的解锁和锁合,例如可以在锅盖200上设置盖牙,在锅体100设置锁齿,通过所述盖牙与所述锁齿之间的配合来实现所述锅盖200与所述锅体100的解锁或锁合。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支撑座110和支撑件210的设置位置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将支撑座110设置于沿锅体100周向的任意位置。作为优选,可以将支撑座110设置于锅体100的提手处,从而实现支撑座的多功能,简化锅体100结构,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4-5、图7-8所示,支撑座110上设有外侧封闭的插槽120,插槽120的内侧高度高于外侧,所述第一位置下,所述支撑件210与所述插槽120的外侧相抵靠,支撑件210的端部与所述插槽120的内侧配合。如图4所示,对于锅体100而言,锅体100包括锅本体和内胆105,内胆的放置腔设在锅本体的内侧,锅本体具有外锅102、支撑圈103、壳体101和底座104,壳体内还设有一些电控器具、加热装置等,其中支撑圈103位于内胆105的外侧,支撑座110设置在支撑圈103上,插槽120的内侧为锅体100径向方向靠近内胆105一侧,外侧为锅体100径向方向靠近壳体101的一侧;插槽120的高度位于锅体10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水平面的高度。在高度方向上,槽是支撑座110的空缺部分,因此槽的在锅体100高度方向的高度以支撑座110的实体部分参考。外侧开放为沿锅体100的径向外侧无遮挡,为敞开设置,此时插槽120在支撑座110的顶侧及外侧都形成豁口或开口;外侧封闭为沿锅体100的径向外侧有遮挡,插槽120只在支撑座110的顶侧形成豁口或开口,外侧闭合设置,闭合形成的结构用于对支撑件210进行支撑。
具体的,如图5、8所示,所述插槽120具有插入槽121和钩接槽122;插入槽121设在支撑座110的外侧,钩接槽122设在支撑座110的内侧,通过将支撑座110内侧的实体部分为限位部111,支撑座110外侧的实体部分为支撑部112,限位部111的高度高于支撑部112,所以开设在内侧的钩接槽122的高度H2可以高于外侧的插入槽121的高度H1;支撑件210于第一位置下,支撑件210位于插入槽121和钩接槽122中,由于钩接槽122的高度更高,所以支撑件210在内侧可以扣入的高度更高,插入槽121更低,支撑件210在外侧的支撑点就更高,因此,锅盖200能够以大倾角的方式侧立在锅体100上。对于于外侧封闭,即插入槽121的径向外侧设有支撑部112,具有实体部分,由于实体部分的存在,插入槽121只有开口朝上的槽口,而无沿径向外侧的豁口或开口。
如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支撑件210具有沿所述锅盖200径向方向延伸的倚靠部113,以及沿所述锅盖200厚度方向延伸的钩部114;在第一位置下,通过倚靠部113与支撑部112进行支撑,由于插槽120的内侧高度大于外侧高度;所以倚靠部113与支撑部112之间的支撑点将比现有技术更高。此处支撑点的高度,为支撑件210沿锅盖200径向方向的距离,第一位置下,锅盖200侧立在锅体100上,所以支撑件210处在最低点,往上为锅盖200,若锅盖200相对水平面夹角90度设在锅体100上,则支撑件210的支撑点高度为0,开盖角度增大且超过90度时,支撑点的高度也随之提高。本实施例,通过插槽120内侧高度高于外侧,从而提高支撑件210的高度,进而提高锅盖200侧立时抗倾倒的能力;同时,支撑点高度更高能够使得支撑件210能够承受更大的力矩而不至于折断,可提高结构强度。
上述的支撑点定义为第一支撑位置211,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位置211为倚靠部113与支撑部112的接触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倚靠部113与所述支撑座110线接触,即在第一支撑位置211处的倚靠部113和支撑座110上的支撑部112是线线接触的;上述锅盖200在大倾倒状态下,锅盖200的重心往往位于支撑座110的外侧,所以产生的扭矩也进一步增大,对于支撑件210和支撑座110而言,两者线线接触可以提高支撑件210弹性形变的能力,从而能够提高锅盖200大倾斜状态下的缓冲能力,当用户松手时,不至于发生严重的跳煲现象。
本实施例通过在锅体100设置支撑座110,在锅盖200设置支撑件210的方式来实现锅盖200相对于锅体100的可拆卸连接,这种结构能够使得锅盖200可以直接放置于锅体100,一方面节省锅盖200放置空间的同时便于用户的操作,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支撑座110上设有插槽120,插槽120的内侧高度高于外侧,从而使得支撑件210与支撑座110相支撑时,倾斜设置于第一位置下的锅盖200,一侧与插槽120的外侧相抵靠,另一侧的端部与插槽120的内侧配合;如此由于插槽120的内侧高度高于外侧,所以锅盖200将以大倾斜的状态侧立在锅体100上,因此使得锅盖200重心位于支撑座110外侧,且尽可能远离支撑座110,如此,锅盖200在误触碰的时候,抵靠倾倒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使得锅盖200能够稳稳的侧立在第一位置下。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所述支撑件210还具有解锁时锅盖200盖设于所述锅体上,与所述支撑座110相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支撑件210位于支撑座110的上侧;参照图2所示,所述支撑件210具有锁合时与所述支撑座110相脱离的第三位置。锅盖200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开合盖。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件210处于第二位置时,实际上支撑件210与支撑座110之间并非卡合的方式,两者之间的配合方式更类似于贴合的方式,换句话说,支撑件210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贴在支撑座110外的封闭端上。此时,若需要对锅盖200进行取放,可以将支撑件21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实现锅盖200的取放。
在一个具体地示例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支撑座110包括:限位部111、支撑部112,以及所述限位部111和所述支撑部112形成的插入槽121,以及位于限位部111下侧的钩接槽122。其中,限位部111、钩接槽122与所述支撑件210相卡合,且插入槽121外侧的支撑部112用于支撑支撑件210以使支撑件210处于第一位置;所述支撑件210与所述插槽120配合后,便不能再沿着周向滑动,锅盖200盖合在锅体上时,沿锅体周向方向旋转,可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切换,在锅盖200解锁位置下,可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切换。
为了在第三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能够平滑地实现支撑件210与支撑座110的配合,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通过将限位部111沿锅体100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使得限位部111的长度大于支撑座110在所述锅体100上的周向长度,这样,支撑件210在第三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限位部111可以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使得支撑件210能够快速地与支撑座110配合;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11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锅盖200与锅体100锁合的旋转弧长,一般旋转弧长对应的旋转角度为30°,旋转弧长的一端为解锁位置,另一端为锁合位置,将限位部111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旋转弧长,即使锅盖200在解锁位置,锅盖200也不会脱离限位部111,便于支撑件210与支撑座110的快速配合;如图9所示,所述限位部111远离所述支撑座110一侧的端部设有导向部116,通过在限位部111上设置导向部116,利于支撑件210的导向。
如图6所示,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锅盖200的开盖角度α小于预设角度,所述锅盖200可沿上下方向脱离所述支撑座110;大于预设角度时,所述锅盖200被限位在支撑座110上;具体的预设角度大于42度,小于90度,本实施例中,在相对水平位置0-52度之间都可以脱离支撑座110,大于52度则不能脱离。具体的,预设角度的参数视支撑件210和支撑座110的结构来确定,当然,预设角度还可以是45、46、50、60、75、80、85度等。
如此,可以避免锅盖200在开盖角度很小时,锅盖200与锅体100不会被支撑座110和支撑件210的过早配合而无法实现可拆,这样避免了用户在想拆锅盖200而不能拆锅盖200的问题,同时用户也可以直接将锅盖200以侧立的状态实现与支撑座110的配合,而不需要先将锅盖200盖合在锅体100上,再通过开盖动作,来实现锅盖200的侧立,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上所述,如图4、5所示,所述支撑座110上设有限位部111,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支撑件210位于所述限位部111上侧,这样可以使得锅盖200能够在第二位置下直接沿着锅盖200的上下方向脱离支撑座110。
如上所述,如图7、8所示,所述支撑件210设有钩部114,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钩部11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槽120中,具体的,所述钩部114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所述钩部114伸入所述插入槽121中,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钩接槽122中,当开盖角度α达到一定程度时,支撑件210的钩部114将与插入槽121配合,继续旋转,钩部114将与钩接槽122配合,当支撑件210到达第一位置时,倚靠部113将与外侧的支撑部112支撑。
如图8所示,钩部114与插槽120配合的过程中,所述插入槽121具有导向结构117,所述导向结构117由所述插入槽121的开口位置的外侧向所述钩接槽122的开口位置延伸,所述钩部114具有过渡部118,所述过渡部118的曲率小于所述导向结构117的曲率。如此能够保证支撑件210在于插入槽121的配合过程中,支撑件210与支撑座110间的摩擦力较小,以使钩部114能够顺利地到达钩接槽122的开口位置,并能够保证在大倾斜状态下,过渡部118或部分倚靠部113与导向结构117之间不会贴合,使得过渡部118或部分倚靠部113与导向结构117之间具有间隙,进而使得第一支撑位置211为线线接触,从而保证锅盖200大倾斜状态下支撑件210有形变空间,不会使得过渡部118、部分倚靠部113与导向结构117之间发生干涉,进而提高了缓冲能力,当用户松手时,不至于发生严重的跳煲现象。
如图8所示,所述倚靠部113与支撑座110的支撑位置位于过渡部118上或其外侧,这样能够使得第一支撑位置211的高度更高,以提高大倾斜状态下的缓冲能力。具体的可以通过插入槽121的深度来实现;所述导向结构117靠近所述钩接槽122的位置具有第二支撑位置212,第二支撑位置设置在插入槽121的底侧,第二支撑位置212用于将钩部114所受的力转移至导向结构117处,进而能够避免钩部114断裂。第二支撑位置212也为线线接触,从而提高倚靠部113和过渡部118的形变能力。
所述支撑件210向所述锅盖200厚度方向一侧延伸的长度不超过所述锅盖200的下侧面。具体的,即将锅盖200平放于桌面时,钩部114与桌面具有间隙,不会发生干涉,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钩接槽122的顶部且靠近所述插入槽121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119。限位凸起119的设置可以保证支撑件210在大于预设角度后,能够钩接在钩接槽122中。具体的所述限位凸起119的中部向下凸起,两侧设有缺口,如图12和13所示,所述钩部114具有弧形配合面213。钩部114的弧形配合面213能够在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的旋转过程中,能够与弧形的限位部111保持良好的接触面积,从而在大于预设角度后,能够及时钩接在钩接槽122中,为了能顺利的插入钩接槽122中,如图11所示,限位凸起119中部向下凸起,两侧设置缺口,进而避免弧形配合面213在插入钩接槽122中时,两侧端部与限位凸起119发生干涉,能够保证钩部114顺利钩入缺口中。钩部114只在靠近限位部111一侧设置弧形面,钩部114的外侧设置成平面,以保持在插入的过程中,钩部114与导向结构117能够线线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锅体,所述锅体设置有支撑座,所述锅盖对应设置有支撑件,所述锅盖可与所述锅体解锁、锁合、开盖或合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具有开盖时与所述支撑座相支撑,且使所述锅盖立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支撑座上侧,且使所述锅盖盖设于所述锅体上的第二位置;所述锅盖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开合盖;
所述锅盖的开盖角度小于预设角度,所述锅盖可沿上下方向脱离所述支撑座;大于预设角度时,所述锅盖被限位在支撑座上;所述预设角度相对水平面大于42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限位部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锅体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限位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座在所述锅体上的周向长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锅盖与锅体锁合的旋转弧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支撑座一侧的端部设有导向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设有插槽;
所述支撑件设有钩部,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钩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具有插入槽和钩接槽;所述钩部大于所述预设角度,所述钩部伸入所述插入槽中,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钩接槽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接槽的顶部且靠近所述插入槽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中部向下凸起,两侧设有缺口,所述钩部具有弧形配合面。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具有锁盖,通过锁盖与锅体实现锁合或解锁。
CN202022174447.4U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850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74447.4U CN213850067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74447.4U CN213850067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50067U true CN213850067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69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74447.4U Active CN213850067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500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0908B2 (en) Slow cooker
CN214017065U (zh) 一种自动炒锅
WO2021056863A1 (zh) 顶出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85006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385006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4271675A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432212U (zh)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US20160120369A1 (en) Kitchen appliance comprising positioning device
WO2021012387A1 (zh) 食品料理机及其刀组安装结构和搅拌杯
CN110393437A (zh) 烹饪器具
CN21337138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KR101165816B1 (ko) 조리용기
US20230157476A1 (en) Kitchen appliance
CN209863317U (zh) 一种可倾斜烹饪的烹饪器具
CN207940646U (zh) 使用方便的电压力锅
CN209153141U (zh) 烹饪器具
CN107788830B (zh) 烹饪锅具
CN208709458U (zh) 烹饪器具
CN215820553U (zh) 烹饪器具
CN219763121U (zh) 一种可折叠定位的锅盖盖滴
CN109077611B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4048570U (zh) 烹饪器具
EP4268692A1 (en) Food processor
CN220275429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锅
CN110454650A (zh) 具有快速拆装结构的显示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3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760 Yinhai Street, Xiasha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UYA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