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36541U -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36541U
CN213836541U CN202022558039.9U CN202022558039U CN213836541U CN 213836541 U CN213836541 U CN 213836541U CN 202022558039 U CN202022558039 U CN 202022558039U CN 213836541 U CN213836541 U CN 213836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soil
hydraulic engineering
supporting
bear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580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侨聪
龚娟
白梦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o 3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Electric Engineering Boa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580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36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36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365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包括护坡和连接于护坡的低位端的混凝土堤,所述混凝土堤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桩,所述护坡的高位端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桩,所述第二支撑桩和第一支撑桩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桩,所述护坡的坡面设置有土壤层以及埋设于土壤层的固土网,所述第三支撑桩伸入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与所述第一支撑桩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连接,形成“田”字型架构,大大增加对水土流动产生的阻力,而且固土网还可以与绿植根系相互缠绕,从而提高固土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后期补土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生态护坡的稳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国的水利工程中,采用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重点。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护坡施工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作用也越来越多,防洪抗旱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生态护坡技术能够使水流内的具体情况跟随水域的不同进行调整。还可以在洪水来临的时候,利用生态护坡上的丰富的植被,能够抵御一定洪水的侵蚀。
目前,大多是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抵御洪水的能力有限,当水流过大会将大部分植被淹死或者冲走。洪水过后,需要人工重新补种,同时泥土也会大量流失,后期需要补充较多的土壤,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生态护坡稳固性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包括护坡和连接于护坡的低位端的混凝土堤,所述混凝土堤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桩,所述护坡的高位端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桩,所述第二支撑桩和第一支撑桩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桩,所述护坡的坡面设置有土壤层以及埋设于土壤层的固土网,所述第三支撑桩伸入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与所述第一支撑桩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连接。
优选的,所述土壤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护坡的坡面的实土层以及设置于实土层远离所述护坡的一面的种植层,所述第三支撑桩的底端贯穿所述种植层并伸入所述实土层,所述固土网埋设于所述种植层。
优选的,所述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一支撑桩与第三支撑桩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为空心管,所述连接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喷孔,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内部和第三支撑桩的内部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桩连通有供水管路,所述第三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桩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流向的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桩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三支撑桩螺纹连接的调节阀体,所述调节阀体的顶端经由所述螺纹通孔突伸出所述第三支撑桩,所述调节阀体开设有管孔,所述管孔用于连通与所述第三支撑桩连通的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桩的顶部开设有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第二支撑桩设置有用于混合物料的混料机构。
优选的,所述混料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顶部的密封轴承、套设于密封轴承的转动杆、以及固定设置于转动杆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容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桩内,所述转动杆的顶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桩。
优选的,所述混料机构还包括螺旋固定于所述转动杆的螺旋叶片。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桩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水位警示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在混凝土堤上设置第一支撑桩,在护坡的高位端上设置第二支撑桩,在护坡的坡面的土壤层埋设固土网,第三支撑桩均伸入所述土壤层内,且第三支撑桩通过固土网与所述第一支撑桩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通过固土网连接,形成“田”字型架构,大大增加对水土流动产生的阻力,而且固土网还可以与绿植根系相互缠绕,从而提高固土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后期补土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生态护坡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后局部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撑桩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第一支撑桩;2、第三支撑桩;3、第二支撑桩;4、混凝土堤;5、护坡;6、连接管;7、实土层;8、种植层;9、供水管路;10、转动杆;11、搅拌叶片;12、螺旋叶片;13、水位警示杆;14、固土网;15、调节阀体;16、管孔;17、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4所示,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包括护坡5和连接于护坡5的低位端的混凝土堤4,所述混凝土堤4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桩1,所述护坡5的高位端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桩3,所述第二支撑桩3和第一支撑桩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桩2,所述护坡5的坡面设置有土壤层以及埋设于土壤层的固土网14,所述第三支撑桩2伸入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支撑桩2通过所述固土网14与所述第一支撑桩1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2通过所述固土网14连接。
该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在混凝土堤4上设置第一支撑桩1,在护坡5的高位端上设置第二支撑桩3,在护坡5的坡面的土壤层埋设固土网14,第三支撑桩2均伸入所述土壤层内,且第三支撑桩2通过固土网14与所述第一支撑桩1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2通过固土网14连接,形成“田”字型架构,大大增加对水土流动产生的阻力,而且固土网14还可以与生态护坡的绿植根系相互缠绕,从而提高固土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后期补土工作量,从而提高了生态护坡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土壤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护坡5的坡面的实土层7以及设置于实土层7远离所述护坡5的一面的种植层8,所述第三支撑桩2的底端贯穿所述种植层8并伸入所述实土层7,所述固土网14埋设于所述种植层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设置实土层7,以便固定住第三支撑桩2以及固实保留土壤的能力,再布置固土网14然后设置种植层8,进一步提高固土能力,在种植层8上种植绿植形成生态护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管6,所述第一支撑桩1与第三支撑桩2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桩2与第二支撑桩3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2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6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支撑桩1、第二支撑桩3与第三支撑桩2的连接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6为空心管,所述连接管6的管壁开设有多个喷孔,所述第二支撑桩3的内部和第三支撑桩2的内部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桩3连通有供水管路9,所述第三支撑桩2与第二支撑桩3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2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6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水管路9供水并借助第二支撑桩3和第三支撑桩2流向各个连接管6,再在连接管6的喷孔流出,起到喷淋作用,实现对生态护坡的日常维护,避免了人工浇水而消耗劳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桩2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流向的调节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切换水流流向以控制横向喷淋或纵向喷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桩2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三支撑桩2螺纹连接的调节阀体15,所述调节阀体15的顶端经由所述螺纹通孔突伸出所述第三支撑桩2,所述调节阀体15开设有管孔16,所述管孔16用于连通与所述第三支撑桩2连通的连接管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阀体15改变管孔16的方向从而调节水流流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桩3的顶部开设有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螺纹连接有密封盖17,所述第二支撑桩3设置有用于混合物料的混料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物料入口加入肥料或绿植种子,并经由连接管6的喷孔喷出,扩大施肥/播种面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工播种而消耗劳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料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桩3的顶部的密封轴承、套设于密封轴承的转动杆10、以及固定设置于转动杆10的搅拌叶片11,所述搅拌叶片11容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桩3内,所述转动杆10的顶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桩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动物料促进物料随水流流入连接管6并经由喷孔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料机构还包括螺旋固定于所述转动杆10的螺旋叶片1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抬升物料促进物料随水流流入连接管6并经由喷孔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桩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水位警示杆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识别水位,警示人员避免涉险。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包括护坡和连接于护坡的低位端的混凝土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堤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桩,所述护坡的高位端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桩,所述第二支撑桩和第一支撑桩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桩,所述护坡的坡面设置有土壤层以及埋设于土壤层的固土网,所述第三支撑桩伸入所述土壤层内,所述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与所述第一支撑桩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通过所述固土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护坡的坡面的实土层以及设置于实土层远离所述护坡的一面的种植层,所述第三支撑桩的底端贯穿所述种植层并伸入所述实土层,所述固土网埋设于所述种植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一支撑桩与第三支撑桩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空心管,所述连接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喷孔,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内部和第三支撑桩的内部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桩连通有供水管路,所述第三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三支撑桩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桩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流向的调节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桩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三支撑桩螺纹连接的调节阀体,所述调节阀体的顶端经由所述螺纹通孔突伸出所述第三支撑桩,所述调节阀体开设有管孔,所述管孔用于连通与所述第三支撑桩连通的连接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顶部开设有物料入口,所述物料入口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第二支撑桩设置有用于混合物料的混料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顶部的密封轴承、套设于密封轴承的转动杆、以及固定设置于转动杆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容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桩内,所述转动杆的顶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机构还包括螺旋固定于所述转动杆的螺旋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桩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水位警示杆。
CN202022558039.9U 2020-11-06 2020-11-06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Active CN213836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58039.9U CN213836541U (zh) 2020-11-06 2020-11-06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58039.9U CN213836541U (zh) 2020-11-06 2020-11-06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36541U true CN213836541U (zh) 2021-07-30

Family

ID=7701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58039.9U Active CN213836541U (zh) 2020-11-06 2020-11-06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365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8010A (zh) * 2022-04-02 2022-06-24 王茜 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8010A (zh) * 2022-04-02 2022-06-24 王茜 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24605B (zh) 框格梁生态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2160480B (zh) 一种盐碱地灌排生态改良方法
CN110984189A (zh) 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3061311B (zh) 一种城市河道硬质化驳岸的美化和生态修复装置及方法
CN106320253A (zh) 一种多塘生态补水系统构建方法
CN213836541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保护支撑结构
CN207277283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
KR20070033301A (ko) 식생형 중공블록
CN208445984U (zh) 一种土石田埂防渗处理结构
CN205557445U (zh) 一种挂壁式生态混凝土堤防
CN107455035A (zh) 一种盐碱地、低湿地的生态园林景观改造方法
CN208733577U (zh) 一种井筒式泵站防堵拦污进水口
CN2887959Y (zh) 防冲刷基材生态护坡构件
CN109574236A (zh) 一种适合于山区河流减脱水河段修复的生态坝
CN205501928U (zh) 一种水库淹没浸没区造地还耕结构
CN213390174U (zh) 一种绿色边坡防护结构
CN214573724U (zh) 一种河道护岸工程固定架
CN213952092U (zh) 一种阶梯式水土保持生态护坡结构
CN108729424A (zh) 一种水稻节水节田供排水装置
CN206418457U (zh) 一种生态挡墙结构
CN209522659U (zh) 一种适合于山区河流减脱水河段修复的生态坝
CN202285728U (zh) 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
CN209572694U (zh) 一种农用灌溉设备
CN205596658U (zh) 园路绿地微地形结构
CN102362574B (zh) 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